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投资少还能自己当老板的除了电商我还能做什么购物APP?

制作一个电商APP要多少钱?_百度知道
制作一个电商APP要多少钱?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一般这种APP少说也要几万快,功能比较多的话上百万也是需要的。这个主要是看楼主需要,功能越多越完善,价格就越高。不过也可以选择市面上一些APP模板来制作,这种算是比较便宜的,但是功能可能就比较少了,看楼主的选择。应用公园小编!
价格和开发量挂钩,所以就看你的需求了。10w跑不掉,开发周期最短也要两个月。如果预算不足或APP比较简单,不妨试试免费的在线应用开发平台——应用公园,这个网站无需编程和代码,小白用户也能在线开发app。不懂可以追问我哦~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站长微信:zxp
QQ: 邮箱:
评论顶排行
| 闽ICP备号-14
| 显平团WWW.XPT6.COM7x24小时客服热线
400-664-4881
2017最新电商APP排行榜。随着网购的普及,市场上的电商类APP越来越多,那么哪款购物APP最好用?使用的人数最多呢?我们用数据来说话,下面是金投小编根据2017年4月移动应用大数据整理的得出的2017电商APP月活人数排名,供大家参考!
京东是京东商城推出的一款移动购物软件。
手机淘宝是淘宝网官方出品的手机应用软件,专为手机用户推出的满足其生活消费...
天猫是中国最大的企业对消费者购物网站,由淘宝网分离而成。
唯品会一家专门做特卖的网站,手机唯品会是其官方推出的一款移动购物软件。
闲鱼是阿里巴巴旗下闲置交易平台App客户端,是一个社区化的二手闲置交易市...
小米商城是小米公司官方发布的一款手机在线商城APP,通过它你可以购买小米...
苏宁易购是苏宁电器旗下新一代B2C综合网上购物平台。
拼多多成立于2015年9月,是一家专注C2B拼团的社交购物网站。
卷皮是一家专注高性价比商品的折扣电商,2012年9月正式推出,同时运营有...
"转转"是58赶集全新推出的个人闲置物品交易平台。
出国购物海淘代购最实用的小红书App,日本、韩国、香港、美国、澳洲、欧洲...
蘑菇街是专注于时尚女性消费者的电子商务网站。
贝贝,8000万妈妈信赖的母婴特卖网站!
楚楚街是一个专门做特卖的APP,楚楚街物品价格低至9块9起。
聚美优品是第一家也是中国最大的化妆品限时特卖商城。
< 上一榜单
下一榜单 >
2016黑龙江省上市公司总资产Top20。2016年,黑龙江省的挂牌企业总资产...
金投网下载
7x24小时咨询热线
400-664-4881移动APP电商产品运营工具分析:微店VS有赞微商城 -25学堂
移动APP电商产品运营工具分析:微店VS有赞微商城
这是一篇关于移动电子商务工具的软文,即目前最火的微商工具。跟大家普及下目前中国移动电商产品工具的运营模式和所属的特性。
目前微商界的知名的三大平台:所占的市场份额也是这样排序的。
1、口袋购物的
2、白鸦的有赞商城(以前叫口袋通)
3、微盟(因为微盟收费,而且他做的是企业端的市场,行业内的人可能多多少少了解,但是外行的人压根就没听过。)
今天25学堂的小编主要跟大家谈一下VS有赞商城的区别、以及他们两家公司所走的路线。给各位求职者和想要创业的小伙伴一点启迪。
第一个移动电商产品运营工具:
微商界的老大
微店官网-超5000万微店用户的选择,手机开店神器,免费下载微店APP,58秒即刻体验做微商的快乐,一键分享招揽顾客,没有货源也能分销。
官网:https://www.weidian.com/
微店顾名思义,就是用手机开一个小店。微店的大哥是口袋购物,一家公司,两个app。
口袋购物这款APP是一款移动平台的推荐购物类应用软件,主打个性化和精准化的商品推荐。
25学堂的小编下载体验了一下,口袋购物的APP整体视觉效果做的蛮好的。特别是一些色彩搭配、交互的细节都是可圈可点的。值得我们app设计师去学习和临摹参考。
下面我们重点说说微店的运营模式和产品个性:
微店是一个工具产品,你开好了店,需要客流的问题微店起初是没法解决,现在稍微解决了一点,通过口袋购物,微店买家版以及其他几个APP用多个应用导流。这个产品初始考虑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公式:
一个人如果开个店,能够辐射10个好友,每一个好友都贡献一个dau(日活跃用户数量)。如果1万个店,那就是10万dau。这个意味中什么?意味着,一般的电商平台,花大力气引入10个新用户,你只用引入一个商户就行。一个小商户的难度大还是10个新消费者难度大,大家自己去琢磨。
上面说的就是去中心模式的一个巨大好处。回过来说,去中心化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平台一方。怎么理解呢?你一个店每天只能吸引10个好友,你的好友数量从正常人的角度是极其有限的(这里不说不正常的运营思路),所以有着很明显的流量天花板,也就是为什么小编说你做不大。但是你每个人都能搞来10个人,对平台来说这个就是大大降低了吸引新用户的成本,而且顺带的还能让商户去帮忙做做活跃,一箭多雕!
那微店对于这个去中心化的弱点是怎么去攻克的呢?简单,商家不是缺流量嘛,咱给不就行了。于是就有了今日半价,微店买家版,以及传说中的美丽购,代购现场,美铺(与美图秀秀合作),以及微店联盟等等等等。通过APP群的方式给微店卖家导流量。
而淘宝的逻辑是一方面让商家入驻解决平台活跃度问题,另一方面来各个地方买流量也好,整合也好,通过搜索以及各个频道的流量分配机制,来给商家分配客流。
微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它没法做到流量很集中,没有淘宝的搜索这种流量巨鳄在,所以只能通过一些零零碎碎的流量以及各种APP来给卖家输血。
说到这,大家发现了没,微店跟淘宝的商业逻辑几乎是一样的。开店-卖货-维护用户,他们都属于c2c的范畴。顺带提一句,作为“微店”时代的开创者,开店这个过程,我确实体会到了简单,但是没有感觉到多好用。
第二个移动电商产品运营工具:有赞商城
有赞,基于SaaS模式向商户提供强大的微商城系统以及完整的移动电商解决方案。
旗下有:、有赞收银、有赞供货商、有赞微小店、有赞批发等产品,以及全员开店移动分销解决方案。
今天学堂重点讲解分享的是。
本质上来说,也是一个开店的工具。区别在于:
微店开起来的店像一个作坊,
而有赞开起来更像一个商城,所以叫。
有赞是基于微信做的一整套模式,当然现在也在慢慢的做一些将来可能撇开微信的东西,例如分销平台。完全基于微信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哪天微信翻脸了,把你的接口一咔嚓,那就全部完蛋。这点目前应该也是一些大品牌商入驻有赞最担心的一点。
题外话,微店是拿的腾讯的投资,你可以理解为他拿了一个免死金牌。
从小编使用有赞微商城几个月的体验下来,有赞从产品设计,功能,体验上,基本上是从头到脚的秒杀微店的。这个跟创始人是做产品的出身应该是有极大的关系。白鸦是以前支付宝的首席交互设计师。是一个注重用户体验和设计的老板。
说到这里,25学堂小编想说:我们每一个APP设计师将来都可以自己当老板,打造一款属于自己的移动APP产品。
以上我们分享了微店VS有赞微商城的调性不同、运营模式也不同。
作为互联网从业者,身边朋友多多少少会问我们,到哪个平台开店比较合适?
下面小编给大家罗列了一下,方面大家更加清晰的选择两个平台去开店:
A、微店目前比较偏向C端,也就是开店店家基本都是小白用户,开个小作坊,手工艺人,代购的,基本就是早起在淘宝上开店的人以及从没有在淘宝上开过店的人。中间有一些淘宝卖家,但是也基本属于在淘宝混不大出来的卖家。
而有赞更加偏向倾向需要逼格高的商家,也就是偏向B端,从页面装修以及整个购物流程的逼格,都相对比微店高。
B、微店目前只适合交易,纯买卖。而有赞可以延伸出更多的玩法,例如你做个h5页面,做情感营销,或者是弄个秒杀,竞拍,都会有相应的工具支持你做。
有赞可以跟公众号深度绑定营销,基本上公众号玩得好的,清一色选择的是有赞。无他,因为有赞在工具这个领域更加专业。
C、微店可以通过报名活动的方式获得流量支持,而有赞只能自生自灭,所以没有产生粉丝能力的企业或者个人请慎重选择。
在微店上低价的商品卖的好,有赞商城的商品单价纯看运营能力,可高可低。
总的来说,小卖家,想赚点小钱的,建议开个微店足矣,还能获得流量支持。如果是品牌方以及企业方,现阶段可以选择有赞商城,能够让你华丽的转身,瞬间移动互联网化。
最后,小编想给2款优秀的移动APP电商产品运营工具给个建议:那就是合并联姻。
一个产品工具做的好,一个运营的好。一个B端做的好,一个C端做的好。一个产品导向,一个营销导向。微店是一个具备腾讯投资有腾讯资源的,而有赞拥有阿米巴投资具备阿里电商资源。这两家公司在一起了,那就好玩了。
以上就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当下最热门的2款移动APP电商产品运营工具分析。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内容来源:微商包大人
0 个人已赞
你可能喜欢
回复Macavity:
使用社交账户登录百度“有啊”、腾讯电商等6个失败案例分析 - 91运营网
百度“有啊”、腾讯电商等6个失败案例分析
百度“有啊”
百度一直在思考如何承载未售卖的商业流量。从百度身边、百度有啊到爱乐活,还有百度地图,百度一直在O2O领域探索,不过成绩并不尽如人意。2010年底,本地生活服务产品百度身边公测,百度有啊发布生活频道,试水本地生活服务。2011年3月,有啊商城关闭,正式转型生活服务平台。不过,百度有啊生活发展未达外界预期。为了拥有更多自主权,2011年底,有啊从百度分拆,之后更名为爱乐活。但爱乐活并不算成功。O2O已逐渐以移动互联网为主,优势在线下端,互联网端已经不占优势,因为用户要随时随地享受服务&#8230;以下是百度“有啊”失败的原因:
2007年10月,百度成立电子商务事业部,高调宣布进军电子商务。选取C2C为突破口,希望打造一个“中文互联网领域最具规模的网上个人交易平台”,百度当时认为,基于搜索引擎的电子商务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自己最具优势将成为这一领域的王者。
2008年10月,承载无数期待的百度有啊正式上线,并放言“三年内打败淘宝。”但是2011年3月底,百度发布公告称有啊将于一个月后关闭,有啊的商城业务将有计划地转移给乐酷天、耀点100等合作伙伴。随后2011年底,百度电商事业部被拆分为独立公司。2012年,“有啊”被包装成“爱乐活”重新上线,但被定位为本地生活信息服务平台。自爱乐活推出以后,业务就在不断的调整,很多业内人士也是表示看不懂。日,百度旗下电子商务网站“有啊”发布公告称,一个月后有啊购物平台的商品、店铺、交易相关功能将关闭,商城业务转移给乐酷天、耀点100等合作伙伴。
有啊正式上线是在2008年。赶上了正是网络购物发展最快的3年,可以这么说,有啊出生在了电子商务发展的拐点上。为何好机遇却没有好结果呢?以下几点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1.战略失误:有啊上线后,目标定位为做淘宝第二,这个定位让有啊采取了跟随战略。不同于传统行业,甚至是传统的互联网领域,电子商务各细分领域的带头大哥往往占绝对优势,如淘宝、京东。用户已经对其形成了依赖和习惯。后来挑战者如果没有颠覆性的差异化创新,很难打破既有的市场格局。
2.流量优势不再
电子商务是一个极度需要用户粘性的市场。在百度将流量导入有啊这个平台时,需要经过很多环节。如买家和卖家的注册、认证,申请百付宝等支付工具,这是一个衰减的过程。每经过一个环节,流量就衰减掉一部分。所以每个环节都是风险。最后能沉淀下来成为核心指标的,已经所剩无多,流量优势越变越小。
3.缺乏有吸引力的商业模式,简单地拼流量已经不适应现阶段电子商务的发展。百度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在2010年上半年启动的新电子商务战略中,定位重回搜索优势,推出多种广告形式,全面满足电子商务客户的搜索投放,推出并逐步开放基于&#8221;框计算&#8221;的商品搜索。
4.多元化资源布局失调
多元化业务的成功,关键看两点:你是否立足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
百度的电子商务如果想要做成功,关键在于找到真正的懂电子商务的管理者。去年辞职的有啊创始人李明远,由于在社区领域业绩卓著,曾经深得李彦宏赞赏;但他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经验一片空白,即便在执行层面做得很优秀,仍然难逃失败的命运。
在资源的多元化配置层面,百度有自己的一套模式,通常成立新的事业部,母公司会派出一个得力干将做总经理。与互联网领域的创业公司的管理团队由 CEO、CTO和市场总监三类骨干组成相比,百度事业部总经理常常肩挑三职,面对的挑战非常大。百度很重视有啊,但是百度的资源分配遵循721原则,即,核心的搜索业务能分得70%的资源,搜索相关的业务分得20%的资源,创新业务是10%。无论有啊属于搜索相关还是创新业务,二者旗下均有多个项目,有啊能够得到的资金与管理支持只能是其中几分之一或者十几分之一。
另外,母公司运营层面的人才,也尚未与旗下事业部形成共享机制,也就是说,事业部的管理人才并非是整个百度的一流人才。在这样的架构和资源模式下,想要干好很不容易。
在“帝企鹅”腾讯庞大的互联网版图中,仍有几块领域未能站到前排,电商就是其中之一。“挟流量以令诸侯”,这是腾讯过往不二的制胜法门,新进的大多数领域,腾讯总能凭借流量优势和用户基数,迅速圈定自己的势力范围,并改写竞争格局,割据一方甚至独占鳌头。但在电商领域,流量不再是尚方宝剑,具有普适效应的后发优势突然间失效了。电商,于腾讯而言,更像是一门不同以往的新生意。其内部一度将腾讯电商未来的发展比喻为爬珠穆朗玛峰,艰险不言而喻。跌跌撞撞近10年后,腾讯电商似乎终于理清发展思路、各种内外部资源、统合战线,并试图通过“微信+移动电商”的路径实现逆袭。暂不论成败。目前,不容回避的是,腾讯电商早年已经落下太多“功课”&#8230;
腾讯CEO马化腾曾坦言,“(电商)走了很多弯路”。解释腾讯的电商业务,本身就是一件麻烦事。即使经过整合后,它旗下的电商网站也还有3个。底层有C2C形态的拍拍网,类似淘宝;B2C自营平台的易迅网,类似京东;以及B2C开放平台的QQ网购,类似天猫。此外,还有腾讯在电商领域投资的珂兰钻石网、高朋网、B2C网上鞋城好乐买、母婴类社区网站妈妈网、团购网站F团等。
腾讯将流量导入拍拍后,当时也能获得高销量,但顾客买完便宜的促销产品后就离开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流量是腾讯系最重要的一项“撒手锏”,对于后进领域,其往往在模仿、改进的节奏中,凭借用户和流量抢夺对手的市场。腾讯的成功可以概括为“QQ+”模式,即以QQ为核心,以免费社交功能,将用户“捆绑”到腾讯这艘大船上,然后在船上搭载销售游戏、视频、搜索、阅读等各种项目。在电商领域,腾讯也依然试图复制这一模式,但遗憾的是,流量优势失效了。
百度有啊可以说是前车之鉴。尽管百度曾经导入巨大流量、扶植电商业务“百度有啊”,但最终还是败北。有啊创始人李明远曾总结说:“电商背后,其实更多的是供应链、是商品、是物流、是仓储、是品牌建设。电子商务比拼的是商品及商业服务,而不根本取决于购物网站的细节设计、网站感受。”
“流量确实可以带来点击率,达到聚集人气的目的,但未必能够做成生意;即使做成生意,也未必能够留住客源。”IBM资深战略分析师王祺认为,某种程度而言,流量可能是腾讯发展电商的一道枷锁。腾讯习惯以流量推送促销信息,造成销量与促销活动相关度太高,但顾客留存率相对低。
“偶然机会看到诱人价格,从而购买商品,这种需求只是偶发性的,并不能长久。”王祺进一步分析称,“QQ+”的模式,本质上是以社交关系为基础,对于纯互联网性质的产品,因其“轻”、“快”圈层固定等特点,社交关系的传播更具优势。但是,电商则需要把社交关系转化为商业关系,涉及供应链、仓储、物流等诸多环节,这些远非流量能够解决。
此外,流量之于B端生态圈的塑造,腾讯电商也走了弯路。腾讯电商CEO吴宵光曾坦言,过去,腾讯只是将流量拉到电商平台,这是一个计划经济的运作方式,“如果运用真正市场经济的方式,将腾讯的内部流量进行市场化,让商家自己花钱买流量,更珍惜流量。同时,腾讯电商还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给商家更多非付费的流量,形成有机增长。”吴宵光说。
“如果只是用低价甚至免费流量的方式吸引商家,肯定是简单粗暴的。”前述业内人士坦言,商家更希望将客户固化到搜索里,而不是将流量固化促销上,更需要一个越来越繁荣的平台,在上面持久地做生意。
供应链之殇
流量枷锁或许只是在特定情况下凸现,但供应链问题却是腾讯电商缺失的最重要功课。
在电商发展之初,业内曾有过争论,有部分观点认为,电子商务公司还是“轻公司”,不用像百货公司、家电连锁那样“圈”供应商,更不用自建物流、仓储等。
腾讯电商走的道路,与李明远的描述正好相反。据一位腾讯电商的前产品经理透露,腾讯电商的产品经理、工程师更执着于测试网购流程、响应速度等,希望能够减少步骤提升体验,却忽略了需要更强大技术支持的供应链、物流等业务体系。
另一个原因,在于腾讯更喜欢内部孵化。一位腾讯集团高管向记者表示,此前,腾讯的主流业务几乎都是内部孵化,如研发、推广、支付等都是自己完成。最初的电商发展也是这个思路,但却失效了。
“阿里系电商本来是做2B的阿里巴巴业务起家,在处理B端关系、建设平台生态圈比较得心应手;京东商城相当于是传统零售出身,与供应商的关系一直很密切。”一位熟悉腾讯电商的投资人士向记者分析称,电商的链条其实比一般互联网产品更长,腾讯看似强项的线上优势,在涵盖客户感知、物流、仓储等环节的供应链中,有些微不足道了。
凡事有因必有果。腾讯电商早年错失的供应链关系,更为直接地反应在品类扩张上。全品类带来的不仅是留存率,更为重要的是攸关生存。国外的典型案例是亚马逊与新蛋之战,凭借规模化优势,尽管3C家电只占其不到三分之一的规模,亚马逊还是轻易压制了3C垂直网站新蛋网,而品类扩张也给其积累了较大的现金流。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截至2013年上半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上,天猫占50.4%;京东紧随其后名列第二,占20.7%,苏宁易购为5.7%,腾讯电商仅占5.4%。
“作为一个电商平台,我们回过来看,你可以从一个强势的类目切入,但是它不能成为你的全部。”腾讯副总裁、易迅网CEO卜广齐说道,平台必须要有很强的承载能力,如果我们把这种特点定位到服务体系和支撑体系以后,未来的空间更大。但问题在于,互联网竞争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用户惯性,即对于相同特性的产品,人们并不习惯随意更换已经习惯使用的产品。扩充品类的腾讯电商,更像是在与时间赛跑,将用户固化到腾讯电商的搜索里,而非在其他网站购买其他品类的商品时被转化了。毕竟,留住用户比抢回用户更加容易。
随着微信的崛起,似乎为腾讯电商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有一次,微信“教父”张小龙问卜广齐,是不是能够“干掉(淘宝)购物车”。于是在去年“双11”当天,易迅网联合微信上线微信卖场。显然,在IM领域,微信已经遥遥领先,把对手甩出好几条街;而腾讯电商在体量上还远配不上微信。依据之一就是,尽管微信卖场自去年“双11”上线后,日均1万单左右,但商品客单价大都在200多元的区间。“百年老店常见,但鲜少看到百年的互联网产品。”一位阿里高管曾表示,用户购买习惯的培养与迁移都不容易,而且阿里也在积极布局移动电商,力推手机淘宝、微淘、淘点点、来往等产品。
与阿里系电商的竞争,腾讯电商的高管一向不愿多谈,但曾私下表示:“悬殊太大,现在没想过。”但是,腾讯电商一直将京东视为对手,不惜砸入大量资金、流量,力挺易迅对抗京东,甚至杀入京东的大本营北京市场。
中移动的飞信
最近,中国移动的动作备受瞩目。 除了4G外,中移动今年还在快马加鞭的转型,试图通过成立独立公司来适应移动互联网的疯长,新媒体公司、互联网公司也就孕育而生。目前,新媒体公司的筹备工作运转正常。按照计划,中移动将成立新媒体集团公司及音乐、视频、阅读、游戏、动漫5个子公司,公司未来名称为 “咪咕文化科技集团公司”,计划10月底完成工商登记,并将三年投入104亿打造新媒体巨无霸 ,力争2015年1月正式投入运营。细数中移动这些年的创新:正式引入支持中国移动3G、4G网络的iPhone 5S和iPhone 5C;发布首款自主品牌4G手机 ;和腾讯合作,利用微信推流量红包等,不难看出巨头在尝试更多的创新&#8230;当然,中移动在创新的道路上,也有过很多失败案例,飞信就是其中之一&#8230;
2007年5月中移动建立飞信;日起全面开通;2008年第一个版本的飞信上线;截至2009年第二季度,飞信用户已达1.84亿,比2008年同期增长64.9%,但用户活跃度仅29%,腾讯QQ则保持了平均40%的用户活跃度。2010年年底,中国移动飞信活跃用户数已达到1.83亿,国内即时通讯市场份额紧随腾讯QQ,排名第二。日中国移动将飞信的运营权转交给广东移动的南方基地,运营权变更,飞信业务彻底被中移动放弃。
飞信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主要原因就三点:
一、qq的“神”一样的存在:
飞信没对腾讯造成多大的影响,大部分网友都还是主要使用腾讯QQ,这主要是什么原因呢。 1、其软件外观、图标显得呆板,没腾讯QQ软件设计的那么流畅、舒适、形象、逼真。要想软件外观就相当于一个广告的版面设计,没有好的软件外观、图标,用户用起来不舒适,本是用该软件娱乐,但对这那呆板的飞信版面就已反胃,还有心情在使用你的飞信吗? 2、飞信表情不够形象生动。表情体积过大,与窗口比例严重不协调。3、飞信消息窗口消息与消息之间的间隔比例不协调,这也都给用户个不舒适的感觉,使得飞信的吸引力大大折扣。上面的三点归根到底就是飞信的外观设计不够,不知道大家有没发现,移动的设计本就是呆板的,或者说呆板就是移动的专利,要想在外观上赶上腾讯移动还应多向腾讯学习,甚至应有所创新,甚至超越。
二、超级痛点
那就是:飞信不应附属于手机号,不应随手机号变动而变动,而应是让用户拥有固定的飞信号不变,用户可随意对飞信号实现于不同手机号码进行绑定,用户不在线时消息以短信方式发到用户手机。这就使得用户不再因改变号码飞信号也随之改变。
三、运营管理太烂
2007年飞信业务开始纳入各省移动公司每年的KPI考核指标,成为各省移动公司的任务,都在推飞信,飞信一下超过当时的很多IM应用用户数猛增。不过当时就有人说,对飞信的运营采取了外包的策略,加大了飞信运营管理的难度,对飞信软件后续的开发完善埋下了隐患:
1.飞信自推出就将联通、电信用户排除在外。本来与手机号绑定是飞信的优势,但中国移动却把它变成了劣势。三个运营商在飞信上的互通,其中关键的问题是短信回飞信要收费,而三个运营商互通之间的收费问题也是其中的难点。各个行业其实很难找到像中国三家运营商这样貌合神离的状态,实在是浪费了太多资金,扼杀了太多精力,也增加了太多内耗。
2.过于单一的应用,没有延伸。飞信起步之后,版本更新太慢,而且没有好的衍生产品。模仿QQ的一些包装又没有做好。3.变态的KPI推广,谁能忍受。4.手机客户端各种不方便,广告和推广不给力,缺乏真正的营销,定位模糊,外形死板,不会造势……
关于飞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说法,管理层根本就不想推广飞信,不想侵犯自己的短信收入。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日上午,微软和诺基亚正式联合宣布,微软以71.7亿美元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部门,并获得相关的专利授权。这意味着,诺基亚失去了其昔日最为耀眼的明珠,只剩下了地图和网络通信两块非核心业务。在经历了近5年来以安卓和苹果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的反复冲击之后,曾经的手机业老大诺基亚终于为这段无望的挣扎画下休止符。面对亿欧元市值的诺基亚市值跌至71.7亿美元的出售价,总有一些好奇心和责任让人回顾诺基亚手机由盛转衰的历程。总结诺基亚“越成功越失败”的种种,或许对其他公司具有一些参考价值。以下是诺基亚失败的几大教训:
1、行动迟缓,错失智能机时机
没有公司能成常胜将军。模拟机转2G手机,诺基亚把摩托罗拉超越。3G智能机时代的来临,诺基亚应该有可能被超越的警醒。但是它没有。诺基亚坐拥全球手机老大的位置,俯视众手机厂商。2007年iPhone来了,诺基亚嘲讽,乔布斯先得把品牌知名度转化为市场份额。紧接着Android手机来了,三星、HTC都因Android起来了,触摸屏时代来了,诺基亚依然固守Symbian,固守手机物理按键。如此一来,诺基亚市场占有率从2008年的4成以上,降到2011的25%,随后被三星超越。
2、老大心态作祟,不肯与操作系统新秀结盟
时至今日,诺基亚归于Windows Phone 平台已是板上钉钉之事,此前,一直有声音对于诺基亚做Android手机心存幻想,在诺基亚份额出现下滑,诺基亚只要做Android,凭借其出色的硬件能力,总能扳回一城。但是他没有。诺基亚选择操作系统的理由是看重是否能成为其领导者,这与自己的老大心态一脉相承。在诺基亚看来,选择Android系统,做的最好,也只是谷歌最大的代工厂商,为谷歌打工。而选择微软,则可以建设另一个手机系统生态圈。但是,从2011年-2013年,Windows Phone生态迟迟落后于其他系统,诺基亚落得独木难支的境地。
3、战略摇摆不定,不断从零开始折腾
在被众智能手机厂商争相分食市场份额之时,诺基亚本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寻找一个方向坚定的走下去。但是它没有。Symbian已经不适应智能手机时代的发展,除了苹果,几乎所有手机厂商都转向Android平台。诺基亚选择了和英特尔合作从零开始做Meego,随后放弃。以前的投入都打了水漂。在基于Meego的N9发布不到一周内,艾洛普明确回应,尽管N9取得了巨大反响,但诺基亚仍要放弃MeeGo,并把重点完全放在Windows Phone的开发上。2011年初,诺基亚结盟微软,全面转向WindowsPhone平台,几乎又是从零开始。再好的底子也经不起折腾。
4、固守传统思维,封闭策略导致移动互联战略失败
2007年,诺基亚率先在全球推出移动互联网Ovi store,这比苹果的App Store早了1年。随后谷歌推出Google Play,苹果和谷歌的应用商店的成功证明,不要试图产业链通吃,而是要开放合作。但是它没有。与苹果、谷歌努力打造的开放平台相反,诺基亚向互联网转型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以互联网为目标的垂直整合。为推出基于位置的服务,诺基亚不惜花巨资收购导航软件企业、地图企业甚至相关的运营网站,但这种整条产业链通吃的模式似乎并未增强诺基亚在互联网世界的竞争力。在砸了150亿美元的巨资后,诺基亚Ovi战略归于失败。
5、总是低估市场,巨资研发转化不成生产力
早在2004年,诺基亚内部就开发出触控技术,甚至是现在当红的3D技术。翻开诺基亚的财报,2010年诺基亚的研发费用,估计就花到58亿欧元,是苹果的4倍以上。诺基亚拥有最庞大的研发资源,本该转化为战场上的武器。但是它没有。他们总说,这市场太小,没人要买,这花太多成本。直到iPhone推出一年后,诺基亚才推出第一款触控技术的手机。 但这时候诺基亚掌握触控技术已经好几年了。
6、用人不力,美系人士掌管欧系风格公司本身是冒险
诺基亚是芬兰公司,2010年9月,美国职业经理人史蒂芬·艾洛普接掌诺基亚,成为第一位非芬兰裔的“掌门人”,这本身是一个华丽的冒险。在他上任后,诺基亚公司市值从2010年的300亿欧元跌至今年春天的100亿欧元。自2011年2月份诺基亚宣布与微软合作以来,该公司股价累计跌幅已经超过了50%。诺基亚现任CEO史蒂芬·艾洛普来自微软,在上任后,不断地使出亲微软的策略,战略的反复,对其卧底的怀疑,诺基亚内部对艾洛普有很多不信任感。甚至有股东发动B计划,要求董事会驱逐艾洛普。
如今,在诺基亚和微软的交易结束后,艾洛普又将回归微软,直接向鲍尔默汇报。人人感慨诺基亚的命运,唯独艾洛普的笑颜依旧。
社交入口Facebook Home
社交巨头Facebook多年以来一直试图把更多的内容深度整合到Android智能手机中,因此在2013年四4月份隆重发布了Facebook Home。发布不久之后,Facebook Home就显现出了颓势,早期用户数远不及预想中的多。“这不是一款正确时间出现的正确产品,”Gartner分析师布莱恩·布劳(Brian Blau)表示,“Facebook一直认为他们可以扭转局面,但是他们没有条件做到。”自从上线后Facebook Home的下载量一直处于下滑状态中。它只在19个国家的应用下载量排行榜中能够进入前500位,而在大部分国家,它在下载量排行榜上只能排在300多位到400位左右。日Facebook解散了Facebook Home工程师团队。此举意味着Facebook进入智能手机市场的梦想被终结。以下是其失败原因:
1.看重增加用户数
从发布目的来看,Facebook推出Facebook Home意在增加使用Facebook的用户数,但最终的结果是之前Facebook的用户只是从形式上切换到了Facebook的另外一种应用,只是名称的不同而已,从增加使用自身应用用户的角度,Facebook Home完全是画蛇添足。
2.功能设计不合理,触碰用户底线
但当用户使用Facebook Home后,上述这些理所当然会出现的信息通通消失了。Facebook Home显然有入侵用户智能手机首页的嫌疑。就在Facebook Home发布后,知名科技博客Mashable相关调查显示,在Facebook Home是否是Facebook主页入侵的选择中,77%的投票用户选择了“是”,其中又有84%的投票用户很在意这种“入侵”,可见Facebook Home给用户有强买强卖的感觉。而这是用户最为反感的。
3.与合作伙伴的自身利益冲突
从合作伙伴的角度,初期Facebook Home只有HTC一家手机厂商予以支持,但随后HTC First随后很快就在市场中退出了。多家主流手机厂商不愿意同Facebook合作,原因在于考虑开发自家的主题应用。
综合上面的分析,Facebook Home意在通过定制化(通过软件)来扩大自己的用户群,但从市场、用户、合作伙伴等角度看,这种所谓定制化反而适得其反,限制和损害了用户及合作伙伴的选择和利益,加之Facebook自己的领域(社交应用和智能手机生态系统)中已占有绝对优势,使得它们这种定制化的最终战略目的也大打折扣。就是在上述的情况下,Facebook Home几经周折身先去&#8230;
社交音乐Twitter #music
由Twitter推出的社交音乐产品#music在上线之初,曾迅速攀升到免费应用排行榜中的第6名。有不少媒体认为,该产品有望重塑全球社交流媒体音乐的市场。可惜,时间仅仅过去两个月后,Twitter#music的名次就掉到了200名之外。一个月之后,其排名就降至1486位。此后,这款应用就从来没有好转过。不到一年时间,Twitter就关闭了这项“革命性”服务。日,Twitter宣布“#Music”将从苹果App Store下架&#8230;作为一款借助社交数据而形成的音乐推荐和分享服务,本该符合人们对社交音乐产品潜力的期待。但Twitter并未实现这一愿景。这是为何?
1.#music功能极为单调
当用户播放歌曲时,一开始只能使用iTunes提供的30秒免费收听服务。欧美音乐风格种类多样,但#music提供音乐的维度并不包括更多的选择空间。
2.竞争激烈
几乎每家涉足音乐流媒体的互联网公司都已经制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秘密武器”。比如,Spotify 拥有音乐流媒体服务中最出色的社交功能、Rdio 设计出众、Vevo 支持视频播放。除此之外,美卫星广播公司旗下 Sirius 广播服务以及苹果 iTunes 和亚马逊的数字音乐下载服务也同样具备强大竞争力。
虽然比其他类似应用拥有更庞大的用户数据,但#Music本身对数据的挖掘并不深入,仅仅基于粉丝图谱和用户关注的音乐人进行推荐。
4.作为一款移动应用,#Music完全有机会通过持续的改进来保持和放大初期用户的热情。但#Music上线不到一周,负责人KevinThau(Twitter第20号员工)就离职了。此后,这款应用在Twitter内部始终缺少一个有力的推动者。
5.策略定位不清。作为一个庞大的数据平台,Twitter对于自身平台上的应用有两种明显的策略:要么开放数据,让第三方的公司去做;要么投入足够的人力和资源,自己去做。但在#Music这件事情上,Twitter始终在这两种策略之外徘徊。
6.在音乐服务中,个性化推荐是最有竞争力的功能之一,而拥有大量的数据是个性化推荐的基础。#Music的问题就是并没有给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这就像一个餐馆,即使有了所有高级原料,但缺少真正的大厨也白搭。商业也是这样。
总结失败的原因,除了Twitter本身并不拥有独立的音乐源,而是要借助第三方产品来提供内容播放外。仅仅是了解热门音乐和好友推荐,这些并不足以对市面上已经成熟的音乐产品形成替代价值&#8230;
大公司之所以创新艰难,有以下原因:
严密的制度扼杀创新
大公司的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公司文化、业绩考核各方面往往是非常严格的,例如详细到公司考勤、请假、调休、财务报销、请款流程、人员招聘,小到公司运维规定方面能不能看视频网站,能不能安装QQ聊天软件,严格的甚至还有不能上网等。这些繁苛的制度以及公司文化对于管理一家几百上千人的公司可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样的环境往往会扼杀创新的团队和员工。
严密的制度对大公司来说都没错,这些都是应该的,但是对于创新型团队这样的制度则是毁灭性的。
凡此种种,类似这样的案例简直数不胜数,每个大公司里面每天都在上演。每个制度都有其合理性,甚至必要性。但是创新型团队是无法在大公司文化下生存下来的。因为大公司的制度会事实上淘汰那些有创新渴望,却无法严丝合缝符合制度化要求的员工。当你对员工的要求是制度化的时候,你只能得到适应制度化工作模式的员工,而无法得到适应创新要求的员工;而当你行使着制度化的管理方式,却要求这些适应制度化管理的员工做出创新项目的时候,其实是南辕北辙的。
病症二 在大公司,工作的专注度永远是稀缺资源
创业者在独自创业的时候,只需要做好一个产品,追求一个目标,每天有大把的时间思考怎样把产品打磨好,怎样把社区运营好,做事情的专注度非常高,而高度专注和长久的坚持才是把事情做成功最基本的条件。
在大公司里面的那些产品经理和工程师们很可怜,某公司产品经理戏称公司文化就是会议文化,每天各个部门拉到一起从早到晚开会,从上班开到下班,工程师想写点代码都得晚餐以后开始写。个人的工作时间能被用在创新产品上是非常稀缺的,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做出创新产品呢?
病症三 大公司做创新项目资源往往严重投入不足
这个观点看似有点矛盾,不是说大公司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砸钱砸人吗?怎么叫做资源严重投入不足呢?
其实一个项目的成功所需要动用的资源,不是简单的砸钱和砸人的问题,而是需要所有相关职能部门紧密配合起来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投入资源。光你自己这个项目组砸几个产品设计,砸几个研发,砸几个运营那不叫资源投入,你总不能自己配市场人员,自己配销售人员吧,项目的成功最终也需要依赖其他部门的资源配合。跨部门调用资源是低效率的,凡是体制内创新,如果不是老板亲自调动各个部门资源配合,绝对不能指望跨部门资源配合产生创新型产品,如果团队内部不能配置足够的资源,就无法产生成功的创新型产品。
病症四 老板开始耽于安逸
在互联网行业,产业发生变化和转型的速度非常快,强如SUN、Nokia这样的行业霸主衰落也不过是短短几年就完蛋了,当老板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有松懈的心态,必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果老板自己都认为公司已经很成功了,不想再像从前一样那么拼那么累了,整个公司就会松懈下来,得过且过。
一旦老板自己不再投入,就会失去对一线产品和业务的敏感度,就无法独立做出产品决策,必须依赖下属;一旦老板不再投入,就无法对员工实际工作成果做出准确判断,就无法再以员工付出多少作为评定标准,而是看员工是否听话和迎合。当老板必须依赖迎合自己的下属来做决策的时候,下属只会报喜不报忧,公司的业务运转不再以市场为导向;而创业心态的员工是无法在公司生存下来的,只能被迫离职。
所以老板自己没有创业心态,如何要求员工有创业心态呢?如何要求有创新气质的团队在公司当中孵化出来呢?乔布斯和马化腾本人都是很拼命的老板,乔布斯更是拼到临死前一天还召唤库克开会。因此必须从老板本人开始,以创业的心态开拓创新业务,才可能做出创新型产品。
基于以上四点原因,大公司的体制内创新往往是非常困难的,中外公司,概莫能外。
当然,体制内创新并非没有成功案例,乔布斯的苹果公司就是最典型的大公司体制创新的典范,即便不从产品创新角度,仅从管理的角度也非常佩服乔布斯,因为乔布斯的苹果公司挑战并且超越了很多大公司的管理极限。
苹果公司之所以能够一次又一次的不断复制着体制内创新的奇迹,是因为苹果公司本质上是一家大型创业公司,而这一点是其他公司难以达到的状态。
有人曾经问谢尔盖·帕拉杰诺夫:“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导演,我还缺少什么?”后者认真地对他说:“你缺少一场牢狱之灾。”事实上,对于所有的创业者而言,他们都正在经历着一场从智慧到命运的“牢狱历练”。
勾搭小编微信号yujielin91,加入91运营官方社群,会运营的人都在这里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跨境电商一般提成多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