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Kindle我就不要相公书房爱我了么

关于Kindle的技术帖那么多,你为什么还是不想用它?
大苹果果的个人空间信息量1355
个人网址:
关于Kindle的技术帖那么多,你为什么还是不想用它? 9:44:01 前阵子Kindle和故宫合作,推出了“千里江山图”等故宫文化联名礼盒,不少故宫文创粉们都开始对入手Kindle心痒痒,我更是高频率地听到友人询问“到底要不要买Kindle?”、“你的Kindle用了吗?” 580)this.width=580" /> KindleX故宫文化礼盒 千里江山图版 当然,要不要买Kindle这个问题,简直跟过年期间的“毕业了吗?工作了吗?有对象了吗?”一样,似乎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人生十大难题之一,年年都有人问。而且我们不约而同地为它纠结,你说它贵吧,很多人买iPhone可比买Kindle果断;你说它便宜吧,大家“买书如山倒”,一到打折季能搬好几套回家,加起来还没一个Kindle贵。哪个拿着Kindle的人,买之前没稍稍做番功课呢。 而在这个人生难题上百思不得其解后,我们只好求助于“过来人”:“你的Kindle好用吗?用了吗?”通常又会得到两个比较极端的答案――没用、吃灰呢、早不知道哪去了;另一个就是――超级好用,每天都用它来看书,随时随地坐地铁挤公交都可以用。这跟问人“谈恋爱好吗?”、“结婚好吗?”、“生孩子好吗?”一样,简直宛若围城啊!为了少拿这纠结事儿烦恼自己和他人,我们就来好好分析一下,买个Kindle到底为什么如此令人纠结。 原因一:“阅读习惯”,它活在我们的想象里 其实在考虑要不要买Kindle的人,通常也会有两种。一种为有阅读习惯并希望可以在更多时间、场景下阅读的人,一种是虽然自己没有阅读习惯,但希望培养阅读习惯的人。 作为有阅读习惯的人,购买Kindle只是希望尝试不同的工具,或确实需要通过电纸书这种工具来完成更多阅读任务,买Kindle只有一个可纠结的点――钱。买到后有没有落灰,无非只是用得顺不顺手,由于亚马逊产品的使用方法并没有iTunes那么反人类,大多数人如果只是为了阅读,还是用得很顺手的。当然如果有刷文献、做笔记的刚需,或许还要根据个人需要综合考虑索尼、苹果、微软等相似产品。 而希望培养阅读习惯的另一种人,大多是因为自己通常所在的时间、场景使自己无法“安心”阅读,认为“有了Kindle肯定会不一样”!并一边觉得“纸质书又重又不方便买多了还贵”,一边担心“读太多电子书伤眼睛”。其实这在我看来跟还没开始跑步健身,就担心自己会长太多肌肉的人差不多。 580)this.width=580" /> 可随身携带的Kindle满足了大家随时随地阅读的“想象” 然而不幸的是,大多数人都是后者――没有阅读习惯的人,包括我自己也是。这种事儿,其实如果有了阅读需求,比如学业或工作的压力,很快就解决了。但大多数时间,我们除了自我要求外,是没有这方面压力的。很多人会说,“先别说我担心健身长肌肉有点可笑,起码我想健身了不是?有向好的意愿,有的人还不想健身呢。”这里如果我说,“不想健身没毛病”,可能还会有人认同,但如果我说,“不想阅读没毛病”,大概就显得匪夷所思了。 580)this.width=580" />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可我真的觉得没有阅读习惯很正常。在我们小时候,就有读书以外的爱好,比如看漫画、打篮球、听音乐等等;而长大后,我们不仅有了更多种的爱好,比如旅游、户外、料理等等,还有了更繁忙的工作,别说自己喜欢的爱好都顾不过来,工作都做不完呢,不阅读其实并没什么大不了。只不过现在社会中越来越多鼓吹知识的重要性让我们觉得――不行,我必须要阅读!我必须要求知!我必须渊博!哪怕是显得渊博。 君不见知识竞赛类的小游戏是多么火热,其实我倒真还不觉得会答几道冷门知识题,或者在自己了解甚至是刚好了解的领域比他人反应快点能证明什么知识渊博,不过是一方面满足人们的自我安慰,一方面对奖金趋之若鹜罢了。中学课本其实早就教我们了,“术业有专攻”、“无他,但手熟尔。”要知道在中国火了那么多年的知识竞赛类节目鲜有没题库的。可是社会就是那么神奇,社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潜移默化,中国的文化氛围里一直鼓励阅读,鼓励求知――当然这确实有好处。但无疑为阅读贴上了另一个标签:如果我有阅读这种爱好,如果我是个随时随地都读书的人,这很酷。 580)this.width=580" /> 爱因斯坦 即使我们有了越来越多元的文化观念,真实热情也很酷,敢于冒险也很酷,甚至颜值高、情商高也很酷,但国人骨子里对知识分子还是多少有些尊敬和向往的,这算是个比较统一的审美。所以如果我们拼命想往“有阅读习惯”的标签上靠,和往“锥子脸、大红唇”的审美上靠,区别并不大;这感觉有点像房价大涨那几年的段子,男女相亲之时男方不经意的掉落房产证,这和男女交友之时,不经意地晒出Kindle,表现出“我爱好阅读”,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一样。 这也就是为什么没有阅读习惯的人也想买个Kindle来用,却又担心自己不用,其实没有Kindle之前你自己多爱读书,心里没点儿数吗?由此可见,大家对买Kindle的纠结就理所当然是复杂的了。 原因二:甩掉“不看书”的锅,最后还得自己背 另一个令人纠结的原因,就是我们都挺爱甩锅的。从国足战绩不好甩锅给天气和场地开始,甩锅文化就开始流行了起来;网游中一个和谐的团队就是互相支持理解,而令人不快的团队就是输了骂队友。要说个人,当然也有混得不好甩锅给出身,学习不好甩锅给教育,以及――没有阅读习惯甩锅给忙碌的生活。 其实不阅读就不阅读,没什么大不了的,那么多的碎片时间,谁不是用来刷社交软件和聊天发呆去了,也没见几个人真读书的。但是偏偏有那么多工具愿意给我们制造一种假象――如果有了我,你就可以把碎片时间都用来读书了!当然产品是真的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可问题是你是否真的愿意。 580)this.width=580" /> 在地铁上阅读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你是一个将“不阅读”甩锅给“我每天坐了太久的地铁,我工作时间都被打碎了,我太忙了,所以我根本没空阅读”的人,那我想你不如真的在空余时间好好休息,娱乐消遣一番。而且通常即使内心百般不情愿“沉迷娱乐”,身体也是很老实地在Kindle和手机游戏之间选择了后者。 我有个朋友就非常有意思,她一直讨厌阅读和学习,有一天突然觉得自己闲暇时间太多,应该利用起来学习一门外语,于是问我:“有什么适合利用碎片时间来学习的APP吗?别给我说那些花时间的学习方法,整块的时间我要用来打游戏!” 我们都抨击过互联网让我们生活碎片化,跳出来看看,现如今,这已经不是互联网的“锅”了。互联网给了我们严肃文学和网络文学,给了我们名校公开课和娱乐节目,是我们自己选择了轻松、有趣的。而科技给了我们各种好用的工具,又是我们自己选择了那些能帮助我们变得更懒的。所以那些希望以Kindle使自己随时随地都可以读书的人,不如先试试自己在地铁上愿意用手机打开的是阅读APP还是微信或手游――因为“不分时间、场景的阅读”,这一点手机也可以帮你做到。毕竟买了Kindle还是没看书,这锅还得自己背。 原因三:护眼以及看电子书,是最大的卖点,还是最没用的卖点? 上文说的是买Kindle想象中的动力,虽然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自觉地被那种“对商品的想象”驱使,但稍微懂得独立思考的人,就会驻步踌躇,毕竟自己打脸的事儿也经历不少了。接下来我们说一说买Kindle的实际动力,为什么有了这些动力,大家还是要纠结是否购入Kindle。 买Kindle一个最大的动力,就是电子书不伤眼睛了。这也是我买Kindle的理由,当时觉得每天对着电脑看那么多文献实在是太担心视力了,以为买了Kindle会好一点。但说真的,能看书看到把眼睛看坏的,大多是有阅读任务的,刷文献任务一紧张,PDF满天飞的那种,但就Kindle对PDF的友好度来说,有多不好用就不用我说了。尽管Kindle出了更贵的Voyage支持PDF,可一方面太贵,一方面功能也就那么回事,远不如索尼的产品。可索尼也贵,于是大家还是老老实实用电脑刷文献。 580)this.width=580" /> 索尼DPT-S1 而以看书为爱好,在工作课余把能用手机把眼睛看坏的,其实还真不多。加之现在手机阅读应用的字体、颜色、夜间模式等功能都很人性化,就连手机贴膜都有护眼的蓝光膜,眼镜镜片还有护眼的蓝光镜片,可以说全世界都在“帮你保护眼睛”这方面出产品。其实大多数人视力下降,都不是看书看坏的,而是夜里刷微博、朋友圈刷坏的。至于真的容易视疲劳的人,纸质书、有声书、大屏幕电脑,哪个不比Kindle对眼睛更友好。 买Kindle的另一个动力,应该就是便宜的电子书了。有的人买Kindle前会算笔账:我买一个Kindle958元,我可以看多少本书,如果这些钱用来买纸质书,我可以看多少本书?如果我坚持看多少书我就值回了958元的价格,即使我一年只买200块钱的书,但是Kindle我可以用5年啊!而且说不定有了Kindle,我一年可以看200本书,这要是花钱买,可远远不止958元了,一年就回本呢! Kindle提供大量特价电子书 但问题就是大多数人做不到。还是上文所说的,自己一年读多少本书,愿意拿多少时间来读书,心里先得有点数儿。就好像你发现双十一屯的日化用了几年都没用完,其实一次想象中的长远消费,还不如一次实打实的消费。如果一年买200块的书,确实看了,可比买一个以为自己一年会看200本书,但其实一本没看的Kindle意义大。所以我们才会一边说服自己去买Kindle,一边又心中纠结。 另外Kindle对很多购书经费有限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通过电子书省钱的途径。不过,还是先利用好学校的图书馆吧,如果在学校图书馆的借阅量能达到一定数量,倒是可以考虑买个Kindle,毕竟电子书的新书更新更快。 购买建议:很鸡肋但确实是最重要的三个购买理由 那Kindle是不是毫无购买意义了呢?当然不是。如果你是个本来就有阅读习惯的人,买个Kindle简直如虎添翼。而对于那些因为各种原因纠结买不买的人,我觉得Kindle最有用的作用是: 背光功能。最便宜的那种没有背光功能的就别考虑了。背光功能比纸质书的优越性在于,很多时候我们有睡前看书的习惯,夜间也是大多人阅读的时间,小时候睡觉前看书看睡着了,有爸妈温情地来帮忙关上灯,现在可没有了,要么纸质书看得意犹未尽不得不关灯睡觉,要么不知不觉开灯睡了一晚上。而Kindle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关着灯看Kindle睡觉,也确实比关着灯看手机睡觉对眼睛友好。 电子书。电子书市场越来越大,我们可以在Kindle上买到很多便宜的电子书。一者因为便宜,举个例子,《创造自然》这本书实体书要近一百元,Kindle十几块钱就搞定了,何乐而不为?再加上一堆套系书,金庸古龙全集,要是没个书房摆,买回来还是头疼的问题,可以在Kindle上看有何不好。有网文爱好的人就更值得了,网文大部头纸质版可价格不低,都是真爱粉收藏和安利用的,自己想要看,还是电子书吧。所以如果你是个习惯看电子书的人,Kindle非常好用。当然,这个部分,很多手机APP也可以做到,别的不说,Kindle自己也有手机APP和电脑客户端。 与外界隔绝。有人说这是Kindle最大的功能了,用Kindle看书和用电脑、手机看不一样是因为看书的时候,完全不受外界影响,不联网,没有其它推送,不至于看两本书就去聊微信了――虽然这一点,关掉wifi,开启飞行模式,也可以帮助你,就看你愿意不愿意了。不过由于wifidafa威力太强,如果是因为这个理由买Kindle,很可能你会看了两页书后就,左手拿着Kindle,右手拿着手机,时间就过去了。 多说一点:想想我们闲置的Kindle、纠结的时间,背后是什么? 除了以上三个让人觉得很鸡肋的购买理由外,就是想要拥有“千里江山图”周边,就是想要收集不同颜色不同型号的Kindle,就是有钱没处花的土豪们,总有自己的购买理由。所以其实我无意去谈到底Kindle值不值得买的问题。大家都在观望Kindle,大多人买了Kindle掉灰、闲置,其实是折射了我们的生活状态。 一方面我们的消费在为想象买单,一方面我们的生活真的离阅读越来越远。前者早已有之,各大广告商不就是以制造想象为卖点来促使我们的消费吗,但当这种想象到了“知识”上,我觉得这是令许多人不快的。当学校像公司,知识被过度鼓吹而成为消费利器,给人的感觉总有些别扭。我尝试更多元地去看待这个现象,但始终还是有些不舒服。给喜好阅读、渴望求知的人以好的文化环境和尊重的同时,也不应给对此不感兴趣的人制造太多焦虑。人生有那么多种活法与意义,谁也不能成为谁的意见领袖。 而我们的生活离阅读越来越远,这本没有什么可怖,世界上有很多群体,它们崇尚力量、运动、歌舞,都是很好的生活方式。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的论文中提到,斯巴达人在儿童教育中重在培养豪放的气概、行事的谨慎和公正,希腊人在教育中注重行事正义的规劝,而柏拉图讲述波斯人对继承王位的长子培养,是首先让他身体长得美且健康,七周岁后教孩子骑马打猎,十四岁时要让四个不同的人教孩子宗教的教义、教他为人真诚、教他克制欲念、教他无所畏惧,卢梭认为这是培养“好人”而非“学者”。这里并非说读书求知不重要,而是它的重要性因人而异。 580)this.width=580" /> 《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 卢梭着,商务印书馆 毫无疑问的是,中国文化有推崇知识的优良传统,读书识字,吟诗作赋,甚至重文轻商,这都是我们文化的特点。所以文化让我们“以阅读为高雅的爱好”,“以知识为向往”,我以为没什么不妥。而什么让这一切都变了,什么是表面上变了,骨子里没变,或许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其实我们发展出新的“高雅爱好”,比如旅游冒险,运动手作,都未尝不可;拼命地回到阅读,是一场力挽狂澜却无疾而终的过程,阅读终会成为一小部分人的爱好,而社会中有更多人喜好其它的东西,当然,也始终有人真的喜好阅读。 但可怕的是,一边拼命假装崇尚阅读而不自知,一边有阅读习惯的人真的越来越少,我们受资本文化的影响太深,沉醉于消费、时尚、享受、娱乐已经是事实了,但我们还在一边骂着这些我们沉迷的东西“低俗”,一边装作喜好阅读、推崇阅读的样子,这在姿势上是扭曲的。 有人觉得,让大家在对阅读的想象中还保留着这种社会文化,未尝不是一种好事,所以文化让我们愿意去买Kindle是一件好事,哪怕就是装装样子呢?但如果一直只是消费的假象,那就毫无意义了,越来越多闲置的Kindle其实同越堆越高生活垃圾无异,我们在狂增的GDP背后制造废物,我们还用了更多宝贵的时间去纠结要不要制造这些废物,这是令人悲伤的。 所以那么多拼命教大家使用Kindle的技术帖、小贴士,那么多便利的Kindle服务,都没有用,我们只是看到了越来越多公司以新的阅读器和电子产品不断牟利。我希望Kindle困扰你的问题只有――价格是否能接受。
- 个人空间相关信息由系统索引库每15分钟定时更新同步,非实时数据显示把你最喜欢的栏目添加到这里来哦
关于Kindle的技术帖那么多,你为什么还是不想用它?
10:56 来源:澎湃新闻
前阵子Kindle和故宫合作,推出了“千里江山图”等故宫文化联名礼盒,不少故宫文创粉们都开始对入手Kindle心痒痒,我更是高频率地听到友人询问“到底要不要买Kindle?”、“你的Kindle用了吗?” KindleX故宫文化礼盒 千里江山图版当然,要不要买Kindle这个问题,简直跟过年期间的“毕业了吗?工作了吗?有对象了吗?”一样,似乎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人生十大难题之一,年年都有人问。而且我们不约而同地为它纠结,你说它贵吧,很多人买iPhone可比买Kindle果断;你说它便宜吧,大家“买书如山倒”,一到打折季能搬好几套回家,加起来还没一个Kindle贵。哪个拿着Kindle的人,买之前没稍稍做番功课呢。而在这个人生难题上百思不得其解后,我们只好求助于“过来人”:“你的Kindle好用吗?用了吗?”通常又会得到两个比较极端的答案——没用、吃灰呢、早不知道哪去了;另一个就是——超级好用,每天都用它来看书,随时随地坐地铁挤公交都可以用。这跟问人“谈恋爱好吗?”、“结婚好吗?”、“生孩子好吗?”一样,简直宛若围城啊!为了少拿这纠结事儿烦恼自己和他人,我们就来好好分析一下,买个Kindle到底为什么如此令人纠结。原因一:“阅读习惯”,它活在我们的想象里其实在考虑要不要买Kindle的人,通常也会有两种。一种为有阅读习惯并希望可以在更多时间、场景下阅读的人,一种是虽然自己没有阅读习惯,但希望培养阅读习惯的人。作为有阅读习惯的人,购买Kindle只是希望尝试不同的工具,或确实需要通过电纸书这种工具来完成更多阅读任务,买Kindle只有一个可纠结的点——钱。买到后有没有落灰,无非只是用得顺不顺手,由于亚马逊产品的使用方法并没有iTunes那么反人类,大多数人如果只是为了阅读,还是用得很顺手的。当然如果有刷文献、做笔记的刚需,或许还要根据个人需要综合考虑索尼、苹果、微软等相似产品。而希望培养阅读习惯的另一种人,大多是因为自己通常所在的时间、场景使自己无法“安心”阅读,认为“有了Kindle肯定会不一样”!并一边觉得“纸质书又重又不方便买多了还贵”,一边担心“读太多电子书伤眼睛”。其实这在我看来跟还没开始跑步健身,就担心自己会长太多肌肉的人差不多。 可随身携带的Kindle满足了大家随时随地阅读的“想象”然而不幸的是,大多数人都是后者——没有阅读习惯的人,包括我自己也是。这种事儿,其实如果有了阅读需求,比如学业或工作的压力,很快就解决了。但大多数时间,我们除了自我要求外,是没有这方面压力的。很多人会说,“先别说我担心健身长肌肉有点可笑,起码我想健身了不是?有向好的意愿,有的人还不想健身呢。”这里如果我说,“不想健身没毛病”,可能还会有人认同,但如果我说,“不想阅读没毛病”,大概就显得匪夷所思了。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我真的觉得没有阅读习惯很正常。在我们小时候,就有读书以外的爱好,比如看漫画、打篮球、听音乐等等;而长大后,我们不仅有了更多种的爱好,比如旅游、户外、料理等等,还有了更繁忙的工作,别说自己喜欢的爱好都顾不过来,工作都做不完呢,不阅读其实并没什么大不了。只不过现在社会中越来越多鼓吹知识的重要性让我们觉得——不行,我必须要阅读!我必须要求知!我必须渊博!哪怕是显得渊博。君不见知识竞赛类的小游戏是多么火热,其实我倒真还不觉得会答几道冷门知识题,或者在自己了解甚至是刚好了解的领域比他人反应快点能证明什么知识渊博,不过是一方面满足人们的自我安慰,一方面对奖金趋之若鹜罢了。中学课本其实早就教我们了,“术业有专攻”、“无他,但手熟尔。”要知道在中国火了那么多年的知识竞赛类节目鲜有没题库的。可是社会就是那么神奇,社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潜移默化,中国的文化氛围里一直鼓励阅读,鼓励求知——当然这确实有好处。但无疑为阅读贴上了另一个标签:如果我有阅读这种爱好,如果我是个随时随地都读书的人,这很酷。 爱因斯坦即使我们有了越来越多元的文化观念,真实热情也很酷,敢于冒险也很酷,甚至颜值高、情商高也很酷,但国人骨子里对知识分子还是多少有些尊敬和向往的,这算是个比较统一的审美。所以如果我们拼命想往“有阅读习惯”的标签上靠,和往“锥子脸、大红唇”的审美上靠,区别并不大;这感觉有点像房价大涨那几年的段子,男女相亲之时男方不经意的掉落房产证,这和男女交友之时,不经意地晒出Kindle,表现出“我爱好阅读”,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一样。这也就是为什么没有阅读习惯的人也想买个Kindle来用,却又担心自己不用,其实没有Kindle之前你自己多爱读书,心里没点儿数吗?由此可见,大家对买Kindle的纠结就理所当然是复杂的了。原因二:甩掉“不看书”的锅,最后还得自己背另一个令人纠结的原因,就是我们都挺爱甩锅的。从国足战绩不好甩锅给天气和场地开始,甩锅文化就开始流行了起来;网游中一个和谐的团队就是互相支持理解,而令人不快的团队就是输了骂队友。要说个人,当然也有混得不好甩锅给出身,学习不好甩锅给教育,以及——没有阅读习惯甩锅给忙碌的生活。其实不阅读就不阅读,没什么大不了的,那么多的碎片时间,谁不是用来刷社交软件和聊天发呆去了,也没见几个人真读书的。但是偏偏有那么多工具愿意给我们制造一种假象——如果有了我,你就可以把碎片时间都用来读书了!当然产品是真的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可问题是你是否真的愿意。 在地铁上阅读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你是一个将“不阅读”甩锅给“我每天坐了太久的地铁,我工作时间都被打碎了,我太忙了,所以我根本没空阅读”的人,那我想你不如真的在空余时间好好休息,娱乐消遣一番。而且通常即使内心百般不情愿“沉迷娱乐”,身体也是很老实地在Kindle和手机游戏之间选择了后者。我有个朋友就非常有意思,她一直讨厌阅读和学习,有一天突然觉得自己闲暇时间太多,应该利用起来学习一门外语,于是问我:“有什么适合利用碎片时间来学习的APP吗?别给我说那些花时间的学习方法,整块的时间我要用来打游戏!”我们都抨击过互联网让我们生活碎片化,跳出来看看,现如今,这已经不是互联网的“锅”了。互联网给了我们严肃文学和网络文学,给了我们名校公开课和娱乐节目,是我们自己选择了轻松、有趣的。而科技给了我们各种好用的工具,又是我们自己选择了那些能帮助我们变得更懒的。所以那些希望以Kindle使自己随时随地都可以读书的人,不如先试试自己在地铁上愿意用手机打开的是阅读APP还是微信或手游——因为“不分时间、场景的阅读”,这一点手机也可以帮你做到。毕竟买了Kindle还是没看书,这锅还得自己背。原因三:护眼以及看电子书,是最大的卖点,还是最没用的卖点?上文说的是买Kindle想象中的动力,虽然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自觉地被那种“对商品的想象”驱使,但稍微懂得独立思考的人,就会驻步踌躇,毕竟自己打脸的事儿也经历不少了。接下来我们说一说买Kindle的实际动力,为什么有了这些动力,大家还是要纠结是否购入Kindle。买Kindle一个最大的动力,就是电子书不伤眼睛了。这也是我买Kindle的理由,当时觉得每天对着电脑看那么多文献实在是太担心视力了,以为买了Kindle会好一点。但说真的,能看书看到把眼睛看坏的,大多是有阅读任务的,刷文献任务一紧张,PDF满天飞的那种,但就Kindle对PDF的友好度来说,有多不好用就不用我说了。尽管Kindle出了更贵的Voyage支持PDF,可一方面太贵,一方面功能也就那么回事,远不如索尼的产品。可索尼也贵,于是大家还是老老实实用电脑刷文献。 索尼DPT-S1而以看书为爱好,在工作课余把能用手机把眼睛看坏的,其实还真不多。加之现在手机阅读应用的字体、颜色、夜间模式等功能都很人性化,就连手机贴膜都有护眼的蓝光膜,眼镜镜片还有护眼的蓝光镜片,可以说全世界都在“帮你保护眼睛”这方面出产品。其实大多数人视力下降,都不是看书看坏的,而是夜里刷微博、朋友圈刷坏的。至于真的容易视疲劳的人,纸质书、有声书、大屏幕电脑,哪个不比Kindle对眼睛更友好。买Kindle的另一个动力,应该就是便宜的电子书了。有的人买Kindle前会算笔账:我买一个Kindle958元,我可以看多少本书,如果这些钱用来买纸质书,我可以看多少本书?如果我坚持看多少书我就值回了958元的价格,即使我一年只买200块钱的书,但是Kindle我可以用5年啊!而且说不定有了Kindle,我一年可以看200本书,这要是花钱买,可远远不止958元了,一年就回本呢! Kindle提供大量特价电子书但问题就是大多数人做不到。还是上文所说的,自己一年读多少本书,愿意拿多少时间来读书,心里先得有点数儿。就好像你发现双十一屯的日化用了几年都没用完,其实一次想象中的长远消费,还不如一次实打实的消费。如果一年买200块的书,确实看了,可比买一个以为自己一年会看200本书,但其实一本没看的Kindle意义大。所以我们才会一边说服自己去买Kindle,一边又心中纠结。另外Kindle对很多购书经费有限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通过电子书省钱的途径。不过,还是先利用好学校的图书馆吧,如果在学校图书馆的借阅量能达到一定数量,倒是可以考虑买个Kindle,毕竟电子书的新书更新更快。购买建议:很鸡肋但确实是最重要的三个购买理由那Kindle是不是毫无购买意义了呢?当然不是。如果你是个本来就有阅读习惯的人,买个Kindle简直如虎添翼。而对于那些因为各种原因纠结买不买的人,我觉得Kindle最有用的作用是:背光功能。最便宜的那种没有背光功能的就别考虑了。背光功能比纸质书的优越性在于,很多时候我们有睡前看书的习惯,夜间也是大多人阅读的时间,小时候睡觉前看书看睡着了,有爸妈温情地来帮忙关上灯,现在可没有了,要么纸质书看得意犹未尽不得不关灯睡觉,要么不知不觉开灯睡了一晚上。而Kindle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关着灯看Kindle睡觉,也确实比关着灯看手机睡觉对眼睛友好。电子书。电子书市场越来越大,我们可以在Kindle上买到很多便宜的电子书。一者因为便宜,举个例子,《创造自然》这本书实体书要近一百元,Kindle十几块钱就搞定了,何乐而不为?再加上一堆套系书,金庸古龙全集,要是没个书房摆,买回来还是头疼的问题,可以在Kindle上看有何不好。有网文爱好的人就更值得了,网文大部头纸质版可价格不低,都是真爱粉收藏和安利用的,自己想要看,还是电子书吧。所以如果你是个习惯看电子书的人,Kindle非常好用。当然,这个部分,很多手机APP也可以做到,别的不说,Kindle自己也有手机APP和电脑客户端。与外界隔绝。有人说这是Kindle最大的功能了,用Kindle看书和用电脑、手机看不一样是因为看书的时候,完全不受外界影响,不联网,没有其它推送,不至于看两本书就去聊微信了——虽然这一点,关掉wifi,开启飞行模式,也可以帮助你,就看你愿意不愿意了。不过由于wifi大法威力太强,如果是因为这个理由买Kindle,很可能你会看了两页书后就,左手拿着Kindle,右手拿着手机,时间就过去了。多说一点:想想我们闲置的Kindle、纠结的时间,背后是什么?除了以上三个让人觉得很鸡肋的购买理由外,就是想要拥有“千里江山图”周边,就是想要收集不同颜色不同型号的Kindle,就是有钱没处花的土豪们,总有自己的购买理由。所以其实我无意去谈到底Kindle值不值得买的问题。大家都在观望Kindle,大多人买了Kindle掉灰、闲置,其实是折射了我们的生活状态。一方面我们的消费在为想象买单,一方面我们的生活真的离阅读越来越远。前者早已有之,各大广告商不就是以制造想象为卖点来促使我们的消费吗,但当这种想象到了“知识”上,我觉得这是令许多人不快的。当学校像公司,知识被过度鼓吹而成为消费利器,给人的感觉总有些别扭。我尝试更多元地去看待这个现象,但始终还是有些不舒服。给喜好阅读、渴望求知的人以好的文化环境和尊重的同时,也不应给对此不感兴趣的人制造太多焦虑。人生有那么多种活法与意义,谁也不能成为谁的意见领袖。而我们的生活离阅读越来越远,这本没有什么可怖,世界上有很多群体,它们崇尚力量、运动、歌舞,都是很好的生活方式。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的论文中提到,斯巴达人在儿童教育中重在培养豪放的气概、行事的谨慎和公正,希腊人在教育中注重行事正义的规劝,而柏拉图讲述波斯人对继承王位的长子培养,是首先让他身体长得美且健康,七周岁后教孩子骑马打猎,十四岁时要让四个不同的人教孩子宗教的教义、教他为人真诚、教他克制欲念、教他无所畏惧,卢梭认为这是培养“好人”而非“学者”。这里并非说读书求知不重要,而是它的重要性因人而异。 《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 卢梭著,商务印书馆毫无疑问的是,中国文化有推崇知识的优良传统,读书识字,吟诗作赋,甚至重文轻商,这都是我们文化的特点。所以文化让我们“以阅读为高雅的爱好”,“以知识为向往”,我以为没什么不妥。而什么让这一切都变了,什么是表面上变了,骨子里没变,或许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其实我们发展出新的“高雅爱好”,比如旅游冒险,运动手作,都未尝不可;拼命地回到阅读,是一场力挽狂澜却无疾而终的过程,阅读终会成为一小部分人的爱好,而社会中有更多人喜好其它的东西,当然,也始终有人真的喜好阅读。但可怕的是,一边拼命假装崇尚阅读而不自知,一边有阅读习惯的人真的越来越少,我们受资本文化的影响太深,沉醉于消费、时尚、享受、娱乐已经是事实了,但我们还在一边骂着这些我们沉迷的东西“低俗”,一边装作喜好阅读、推崇阅读的样子,这在姿势上是扭曲的。有人觉得,让大家在对阅读的想象中还保留着这种社会文化,未尝不是一种好事,所以文化让我们愿意去买Kindle是一件好事,哪怕就是装装样子呢?但如果一直只是消费的假象,那就毫无意义了,越来越多闲置的Kindle其实同越堆越高生活垃圾无异,我们在狂增的GDP背后制造废物,我们还用了更多宝贵的时间去纠结要不要制造这些废物,这是令人悲伤的。所以那么多拼命教大家使用Kindle的技术帖、小贴士,那么多便利的Kindle服务,都没有用,我们只是看到了越来越多公司以新的阅读器和电子产品不断牟利。我希望Kindle困扰你的问题只有——价格是否能接受。
责任编辑:彭珊珊澎湃新闻报料:9 &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kindle,电子书,阅读文化
评论(109)
澎湃新闻APP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书房故事征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