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标注历史坐标是坐标,什么是灵魂

【同城播报】新时代是个什么时代?十九大报告的灵魂是什么?权威说法来了_百度宝宝知道
【同城播报】新时代是个什么时代?十九大报告的灵魂是什么?权威说法来了
宝宝1岁8个月LV.6
万众期盼、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8日在北京开幕。习近平所作的十九大报告大气磅礴、内涵丰富,3万多字的报告纵观历史、展望未来,浓缩了5年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验与启示,描绘了从现在到2020年乃至本世纪中叶的宏伟蓝图。报告中一系列新思想、新目标、新论断、新举措、新部署,受到广泛关注,引发强烈反响。
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十九大代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
现在我们可以说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政治宣言书,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的动员令,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总的蓝图。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
这个报告是我们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吹响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一个号角,这个报告提出了很多新的理论,新的思想,新的判断,新的目标,新的决策部署,是我们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并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一个纲领性文献。
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
十九大代表张育林:
这五年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显著加强,党的建设成效卓著,这些都是我们引以自豪的。
十九大代表王红心:
比如说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还有就是社会服务、社会管理,对于这个户籍的办理,无户口人员的落户问题,还有身份证异地办理,我觉得这些都让老百姓又方便,又快捷。
十九大代表张铭连:
听完总书记的报告我心情非常激动,五年来我们国家在习总书记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我们在社会事业上,我们的全民医保基本上建立。
重大的全新的判断: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十九大代表、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
新时代这个概念是十九大报告一个很大的亮点,这个新时代的把握,它不是说按照历史学上的那个时代的概念,它是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使用的一个概念。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新时代?报告用三个方面的意义和五个方面的定位进行了详细阐述。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报告提出了另外一个全新的判断,那就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十九大代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
1956年党的八大对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有过一个概括性的表述,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归纳提炼,这个表述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表述一直延续下来。
党的十九大根据对我们国情的深刻分析,对我们所处发展阶段深刻把握,对我们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一个新的概括,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十九大代表、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
一个是我们的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升,用这样一个表述看来,落后的社会生产不能准确反映这个现实了;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需要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的吃饱肚子,穿暖衣服,还有精神层面的,民主法制层面的,生态环境方面的需求,需求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十九大报告的主线
十九大代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
党的十九大报告贯穿的一条主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九大报告的灵魂,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接下来是对我们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一个新的判断。
基于这种判断,我们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又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说它是主线非常鲜明,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对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指导性非常强。
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
十九大代表、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
这一次十九大报告或者说我认为十九大可能在党的历史上,它最大的贡献,最突出的一个贡献,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面旗帜高高举起来了,确立了它在我们全党的指导地位,这会载入党的历史史册的。
十九大代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正式确立下来,它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的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科学指导,我们党和国家就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会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怎样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到实处?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一个历史交汇期,所以规划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就是十九大的一个重要任务,这也是十九大的一个重要的亮点。十九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是一个全新的提法。
新征程怎么走?
十九大代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
到2050年我们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崭新的表述,过去我们讲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次加了一个美丽,而且加了一个强国,这就预示着我们现在迎来了中华民族、我们的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各个领域怎么干?
十九大代表张育林:
作为来自基层一线指挥部的县委书记代表我们也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将深入学习,准确把握报告的精神实质,并结合我们的实际,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奋力实现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的目标,开启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我们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的新变化,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报告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上百条的新举措,对推动新发展、实现新目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纲领性文件。
按照这张蓝图干到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会不断实现,中华民族就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扫码或保存
邀请好友扫一扫分享给TA或者您的当前位置:>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的新使命,需要新的文化创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必要从当代中国文化生成的历时性和空间性出发,探析新时代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时空坐标和实践路径。
  当代中国文化生成的历时性和空间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因而具有凝魂聚气、培根固本的重要作用。文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性活动中经过时代精神的萃取而沉淀并延传下来的精神力量,因而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内在的逻辑统一性。可以说,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历时性和空间性的有机统一体。一种文化越是厚重并释放着持久的影响力,那么它内在的&时空聚合&特征就越是显著。理解当代中国文化及其生成逻辑,就有待于从其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维度予以把握。
  从历时性的角度看,文化是内置于&传统&的基因密码,是承载其历史延续性的本质力量。&传统&不是某种保守的、过去的&历史&,也不是某种已经凝结成形的&实体&,而是作为&代代相传的事物&,在历史的矫枉过正中萃取出来的具有实质性内容的文化力量。文化作为&传统&的内在结构,同样具有历史性、继承性、稳定性、流动性、精神性、潜在性、现实性等特点。它属于生成这一传统的社会实践,并通过连续性的实践而延传至今。
  从空间性的角度看,文化是负载于&场域&的精神气质,是赋予其内在规定性的本质力量。文化的逻辑主体是人,人的存在及其对象性活动是以既定的空间场域为前提的。当文化作为&传统&的精神密码延续时,往往是以人作为历史的存在为基本依托,以人展开活动的物质场域为基本载体。文化由此成为表达既定空间场域之内在规定性的质性符号,以及处于既定空间场域中的人的时代属性,并通过诸多场域间的能量变换而实现新的发展。
  当代中国文化的生成具有显著的历时性和空间性的特征。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就是在世界东方这一空间场域,在绵延几千年的历史实践中进行反复萃取的结果。文化作为跨时空的观念力量,同样会在跨时空的时代实践中发挥作用,调试着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确证着时代演进中的社会结构。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结构的传统文化,是在百家争鸣、独崇儒术、兼收并蓄的过程中形成的,并对逐步确立大一统的专制政治体系发挥了凝魂固本的作用。正是由于它能契合时代的需要,而作为一种弥散性的观念力量在空间上得以聚合,在时间上得以延续,虽经诸多历史朝代的更替而未曾中断,中华文明由此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近代以降,积贫积弱的国运境地在西方列强的胁迫下打开闭关锁国的大门,不得已而开启了&外源或外诱现代化&的历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通过师夷长技、师夷制度、师夷文化,旨在打破观念上既有的禁锢力量,以新的理念建立新社会的改革方案。产生于东西方不同空间场域的文化,在&民族历史&通向&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演绎着交融共生的图景。这其中包括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它作为更契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新社会制度方案,以高位优势的感召力改变了中国革命的面貌,让中国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历史性变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令世界瞩目的重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拓展现代化建设路径的&中国方案&中蕴含的&中国智慧&,超越着几千年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其中生成并蕴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中的文化形态,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典型的时空结构特征。
  整体研判当代中国文化创新的新坐标
  文化创新不是速效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树立历时性的发展思维。文化创新也不是另起炉灶,不能闭门造车,需要树立空间性的聚合思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历时性&的生成中,蕴含着多维空间场域的&共时性&特征,即&中西古今&高度融合的时代场域。这是研判当代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时空坐标。任何单向度的认知思维,都不利于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
  其一,执&古&过之,御&今&不足,过于尊崇历史的传统性而难以割弃赘余的历史包袱,进而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开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古人的智慧是宝贵的历史遗产,肯定其价值并不意味着厚古薄今,而重在通古今之变,以御今之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在以当下生动的时代实践为落地平台,以新的时代精神来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如果只是强使古人穿上时装来解决今人的诸多问题,既不现实,也未必可行。有生命力的文化是在&传统&的流淌中不断萃取和更新,以朝向新的未来。如果裹足不前,则既不能深刻理解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也不能担当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新使命。
  其二,鉴&古&不足,唯&今&过之,过于看重现实的功利性而难以传承优秀的时空价值,进而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去伪存真&。传承和弘扬是建立在整体理解和批判扬弃的基础上的。尽管说传统文化资源是现成的,但并不能根据当下的需求直接拿来随便用。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向世界发出了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声音&:&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重在知往鉴今,通过整体把握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的价值元素,结合时代发展的真实需要进行&去伪存真&,才能更好地&从历史走向未来&。如果过于注重眼下利益,急功近利,则既不能很好地汲取&御今&的智慧元素,也不能清醒地把握未来社会前进的方向。
  其三,守&中&过之,鉴&西&不足,过于坚持民族的特殊性而难以吸收先进的西方文明,进而影响对现代人类文化的&兼容并蓄&。就文化的生成结构而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所表达的是文化多样性的内在结构特质。西方文化的形成同样具有历时性和空间性的特征,因为经过历史的萃取而具有不断朝向未来的可能性,因为生成于既定的物理场域而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现代西方文化代表着人类工业文明时代的精神成就,在开启现代性,尤其是在创造丰裕物质财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着人类农业文明时代的精神成就,在建构有序公共秩序方面积淀了独特的智慧资源。&西学东渐&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但也不能&因噎废食&而拒绝一切营养价值的资源。整体理解并合理借鉴现代西方文明的积极成果,可以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和镜鉴。
  其四,居&中&不足,唯&西&过之,过于追求发展的现代性而难以激活本土的优势资源,进而影响对现代西方文化的&食洋不化&。从文化生成的&历时性&来看,现代西方文化是与工业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相伴随的,是开启现代性的观念文化形态。然而,我们不能无视这一&未完成的事业&所潜在的困境和不足,进而简单地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申而言之,&崇洋媚外&往往与&食洋不化&是相伴生的。凡事都有对立与统一的两面,欲思其利,必虑其害。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文化,既要辩证看待西方国家在现代化中的&西方贡献&及其地域特色,也要整体观照当代中国在探索现代化道路中的&中国方案&及其世界意义。如果唯西方至上,那么很容易迷失自我存在的本根,也就容易消弭&洋为中用&的承载主体,消解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意识和本土优势。
  如上四种&偏执一端&的认知取向,既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也不契合当代中国文化创新繁荣的国情实际。探索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新坐标&的过程,本身也是调试&旧站位&的过程,这正是否定辩证法在文化创新逻辑上的应然体现。
  新时代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
  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新时代需要坚持文化自信,进行新的文化创造。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需要在新时代的&坐标轴&上进一步优化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
  其一,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核心发展目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享有者。文化是属人的,也是为了人的,所谓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人民群众既是&化&的主体和源泉,也是&化&的对象和目标。专门从事精神生产的理论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本身也是来自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汲取精神力量,进而形成服务于人民的文化产品。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新时代文化建设和发展工程,要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着力点,将来自人民的文化成果惠及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创造中来。
  其二,立足历史与空间逻辑相统一的时代化实践。文化是一种特定的观念上层建筑,对于文化的生成机理和作用逻辑,只能在时代化的实践中得到合理的确证。文化精神以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构成了可供人们反思历史和滋养当下的思想空间。人们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当代中国的时代实践,是在&中西古今&高度聚合的场域中进行的,具有历时性和空间性的双重特质。新时代文化建设和发展工程,需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实践,面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未来实践,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化创造,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其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汲取中外优秀成果。意识形态决定着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批判借鉴中外文化资源,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中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让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新时代文化建设和发展工程,需要树立&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发展视野。一方面,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整体观照和批判汲取西方文明的积极成果,坚持&洋为中用&的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国文化新辉煌。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坚持&古为今用&的创造性转化,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其四,以高位优势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在解决&当代中国&特定时空场域发展问题的同时,也在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情怀探索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正在发展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高位优势的时代精神,必将影响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未来选择。
  (刘占虎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新闻综合频道
商务资讯频道
新时代是个什么时代?十九大报告的灵魂是什么?权威说法来了
关键字:来源:西安网络广播电视台
日西安新闻
日西安新闻
拍客上传APP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下载无限西安把握新时代的灵魂和精髓
发布日期: 17:26
作者:丁永巷
在宣讲中我是从“五个时代”系统的阐述了新时代的历史意义和基本特征,它是和“三个意味着”相承接,把握新时代的灵魂和精髓,有利于我们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中,增强“四个自信”,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贡献自我。
十九大报告用“五个时代”系统阐释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意义和基本特征,这反映出我们党把握中国发展大势的高度清醒和自觉,为推进各方面事业发展提供总的依据和坐标。
回顾我们党96年的奋斗历程,我们党始终重视对我国发展进程的把握,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明确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在革命战争年代,毛主席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是认清我国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握和平和发展的国际主题,准确研判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发展的重点方向和目标,如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都是依据中国社会当时的“时”与“势”的变化和阶段性特征确立的,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赋予党的目标使命、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新的历史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所以通过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论断,适应了我国社会发展新的重大历史性飞跃的的背景,是又一次为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提供总的引领。有利于强化我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接班人和建设者树立“四个自信”,将十九大精神学到实处,落到心中,做到外化于形,内化于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科学的政治论断,是在入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深入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以及深入把握中国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而得出的论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历了极不平凡的5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使我国发展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我国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共同富裕,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产生了新的更高期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科学论断,也佐证了作为新时代的领路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同时,也在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路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开创性的领导人、伟大斗争中形成的党的核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勤务员、有担当的国家改革发展战略家、重塑军队和国防的统帅、国际舞台上的大国领袖以及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了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保证各项战略任务顺利实施,给我们确立了新的行动指南,汇集了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通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有助于我们强化使命感、责任感和担当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和行动,要勇于直面新时代条件下,我们自身成长成才的突出问题和不足,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自己理想信念和意志品质的升华,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学到心中,落到实处,在与大家的互相交流中碰撞出更加绚丽的思想之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灵魂鹿坐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