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安全问题互联出现问题,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当前智能家居存在的几个问题 你都清楚吗_智能家居,智慧生活,存在问题_智能家居_中国安防展览网
当前智能家居存在的几个问题 你都清楚吗
  【中国安防展览网 智能家居】物联网和智能家居是时下最热门的新技术,其核心理念就是让一切大小家电、家居产品都接入互联网,使用智能手机操控、再结合多种传感器及大数据,获得更为智能化的使用体验。  智能家居硬件产品  不过,由于正处发展阶段,大家基本上都是摸索着前进,大部分产品除了添加WIFI功能、实现远程操控,并没有更深度的智能化体验。甚至,还出现一些本末倒置、安全性以及实用性的问题。那么,如果现在想进入智能家居领域,需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稍微吐槽一下主流智能家居产品的几个问题,至少你需要降低心理预期,全面了解后再决定是否购买。    一、仅仅是远程操控就够了?    智能家居的一个重点便是互联网,但仅仅是在家电中内置一个WIFI芯片、实现手机远程操控,实际上还算不上真正的&智能&。比如一些智能硬件开发的洗衣机、烘干机,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远程洗衣,但是不要忘记:要想洗衣、首先你得把衣服从脏衣篮中放到洗衣机里,显然大部分人家中没有一个机器人。那么,如果你已经可以把衣服放到洗衣机中,那么为什么不能直接在操作面板上操作呢?同理,用手机遥控慢炖锅,似乎也仅仅是个噱头。    显然,集成互联网是一个基本的智能化趋势,但如何用好互联网、并且让产品真的更为智能,才是更合理的。对于洗衣机、炊具等类型的产品来说,发展重点更应该集中在自身垂直功能的进化上,除非它们进化成全自动机器人,否则什么&远程洗衣&、&远程做菜&这样的卖点都显得华而不实,用户完全不需要为这些功能多花费预算。    二、本末倒置的操控形式    智能灯泡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智能家居产品,也是很多家庭最开始的入门之选。厂商的初衷也非常容易理解:用手机来控制电灯开关,另外还可实现调色、甚至与音响系统等其他产品实现联动式操作。    但是,如此种种的丰富功能,完全都要依赖于手机、平板的应用程序,也就是说你除了开关灯、其他的应用形式必须通过电子设备来完成,这就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果你的手机不在身边,请寻找一下再进行控制;如果手机没电了,请先充电。    或许厂商意识到这样的使用体验本身就不够&智能&,于是飞利浦、贝尔金推出了额外的智能灯泡无线遥控器,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过,这不仅意味着家中又多了一个遥控器,你还需要再花费数百元购买它,要知道智能灯泡本身就已经十分昂贵了。如此种种,让智能灯泡也没有快速地普及到家庭中来。至于解决方案,我们认为独立声控可能是更好的解决方案,只是碍于成本及技术关系,还很少有产品以此为概念。    三、形式大于实际效果    很多不喜欢做家务的朋友都有这样一个梦想:一台全能的保洁机器人,能够帮助你完成所有家务,并且打扫效果极好,地面干干净净、所有家具焕然一新。但在目前,如此贴心的机器人管家可能仅存于日本动画或是科幻电影中。如果你把希望寄托于各种扫地机器人,那么一定会大失所望。    事实上,不论价格多么昂贵的扫地机器人,轻扫能力都是相对有限的,甚至不如你拿着手持真空吸尘器吸上一圈。虽然它们通过内置传感器来分辨障、跨越障碍物,但家居环境通常较为复杂,即便它们能够避开一个茶几,但不一定能够有效识别每一个障碍,更别说帮助你把每个角落都轻扫干净。如果你的居住面积很大、甚至是复式结构,最终你可能会为了让扫地机器人有效工作而疲于奔命,远不如亲自劳动或是选择保洁阿姨更靠谱。    四、数据没有用武之地    居高不下的PM2.5让我们意识到空气有多糟糕,大家对空气质量也愈发重视起来。除了空气净化器,独立于空气净化器的智能监测器、个人气象站也应景般地出现,旨在让你获得更加准确的室内空气质量和天气数据。    这个概念其实不错,毕竟我们喜欢个人化的数据,总要比大范围的更加精准一些。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获得数据之后呢?显然,仅仅是了解目前空气很糟糕,如果没有一台空气净化器,依然徒劳。当然,一些产品还是开放了API接口,可以与温控设备、空气净化器联动进行自动化操作,只不过数量还不多。    所以,我们认为独立的空气质量检测实际上意义不大,不妨将其直接整合到空气净化器中来得实在。如果你就是对此类产品有极大的兴趣,那么在购买前还是应该了解一下产品除了提供数据监测之外,是否会将数据与自动化操作有机结合起来。    五、安全性问题    主打安全的互联网监控摄像头也是很多用户感兴趣的产品。相比此前PC上的摄像头,它们可以独立连接WIFI网络工作,并且通过手机、平板或是PC访问实时画面,内置的运动、面部识别及声音监测功能,还会在发现异样时向用户的手机发送通知消息,实现更安全的家庭居住环境。    但你是否想到过,安全摄像头本身就充满安全隐患呢?此前,美国一名黑客成功骇进一个家庭中的婴儿安全摄像头,并对婴儿进行辱骂(摄像头内置双工麦克风),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就像著名电子游戏《看门狗》中那样,只要你的设备连接到互联网,就有被攻击和骇入的隐患,尤其是厂商没有根据网络安全环境及时更新固件、封堵漏洞的情况下。    同样的例子还存在与其他智能家居产品,如某款智能冰箱曾被黑客作为垃圾邮件发送端、发送数万封垃圾邮件;Nest恒温器曝出安全漏洞,黑客可以知晓用户是否在家。总而言之,在没有确保厂商拥有有效的防黑客技术之前,都不要轻易购买其产品,因为家庭安全隐患可能要比手机木马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六、各不兼容的互联性    由于智能家居、物联网概念尚处起步阶段,缺乏统一的平台,厂商们大多各自为营,只提供了自家产品的互联兼容性,或是支持某一种相对独立的标准,这就带来了一些联动使用方面的障碍。举个例子,如果你想实现&用无线音响播放一曲舒缓的音乐、同时智能灯泡随着音乐闪烁&,那么最好确定一下它们支持IFTTT标准,或是智能灯泡应用中提供了对该音响的支持。    未来,苹果Home Kit、谷歌Android Home等巨头级的智能家居平台有望改善目前的分裂状况,提供一个整体化的联动平台,让设备间能够更好地协同合作,但仍需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期。所以如果你迫不及待地要进入智能家居领域,最好看看产品是否支持未来主流的智能家居平台。    显然,人们对&智能化&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但目前智能家居产品还不够完美。虽然短时间内我们不能期待具有AI、可以像人类般思考和学习的家居产品出现,但更好的操控性、更实用的功能、有效的联动机制及更高的安全性,都是厂商们可以努力的方向。总而言之,智能家居产品切勿追求空洞、噱头般的&高大上&,只有从基本体验开始逐步完善、再提供以人为本的应用形式,才会带来真正的&智能化体验&。
声明:凡来源标明“中国安防展览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所有未标明来源为“中国安防展览网”的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中国安防展览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内容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请输入正确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2018年,安防行业定调高质量发展,快马加鞭不下鞍。当
5月16日,由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主办,中国安
&湖北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定于7月3日至8月7日先后在
安防草莽时代已过。低门槛,鱼龙混杂的模拟监控时代,已经渐
  在广东省公共安全技术防范协会带领下,来自全国各省市安
  自动驾驶作为当前火热的产业之一,备受投资者的关注,安
  5月25日,由青海省公安厅、青海省科学技术协会、西宁市
为了更进一步促进吉林省公共安全行业的健康发展,加快和谐社
咨询中心服务咨询在线客服媒体合作展会合作迈克波特:智能互联产品如何改变竞争(Harvard&Business&Review&2014年11月)
迈克波特:智能互联产品如何改变竞争
(网络转载,版权归HBR所有。)
本英文原文发在2014年11月份的Harvard Business
Review,文章由Innobase
X翻译,现在发布的文章是初稿,中文翻译正式稿待定,请同学们关注后续正式稿分享。
迈克·波特(Michael E. Porter
)是哈佛大学Bishop William Lawrence教席校级教授。
詹姆斯·赫佩尔曼(James E.
Heppelmann)是领先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PTC首席执行官。PTC是一家位于马萨诸塞州的软件公司,专注于帮助制造商生产产品、运营产品以及提供产品服务。
智能互联产品如何改变竞争
迈克·波特、詹姆斯·赫佩尔曼
2014年11月 哈佛商学院
一、聚焦物联网管理
信息技术正对制造业产生变革。过去,制造业的产业只由机械和电动的零件构成,现在制造业的产品却已成为包含硬件、传感器、数据库、微处理器、软件和各种网络连接方式的复杂系统。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提高、电子设备小型化、无处不在的无线互联网使"智能互联产品"成为可能。这一变革也引起了新一轮竞争。
智能互联产品有全新的功能、更高的可靠性和效率、超越传统产品界限的能力,因此带来无限增长的机会。产品属性的改变颠覆了传统价值链,迫使公司重新思考和改革公司内部的一切做法。
智能互联产品改变了产业格局和竞争的本质,公司面临新的机会和威胁。这些产品重塑产业边界,衍生全新的产业。新一代产品将使很多公司迫切解决一个根本问题:"公司的业务到底是什么?"
智能互联产品导致了一系列问题:价值如何创造和获得、新产品产生的大量(敏感)的数据如何利用和管理,如何重塑与传统业务合作伙伴(例如:销售渠道)的关系,随着产业边界扩张公司员工扮演怎样的角色。围绕这些问题公司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战略选择。
"物联网"一词的流行反映了智能、互联产品数量的增长,突显了它们带来的新机会。但这个词并不能完全说明当今制造业这些新现象及其含义。因为,无论人或物构成的互联网,都仅仅是传递信息的机制。智能互联产品的真正不同之处不在于互联网,而在于"物"的属性的改变。推动新一轮竞争的是智能、互联产品的新能力和它们产生的新数据。因此公司必须把眼光放到科技本身以外,看到竞争的本质正在发生的改变。这篇文章和当中推荐的文章将在近期的《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探索物联网对公司战略和管理方面的意义。
一、第三次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竞争变革
在过去50年,信息技术给制造业的竞争和战略带来两次急剧变革。我们现在正处于信息技术带来的第三次竞争变革的起步阶段。在现代信息技术产生之前,工业产品采用机械化生产,但产品在价值链上的传递过程需要人工劳动、纸质文件处理和语言沟通。第一次信息技术变革发生在20世纪60和70年代,这次变革使价值链上的单个活动变得自动化,从订单流程和账单支付,到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生产资源计划。(详见迈克·波特和维克托·米勒(Victor
Millar)在1985年《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信息如何带来竞争优势》一文)。
生产活动数量急剧增加,部分原因是人们从生产过程中每一项活动都可以获得和分析大量新数据。这最终会促使公司各流程变得标准化,但同时公司也陷入"如何在既能利用信息技术增加营业利润,又能保持差异化的战略"的两难中。
到了20世纪80和90年代,互联网的崛起使世界万物通过低成本又无处不在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带来了第二次信息技术变革(详见迈克·波特在2001年3月《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战略与互联网》一文)。第二轮信息技术变革让公司内部生产过程各项独立活动能够与公司外部各地区的供应商、销售渠道和客户有效地协同合作和整合。例如,公司生产过程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分布全球的供应链紧密结合。
前面两次信息技术改革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和经济增长速度。这两次信息技术改革虽然对价值链也产生了改革,但产品的属性没有根本的变化。
现在我们处于信息技术第三次变革中,信息技术成为产品本身的有机组成部分。内置于产品中的传感器、处理器、软件和网络连接(事实上就是计算机内置于产品中),配合储存和分析产品数据的云数据库以及当中运行的的应用,大大提升产品性能和表现。这些提升是主要由于产品使用过程产生的大量新数据。
这些新产品将解放生产力,激活经济。另外,生产这些新产品意味着改变产品设计、营销、制造和售后服务的方式,同时创造新的生产活动,例如:产品数据分析和安全管理。于是将再一次重塑价值链,带动新一轮基于价值链的生产力提高。第三次信息技术变革也因此成为最大的一次信息技术变革,比前两次信息技术变革带来更多创新、收入和经济增长。
有人说物联网"改变一切",但这种对物联网影响过分简单的概括是危险的。因为智能互联产品与互联网一道,反映了科技带来的新的可能性已经初露端倪。但竞争和竞争优势的根本规律仍然保持不变,公司必须比过去更好地了解这些规律,才能在智能、互联的世界里游刃有余。
三、观点概述:
正在改变的制造业环境
智能互联产品具有超越传统产品边界的性能,因此带来无限的机会。
产品属性的改变正在颠覆价值链,并且迫使公司重新思考之前的一切做法,例如:如何构思、设计产品以及选择怎样的供应商?如何制造产品、运营公司以及提供产品服务?如何打造信息技术必要的基础设施并且确保它运行良好?
新的战略选择
智能互联产品引出全新的战略选择问题:如何创造和获取价值?公司如何与传统和新型商业伙伴合作?随着新产品的新功能重塑产业边界,如何保持竞争优势?对很多公司而言,智能互联产品将使它们不得不思考一个根本的问题:“公司的业务到底是什么?”
这篇文章为公司在智能互联的世界中制定战略和取得竞争优势提供一个思考框架。
一、智能互联产品是什么?
1. 三个核心要素
智能互联产品有三个核心要素:物理要素、智能要素和互联要素。智能要素帮助物理要素发挥最大的功能和价值,而互联要素让智能要素得以实现,让产品的功能和价值最终超越物理要素本身,形成良性的价值提升循环。
物理要素由产品的机械和电动零件组成。例如:汽车的物理要素包括引擎、轮胎和电池。
智能要素由传感器、微处理器、数据库、控制系统、软件和内置操作系统以及增强的用户界面组成。汽车的智能要素包括引擎控制单元、防抱死制动系统、挡风玻璃的感应自动雨刮和触摸显示屏。很多制造业产品中,软件可以代替部分硬件或者让单一的物理设备实现不同程度的操作。
互联要素由设备接口、天线和产品有线或无线连接协议组成。互联存在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可以在同一产品中共存:
1.一对一互联:某一独立的产品通过一个接口或界面与用户、制造商或另一产品连接。例如:一辆汽车与一台汽车诊断设备连接。
2.一对多互联:一个中心系统不断地或者间断地与很多产品同时连接。例如:很多台特斯拉(Tesla)汽车与一个实现性能监测、远程服务和升级的制造系统连接。
3.多对多互联:多个产品与另外多个产品以及外部数据库连接。一套各种类型的农业设备与另一套农业设备连接,同时连接到基于地理位置的数据库,使该农业系统的设备相互协调,达到最有效果。例如:自动耕作机根据准确的深度和间隔距离把氮肥注入土壤,然后播种机紧随其后,把玉米种子之间埋入刚施肥的土壤中。
有人说物联网"改变一切",但这种对物联网影响过分简单的概括是危险的。竞争和竞争优势的根本规律仍然适用。
互联是为了达到两个目的。第一,互联帮助产品与它的运行环境、制造商、用户、其他产品和系统进行信息交换。第二,通过"产品云",互联让产品部分功能超越物理要素的功能。例如:Bose耳机的新Wi-Fi系统使用在产品云中的智能手机应用,把音乐从互联网"流媒体"到Bose耳机里面。当我们要实现高水平的功能时,必需同时用到三种形式的互联。
智能互联产品在制造业各个领域都开始兴起。在重型机械领域,瑞士优质电梯制造商迅达集团(Schindler)的PORT技术通过预测电梯需求模式,计算到达目的地楼层的最快时间,合理分配电梯工作,快速把乘客送到指定楼层,减少人们等待电梯的时间达50%。在能源领域,瑞士电力和自动化设备制造商ABB拥有智能电网技术,让设备能分析大量实时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发电、变压和配电各个环节的设备(也是ABB生产的),例如:变压器和二级变电站的温度变化。这样可以提醒设备控制中心可能发生的超负荷情况,可以在停电发生前就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避免停电发生。在消费者领域,智能家居风扇制造商Big
Ass可以在有人进入房间时自动感应和启动,根据温度和湿度调整风扇转动速度,识别用户个人偏好,进行相应调整。
为什么说现在是第三次科技变革呢?因为一系列科技领域的创新集中起来,使智能互联产品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具有实际意义,例如:产品性能取得突破、产品日益小型化、传感器和电池技术带来能源效率提高、廉价而高效的计算机处理能力和数据储存能力,上述这些都使计算机内置于产品中具有实际意义。廉价的接口和无处不在的无线互联网连接、快速开发软件的工具、大数据分析以及可以提供340兆兆兆(3.4&1038)个新网络地址的IPv6网络注册系统。IPv6网络协议支持设备更安全、更轻松地在网络上切换,自动获取地址,无需信息技术专业人员支持。
智能互联产品需要公司建立全新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一系列称为"技术架构"的层面(详见附录"新技术架构")。新技术架构包括经过改进的硬件、软件应用和内置在产品的操作系统。还有支持连网的网络通信设备以及产品云(在制造商自己的或第三方服务器上运行的软件),可用于储存产品数据。还有软件应用开发平台、规则引擎和数据分析平台。另外包括不内置于产品的应用。贯穿所有"技术架构"层面的是身份识别和安全结构、获取外部数据的入口,还有把智能互联产品的数据连接到其他业务系统(例如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的工具。
新技术架构不仅使产品应用的快速开发和运营成为可能,还使生产过程内外产生的大量深度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分享得以实现,这些数据在之前是无法获得的。打造和支持智能互联产品的技术架构需要大量投资和多种新技术,例如:软件开发、系统工程、数据分析和网络安全专业评估,懂这些技术的制造业公司还是不多。
2.新技术架构
智能互联产品要求公司打造和支持全新技术基础设施。这种技术架构有多个层面组成,包括新产品硬件、内置的软件、网络连接、含有远程服务器运行的软件的产品云、安全工具套件、外部信息源入口,并且要与企业其他业务系统整合。
二、 智能互联产品能做什么?
人工智能和网络连接赋予产品全新的功能,这些新功能可以归为四大类:监测、控制优化和自动化。某一产品可以同时拥有四种功能(详见附录"智能互联产品的功能")。每一种功能除了其自身价值以外,还为更高水平的功能奠定基础。例如:监测功能是产品控制、优化和自动化的基础。一家公司必须选择能够给客户提供价值以及符合公司战略定位的一系列功能。
监测功能。
智能互联产品提供传感器和外部数据源实现产品情况、产品运行和外部环境的综合监测。通过使用数据,某一产品可以提醒用户产品外部环境和性能的变化。监测功能还帮助公司和客户跟踪产品运行特点和记录运行历史,让公司和客户更好地了解产品实际上是如何被人使用的。这些数据对产品有重要意义,体现在产品设计(例如,可以减少过度设计)、营销(分析客户种类了解产品使用方式)、售后服务(帮助指派合适的技术员带上合适的零件前往修理,提高一次解决问题的几率)。监测数据也可以显示规定要保修的问题,甚至可以看出新的销售计划,例如高使用率显示提升产品性能的需求。
在一些用例中,例如在医疗设备上,监测是设备创造价值的核心功能。美国医疗设备制造商美敦力公司(Medtronic)的电子血糖测量仪使用嵌入病人皮下组织的传感器,测量组织液的血糖水平,传感器无线连接到一台可以在病人血糖达到临界点的30分钟前就提醒病人和临床医生,帮助医生即使采取适当的治疗手段调整血糖水平。
监测功能可以覆盖不同距离的产品。美国领先矿业设备制造商Joy
Global的设备可以监测地下广泛分布的整个矿队设备的运行情况、安全参数和预测性服务指标。Joy的设备还可以监测不同国家的多个矿井的运行参数,目的是实施标杆管理。
控制功能。
人们可以通过设备内部设定的或者放在产品云里面的远程指令或者算法控制智能互联产品。算法是指引导产品应对运行条件或环境特定变化的规则(例如:"如果压力太高,就关闭阀门"或者"当采矿运输车停车库的交通量达到一定水平,把头顶灯打开或关闭")。
通过内置于产品或产品云的软件实现控制功能,可以使产品性能得到某种程度的定制化,而在过去这么做成本很高,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情。同样的技术也是用户可以用很多新方式控制和个性化他们与产品的互动。例如:用户可以用智能手机调控飞利浦照明智能灯光系统hue的开关;可以设定程序如果探测到有陌生人闯入,灯光变成闪烁的红灯;或者到了深夜灯光逐渐变暗。智能门铃和门锁品牌Doorbot的产品可以让用户通过手机看到门外的人是谁,如何远程控制门锁,让访客进入家里。
优化功能。
智能互联产品监测功能产生大量数据,与控制产品运行的能力相结合,帮助公司在各个方面优化产品性能,很多性能都是前所未有的。智能互联产品可以对产品使用时或历史上的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大大提高产量、使用率和功效。例如:内置于涡轮机里的微控制器可以调整每个涡轮里每片桨叶,从而获得最大的风能。每一台涡轮机都可以调整到不仅提升自身性能,而且最大限度减少对邻近涡轮机功效的影响。
实时监测产品情况和产品控制能力的数据,可以让公司在预测到故障即将发生时,采取远程维修,通过这种预防性维修达到优化售后服务的目的,从而减少产品停工时间和派遣维修人员的需要。即使真的需要现场维修,提前知道什么地方发生故障、需要什么零件以及怎样完成维修任务,都可以减少售后服务的成本和提高一次解决产品问题的几率。例如:世界领先自动结算系统迪堡公司(Diebold)监测自己生产的自动取款机(ATM),发现问题早期迹象。如果自动取款机已经进入故障状态,尽可能远程维修,或者公司派出已经拿到详细报告的技术人员前往,报告里包括问题诊断、建议维修方法和所需零件等信息。就像很多智能互联产品一样,迪堡公司的自动取款机可以通过软件远程升级。
自动化功能。
监测、控制和优化功能三者结合,使智能互联产品可以实现之前无法达到的自动化水平。自动化的最低水平就是像美国扫地机器人iRobot
Roomba那样,用传感器和软件扫描布局复杂的房间的地板,并进行清洁。更多精密的智能互联产品可以"学习"周围环境并自己诊断服务需要,适应用户偏好。自动化布局可以减少需要操作人员的情况,而且在危险环境中提高安全性,实现远程操作。
自动化产品也可以和其他产品、系统协同运作。这项功能的价值随着越来越多产品接入网络会成几何级增长。例如:随着更多的智能监测仪接入,使电力设施逐渐清楚电力需求模式,并作出调整,从而提高智能电网的能效。
最终,智能互联产品可以利用产品性能和环境(包括系统中其他产品的活动)的数据进行计算,实现完全自动化运行,并且提高和其他产品交换数据的能力。操作人员仅仅需要监测产品性能或者监督整套设备和系统的运行情况,不需要管理某个单独的设备。例如,美国领先矿业设备制造商Joy
Global的长壁开采系统(Longwall Mining
System)可以在底下深处自动运行,由地面采矿控制中心监督。操作人员持续监测采矿设备的性能和故障,只有在需要人工解决问题的时候才派遣技术人员到地下。
三、重塑产业结构
要理解智能互联产品对产业竞争和产业收益的作用,我们必须审视这些产品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在很多产业,竞争由五种力量驱动:买家的议价能力、现有竞争者之间竞争的本质和强度、产业新入者带来的威胁、替代产品或服务带来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这五种力量的结构和强度共同决定产业竞争的本质和产业现有竞争者的平均收益。当新技术、新客户需求或其他因素改变这儿五种力量的时候,产业结构也随之改变。智能互联产品将对很多产业的结果产生巨大影响,其中对制造业的影响是最大的。
买家的议价能力。
智能互联产品大幅度增加产品差异化的可能性,使竞争不再局限于价格。知道了客户实际上是如何使用产品的,可以提高公司客户分类、产品定制、根据价值定价和增加附加价值服务的能力。智能互联产品帮助公司拉近与客户的关系。因为如果公司获得大量产品当前和历史上的使用数据,买家转换新供应商的成本将增加。另外,智能互联产品帮助公司减少对分销或提供服务的合作伙伴的依赖,甚至可以完全取消这些合作,从而获得更多利润。上述这些都将削弱买家的议价能力。
例如,世界领先飞机喷气及涡桨发动机、部件和集成系统制造商通用电气航空(GE
Aviation)目前可以为终端用户直接提供更多服务,此举提升通用电气航空与它的直接客户(机身制造商)的相对力量。例如:通用电气航空从数百台引擎传感器收集信息,找出引擎性能预期和实际的差别,帮助通用电气航空和航空公司优化引擎性能。又如:通用电气对燃料消耗数据的分析帮助意大利航空公司(Alitalia)发现飞机发行过程发生的改变,例如飞机降落时机翼摆动的位置,从而减少燃料消耗。通用电气和航空公司形成紧密关系,提高了通用电气的差异化,从而提高它对机身制造商的影响力。
然而,智能互联产品也可以通过给买家提供更真实的产品性能信息,允许买家货比三家,从而提高买家的议价能力。买家也会发现,有了获得产品使用数据的途径,可以减少对制造商的建议和支持的依赖。最终,"服务即产品"的商业模式或产品共享服务(下面会进一步讨论)比产品所有制模式更能减少转换新供应商的成本,从而提高买家议价能力。希望对竞争战略有完整了解,请看迈克·波特发表在2008年1月《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构成战略的五大竞争力量》。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智能互联产品可能改变竞争关系,创造大量新的差异化方式和附加价值服务。这些产品也可以让公司针对细分市场量身打造产品和服务,甚至为个人客户定制产品,进一步提高差异化程度和产品价格。
智能互联产品的价值主张超越产品本身,包括有价值的数据和增强的服务在内。例如:法国著名网羽运动品牌Babolat从事球拍和相关设备生产已有140年历史。现在Babolat推出全新的运动智能系统Babolat
Drive,把传感器和网络连接内置于球拍把手中,提供服务帮助运动员提升比赛表现,例如通过追踪运动过程收集数据,然后分析球的速度、旋转和着力点,并通过智能手机应用显示数据和分析结果。
智能互联产品成本结构的转变抵消了竞争从价格转移到其他因素的力量。智能互联产品的固定成本更高,变动成本更低,这是由于软件开发预付成本更高、产品设计更复杂,而且建立新技术架构(包括可靠的网络连接、大容量的数据库、分析平台和安全系统)的成本更高。固定成本高的产业对价格更为敏感,公司希望提高销量,从而摊薄固定成本。
智能互联产品大量新增功能可能导致公司和竞争对手打装备战,过度提升产品性能,在这个过程中成本逐步增加,最终消耗掉产业的收益。
最后,随着智能互联产品融入整个产品系统(我们会进一步讨论这个趋势),现有竞争者的竞争会因此更加激烈。例如:家居照明设备、视听娱乐设备和室内环境控制设备的制造商过去相互间不存在竞争。但现在不同设备的制造商都在争夺在智能家居市场的位置。智能家居是指整合或者添加人工智能到各种家居设备中。
产业新入者带来的威胁。
智能互联领域的产业新入者要面对很多新门槛,一开始就是高固定成本,高固定成本是由更复杂产品设计和内置技术以及多层面的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带来的。例如:世界领先高科技仪器制造商赛默飞(Thermo
Fisher)的TruDefender
FTi化学分析仪在原有的智能功能基础上添加网络连接功能,一旦进入危险环境,化学分析结果就会马上传输给用户,立即启动化学缓解过程,无需等待就实现仪器和人员净化。赛默飞需要建立完整的产品云,用于安全地获取、分析和储存产品数据,并传输到公司内部和客户手上。这是一项繁重的任务。
拓宽产品定义还可能进一步提高产业新入者的进入门槛。德国医疗设备制造商百多力(Biotronik),起初生产互不相干的起搏器、胰岛素泵和其他设备。现在百多力给客户提供智能互联的设备,例如:百多力建立了家庭健康监测系统,其中含有一个数据处理中心,可以帮助医生远程监测病人身上设备和健康状况。
如果产业内现有的灵活的竞争者通过收集和计算产品数据,并且用于提升产品和服务,改善售后服务,获得关键的先动优势,那么产业新入者的门槛将会更高。智能互联产品会增加买家的忠诚度和转换其他供应商的成本,进一步抬高产业新入者的门槛。
但是当智能互联产品的功能超越了或者取消了产业现有竞争者的优势时,产业进入门槛却会降低。另外,产业现有竞争者可能犹豫要不要接受智能互联产品的功能,宁愿保持原有的硬件优势和原有的盈利业务或服务。这给了产业新入者进入的机会,例如:可以采取"无产品"战略。
农业数据分析软件提供商OnFarm通过手机各种农业设备的数据向农民提供服务,帮助种植者做更好的决策。OnFarm自己不需要制造设备,却可以成功地和传统农业设备制造商竞争。在家居自动化领域,自动化整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快思聪(Crestron)提供具有多种用户界面的高级专业智能家居系统。家居产品公司也面临来自其他非传统竞争者的挑战,例如:苹果公司最近推出一款更简单易用的智能手机应用,实现智能互联家居。
替代产品和服务带来的威胁。
智能互联产品相比传统替代产品,可以提供优越的性能、定制体验和客户价值,减少传统产品被替代的威胁,同时促进产业增长和提高产业收益。但是在很多产业中,智能互联产品其实给传统产品带来了新的威胁,例如智能互联产品的功能广泛,涵盖了传统产品的功能。例如:智能数据记录器制造商Fitbit的可穿戴健康追踪设备可以收集多种健康数据,包括运动水平和睡眠模式,替代了传统的运动手表和计步器。
智能互联产品产生了新商业模式,可能替代原有的产品所有制,减少把产品据为己有的需求。"服务即产品"的商业模式允许用户获得产品完整的服务,但只需要支付他们消耗掉的那部分产品。
"服务即产品"模式的变体是"共享使用"模式。例如:美国在线租车公司Zipcar向客户提供随时随地的实时租车服务。这项服务取代了汽车所有制,吸引传统汽车制造商进入"汽车共享"市场,例如通用汽车的Relay
Rides、宝马的DriveNow和丰田的Dash。
另一个例子是在越来越多城市涌现的自行车共享系统。该系统通过智能手机应用显示自行车停车点的位置,用户可以在这些停车点取用和归还自行车,系统监测用户使用自行车的时间并据此收费。很明显,"共享使用"模式将减少城市居民自己拥有自行车的需求,但却能鼓励更多居民使用自行车,因为用户无需购买和找地方存放自行车。方便的共享自行车将不仅替代购买自行车,还可能替代汽车和其他形式的城市交通工具。智能互联的功能使所有制被替代成为可能。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智能互联产品动摇了传统供应商的关系,重新分配议价能力。因为产品的智能互联要素相比物理要素提供更多价值,物理要素可能被商品化甚至被软件替代。软件减少了物理要素定制的需求,因此也减少了物理要素的种类。传统供应商在产品总体成本中的重要性将下降,传统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随之下降。
但是制造商引入智能互联产品的同时,也引入了之前没有打过交道的强大的新供应商:传感器、软件、网络、内置操作系统、数据储存和分析等技术架构各层面的供应商。其中一些,像谷歌、苹果和AT&T都是其所在产业内的巨头。这些公司拥有的技术和能力是大部分制造业公司过去不需要的,但这些技术和能力现在正成为产品差异化和成本优势的重要因素。这些新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非常强,可以获得产品总体价值的更大份额,削减制造商的收益。
这些新型供应商的一个好例子就是谷歌和各大汽车制造商组建的开放汽车联盟(OAA,Open
Automotive
Alliance)。各大汽车制造商,包括通用、本田、奥迪和现代,最近联手谷歌推出安卓车载系统。这些汽车制造商缺少开发稳定的内置操作系统的的专业技术,该系统不仅要提供极致的用户体验,还要容纳包括应用开发者在内的生态系统。汽车制造商过去相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优势正被像谷歌这样的供应商大大削弱。谷歌不仅有大量资源和专业技术,而且有强大的消费者品牌和大量相关的应用(例如,消费者可能更喜欢可以和自己的智能手机、音乐和应用同步的汽车)。
智能互联产品技术架构的新供应商凭借另外两点获得更大议价能力:和终端用户的关系、获得产品使用数据的途径。因为供应商可以从终端用户获得产品使用数据,他们还能像终端用户提供新服务,就像前面提到通用电气航空为意大利航空公司提供服务的例子。
四、新产业边界和"系统的系统"
智能互联产品的强大功能布局重塑产业内的竞争,而且还拓宽了产业本身的定义。某个产业的竞争边界拓宽到把相关产品也纳入其中,共同满足更广泛的潜在需求。一款产品的功能在另外相关产品的帮助下得到优化。例如:把智能互联的农业设备(如拖拉机、耕作机和播种机)整合起来,可以获得更好的总体设备性能。
竞争的基础因此从孤立的产品功能转移到产品系统的性能,而拖拉机公司只是系统中的一部分。制造商现在可以提供一整套互联的设备和相关的服务,优化总体效果。在上述农业的例子中,产业从拖拉机制造扩张到农业设备优化。在采矿业中,Joy
Global已经从优化单个采矿设备的性能转移到优化整套采矿设备的性能。产业边界从孤立的采矿设备种类扩张到采矿设备系统。
但产业边界没有就此止步,继续扩张到产品系统的系统,即各自独立的产品系统组合成一套,配合各系统外部的、相关的、可以协调和优化的信息,例如: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或智能城市。例如:世界领先工程机械制造商美国迪尔公司(John
Deere)和世界领先农业设备制造商美国爱科公司(AGCO),现在不仅把农业设备,还有灌溉系统和施肥系统,接入天气、农产品价格和农产品期货等信息系统,目的是优化总体农业收益。智能家居是另外一个例子,它包括了多个产品系统,如:照明系统、暖通系统(HVAC,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娱乐系统和安全系统。如果某一公司的产品和设计对系统总体性能的影响最大,那么该公司将处于最有利位置,获得最大比例的价值。
像迪尔公司、爱科公司和Joy
Global等公司,正有意拓宽和重新定义它们所在的产业。其他公司感受到这种发展趋势带来的威胁,因为这种趋势创造了新竞争者、新竞争基础和对产品更多全新功能的需求。跟不上这种趋势的公司会发现它们的传统产品日益被商品化或者公司被降级到初始设备制造商的地位,而系统整合者控制了竞争。
智能互联产品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因产业而已,但某些趋势已经很明显。第一,进入产业的门槛在提高,加上因早期积累的产品使用数据和数据分析带来的先动优势,意味着很多产业可能走向整合。第二,在边界正在扩张的产业中,整合的压力会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单一产品的制造商将很难与多产品的制造商竞争,因为多产品制造商可以优化产品系统的性能。第三,很可能出现较大的产业新入者,因为它们不受过时的产品定义和固有的竞争方式限制,无需保护过去盈利的业务,可以抓住机会充分利用智能互联产品来创造价值。其中一种战略称为"无产品"战略,意思是:连接各种产品的系统就是核心的优势,优势不在产品本身。
视频:关于Joy
Global的智能互联采矿设备如何改变采矿效率的案例研究,请进入hbr.org/insights/iot
五、智能互联产品和竞争优势
公司如何在产业结构的变革中取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呢?战略的基本规律仍然不变。要取得竞争优势,一家公司必须保持自身差异化,才能获得更多定价权,并且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运营,从而获得优于产业平均水平收益和增长。
竞争优势的基础是运营效率(OE)。提高运营效率要求公司采取价值链中最佳方法,包括最新产品技术、最新生产设备和最高水平的销售方法、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和供应链管理方法。
运营效率是竞争的基础。如果一家公司不能高效运营,无法不断采用新方法,就会在成本和质量上落后竞争对手。但运营效率极少带来可持续的优势,因为竞争者也会采用同样的最佳方法,很快赶上。
除了运营效率,公司必须有独特的战略定位。运营效率关乎把事情做好,而战略定位关乎做与众不同的事情。公司必须选择把独特的价值提供给特定的客户的方式。战略要求公司作出权衡:不仅要决定做什么,还要决定不做什么。
智能互联产品重新定义了运营效率的标准,大幅提高采用最佳方法的门槛。公司要考虑如何把智能互联功能赋予每一件产品。我们在前面提到,这个过程不仅影响产品本身,还为整条价值链提供新的最佳方法。
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详细讨论智能互联产品对价值链的意义(请看旁注"跟踪智能互联产品对竞争的影响")。这里我们简单地描述智能互联产品如何影响产品的设计、售后服务、营销、人力资源和安全五个方面,因为公司内部活动的变化往往直接影响战略选择。
设计。智能互联产品遵循一套全新的设计原则。例如:1.设计通过定制软件实现硬件标准化。2.设计实现个性化。3.产品设计要整合支持后续升级的功能。4.设计要考虑预测性的、增强的或远程售后服务。系统工程和软件开发的专业技术对产品硬件、电子设备、软件、操作系统和网络连接组件的整合至关重要。但很多制造业公司这方面专业技术都不成熟。产品开发流程也需要快速高效地适应更多产品开发后期和售后服务的设计变化。公司需要协调硬件和软件开发的速度,因为软件团队开发的应用迭代了十次,硬件团队才可能打造出一款新硬件来运行这个应用。
售后服务。智能互联产品大大改善了预测性维修和售后服务的效率。公司需要新的售后服务部门架构和服务流程,才能有效利用产品数据。这些产品数据显示产品目前和未来存在的问题,使公司能够及时地、甚至远程地进行修理。实时的产品使用和产品性能数据大大减少派遣现场售后服务人员的成本,并且提高零件库存控制的效率。在零件或组件发生故障前预警可以减少设备停工的时间,也可以让售后服务的时间安排更高效。产品使用和产品性能的数据可以给产品设计提供有深度的反馈,从而减少未来的产品出现故障的可能,也减少了相关的售后服务工作量。产品使用数据还可以用于验证保险条款的条件和确认有没有违反保险协议的行为。
在一些案例中,公司用"软件零件"替代硬件零件,从而减少售后服务成本。例如:现在飞机驾驶员座舱里的液晶显示屏可以通过软件进行维修或升级,替代了根据电和机械原理设计的仪表盘。产品使用数据还有助于公司更好地"为服务而设计",意思是减少容易出故障的的零件的复杂性和数量,从而简化维修过程。上述可能性都极大地改变了价值链上的售后服务活动。
营销。智能互联产品让公司与客户形成了新型关系,因此要对营销的方法和技巧作出改变。随着产品使用数据不断积累和分析,公司对产品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有了新的见解,从而更好地给产品定位,更有效地想客户传递产品价值。公司可以利用产品使用数据分析工具,把市场具体细分,量身定做产品和服务的组合,给细分市场提供更大的价值,并转化成更大的定价权。当产品能通过各种软件实现很低的边际成本,产品定制的速度和效果就得以提升,上述针对细分市场的做法就最有效。例如,世界领先工程机械制造商美国迪尔公司(John
Deere)过去生产不同功率水平的引擎,服务不同需求的客户。现在迪尔公司仅仅用软件就能改变同一台引擎的功率。
人力资源。智能互联产品给公司人力资源带来新的要求和挑战。最迫切的要求是招聘具有新技能的员工,而这种员工非常抢手。传统的工程部门招聘的都是机械工程师,现在必须增加软件开发、系统工程、产品云、大数据分析和其他领域的人才。
安全。智能互联产品对安全管理有了更高要求。安全管理有下面职责:保护产品之间交换的数据;保证产品的使用经过授权;保护产品技术架构和其他相关系统的入口。这就需要更新身份验证程序,保证产品数据安全储存,防止黑客窃取产品数据和客户数据,定义和控制准入等级,保护产品免遭黑客袭击和未授权使用。
智能互联采矿设备,例如图中的Joy
Global长壁剪切机可以自动和其他设备协作,提高采矿效率。
智能互联产品对战略的意义
想获得竞争优势最终要落实到战略。我们的研究表明,在智能互联领域,公司面前有十个新的战略选择。每一个选择都有自身的权衡,并且反映公司独特的产业环境。这些选择是相辅相成的,公司一整套战略选择是彼此加强和共同组成一个一致的、独特的公司整体战略定位。
1.公司应该采用哪些智能互联产品的功能和特点?
智能互联产品给产品添加了大量功能和特点。公司总想产品尽可能多地拥有这些功能,尤其因为添加多一些传感器和新软件应用所增加的边际成本不高,而产品云和其他基础设施的成本大部分是固定成本。但不是提供很多新功能就说明产品给客户创造了超过成本的价值。如果所有公司都在比较产品的功能和特点,最终会消除战略差异,使竞争成为零和游戏。
一家公司如何决定选择提供哪些智能互联的功能呢?第一,公司必须决定哪些功能相比它的成本,会给客户带来真正的价值。例如:美国领先家居热水器制造商A.O.史密斯(A.O.
Smith)已经开发出错误监测和提醒功能,但热水器使用寿命很长,质量也很可靠,极少有家庭愿意多花钱去使用这些功能。结果,A.O.史密斯只把这些功能作为某几款产品的可选功能。但在商业热水器和热水壶市场,智能互联的功能却被越来越多地采用。对高度依赖热能和热水的商业客户来说,远程监测和操作的的价值高于成本,因此这些功能已经成为产品基本标准。热水器和热水壶的案例显示,产品整合智能互联功能的成本将不断减少。公司在决定提供客户什么功能的时候,必须遵守价值高于成本的原则。
第二,智能互联的功能的价值在不同的细分市场会有差异,因此公司选择什么功能取决于公司服务的是哪个细分市场。例如:全球领先能效管理公司施耐德电气(Schneider
Electric)不仅制造建筑产品,而且整合建筑管理解决方案。施耐德提供的解决方案收集大量关于能源消耗和其他建筑性能指标的数据。对某个细分市场的客户,施耐德的解决方案包括了远程设备监测、警报以及减少能耗和其他成本的咨询服务。而对希望把解决方案完全外包的客户,施耐德负责远程控制设备的任务,替客户实现能耗最小化。
第三,公司应该整合能加强竞争优势的功能和特点。一家处于高端市场的公司可以通过增加产品功能加强差异化,而一家低端市场的公司可以选择最基本的功能,增强核心产品的性能,降低操作成本。例如:A.O.史密斯的烈骑(Lochinvar)热水器业务采用高度差异化战略,把一系列智能互联产品功能设定为核心产品的标准。相反,奢侈品手表制造商劳力士(Rolex)却决定不在智能互联功能这个方面和对手竞争。
一辆需要维修的特斯拉汽车可以自动要求下载修改软件,如果有必要还会发送通知给客户并请人替客户把车送到特斯拉专修店。
2.内置于产品和产品云的功能应该分别有多少?
公司决定了采用哪些智能互联产品功能后,就要决定这些功能的促成技术应该内置于产品(导致产品成本上升),还是产品云,还是两者都有。除了成本,我们还要考虑几个因素。
反应时间。需要得到快速反应的功能,例如核电站的安全关闭功能,要求软件内置于产品。这样可以减少因为网络连接问题导致反应缓慢的风险。
自动化。全自动的产品,例如防抱死制动系统,往往要求精密的功能内置于装置里面。
网络可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软件内置于产品中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对网络可用性的依赖以及从产品到云应用传输的数据量,降低敏感或保密数据在传输中遭到破坏的风险。
产品使用的地点。远程或者在危险环境中操作设备的公司可以通过产品云的功能降低可能的危险和成本。上面讨论过,世界领先高科技仪器制造商赛默飞(Thermo
Fisher)的化学分析仪,经常在危险或有毒的环境下操作,一旦受到污染可以马上通过产品云的功能和网络连接发送污染数据,并马上启动净化过程。
用户界面的性质。如果产品的用户界面比较复杂或者经常更换,界面最好放在产品云里面。产品云可以提供更丰富的用户体验,并且可能利用现有的、大家熟悉的用户界面,例如智能手机界面。
服务或产品升级的频率。基于云的应用和界面可以帮助公司轻松地、自动地升级或对产品做出改动。
家庭智能音响制造商Sonos利用产品云的功能"为数字时代重新打造家庭音响",注重产品轻便易用和音乐多样化。在Sonos的无线音响系统中,音乐源和用户界面都放在产品云。因此Sonos可以简化产品的外观设计:便携式的设计,用智能手机控制,只有扩音器和话筒。Sonos尝试用这款产品颠覆家庭音响市场。缺点是什么呢?无线流媒体音响系统的音质达不到音乐发烧友的要求。另一竞争对手Bose则作出不同的战略选择,并且为了保证差异化也作出一些牺牲。
我们认为,随着智能互联产品演讲,更多人机界面功能会从产品内转移到产品云。但这样会增加用户操作界面的难度,用户界面会出乎用户意料的复杂。用户的反馈可能使公司重新使用简单易用的、功能普通的用户界面,例如简单的开关控制。
风力发电机
智能风力发电机接入网络后,软件可以调整每个风力发电机的桨叶,最大限度减少对邻近发电机的效率的影响。
3.公司应该采用开放系统还是封闭系统?
智能互联产品具有多种功能和服务,往往是含有多个产品的多个系统。封闭系统方法是为了让客户从某一制造商购买整个智能互联产品系统。该制造商拥有系统中关键用户界的专利,只有被选中的合作伙伴可以使用。例如:通用电气航空从飞机引擎收集的操作数据,只供使用通用电气制造的引擎的航空公司使用,开放系统则相反,它允许终端客户利用不同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把系统联系在一起的平台,整合成最终解决方案。开放系统中,进入系统每个部分的界面都是开放的或者标准化的,允许其他公司在系统上创建新应用。
封闭系统允许公司控制和优化系统所有相互关联部分的设计,从而取得竞争优势。公司保持对技术、数据以及产品和产品云开发方向的控制。进入封闭系统的产品的制造商受到严格限制,或者必须取得授权才能把产品整合到系统中。封闭系统方法可能导致某一制造商的系统成为产业标准,使该制造商获得最大化的价值。
封闭系统方法需要大量投资,当某一制造商在产业中处于垄断地位使最有效。该制造商可以利用其垄断地位控制系统中各部分智能互联产品的供应。例如:如果飞利浦医疗保健(Philip
Healthcare)或通用电气医疗保健(GE
Healthcare)其中一家公司成为垄断市场的医疗成像设备制造商,就可以采用封闭系统方法,出售的医疗成像管理系统只含有自己合作伙伴生产的医疗设备。但两家公司目前都没足够的影响力限制医院采用其他制造商的设备,因此两家飞利浦和通用的医疗成像系统平台都兼容其他制造商的设备。
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允许任何公司加入系统或者和系统兼容。例如:飞利浦照明(Philip
Lighting)推出hue智能互联灯泡时,包含了一款用户基本的智能手机应用,用户可以用它来控制单个灯泡的颜色和亮度。飞利浦还公布了应用程序界面,让独立应用开发者在上面迅速推出几十个相关应用,增加了hue灯泡的用途,从而提高销量。
开放系统方法可以提高应用开发和系统创新的速度,让多个公司为系统作贡献。结果也是形成产业标准,但系统中没有一家公司从专利中获利。
虽然封闭系统可用于独立的产品系统,但在"系统的系统"的情况下却不管用。例如:惠而浦公司(Whirlpool)意识到它在家电市场的强势地位不足以让它成为"互联家居"的领导者,因为"互联家居"不仅包括互联的家电,而且还有自动的照明系统、暖通系统、娱乐系统和安全系统。因此,惠而浦设计的家电可以连接到各种市面上的家居自动化系统中,希望保持对自己产品的功能的专利。这是一个混合方法,产品功能子集是开放的,但公司控制了产品整体功能。这种方法常见于医疗设备产业,制造商支持一个产业标准界面,另外给客户提高额外功能。随着时间推移,封闭系统方法会因为技术传播和客户拒绝单一选择而面临越来越多挑战。
公司应该内部开发整套智能互联产品功能和基础设施,还是应该把这项工作外包给其他制造商和合作伙伴呢?
开发智能互联产品的技术架构需要大量投资于专门技术、科技和基础设施,因为传统制造业公司原本没有这些东西。很多技术都是稀缺品,供不应求。
公司必须选择哪些层面的技术内部开发,哪些层面的技术外包给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在合作过程中,公司必须选择是量身打造解决方案,还是从现有的最好的方案中挑选。我们的演讲表明最成功的公司都选择审慎地结合两者。
内部开发智能互联产品的公司可以内化关键技术和基础设施,保持对产品特点、功能和数据的控制。这些公司也可能获得先发优势以及影响技术开发方向的能力。公司发展表现为经验曲线中陡然上升的阶段,让公司保持竞争优势。例如:软件技术在大部分制造业公司都不成熟,但通用电气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Jeff
Immelt)最近却说"所有工业公司都将变成软件公司。"智能互联产品中技术的属性证明杰夫&伊梅尔特的话是正确的,也说明公司内部开发软件功能至关重要。
早期的制造业领导者爱科公司(AGCO)和迪尔公司(Deere)都因为上述原因采取主要在公司内部开发智能农业设备解决方案的做法。通用电气(GE)建立了大型软件开发中心,在公司内部开发对公司所有业务都有战略意义的产品功能。
但和前两次信息技术变革一样,建立完整的智能互联产品的技术架构牵涉到的困难、技术、时间和成本是巨大的,并且会导致每个技术架构层面的专门化。就像英特尔(Intel)专注于微处理器而甲骨文专注于数据库。现在已经有不少新兴公司专注于生产智能互联产品技术架构组成部分。这些公司对技术的大量投资都通过产品分摊到几千个客户身上。选择内部开发的先动者可能会高估自己保持领先的能力,结果会放慢他们的开发进度。
但外包开发任务会产生新的成本,因为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会要求占有所创造价值的更大份额。依赖合作伙伴的公司还可能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削弱进一步差异化的能力;二是削弱开发和保持公司内部技术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制定产品整体设计战略、管理创新和选择优秀制造商的基础。
在作出"内部开发"还是"外部购买"的选择时,公司应该选择自己开发能给产品质量、未来创新和竞争优势带来最多好处的技术层面,然后把将会被商品化或者升级很快的技术层面外包出去。例如:大部分公司员工努力保持在产品设计、用户界面、系统工程、数据分析和产品应用快速开发的内部实力。
这些选择会逐渐演变。在智能互联产品技术的早期,有很强实力的供应商数量有限,因此公司不得不采取内部开发或者定制开发的方法。但现在,拥有整体网络解决方案和产品云的领先制造商已经涌现,它们拥有高性能的应用平台和现成的数据分析技术。这使选择内部开发的公司越来越难跟上技术发展的速度,结果先入优势转变成了劣势。
5.公司应该收集、保护和分析哪种数据,才能让产品的价值最大化呢?
产品数据是智能互联产品创造价值和获得价值优势的基础。但收集数据需要增加传感器,从而增加产品成本。传输、储存、保护和分析这些数据也会增加成本。公司还要购买数据的所有权,因此增加运营的难度和成本。为了确定哪种数据能带来高于成本的价值,公司必须考虑下面几个问题:每一种数据是怎样提升产品功能,从而创造实际的价值?每一种数据又是如何提升价值链效率的?数据可以帮助公司逐渐了解和完善产品系统整体的性能吗?数据多久收集一次、保留多长时间才能使数据的作用最优化?
公司还必须考虑产品每一种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以及相应的成本。公司收集的数据越不敏感,数据泄露和传输中断产生的风险越低。当对数据安全性要求很高的时候,公司需要把数据储存在产品内,更好地保护数据和控制数据传输风险。(我们会在第二篇文章更全面地讨论安全性的问题。)
公司选择哪种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也取决于公司战略定位。如果公司战略着重产品性能领先或者服务成本最小化,就必须经常性收集多种带来"即时价值"的实时数据。例如:结构复杂、价格昂贵的设备出故障停工会造成很大损失,因此实时数据尤为重要,就像风力发电机或者喷气式飞机引擎。
如果公司希望在产品系统中处于领导地位,就需要花钱收集和分析更多种类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多个产品以及外部环境,甚至包括不是公司自有的产品。例如:一个智能互联产品系统可能需要收集不同地点的交通情况、天气状况和燃料价格的数据,用于整个车队。
不同战略对收集数据的种类有不同要求。谷歌旗下的智能家居公司Nest致力于领导能源效率和能源成本管理。Nest针对产品的使用和电网高峰电量的需求广泛收集数据,推出用电高峰时期奖励项目"Rush
Rewards&",鼓励居民用户在用电高峰时期调高空调温度减少用电或者在用电高峰之前就降低房间温度。Nest和供电公司合作,把供电公司的数据和Nest用户数据整合,让参与项目的用户从供电公司获得电费折扣或者积分优惠,同时比别人更节省用电。
美国医疗设备制造商美敦力公司(Medtronic)把植入式电子血糖测量仪无线连接到一台监测和显示设备上,可以提醒病人注意血糖水平变化。
6.公司如何管理产品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公司确定了收集和分析哪种数据后,必须考虑如何保护数据的所有权和管理数据的使用权。关键就是谁是数据所有者。制造商可能拥有产品,但产品使用数据应该是属于客户的。例如:智能互联飞机引擎生成的数据应该归谁所有?是引擎供应商、机身制造商还是拥有和操作飞机的航空公司?
建立对智能互联产品数据的所有权有几种方式。公司可以全权拥有产品数据,或者采取共同所有权的做法。对数据使用权的开放也分几个程度,包括保密协议(NDA)、数据共享权或者数据出售权。公司必须确定数据收集和使用的透明度。有关数据的权利可以在另外的协议清楚列出来,或者隐藏在密密麻麻、艰涩难懂的合同文件里。尽管我们已经观察到一些初步的争取产业数据收集更透明的活动,但数据公开和数据所有权的产业标准还未真正建立。
还有一种处理产品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方式:与产品系统组成部分的供应商建立数据共享框架,提供产品系统中各个产品的情况和性能的数据,但不提供数据来源的位置。但是限制供应商获得其他产品的数据可能导致供应商缺乏对系统中其他产品使用情况的全面了解,阻止创新,减少整体收益。
产品的客户也在公司选择如何处理数据的过程中起一定作用。如今某些客户更愿意分享产品使用数据。例如:智能数据记录器制造商Fitbit价值主张之一就是能够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它所收集的个人健康数据。但不是每个客户都愿意分享这些数据。同样,一些谨慎的司机可能原因和保险公司或租车公司分享他们的驾驶习惯数据,减少支付的佣金或者费用,但其他司机可能抗拒这么做。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要通过清晰的价值主张鼓励客户分享产品使用数据或者其他数据。随着客户越来越意识到数据在价值链上产生的价值,他们会更积极甚至主动要求参与决定收集什么数据、怎样使用数据和谁从中获得利益。
现在,智能互联产品第一次使用时常见"点击同意"的协议,用于征得客户同意收集产品数据。客户一旦同意,公司就可以任意地收集产品数据并且不受限制地使用这些数据。今后,我们希望在管理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方面,有更严格的协议和机制出台,用于定义和保护和智能互联产品数据相关的知识产权。公司理所当然要在这方面起带头作用,因为它们是真正需要收集产品数据来带动增长的一方。
谨慎管理产品数据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政府监管非常严格的产业,例如医疗设备产业。数据使用和保护的监管标准已经在很多产业出台。德国医疗设备制造商百多力(Biotronik)已经建立基础设施,用于安全地收集病人的个人信息,例如: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或起搏器电池状态,并且和病人的主治医生共享这些数据。但无论在哪个产业,数据管理是一项重要功能,数据一旦泄露,无论谁是出错方,都会导致严重后果。如何处理无时不在的安全风险是数据收集和管理的商业命题之一。
7. 公司应该完全取消分销渠道或售后服务网络,还是部分取消?
智能互联产品让公司能够维持直接深入的客户关系,减少分销渠道合作伙伴的数量。公司还可以自己诊断产品性能问题和故障,有时还能实现远程维修,减少对售后服务合作伙伴的依赖。通过减少中间环节的重要性,公司可能获得更多收入,提高利润。公司还能掌握更多客户需求的信息,加强品牌意识,通过直接向客户宣传产品价值提高客户忠诚度。
例如:美国著名纯电动车制造商特斯拉(Tesla)绕开传统经销商网络,直接向客户销售汽车,颠覆了汽车产业的现状。这种做法简化了特斯拉定价的工作,消费者支付汽车的标价,避免了过去经常和经销商讨价还价的麻烦,大大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特斯拉不需要第三方公司插手维修业务,从而增加收入,加深与客户的关系。特斯拉定时给汽车进行软件升级,不断完善用户体验,每次升级都让驾驶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监测仪检测到某辆特斯拉汽车到期维修,汽车会自动通过软件要求远程维修,或者发送通知给客户并同时请人替客户把汽车送到特斯拉专修店。最近,美国著名杂志《消费者报告》把特斯拉排在消费者满意度榜单第一位。
虽然取消中间环节肯定带来很多优点,但和消费者保持某种程度的实际接触在大部分产业还是必需并且有好处的。客户需要接收产品的送货,有时候需要有人帮忙安装产品,某些服务性的拜访仍然是必需的。另外,客户可能与分销商和销售渠道有很强的联系,因为他们可以给客户提供更多产品选择和当地的专业服务。如果制造商削弱与有实力的渠道的合作关系,就可能把渠道拱手让给战略上重视合作伙伴的竞争对手。而且承担本来由合作伙伴完成的任务,例如采取直销模式或者自己提供售后服务,要面对很多挑战,包括高昂的启动成本,以及对销售、物流、库存和基础设施等价值链功能的大量新投资。
选择是否取消某个渠道或售后服务的合作伙伴主要取决于该合作伙伴网络的类型。该合作伙伴是仅仅分销产品,还是在提供实地培训和服务方面起重要作用呢?智能互联产品的功能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替代合作伙伴的任务呢?客户理解取消中间环节所产生的价值吗?客户能否理解和现有渠道的传统关系已经不再是必需的,而且会造成额外成本?
8. 公司应该转变商业模式吗?
制造商传统的商业模式是生产产品的物理要素,然后把产品的所有权通过销售交易转移给客户,从而获得价值。接着,产品的所有者(即客户)就得对产品售后服务的成本和其他使用成本负责,同时还得承担其他风险,包括产品停工、不涉及保修条款的故障。
智能互联产品可能给这种长期存在的商业模式带来巨大改变。制造商可以利用产品数据预测产品故障,减少故障发生或者及时维修。制造商提高产品性能和优化售后服务的能力是前所未有的。制造商的新能力创造了一系列获取价值的新商业模式。例如:在传统的转移产品所有权模式的基础上,客户可以更多地受惠于售后服务效率提高;或者"产品即服务"模式中,制造商保留产品所有权,对产品运营和服务的成本负全责,持久收取服务费用作为回报。客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付费,无需提前支付。于是,制造商通过提高产品性能减少运营成本(例如提高能源效率),以及提高售后服务效率,从而获得价值。
智能互联产品也让制造商陷入两难局面,对那些制造复杂、耐用产品的制造商更是如此。因为这些制造商依靠出售零件和售后服务获得巨大收入和利润。例如:惠而浦(Whirlpool)目前有一项保健设备业务,靠销售零件和服务合同获得收入。这种模式会削弱公司制造更可靠、更耐用、更容易维修的产品的动力。如果惠而浦转变为"产品即服务"模式,公司保留产品所有权,而客户只需按使用付费,经济的动力会让惠而浦的产品改头换面。
"产品即服务"模式的收益取决于服务的定价和合同条款,也就是议价能力。"产品即服务"模式会增加买家的议价能力,因为客户可能在合同期满后换成其他产品(如果产品不是嵌入式的,像升降电梯),这和永久所有权不一样。
"产品共享"模式是"产品即服务"模式的另一种形式,主要针对间歇性使用的产品,增加这些产品的使用率。客户在需要使用产品的时候按使用付费(例如汽车或自行车),而公司对产品的一切负责(例如美国在线租车公司Zipcar或者自行车共享计划Hubway)。"产品共享"模式正扩张到非车类产品,例如房屋共享。
公司也可以在"产品即服务"和传统的转移产品所有权模式两个极端之间采用折中的模式,例如:产品捆绑保修或售后服务合同销售,或者产品捆绑与产品性能有关的合同销售。制造商可以通过售后服务合同把服务提供商限定在制造商本身,然后通过提高售后服务效率获得更多价值。另外一种情况下,制造商把产品和与产品性能有关的合同捆绑销售,合同承诺产品将按照详细规定的情况运行(例如规定正常运行的时间)。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所有权是转移给了客户,但制造商仍然有责任,要承担产品性能的风险。
9. 公司应该进入新数据业务,通过把产品数据卖给其他公司获得收入吗?
公司可能发现从智能互联产品收集的数据对传统客户以外的公司很有价值。公司也可能发现除了收集自己本身需要的数据用于优化产品价值外,还可以收集对其他公司有价值的数据。在这两种情况下,公司可能提供新服务甚至建立新业务。
例如:产品组件性能的数据可能对组件供应商有价值。车队收集到的路况或交通延误的数据可能对其他司机、物流系统操作者或者公路维修人员有价值。驾驶特征的数据可能对车队运营者或者保险公司有价值。
另外,公司在选择从产品数据获得新价值的方式时,必须考虑核心客户可能产生的反应。虽然他们中的一些可能不在意他们的数据被使用的方式,但其他人可能对数据隐私和数据反复很敏感。公司需要找到合适的机制,即可以给第三方公司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又不会影响客户关系。例如:公司可以不卖客户个人数据,但可以收集关于购物方式、驾驶习惯或者能源使用的数据。
10. 公司应该扩大业务范围吗?
智能互联产品不仅改变了现有的产品,而且往往扩张产业边界。过去孤立的产品可以与相关产品共同构成优化的系统,或者与相关系统构成"系统的系统"。产业边界扩张意味着过去几十年在产业中扮演领导者的公司可能发现自己在更宽广的产业格局中扮演支持者的角色。
产品系统和"系统的系统"的出现催生了至少两种关于公司业务范围的战略选择。第一种是公司是否应该扩张到相关产品或者另一个系统。第二种是公司是否应该提供联系相关产品和信息的平台,即使该公司不制造或控制系统所有部分。
公司可能希望进入相关产品,以争取更大机会,但这个过程必然存在风险,也要求公司具有新能力,因此公司必须在进入前明确价值主张。扩大产品范围对公司最有吸引力,因为这样可以同时设计相关产品,优化整体系统,大大提升产品性能。还有另一种可能,如果公司不想通过完善单个产品设计实现系统优化,也可以坚持原有产品设计,然后允许其他公司制造的相关产品连接到自己的产品上。成功主要依靠系统工程,而不是产品设计。
如果公司的产品(和相关技术)在产品系统整体运营和性能中处于中心位置,像Joy
Global的采矿设备,那么公司将在进入相关产品和整合系统的过程中处于最有利位置。某些制造商的产品在系统中不占关键位置(例如采矿业中搬运地下挖掘出来的余泥的卡车),这些制造商在客户眼里没有足够能力提供整个系统,而且可信度也较低。
公司在决定是否自己开发连接产品系统或者"系统的系统"的技术平台时,要考虑几个相关问题。第一,公司是否可以获得必需的信息技术,这和产品设计和制造方面的要求有很大差别。另外一个关键问题是系统优化在什么地方开始。"产品内"优化就是整合单个产品的设计,让产品组合起来效率最高。"产品外"优化是通过产品与其他信息连接的算法实现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被模块化了。产品内优化最适合扩张到相关产品和提供专利技术平台。产品外优化更适合开放平台,并且该平台可以由不从事产品制造的公司提供。
例如:全球最大的暖通空调和冷冻设备制造商开利公司(Carrier
Corporation)有100年暖通设备设计创新历史。这些设备包括暖炉、空调、热泵、加湿器和通风机。开利公司通过整合单个产品设计优化其暖通产品系统的性能,然后用智能"无穷大"(Infinity)冷热系统平台连接各个系统。但暖通系统只是家居自动系统的一个部分,开利公司没有进入家居自动系统的其他领域,因为这需要完全不同的能力。开利公司的做法是把"无穷大"系统平台界面开放,让其中的暖通产品系列可以整合到"系统的系统"。
家庭智能音响制造商Sonos的无线音乐系统把用户界面放在云端,使用户可以用智能手机控制这款便携式音响。
用户可以用智能手机控制飞利浦照明的智能灯泡hue的开关,设定程序让灯泡在探测到有陌生人闯入时闪烁,或者在深夜逐渐变暗。
最后,随着智能互联产品扩张产业和竞争的边界,很多公司将需要创新思考公司的目标。侧重满足客户更多需求,而不仅局限于传统的产品定义。例如,特灵公司(Trane)已经转变自身定位,从单纯的暖通设备制造商转变为打造舒适并且高性能建筑的公司。随着产品在系统中不断传递数据和协作,产品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很多公司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核心使命和价值主张。
公司必须在战略的每个方面作出清晰的选择,并且保证每项选择相互一致和相互加强。例如,希望在产品系统处于领导地位的公司必须进入相关产品领域,实现产品内设计的整合,获得各种大量产品使用数据,公司内部开发更多技术架构所需的强化功能。相对地,希望专注产品系统某个部分的公司就要在产品功能上做到最好,提供透明的、开放的界面,让产品可以整合到其他公司的系统和平台,并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最后,在竞争中取得成功不是靠打击对手,而是通过对公司能够实现的价值主张有独特定义。
更大的机会
智能互联产品正改变公司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方式、公司之间竞争的方式以及竞争本身的边界。这些改变将对所有产业有实实在在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智能互联产品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它们将影响经济整体发展的轨迹。在前两次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响消退得差不多、生产力提高速度放慢的时候,智能互联产品给公司、客户和全球经济带来新一轮信息技术驱动的生产力提高。
第三次信息技术变革不仅带来产品功能和性能的提升,还将大大提升我们满足企业和人类更多需求的能力。在很多领域,产品将变得更高效、更安全、更可靠和利用率更高,同时节约匮乏的自然资源,例如能源、水和原材料。
带动快速创新和经济增长的机会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复苏增长来得不会太快。因为过去十年经济各方面的主要特征是减少内部成本、谨慎投资、更高的企业收益、频繁的企业并购和缓慢的创新。经济的这些特征导致就业增长缓慢、工资和人们平均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经济增长机会减少、对资本主义的怀疑以及公众对公司的支持减少。
如果公司作出巨大努力争取第三次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机会,智能互联产品的时代可以改变经济发展的轨迹。公司和政府都需要用新技能武装各行各业的工人。设立标准、实现创新、保护数据和克服阻止进步的势力(例如汽车经销商在政治上抵制特斯拉)需要法律和规章制度,而工人需要参与制定这些法律和规章制度,并取得一致。
美国在核心先进技术、所需技能和关键支撑产业都有强大实力,因此美国应该坚持在智能互联产品领域的领导地位,并从中获得巨大利益。如果美国在第三次技术变革中,作为全球经济的技术领导者重新获得力量,这将给美国梦注入新生命,为创造更好的世界做出贡献。
在前两次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响消退得差不多的时候,智能互联产品将带来新一轮信息技术驱动的生产力提高。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智能化停车场问题研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