新经济体制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再现?

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新经济体制的实施A.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再现和补充B.是对社会主义改革的有益探索C.使苏联冲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D.是苏联借鉴中国建设经验的尝试提示:下载试题将会占用您每日试题的下载次数,建议加入到试题篮统一下载(普通个人用户:3次/天)【知识点】&&&& 类题推荐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专家认为:“苏联经济增长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是靠出口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国际价格上涨(1973年中东战争以后石油价格提高了15倍)维持的,如果只靠企业内部积累,恐怕3%的增长率也难以保障。材料反映了苏联A.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B.逐渐转变为外向型的经济C.仍然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D.经济发展取决于外部环境苏联学者指出:若不是多亏新开垦地获得丰收,苏联在1956年几乎肯定要发生饥荒。这主要表明A.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出现重大突破B.赫鲁晓夫的垦荒政策符合苏联实际C.垦荒政策是苏联特殊国情的产物D.二战后初期的苏联改革成效最突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上述评论针对的苏联领导人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戈尔巴乔夫D.勃列日涅夫试题点评评分:0评论:暂时无评论暂时无评论末页使用过本题的试卷同步试卷相关知识点组卷网 版权所有河南省洛阳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河南省洛阳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8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答案带解析】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
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新经济体制的实施(
)A.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再现和补充
B.是对社会主义改革的有益探索C.使苏联冲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D.是苏联借鉴中国建设经验的尝试 
试题分析:由材料可知,1965年即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政府重点加强对工业的调整,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经营和生产的自主权,通过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手段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可见新经济体制的实施,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故B项正确;20世纪20年代的新经济政策突出了发展商品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故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及以后的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
考点分析:
考点1: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及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赫鲁晓夫改革:
⑴内容:农业领域自留地,开荒,种玉米;工业领域权力下放,承认企业和个人利益
⑵评价: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消极-结果失败:根本原因:局部调整,没有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⑴内容:工业领域运用价值规律;农业领域扩大农场自主权
⑵评价:结果失败---根本原因:没有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3、戈尔巴乔夫改革根本性变革
⑴内容:经济领域——进行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生产者,允许个体经济;政治体制改革
⑵结果:1991年,苏联解体
相关试题推荐
1943年7月,美国建议设立国际货币稳定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英国主张建立“国际清算联盟”,根据二战前三年的进出口资易值来决定各国的份额。这反映了英美(
)A.形成了两分天下的经济格局
B.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势均力敌C.争夺国际金融体系的主导权
D.致力于国际贸易的协调和合作 
1928年,苏联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在出卖农产品时(国家)要少付一些钱,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这种做法(
)A.确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有利于苏联工业化的实现C.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
D.促使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到1870年为止,英国社会问题堆积如山,执政的自由党人主张渐进的改革,并且提出以下改革纲领:保护穷人,使其免除疾病、过分劳累、贫困及意外工伤的折磨;发展教育及工会,作为工人自助的手段;向“膨胀的”、不劳而获的财产征收重税,以便缓和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这主要反映了英国(
)A.世界经济中心地位开始丧失
B.主张社会变革成为时代主流C.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注重社会保障缓和社会危机 
1870年至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4.6倍,同期的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而英国为14%。这反映了(
)A.德国的经济工业化已完成
B.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C.英国已失去殖民帝国地位
D.德国与英法的矛盾面临激化 
下表是英国棉纱售价简表(单位:先令/磅),该表能够反映(
) A.经济危机导致产品的滞销
B.市场饱和加剧供求矛盾C.技术变革使生产成本降低
D.政府调控降低商品价格 
题型:选择题
难度:简单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1965年.苏联政府通过.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 .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新经济体制的实施A.说明苏联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B.反映出苏联积极吸取西方国家经验C.是二十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再现D.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1965年,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新经济体制的实施A.说明苏联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B.反映出苏联积极吸取西方国家经验C.是二十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再现D.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云南省玉溪市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从独立到20世纪初,美国一直推行“孤立主义”的对外战略:孤立针对欧洲国家而言,是指在处理与欧洲国家关系时,不与任何欧洲国家结盟,避免卷入欧洲内部的战乱、纷争,避免承担对欧洲的义务。一战爆发后直到1917年,美国才结束“孤立主义”对外战略。但巴黎和会结束后,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孤立主义”又死灰复燃。在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过程中,“孤立主义”更是发展到了极致。二战爆发后,罗斯福政府逐渐抛弃了“孤立主义”,卷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日,日军偷袭珍珠港,顷刻之间美国的“孤立主义”销声匿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孤立主义原则被否定,“国际主义”成为美国外交决策的基础。美国欧洲司司长约翰·希克森在1947年说“人们是否从华盛顿时代开始就一直认为联盟是万恶之源?我对此毫不在乎,在和平时期,我们就必须与西欧国家谈判结成军事同盟,而且我们必须迅速采取行动。”——摘编自百度百科等(1)依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孤立主义”盛行的原因。(2)二战结束后美国为什么还强调结成“军事同盟”?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等五校高一上期中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以下是美国《时代》周刊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报道,横线处的文字依次是日本军队在中国华北已在白天向附近调动。晚上枪声不断……中国政府第一次表现出它已做好与日本作战的准备。”“日本的战争机器在被卡住了十三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中国军队)进入。当年,他们被迫离开这座城市,使之遭受震惊世界的大屠杀命运,7年9个月零5天后,他们回到了中国的首都。”A.北平、武汉、南京B.北平、上海、南京C.北平、南京、上海D.南京、上海、北平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等五校高一上期中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大宋提刑官》是近年很火的一部电视剧,剧中宋慈曾担任提点刑狱一职,该职务与下列哪种官职的职权相似A.刑部尚书B.刺史C.中正官D.行省长官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7届福建省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陆生(陆贾)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汉高祖)骂之曰:“乃公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董仲舒在“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故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这三纲可求于天。”“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儒学与君权”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7届福建省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17、18世纪采煤、开设铁业作坊或开采建筑石料则如同把土地租给佃农一样理所当然是庄园开发的一部分,地主和管家们当然不会只从纯农业的角度去考虑土地”。特别是“米德兰和北部地区,很多土地家族是靠煤炭和铁矿,而不是靠谷物和绵羊致富的”。这表明工业革命A.重工业是其主要部门B.具有一定的资本基础C.开始于采煤冶铁行业D.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7届福建省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左宗棠说:“由于专心做科名之学者多,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他还说:“中国以义理为本,艺事为末,外国以艺事为重,义理为轻。”这表明左宗棠主张A.废除科举培养实用人才B.学习西方技术弥补不足C.东西方文明应互相借鉴D.否定传统的义理价值观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7届山西省高三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制定1787年宪法时麦迪逊说:“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为此,美国推行A.公民自由取代政治自由B.中央与地方分权与制衡C.精英政治取代大众政治D.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7届山东省莱芜市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10月)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2016届高三模拟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中华文本库
第6页/共15页
34.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新经济体制的实施()
A.是二十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再现
B.反映出苏联效仿西方实行市场经济
C.说明苏联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D.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知识点】勃列日涅夫改革
【试题解析】新经济政策倡导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而1965年苏联仍受斯大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故A项错误;苏联改革改革主张扩大企业的自主权,但是并不
是主张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故B项错误;这一时期虽然对斯大林体制有所突破,但根本上并未摆脱其束缚,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说明二战后苏联尝试进行改革,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故D项正确。
3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材料表明()
A.两极格局瓦解
B.多极化趋势出现
C.世界新格局形成
D.区域集团化发展
【知识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中欧洲崛起和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可以判断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极格局瓦解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A项错误;随着欧洲的崛起,推动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故B项正确;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处于新旧交替时期,并未形成新的格局,故C 项错误;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发展的趋势,与题目中政治多极化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道家的崇尚自然,儒家的仁义思想,宗教不杀生观念在古人的环保思想上都有一席之地,甚至将保护环境提到政治高度。中国古代早期的,环保部'叫,虞'。,虞',既是机构名,又是官衔,职责范围包括了山、林、川、泽的保护与治理。古代环保立法可以追溯到夏禹执政时期,《田律》可以看成最早的环保法,
第6页/共15页
寻找更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经济政策特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