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几年,中国年轻人消费的特点必然陷入负债消费

中国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来源:中泰证券资管
关于中国经济特点之一的一个通俗的说法,就是未富先老。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未富裕低生育率国家。
经济增长在很大意义上就是一种人口现象,如果不理解人口结构变迁对经济的深刻影响,就无法读懂未来二十年的中国经济图景。
本文通过国际比较来说明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值得借鉴。文中数据虽非最新,但一两年内的人口结构变化不会太大,不影响参考价值。
传统上,中国一直是个热爱生育、人口快速增加、人口负担沉重的国家。然而就在近几年,“老龄化”一词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媒体和街头巷尾。“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延迟退休”的提出,中国仿佛在一夜间就进入了往往只和发达国家才能联系到一起“老龄化社会”。
那么,中国当前的老龄化程度究竟如何?未来的老龄化又会怎样发展?年轻人口的下降会对中国经济的未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中国未来是否还会再有经济的高速增长?下面将使用大量的数据来证明——未来可能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严峻。
中国将快速进入严重的老龄化社会
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65岁以上的人口已达到全国人口的1/4,仅次于摩纳哥,居全球第二位。过去20多年里,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国内需求不振、物价保持稳定,人口开始陷入负增长。
那么,中国离日本的现状有多远呢?——大概只需要20年
中国当下的年龄结构类似于20年前的日本——都有25岁和50岁左右两个人口高峰。在最后一个人口高峰之后,都出现了出生人口的大幅下滑。
2016年中国和1995年日本的年龄结构对比图
再过20年,中国的年龄结构就会和当前的日本类似(如下图所示)。届时,最后一个高峰期的人口将会达到45-50岁,而目前50岁左右的高峰人口将大规模进入70岁,成为退休的主力军,为养老金带来极其沉重的压力。
当前的中日年龄结构对比图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未富裕低生育率国家
随着富裕程度的提升,一个国家的生育率通常会逐渐降低。
目前生育率最低的国家和地区,大部分都是西欧和东亚的发达经济体,如日本、韩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等,他们的千人出生率不到10。
中国目前的千人出生率为12.2,在世界224个国家和地区中排第162位,属于倒数1/4。千人出生率低于14的国家和地区共有82个,其中61个达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规定的“高收入”标准(人均GDP高于12276美元),只有21个还不属于高收入国家,下面是这21个国家的列表。
全球未富裕的低生育率国家列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些国家主要分为三类:
前苏联东欧集团、前南斯拉夫:这些前社会主义国家在苏东剧变之前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社会发展水准,妇女地位较高,生育率也下降到和西欧类似的低水平
迷你岛国:迷你国家,产业单一,年轻人流失
东欧以外的非小岛国家,只有两个:中国、泰国
抛开几个迷你岛国不计,在全球224个国家中,当前并不富裕、而且历史上也没有富裕过的低生育率国家,只有中国和泰国两个。
可以说,中国在当前并不很高的发展阶段便出现了如此低的生育率,在全球也算是非常独特的一个现象。
年轻人断崖式下降所导致的经济颓势
回顾前文,中国当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和20年前的日本以及10年前的韩国比较类似,如下图所示:
2016年中国、1995年日本、2006年韩国人口年龄结构对比
上面的三张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最早的人口高峰即将进入50岁,从而宣告其生产力盛年的终结,而25岁以下的年轻人口则是急剧下降,劳动力即将进入青黄不接的拐点。
日本和韩国在这一拐点后的经济发展速度如何呢?
1995年,日本的人均GDP达到4.25万美元的高峰(高达美国的148%),2015年回落到3.25万美元(仅为美国的57%)。
2006年,韩国的人均GDP为2.09万美元(美国的45%),2015年增长到2.72万美元(美国的47%)。
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日本和韩国在达到和中国目前类似的年龄结构后,经济都进入了低速增长。日本的人均GDP从90年代的超越美国,变为不足美国的六成。韩国的经济增速则大体和美国持平。
如果说日本和韩国属于发达经济体,其经济增速理应不高,那继续看看我们的邻居泰国。作为“亚洲四小虎”之一,泰国的经济发展程度曾长期高于我国,在东南亚国家中属于经济上的上进生。
如前文所说,泰国和中国同属于世界上极其稀有的从未富裕过的低生育率国家,下面是中泰两国年龄结构对比,可以看出两国都面临着年轻人口数量大幅滑坡的问题,泰国的人口高峰比中国稍微更老一些。
2016年中泰人口年龄结构对比:
下面来看看泰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年,泰国的人均GDP 从2029美元增长到5059美元,增加了约250%
自2010年后,泰国的经济便进入了低速增长,2015年泰国人均GDP为5735美元,相比较5年前,年均名义增速仅约2%
可以看到,无论是较为发达的日本和韩国,还是发展程度更低的泰国,当他们达到和中国当前类似的年龄结构后,其经济增速都进入到低增长时代。
西欧和美国作为一流发达世界,其经济增速早已降低到每年1-2%的低水准。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如果其经济增速也降低到了这样的低水准,那么他和一流发达世界之间的差距将不会减少,甚至可能会被越拉越远。
除泰国以外,之前所列出的未富裕低生育国家,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也大都不理想,下表是21个未富裕低生育国家2015年的GDP增速。除中国以外,所有国家都没有达到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的平均增速,60%的国家甚至还不如发达国家的平均增速。
未富裕低生育率国家的经济增速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如果其年轻人口出现了急剧减少,那么该国的劳动力供给在短时间内也会发生大幅下滑,从消费层面来看,年轻人结婚、购房、购车等需求也会大幅度降低,各类大宗消费品的增速会快速下滑,甚至进入低增长、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以老龄化最为严重的日本为例,下表为日本1990年到2007年各类消费品的减少情况。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日本年轻人口的快速减少,日本人的各方面日常消费基本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
日本1990年到2007年各类消费变化情况:
当前的中国和20年前的日本人口年龄结构类似,人口高峰拐点刚过,年轻人口即将开始进入断崖式下跌。
下面是中国2015年的数据,重要消费品的增速下滑,部分商品开始进入负增长:
智能手机销量:增长3%
汽车销量:增长4.7%
彩电销量:增长2.8%
冰箱销量:下降2%
空调销量:下降5.4%
啤酒销量:下降1.8%
历史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年龄结构——年轻
日本和韩国是世界上极少有的跨越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中国家。
我们来看看他们在高速发展跨入发达世界时的年龄结构是怎样的。
中国目前的人均GDP约8000美元,和日本1960年代末期、韩国1980年代末期类似:
1965年,日本人均GDP 7000美元,1975年达到2万美元
1985年,韩国人均GDP 5500美元,1995年达到1.9万美元
这一时期,日韩两国的人口金字塔如下图所示,和现在的中国相比,无疑是非常年轻的。
日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时的人口年龄结构
传统的欧美发达经济体从人均1万美元增长到2万美元(同上,换算成当前美元)的时间段,大约是20世纪50-60年代。这一时期他们的年龄结构,相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也是非常年轻的。
欧美发达国家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时的人口年龄结构
回顾历史,西欧、北美、日韩等发达经济体,当他们从类似当前中国的经济水平再向上迈一个台阶的过程中,其年龄结构都比当前的中国要年轻许多。
换句话说,如果中国能在当前这样的年龄结构下,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水平再迈上一个台阶成为中等发达国家,那这将会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奇迹。
中国的人口周期和经济周期
看完各国的横向对比,回头我们再来看看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和经济周期情况。
下图是1949年以来的中国人口出生数量和1978年以来的中国GDP增速对比图。其中,人口出生图向右平移了20年,代表出生人口平均在约20年后进入劳动力市场,并逐步开始准备结婚、买房、买车、添置家电等大宗消费。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和经济增速
第一次人口高峰:建国后第一个人口出生高峰出现在三年困难时期后,直到70年代中期为止,平均每年出生2500万人,最高峰在1970年达到2800余万。(此处数据有误,最高峰应是1963年,达到2900多万——编者)
这一高峰时期的人口在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进入20岁。在这10年里,除89-90年外,其余年份中国经济均保持高速增长,且出现了较高的通货膨胀。90年代初期出现了股疯和第一次炒房热。
第一次人口低谷:1970年的2800万出生人口顶点之后,中国的出生人数开始逐年下滑,1980年降到1800万,十年间出生人口下降了约40%,直到1982年才回到每年2000万以上。
这一低谷时期的人口大约在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头几年进入20岁。从1995年开始,中国经济结束高速通胀,第一次地产泡沫破灭,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后,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煤炭钢铁过剩,出现大规模下岗潮,银行坏账问题显现,经济走入通缩,物价长期稳定。
第二次人口高峰: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迎来了第二次人口高峰,他们是60后第一次高峰人口的后代。
这一时期中国平均每年出生约2300万人,最高点是1990年的2600万。这一时期出生的人口在21世纪的头10年进入20岁,而这也开启了中国经济新一轮的高速增长。
从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走出了90年代末开始的通缩,CPI逐年上升,从大宗商品到住房价格,再到肉菜蛋价格,都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钢铁、煤炭、石油价格飙升,经济高速增长,银行坏账率下降到历史最低,中国的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位。
第二次人口断崖式下跌:1990年的2600万人口出生顶峰后,中国的出生人数又开始快速下滑,1992年后便一直低于2000万,直到1999年降低到1150万的最低谷。
这一时期的出生人口最早在2012年开始进入20岁。也正是从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告别了9%以上的高速增长。大宗商品价格开始由盛转衰,CPI也告别了高增速,全国除了少数城市外,大部分地区房价横盘甚至开始下降。
下跌上半场刚结束:2016年有1600余万年轻人满20岁,较6年前下降了约40%。这一数字再过4年还将下降30%。也就是说,由年轻人断崖式下降所导致的经济低迷周期,目前刚完成上半场,还有更严峻的下半场等待着我们。
永无止境的下跌:目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不到1.5,也就是说2对夫妇平均生育不到3个小孩。如果未来的总和生育率继续保持在1.5,那么等90后开始生育的时候,中国的出生人口将会只有90后的约75%。
如前面所说,90后是中国人口断崖式下跌的一代,那么等未来几年,他们的生育高峰到来之时,中国的出生人口将会出现更严重的断崖式下降,在约10年后,降低到每年只有8-900万左右出生人口的创纪录低点。
综上所述,60后人口高峰带来了85-95年经济的高速发展。而75后人口低谷,则使得中国经济在90年代末-21世纪初经历低迷。此后80后人口高峰再次将中国经济带出迷茫,走向新的高峰。
但是,80后人口高峰之后,又是90后人口的断崖式下跌,由此伴随着的,是2012年后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低谷,并可能会在未来3-4年达到谷底。
和此前的谷底有所不同,中国再也没有迎来新的出生人口高峰,相反,则是一个比一个低的人口出生低谷。再也不会有新的人口高峰来帮助中国经济走出低迷。
难以逆转的出生率:中国的出生率能逆转么?从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来看,可能很难。目前日本总和生育率是1.4,韩国、港澳台、新加坡只有1.1-1.2,属于全球最低的行列。
一般来说贫穷地区的生育率比富裕地区更高,但是,连泰国这样的人均GDP不如中国的国家,生育率也只有1.5,人均GDP只有中国1/4的越南,生育率也下降到了1.7。
从全球各国历史来看,生育率下降后,几乎没有重新回升的例子。中国未来的总和生育率可能会逐步下降到如同中国台湾、韩国、泰国、日本这样的1.2-1.4的超低水准,也就是说每隔一代人,出生人口就打6-7折,三代之后,就只有25%了。
85后每年出生:万
10后每年出生:万——打六五折
由此推算:
35后:950-1000万
60后:600万
三线以下城市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出生人口不断走低的同时,是城市化率、大城市化率的不断提升。随着年轻人口大量进入大城市,落后地区、三四线城市、县城、农村未来年轻人口的减少速度,会比全国平均来得更加猛烈。
下面来看部分省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第五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的变化情况,黄色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部分省市0-14岁人口减少情况
由上表可以看出,较发达的地区,由于有大量年轻人涌入并定居生子,0-14岁人口减少的比例相对较少。而不发达地区,由于大量年轻人流失到沿海发达地区,0-14岁人口减少比例相对较大。特别是对于那些人口流失多、且生育率较低的省市而言,则更加严重。
仅仅10年时间,部分省市的0-14岁人口就下降了近40%,对于这样的地区而言,其未来经济面临的压力将是极其沉重的。如果再人口下降尚处半山腰的2016年,广大三四线城市就出现了去库存压力,那么,等再过三四年,新增年轻人数量跌入谷底的时候,这些小城市的楼市将会悲惨到什么地步?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人口和经济的未来
如前文所说,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和20年前的日本类似。那么我不妨以日本为参照,看看其人口和经济的走势情况。
中日人口年龄结构对比
下面是日本出生人口和经济走势对比图,同样的,出生人口向右平移了20年。日本的最后一个人口出生高峰是7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的高峰人口在90年代初期进入20岁。此后的日本新增年轻人数量便开始了断崖式下跌,日本经济也由盛转衰,进入经济低迷期。由于此后再无人口高峰来挽救,日本经济在经历了20余年的长期低迷后,并无好转的迹象,还将持续衰落下去。
下图还列出了日本历年利率图,在1990年到1995年人口拐点的五年里,日本的利率从6%下降到了不到1%。这说明日本政府尽了最大努力来刺激经济,希望使其走出困境。但事实证明这这并没有起到预想中的效果,日本经济并没有任何起色,相反,由于大规模的刺激政策,日本成为全球负债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日本出生人口与经济增速
现在的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应的正是年的日本,未来将会如何发展,让我们等待时间来检验一切。
1. 中国是世界上很稀有的未富裕低出生率国家,和中国类似的只有一些前苏联、东欧国家、几个小岛国,以及泰国,目前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比较低迷
2. 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已经和20年前的日本比较类似,并将在未来20年达到如今日本的老龄化程度
3. 世界历史上,凡是达到中国当前年龄结构的地区,全都进入低速增长甚至停止增长
4. 现有的发达经济体,在其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时期,都比当前的中国年轻许多
5.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周期和经济周期有较强的同步性。人口高峰时期,经济通常高速发展,人口低谷时期,经济通常陷入低迷
6. 未来中国的出生人口再也没有高峰,反倒会出现一个比一个低的低谷
7. 2016年的中国还处于进入人口低谷的转折点,真正的年轻人口断崖式下滑还在未来几年
8. 落后地区、三四线城市,将会面临比全国平均水平更糟糕的年轻人口断崖式减少,这可能导致各类消费增速的急速下滑,甚至进入负增长。因此,现在还远不是三四线城市经济形势最为严峻的时期,更加残酷的挑战还在未来。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中国家庭为何负债飙升?有钱都不敢花
来源:真话财经、财洞、苏宁财富资讯、千林理财
爱存钱、怕欠债、谨慎消费,这是老一辈中国人的理财观念。
这几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国人比从前更愿意消费了,但现实是,很多“有钱人”不敢消费。
不知不觉,中国人财务状态,已经从“怕欠债”转变到了“高负债”。
是什么原因让年轻人“节衣缩食”?
2017年11月,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发布的《三季度中国去杠杆进程报告》指出,居民部门杠杆率依然延续上升趋势,从2017年二季度的47.4%上升到三季度的48.6%。
居民杠杆率,是指居民部门债务占GDP的比重。1996年中国居民杠杆率只有3%,2008年也仅为18%,但是自2008年以来居民杠杆率开始呈现迅速增长态势,短短六年间翻了一倍,达到36.4%。到了2017年三季度居民杠杆率已经高达48.6%。
与老一辈相比,年轻的中国消费者特别不怕贷款:除了贷款买房买车之外,贷款买手机,贷款旅游,信用卡消费,甚至有时网购几百元的商品,也愿意用支付宝花呗、或者京东白条。
因为每次消费金额不大,所以也没有在意,结果当要还钱时,才发现自己贷款买了这么多东西。
房贷成为中国家庭债务的大头
国家统计局数据发现,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一直没有放缓,但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下降严重。
另外,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称:中国家庭债务率已接近美国水平要高度警惕。
一起来先看看这两位白领怎么说。
家住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的许先生:
“快要发年终奖了,还真有些激动呢。可一想到还有不少贷款要还,又乐不起来了。”
“年终奖能拿到相当于平时三四个月的工资,是笔大钱。但需要还的账也不少,去年出国游用了贷款,今年想换新手机也要走点贷款,当然占大头的是房贷。所谓快乐并不快乐着吧。”
在广州市花都区定居的柯女士和丈夫:
“2010年,我们在花都区买了一套110平方米的房子,加上20万元装修费,总价不到90万元。当时申请了15年期限的银行贷款,现在每月还款3000元左右。”
其实,现在购房贷款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房贷导致家庭负债持续攀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彦斌指出,上一轮房价上涨,一方面源于部分家庭加杠杆购房的投机性行为,另一方面源于一些年轻家庭在“再不买就买不起”担忧下提前集中入市。
大量投机性行为,加上年轻家庭因为提前购房不得不增加借贷规模的做法,导致中国家庭部门债务规模迅猛扩张。
研究表明,中国家庭在金融机构的负债以消费性贷款为主,约占居民负债的2/3,大约是经营性贷款的2倍。
其中,在消费性贷款中,以住房贷款为主的中长期贷款占八成左右,但从增量看,短期消费贷款增长速度较快,高于中长期贷款。
如果把时间拉长,1996年,中国居民杠杆率只有3%,2008年也仅为18%,但自2008年开始呈现迅速增长态势,短短六年间翻了一倍。
其实,中国家庭债务率只是统计了家庭部门从金融机构获取的信贷总额,而中国家庭还有不少包括向亲戚朋友借钱在内的民间借贷,存在大规模隐性债务。
家庭债务率较大幅度增长主要在2008年以后与另一个现象高度契合,即房地产火爆。
以下是工薪家庭信贷需求结构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工薪家庭平均信贷需求中,房产信贷需求额占比达到了84.9%。
再看这几年金融机构个人房贷余额,从2013年开始,主要金融机构个人房贷余额逐年递增,截至2017年9月,已经达到21.1万亿元。
另外,从居民新增贷款的周期分布来看,中长期贷款比重增加。
数据显示,来自居民部门的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自2012年第三季度起一直高于短期贷款,且从2015年第三季度开始,二者差距有明显加大趋势,中长期贷款占比一度达到94.9%。
近期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的比重虽然有所回落,但也保持在70%以上。
这些来自居民部门的负债,往往不是几个月就能还清的(多数为房贷,房贷时间较长),大多都要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
考虑到有不少中国居民买房还会进行民间借贷,互联网金融融资,或者向亲戚朋友借贷,包括首付贷等,因此,只考虑银行贷款可能会低估中国家庭的房贷压力,低估中国家庭债务风险。
其实金融监管体系内借贷与笼子外融资加起来的话,中国家庭负债率也许会更高。
中国家庭负债率虽有增长,但与欧美超前消费观念导致的家庭负债率相比较确实还不算太高。但最担心的是家庭负债率结构性风险。
因为中国家庭高负债率主要是住房负债形成的。而目前中国住房整个负债率风险非常之高,或可能成为金融风险的相互导火索。
房价下跌可能引爆家庭债务大幅度违约的金融风险,而家庭债务链条断裂也可能引爆整个房地产风险。
中国家庭债务问题或被低估
当然,中国居民部门负债率仍称不上高,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距离85%的债务阈值更是相去甚远。
这样看来,居民加杠杆似乎还有较大上升空间。然而,从债务收入比来看,事实恐怕不甚乐观。
相较于居民杠杆率这样的宏观指标,债务收入比更能衡量一个家庭的负担程度和家庭债务风险。数据显示,中国居民部门债务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2006年时的18.5%暴涨至2017年8月的77.1%。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研究员张明认为,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家庭部门杠杆率相比较,中国家庭债务总量数据并不高,但中国家庭杠杆率存在严重的分布失衡。
比如,中国家庭杠杆率高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城市,而且一二线城市家庭的杠杆率要比三四线城市家庭的杠杆率高出许多,城市家庭杠杆率偏高主要体现在中青年家庭。一些中青年在城市买房除了向银行贷款之外,通常还会向父母、亲戚、朋友借钱。
现在城市中,尤其一二线城市中被迫以各种形式举债购房的中产阶级青年人,很可能是中国家庭中杠杆率最高的群体,未来这部分人发生家庭债务风险的可能性较大。
以家庭贷款与家庭存款衡量家庭部门杠杆率为例,截至今年9月,中国已有福建、广东、浙江、上海、江苏、重庆、贵州、宁夏、江西、安徽、广西、西藏、北京、云南、新疆、甘肃等16个省市的杠杆率均超过50%,几乎接近全国省份的一半。
从微观角度来看,过高的债务让无数年轻人有钱不敢花,即便他们收入再高,在巨额债务面前也是枉然。
根据国内的一份研究报告,尽管家庭债务通过提升家庭消费而提升了幸福感,但由于同时带来了巨大的财务压力,影响了个人情绪和身体健康,又降低了幸福感。
我们可以粗略计算出,当家庭债务同样变化增加一倍时,情绪所带来的影响力最大,健康次之,支出压力最小。
总之,消费给幸福感带来的正面作用要小于因为支出压力、情绪和健康所带来的负面效果,所以最终来讲家庭负债对幸福感呈现出负面效应。
负债消费、负债投资,长期来看终究是一个得不偿失的选择。
高额负债的结果,必然是长期偿还,本质上这就是利用人贪图一时之快的感觉,而利用金融手段把人变作欲望的奴隶、金钱的奴隶,这里边存在着一个关于欲望与欺骗的陷阱,每个人陷入其中浑然不觉。
你和破产之间,只隔着一个肥皂泡的距离。
十年前,如果说起家庭负债,人们往往用“美国老太太贷款买房提前享受、中国老太太存了一辈子钱也买不起房”的段子来进行金融“启蒙”。
几年前的热播电视剧《蜗居》中,郭海萍的人生可谓是这一群体的真实写照:
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费三四百,手机电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
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至少……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来不及细想未来十年。
正视负债是改善未来的关键一步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选择哪个指标,都暗示着同样的事实,即中国家庭的负债程度已经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这不利于改善民生以及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究其原因:
一方面,过高的债务让无数家庭有钱不敢花,即便他们收入再高,在巨额债务面前也是枉然,仅一个房贷就足以让他们节衣缩食,更不用提孩子未来的教育费用及各项生活开支。
另一方面,近年来中国居民杠杆率快速上升,且集中在房地产领域,难免会引发人们对次贷危机与房地产泡沫的担忧,特别是自2016年年底以来,由于规模和占比控制,按揭贷款受限,居民被迫借道高成本、短期化、风险大的消费贷款,甚至互联网金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过桥贷款”等等,过度加杠杆进入楼市,从而让本处于安全区的居民杠杆率,开始显现出结构性风险。
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居民部门负债过高这一问题,在合理配置自身资产确保增值的同时,不忘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业务水平与各方面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报酬。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口袋里的钱多了,人们才能过上好日子。
另外,正视自己的负债情况,按照前文介绍的各种方法来好好计算一下,自己是否已经身处被债务拖累的困境中。
或许,这是你改善未来生活质量的关键一步。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抱歉,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或已删除!若您在东方财富网遇到不便,或者希望我们能为您做出更多的功能及改进,欢迎随时提出宝贵意见或建议。我们将根据您的需求,不断完善。中国家庭为何负债飙升?有钱都不敢花
来源:真话财经、财洞、苏宁财富资讯、千林理财
爱存钱、怕欠债、谨慎消费,这是老一辈中国人的理财观念。
这几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国人比从前更愿意消费了,但现实是,很多“有钱人”不敢消费。
不知不觉,中国人财务状态,已经从“怕欠债”转变到了“高负债”。
是什么原因让年轻人“节衣缩食”?
2017年11月,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发布的《三季度中国去杠杆进程报告》指出,居民部门杠杆率依然延续上升趋势,从2017年二季度的47.4%上升到三季度的48.6%。
居民杠杆率,是指居民部门债务占GDP的比重。1996年中国居民杠杆率只有3%,2008年也仅为18%,但是自2008年以来居民杠杆率开始呈现迅速增长态势,短短六年间翻了一倍,达到36.4%。到了2017年三季度居民杠杆率已经高达48.6%。
与老一辈相比,年轻的中国消费者特别不怕贷款:除了贷款买房买车之外,贷款买手机,贷款旅游,信用卡消费,甚至有时网购几百元的商品,也愿意用支付宝花呗、或者京东白条。
因为每次消费金额不大,所以也没有在意,结果当要还钱时,才发现自己贷款买了这么多东西。
房贷成为中国家庭债务的大头
国家统计局数据发现,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一直没有放缓,但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下降严重。
另外,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称:中国家庭债务率已接近美国水平要高度警惕。
一起来先看看这两位白领怎么说。
家住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的许先生:
“快要发年终奖了,还真有些激动呢。可一想到还有不少贷款要还,又乐不起来了。”
“年终奖能拿到相当于平时三四个月的工资,是笔大钱。但需要还的账也不少,去年出国游用了贷款,今年想换新手机也要走点贷款,当然占大头的是房贷。所谓快乐并不快乐着吧。”
在广州市花都区定居的柯女士和丈夫:
“2010年,我们在花都区买了一套110平方米的房子,加上20万元装修费,总价不到90万元。当时申请了15年期限的银行贷款,现在每月还款3000元左右。”
其实,现在购房贷款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房贷导致家庭负债持续攀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彦斌指出,上一轮房价上涨,一方面源于部分家庭加杠杆购房的投机性行为,另一方面源于一些年轻家庭在“再不买就买不起”担忧下提前集中入市。
大量投机性行为,加上年轻家庭因为提前购房不得不增加借贷规模的做法,导致中国家庭部门债务规模迅猛扩张。
研究表明,中国家庭在金融机构的负债以消费性贷款为主,约占居民负债的2/3,大约是经营性贷款的2倍。
其中,在消费性贷款中,以住房贷款为主的中长期贷款占八成左右,但从增量看,短期消费贷款增长速度较快,高于中长期贷款。
如果把时间拉长,1996年,中国居民杠杆率只有3%,2008年也仅为18%,但自2008年开始呈现迅速增长态势,短短六年间翻了一倍。
其实,中国家庭债务率只是统计了家庭部门从金融机构获取的信贷总额,而中国家庭还有不少包括向亲戚朋友借钱在内的民间借贷,存在大规模隐性债务。
家庭债务率较大幅度增长主要在2008年以后与另一个现象高度契合,即房地产火爆。
以下是工薪家庭信贷需求结构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工薪家庭平均信贷需求中,房产信贷需求额占比达到了84.9%。
再看这几年金融机构个人房贷余额,从2013年开始,主要金融机构个人房贷余额逐年递增,截至2017年9月,已经达到21.1万亿元。
另外,从居民新增贷款的周期分布来看,中长期贷款比重增加。
数据显示,来自居民部门的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自2012年第三季度起一直高于短期贷款,且从2015年第三季度开始,二者差距有明显加大趋势,中长期贷款占比一度达到94.9%。
近期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的比重虽然有所回落,但也保持在70%以上。
这些来自居民部门的负债,往往不是几个月就能还清的(多数为房贷,房贷时间较长),大多都要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
考虑到有不少中国居民买房还会进行民间借贷,互联网金融融资,或者向亲戚朋友借贷,包括首付贷等,因此,只考虑银行贷款可能会低估中国家庭的房贷压力,低估中国家庭债务风险。
其实金融监管体系内借贷与笼子外融资加起来的话,中国家庭负债率也许会更高。
中国家庭负债率虽有增长,但与欧美超前消费观念导致的家庭负债率相比较确实还不算太高。但最担心的是家庭负债率结构性风险。
因为中国家庭高负债率主要是住房负债形成的。而目前中国住房整个负债率风险非常之高,或可能成为金融风险的相互导火索。
房价下跌可能引爆家庭债务大幅度违约的金融风险,而家庭债务链条断裂也可能引爆整个房地产风险。
中国家庭债务问题或被低估
当然,中国居民部门负债率仍称不上高,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距离85%的债务阈值更是相去甚远。
这样看来,居民加杠杆似乎还有较大上升空间。然而,从债务收入比来看,事实恐怕不甚乐观。
相较于居民杠杆率这样的宏观指标,债务收入比更能衡量一个家庭的负担程度和家庭债务风险。数据显示,中国居民部门债务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2006年时的18.5%暴涨至2017年8月的77.1%。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研究员张明认为,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家庭部门杠杆率相比较,中国家庭债务总量数据并不高,但中国家庭杠杆率存在严重的分布失衡。
比如,中国家庭杠杆率高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城市,而且一二线城市家庭的杠杆率要比三四线城市家庭的杠杆率高出许多,城市家庭杠杆率偏高主要体现在中青年家庭。一些中青年在城市买房除了向银行贷款之外,通常还会向父母、亲戚、朋友借钱。
现在城市中,尤其一二线城市中被迫以各种形式举债购房的中产阶级青年人,很可能是中国家庭中杠杆率最高的群体,未来这部分人发生家庭债务风险的可能性较大。
以家庭贷款与家庭存款衡量家庭部门杠杆率为例,截至今年9月,中国已有福建、广东、浙江、上海、江苏、重庆、贵州、宁夏、江西、安徽、广西、西藏、北京、云南、新疆、甘肃等16个省市的杠杆率均超过50%,几乎接近全国省份的一半。
从微观角度来看,过高的债务让无数年轻人有钱不敢花,即便他们收入再高,在巨额债务面前也是枉然。
根据国内的一份研究报告,尽管家庭债务通过提升家庭消费而提升了幸福感,但由于同时带来了巨大的财务压力,影响了个人情绪和身体健康,又降低了幸福感。
我们可以粗略计算出,当家庭债务同样变化增加一倍时,情绪所带来的影响力最大,健康次之,支出压力最小。
总之,消费给幸福感带来的正面作用要小于因为支出压力、情绪和健康所带来的负面效果,所以最终来讲家庭负债对幸福感呈现出负面效应。
负债消费、负债投资,长期来看终究是一个得不偿失的选择。
高额负债的结果,必然是长期偿还,本质上这就是利用人贪图一时之快的感觉,而利用金融手段把人变作欲望的奴隶、金钱的奴隶,这里边存在着一个关于欲望与欺骗的陷阱,每个人陷入其中浑然不觉。
你和破产之间,只隔着一个肥皂泡的距离。
十年前,如果说起家庭负债,人们往往用“美国老太太贷款买房提前享受、中国老太太存了一辈子钱也买不起房”的段子来进行金融“启蒙”。
几年前的热播电视剧《蜗居》中,郭海萍的人生可谓是这一群体的真实写照:
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费三四百,手机电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
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至少……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来不及细想未来十年。
正视负债是改善未来的关键一步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选择哪个指标,都暗示着同样的事实,即中国家庭的负债程度已经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这不利于改善民生以及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究其原因:
一方面,过高的债务让无数家庭有钱不敢花,即便他们收入再高,在巨额债务面前也是枉然,仅一个房贷就足以让他们节衣缩食,更不用提孩子未来的教育费用及各项生活开支。
另一方面,近年来中国居民杠杆率快速上升,且集中在房地产领域,难免会引发人们对次贷危机与房地产泡沫的担忧,特别是自2016年年底以来,由于规模和占比控制,按揭贷款受限,居民被迫借道高成本、短期化、风险大的消费贷款,甚至互联网金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过桥贷款”等等,过度加杠杆进入楼市,从而让本处于安全区的居民杠杆率,开始显现出结构性风险。
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居民部门负债过高这一问题,在合理配置自身资产确保增值的同时,不忘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业务水平与各方面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报酬。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口袋里的钱多了,人们才能过上好日子。
另外,正视自己的负债情况,按照前文介绍的各种方法来好好计算一下,自己是否已经身处被债务拖累的困境中。
或许,这是你改善未来生活质量的关键一步。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年轻人负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