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机器人中的坏人来了,是好还是坏

机器人的时代来了,人类能完全掌控它们吗?会不会失控呢?_腾讯视频
三倍流畅播放
1080P蓝光画质
新剧提前看
1080P蓝光画质
纯净式无框播放器
三倍流畅播放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下载需先安装客户端
{clientText}
客户端特权:
3倍流畅播放
当前播放至 {time}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机器人来了,石油人的“饭碗”还保得住吗?
今天,代表人类现阶段围棋最高水平的柯洁和AlphaGo的三番棋上演,人机大战再度来袭。
经过猜先柯洁执黑先行,最终,由Deepmind团队研发的围棋人工智能AlphaGo执白1/4子战胜目前等级分排名世界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九段,暂时以1比0领先。
围棋界人机大战激烈无比,石油圈也不消停。据悉,石油机器人已经进军石油化工行业,最近一款全自动钻井机器人非常火爆,这款机器人可以轻松、快速取放钻具、轻松上扣、卸扣自动,甚至可以举起1.6吨重的物体。
全自动钻井机器人
快速取放钻具
举起1.6吨物体
轻松拿起一根钻杆
下钻、开钻,完全代替人工
看到这里,小编不禁想说石油版“机器人总动员”真的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其实,机器人进入石油石化行业由来已久,这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当然这也是石油石化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石化企业生产环境高危,工作内容逻辑性强且重复性动作较多,机器人进入石油行业自然就见怪不怪了。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下石油机器人已经进入的工作岗位。
无人机巡线
一架无人机搭载照相机、摄像机、探测仪、光红外线、紫外线成像等设备,就可以开始巡线。在显示器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地形地貌、管道走向和周边施工等实时画面。与人工相比,无人机可以大大提高作业效率,效降低一线员工的劳动强度和作业风险。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无人机巡线在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已经得到应用。
硫化氢气体检测机器人
荷兰壳牌石油公司开发出一款可以用于监控设备和执行安全检查任务的机器人,名为“Sensabot”。它是一个半自动化的探测车,配备有一排排的传感器、摄像头和无线通讯系统,由一名工人远程操控。这款机器人是为哈萨克斯坦卡萨干油田研发的,由于卡萨干油田含有致命硫化氢气体,这些人工岛渐渐变成无人岛,很多工作必须得有机器人来完成。
“Sensabot”是第一台在油气行业被许可用于爆炸性环境的机器人,它可以在暴风雨的海上平台等恶劣的环境下工作,可在不需要检修的情况下连续工作 6 个月。它可以在碎石地、泥地、污水和雪地里行走,甚至可以通过轨道垂直攀爬建筑物。
机器人自动加油站
去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它的亮相,让很多加油员表示担忧,它就是机器人自动加油站。这款机器人自动加油站不光能加油,还包括机器人抛光打磨喷漆,给汽车提供从加油到美容一站式服务。据展位工作人员介绍,自动加油比现在多数加油站使用的自助加油机更为便捷。目前这项技术国内还没投用,一旦获得准批、投用,无人值守加油站就即将来临。
油藏纳米机器人
不言而喻,纳米机器人肯定是微型机器人,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机械机器人,而是一种化学分子系统和机械系统的有机结合体。它的垂直分辨率远高于测井和岩芯分析,探测范围介于测井与地震勘探之间,非常有助于进行油藏表征。
写到这里,小编不由自主感叹,未来石油机器人将会越来越多地进入石油石化行业各个岗位。重复率高的岗位、高危的岗位、人类无法到达地方完全可能被机器人代替!
总之,机器人的“上岗”不仅使石油人摆脱了重复性高且枯燥无味的工作,还在更大程度上保证了石油工人的安全。但不得不说,机器人的来临对石油人或多或少构成威胁,并且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当然,石油工人也没必要杞人忧天,智能时代来临的同时也会相应增加一些工作岗位,比如操作岗等。未来,石化行业还是非常需要拥有过硬技术的石油工人滴。
最后说一点,目前中国石油旗下的昆仑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客服中已引入了机器人,大大提升了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此外,抚顺石化工建公司员工还自己动手研发了消防机器人,值得我们手动点赞!
素材来源:中国石油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机器人来了 人类会大面积失业吗?|机器人|失业_新浪科技_新浪网
机器人来了 人类会大面积失业吗?
  本报驻德国、日本、美国记者青木贾文婷丁雨晴本报记者陈青青屠丽美
  “你的工作将在20年内不复存在:到2036年,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将‘淘汰’所有人类工人。”这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员、世界级人工智能专家维威克·沃德瓦的一个论断。最近,围绕机器人的讨论日趋激烈,对很多人来说,科幻小说中机器人控制人类的场景仍很遥远,但机器人抢走人类工作却现实得多,因为这一场景一直在发生“如果机器人有能力从事几乎所有人类的工作,人类该怎么办?”一些人发出疑问,这也是一些科学家的警告。不过也有人斥责这种说法“危言耸听”,因为过去的经验证明:“工作永远不会没有。”
  中国机器人餐厅这样说
  “在冲压车间,橘黄色的机械手臂吸附起巨大的车身部件,机器人通过摄像头、激光等技术检测成品;在组装车间,机械手臂拿着螺丝进入驾驶室,拧上螺丝后全身而退;在焊装车间,机器人完成98%的工作……”这是奔驰德国辛德尔芬根“机器人工厂”的场景。
  “机器人负责接待登记、退房以及搬运行李。只要输入房号并放上行李,机器人就会送到客房门前。整个运输过程平稳,碰到人类其传感器可自动识别,马上停下来避免发生碰撞……”这一幕发生在日本长崎县的豪斯登堡酒店。
  “不妨瞅瞅在三门峡某农家乐餐馆端菜的新机器人;或者看看青岛某饭店的机器人‘特特’,它不仅能轻松上菜,还能与人进行200多句对话;看看义乌某饭店的机器人……”美国小发明(Gizmodo)网站关注了中国的机器人送餐员。
  上述情景有同有异。前两者是机器人取代人来工作,第三者则是“噱头”。《环球时报》记者21日打电话到“青岛爱特机器人餐厅”,该店服务员说:“我们已经换模式了,去年做快餐时用机器人,生意还挺红火;现在生意扩大了,改成饭店了,就不用机器人。”记者随后联系成都“欢天寨”机器人餐厅,了解到这家餐厅有7个机器人:4个跳舞,1个迎宾,2个点菜送餐。服务员表示,并非用机器人取代服务员,而是为了招揽生意。但相同的是,机器人真实地在我们身边从事着某种职业。
  “在一二十年内,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就几乎能够从事人类所有的工作。我们正在走向一个‘没有工作’的未来。我知道这听起来很骇人,但这是科技的现实。”《每日快报》援引人工智能专家维威克·沃德瓦的话说,“你将开始看到一种又一种职业接连消失”。
  今年初,世界经济论坛发布报告称,5年后510万工作岗位将被机器人“抢走”。那么,哪些岗位容易被抢?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认为,女性将是机器人取代人趋势中最大输家,因为她们的岗位主要集中在低增长或下滑行业,如销售、办公室和管理。《日本经济新闻》称,研究发现,网络维护员、建筑施工人员和出租车司机等职业被代替的可能性较高。英国《金融时报》提到,机器人对卡车司机、分析师和财经记者的工作构成了威胁。美国得州莱斯大学资讯科技研究院主任瓦尔第表示,药剂师、狱警、调酒工作等越来越多的工作都可以被机器人取代。
  发展中国家受影响最大?
  “辛德尔芬根工厂自1971年就开始使用机器人”,奔驰公司的资深工程师斯滕格莱恩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目前公司3.5万员工中,有4500名机器人员工。机器人和工人共同为奔驰生产汽车。
  在德国,机器人应用广泛。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显示,2014年,德国每一万名制造工人配备有292台工业机器人。根据德国工程协会的数据,德国工厂目前服役的机器人约为20万台,2025年预计将达到100万台。
  德国媒体同样关注工人的岗位问题,因为工业机器人正从汽车制造车间,逐渐延伸到各行各业,甚至进入军队。“机器人和电脑取代6万名劳动者”,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引述纽伦堡就业市场和职业研究所的报告称,未来一年,“工业4.0”将在德国创造43万个新岗位,同一时间49万工人失业。
  在世界机器人生产企业四大巨头中,日本企业占据半壁江山。为保持这一优势地位,日本政府提出《机器人新战略》,要让机器人遍布日本社会。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去年发布研究成果称,在10到20年之内,日本49%人类劳动或将被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代替。
  此外,英国央行首席经济学家安迪·霍尔丹估计,英国大约有1500万个工作岗位——约为总量的一半——可能受到自动化威胁。牛津大学马丁学院2013年得出结论,未来20年,美国47%的工作岗位将受到自动化的威胁。但有分析显示,自动化和机器人的进展将对世界最贫穷国家产生最大破坏效果。
  据《金融时报》报道,花旗银行和马丁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和等国家面临最严重的“过早去工业化”风险。其理由是,随着机器人取代工人,低收入国家将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丧失这种优势,与高工资国家在成本方面不相上下。此外,穷国当前的低工资水平意味着,它们有更多很容易被自动化、最终将被取代的工作岗位。
  “确实如此,但不是发展中国家,而是智能开发程度低的国家”,中国自动化学会秘书长王飞跃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这些国家,过早或过快的去工业化都会有问题”。
   美国《华盛顿邮报》称,全球著名科技公司正竞相设计世界上最出色的人工智能,汽车产业正斥巨资研发机器人,为一个不需要司机的世界未雨绸缪。德国《世界报》称,在德国,受影响最大的行业是办公室文员,其次是邮政和快递服务,排第三的是销售人员和清洁人员。最不会被机器人代替的行业是医生、化学家和物理学家。
  人类真的会变得多余?
  人类真的会因机器人的涌现而多余吗?富士康集团自动化机器人事业处负责人戴家鹏博士对《环球时报》表示,目前为止,集团机器人所做工作仍是比较简单或是危险的工种,而非灵敏度很高的工作。此外,从某些生产线的特定成本考虑,“不是每一个工种都非得用机器人,那样也太贵了。”
  “工业机器人的出现,是为了把人从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或极限环境解放出来”,哈工大机器人集团高级副总裁于振中对《环球时报》说,对于一部分机械式、高重复性工作,机器人可以代替人,提高生产效率,但有一部分要求智能化、精细化程度较高的工作,仍然需要工人来完成。“比如,当对上百个手机零件进行装配时,机器人受限于视觉和触觉,无法取代人来完成这类工作。”
  但对失业问题的疑虑并非没有道理。历史上,当工业革命带来的机器令人类相形见绌时,在英国就曾爆发纺织工人捣毁取代人工的机器的卢德运动。另一段历史则显示,也许不需要恐慌。上世纪60年代,对自动化和失业的担忧达到很高程度,以致美国时任总统约翰逊创立了一个委员会来研究就业和生活受到的影响。这个委员会最终得出结论称,不存在大规模失业的风险,“基本事实是,技术消灭了工作岗位,但没有消灭工作。”《金融时报》称,该委员会的结论被证明是正确的。在当时的自动化浪潮以及之前和之后的浪潮中,总体就业水平得以保持,新岗位取代了旧岗位。
  王飞跃也认为,机器人不但不会使大批人失业,反而会创造大量新岗位。“请问工业化让哪个农民饿死了?或者生活水平下降了?”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在纽伦堡就业市场和职业研究所学者韦伯尔看来,科技进步和新风险总是并存,但因此说我们就会没工作干了,却是危言耸听。实际上,自1959年美国人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以来,确实使一部分工人失去了原来的工作,不过,企业却创造了更多的工作。
  德国汉诺威大学机器人专家普拉德告诉《环球时报》,未来的智能工厂不会变成“无人工厂”,而是“人机协作的工厂”。即使机器人也会被淘汰,所以需要不断改进。而这些都需要人来完成。
  也有人认为,这次与以往不同。“因为如今的人工智能、机器人、3D打印和纳米技术等领域的突破性科技,不但正在稳步推进,有关数据还清晰表明其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美国《电脑杂志》刊文称。“我们正在到达一个拐点”,《机器人崛起》的作者马丁·福特说,“在一定限度上,它们正开始像人类那样思考。”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也显示,提高自动化程度和在劳动力队伍中引入人工智能,未来5年将使15个主要经济体失去710万个就业岗位,而同期技术进步将仅带来200万个新工作岗位。
  不管谁是谁非,《第二个机器时代》的合著者埃里克·布林约尔松的一句话值得重视:“我们正进入一个财富大幅增加、工作大幅减少的世界。这不应该是一件坏事;如果我们把它变成一件坏事,那将是我们的耻辱。”
作为一家老牌通信厂商,华为进军笔记本市场将会面临诸多的困难。...
科学的大门是敞开的,任何人都可以在遵循科学研究规范的前提下研...
美优品从华尔街谢幕之后,是否不忍远离资本市场?是否会寻找和等...
银河系中心区域不断发出γ射线辐射,美荷科学家认为与快速旋转毫秒脉冲星有关。
对杨元庆的质疑,真的是由一篇文章引发的吗?杨元庆究竟是不是联想合格的CEO?机器人来了,法律准备好了吗?
  姚雯/漫画“阿尔法狗”的新对手?  有传言称,人工智能Al鄄phaGo(阿尔法狗)将与目前排名世界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对决,然而不久前Alpha鄄Go之父哈萨比斯通过个人社交平台否认了这种说法。  棋院事务总长梁宰豪九段说:“当时谷歌团队强烈要求,AlphaGo若输,择日必须重战。当时我们没有考虑李世石会输的可能性,没有提出李世石若输,也要重赛的要求。”  李世石惨败后,随即要求重赛,但哈萨比斯的回答“须和谷歌总部商量”。可以看出谷歌的目的已经达到,就是证明人工智能已攻克围棋领域。  人机大战期间,柯洁就曾指出,谷歌对李世石了解甚多,但李世石却对人工智能一无所知,这也最终导致了棋局的一边倒。如果中国版人机战成行,柯洁应该会要求更多的时间进行备战。  机器人学三定律  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日-日)在作品《我,机器人》中提出了“机器人学三定律”,也被称为“机器人三法则”,即:  第一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  第二法则: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第三法则: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阿西莫夫在《机器人与帝国》中,又补充了第零定律,即:机器人必须保护人类的整体利益不受伤害,其他三条定律都是在这一前提下才能成立。  三定律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很多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技术专家也认同这个准则,随着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学三定律”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知识产权制度的困境  机器人撰写的稿件,是否享有版权?版权法保护原创,保护作者,保护版权。然而,机器人毕竟不是“人”,它是依靠程序和算法完成写作的,那么,机器人能像人一样成为作者吗?在上,只有人才能享有权利,这是基于“权利主体理论”得出的基本结论。  就在人们热议这一话题的同时,记者们或许是基于自己的饭碗考虑,开始抨击机器人稿件质量,认为机器人稿件呆板、缺乏思想和创造性,甚至难以达到版权法保护的标准。  然而,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与进步速度却是不可小视的。就在2016年,入围东京文学奖决赛的一部小说恰恰就是机器人创作的。评委们甚至无法区分哪一部作品是人创作的,哪一部是机器人创作的,甚至一致推选由机器人创作的长篇小说角逐冠军。  事实上,机器人完全可能会比具体的个人更加聪明,甚至比个人更赋有创造性。2016年谷歌机器人AlphaGo以4:1大胜围旗冠军李世石同样是一个例证。在机器人时代,大量的作品可能由机器人创作。根据美国记事科学Narrative Science的预测,未来15年将有90%新闻稿件由机器人完成。同样,在艺术创作领域,大量的美术、音乐等艺术创作也都将由机器人完成。知识产权制度从来没有想象过,机器人可能会比人更有创造性。这一切将会让现有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措手不及。  当然,机器人最终也是人创造的,从这一意义上讲,法律可以保护机器人的创造者,进而保护机器人作品,这或将成为解释未来机器人作品的一个重要思路。但问题的关键是,机器人的创作,可能完全超越机器人发明者的预期,诸如在AlphaGo通过自我学习和大数据运算所作出的决策并不是其发明者可以预见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机器人设计的作品是否享有权利,又由谁来享有权利,现有的法律制度还无法回答。  劳动法的存亡  2015年腾讯公司的一篇稿件《8月CPI同比上涨2.0%创12个月新高》引发全社会关注。不过,引发关注的不是“CPI”,而是这篇稿件的作者,它是机器人。根据腾讯的介绍,机器人可以在瞬间完成稿件,一分钟内传达给客户。机器人写稿引发热议,记者们甚至开始担心他们的饭碗。  机器人来了,人们除了喜悦,恐怕还有失业的恐慌。根据牛津大学的估算,未来将有1000个非技术工种将被机器人取代,其中包括文秘、工人、中介、司机等一大批职位。这决非危言耸听,事实上,从1995年到2002年,中国制造业已经有160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那么,大量岗位被机器人取代,劳动法是否面临消亡的命运?  现有劳动法以保护劳动者为宗旨。企业要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并依据合同发放薪资、提供休假、给予,另外,企业还要聘请律师去应付不可避免的劳动纠纷。而在机器人时代,大量工作岗位被机器人取代,机器人可以24小时工作,没有底薪,没有加班工资,不用提供保险,没有最低薪资保障,没有生育假期,甚至不受情绪的影响,任何时候都可以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因此,劳动法的适用余地将被大打折扣。  当然,在短期内,劳动法还不会彻底消亡。毕竟社会上还有一批职位是机器人难以完全取代的,诸如律师、艺术家、法官、教师、导演等职业。这些职业对智商、情感、创造性的要求很高,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机器人还无法完全胜任。劳动法保留的价值,可能便是对这部分人群的适用。然而,像律师、艺术家、法官、教师、导演这样的社会角色,劳动法所能发挥的作用又是极其有限的。劳动法从一开始就将劳动者假定为弱势群体,并据此构建相关法律制度,包括企业要与员工强制签约、企业要给员工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等,而对于社会角色中的精英,这一切,对于他们似乎并不必要。  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劳动法即便不会消亡,其发挥的作用也必然大打折扣。  法律关系的新格局  机器人产业带给人类社会最终会是什么,是福还是祸?这是一个人类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  机器人伤人事件,不仅出现在科幻电影中,在现实中也多次出现。早在1981年,就发生了机器人杀人事件,一名工人在工作的过程中,一个机器人突然用两只铁手从背后将其抓住,并把它放入工作机器中活活压死。无独有偶,去年(2015年)德国公司就发生了类似的机器人杀人事件。作为机器人小说之父的阿西莫夫,在其著名小说《我,机器人》中提出了机器人学的三大法则,位于首位的便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这一原则,有可能会写进未来宪法吗?它理应成为人与机器人互处的第一法则。事实上,现有的法律中已开始规范,防止机器人伤及人类。在3D打印机器领域,就专门出台法案,禁止3D机器人打印枪支。同时,各国专利法中大都规定,对于人类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的发明,不应授予专利。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同样,人类是否也应当尊重机器人呢?前不久网上曾流行一个机器人测试的,测试人员在恶劣条件下训练机器人或故意踢打机器人。该视频因涉及“虐待”机器人而受到广泛批评。  哲学家梅辛革说,一个有意识的机器人像一个迷茫的婴儿一样,把它们当作机器对待是残忍的。的确,随着机器人时代的到来,保护机器人也将纳入立法讨论,有观点认为,其中道理如同为保护宠物狗立法一样。根据意大利都灵市议会的立法,狗主人可以骑自行车遛狗,但其速度不能使狗太劳累。  人们总是希望人类社会充满善良与和谐,而不是暴力与血腥。人对机器人的关注同样也是对其自身的关注。机器人作为人类社会的成员,一样应当有基本的“人权”,并得到法律必要的保障。韩国政府已经起草了第一份《机器人道德宪章》。该宪章认为机器人必须严格遵守命令,不能对人类的利益造成危害,当然人类也不能虐待机器人,应该充分尊重机器人的利益,合理使用它们。  近年来,仿真机器人的研究已经取得重大突破。机器的皮肤、眼神都与人一样惟妙惟肖,他们或将走进办公室作为助理,或将走进家庭作为情感陪护。他们是机器但亦有人的属性,对机器人的尊重便是对人类自身的尊重,可以预见,这将成为未来立法的组成部分。  交通法规与职业规范的进退  无人驾驶汽车是近年来人工智能进步的重要体现。谷歌推出无人驾驶汽车没有方向盘,甚至没有油门和刹车。  人们同时还关注,无人驾驶的安全性。事实上,无人驾驶将会比人为驾驶更加安全。道理很简单,现有的交通事故,绝大多数都是人为过错造成的,要么酒驾,要么超车,要么逆行,要么闯灯。所以,现有的交通法规主要是以“过错责任原则”作为追责基础的。交警在处理交通事故时,首要解决的便是区分谁有过错,谁的责任,并据此作出交通事故认定;法院同样是主要根据各方的过错程度来判决赔偿责任的。  无人驾驶中,“人”几乎是不会犯错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无人驾驶更安全。可以预见,现有的交通法规都将面临严峻挑战。在全面迎来无人驾驶的时代,主要根据驾驶人员过错划分责任的制度体系将被彻底颠覆,那一时代考验的不是驾驶人员的驾驶技术,而是汽车本身的智能化程度。现有的驾驶员培训制度或将被严格的汽车检验制度所取代。一旦发生交通事故,现有的驾驶员责任不复存在,为此汽车公司可能将成为保险公司最大客户。对应的,酒驾入刑的规定也可能毫无用武之地。  除了开车,机器人在其他行业也跃跃欲试。不久前一位法官朋友信誓旦旦地说:机器人永远无法取代法官这样的职位。  事情恐怕没有这样乐观。IBM公司已经推出了“高级案件管理”系统,这也被称为“机器人法官”。该系统能够通过对既有数据和判例的分析,自动生成最优的判决结果。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也于2015年开始使用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极大减轻法官的办案负担。在判案问题上,机器人与真人相比各有优势,人有思想和情感,对公平的理解也更加人性化,机器人对于大数据和既往判据分析则更加彻底。  当然,对于实现公平正义的审判,不仅需要理性客观,还需要情感与判断,因此,我相信,庄严的法官席上坐的永远只能是人。  同样面临职业危机的还有律师、教师、艺术家等行业,在机器人时代,法律也将重塑对他们的职业要求。人们的执业水平一定要高于机器才可能彰显其价值。同样,艺术家们的创造性也面临挑战,他们的作品与机器人作品的竞赛已经开始。同样,新的学术评价体系将被重新构建,那种缺乏学术思想,纯粹依靠翻译过活,或者“复制、粘贴”的学术方法将被机器人彻底取代。因为,这一切,机器人远胜于你!
(责任编辑: HN666)
06/08 06:3006/17 06:2206/17 04:3506/17 00:5606/16 20:3706/16 18:4506/16 18:0006/16 10:50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机器人记者来了记者会失业吗-中国青年报
02版:青年话题
新闻排行榜 热点新闻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 & 往期回顾 & && &&&
机器人记者来了记者会失业吗
中国青年报
&&&&1月31日,苹果公司发布了创纪录的一季度财报,美联社数分钟之后即发表了题为《苹果打破华尔街第一季度预期》的新闻报道。但这篇报道不是记者写的,而是机器人记者,或者说计算机写作软件(人工智能)写的。&&&&为什么要采用机器人写作新闻报道呢?因为财经领域的季度盈利报告撰写工作单调枯燥,但要求准确和速度,所以美联社在去年夏天开始与自动观点公司(Automated&Insights,由前思科公司IT工程师罗比·艾伦创立)合作,使用该公司的“史密斯消息”软件撰写财经报道文章。现在,这个采用了半年的机器人记者每个季度都要撰写3000篇这样的新闻报道,而且这个数字有望增加。&&&&机器人记者来了,真正的记者是否就要失业了?美联社的助理编辑帕特森说,“史密斯消息”是在解放记者,让他们集中精力撰写有深度的报道。因此,真正的记者是不会失业的。&&&&机器和机器人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去干更重要的工作,或者让人成为监工,监督机器人干活。这是一个美好的前景,在今天也局部实现了。但是,另一种担忧也发生了。&&&&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方兴未艾,也许将来某一天会完全取代人,并进而战胜和消灭人类,主宰世界。这种观点在很多科幻小说和电影中早就出现,如《机器人战争:人类末日》《黑客帝国》等。虽然更多的人认为这只是一种娱乐和玩笑,当不得真,但也有严谨的科学家,如英国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站出来,一本正经地警告社会,人工智能在并不遥远的未来可能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危险。人工智能对人类而言甚至是致命的。&&&&霍金已经和数百名科学家与企业家,如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弗兰克·维尔切克、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和美国特斯拉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等人联合发表一封公开信,敦促人们重视人工智能安全,确保这类研究对人类有益。人工智能技术如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可能存在危险性,甚至可能比核武器更具威胁。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在从人工智能获益的同时避免潜在的危险。&&&&霍金等人是否在杞人忧天呢?就时间和人工智能的水平而言,目前包括机器人记者在内的人工智能都处于人们可控的情况之下,主要是为人类服务,提高生产力和工作效率,但是,并不否认有一种可能,未来机器人可能失控。例如,具有更高智能的机器人可以自我设计以改进自身,使得它们比现实社会的所有人都更聪明。&&&&那么,有没有办法不让人类输掉而永远成为赢家呢?当然是有的,比如,停止设计人工智能,但这不是人类的做派。于是,便转向另外两个选项,一是人类与人工智能和平相处,二是人们在设计人工智能的时候最好预留一个开关或机制,让人类永远拥有控制人工智能的钥匙。第一种办法的选项在《黑客帝国》中已经提出来了,当进入22世纪,人们已经生活在虚拟与现实结合的世界中,通过厮杀和争斗,主体(CPU)最终同意与人类和平共处。&&&&至于人们在设计人工智能的时候预留永远让人控制人工智能的机制,也许还在研究之中,需要时间。但现阶段,记者不会失业,而且会从繁重而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和干更有创意的工作。但是,在记录时代和生活的同时,记者们也不妨瞭望一下,科技,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众多科技发明,在把人类社会带向更为灿烂的明天时,是否会有偏离航向的危险。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群机器人坏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