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小米才是未来的消费级小米物联网芯片(IoT

Sina Visitor System小米才是未来消费物联网(IoT)的隐形巨头?
如果中国在未来有公司能够成为消费级物联网巨头,我认为小米是最强有力的竞争者,而在目前看来,它是唯一的竞争者。
就是以现在的时间点观察,小米恐怕也已经是事实上的消费级物联网巨头,在小米的招股书中,其引用了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截止到日,小米的消费级IoT平台已经连接了超过1亿台设备,不包括笔记本和手机。
在IoT没有大热之前,其实很多IoT业界的人士是没有注意到小米的,但是当小米发布了自己的IoT平台连接的设备数量的时候,还是让人大吃一惊。
我揣测消费级IoT平台和连接如此多的设备这件事情,可能小米早起是没什么规划的,只不过按照智能设备连接管理的本能在蒙眼狂奔,突然抬头一看,IoT竟然开始大热,自己家的平台竟然连接了如此大规模的智能设备,剩下是的事情就是顺理成章了。
也就是说小米的IoT平台最开始是为了解决小米生态中智能设备连接的问题自然生长出来的,它是为了首先满足自己的生态智能硬件的连接和管理需求,你可以到小米IoT开发者平台上看一下成功案例中的伙伴,基本都是小米生态企业成员。
小米一开始就是携带互联网基因诞生的,连接和智能是小米智能硬件的基本产品逻辑:智能硬件+云端平台+APP,构成了当前业界所有的智能化硬件的基本框架。
但是小米的成功之处在于,虽然其生态成员企业规模已经达到210家,其中90家是专注研发智能硬件和生活消费产品的公司,在云端的平台上并没有建成烟囱,各个智能硬件都有自己的一套云端平台,而是共享一个通用的平台。
要知道,很多大公司并不是这样的,尤其是在大公司里,各个部门都是建设自己的平台,数据和用户都不共享,甚至在不同部门的平台之间还设置防火墙,互不信任。
我猜想原因可能有这么三个,一是小米投资和管理的生态企业小米的控制力很强,对产品的规划和设计有非常具体的要求,在小米擅长的部分必须听小米的并且使用成熟的系统;二是生态企业很多是创业型公司自己从头到尾做完全部的系统资源和经验都有限;三是小米的连接管理和IoT平台的确已经非常成熟好用。
所以我们看到小米确实具备成长为消费级物联网巨头的潜力:
1.通过持续的投资和管理,不断的扩大生态企业规模,利用小米模式和品牌影响力覆盖消费电子产品的每个角落。
2.通过IoT平台+连接协议+产品经验,形成快速的智能硬件连接基础设施。
3.利用这个基础设施随着小米生态中智能硬件连接品类和规模的扩大,完全可以继续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向生态伙伴在产品设计研发创意上进行赋能。
这将使得小米在智能硬件领域形成一个闭环的正反馈的模式,对用户能够保持体验的一致性,对生态企业也能提供积极有效的赋能和反馈。
小米在招股书中官方的说法是:这些产品互通互联,既改善了用戶的生活,又为我们的互联网服务提供了专属平台。
一些咨询机构对消费级IoT设备的增长比较乐观,年,消费级IOT用户年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25%,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抓住这个机会。
小米的竞争者很多,但是在我看来,能够有效的与小米精准的公司并不多,即使是一些运营商巨头、互联网巨头,这些巨头或者在投资和管理上无法与小米匹敌,或者在产品设计上无法对自己生态的伙伴提供有效的指导和管理,或者在IoT平台的连接数扩大上面临着其他巨头或者产业伙伴的抵制或者讨价还价。
小米则完全不同,小米对生态企业的控制力度是别人无法企及的,资本+平台+知识,小米形成了一个闭环和封闭的系统,从这一点上小米实际上还是比较像苹果。
小米自己对这方面的表示是:品牌、資本、供應鏈、產品設計和管理專業經驗以及高效的線上線下零售網絡對其提供支持。
关于小米的知识,容许我引用一句我比较认可的小米在产品设计领域的优势,即:我們發揮自有的設計能力並利用來自用戶和米粉的持續反饋開發兼具先進功能和美觀設計的人性化優質產品和服務。
此前我曾经撰写文章提出封闭系统比开放系统更具有竞争优势,因为他的效率要比开放系统高。
尽管中国很多公司都很看好IoT,也都想做IoT平台,连接尽可能多的智能化硬件,但是具备未来巨头雏形的,目前看还只有小米一家。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为什么说小米才是未来的消费级物联网(IoT_百度知道
为什么说小米才是未来的消费级物联网(IoT
我有更好的答案
如果中国在未来有公司能够成为消费级物联网巨头,我认为小米是最强有力的竞争者,而在目前看来,它是唯一的竞争者。就是以现在的时间点观察,小米恐怕也已经是事实上的消费级物联网巨头,在小米的招股书中,其引用了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截止到日,小米的消费级IoT平台已经连接了超过1亿台设备,不包括笔记本和手机。在IoT没有大热之前,其实很多IoT业界的人士是没有注意到小米的,但是当小米发布了自己的IoT平台连接的设备数量的时候,还是让人大吃一惊。我揣测消费级IoT平台和连接如此多的设备这件事情,可能小米早起是没什么规划的,只不过按照智能设备连接管理的本能在蒙眼狂奔,突然抬头一看,IoT竟然开始大热,自己家的平台竟然连接了如此大规模的智能设备,剩下是的事情就是顺理成章了。也就是说小米的IoT平台最开始是为了解决小米生态中智能设备连接的问题自然生长出来的,它是为了首先满足自己的生态智能硬件的连接和管理需求,你可以到小米IoT开发者平台上看一下成功案例中的伙伴,基本都是小米生态企业成员。小米一开始就是携带互联网基因诞生的,连接和智能是小米智能硬件的基本产品逻辑:智能硬件+云端平台+APP,构成了当前业界所有的智能化硬件的基本框架。但是小米的成功之处在于,虽然其生态成员企业规模已经达到210家,其中90家是专注研发智能硬件和生活消费产品的公司,在云端的平台上并没有建成烟囱,各个智能硬件都有自己的一套云端平台,而是共享一个通用的平台。要知道,很多大公司并不是这样的,尤其是在大公司里,各个部门都是建设自己的平台,数据和用户都不共享,甚至在不同部门的平台之间还设置防火墙,互不信任。我猜想原因可能有这么三个,一是小米投资和管理的生态企业小米的控制力很强,对产品的规划和设计有非常具体的要求,在小米擅长的部分必须听小米的并且使用成熟的系统;二是生态企业很多是创业型公司自己从头到尾做完全部的系统资源和经验都有限;三是小米的连接管理和IoT平台的确已经非常成熟好用。所以我们看到小米确实具备成长为消费级物联网巨头的潜力:1)通过持续的投资和管理,不断的扩大生态企业规模,利用小米模式和品牌影响力覆盖消费电子产品的每个角落2)通过IoT平台+连接协议+产品经验,形成快速的智能硬件连接基础设施3)利用这个基础设施随着小米生态中智能硬件连接品类和规模的扩大,完全可以继续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向生态伙伴在产品设计研发创意上进行赋能。这将使得小米在智能硬件领域形成一个闭环的正反馈的模式,对用户能够保持体验的一致性,对生态企业也能提供积极有效的赋能和反馈。小米在招股书中官方的说法是:这些产品互通互联,既改善了用户的生活,又为我们的互联网服务提供了专属平台。一些咨询机构对消费级IoT设备的增长比较乐观,年,消费级IOT用户年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25%,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抓住这个机会。小米的竞争者很多,但是在我看来,能够有效的与小米精准的公司并不多,即使是一些运营商巨头、互联网巨头,这些巨头或者在投资和管理上无法与小米匹敌,或者在产品设计上无法对自己生态的伙伴提供有效的指导和管理,或者在IoT平台的连接数扩大上面临着其他巨头或者产业伙伴的抵制或者讨价还价。小米则完全不同,小米对生态企业的控制力度是别人无法企及的,资本+平台+知识,小米形成了一个闭环和封闭的系统,从这一点上小米实际上还是比较像苹果。小米自己对这方面的表示是:品牌、资本、供应链、产品设计和管理专业经验以及高效的线上线下零售网络对其提供支持。关于小米的知识,容许我引用一句我比较认可的小米在产品设计领域的优势,即:我们发挥自有的设计能力并利用来自用户和米粉的持续反馈开发兼具先进功能和美观设计的人性化优质产品和服务。此前我曾经撰写文章提出封闭系统比开放系统更具有竞争优势,因为他的效率要比开放系统高。尽管中国很多公司都很看好IoT,也都想做IoT平台,连接尽可能多的智能化硬件,但是具备未来巨头雏形的,目前看还只有小米一家。以上由物联传媒转载,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采纳率:90%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登录没有账号?
&登录超时,稍后再试
免注册 快速登录
年度最大独角兽来了--首家CDR试点企业小米估值几何?
证监会官网于6月11日凌晨披露了小米的CDR申请材料,小米集团(简称“小米”)成为CDR试点的首单申请企业。
  小米的上市之路看点颇多:
  同股不同权、H股+CDR发行、独角兽概念...一直都是媒体热议的焦点。
  在小米提交的CDR招股书中,小米新增了今年一季度的最新财务数据。
  小米一季度营业收入和经调整经营净利润分别为344.12亿元和16.99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0.38亿元。小米称,公司盈利状况良好且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小米去年总收入1146亿元,经营利润122.16亿元。
  小米2015年、2016年、2017年及2018年一季度的净利润分别为-76.27亿元、4.92亿元、-438.89亿元和-70.27亿元。截至日,公司累计亏损1351.63亿元。因此,本次发行前公司不存在未分配的滚存利润。2015年、2016年、2017年及2018年一季度经调整经营净利润为负3.03亿元、18.95亿元、53.62亿元和16.99亿元。
(6月11日凌晨,证监会在官网披露小米CDR招股书。)
  中泰国际研究部分析师观点
  公司的盈利能力不断上升,净利润下跌因优先股的公允价值上升所致,因按会计准则,此类损益必须在期内当作亏损处理。期内因优先股的公允价值上升所致分别为87.59亿、25.23亿、540.72亿和100.71亿。可见公司价值因其盈利上盘而不断上涨。
  小米CDR募集资金用途
  小米在此次申请材料中并未明确CDR发行和募资规模,因此募资投向也采用百分比的披露形式:
  (1)拟投入资金占比30%;
  (2)扩大并加强IoT及生活消费产品及移动互联网服务(包括人工智能)等主要行业的生态链拟投入资金占比30%;
  (3)全球扩张拟投入资金占比40%。
  小米将采用同股不同权
  由于同股不同权的特殊投票权结构,小米本次发行的CDR基于B类股票。在股东大会上行使表决权时,每股A类普通股拥有10份投票权,每股B类普通股拥有1份投票权,但在对公司章程明确规定的少量保留事项进行表决时,无论股份类别,每股均只有1份投票权。公司上市后,雷军和林斌共同拥有全部已发行A类普通股。
  小米估值几何?
  而自从被传出上市的消息之后,小米的估值经历了多轮反复。从600亿美元到2000亿美元不等。据接近小米IPO项目的中介人士称,券商给小米的估值普遍在750亿美元上下。
(预计小米上市后,其创始人雷军的身家将逼近李嘉诚。)
  小米的估值已经传出多个版本:
  第一种按硬件企业计算市盈率,拿走了全球智能手机86%总利润的苹果市盈率还不到20倍。如此折算下来,小米的估值将只有可怜的一百多亿美金。显然这个方法不会被雷军接受,毕竟在2014年底,小米就宣布已经估值450亿美元。
  中泰国际研究部分析师观点:
  我们相信第一个方法估值太低,大股东雷军不会按受,而且与市场预期的750亿美元估值相差太远。
  第二种是按照亚马逊这类互联网企业定价。这也是雷军所希望看到的,亚马逊的市盈率超过了200倍。按照这个比例算下来,小米的估值将超过千亿美元。雷军看来,小米应该是一家不依靠硬件利润的“互联网公司”。此前,小米自称是国内第三大电商平台。而小米在近3年,投资了90多家智能硬件和生活消费品的生态链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级物联网(IoT)平台。
  中泰国际研究部分析师观点:
  我们相信最终小米会按第二个方法估值,按目前市场的消息指出小米的估值应为约750亿美元,使用互联网生态链企业定价的方式最接近此预测。
  第三种是用户价值估算法。雷军曾对原国美电器董事长陈晓说,小米有7000万用户,每个用户价值380美元,算下来估值约300亿美元。按照这个算法,小米目前1.9亿月活跃用户,单个用户价值如果涨到600美元,市值差不多为1140亿美元。
  中泰国际研究部分析师观点:
  当然股价愈高对股东们愈有利,但我们认为此定价方式过于进取,与市场消息相差太多,不容易为市场所接受。
  政策规定的估值方式:
  从目前政策规定来看,证监会要求应在《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确定的询价制度框架下进行,试点创新企业在发展阶段、行业、技术、产品、模式上具有独特性,有的已在其他市场上市,有的没有可比公司,有的尚未盈利,传统的市盈率等估值方法不完全适用,新的成熟的估值模式尚未建立或未经有效检验,估值和定价难度较大,需要通过充分的市场询价来发现价格。
  小米的CDR发行情况概览
  1、小米CDR的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拟上市地为上交所;H股上市则由高盛、摩根士丹利以及中信里昂证券联合保荐。
  2、CDR招股书显现,小米海外收入按年增,一季度出货量大幅提升。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海外市场的销售额分别为40.56亿元、91.54亿元、320.81亿元和124.7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07%、13.38%、27.99%和36.24%。
  3、CDR发行中涉及的存托协议,小米正与存托人协商拟定。
  4、存托人可作为小米的登记股东,享受B类普通股东权利,存托凭证持有人通过存托人间接享有公司B类普通股东权益。
  5、B类普通股东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剩余财产分配等权利。存托凭证持有人还将通过存托人形式基础证券的相关股东权利,包括但不限于获取现金分红、股份分红及其他财产分配,行使配股权,行使表决权。
  6、关于此次被纳入创新试点企业,小米表示,公司2017年经审计的主营业务收入不低于30亿元人民币,且公司报告期内进行的F轮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融资,融资估值不低于200亿元,符合CDR相应政策。
  7、目前小米不存在战略投资者。将采用市场化询价方式,综合考虑公司基本面、投资者需求、市场承受能力、未来发展资金需求等因素确定发行价格。
  8、2018年前3个月,小米的营业收入达到了334亿元,净亏损了70亿,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0亿元。
  根据CDR文件,小米拟采用股权激励方式,将小米金融作为独立运营主体逐步剥离。目前小米集团的供应链融资、互联网小额贷款、支付、理财产品分销、互联网保险等金融相关业务已重组至集团全资控股子公司小米金融。
  10、小米CDR的审核和IPO流程无异,根据发行审核的步奏,首发的审核工作流程分为受理、反馈会、初审会、发审会、封卷、核准发行等主要环节。唯一不同的是,证监会新成立的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需在小米的发行申请中发表观点。
  中泰国际研究部分析师观点:
  深化海外市场扩张。
  根据IDC的统计,按2018年第一季手机出货量计,小米在全球、中国、印度和新兴市场的排名(市占率)分别为4(8.4%)、4(15.1%)、1(30.3%)和2(9.0%)。2018年一季度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同比下滑2.9%的情况下,小米手机出货量达到2800万台,同比增长87.8%,我们相信这是对小米手机的质量认可,未来海外的收人仍会持续提升。
  (2) 建立全球最大的消费级IoT平台。
  期内的小米IoT和生活消费产品收入分别为86.91亿元、124.15亿元、234.48亿元和76.97亿元。根据艾瑞咨询,过去3年全球物联网的收益达4,859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6%, 预计未来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26.1%;按2018年第一季全球物联网市场份额计,小米以1.9%排名第一(2017年年底为1.7%),比亚马逊(1.2%)这类巨头还要高。我们相信小米未来可藉IoT平台连接了1亿台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的优势,可加强领导全球IoT平台地位,提升此部分收入占比。
  (3) 小米尚未敲定任何基石投资者。由于小米是次IPO并没有公布发行基础股票数量以及基础股票与CDR之间的转换比例。我们相信主要由于小米受市场关注度高,基石投资者的入围竞争激烈,目前一般给出的估值在750亿至850亿美元之间,亦愿此开出较高的估值,因而未定下任何基石投资者。
  风险提示:(1)市场竞争加剧(2)法律风险(资料来源:互联网整理)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离岸人民币。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佳佳 HN153)
想了解更多关于《年度最大独角兽来了--首家CDR试点企业小米估值几何? 》的报道,那就扫码下载和讯财经APP阅读吧。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你可能会喜欢
热门新闻排行榜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传真:010- 邮箱:yhts@staff.hexun.com 本站郑重声明: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政府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ZX0005]。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IoT聯網設備超過8500萬 雷軍:小米物聯網穩居全球第一 | ETtoday財經 | ETtoday新聞雲
▲小米首屆IoT開發者官網於28日中午正式上線。(圖/翻攝自小米官網)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小米首屆IoT(物聯網)開發者大會28日於北京舉辦,董事長雷軍表示,小米自2015年開始IoT戰略後,小米IoT平台聯網設備已超過了8500萬個,合作夥伴超過400家,已成為全球最大智慧硬體IoT平台。
雷軍指出,小米於2015年啟動IoT戰略,並對外發布首款小米「智能模塊」,已經過了3年的時間,與包括中國移動、微軟小冰、西門子、飛利浦等超過400家夥伴展開合作,物聯網設備已超過了8500萬個,接入設備也超越800種,目前穩居全球最大的智慧硬體IoT平台。
雷軍表示,小米如今完成了當初的目標,現在要開啟IoT戰略第二階段,下一階段的目標是全面開放,並首次公佈小米開發者計畫,實現全體系平台能力分享。
雷軍指出,小米有包括中國移動、微軟小冰、西門子、飛利浦等超過400家合作夥伴,且小米的生態鏈公司如紫米、華米、智米、ninebot、小蟻等也躋身獨角獸公司行列,小米也將繼續以「全面開放」的態度看待未來的第三方品牌。
至於IOT開發者計畫,官網已於28日中午12 時正式上線,小米對此指出,未來將為開發者提供各種智慧硬體接入平台以及訪問、控制小米IoT產品的方式,並會分享開放的大數據,將開放更多的硬體、應用程式(APP)、新零售通路進入,與小米的IOT產品對接互聯,希望把小米的技術和物連網平台與大家分享。
小米物聯網平台負責人高自光指出,IOT開發者計畫的目的就是在幫助第三方品牌,讓他們的智慧硬體產品與小米物連網產品結合,並能夠連動控制;此外,未來參與該計畫的產品還有機會進入小米新的零售通路。
在AI技術方面,百度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陸奇指出,百度將與小米攜手合作,讓百度的AI技術、海量資料與小米的智慧硬體、大數據與相結合,共創出「IoT+AI」生態體系。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財經熱門新聞
每周六21-22點鎖定《ETtoday新聞雲》,全新節目《慧眼看天下》帶您掌握國際!
投票預測勝利隊伍,每天都有幸運兒,《ET世足預測瘋》夢幻獎品全都想要啊!
只要你講話夠搞笑、能Hold住全場氣氛,金牌主持門票等你搶!
今夏好康活動正式開跑 快揪好友加入播吧LINE@ Dyson吹風機萬元好禮讓你免費帶回家
東森新聞雲股份有限公司ETtoday新聞雲 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許轉載本網站內容
& ETtoday.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電話:+886-2-
回到最上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米物联网芯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