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算养金毛,从小教养笔记,饮食、空间、游戏、训练等求大神指教一下,本人月薪三千左右,工作是自由时间。

拒绝访问 | www.petzd.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petzd.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a4436a-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第一次养金毛,不懂训练方法,求大神指教。_百度知道
第一次养金毛,不懂训练方法,求大神指教。
我有更好的答案
金毛寻回猎犬体格健壮,工作热心,可以用来捕捉水鸟,任何气候下都能在水中游泳。深受猎手的喜爱,主要被作为家犬饲养,为大型犬。养一只金毛并不是十分的困难,虽然喜欢运动但是不如哈士奇那么精力充沛;虽然需要梳毛但是不象古牧那么麻烦,一周梳两次就可以了;虽然个子比较大 ,但是性格非常温顺,一个成年人完全可以把控。总之,没听谁说过金毛有多么的难养。玩耍玩耍中的金毛狗儿忙碌的时候不断将东西捡回来,最擅长的就是捡拖鞋、鞋子、球和布娃娃的等等。最喜欢的玩具是球形玩具。来到饲主的身边,抬起一条腿,吸引饲主的注意力,或是飞奔过来,和主人撒娇,要求“一起来玩嘛&”。会“哼、哼”的用鼻音撒娇,在饲主的周围不断绕圈子,或是一看到什么东西,就立刻咬在嘴里,跑向饲主;即使只是一大块枯木也不放过。撒娇会发出“哼,哼”带着鼻音的撒娇声,身体不断靠近,希望饲主可以抚摸它。它会穿过饲主的跨下,或是露出肚子躺下向饲主“耍赖”。这种时候,不要凶巴巴的把它赶走,即使只有片刻的时光,也努力和它保持肢体接触。对狗来说,是可以令它感受到饲主的爱的时刻。寂寞刚离开母亲的小狗或是一直独自留在家里时,就会“呜~~呜~~”的叫着。垂着肩膀,低着头,全身无力的站在它的“地盘”.即使有球滚过来,也不会看一眼。好像在“一只球有什么好玩的”。“呼”的叹一个气,努力想要使自己睡一觉。这种时候,只有饲主的爱才能给它温柔。服从狗对自己认同的首领会完全服从。爱犬的主人当然就是饲主,它只会对自己的主人做出仰躺,露出最大弱点的肚子这种毫无防备的动作,代表自己完全没有反抗的意思,是绝对服从的信号。另外,尾巴向后伸直,将腹部趴在地面,塌着耳朵,哀怨的抬头看着饲主时,代表服从的意思。兴奋当拿着最喜欢的玩具或是新的游戏道具时,它的眼睛就会绽放光芒,高兴的&忘了我是谁&。为了怕玩具弄丢了,会用前腿用力夹住玩具,或是用牙齿咬,摇晃。由于太兴奋,还会流口水或是挺起肚子,动作很不雅观,没关系,没关系……满足在充分活动,玩耍后,就会懒洋洋的躺下,沉浸在心情愉快的疲劳感中,内心倍感满足。一边盯着饲主和家人的一举一动,确认大家并没有忘记它的存在。这是充分放松、放心的时光。心情好的时候,还会发出愉悦地撒娇声,饲主也一定会感受到爱犬的好心情。喜悦吃饭和散步是快乐时光。垂下耳朵,眯起眼睛,吐出舌头是它在心情愉快时的表情。尾巴用力摇晃着,身体左右扭动,步履轻盈。尾巴拼命摇晃时,是它最高兴的时候。有时候,它会皱起鼻子,翘起上唇,做出微笑的表现。当它从鼻子中发出“哼,哼”声时,也是高兴的象征。累了金毛(20张)充分运动后的疲劳也令狗感到不堪负荷。小狗会立刻昏昏欲睡,打着哈欠,不一会儿就进入梦乡。当它睡得如此香甜时,怎么叫,也叫不醒它,不妨让它好好的睡上一大觉。俗话说“一瞑大一寸”,当它好好的睡了一觉醒来后,又会精力充沛的四处活动,直到累了为止。在周而复始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思考在思考时,狗也会沉默。但狗不会沉思,因为这不符合它的个性。它很快的就会投入下一个行动,并十分热衷其中。当它在行动与行动之间的瞬间进行思考,并不断重复这种思考后,它可以从中学习很多。因此,重复练习是调教的关键。诉说当狗想要诉说什么时,会拼命用这种“欲言又止”的眼神抬头望着饲主。它会不厌其烦的做出相同的动作,进而发出低鸣的叫声,希望饲主能够了解它的心情。这个时候,应该努力从它的眼睛中察觉它的要求。只要温柔,认真的努力了解,终究能够晓得它的心意。狗的诉求都十分简单,纯朴,它绝对不可能提出奢侈的要求。无聊狗之所以会感到无聊,是因为在玩得很尽兴后,暂时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做什么。于是,就觉得浑身懒洋洋的,只有眼睛不断寻找着新的调皮对象。但狗无法一直都沉浸在这种无聊中,只要一有刺激它好奇心的事物,就会立即起身,完全忘记刚才的自己。兴趣正浓狗的好奇心十分旺盛。第一次看到动物和昆虫时。耳朵会敏感的竖起,尾巴不断摇晃,带着些许的紧张,慢慢靠近。嗅着味道,当了解“一切安全”后,就会用鼻子闻,用嘴巴咬……当感到奇怪或是遇到奇怪的东西时,会像人一样歪着脖子,陷入思考“到底是怎么回事?”快乐最爱的饲主和自己一起玩耍时,令它感到乐不可支。竖起尾巴,伸长脖子,轻快的一路小跑,高兴时,眼睛会绽放出光芒,不停的跳跃,全身表现出无法克制的快乐。上下摇动耳朵,吐出舌头“哈,哈”向饲主撒娇时,也是他的愉快时光。不妨和它分享这份快乐。优缺点首先来看公金毛犬的,从性格上说,公金毛性格刚毅,斗性较强,活泼好动。同时外形更加高大有形,也就是更漂亮一些。调教起来和母金毛来比较费时间,但护理起来比较省事:没有母犬受孕、以及产后照顾这些麻烦。然后来看母金毛犬的优缺点,母金毛性格温顺,也容易接受训练调教,很快的掌握各种技能。但母金毛每年两次发情会到处是血,同时还会增加怀孕,产仔的麻烦。但是从经济的观点考虑,养母金毛还是比公金毛合算。因为母金毛可以产仔,按照市面上的价格,一只小金毛上千元是没问题的。饲养金毛犬前应做五个准备在你准备领养一只小金毛幼犬前,必须做的准备如下:1、定期带金毛狗狗去做预防注射。此外,植入芯片、结扎、疾病治疗,都是金毛成长过程上必须费心的事情。2、由于金毛幼犬尚未学会定点排泄,排泄的次数又多。因此,你也许要很有耐心地一整天拿着报纸,跟在金毛的屁股后面等着接受狗狗的便和尿。同时小金毛一有动静就马上抱着它去指定地点开始学习定点排泄。3、你要费心梳理金毛那厚厚的背毛,不但每天需梳毛整理,而且,狗狗在吃饭的时候,你还需要照顾不要让狗狗的嘴巴吃脏,也要避免被食物弄脏。另外,平时环境的清洁更不能疏忽;要知道小金毛狗会把自己当做钢琴抹布在地下滚,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在养狗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都将需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去与以面对的。所以,怎么样?你确认你有爱心照顾小金毛一辈子吗?4、你愿意让狗狗一辈子幸福吗?你愿意不断的为狗狗把屎把尿,洗褥子被子,和它共度十几年又臭又美的生活吗?5、金毛狗狗的寿命大约为10多年,和人相比较,其实是很短暂的。所以,领养一只金毛狗,你也得负起这十几年的责任。特征与性情体格强健,力量强大。金色背毛,上毛具有弹性,下毛防水.有灵敏的嗅觉。警觉负责,发现和追踪猎物能力强.除作家庭犬外,也当作展览犬,猎犬,还可以用来搜寻毒品,导盲。气质高贵,安详平静.另外,它有诸如皮毛过敏,流涎,急躁等小毛病。历史与血统记载显示,金毛寻回猎犬始于18世纪,可能是毛色光亮的平毛猎犬和已绝种的水猎犬交配而成,也可能是长耳水猎犬和纽芬兰犬的后代.它具有卓越的水中搬运能力。饲养要点要注意帮它洗澡梳毛,并避免让它太胖.饲养方法金毛幼犬三个月以前的幼犬,一天喂四次,三至六个月的幼犬一天喂三次,六个月以后一天喂二次,成年了一天喂一次即可。成长期间注意补钙和微量元素,想毛毛好看的可以吃美毛的东西。喂的时间要固定,如果一次喂后不剩一点食物,犬又久久不离开食盘,下次喂食时加一点食物,但不可有剩食。注意!凡是调料不可喂狗,如,酱油、盐、味精、糖、花椒、大料等。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如大豆、芝麻等,也不要喂食。还有什么鱿鱼什么的也不能吃。水要供应充分,要准备干净的容器,不要喂生水,不断的换新鲜水,不要数日不换陈水。让狗自由饮水。金毛饲养1、寒冷地区基本上,金毛的体质很耐寒,不需要太担心,但在寒冷的环境时,可以喂以高蛋白、高热量的狗食。为了避免冷风直接吹到金毛身上,可以用毯子或地毯将狗笼围起。2、酷热地区由于特殊的皮肤构造和毛发特性,金毛无法忍受闷热多湿的环境,需多加注意。可在清晨天气比较凉爽时,带金毛外出散步,同时,金毛很喜欢玩水。在户外饲养时,要将狗屋搬到直射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并随时保持清洁。3、室内饲养饮食:要在固定的时间给予优质的狗食,绝对不能让它分享人类的饮食。排泄:狗大半都在户外活动,所以,可训练在户外排泄。在小狗时期,要训练它的排泄习惯很辛苦,但即使是在公寓内饲养,也要带它到户外去排泄。运动:⑴越来越多的人将金毛饲养在室内,但只有饲主家人陪在一旁时,才能让它在室内自由活动。当外出或晚上时,可能会发生危险,因此,一定要让金毛回到自己的笼子中。⑵双薪家庭的人可能必须到晚上才能外出遛狗,会使狗的皮肤变得脆弱。因此,要多注意带金毛出去晒日光浴。4、户外饲养将金毛放在户外饲养较危险,因此,到了夜晚,可以先将狗屋放在玄关处(宅室内与室外之间的一个过渡空间),使金毛逐渐熟悉户外的环境。即使在自己家中的庭院,让金毛到处乱跑也很危险。因此,可以用折叠活动围栏围一个狗专用安全游戏区,让金毛玩得尽兴。在院子或户外玩时,一定要有人守在一旁。选自楼楼也阔以在 金毛吧提问
不过其实上面就很详细了
楼楼认为呢(*^__^*) 嘻嘻……
采纳率:57%
不要喂添加了调味品的食物,差不多就是不要喂人吃的东西就行了,小狗的话牛奶不要给它喝,肠胃没法吸收会拉稀的,我们家三大爷小时候它哥就是喂它吃白菜炖肉丁,然后拌在狗粮里,吃的可欢了,然后可以稍微吃点水果什么的,然后要记得补钙,其他也没什么特别要注意的,小的时候只要大便是成形状的,一圈一圈跟冰淇淋一样,就还好的,我也不专业,就是把自己养的告诉你,你就当个参考吧。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金毛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前方高能,人类请小心!想问一下这款游戏叫什么!求大神指教!前方高能,人类请小心!想问一下这款游戏叫什么!求大神指教!玩偶大师百家号马斯克把大火箭和跑车射入了太空,而这个世界上比他玩的更high的,大概只有GTA5玩家了:太空MOD,了解一下?MOD视频中这架大飞机,叫做Lanzadera Valkyrie,可以用垂直起降系统直上云霄。在电影《阿凡达》中也曾出过镜。驾驶舱内部有各种逼真的细节,不过上天的时候也考虑不了这么多,基本还是凭感觉随缘操作。大火箭当然是少不了的元素:而火箭根本不按常理出牌,居然直接捆绑了一架民航客机?总之让我们先换好宇航服:一路小跑坐进大火箭,此时有些紧张,又有些激动。发射倒数,5、4、3、2、1…然而火箭仿佛没有经历任何加速度,像安了弹簧一样直接跳到了天上,牛顿在此落下了第一滴眼泪。大火箭越飞越高,逐渐脱离了苍穹,远方的闪耀的地平线依稀可见,无垠汪洋中只有一块大陆,难道,地球真的是平的?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升入太空,首先调转航线到月球观个光。试一下在失重环境开车是什么感觉?结果加速之后,连人带车飘在空中,上下两难。不过遇上这种僵局并不代表GG,因为你大可将游戏的失重设置为不存在,再没有什么能阻止你在月球飙车了,牛顿此时流下了第二滴眼泪。正当你于沉醉于月球迷人的夜景时,却遭遇了躲在暗处的外星人的伏击,幸亏上天之前还揣上了一把冲锋枪,黑灯瞎火中双方对峙,电闪雷鸣。外星老阴比还是不敌地球快枪手,倒在火箭推进器下面目全非,你刚好可以换上他们的外星武器。正巧不远处星空中漂浮着一架外星飞船,跑到跟前,一枪占领。至此月球就算是已经被清理完毕了,之后再次启动大火箭远征浩瀚宇宙,接下来的目标就是定居火星。然而最尴尬的事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大火箭喷光了燃料,鞠躬尽瘁了,难道要靠原力漂到火星?幸亏刚刚还从月球外星人那偷了辆车,太空飙车,牛顿的棺材板根本按不住。开了一万年终于到达了火星表面,赤红色地表上矗立着大量穹顶式建筑,恭喜你率先见证了人类的火星殖民地。参天巨树在灯光下闪耀着诡异的光芒,除了自己,这里没有任何人类。不过等你意识到该回归地球时,还能用的就只剩下一架光秃秃的客机。于是你终于回归了地球母亲的怀抱,除了姿势有点不雅之外,这真是一次完美又刺激的太空探险。爆笑来袭:和女友回娘家,发现丈母娘对我爱搭不惜理的,我灵机一动说到,阿姨我正攒钱买房子呢,你放心不能苦了她。结果丈母娘一本正经的说到。我们家不是那样人家,我家有这么势力?没房子就不嫁了?当然你别多心。有我们也不一定嫁你。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玩偶大师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把儿童的画做成玩偶~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教养不是万能的 ——《教养的迷思》阅读分享
“真读”2017年第29次书会
教养不是万能的
——《教养的迷思》阅读分享
分享时间:日
分享的是别人的书,
讲的是自己的私货。
18年养育孩子的体会,
12年陪着孩子上学的体会,
也是12年写教育话题的心得。
聊在分享之前......
老实说,不喜欢这本书的译名,原名没有这个意思,书名直译是“教养假设”,也就是说教养本身并非是一个言之凿凿的理论,有相当多的未经证实,教养并不必然决定结果。约翰·华生曾经声称,给他一打孩子,他可以精准打造成各种类型优秀人才。然而无论怎样的教养,最终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意味着教养绝非万能,用中国式的解读,可以说教养之道如治水,宜疏不宜堵,也就是个顺势的行为,而不是大人一厢情愿的心想事成。设多少个小目标,未必有用。
慧灵:“教养”在中文的语境下很容易和“素质”挂钩。它具体什么含义?“教育”和“养育”?
大耳朵:教养英文是Nurture,给予营养的意思,除了生理意义的营养,也包含家庭教育的部分。教养假设,主要也是针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环境教育,都属于education了。
我向来不读教育类图书,就这个书名就可以直接排除。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因为平克。平克是哈佛的认知心理学家,在那本获普利茨奖的《白板》里,他对《教养的迷思》给出了一章的篇幅,平克还为这本《教养的迷思》第二版写了序,这是一种肯定,当然他俩都因为这本书招来批评。在读完之后,我依然认为这并非一本教育书,而是引发思考。这本书是从另一个角度去切入思考,不是去教家长如何,而是去审视教育领域我们以为的种种结论是否真的有必然性。我自己的孩子今年高考结束,在写了十来年的教育话题之后,对照起来,颇有共鸣,所以才有这次分享。
这是我分享的初衷,也是私心。当年我写教育专题的系列博文的时候,是对学校的彻底失望,我认为家庭教育是最后的机会。走了一圈,我看到这本书,我反而认同书里的观点。现在上上下下都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我觉得是教育部搞不定学校教育了。
分享前说个小故事,陈鼓应先生,他在大众最著名的作品是《老子今注今译》,我大学时最喜欢的书之一。读书时,陈先生尚在北大任教,后来就离开了,那个敏感的年份。陈先生在台湾读书,曾经师从方东美,民国时的哲学大家,精通儒释道,桐城桂林方家,是蒋介石的哲学老师......陈先生经过考虑,选择老庄作为研究方向。陈鼓应先生曾经解释选择的理由:天性中亲近老庄,与儒释两家缺少感觉。当年看到这个故事,特别触动,一个人的兴趣,往往是内心里的某种呼唤。
再说个书里的案例,有一对同卵双胞胎,异性,很诡异吧?其实是其中一个,出生时性器受伤,操作事故,医院和家属协商,做了变性手术。孩子当然不会知道自己是同卵双胞胎,长大以后,这个变性后一直当女孩子养大的男孩子一直很难受,自己难受,周围的人也不好受总之各种难受,长大后真相大白,于是又做变性手术,变回男性,生活回复了常态,这大概是基因顽强的作用了。
朱迪斯·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
在1960年申请哈佛博士被拒绝后,就结婚生孩子,后来因为健康问题,常年居家,做些教材编写工作,包括儿童心理学一类的教材,算是专业“育儿专家”。《教养的迷思》是她六十岁写的,两个女儿的母亲(小女儿是领养的),四个孩子的外婆,在这个时候,她突然颠覆了自己以前认为的观点,推出了这本《Nurture Assumption》,对于教养作用进行了广泛的反思。这本书获得了乔治·米勒奖,心理学图书的重要奖项,巧合的是米勒正是当年拒绝作者博士申请的签字人,也是美国认知心理学会的创始人。这个简直是神奇的“复仇”,不过我没有找到米勒对这本书的评语。
Judith是有专业背景,自称一个失业的教科书编者,她没有学院化的学术经历,倒是多年编写教材,这使得这本书有专业基础,但是又不是学院化的僵硬思维,也因此引发争议。(作者的经历,与我同样有共鸣。)这本书用平克的说法,既戳痛了政治左派(他们坚信孩子具备可塑性,通过后天教育实现平权。),也惹恼了保守右派(他们坚信家庭回归,家庭是教育的重镇。)。心理学著作,踩到政治的雷,挺好笑的吧?
平克之所以认同她的观点(从书后的文献目录看,她并没有引用平克的文章。),很重要的是一个语言学上的解释(平克的《白板》曾经提到),儿童语言的习得最重要的是同伴,而语言无疑是思想很重要的环节。平克本人是语言心理学家,从语言角度探索认知心理学。基于这种认同,他们从行为遗传学,进化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出发,在教养问题达成共识。
(注:斯蒂芬·平克是哈佛语言心理学教授,是被认为乔姆斯基以来很厉害的语言学家。他的书最新的就是《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这是盖茨和小扎都推荐的书。)
从“白板”到“教养的迷思”
平克在他的《白板》留了一个章节的篇幅,呼应Judith的观点,他引用了行为遗传学的三条法则:
人类所有的行为特性都是可遗传的;
家庭环境的作用要远远小于基因的作用;
在人类复杂的行为特性方面,一部分比例的变异不能够用基因或家庭作用来解释。
(注:白板,源于洛克的说法,人生来是一张白纸。英文是Blank Slate。白板说,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假说,当然如今早已推翻。)
品品:不能够用基因和家庭作用解释,那就是环境的作用?
大耳朵:对,是环境,但是环境的首要不一定是家庭。
关于教养,自然是要回到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恶在中国争论两千年,养不教父之过,在国人心目中虽然不是铁律,大致也是认可父母的教养作用(并不一定是父亲,对于女性相夫教子的说法,包含了母亲的教养责任。)。西方来说,洛克的“白板论”盛极一时,但是白板本身也是假设。人生来白板一块,好坏完全依赖后天,洛克是政治哲学家,这个假设奠定了美国《独立宣言》所谓的“人人生而平等”,这个政治正确的理论,如今看来并不成立!生物学的各种证据证明人类并非生来大脑空空,不是blank slate。从进化论,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类一出生,就是带有某种“操作系统”的功能,才能够后天习得一些东西。科学是个很讨厌的东西,经常推翻过去千百年的所谓经验。行为遗传学第一法则否定了白板论。当然也不赞成我国的所谓性本善,毕竟有天生恶童这样的先例。
这个就是白板的说法,但是如今的研究表明白板论不成立。关于环境的影响,其实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很重要。从东洋魔女到中国女排,都是一个教练,大松博文,多球训练,其实就是条件反射,题海战术也是。中国乒乓球的机器人训练,多球训练源自排球,所以受此影响。
20世纪行为主义奠基人约翰·华生曾经牛气冲天地宣布:给我一打健康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设计的环境里进行培养,我可以担保,随便挑选任何一个,我都能够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巨子甚至是乞丐或者窃贼,而无需考虑他的天赋、兴趣、倾向、能力或者祖先的种族和职业。
华生的这个“吹牛”,带有工业时代无所不能的印记,也有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的基础,不过现在应该不大可能被认同了。当然还有市场,否则教育产业就没搞头了,比如某些矫正中心。另外一个华生式的极端说法,就是改造人的思想,极端的例子便是《STORY OF O》这样的故事,但是另外的证据表明即便SM,也还是有天性成分,一如性取向。
华生的观念虽然过时,执行起来还是有基础,曾经看过,要用驯兽员的办法养孩子。巴甫洛夫当年反对把条件反射用到教育领域,但是事实上,洗脑就是一种粗暴的环境干预思想。苏联也好,纳粹也好,都是这般。
通常来说,我们都认同一个人的成长来自先天和后天两个部分。先天部分,以当代生理学生物学的说法就是基因,人类与黑猩猩不到2%基因差别,带来语言思想上的鸿沟,我们重点关注的教养相关的基因大概也是这些,毕竟长相之类的基因影响,教养改变不了(整容可以),也不是教养关注的焦点;后天部分,也就是教养乃至其他,包括教育环境,社会家庭等等一切,先天不好控制,后天再失控,政治很不正确,某种程度可以令人对我们的世界全然无望的。这也是美国保守右派强烈反对这本书的一个方面,自由左派反对的原因则是教养无所作为,意味着后天努力毫无意义,上下流动的通道自动封闭。
其实大家都认同先天,但是自己的孩子,总是希望自己做点什么,这样才心安,特别是经历过孕期的母亲。
然而,这不过是断章取义式的误读,Judith花了一定篇幅证明基因的作用,但是这个作用并非基因决定论。基因有巨大的影响力,并不必然导致某个确定的必然结果。因为我们永远都不可能预知什么样的基因必然会带来什么,即基因与最终结果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有些是基因组共同作用的结果,排列组合下来,可能性大到难以想象。打个比方,爱因斯坦和他的前妻米列娃是同学,学校成绩来说都很出色,米列娃甚至好于那时的小爱,但是他们的儿子并没有成为物理学家,更不用说成为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神。基因的作用产生于精子和卵子结合那一刻,我们无法预知那是什么样的精子和卵子,以人体基因组庞大的基数产生的排列组合可能,我们面对的是天文数字的可能性,所以这个决定论相当勉强。我们只能说,基因作用难以抗拒,但是我们无从知道基因会赋予什么具体的作用,特别是人的品性行为特征,更是如此。
基因决定论并不存在。决定论,是因果对应的,有因必然果。
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我们通常会混淆相关性和决定性。基因与人们后来的成长相关性较高,但是并不必然构成决定性。同时多数情况下,孩子都是与父母共同生活,这也混淆了基因还是后天教养的作用,尽管相当多的人会感谢自己父母给予的教养,然而他们只是自己的感觉,并不足以证明确实如此。科学方法再次体现了令人讨厌的一面。
科学会用一些极端的例子,严格说这类例子并不证明什么,但是可以推翻一些固有的结论。(证明一个理论,多少例子都不够,推翻一个理论,一个反例就够。)哈里斯奶奶就这么干的,多年编写教材,加上新兴的互联网,她可动用的资源素材相当丰富。
同卵双胞胎从小分开的案例中,即使家庭氛围差异,他们依旧保持了相当多的共性,这个共性无疑是基因作用的最好证明。而多个收养孩子的家庭里,孩子并未表现出共性,则从另一个角度推翻了教养的塑造作用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巨大(作者自己家的两个女儿便是如此,大女儿听话顺从,小女儿则几乎就是不良少女。)。这个结论其实很重要,这意味着我们做父母不必那么紧紧张张,不必有如履薄冰的那种焦虑,孩子成长自有其道理,并不全然因为父母做得出色或者差劲,就会有多大改观。这个结论有点政治不正确,在一个道德感强的氛围里,一定会被批评,这表示父母无需承担责任,更不用说还有法律意义的监护权。(比如三字经里面的养不教,教不严等等。)
孩子的问题,同卵双胞胎的实验比较多,但是同卵双胞胎毕竟不那么多,当作研究的反例比较方便,正面结论的,往往说服力不够。哈里斯就是给反例,推翻教养的作用。
以下内容来自是平克的《白板》:
对于家庭环境的作用,乃至教养的作用,最早提出怀疑的并不是作者本人,在1987年的文章里,已经有人提出质疑(Robert Plomin和Denise Daniels):为何同一个家庭中的子女之间的差异如此之大?与他俩呼应,另一些行为遗传学家提出了类似的问题。1994年,David Rowe出版了《家庭影响的有限性》也探讨了这个问题。而“来自新泽西的奶奶(媒体的戏称)更尖锐:无论是专家还是外行,他们关于养育孩子的传统智慧都是错误的。
《波士顿环球报》也报道了一个类似的事件,还使用了具有讽刺意义的标题《完美的孩子是怎样养成的》(How to Raise a Perfect Child),具体内容如下:“我几乎要被这些育儿经给弄懵了,”来自牛顿(美国马萨诸塞州中南部城市)的艾丽丝·凯莉(Alice Kelly)这样说道,“我阅读了大量建议我让孩子获得丰富游戏经验的材料。专家建议我应该和孩子一起从事各种体育活动,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养成有助于身体健康的习惯,将来成为一个健康合格的人。而且,专家还建议我去同孩子一起做各种智力游戏,这样他们就会越来越聪明。专家还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游戏,建议我每一样都应该去试一试,比如锻炼手指灵巧度的捏泥人游戏、有助于阅读的词语游戏,还有些运动量较大的游戏和运动量较小的游戏等。我真希望自己能这辈子能够弄明白自己到底应该和孩子们玩哪些游戏”。
伊丽莎白·沃德(Elizabeth Ward),一名斯托纳姆(stoneham)的营养学家,他一度感觉很困惑,为何父母为了讨得孩子的欢心会去“像快餐厨师那样一次准备两到三餐”……他认为家长这样做可能是基于这样一种观念:迫使孩子从提供的食物中选择吃或不吃,都会导致饮食障碍——早在前几十年间,父母们可能从未有过这种想法。
——斯蒂芬·平克《白板》
美国焦虑的家长,跟我们其实一样。
美国的过去正在成为今日的中国,我们今日那种焦虑的父母,曾经在美国也有过,社会到某个阶段的产物。事实上,既不存在完美的父母,教科书意义的好父母,都是几乎不可企及的目标,如果以此为方向,家长不焦虑才怪,追逐一个可望不可即的目标,虽然有那么点儿励志,但是十几年如此,焦虑成病,父母难免成祸害。
宛宛:其实很多理论他只是从数据上得出一个有统计意义的结论,个例总是有,以个例来推翻一个理论其实也不科学。
阿元:基因的力量难以驳斥,有共性的同卵双生的孩子也不是少数,但不是所有同卵双生的孩子都这样,有没有占比的数据?
大耳朵:工业革命以来,我们都相信技术可以搞定一切,包括我们愿意从书里找答案。推翻理论,确实只需要一个反例。理论必须是普适的,否则一大堆修饰条件,那是国营单位分房涨工资。凡统计,难免例外。你永远无法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合乎统计中的一个,还是那个例外。这是教育一直难解的问题。
宛宛:不认同,很多现有的理论只是适用于大多数人,从来没有绝对,所以一个反例来推翻不科学。但是理论并没有说抽烟必然致癌,而是用统计相关的说法。
大耳朵:理论并没有说抽烟必然致癌,而是用统计相关的说法。教养的问题也是,如果说完全管用,就只需举个反例。
以上这些反射一个事实,人们越来越变成养育机器,同时又不甘心,所以这本书的初衷是给父母们一个解脱,并且理由充足。
疲惫不堪的父母将他们工作之外的每一分钟都用于照看和接送孩子,因为他们担心不这样的话,孩子们将来可能会成为无用的饭桶(ne’er-do-well)或饭店抢劫者(cafeteria sniper)。
——《新闻周刊》
在否定了父母教养作用的同时(这个否定并非全盘否定,不是说教养全然无用,而是教养并不成为决定性作用。)Jidith给出了她的结论,后天影响最大的是伙伴(记住:影响最大,依然不是决定性作用。)。家庭教养的作用只是适用孩子在家庭中的行为,在陌生人中的行为方式还是从伙伴中习得。这段话,我觉得取决于家庭关系。
荷欢:还是说环境周围的人影响很大啊!
大耳朵:影响和决定,是两个层级的。肯定不能排除环境。人本身的进化逻辑里面由于环境相适应的机理。
这里面最重要的例子是语言,孩子们的语言更接近他们的同伴。这个语言学的切入点,也是人类学里面很重要的部分。无论贾雷德的《枪炮、病菌和钢铁》还是平克的《语言本能》,都用了相当的篇幅,这部分认知,很少有人会用到孩子教育环节,本书作者应该是较早觉察的。这点我个人颇为赞同,我自己学习方言都是从同学来,父母根本不会说。当然仅仅这点说服力还不够。关于人的话题,推出结论的难度往往是样本不够,因为以人为实验对象,有太多禁忌,所以很多实验不得不终止,尽管这些实验意义深远。
不过成长需要同伴,这个并没有太多分歧,进化历史上,人类就是群居的,在进化竞争过程中,人类也是凭借团体的实力胜出的,这个数百万年的进化带来的心理印记,不可能消除。但是同伴该是谁?父母固然是,但是毫无疑问,同龄人更重要。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同辈人(同龄人)的影响更大,这点其实家长体验还是有的,孩子上学以后,与父母一起的时间就减少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弱,求助于“怎样说孩子才肯听”,虽然很技术流,实际效果有限,被孩子噎得火冒三丈的感觉,为人父母者经历不会少。
红粉:语言天赋,这个是存在的吧?
大耳朵:个人的天赋是存在的,克里奥尔化是人造的语言,是来自各地的小孩,亚洲非洲欧洲,共同形成的一种语言。混合型,在语言学人类学里比较受关注。
红粉:这里让我想到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例子,那个时期画家辈出。天才全都冒出来了,而且在一个地区。
今年美国电影《天才少女》虽然讲的是一个天才少女的故事,母系三代数学天才。我们不想浪费一个人的天赋,这是社会功利的必然判断,但是同龄人相伴是人的基本要求,在法律人情的种种碰撞下,电影最后给出了一个颇为理性的妥协方案:女孩一边上天才的课程,一边在普通学校和伙伴们玩耍。天才只是在特定领域,其他方面他(她)依然只是普通人。(这点在Diana的《美国教育微观察》套书里有所提及,这也是教育全局安排中的亮点,让普通人跟得上,让天才吃得饱。当年苏联棋王卡尔波夫横空出世,十年没对手,渐渐疲软,等到另一个天才卡斯帕罗夫崛起时,已经没了状态。)
于是Judith的结论带来一个推论,孩子要优秀,最好和优秀的孩子在一起。这个结论使得择校之类的行为显得相当合理。(这个基于美国现状的做法,由于中国不一样的教育体系,变得特别匪夷所思。)逻辑上没错,但是她的另一部分观点显然被忽视了,那就是同伴压力,这个在《优秀的绵羊》(查看往期分享请点击链接: &)里也有提及,不过更极端的压力还有欺凌。如果在同伴中总是受欺的那个,最好离开那个群体。在校园欺凌里面,欺凌的发生另有一套逻辑,不在这里讨论,可以简单说因为被欺凌,所以被欺凌。(中国家长颇有体会的便是孩子上学后,就少了乐趣,部分原因就是同伴压力,这个压力在中国因为升学单一竞争,使得更为集中。)所以,所谓优秀的伙伴,应该是包括与伙伴的关系必须是良性的,一个人在狼群里与狼共舞,那也是天才,否则就成了狼食。
在历史上,很多天才最终湮灭,其实也是这个原因,往往格格不入。有一个纪录片,与霍金有关,说到做物理题,教授布置的作业,有一个做了一道题,有两个合作完成了一道题,霍金说来不及了,只做了九道题。
红粉:想起特斯拉之父的传记提到了自己被欺凌的故事,硅谷创业之父也提到过同样的问题。
作者Judith自己经历过搬家,于是在不同上学的经历,在成长过程中,不同地方上学,不同的伙伴,对她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所以择校一类事情,本身没有错,需要找到适合的学校,而不是简单以外部评价的“好学校”,这点在中国有点走形,除了升学差别,个性鲜明不同的学校,几乎不可得,所以国内的择校竞争是单一的,也可以叫做“血腥的”,而且实际的可选择性非常之差。
书里提到撒切尔夫人少年时就这么冲上去的。去贵族学校。
这里说个例子,来自另外一本书,《风雨哈佛路》(也有电影),莉丝·默里,非婚生,父母都吸毒,一直吃救济,可谓糟糕的家庭氛围,是那种最不好的原生家庭。但是有一点,父亲上过大学,辍学,基因上有点优势,而且父亲确实教了一些东西,数学阅读,在小学阶段,莉丝颇有领先的成就感,后来到中学就开始逃课,和一群糟糕的伙伴一起鬼混,她唯一守住的是没有吸毒,她的男友没有守住,最终她想上大学,离开这些伙伴,重回学堂,遇到了一个好的氛围,这个学校就是为了他们这些有困难的学生准备的,办学者就是这样的理想主义者,莉丝最终进入哈佛是意外,但是基本上她上一所好大学的门已经打开,即使不是哈佛,她只是在最后关头抓住了哈佛这个机会。这也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莉丝·默里哈佛毕业后,好象是去做公益了。她一直喜欢的男友最终还是吸毒,那个时候她已经逃离父母。
另外一个例子,来自电影《坏教育》,是同名电视剧的电影版,主角Wickers老师名校毕业,带着他的学生去参加他的同学会,那些所谓的大学好友,豪门子弟,变着法戏弄他,包括性虐,这就是普通人在名校生存的一种模式。作家乔治·奥威尔对于他的母校伊顿公学同样没有什么好话。当然玛格丽特小姐通过择校进入上流社会,最后成为大英帝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则是鸡血版成功案例,她的强悍个性,强悍的心理承受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或许先天大于后天。
三个例子,一个电影,两个真人,真人是作家,还有英国首相。
至于书里提到的那个极端例子,关于哈佛的那位数学天才,则是与电影《天才少女》可以印证的说法。Williams James Sidis生于1898年,世纪之交,工业革命的巅峰时代,人们对于教育的信心热忱都是相当高的,这位天才18个月会阅读,六岁上学(是麻省的法律规定),六个月从一年级跳到七年级,公立学校无法再教育,于是父母带回家自己训练,11岁进入哈佛,在哈佛数学俱乐部,发表“四维空间物体”的演说,令人惊叹。然而这是一个人的巅峰了。此后他逐渐变得与世界格格不入。个人事业固然一事无成,成年后父母反目,他则拒绝参加父亲的葬礼,一生未婚,也未曾安定下来定居,从事低薪不需要用脑的工作,46岁死于中风。同样的例子,可以参见中国的少年班,当然没那么极端,总是跳跃了的成长过程。
这个是书里的极端个例。大家都希望天才般的成绩,天才之外的东西,往往准备不足。他那个年代,恰好是华生吹牛的时代。我自己迷信一个东西,人一生是一条曲线,积分值是固定的,曲线是可变的,曲线太高,就会缩短。
Judith提出了社会化的观点,对照我们自己的成长,以及我们的观察,其实是成立的。人类的进化心理包含有群体因素,合群与不合群,都是我们很平常的选择,在孩子们扎堆的学校里,可以非常鲜明的形成很多小团体,这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团体,互相促进。
这本书的争议是人们由此推导出父母无足轻重,这是一个误读,虽然教养的必然有效性并不成立,但是父母的作用还是存在的,而且也是重要的。她提出:孩子的幸福会因为父母的行为表现而有所不同;同时父母与孩子之间也属于一种人际关系。
在书里一个很“鸡血”的例子,一对黑人夫妇唐纳和苔丝,在美国南方,没有受过好的教育,生活在底层,挖壕沟工人,工友嘲笑老爸生不出儿子,他说“当我的女儿长大当医生的时候,你们就笑不出来了。”他没有把女儿们全部培养成医生,但是把六个女儿(包括一个收养的)培养成一个医学博士,一个口腔外科医生,一个是律师,一个是法庭速记员,收养的女儿是护士。他家老三伊芳,也就是那个医学博士,优秀的产科医生(纽约罗斯福医院妇产科住院医师计划接纳的第一个美国女性,把这段经历于1995年写成一本书The Ditchdigger's Daughters,这本书于1997年拍成电视电影。(这本《教养的迷思》写于1997年)
书的评价:
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905621.The_Ditchdigger_s_Daughters
作者Yvonne Thornton
作者六姐妹
柠檬:说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一凡:这算为华生翻案了吗?
大耳朵:这里面在教养的影响上,父母作用有限,更多的是姐妹自己的努力。父母本身教育程度有限。
美国成为医生的难度,大家多有听说,我就不说了。这家人孩子众多,自然形成了一个小社会,这也是作者强调的社会化,以前中国的大家族就是这样,书香门第就是这么来的,如今计划生育国是绝无可能的。曾国藩获得功名之后,他大哥后来就专注家族子弟教育,曾家后来远离政治,民国大学问家,曾家可谓群星闪烁,我们可以认为是名门教养的成果,也可以用社会化来解释,我个人倾向于后者(当然也包括作者提到的基因的作用)。
王浩:不过黑人其实进医学院比白人和亚裔的学术要求低......
大耳朵:起点是低,后续还是硬的。因为平权。成为医生的标准不因种族。
这是社会化的一个积极面,但是社会化的负面,作者没有提及,群体的裹挟,会有另一种现象,比较极端,但是会发生。一个没有最终进行下去的实验,曾经发生于美国,在1967年,美国加州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历史教师Ron Jones进行了一次实验,强行灌输集体意识,一个星期就把学生培养成纳粹,实验不得不终止。这一事件的第二年,便是全世界激情燃烧的1968年,学生积极参加政治运动中。四十年后,德国人把这一故事搬上了银幕(《浪潮》Die Welle)。
同样在加州,长滩威尔逊中学,实习教师Erin Gruwell,把一个几十人的问题学生班级扩展成150人,成为全美模范班级。这个班级的学生组成包括少数族裔,非法移民,少年犯,大都生活在贫民窟,初中毕业的阅读水平几乎达不到14岁的及格线,到高中毕业的时候,很多学生是各自家族中的一个大学生。这个故事同样有部电影《街头日记》(直译《自由作家日记》)。这是群体社会化另一个积极的例子。《街头日记》是一部我看哭的电影,后来找了英文版书读的。Erin接收的都是通常意义的问题学生,最后他们自己形成一个社会。学生上学带着枪来的。
父母,请做土壤!
在教育的话题上,一直都存在干预还是不干预的争论,全不干预的话,要教育作甚?Judith Harris并没有全盘否定教养的意义,也没有坚持基因决定论,基因的作用只有一半,所以父母的影响其实还是存在,作者甚至给了一章的篇幅(第十四章,《父母能做什么》),父母除了给出基因的力量,还应该有行动,只是父母能给的影响没有我们过去以为的那么大。或者说我们自己错会了影响的意义,影响并非决定性意义,这个很关键,这点倒是想起鲁迅的话,鲁迅提出了:做土壤!
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
——鲁迅《未有天才之前》(1924年)
差不多一百年前的鲁迅,还没有做父母,倒是提出了类似的看法,好犀利!这个对我影响很大,我一直都努力坚持这点。
书的结尾,作者算是总结陈词,这段话我挺喜欢。我自己开始带孩子的时候,很明确一点,绝对不会不惜一切代价:
我在这本书中谈的过程都是在意识之下进行的。如果我们认同某一个群体,我们就学习他们的说话方式和行为举止,采用他们的态度,形成所在群体和其他群体的刻板印象。这些东西可以被带到意识中,但平时它们并不栖息在意识中。在这本书里,我谈到孩子做了许多事情,但并没有察觉到这些事情,也没有有意识地付出努力。
群体与关系对我们都很重要,但是侧重点不同。在童年时期,我们与同龄人的体验和我们在家里与父母的体验,对我们来说都很重要,但是侧重点不同。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纽带会连接一辈子。我们无数次地吻别父母,但不会与他们失去联系。每一次回家都把我们带入家庭回忆之中。然而,我们童年的朋友都消失了,我们也忘记了操场上发生的一切。
当你想到童年,你就会想到父母。你只能怪罪负责处理关系的心智部门,因为它唤起了太多的思绪和记忆。
至于你有什么不对劲儿,不要怪罪你的父母。
我个人的结论:
这本书最终要告诉我们,所有的决定论几乎都不成立,所有关于养育的各种所谓决定的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可以有单独的一件事影响深远,但是不会成为决定性的。决定一生的因素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基本无法掌控,至于具体的任何一个因素,都到不了决定作用。
孩子的成就首先是来自天赋影响,当然父母应该有所作为,可以有所期待,只不过不可强求,就像Thornton一家,最终没有强求所有的孩子学医。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用还是重要的,但是没有到举手投足什么都要小心的地步。正常的家庭氛围,总是有各种磕磕碰碰,偶尔的伤害,不会给孩子造成永久创伤,比教养更重要的反而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关系好了,其实什么方法都无所谓,就是抽他大嘴巴,也不会刻骨仇恨的。
生孩子是件高兴事,为什么要搞得养孩子变成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般?
无论父母怎么做,其实都决定不了孩子的一生,除非是持续的家暴,如同《24个比利》那样。
最后分享Goodreads上面对本书的一段评语,比较有趣:
If Judith Rich Harris is right, there’s good news, and then there’s bad news. The good news is that there isn’t much I can do to screw up my kid. The bad news is that there’s not much I can do to keep her peers from screwing her up.
(如果作者是对的,这是个好消息,同时也是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搞砸孩子这件事没啥可做的,坏消息是我同样没啥可做,防止她被伙伴们带坏。)
附上本书目录供参考:
另外推荐一本书:《先天后天:基因、经验及什么使我们成为人类》,英国人马特·里德利写的,有兴趣可以一读。这也是一位高产作者,也是一本获奖书,皇家学会奖,始于1988年,该奖项的获奖书包括《枪炮、病菌和钢铁》《白板》……
书里有一张有意思的照片,是作者想象出来的照片,以此匹敌1927年物理学界索维尔会议的经典照片。图中有弗洛伊德,有皮亚杰,还有分享提到的约翰·华生,巴甫洛夫,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以及已经去世11年的达尔文:
作者对他们的评价如下:
这些年心理学有点热,作为普通人可以了解,但没必要奉若圭臬,今时有道理,时过境迁,未必永恒真理。
这位作者是从伊顿公学到牛津大学的学霸,在这本书的序言里,他对于基因作用给了一个交底:
慧灵:意思是:不管遗传到什么样的基因,它都是久经考验,与时俱进的。好好接受就是?
Cathy:教养的作用是,作者的观点,去发现自己孩子擅长的部分,然后父母给TA做好服务员,让TA成为TA。
大耳朵:对的,你不可能拧着基因干。或许可以实现结果,但是并不见得愉快。大致来说,教养过程,我们倾向于看到即时的效果,但是实际的东西,可能更长范围才会现象。一般说来,我们这种混进985,算是比较不错的家庭教养,但是更长的看,她自己的人生才开始,究竟如何?我们都不知道。这也是我对育儿圈颇有看法的一点,诸多网红育儿博主们,自己的孩子尚未成年,不足以证明什么。以我自家孩子来说,我不会画,她自己一路画上来的,没有报班,自己网上求教,自己练。对于她来说,伙伴更多是网络空间,实体空间的同学们,相对影响弱。
Sunny:这点我觉得奇怪,我和她爸爸都不会画画,但孩子喜欢,画得还不错,基因从何而来?
大耳朵:显性的基因是一部分,还有两个隐性的结合成为显性。国内的现状来说,试错的成本高,这是焦虑的原因,其实与教养无关。像我们这样从相对普通的中学考出来,其实不易,孩子说拼的天赋,她的努力程度并不高。勤奋的天才是可怕的,比如乔丹比如科比都是如此。然而勤奋本身也是一种天赋,爱迪生做一千次试验失败不气馁的精神力也是一种。
Cathy:勤奋是否也是天生的品质?有人始终能做到,有人很难做到。
大耳朵:平克在《白板》里面给出个数字,基因50%,环境40%,家庭10%,大概是这样吧,具体数字估计他们都不足以证明,虽然借助统计,借助相关性系数,都不足以如此量化。但是大概来说,这些影响因素的权重的意思还是成立的,以前国家桥牌队有一个选手,就喜欢东张西望,后来转行当裁判,特别出色。八十年代的事。
一般说来,家长偶尔有点不妥的行动,不会有特别大的影响。比如说打孩子,不提倡,但是也没必要禁绝,偶尔的不会有啥深仇大恨,也不会造成永久伤害。
Sunny:父母上985感觉没费什么功夫,孩子辛苦许多,考上机率却小,这也是大家焦灼的原因。
大耳朵:其实焦虑的原因来自环境,父母没办法不做点什么,但是实际上你真的做了,也未必如何,这样就会坦然许多。如果作业水平不高,做不做也未必如何。我有一个超级学霸的同学,他初二肝炎,休学,高一没上,直接跳级,参加了数理化竞赛,全都拿奖,我上高一结束,他保送清华少年班,没去,去了美国上高中,第二年上了斯坦福,去美国的时候,他爸去读博士,他托福考过他爸。我俩一块儿玩,初中的分数我们差不多。
国内的教育,路比较窄,搞得大家都比较难弄。我家不刷题,所以最后还是吃点亏。她可以上理科的,上了文科,数学并没有出高分,与这个相关。另外国内的考试,确实与熟练程度相关性大。
Cic: 就是还是得刷题?
大耳朵:以目前国内来说,要想高分,必须刷题,聪明的可以少刷点。
一凡:天赋供膜拜,勤奋可点赞。
平平:我是一个老师,也是一个大学生的妈。经历过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也教过一千多个学生。体会最深的是,教育没有绝对的好方法,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同样的方法在不同的孩子身上效果不同。与其纠结孩子的成绩,家长不如教孩子做人,孩子的品德,人生观家长是完全可以培养的。一个孩子品行端正,人生观价值观正确,成绩自然不会太差,至于成绩高或者中等,就是基因影响的。家长们纠结于不可检测的基因,不如去做可以实实在在做得到的做人的引导。
大耳朵:中国古话,尽人事,听天命。基因是天命,尽人事则是父母责任,只不过责任并非包揽一切。
(本期小编:慧灵)
———如需转载,请先获得授权———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没教养的家伙 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