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 理论在《国富论》中曾经提到钻石与水的悖论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案例分析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案例分析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38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1)什么是经济学  先说个笑话:  问:数学和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答:数学难以理解,经济学则莫名其妙。  提起经济学,你会想到什么?  教人投资理财?  怎么买卖股票,投机钻营?  教人怎么赚钱发财?  搞贸易、做生意?  还是,那些说得头头是道,却让人一知半解的财经节目?  经济“砖家”们惊世骇俗的“高见”?  研究怎么发展经济的?研究失业、通货膨胀、汇率?  ……  以上你想到的,包括你没想到的,都可能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它比你想象的要广泛得多。  ——这个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们会看到的。  经济学就是研究经济的学科。  ——好吧,这句话跟“我母亲就是我妈”差不多,说了等于没说。  那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经济”这个词吧。  “经济”这个词在古代的意思不是指经济,它是“经世济民”、或者“经邦”、“经国”和“济世”、“济民”等词的任意组合的简化,跟“治国平天下”差不多的意思。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晋朝,例如在《晋书·殷浩传》里有“足下沉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一句。又有唐朝的袁郊《甘泽谣·陶岘》:“岘之文学,可以经济;自谓疏脱,不谋宦游。”,还有宋朝梅尧臣的《汴渠》:“我实山野人,不识经济宜。”  又引申为治国平天下的才干,例如清朝的《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里有:“与参由明经高第为沁源令,吏治明敏,清节著闻,秩满擢新宁守,才品经济尤为世重。”,又例如同是清朝的沈涛的《交翠轩笔记》第一卷里有:“﹝施彦士﹞所著有《海运刍言》,论海运始末利害甚悉,儒生之有真实经济者。”还有“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一对名联,夸诸葛亮先生治国平天下的才能的。  那后来,“经济”怎样变成现在的意思呢?原来当年小日本搞明治维新,刻苦学习欧美的先进知识,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时候,就把经济的英文单词“economy”翻译成“经济”了。在清末的时候,咱又搞洋务运动,派些留学生到小日本那里学习,就把“经济”这个词带了回来。  ——顺便提一下,“哲学”这个词也是小日本首先翻译使用的,咱古代管哲学不叫“哲学”,叫“慧学”。  “economy”这个单词,源于希腊语的“oikonomos”,最先使用这个词的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意思是家庭管理,看表面意思像是大妈如何用好家庭收入,让一家人吃好穿好,过上好日子,当时他的意思是奴隶主如何组织和管理自家奴隶的生产活动。  ——想不到吧?一个是天下社稷,一个是鸡毛蒜皮。这也反映了东西方的思维差异:西方人嘛,总是先从个人、自己说起,最后才不得不牵涉到整个社会或者国家;东方传统嘛,一定是先有国,后有家,最后才是自己。后面我们还会看到这种思维差别的。  如果大家上思想政治课还记得的话,“经济”的标准的教科书解释应该是这样的:  “经济指的是整个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由它决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是构建人类社会并维系人类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其内容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生产力。”  “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赖依建立起来的基础。”  又或者是这样的:  “经济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包括一国全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和部分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  ——又是活动,又是关系什么的,说得挺玄乎,这里我们理解为经济是指一个社会为了维持生存和生活而进行的活动好了。  “经济学就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以上是我们的“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对“经济学”的定义。这里说说“政治经济学”这个词的来历。  最早的时候,是法国重商主义者A.蒙克莱田在他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先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词的,意思是我现在讨论的“经济学”不再是一个家庭的经济学,而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学啦,必须得跟“政治”挂钩,于是就创造了“政治经济学”这个词。后来,卢梭在编辑《百科全书》的时候,撰写了“政治经济学”这个条目,正式把政治经济学和家庭经济学区分开来。当然啦,家庭经济学后来也不叫“家庭经济学”,你可以认为它已经融入了现在的微观经济学里面。  又到了后来,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9年第二版的序言中,明确提出应当用“经济学”代替“政治经济学”。他认为“经济学”比“政治经济学”来得更简单、更准确,没必要加上“政治”这个词。然后,在1890年,著名经济学家A.马歇尔出版了他的《经济学原理》这本书,从书名上宣告改用“经济学”这个词作为这个学科的名称——在他之前,很多经济学家一直使用类似“政治经济学原理”这样的名称命名他们类似的著作。逐渐地,在西方国家,“经济学”就代替了“政治经济学”。  现在,在我国,我们仍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词,以区别于西方经济学。大家知道,咱们国家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为简便,以下称“老马”)搞经济学研究的时候,经济学还叫“政治经济学”这个名字。(老马在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1879年才开始说要改名字,这里拿个时间点做一下对比。)然后,因为我们信奉老马那一套,就把“政治经济学”这个词沿用了下来。  有趣的是,你偶尔会看到,有些政治经济学教程会把西方经济学自老马之后的那部分叫做“庸俗经济学”。估计是老马指责当时的主流经济学(边际学派)竭力为资本家辩护,跟自己不是一路的,不科学,庸俗。懒得叫你什么学派了,就叫“庸俗经济学”吧!——老马是学霸啊,有木有?  现在我们很多经济学家都不好意思这么喊人家了,所以“政治经济学”一般指老马的经济学,还包括我们现在所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其他的叫做“西方经济学”。  经济学详细一点的发展历史,咱后面再说。  好了,回到正题,之前说到,咱传统的经济学定义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我觉得这个定义很准确,放在哪里、什么时候都合适,是吧?  那么,人家西方是怎么定义经济学的呢?  以西方的经典教材、20世纪难得一见的经济学全才——保罗·萨缪尔森老师(为简便,以下称“老萨”)的《经济学》为例,他把经济学定义为:  “研究一个社会怎样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  简单说,就是研究怎样利用有限的资源有效地生产尽量多的产品。  这个定义跟我们之前说的那个不一样哦,它的着眼点完全在效率方面。那它对吗?这个要看情况,虽然它偏向了效率方面,没有真正揭示经济学的本质和一般意义,但它提示了我们:无论是谁、任何时候,即使是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封建社会的地主,都应该将手中掌握的有限资源有效地利用,尽量多生产一些产品,毕竟我们还没到共产主义社会,社会消费品还没有极大丰富到可以按需分配的程度。所以,这是它的偏颇,也是它的优点,它指出了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研究社会怎样才能有效率地进行生产。  正如老萨所说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拥有了想要拥有的一切,那么我们就没有了产品够不够花、政府应该收多少税,收入分配公不公平、污染严不严重这些问题了,也没有阶级利益冲突,也没必要研究什么经济学了。  但是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这个定义好像不对了,因为实际的经济活动也存在没有效率的情况,这个部分我们也要去研究啊!所以啊,张维迎先生就在他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里说到,他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当然,这里的行为应该指人的经济行为,以区别于心理学等学科。古时候的经济学家马歇尔老师在他那边《经济学原理》里也说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比较常见的经济学定义还有一种说法,例如咱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斯蒂格利茨在他的《经济学》教材说道,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的个体和单位怎样进行选择,这些选择又是怎样决定了资源如何被利用的。其实嘛,跟老萨是同一个意思,因为对掌握资源的人们来说,选择好了、选择对了才能有效率地使用资源进行生产啊!  如果你还不明白,后面我们会慢慢说明白的。  而我自己认为呢,经济学就是教人怎样更好地追求幸福的。它不仅是一门学科,它还是一种生活理念,一种生活哲学。下面请允许我引用老萨在《经济学》的一段内容结束本节:  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的收入意味着可口的食物、温暖的房子、24小时的热水、干净安全的饮用水,还有可以长期预防疾病的接种疫苗。……较高的收入,……可以让政府开办更多的学校,让年轻人更多时间学习文化,掌握技能;还可以加大科研投入,发展农业技术、有效疫苗等等;人们有更多时间从事诗歌、音乐等艺术事业,有更多闲暇时间读书、听音乐或者自己亲自演奏。  ——多么美好的图景啊!这不是这几十年来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着的事情吗?  (补充一下:以上资料来自正规的经济学教材和著作,以及度娘,必要时候我会一一列出。)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257次 发图: | 更多
  (2)为什么学经济学  我学经济学是为了不受经济学家的骗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  学经济学的第一个理由是,任何一个想要在事业上,或者说是在财富上有所成功的人,都应该学点经济学,至少是基础知识。  在社会中,没有人能单凭一己之力完成所有事情,必须借助外界的力量。就如玩游戏,要想胜出,首先得熟悉游戏规则。想要出人头地,也首先得了解我们身处的社会正在运行着什么样的规则。一个基本事实是,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市场经济社会,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谁能善于满足市场的需求,谁就容易成功,跟智商、能力、学历无关。当然,如果你有这些东西,一般会提高你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  例如,早几年,有一条关于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新闻。老谭了解一下,发现这位才子是读古文字专业,研究什么古梵文、甲骨文的。因为市场不需要他的这种技能,他就找不到工作——很典型的成功与学历、智商无关的例子。当然,这位仁兄如果能利用他的聪明才智,学点其他的,例如学写软件,就有机会去甲骨文软件公司工作啦——当然不是研究甲骨文,是写软件,或者其他的。  又例如,现在网络上很多人说春节怕同学聚会,为什么?原来是很多当年成绩比自己差的同学混得都比自己好,看见他们在自己面前炫富,心里不平衡,看不下去,就不想去啦。  当然,这其中不排除很多是拼爹致富的,但不能不承认其中也有靠自己双手打拼闯出来的。老谭就有这样的朋友,有一个只是中专学历,毕业后做点小生意,经过几年打拼,现在比咱这些大学毕业出来在公司、单位打工的收入要高……得多。  学习能力不等于赚钱能力,选择比努力重要。如果想要事业有成,必须学点市场经济、经营管理的知识,培养观察市场、识别机会的能力,才能抓住机会、发挥才能,一举成功!  当然,你可能会说:人各有志,我就爱打工,安安稳稳,图个安逸。但是你了解你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前景吗?你知道你掌握的技能以后会不会被社会淘汰吗?可不要有一天突然被下岗,还蒙了,瞪着眼、张着嘴,不知道咋回事哦?  想当年国企改革,有多少人下了岗,被迫自谋生计,去干一些曾经被自己唾弃、看不起的工作,例如捡破烂、擦皮鞋。要知道当年能进国企,那是高人一等、风光无限哦。日子过久了,安逸惯了,就不知道怎么干活,也失去了谋生的技能啦。当然,现在能进国企也很牛叉,但谁知道什么时候再来一轮国企改革,重蹈当年的覆辙呢,你说是吧?  又例如安稳如公务员,今年中央一收紧,有多少公务员跳出来喊:没法活啦,养不了家啦……。要知道,在这之前,大家对公务员这个行当还趋之若鹜哦。  学经济学的第二个理由是,它可以使我们的观念更明智,决策更理智。  前面在讨论什么是经济学的时候已经说过,经济学是一门关于如何选择、追求幸福的学问。它教你怎么更理智地决策,为自己带来更大的效用,实现最大的满足。  很多年前,我曾经看过这样的故事:一位在机关当差的领导,平时上班很清闲,早九晚五的,唯一的兴趣是书法,下班回家没事就写写字。后来由于嫌机关太清闲,闷得慌,选择下海。收入是高了,但是呢,工作变得太忙了,连写书法的时间都没有,身体还变差了。  你说这是好是坏呢?经济学会告诉我们,这要看他现在的工作是不是他喜欢的,还有他多赚的钱能不能为他带来更大的满足,他愿意花多少钱来换回花在兴趣的时间和健康的身体?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还丢掉了健康的身体,多赚的钱换不回来这些,很可能是得不偿失。不要以为经济学只是教人怎样多赚钱的哦,赚了钱没处花、没时间花也没用。最后提示一下,如果那位领导利用业余时间好好地培养自己的兴趣,练好书法,卖点墨宝,赚点润笔费,可能对他来说,日子过得更好哦。如果写出了名气,成为大书法家,作品的价格直线上涨,那时候就是“人生的赢家”啦,不是比当初下海更好吗?  对咱普通人家来说,也有诸如大学毕业之后选择继续深造还是先工作啦、每个月储蓄多少以备日后养老啦、买不买房子啦等等问题。虽然经济学不能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至少能帮助你计算、衡量成本,不会做出“肠子都悔青了”的蠢事。  经济学不仅是一门学问,还可以是一种指导生活的哲学。  第三个学经济学的理由是,经济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问。它会告诉你很多常见的经济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例如为什么大型烟花表演只能由政府来搞,没有私企或个人来搞?为什么有的游乐园只收门票然后可以免费玩所有游乐项目,而另一些游乐园则免收门票,但每个游乐项目都要收费?为什么都是差不多的服务,飞机商务舱比经济舱贵那么多?  如果别无所求,只是多了解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那么学经济学也是一种乐趣啊!  还有一个就是如开篇引用的罗宾逊夫人所说的,学经济学还可以防忽悠哦。现在时不时就有些所谓的经济专家、学者跳出来说些惊世骇俗的雷语,秀脑残无下限,雷死人不负责。学点经济学,不一定能反驳他们,至少能知道他们说得对不对,错在哪里,不那么容易上当受骗嘛,你说是吧?
  (3)经济学发展简史  笑话一则:  一位经济学博士临毕业前请教他的老师如何成为一名出色的经济学家,他的老师回答说:“紧紧抓住那些显而易见的常识,把它们说得复杂并且深奥。”  在开始讲经济学的内容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经济学的发展简史。  废话不多说,先上图。    上面是老萨《经济学》里的一张简要说明经济学发展脉络的图。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算是源远流长啊,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和《圣经》时代。好,让我们从那个远古时代说起。  (一)古代经济学发展史  大家知道《圣经》是讲神话故事的啊,怎么讲起经济学来了呢?老马常教导我们,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尤其在那个温饱还没解决的年代,生产活动就成为人们主要的活动。《圣经》作为一本宗教入门教科书,阐述宗教伦理和教义,必定涉及到经济生活的伦理,例如: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大家都来辛勤劳动;财富都是上帝赐予的,拥有私有财产可耻;为服务群众,方便大家生活,做些买卖是应该滴,但只为了赚钱就不对了;做买卖要厚道,不要坐地起价、囤积居奇等等。  《圣经》里的经济学观点都是碎片式的,不是完整的理论,顶多算是作为宗教伦理一部分的经济伦理,毕竟人家写《圣经》的目的是为了拉人入教,不是教人赚钱嘛。  西方经济学的第二个源头是古希腊的那些先哲们,按时间顺序有:苏格拉底、德谟克利特、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  同样地,这些先哲们的关于经济学的理论也是碎片式的,因为他们首先是思想家、哲学家,而不是经济学家。那时候,人类知道的知识有限,他们什么科目都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左知政治,右知历史,什么都懂,人类的知识就存在他们深深的脑海里。  但是,经济学不是他们的主修科目。例如,柏拉图在他的主要著作《理想国》里,一开始就论说分工的好处和原因,国家之所以出现是人类的经济利益需要云云,然后话题一转,开始说:国家啊,应该分一、二、三等人,各司其职,才能和谐,然后就开始构建他的“理想国”来。  古希腊的思想家们主要探讨了商品、货币、贸易和生息资本,他们的观点成为西方经济学的发端。他们关于经济学方面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个是,为奴隶制度辩护。不要说我老套,事实确实如此。就以第一个使用“经济”这个词的色诺芬为例,他使用“经济”这个词的时候意思是家庭管理。你以为是把奴隶作为家庭的一分子,奴隶主和奴隶一家亲么?错了,他只是把奴隶视作“会说话的工具”,讨论怎样管理这些奴才才能增加奴隶主庄园的收成。  第二个特点是,重农贬商。那个时候,大家普遍认识到,吃的穿的都是地上长出来,最多需要再加工一下就可以使用,所以重视农业生产是自然而然的。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商业在社会产品流通中的作用,只是觉得做生意就是贱买贵卖、不劳而获。  第三个特点是较表面地探讨了用于交换的商品、货币的一些性质和规律。例如认识到物品必须首先对人有用才能用于交换,他们的价格受供求状况影响;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等作用。  第四个特点是反对高利贷。后来古希腊的先哲们认识到小商业的作用——就像你家附近的小卖部或便利店,没有他们,咱们的生活真的不方便,但是他们反对高利贷,纯粹为了增加货币的活动对社会无益,违反“自然秩序”——类似于咱传统文化的“天道”,也仍然反对以赚钱为目的的大商业、大买卖。  说完古希腊,再来说古罗马。古希腊盛产思想家,古罗马盛产什么家?答案是政治家、军事家,例如凯撒啊、安东尼啊、屋大维啊。平时有看欧美剧或欧美大片的人对此应该不会陌生,古罗马擅长政治和军事斗争,他们的故事适合拍大片。所以,他们对后世的贡献是法制观念和契约意识——这些对维护市场秩序是非常重要的。他们还讨论了“公平价格”、农场管理等话题。  西方古代经济思想集大成者就是后来的阿奎那同志,他的主要著作是《神学大全》——没错,仍然不是经济学专著,集大成的主要是古希腊哲学和《圣经》神学,顺带把其中的经济思想也集成一下。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出生于那不勒斯王国(现属意大利)的贵族家庭,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神学家、哲学家,被誉为最伟大的神学家。1879年,教会宣布阿奎那的神学是天主教的最高哲学权威。  大家知道,西方的封建社会跟咱不同,他们的教会势力非常强大,能与以皇帝为中心的所谓的世俗权力并驾齐驱。为了“一统天下,千秋万代”,他们打击、压制其他异端邪说——烧死坚持日心说的布鲁诺就是典型历史案例,努力整理、修改和发展完整的神学逻辑和哲学体系,形成所谓的经院哲学。  阿奎那就是研究和发展神学的佼佼者,他的《神学大全》努力将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思想和西方宗教的教义、学说综合调和起来,形成逻辑一致、兼容并包的百科全书式的神学著作。  阿奎那勾勒出的基本社会制度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实现普遍的商品交换;考虑到可能的财富和收入不公,国家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实行扶贫济困。这个基本上就是基本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框架了。——思想比较超前,赞一个!  阿奎那的经济学成就主要是对“公平价格”的讨论。这里的公平价格按字面意思理解就行,就是公平的、合理的价格。  他的公平价格论杂糅了好几个学派的观点。例如,他继承他的老师马格努的观点,认为公平价格是与劳动耗费量相符合的价格,这就是劳动价值论的雏形了;但是他又认为公平价格取决于人们从物品上得到的利益以及对物品的效用的评价,这又是效用论的观点。他还认为价格因为供求变动而变动也是公平的,看出了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最后,他又认为价格应该与卖主的社会等级地位相符,能使卖主维持他的等级地位的生活条件,这有点像是生产要素报酬论的萌芽——虽然明显这里的价格是不公平的。  他对货币的观点是:货币的作用首先是交换媒介,货币本身没有效用,它只是衡量效用的尺度,它是人为的财富,所以其价值可由政府和法律来决定。  他有些观点是相互矛盾的,例如他认为放债收息是罪恶的,但同时又认为放贷承受失去本金的风险,因此收息是合理的;他一方面同意以前教会认为赚钱是一种罪恶,商业是卑劣的行业的观点,另一方面又认为商业利润是商人的“劳动报酬”,如果商人用这些利润来维持家庭生计和帮助穷人,就不应该受到谴责。  说完了西方,再来说说东方。咱泱泱中华大国,古时候有经济学理论吗?嗯……也有,跟古代西方一样,就是一些零碎的观点,说不上是完整的成体系的理论。例如,司马迁的《史记》有《货殖列传》一章,表达了他主张发展工商业,放任民间经济自由发展的观点。又例如阐述古代政治家管仲及其追随者的言行和观点的《管子》一书,把社会从业人员分为工、商、农、士四民,其本身又是古代“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典,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思想深受儒家影响,经济思想主要是义利思想,例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还有重农富民思想,例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奢俭思想,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不过,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重农抑商的本末论,基本抑杀了中国古代的资本主义萌芽。  我国古代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在土地制度、税收、货币发行和流通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但由于封建社会毕竟是自然经济占决定性地位,缺乏实践基础和理论需求,决定了不可能出现较完整、成体系的经济理论,在这一点上,中外莫不如是。  有意思的是,中外有些学者论证了西方近代的重农学派,如魁奈、杜尔哥等人,甚至包括现代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也受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影响。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的中外文化交流,为这些西方学者带去了一些关于这个东方古国的知识。
  (4)经济学发展简史(续一)  笑话一则:  经济学家第一定律:对任何一位经济学家而言,一定存在着一位实力旗鼓相当的同时观点又针锋相对的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第二定律:他们都是错的。  (二)西方第一个经济学理论——重商主义  回归正题。时光飞逝,转眼间,欧洲大陆的历史车轮来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大约在15世纪,在文艺复兴、发现新大陆等重要历史事件的推动下,欧洲各国的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封建制度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茁壮成长。  随着新大陆被发现,欧洲各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对外贸易活动,开辟了世界市场,贸易规模爆炸式增长。大家争先恐后地在世界各地抢地盘、抓壮丁。在这个过程中,商人为国家的财富增长和势力扩张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们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力量越来越重。虽然一些传统的土地贵族仍然认为他们是“可鄙的”,但更多的贵族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始插足商业,也做起生意来,商业不再被认为是“卑劣的行业”,一些贵族甚至允许后代与商人联姻,绑定巨大的商业财富和利益,开启了无耻的官商勾结模式。  由于原始资本积累以及商业和贸易发展的需要,商人需要大量的货币资本。与此同时,封建地主早已经拒绝领地上的农民交实物作为地租,要求交货币地租,好方便他们直接购买更多奢侈品。而国家的掌权者们,无论是应付财政支出,还是打算扩充国家势力范围,都想增加货币财富,于是全国上下,在理论上、实践上都不知不觉而又自觉地奉行重商主义,当时整个欧洲大陆都弥漫着重商主义的气息。  重商主义,英文mercantilism,也叫商业本位。重商主义的主要内容是:  *财富就是货币,更多的财富就是更多的货币,增加财富就是尽量得到更多的金银贵金属。  *单靠挖矿是不行滴,还要想办法把人家手里的金和银抢过来。办法就是通过对外贸易。只要出口大于进口,就有贸易盈余,结算时就能得到多一些金和银了。  *为了实现出口大于进口,国家必须对贸易和国内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奖励出口,限制进口,对进口商品设立高关税。  *同一时间不可能所有国家都是出口大于进口滴,所以要建设强大的海军和商业舰队,这样才能占领更多的殖民地,打赢战争,干过别人,主动贸易规则,什么事都是我说了算。  *为了实现我们的出口品价廉物美,必须保持低工资,还有,要更多人去工作。小孩子长到四岁能跑能跳了,可以去做适合他们的工作了!游手好闲的都给我抓起来!小偷、强盗不要关在监狱里,可以劳动改造嘛!  重商主义的观点基本就是这样。好,现在开始批判它。  首先,我们的财富应该以能享受到的产品和服务为衡量标准,货币不过是交换的媒介,将货币当做财富的唯一形式是不对的。这个道理,古希腊的人都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工业革命还没到来,生产效率没有得到飞跃提升;而由于世界市场的开拓,从事贸易的商业资本家比产业资本家首先发起来了。在他们眼中,赚钱就是低买高卖,财富在货币--商品--货币的循环流转过程中不断累积和增加,货币资本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而且面对世界市场,只要有金银货币就能买到任何东西,根本不用关心它们怎样被生产出来。  第二,当各国都奉行重商主义,对进口品设立高关税的时候,大家就树立起了坚厚的贸易壁垒,最终受损的是每一方。这个道理,重商主义者也懂,所以他们准备了飞机大炮……,重商主义背后是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啊!  第三,为了保证出口创收目标的实现,他们要求政府深度干预经济,例如管制食品价格,增加劳动人口,因为他们认为这样能维持低工资,从而保证出口品的生产成本低,有助出口。他们不认为劳动人民的财富是国家财富的组成,那是指国王,以及商人的财富,只要给他们够吃的就行。他们还要求限制用于制造出口品的原材料出口,而自己不能生产的原材料则免征关税。例如英国禁止出口活绵羊和羊毛,违者没收财产、一年监禁和砍掉左手,再犯直接处死!恐怖吧?  从这里我们看到,重商主义政策的背后是以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以及对某些行业的损害为代价,最终必定损害国民福利,注定不能长久。等到工业革命的到来,亚当·斯密见识了大工场手工业的高效率后,就开始把枪口对准重商主义了。  “重商主义”这个名字其实是后来的亚当·斯密在他那本著名的《国富论》第一次提出来作为批判对象。重商主义本身是一种松散的理论体系,没有一个集大成者,但可怕的是,欧洲大陆到处都有重商主义者。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曼(Thomas Mun)、杰拉德·马利尼斯(Gerard Malynesz)、查尔斯·戴维南特(Charles Davenant),还有法国的柯尔培尔(Jean Baptiste Colbert),除英国、法国外,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奥地利等也有一大批重商主义者,甚至连古典经济学先驱威廉·配第也被认为是重商主义者。  重商主义更可怕的是它对政策的影响,基本所有欧洲大国都奉为国策了。不过,它之所以有这样的影响力,应该是因为它确实迎合了货币资本积累的需要。无论是商业规模的快速增长,还是国家的税收和支出,都需要大量的货币。
  说到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很容易让人想起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而在斯坦利·布鲁(Stanley L Blue)的《经济思想史》中也有关于中国巨额贸易盈余的讨论。  必须承认,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非常渴望大量外汇。足够数量的外汇储备有利于保障我国在国际中的政治、经济地位。毕竟是人家欠了自己钱,吵起来也有所顾忌是吧?而且增加出口有助于增加就业,释放剩余劳动力。  但重商主义并不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因为现在已经一般不用金银贵金属作为国际结算手段了。像我们赚了美元,没处花,只能买老美的国债,不能要求老美换成黄金。事实上,我国外汇储备是在2002年加入WTO才开始暴增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商品的贸易壁垒被拆除了。  但过多的贸易盈余毕竟不好。衡量真实财富的最终是实物。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只能说明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产品一直给别人享用,而且他们付的钱我们不能用,还放在他们那里存着。正常的经济体应该是贸易平衡,出口跟进口差不多。近年来,受汇率逐步市场化、放宽进口限制、欧美经济疲软导致出口增长下滑等因素影响,我国的贸易差额基本走向平衡了。
  重农学派  说完重商主义,再来说说重农学派。  重农学派是以重商主义的反对者的面目出现的。大家知道,重商主义主张政府干预经济,例如连每英寸的布有多少根线都有规定。这么做,短期来说,可能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但非常不利于产品创新,而且保护了首先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的垄断地位,阻碍了产业发展。而且各地关税林立,不利于商品流通;各个行业的行会把持制定产品规格的权力,极力维护既得利益者。  保护了一批资本家,意味着伤害了另一批资本家;给了这个资本家垄断特权,意味着对那个资本家的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重农学派兴起了。它的主要观点是:  *自然世界有它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有客观规律,经济活动也有客观规律,政府你就不要插把手进来,瞎掺和了。  *除了保障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自由,政府不能对经济活动施加任何干预,让人民做爱做的事情,支持工商业自由发展,贸易自由化。  *工业、商业、贸易什么的对社会都有用,但咱吃的穿的还是土地长出来的啊,你一味追求货币,不生产有用吗?还是把注意力放在农业生产上,想想怎样提高农业产量吧!  *你设这么高的关税,收不了几个钱。真正的土豪是地主,地上长出来的都被他们收了,不收他们税,收谁啊?  重农学派的观点也不是全对,它认为工商贸易不是生产性行业就是很大的错误,但它作为重商主义的反对者,有拨乱反正的作用。  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魁奈(Quesnay)和杜尔阁(Turgot)。魁奈的《经济表》开始探讨社会产品的循环和再生产,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图形——循环流向图的先驱。而杜尔阁曾官至法国财政部长,是重农学派理论的重要实践者。  把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在这里一并说了,是想把他们做个对比。在时间上,他们一前一后出现。重商主义支持政府干预,重农学派反对政府干预,前者反对后者,后者否定前者,经济学以后的发展轨迹基本沿着这种模式,在支持和反对政府干预中摇摆和反复。当代的西方经济学虽然学派众多,但基本可以按照是否支持政府干预分为两个阵营,就像咱开头那个笑话说的,对每个经济学家而言,都存在另一个跟他实力相当,而又针锋相对的经济学家。而且他们都不是全对的!
  写得不错,楼猪写连载吗?主题是什么?经济发展史?好像跟标题不是很恰当哦
  @xh_haoran 6楼
21:05:35  写得不错,楼猪写连载吗?主题是什么?经济发展史?好像跟标题不是很恰当哦  -----------------------------  我想写一本适合中国人看的经济学基础,或者说是经济学入门书。  现在这方面的书,外国人写的,思维跟我们不一样,看起来比较拗,不容易懂;咱自己写的,又不很全面,让人看了一知半解。  我还打算加入自己对经济学的理解。当然,不一定对,所以我取名《我所理解的经济学》  先用较长篇幅简要介绍一下经济学的历史,让大家对经济学有个大概的整体认识,然后才开始进入经济学的实质内容。
  (5)经济学发展简史(续二)  惯例,笑话一则:  上大学第一堂课,哲学系的老师对他的学生说:“你们不要跟隔壁学经济的打架,因为他们都有一只看不见的手。”  (三)古典政治经济学  在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上,有两个关键节点你必须知道,一个是亚当·斯密,另一个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他们分别是经济学的两个核心分支——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和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的开山祖师爷。今天咱先讲亚当·斯密,凯恩斯放到后面再讲,因为他开创的宏观经济学要到20世纪30年代才出现。  亚当·斯密在今天之所以被奉为现代经济学的鼻祖,皆因他写了一本书,叫《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英文: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简称《国富论》(英文:the Wealth of Nations),正是这本书奠定了他在当时的学术界,还有今天的历史界的地位。就我所知,国内某大学的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很喜欢让考生朗诵或翻译一段《国富论》,该书在教授们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太经典了啊!  亚当·斯密(Adam Smith),生于1723年,逝于1790年。老家是苏格兰的港口和工业重镇克尔科迪(Kirkcaldy),估计老亚小时候有参观过老家的工场,因为在他的《国富论》里开篇就大谈特谈工场手工业的劳动分工。  老亚的父亲是一名海关审计员,也叫亚当·斯密——没什么奇怪的,因为他老爸在他出生之前就去世了,起个同样的名字是为了纪念,这是老外的传统。然后,老亚就跟老妈一起生活,终生未娶!  先爆一下老亚的照:    这是侧面,看上去挺帅的,好挺的鼻子。    这是正面照,幻灭了没?  如果老亚泉下有知,觉得自己最牛bi的事情莫过于自己的大头照印在了纸币上。人生如此,夫复何求啊!    老亚的人生轨迹大体是这样的:14岁入读格拉斯哥大学——不是天才也是勤奋好学的学霸啊,然后辗转几间大学读书,28岁的时候当上了格拉斯哥大学教授,先后任逻辑学、道德哲学教授。干了12年后辞职,去当了一名官二代的家庭老师,一直干到退休。期间,去法国两年,结识了重农学派的魁奈和杜尔阁;期间,写了《国富论》,令他名声大噪。  退休后回到苏格兰,又被任命为海关专员。和老妈,还有阿姨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其实,老亚还有一本书值得提一下——《道德情操论》,这本书比《国富论》早17年面世,同样是老亚的心血结晶,书名就是主题,探讨的是社会道德问题,被誉为西方的《论语》哦!  当然,在学术界,《道德情操论》比不上《国富论》。其实,亚当·斯密并不是单凭一己之力建立古典经济学的全部理论,但是他的《国富论》比较系统、全面、综合地表达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现了当时经济学的最新成就,于是,大家就把他作为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了。  他在《国富论》里那只被他用来说明个人追求私利同时也增进社会福祉的“看不见的手”,日后被反反复复地拿出来说事,都快烂大街了。如果不知道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什么东西,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读过经济学的书。这里,我们也不能免俗:  “每个人必然竭尽全力使社会的年收入总量增大。确实,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宁愿投资支持国内产业而不支持国外产业,盘算的只是他自己的安全;他管理产业的方式是为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限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情不是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读起来有点拗口,大概意思是:人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在盘算和追求着自己的利益,但就在他这样做的时候,却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了社会的福利。这种结果不是他故意的,但比他故意去做的效果还要好。  ——这不是很好么?赚了钱,还对社会有益,比你专业做慈善还好,做什么慈善啊,专心赚钱啊!老板们没有心理负担了,不用怕被责骂剥削工人血汗了,放心赚钱发财了!其中的道理我们后面慢慢说。  《国富论》还说了很多其他事情,这里就不再啰嗦了,有兴趣的童鞋请自行阅读。
  说起古典学派,其实很难以单个经济学家划分和断代了,例如威廉·配第,即被认为是重商主义者,又被认为是古典经济学的先驱。而重商主义和古典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是相悖的。又如最后一位古典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被认为有些观点已经偏离古典经济学了,这说明经济学的发展是连续的过程。各种学说和理论互相碰撞和融合,已经模糊了边界,理论学派的划分只能以观点的差异为依据。  古典经济学起于重商主义者威廉·配第,但核心观点更接近重农学派,开路先锋有达德利·诺思爵士、理查德·康替龙、大卫·休谟,奠基于亚当·斯密,其中又有马尔萨斯剑走偏锋,偏离主流;之后大卫·李嘉图把古典经济学再向前推进,又有边沁、萨伊、西尼尔等人补充完善,同时也渐渐偏离古典经济学,向新古典经济学的方向发展。说到这里,老马(卡尔·马克思)出场了,他承于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单凭一己之力,开辟了经济学另一条发展道路,其后世追随者和影响力无人能比。关于新古典经济学和老马的事后面接着再说。  古典经济学区别之前的经济理论的地方,是受到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牛顿已经发现了他的三大物理定律,又有培根等人发展了现代的科学逻辑理论。古典经济学家自觉吸收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逻辑思维,应用于经济学研究,使经济学得到极大发展,逐渐成为一门理论完备、自成体系的学科。工业革命已经开始,社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工场手工业得到充分发展,已经成为主流产业,为古典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更提出了理论需求。  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有:  1,经济自由主义,提倡自由放任的经济发展,最低限度的政府干预。就像物理定律的简单和谐,市场也有自己的定律,也一样简单和谐。市场自己能搞定一切,政府管得越少越好,只要保护私人产权、提供国防和公共教育就行,其他的别管。  2,自利行为与和谐利益。假定自利是人类的天性,市场所有参与者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利。生产者和商人办厂、做生意是为了赚取最大利润、工人工作是为了得到工资收入维持生活、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每个人都务求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并没有损害其他人的利益,相反,还使其他人获得更多的利益了。互利共赢,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3,所有的经济资源和经济行为都重要。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来源于商业,重农学派认为财富来源于农业,而古典经济学则认为所有的经济资源——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等,以及所有的经济活动——农业、商业、生产、国际贸易等都能产生财富。  4,探索总结一些经济规律。例如比较优势原理、边际收益递减原理、人口理论、地租理论、货币数量论、劳动价值论等。  在推进经济学发展的同时,古典经济学家们也努力发展经济伦理学说,力图为经济学提供一个坚实的哲学基础。例如前面说的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以及自利行为假设,还有他的《道德情操论》可以认为是资产阶级的社会道德精神的表述。大卫·休谟写有《人性论》;边沁发展出功利主义或叫最大幸福原则。之前网络上很火的哈佛公开课《正义:该怎么做才好?》有介绍边沁和他的思想,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去看看。
  天才的世界你永远不懂  边沁死后,遵照他的意愿,遗体被用做科学解剖,所有财产都捐赠给伦敦的大学学院,以上是背景,亮点是学院董事局每次开会都要展示他的遗体!更奇葩的是他的遗骸被打扮一番之后放在玻璃箱子里公开展览。他的遗骸坐在椅子上,手上戴着手套拿着拐杖。遗体上的头是蜡制的,而真正的头,摆放在他的遗骸两脚之间的一个盘子上,而且是以南美洲猎取人头的蛮人风格保存。  ——有兴趣的童鞋可以找度娘,能搜到这个图片。不过,画面可能令人不安,敬请注意!  亚当·斯密临死前吩咐全部烧掉他的手稿。——没有为什么。  穆勒3岁开始学希腊语、12岁已经掌握了代数和初等几何,开始学习微积分、15~18岁编辑出版边沁的5卷手稿、19岁开始发论文,这些全部都是在父亲的强迫下进行。然后到了20岁,得了神经衰弱。在24岁那年,遇到了泰勒夫人。他们建立了热情和深厚的友谊,甚至一起旅游度假。20年后,泰勒夫人的丈夫去世,然后,穆勒娶了她,两人琴瑟和鸣,恩爱一辈子——有点毁三观啊!
  回复第3楼,@老生常常谭  (4)经济学发展简史(续一)   笑话一则:   经济学家第一定律:对任何一位经济学家而言,一定存在着一位实力旗鼓相当的同时观点又针锋相对的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第二定律:他们都是错的。   (二)西方第一个经济学理论——重商主义   回归正题。时光飞逝,转眼间,欧洲大陆的历史车轮来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大约在15世纪,在文艺复兴、发现新大陆等重要历史事件的推动下,欧洲各国的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封建制度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茁壮成长。   随着新大陆被发现,欧洲各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对外贸易活动,开辟了世界市场,贸易规模爆炸式增长。大家争先恐后地在世界各地抢地盘、抓壮丁。在这个过程中,商人为国家的财富增长和势力扩张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们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力量越来越重。虽然一些传统的土地贵族仍然认为他们是“可鄙的”,但更多的贵族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始插足商业...  --------------------------  。  
  mark  
  @来看散人888 11楼
23:58:31  l  -----------------------------  谢谢顶楼!
  (6)经济学发展简史(续三)  (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原文再续,书接上一回。上回说到,古典经济学家极力论证市场能搞定一切,政府最好少插手。他们说,老板出钱,工人出力,劳有所得,本有其利,大家欢喜,社会和谐、安定有序。  然而,真实情况却是血汗工厂遍地,工人兄弟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每天干活12个小时算少啦,普遍是16、17个小时,老板业务好,忙起来还可能每天干活将近20个小时哦,吃饭睡觉加起来才4个小时!  太好了,这么长的工作时间,已经实现了社会财富极大丰富,工人兄弟按需分配了吧?工人兄弟回答道:No,不知道咋回事,俺每天工作那么长时间,工资只够一家吃的穿的。不跟你说了,手脚慢一点,工资都不够一家过活了,俺老板可是计件按量给工资的。  哦,别忘了还有那些处于花季雨季的少男少女们。他们的花季就是在工厂里每天累得头晕眼花,他们的雨季就是在工厂里挥汗如雨。大家都忙着赚钱,不去读书啦?不,是没有多余的钱去读书,还有弟妹要养呢!  老板还特讲义气,产品卖不出去、业绩不好的时候,还停发工资,让工人兄弟一起跟他共度难关、挨饿挨穷。  工资低不要紧,够吃够喝,平平安安一辈子也就算了。老板说:这个基本很难实现。你看啊,咱工厂条件有点简陋恶劣,身体出点毛病是难免的。事业要紧,轻伤不下火线,是吧?兄弟们,你们先撑着,我有点受不了这气味,要出去吐一会。哦,还有,你们小心点机器,不要被剁了手剁了脚,没给你们买工伤,医药费自付哦。  虽然环境有点危险,有点恶劣,有份工作在工厂里干活算幸福啦,努力活到儿女长大,人生就算功德圆满啦。那些被地主收了土地才叫惨呢!农户说:说好的让我一辈子种田呢?说不种就不种,改种草皮养绵羊,俺只会种田,干别的不会,叫俺去哪营生啊?猎人说:我跟你差不多,本来这山头随我跑、随我钻,逮到老鼠吃老鼠,逮到老虎吃老虎,现在忽然圈起来,说是私人领地不让进,抓条鱼都要没收了去,叫人怎么活啊?  两位老兄,别灰心,去城里找找吧。还有比你们更惨的,好歹你们四肢健全,那些断手缺腿的,想工作都不行啊!还没有低保,生活基本靠乞讨,讨到什么吃什么,活到什么时候全看老天爷赏脸。  面对这种情况,古典经济学家怎么说的呢?他们说:这就对了!你们想啊,那些大老粗有点钱就会生孩子,一直生啊,生啊,生到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啊?生到工资仅够一家吃穿用住,再多生一个就养不起、一家活不下去才会停下来,所以工人过最低水平的生活是正常的,恰恰证明了我们理论的正确性啊!  ——古典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基本就是这个意思,后面有机会我们再说说他的理论。  这么荒谬的理论,难道他们脑子进水了吗?嗯……也不能全怪他们。那个时候,有闲情搞学术研究的都是什么人啊?都是资产阶级,不愁生活的人,他们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饥饿、苦难,站在他们自己的角度说话,维护他们的利益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有良心的学者就不会这样。路见不平一声吼啊,他们振聋发聩,批判当时社会制度的丑恶、资本家的贪婪,呼吁建立没有剥削、财产共有、人人平等的社会。这个时候,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和思潮就起来了。其中,最牛bi的是老马和他的学说。  在老马之前和之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学说。在介绍老马和他的学说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些学说。  1,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有亨利·圣西门、沙利·傅里叶、罗伯特·欧文。这种学说的基本内容是批评市场制度造成的社会不公,设想出具体的社会主义制度,然后等着资本家出钱资助他们来实施。这是“与虎谋皮”啊,对得起“空想”的称号!  2,国家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路易·布朗。基本内容是国家掌控所有的经济部门,实行计划经济,致力实现整个社会的福利目标,例子有前苏联。  3,基督教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查尔斯·金斯利。基本内容是:资本家、工人都和气点,大家有话好好说,不要搞斗争,按《圣经》办事。上面说好了的,大家要互相关爱和协作。老板的财富不要藏着掖着,拿出来晒一晒,在大家的监督下使用。大家一起来搞好环境卫生、搞好教育,共同建设美好世界。  4,无政府主义,代表人物是约瑟夫·普鲁东。基本内容是:政府是不应该有的,因为任何的政府都是代表富裕阶级的利益,欺凌贫穷阶级的。但是生产者的集体联合组织可以有,因为他们是善良的,大家可以互相理解、忍让、合作,他们掌握着各个行业的生产知识,能管理好各自的行业,自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不需要什么政府来管理国家。  5,修正主义,这是老马之后的流派,代表人物是伯恩斯坦。他们不赞成阶级斗争,主张参与议会竞选,努力赢得政府的控制力来实现社会目标,主张政府要管制垄断,基础公共设施要收归国有,改善工作条件。  6,工团主义,代表人物是乔治·索雷尔。基本内容是:反对修正主义,反对工人阶级参与政治运动和议会选举。工人们要联合起来,组成大工会,一起罢工,推翻政府。每个行业建立由工人管理的自治团体,这些团体再联合起来成立一个管理中心来管理整个社会。——这个主张跟无政府主义类似。  7,行会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牛津大学经济学教授科尔。也是主张由生产者组成自治团体管理行业,但是不主张消灭政府。政府的角色是代表消费者的利益,制定经济政策,引导生产者的行为,实现消费者的利益。国家不是资本家和工人两个阵营,而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阵营,但绝大多数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所以社会是和谐的。  以上可以看出,这些社会主义学说流派,与其说是经济理论,不如说是政治主张。那老马的学说跟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呢?准确来说,老马的学说主要地不是关于社会主义的学说,而是关于资本主义的学说。它的威力在于它是一套严密的逻辑理论体系,演绎推理出资本主义自身克服的先天内在缺陷和社会矛盾,所以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大家知道,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资本、劳动、土地、管理才能等对财富的生产都有贡献,所以都应该取得报酬,但是同时又认为价格应该以产品包含的劳动数量为依据。  老马赞成后面部分,但不赞成前面部分。你说机器能生产财富,但我不用,它就是一堆废铁。它之所以看起来能生产财富,还不是因为工人使用了它,而制造它又花费了工人的劳动,所以,最终的最终,还是劳动创造了价值,创造了财富。资本家啥活也不干,就拿走了大部分财富,那是对工人的剥削。然后开始推理,推理,最后推到了发现这样的可能后果:资本家一味地剥削工人,积累资本,扩大生产,而工人却变得越来越贫困,最后生产出来的产品,社会根本消费不了,生产就没法继续了,经济危机就爆发了。改变这种情况,只有实现社会主义。  在老马之前,大家都觉得共产主义只是一种政治理想,而现在老马却像数学家证明了数学定理一样,向大家证明,共产主义不只是理想,还是必然会到来的社会制度,它是人类社会的未来。这就吸引了很多追随者,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工人兄弟进行阶级斗争的理论基础。现在咱工人兄弟造反有“理”啦,革命无罪啦!就这样,老马的学说不仅为他造就了大批大批的追随者,而且也发挥出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实现他的学说而赴汤蹈火、前赴后继、至死不渝!  前面我们知道,古典经济学说的建立不是一人之力,有很多位学者都做出部分贡献,就像建一栋高楼,每个人都往那里添个砖、加个瓦,合力把这高楼建起来。而老马却几乎单凭一人之力,把建楼的全部工作都做了!虽然这栋高楼不是完美无瑕,也还有往上建的可能,但绝对是金碧辉煌、恢弘壮丽,使人惊叹和神往!  是不是觉得老马很牛bi?老马自己也这么觉得。好,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大牛。
  老马的全名是卡尔·海恩里希·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一个中产家庭。祖父是犹太人法学家,世代学法律,他自己也先后在波恩、柏林、耶拿等大学读法律,对哲学、历史更感兴趣。好,高大上的话先说到这里。作为一名家境优裕的公子哥儿,在大学里,喝酒、打架、泡妞的事情,老马也没少干。老马的老爸——老老马一看这样不行,马上给他换大学,安排他去学风良好的柏林大学读书,这样他才踏实下来,开始认真读书。那个耶拿大学,其实只是他提交博士论文的大学。  来,我们爆一下老马年轻时候的照。    那时,老马还是风流倜傥的小马,整一个文艺小青年的范儿哦。  虽然拿到了博士学位,但由于思想观点过于激进,毕业后没能留在大学当老师,选择给报纸当撰稿人,针砭时弊,粪土当时万户侯。奈何老马实在火力十足,德国政府招架不住,把他赶出德国。老马来到巴黎,后来遇到了一生的好基友恩格斯同学。  后来老马又被驱逐出法国,来到伦敦,然后长期居住下来。平时大部分时间老马都呆在大英博物馆里读书搞研究。由于一心一意搞学问,老马收入微薄,又加上三个孩子夭折,晚年甚是潦倒凄凉,但他仍坚持搞研究、写作,还有领导工人运动。  老马的一生是纯粹的一生,除了搞研究,别无追求;老马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为了实现人生理想和工人兄弟的福祉,一直工作到离开人世。  老马之后,他的最伟大的追随者列宁同学领导俄国的工人兄弟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始实践老马的伟大设想。然后,社会主义运动如星火燎原,如火如荼地发展壮大起来了,最后跟资本主义平分天下。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者开始把老马的学说本地化,建立了某某思想,这里略去不表。  上世纪90年代前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苏联解体是因为没有很好地解决以下问题:  一个社会如何建立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同时,能保持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维持有效的激励机制以不断促进经济发展?  如果收入是由政府来分配的,怎么保证里面的官员是公正的,而不是利用手中的权力来谋取私利、奖励对自己忠诚的,而惩罚有异议的?  怎么能像市场那样有效地分配稀缺的资源?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分别生产多少消费品和投资品,利用多少以及哪些资源来生产,这些问题是否能由少数的计划制定者来决定?  如果工厂里生产出来的都是次品,不符合消费者的需求,那么消费者的这种心声和诉求怎样反映到政府制定的整个社会的生产计划当中?  如果政府的生产计划确保了产品的数量,谁来保证产品的质量?谁来负责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的研究和新技术的研发?  无论如何,老马的经济学说已经非常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世界,包括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而他在理论方面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是,注重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以及国家对社会财产的所有权。当今社会,即使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国有经济。老萨在他的《经济学》中认为他们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而是混合经济。政府对市场有很强的干预力量。  第二,很多社会主义者主张的制度,例如社会保障、失业补偿、八小时工作制和休假制度、最低工资、职业卫生和安全等已经成为现实。甚至在一些国家,有标榜社会主义的政党参与政治活动。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让西方开始重视经济周期、垄断力量、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研究。西方国家,普遍有反垄断法,防止力量过于强大的企业的出现;也有转移支付等收入分配的制度。  从某个意义上说,老马的学说并没有消灭资本主义,反而延缓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到来。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是资本主义主动学习和采取社会主义者的政策主张的结果。在取得对社会主义的压倒性胜利之后,西方国家并没有禁止马克思主义的公开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在西方继续得到演化和发展。今天,我们坚持自己选择的道路,是否也应该学习对手的长处,正视自身的问题,扬长补短,分析他们的理论,尝试他们的制度?或者这就是所谓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天才的世界你永远不懂(二)  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成为一名大投机商。后来,他放弃了他的这份事业,搞社会研究去了。他不计成本地款待、资助当时年轻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学者,很快就变得一贫如洗。他还放弃了家族财产的继承权。后来在一次财务危机中,他绝望地向自己的脑袋开了7枪,居然没死……没死!只是瞎了一只眼睛。  老马年轻外出求学的时候,有给父母和恋人燕妮写信。不过在信中,他跟燕妮谈理想,跟老爸谈爱情,把对燕妮的话全对老爸说了。老爸看不过眼,回信教训了他一顿。不过,这可能也是他的聪明之处,燕妮不乏追求者,情话可能听多了,但跟她谈“我要拯救人类”的理想,她会觉得你非常不简单。对全人类都这么负责,还会对自己负心吗?头脑里整天想着这些东西,就不会想其他女人啦。事实上,出身富裕家庭的燕妮是老马的忠实伴侣,一直不离不弃。——想想老马后来那颠仆流离、朝不保夕的日子啊!  至于老马与女仆有私生子的问题,无法证实或证伪。  至于老马天天泡大英博物馆,结果在地板上磨出鞋脚印来,有人实地调查过。看看馆长怎么说:这不科学!我们是铺地毯的,而且三两天就换,别说地板,毯子也没法踏出脚印。  有些人说是列宁是德国间谍,收了德国政府的经费回老家搞革命。其实这只是政敌的污蔑,老列只是借道德国回国而已。  有人说老列死于梅毒。这同样是无法证实和证伪的问题。不过,在国外搞革命期间,他曾经跟一个女革命者建立过秘密情人关系——当时他已婚。  好吧,其实老谭不怎么喜欢求证这些名人轶事。对待伟大人物,我们总是吹毛求疵,容不得他们道德上的半点瑕疵。我不是为他们辩护,相反,我们应该承认他们也是凡人,也有七情六欲,也会犯错误。不要认为他们天生就是伟人,以过高的标准要求他们。事实上,如果我们能把他们放在跟我们相同的标准上,再看看他们做了什么,才能真正认识到他们做了哪些普通人不能做到的事,这才是他们的伟大之处。我们能做到这点,也许就没有那么多的个人崇拜,也许我们也能成为一个伟大人物。
  (7)经济学发展简史(续四)  (五)德国历史学派  上回说到,老马一个人——啊,差点忘了他的好基友恩格斯同学——以及在老恩同学的帮助下,穷毕生之力砌砖,建起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大厦。虽然还没有封顶,但足够宏伟,赢得了不少粉丝,也吸引后来的学霸、大牛蠢蠢欲试,要么实践他的设想,要么完成他的理论。  老马对西方经济学的颠覆是根本性的,相当于另辟蹊径,走自己的路。除了老马,古典经济学派还有一个对手——德国历史学派,也是老马老家的人。  这个学派大约兴起于19世纪40年底,终于20世纪20年代,代表人物有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威廉·罗舍尔、古斯塔夫·施莫勒、马克斯·韦伯。这些人,并不是纯粹的经济学家,他们还是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像韦伯,社会学、管理学等专业的同学对他肯定不会陌生,他的官僚制理论是管理学的古典理论。  这个学派批评古典经济学派的静止、抽象、演绎的研究方法,他们的理论是脱离实际的,与当时的经济现象不符。他们认为经济是社会各种现象的其中之一,应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社会制度的变迁,统计分析历史数据,才能找到正确的经济“发展规律”。  他们不认为存在不变的经济规律,只能找到经济的发展模式,即他们说的“发展规律”,所以一个时期的经济理论可能就不适合于另一个时期,适合这个国家的经济理论不一定适合那个国家。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都博学多才,旁征博引,把研究历史、社会那一套按在经济学上,所以古典经济学家跟他们论战的时候,曾经高呼:不要让他们把我们的经济学变成历史学啦,守住我们的阵地!  另外,他们还支持政府干预。古典经济学派认为通过看不见的手,个人利益可以跟社会利益达到一致,历史学派则不这么认为,有很多事情个人是做不了滴,还得政府来做。只有政府才能修桥补路、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提升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德国历史学派的这个信条是由德国的社会意识传统决定的。大家知道,工业革命前的德国还是四分五裂的农业社会,许多社会学者、仁人志士呼喊一个强人勇敢站出来统一德意志。后来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统一了德国,并强力推动完成工业革命。所以,德国社会的民族主义、家长作风是比较浓厚的。到后来,两次世界大战,德国都有参与发动,民族主义升级到军国主义。有些历史学派的作风也很家长式,他们在教育部、大学里担任行政职务,大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观点不合他们口味的老师都被逼走。  虽然这样,历史学派还是有其贡献的。他们的历史研究方法促进了经济学的实证研究。今天的经济学家提出新理论,都要搜集、分析历史数据,证明自己言之有理,不是放空炮。  到后来,历史学派与古典学派的论战就慢慢地消停了,因为大家到最后发现,双方都有道理。
  (六)边际主义  先来个笑话:  一位经济学家去博物馆参观。站在一只恐龙化石的面前,他对身边的游客说:“这只恐龙的岁数足足有20亿年零10个月。”游客和他的小伙伴都惊呆了,恭敬地问道:“您怎么知道得这么准确?”经济学家自豪地回答说:“10个月前我来参观时,讲解员告诉我这只恐龙已经有20亿年了。”  亚当·斯密曾经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水对我们很重要,却不值一钱;钻石没什么用,却价值连城。这就是所谓的“价值悖论”。  后来的经济学家更巧妙地表达这个悖论:是因为人们潜入水中寻找珍珠,它才有了价值;还是因为珍珠有价值,人们才潜入水中寻找珍珠?  显然,亚当·斯密、李嘉图、老马等人的回答是人们潜入水中找珍珠才赋予它的价值,因为他们主张劳动价值论。——是不是感觉哪里不对?  另一帮人马则认为因为珍珠有价值,人们才潜入水中寻找珍珠。他们是边际学派。  所谓边际,就是最后的那个单位。这个得从数学的最大值、最小值说起。高中数学掌握得不错,或者掌握了基本的微积分知识的同学应该知道,微分或导数为零,是函数达到局部最大(小)值的必要条件。这个微分、或导数就是边际量,它指增加的微小的数量。举个例子:一个商家销售某种产品,他卖得越多,再想买的人就越少,能卖出的价格就越低。那么他怎样才能使利润最大化呢?边际学派给出的答案是,只要再多卖一个出去的价格大于或等于成本,就应该卖出去;等到价格等于成本、开始低于成本的时候就是利润最大的时候,因为只要以大于成本的价格卖出去都能增加利润,再卖就开始亏钱、利润就开始下降。  由于他们不关注整体,而只关注“尾巴”,就是最后的那个点的情况和性质,所以称他们为“边际主义”。  从数学原理来说,边际量变化到零,是整体量达到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就像过山车,当它的速度为零的时候,它就爬到了最高点。从应用来说,这是实现最优化的时点和方法。  前面说过,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上的每个参与者都尽力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生产者想赚最大的利润、消费者想用最少的金钱买最多的商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求。边际主义者找到了阐释如何实现最大利润或最大满足的途径和方法,所以,边际主义对经济学的最主要的贡献,不是提出新理论,而是提出新方法,它开始把经济学的研究推向数理化的方向,变得更加抽象和演绎。  边际主义者认为,产品的价值是由它对人们的效用来决定的。所谓效用,就是产品满足人的需求的程度。例如,当我非常口渴的时候,一杯水对我来说,效用就很大,它比我不口渴时喝带来的效用要大。特别是对那些在沙漠里几天几夜都滴水未沾,快要渴死的人来说,一杯水的效用就更大了,用全部身家来换这杯水都愿意。  但如果我已经喝了一杯水,再喝第二杯,虽然是锦上添花,总的效用增加了,但第二杯水增加的效用没第一杯大,可能我就不愿意付出像支付第一杯水那么多的金钱来得到这第二杯水。  如果再喝第三杯,已经喝太多了,喝完了觉得不舒服,第三杯带来的效用反而是负值的了,我根本不愿意支付任何金钱买这杯水。  所以,同样的一杯水,对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人的不同时候,效用是不同的,人们愿意为之付出的金钱也是不同的。  在我们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区分了每一杯水带来的效用。最后一杯水带来的效用就是边际效用,我们喝两杯,第二杯水的效用就是边际效用;我们喝三杯,第三杯水的效用就是边际效用。我们发现,我们消费某种产品越多,它带来的边际效用就越低,这称之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回到亚当·斯密的“价值悖论”。虽然水对人类很重要,但它也太多了,它给人们带来的边际效用非常低,价格是由边际效用决定的,所以它的价格非常低。钻石虽然没什么用途,但它作为首饰,受到太多人的爱慕和追求,“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许多人都想拥有那么一颗小石头,但它的数量太少了,所以它的边际效用就非常大,价格非常高。这就是边际学派的答案——我们暂且不讨论其正确性。  同样的,在生产方面,也有所谓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例如,我们耕种一块田。跟完全不施肥相比,施第一包肥增加的产出比较高,再施第二包肥,虽然总产出增加了,但增加的产出没第一包增加的多;施第三包增加的产出就更少了;施第四包可能不增反减,导致总产量下降了。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基本可认为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它们是微观经济分析的起点和基石。  边际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第一代是古诺、杜普伊特和冯·屠能;第二代是杰文斯、门格尔、冯·维塞尔、庞巴维克;第三代是埃奇沃思和克拉克。他们来自不同国家,有的不知道对方的存在,但都不约而同地采用和发展了边际主义方法,就像牛顿和莱布尼茨各自发明了微积分一样——当然,没有像他们那样争吵谁先发明使用。  门格尔、冯·维塞尔、庞巴维克都来自奥地利的维尔纳大学,他们被称为奥地利学派,后面我们还会遇到剑桥学派、芝加哥学派等。  一个学科的发展有两种动力:一种是实践的需要,资本主义的兴起为西方经济学提出了理论需求,这是首要的、根本的、基础性的;另一种是来自学科内部,提出一种理论带出更多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又不断深化理论或提出新的理论,从而形成越来越完善的逻辑的理论体系。理论的演绎在内部不断推动学科发展,新理论很可能同时被不同的人提出。边际主义的出现就是属于这样一种情况,同时也说明,经济学的发展已经开始越来越依靠学科自我发展的推动,越来越成为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
  (8)经济学发展简史(续五)  (七)、新古典经济学  先来个笑话:  教鹦鹉学会说“供给”和“需求”这两个词,它也会成为一个经济学家。  上回说到边际主义者认为产品的价格决定于消费者的主观效用,而以前的古典经济学者则认为价格决定于劳动。后来出现了一位经济学家把这两种观点综合起来了,他就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马歇尔从效用论演绎出需求定律(就是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否则,则反之),并分析企业的成本,演绎成供给定律(就是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否则,则反之)。从而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力量相互影响,在某个价格,需求量等于供给量,交易活动就在那个点稳定下来。这个量就叫均衡价格,这个稳定的数量就叫均衡数量。从而创造出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供求分析。  大家可不要小看了这个供求分析。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买卖的经济。熙熙攘攘,利来利往,都归结到两个字:买和卖。这个“买”就代表了需求方,这个“卖”就代表了供给方。所以这个供求分析就成为经济学最基础、最根本的分析——除非是强买强卖,否则绕不开它。  从哲学上说,这个需求和供给的关系,用咱老祖宗的话说,是相生相克,祸福相依;用革命老前辈的话说,是对立统一,矛盾遍地。从方法论上说,是一分为二的两点论、重点论。总之,它们体现的是精妙的辩证法,具有高度的哲学意义。——不明觉厉?一句话,只有把需求和供给这两个方面的情况都弄清楚了,才有可能进行正确的经济学分析。  从此以后,供给和需求就成为经济学家最常挂在嘴边的两个词,以致于大家都笑话鹦鹉只要会说这两个词,它也是个经济学家。  我们来介绍一下这位在经济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马歇尔同学。小马哥生于年,老爸是英格兰银行出纳员。跟穆勒一样,小马哥遇到了一位“虎爸”,年纪小小就被督促学习。后来,小马哥违反了他老爸的想让他成为一名牧师的意愿,去了剑桥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后来转学经济学。学有所成后,经过一番辗转,最后回到剑桥大学当一名叫兽,培养了不少出色的经济学家,包括庇古、罗宾逊夫人,以及后来大名鼎鼎的凯恩斯,形成了所谓的“剑桥学派”。按惯例,爆一下照:    个人感觉,小马哥有点偏执和强迫症的症状。例如,经常担心身体的健康问题;对自己的写作非常苛刻,老觉得自己写不好,经常草稿扔满整个纸篓。又担心自己的阐述不准确,经常加入一些诸如“如果没有发生……情况下”、“除非出现……情况”等字眼,结果弄巧反拙,让人觉得他的书说得不是那么清晰和明确。一本书可以校对15年才出版,等到读者看到书的时候,早已没了新鲜感。  不过,这并不妨碍他的著作的伟大。他的《经济学原理》是在萨老的《经济学》之前的经典教科书,当时大学教经济学就用它了。有人评价,马歇尔让经济学变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我说,他让经济学变成现在的样子。
  记号  
  (9)经济学发展简史(续六)  (八)后新古典经济学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同学建立了以完整的供求分析为基础的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一次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济学理论发展要等到凯恩斯同学的出现了,但在那一刻来临之前,我们今天来回顾一下这期间的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情况。  (1)货币经济学  在新古典经济学之前,经济学家们认为,长期来说,货币只影响价格水平,对经济发展没有影响;当然,短期来说,在货币存量发生变动的时候,经济是不免要受点波动的。  但是,来到新古典经济学时代,经济学家们开始更深入地讨论货币这个领域,利率理论得到长足发展。他们认识到,利率的高低对投资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人们的储蓄水平、投资需求等会影响利率的高低。他们讨论什么因素影响人们的储蓄、政府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货币政策。  货币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瑞典的维克塞尔(Wicksell)、美国的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和英国的霍特里(Hawtrey)。
  很有意思,不错。
  (2)不完全竞争学  自古典经济学以来,代表西方经济学主流的边际学派、新古典学派等坚持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市场是充分竞争的,有足够数量的生产者,他们卖的东西是相同的,他们没有能影响市场价格的力量。但是,到了20世纪之交,一战前后,西方社会涌现出大量的垄断企业,他们基本控制了市场,赚取巨额利润,社会更加不平等了。这就是列宁说的,已经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如果经济学家对此视而不见,那经济学就会成为没有用处的“空中楼阁”了。事实上,马歇尔是比较有社会同情心的,面对巨大的社会不公平和底层人民的苦况,也会感到痛心疾首。而从理论上论证垄断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的,则由他的学生来完成。他的学生斯拉法、罗宾逊夫人都是研究垄断经济的代表人物,还有一个美国的代表爱德华·张伯伦。  他们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下证实了垄断企业不仅比竞争企业少生产产品,还多赚取了巨额的不合理利润,经济没有达到一直以来主流经济学家认为的有效率状况。他们的结论成为今天市场经济国家普遍施行反垄断法的原因。  事实上,最早开始研究不完全竞争经济的是边际学派的古诺。而不得不说的是,斯拉法在1960年发表了一篇论文《用商品生产商品》,被赞誉为复兴“劳动价值论”的划时代之作,但可惜雷声大雨点小,一直没什么下文。罗宾逊夫人晚年转向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然,是批判性的。
  (3)数理经济学  自边际主义兴起,经济学就开始向数理化的发现发展。事实上,一些边际学派的成员对数理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数学应用在经济学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数学公式、图表、理论来表达经济学理论;另一种是运用统计分析技术验证经济学理论的,又叫计量经济学。  数学是科学的语言,一门学科越深入、大量运用数学,说明这个学科发展越成熟。以前,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都可以充当经济学家,但现代的经济学已经非常专业了,不是轻易能成为一名经济学家,除了必须掌握足够的数学知识,还要掌握这门学科独有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真不是你想跨科就能跨科;相反,要成为一名成功的经济学家,还必须掌握点社会、历史知识,因为说到底,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的,对人性和人类活动没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怎能提出切合实际的经济学理论来?  这个时期的著名数理经济学家有:  法国的瓦尔拉斯——研究一般均衡的,之前介绍新古典经济学提到的均衡价格和数量是对单个市场而言的,他要把这个结论扩展到所有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可惜,他的推理存在缺陷,这个我们后面有机会再说;  俄裔美籍的里昂惕夫——他的投入--产出表是计划经济的主要数学工具。  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两位哥们合作写了一篇论文,轻轻松松地开创了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博弈论。学理工科的肯定对冯·诺依曼不会感到陌生。没错,不是重名,他就是那位定义了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参与制造原子弹的冯·诺依曼,他的故事我们后面有机会再说。  约翰·希克斯——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内容基本就是他的理论成果。
  (4)美国制度学派  如果大家足够细心,会发现在新古典经济学之前,基本主流经济学家都是英法等欧洲大陆国家的,但在19世纪末期,新古典经济学建立之后,美国的经济学家开始冒出来了,如前面说的货币经济学家欧文·费雪、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家张伯伦,里昂惕夫、冯·诺依曼、摩根斯坦他们的后期研究都是在美国完成。这说明了美国经济的崛起。  但是跟欧洲大陆一样,美国的工人兄弟的境况也不好。工人兄弟搞点罢工活动,地方政府那是说镇压就镇压的呀,一点情面不给。  于是,就出现了像德国历史学派批判古典经济学那样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美国制度学派。事实上,这个学派的确师承于德国历史学派。  这个学派的主要观点是:1,必须把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甚至要把与经济有关的政治、法律、习俗、传统等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一并加入进来研究。2,注重经济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主张制定经济计划,减缓经济周期波动。3,由于社会制度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经济学应该采用动态的、演进的分析方法。4,经济更经常的状态是失调,而不是均衡,政府应该弥补市场缺陷。5,处在市场经济中的人们的利益是冲突的,政府应该协调各个团体和行业的利益,进行收入分配改革,建设更加公平的社会。  制度学派的创始人是托尔斯坦·凡勃伦,代表人物还有他的学生韦斯利·米切尔,还有约翰·加尔布雷斯。
  (5)福利经济学  个人感觉,福利经济学不是研究福利的,而是研究效率的。  例如帕累托提出的帕累托最优:当经济达到了不能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坏,就不能使另一个人变好的情况,经济就达到了有效率。换个说法,如果我们能在不使其他人变坏的情况下,使其中一个人的境况变好,那么经济就有改进的可能,就没有达到最有效率。这种改进就叫帕累托改进。如果存在帕累托改进,经济就没有达到最有效率。——好了,不饶了,嘻嘻。  福利经济学家还有庇古——马歇尔的学生。他的成就主要是外部性,还有价格歧视。  什么是外部性呢?例如,在还没有环境保护法的时候,工厂污染环境是不用付钱的,但是它污染了环境,从整个社会来说,社会承受的成本比工厂的成本要高,因为还要加上污染带来的成本,这就是负外部性。又例如,大学叫兽培养了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这些毕业生给社会带来的效益是高于叫兽领取的工资的,这就是正的外部性。  什么是价格歧视呢?有好几种,这里列举一二。例如,我单个买跟批量买,价格是不一样的,这在现在很常见,批发价嘛就是低一点啊,但是你转个弯想想,为什么就不能买多买少都一个价啊?价格歧视!还有,电影院对学生买票打折——为什么身份不同,价格就不同啊?价格歧视!  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还有冯·米塞斯,奥地利学派的,专门批评计划经济无法达到有效率的。他的对手是波兰的奥斯卡·兰格,他证明了在某种制度安排下,计划经济也是可以达到有效率的。  兰格的对手是哈耶克。老哈说,兰格,你太天真了!他的《通往奴役之路》、《致命的自负》等一系列著作,对这方面的理论有兴趣的童鞋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让他名声大振。  肯尼斯·阿罗,外传与众的成就是对选举制度与经济学关系的研究。他的学说表明,大众的诉求不一定能通过选举表达出来,因为选举可能被操纵而出现不同的选举结果。  詹姆斯·布坎南和印度暨的阿玛蒂亚·森,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开创者。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是政治制度与经济学的关系,是真正的“政治经济学”啊!
  比国内多数教材好。楼主牛B!  
  @chenyuan_2009 25楼
23:00:13  很有意思,不错。  -----------------------------  谢谢赞赏!有兴趣看了的朋友请多提意见和建议,让我写得更好,也让我有动力写下去!
  @丝想家 30楼
11:15:25  比国内多数教材好。楼主牛B!  -----------------------------  过奖啦!谢谢支持!
  (10)经济学发展简史(续七)  (九)宏观经济学的创立  今天,终于要说到经济学发展史上两大关键节点的另外一个了。之前的那个是开创微观经济学的亚当·斯密,今天这个是开创宏观经济学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事实上,我是很期待说他的故事的,因为他是个有故事的人,而且他的故事很精彩。但是,在这之前,我们还是先要交代一下时代背景。  1929年10月,美国股市暴跌拉开了资本主义社会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大萧条的序幕。大量工厂、银行倒闭,领救济的人排成了长龙。失业率达到30%左右,并且一直居高不下。不要以为是10个人里面有3个人没工作哦,是10个有劳动能力想工作的人里面,有3个找不到工作。这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个灾难哦!现在美国的失业率普遍在6、7个百分点。而李克强总理刚刚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说今年的城镇失业率要控制在4.6%以内——跟去年一样哦。  这场经济大萧条的范围并不局限在美国,整个欧洲大陆也是哀鸿遍野——除了当时正在实行斯大林强力推行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的前苏联。直到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推行所谓的“罗斯福新政”,大幅增加政府支出,大搞公共工程,经济才慢慢地爬出低谷。  有趣的是,直到今天,欧美经济学界对大萧条的原因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货币主义者,如弗里德曼,会说是因为当时的银行没有增加货币供给(不但没有增加,还大大地减少了,因为很多银行都倒闭了)。但我认为,这是大萧条引起的后果,而不是原因。刚卸任不久的前美联储主席本·伯克南是大萧条的研究者之一(据说,他的两大人生兴趣是这次的经济大萧条和波士顿红袜棒球队。)他著有《大萧条》一书,有兴趣的童鞋可以找来看看。  其实,大萧条的原因很简单,就是马克思指出的生产过剩——是相对贫困的工人阶级的生产过剩。为什么我这么坚定自信?因为今天的主角凯恩斯同学说了,经济危机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什么是有效需求不足啊?就是想买的东西没钱买了。然后厂家的产品卖不出去了,发不了工资了,工人兄弟更穷了,更没钱买东西了,有效需求进一步萎缩了,厂家的产品更卖不出去了,更多工人兄弟变得更穷了……陷入了恶性循环,无法自拔。  这跟老马说的生产过剩不是同一件事吗?不过一个站在需求上看问题,一个站在供给上看问题而已。  所以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增加政府开支,大搞公共工程——叫“财政政策”,或者多印钞票,增加货币供给——叫“货币政策”。那么这些政策怎样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呢?答案是,乘数效应。什么是乘数效应?我慢慢说给你听:  假如政府搞一个工程,他要发工资给工地上搞建筑的农民工大哥,对不对?好了,这些农民工大哥领了工资后,他要吃饭啊,上馆子去!晚上下了班没事干,寂寞难耐啊,上娱乐场所放松去!  这样,饭馆、娱乐场所的老板赚了钱了,在里面工作的服务员也收到工资了。老板、服务员也要消费啊,于是他们去超市、商场里买东西啊,然后超市、商场的老板、员工又赚到钱了,他们又去消费……就这样一直持续下去。  即使每个环节的人在赚了钱、领了工资后,把一部分钱存了起来,只花了一部分,但把他们的支出加总起来,你会发现这个总额数倍于政府对工程的支出,这就是所谓的乘数效应——像乘了一个数那样,增大好几倍嘛!而且最重要的是,大家都赚钱、都有活干哦。如果没有一个这样的政府工程,可能饭馆、娱乐场所、超市、商场赚不到钱,老板、员工可能就破产、失业啦!  以上就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即使每个环节的人在赚了钱、领了工资后,把一部分钱存了起来,只花了一部分,但把他们的支出加总起来,你会发现这个总额数倍于政府对工程的支出,这就是所谓的乘数效应——像乘了一个数那样,增大好几倍嘛!而且最重要的是,大家都赚钱、都有活干哦。如果没有一个这样的政府工程,可能饭馆、娱乐场所、超市、商场赚不到钱,老板、员工可能就破产、失业啦!  那增加货币供给又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道理差不多,多印钞票出来给银行,银行把这些钱低息贷款出去,老板有钱了,就去买机器、买原材料、请工人开工继续生产,然后卖机器、卖原材料的老板赚到钱了,工人也拿到工资了,他们又去消费……开始了类似上面的产生乘数效应的消费过程。  以上就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他的划时代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英文是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简称《通论》,标志宏观经济学的创立。  所以你看,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创立不过是七、八十年的世界,自亚当·斯密之后也有几百年世界了。不禁要问,为什么宏观经济学这么晚才出现啊?  宏观经济学研究什么的啊?具体内容我不说了,估计也说不好,列举一下宏观经济学的几个关键的研究指标就行:失业率、通货膨胀率、贸易差额、国民生产总值、总需求、总投资额等等,这些指标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关乎整个社会福利的!但是,我们知道,西方主流社会观念是自由放任和个人主义,就是谁也别管我,我也不管谁,政府也不要管太多。所以,即使工人兄弟过得不好,社会贫富悬殊,很多人没工作,资本家和政府也不会放在心上。他们认为,各走各路,各有各的活法,我又没抢劫你,你来我的工厂干活,我该给多少就给多少,你穷点与我何干?有本事像我一样,富起来啊!  我们在之前的介绍中知道,一直以来,还是有不少有识之士批判这种社会不公平的,但是一直没有成为社会主流共识。于是,主流经济学家就不去研究这些宏观经济主题了——没这种意识啊!  其实,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一直出现,而且很有规律,大概每隔8~11年就来一次,跟太阳黑子周期差不多。有些脑残学者就把原因归咎于此:太阳黑子周期导致光照量变动,影响农业收成,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状况。  其实,早在100多年前的马克思就已经比较有逻辑性地演绎出生产过剩的结论,比较好地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他从一般的单个生产过程,推导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特征,涉及到宏观经济主题,所以我个人觉得,老马是第一个宏观经济学家。——当然,以他老人家的牛气哄哄,他是不会在乎这么一个头衔的。  经过大萧条的抽筋断骨,以及老凯学说的教导,资本家们终于认识到,工人兄弟们没钱买东西,等于自己的东西卖不出去。资本家和工人阶级是一条船上的蚱蜢,彼此唇齿相依。不能把工人兄弟的消费能力压得太低,至少应该保证他们能有活干、养得起家。  所以,从这点来说,我认为,老凯是第二个延长资本主义寿命的大牛——第一个是老马,没忘记吧?不过,咱也悠着点吧,毕竟咱老祖宗搞封建都能搞几千年,人家搞资本主义才几百年,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何况咱自己现在也搞呢,你说是不?  1933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就开始推行老凯说的那套了;1936年,他才出版《通论》。对比一下,原来实践先于理论。所以,还是那句,就像亚当·斯密不是从无到有、一手一脚开创微观经济学,老凯也不是一时兴起就写出《通论》,他们都是站在巨人肩上的。事实上,老凯成名很早,而投资、货币,甚至总需求的决定等议题,也在老凯发表《通论》之前,一些经济学家讨论过。大萧条肯定让老凯有所触动,那些理论不过是被他天才的大脑整合成一个划时代的伟大理论而已。  自老凯发表《通论》,经济学界那是炸开了锅!以前没听说过这么有趣、有效的理论啊!连过去不怎么鸟老凯的一些同学,忽然就对老凯同学如长江之水绵延不绝地钦敬起来,例如我们的汉森同学。事实上,《通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亚当.斯密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