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房原本架空的一部分被医疗商业附险审核终止使用,审核已经审核过架空部分符合要求,现在被医疗商业附险审核终止使用,有什么解决办法

裙房一至三层架空部分现在和图纸不一样被商业使用,图纸应该怎么变更?_土木工程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54,118贴子:
裙房一至三层架空部分现在和图纸不一样被商业使用,图纸应该怎么收藏
裙房一至三层架空部分现在和图纸不一样被商业使用,图纸应该怎么变更?
登录百度帐号消防新消规下,商业设计审查要求(重点+图示)逐条解读
新版《防火规范》变化非常大大,很多的做法已经不能满足新规范要求,为让从事建筑研发的朋友不违反规范,不触红线,快速通过消防审查。搜建筑对《新版防火规范》进行逐条解读,今天推出关于购物中心的设计要点,希望大家喜欢:
一、救援场地和入口
1、高层建筑应至少沿一个长边或周边长度的l/4 且不小于一个长边长度的底边连续布置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该范围内的裙房进深不应大于4m。
建筑高度不大于50m的建筑,连续布置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确有困难时,可间隔布置,但间隔距离不宜大于30m,且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的总长度仍应符合上述规定。
2、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场地与厂房、仓库、民用建筑之间不应设置妨碍消防车操作的树木、架空管线等障碍物和车库出入口;
2.场地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不应小于15m和10m。对于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建筑,场地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不应小于20m和10m;
3..场地应与消防车道连通,场地靠建筑外墙一侧的边缘距离建筑外墙不宜小于5m,且不应大于10m,场地的坡度不宜大于3%。
3、建筑物与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相对应的范围内,应设置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入口。
4、公共建筑的外墙应在每层的适当位置设置可供消防救援人员进入的窗口。
5、供消防救援人员进入的窗口的净高度和净宽度均不应小于1.0m,下沿距室内地面不宜大于1.2m,间距不宜大于20m且每个防火分区不应少于2 个,设置位置应与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相对应。窗口的玻璃应易于破碎,并应设置可在室外易于识别的明显标志。
二、消防车道
1、消防车道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车道的净宽度和净空高度均不应小于4.0m;
2 转弯半径应满足消防车转弯的要求;
3 消防车道与建筑之间不应设置妨碍消防车操作的树木、架空管线等障碍物;
4 消防车道靠建筑外墙一侧的边缘距离建筑外墙不宜小于5m;
5 消防车道的坡度不宜大于8%。
2、占地面积大于3000m2的商店建筑单、多层公共建筑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确有困难时,可沿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对于山坡地或河道边临空建造的高层民用建筑,可沿建筑的一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但该长边所在建筑立面应为消防车登高操作面。
3、供消防车取水的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应设置消防车道。消防车道的边缘距离取水点不宜大于2m。
4、环形消防车道至少应有两处与其他车道连通。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置回车道或回车场,回车场的面积不应小于12m×12m;对于高层建筑,不宜小于15m×15m;供重型消防车使用时,不宜小于18m×18m。
消防车道的路面、救援操作场地、消防车道和救援操作场地下面的管道和暗沟等,应能承受重型消防车的压力。
消防车道可利用城乡、厂区道路等,但该道路应满足消防车通行、转弯和停靠的要求。
5、消防车道不宜与铁路正线平交,确需平交时,应设置备用车道,且两车道的间距不应小于一列火车的长度。
三、安全疏散和避难
1、建筑的安全疏散和避难设施主要包括疏散门、疏散走道、安全出口或疏散楼梯(包括室外楼梯)、避难走道、避难间或避难层、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有时还要考虑疏散诱导广播等。
2、建筑内的安全出口和疏散门应分散布置,且建筑内每个防火分区或一个防火分区的每个楼层、每个住宅单元每层相邻两个安全出口以及每个房间相邻两个疏散门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m。
3、公共建筑内房间的疏散门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 个。
4、建筑的楼梯间宜通至屋面,通向屋面的门或窗应向外开启。
5、自动扶梯和电梯不应计作安全疏散设施。
6、楼梯间应在首层直通室外,确有困难时,可在首层采用扩大的封闭楼梯间或防烟楼梯间前室。当层数不超过4 层且未采用扩大的封闭楼梯间或防烟楼梯间前室时,可将直通室外的门设置在离楼梯间不大于15m处。
(一)、疏散门
1、应采用向疏散方向开启的平开门,不应采用推拉门、卷帘门、吊门、转门和折叠门;
2、开向疏散楼梯或疏散楼梯间的门,当其完全开启时,不应减少楼梯平台的有效宽度;
3、人员密集场所内平时需要控制人员随意出入的疏散门和设置门禁系统的住宅、宿舍、公寓建筑的外门,应保证火灾时不需使用钥匙等任何工具即能从内部易于打开,并应在显著位置设置具有使用提示的标识。
(二)、避难走道
1、避难走道防火隔墙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3.00h,楼板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50h;
2、避难走道直通地面的出口不应少于2 个,并应设置在不同方向;当避难走道仅与一个防火分区相通且该防火分区至少有1 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时,可设置1个直通地面的出口。任一防火分区通向避难走道的门至该避难走道最近直通地面的出口的距离不应大于60m;
3、避难走道的净宽度不应小于任一防火分区通向该避难走道的设计疏散总净宽度;
4、避难走道内部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 级;
5、防火分区至避难走道入口处应设置防烟前室,前室的使用面积不应小于6.0m2,开向前室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前室开向避难走道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6、避难走道内应设置消火栓、消防应急照明、应急广播和消防专线电话。
(三)、安全出口
1、公共建筑内每个防火分区或一个防火分区的每个楼层,其安全出口的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 个。
2、一、二级耐火等级公共建筑内的安全出口全部直通室外确有困难的防火分区,可利用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甲级防火门作为安全出口,但应符合下列要求:
1.利用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甲级防火门作为安全出口时,应采用防火墙与相邻防火分区进行分隔;
2.建筑面积大于1000m2的防火分区,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 个;建筑面积不大于1000m2的防火分区,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1 个;
3.该防火分区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疏散净宽度不应大于规定计算所需疏散总净宽度的30%,建筑各层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总净宽度不应小于规定计算所需疏散总净宽度。
(四)、安全疏散距离
1、直通疏散走道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
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疏散门:单、多层、高层:40米
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疏散门:单、多层、高层:20米
2、公共建筑内疏散门和安全出口的净宽度不应小于0.90m,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净宽度不应小于1.10m。
3、、房间内任一点至房间直通疏散走道的疏散门的直线距离,不应大于规定的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20米。
4、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内疏散门或安全出口不少于2 个的观众厅、展览厅、多功能厅、餐厅、营业厅等,其室内任一点至最近疏散门或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应大于30m;当疏散门不能直通室外地面或疏散楼梯间时,应采用长度不大于10m的疏散走道通至最近的安全出口。当该场所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室内任一点至最近安全出口的安全疏散距离可分别增加25%。
5、楼梯间的首层疏散门、首层疏散外门、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最小净宽度(m)
6、每层的房间疏散门、安全出口、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每100 人最小疏散净宽度(m/百人):
(五)、疏散人数
1、疏散人数=每层营业厅的建筑面积×人员密度。
商店营业厅内的人员密度(人/m2):
2、疏散门、安全出口、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各自总净宽度=每层营业厅的建筑面积×人员密度×疏散净宽度
(六)、疏散楼梯间和疏散楼梯
(1)、基本规定
1、楼梯间应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并宜靠外墙设置。靠外墙设置时,楼梯间、前室及合用前室外墙上的窗口与两侧门、窗、洞口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m;
2、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垃圾道;
3、楼梯间内不应有影响疏散的凸出物或其他障碍物;
4、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不应设置卷帘;
5、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甲、乙、丙类液体管道;
6、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内禁止穿过或设置可燃气体管道。敞开楼梯间内不应设置可燃气体管道,当住宅建筑的敞开楼梯间内确需设置可燃气体管道和可燃气体计量表时,应采用金属管和设置切断气源的阀门。
(2)、封闭楼梯间
封闭楼梯间除应符合疏散楼梯间和疏散楼梯的基本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不能自然通风或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或采用防烟楼梯间;
2、除楼梯间的出入口和外窗外,楼梯间的墙上不应开设其他门、窗、洞口;
3、封闭楼梯间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
4、楼梯间的首层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内形成扩大的封闭楼梯间,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与其他走道和房间分隔。
(3)、防烟楼梯间
防烟楼梯间除应符合疏散楼梯间和疏散楼梯的基本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设置防烟设施;
2 前室可与消防电梯间前室合用;
3 前室的使用面积:不应小于6.0 m2;与消防电梯间前室合用时,合用前室的使用面积:不应小于10.0m2;
4 疏散走道通向前室以及前室通向楼梯间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5 除住宅建筑的楼梯间前室外,防烟楼梯间和前室内的墙上不应开设除疏散门和送风口外的其他门、窗、洞口;
6 楼梯间的首层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前室内形成扩大的前室,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与其他走道和房间分隔。
当疏散楼梯分散设置确有困难且从任一疏散门至最近疏散楼梯间入口的距离不大于10m时,可采用剪刀楼梯间,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楼梯间应为防烟楼梯间;
2.梯段之间应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l.00h 的防火隔墙;
3.楼梯间的前室应分别设置。
(5)、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的疏散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大于10m或3 层及以上的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其疏散楼梯应采用防烟楼梯间;其他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其疏散楼梯应采用封闭楼梯间;
2 应在首层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 的防火隔墙与其他部位分隔并应直通室外,确需在隔墙上开门时,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3 建筑的地下或半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不应共用楼梯间,确需共用楼梯间时,应在首层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 的防火隔墙和乙级防火门将地下或半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连通部位完全分隔,并应设置明显的标志。
(6)、室外疏散楼梯
1 栏杆扶手的高度不应小于1.10m,楼梯的净宽度不应小于0.90m;
2 倾斜角度不应大于45°;
3 梯段和平台均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平台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h,梯段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25h;
4 通向室外楼梯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并应向外开启;
5 除疏散门外,楼梯周围2m内的墙面上不应设置门、窗、洞口。疏散门不应正对梯段。
(7)、消防电梯
1、下列建筑应设置消防电梯:
1.一类高层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32m的二类高层公共建筑;
2.设置消防电梯的建筑的地下或半地下室,埋深大于10m且总建筑面积大于3000m2的其他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
2、消防电梯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能每层停靠;
2 电梯的载重量不应小于800kg;
3 电梯从首层至顶层的运行时间不宜大于60s;
4 电梯的动力与控制电缆、电线、控制面板应采取防水措施;
5 在首层的消防电梯入口处应设置供消防队员专用的操作按钮;
6 电梯轿厢的内部装修应采用不燃材料;
7 电梯轿厢内部应设置专用消防对讲电话。
3、消防电梯应分别设置在不同防火分区内,且每个防火分区不应少于1 台。
4、消防电梯应设置前室,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前室宜靠外墙设置,并应在首层直通室外或经过长度不大于30m的通道通向室外;
2.前室的使用面积不应小于6.0m2;与防烟楼梯间合用的前室时,合用前室的使用面积不应小于12.0m2,且短边不应小于2.4m。
3.前室的出入口、前室内设置的正压送风口。户门不宜直接开向前室,确有困难时,每层开向同一前室的户门不应大于3 樘且应采用乙级防火门。前室内不应开设其他门、窗、洞口;
4.前室或合用前室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不应设置卷帘。
5、符合消防电梯要求的客梯或货梯可兼作消防电梯。
6、消防电梯井、机房与相邻电梯井、机房之间应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 的防火隔墙,隔墙上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7、消防电梯的井底应设置排水设施,排水井的容量不应小于2m3,排水泵的排水量不应小于10L/s。消防电梯间前室的门口宜设置挡水设施。
四、防火分区
1、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内的商店营业厅、展览厅,当设置自动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并采用不燃或难燃装修材料时,其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置在高层建筑内时,不应大于4000m2;
2.设置在单层建筑或仅设置在多层建筑的首层内时,不应大于10000m2;
3.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时,不应大于2000m2。
2、防火分区之间应采用防火墙分隔,确有困难时,可采用防火卷帘等防火分隔设施分隔。采用防火卷帘分隔时,应符合防火卷帘的规范规定。
3、总建筑面积大于20000m2的地下或半地下商店,应采用无门、窗、洞口的防火墙、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楼板分隔为多个建筑面积不大于20000m2的区域。相邻区域确需局部连通时,应采用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防火隔间、避难走道、防烟楼梯间等方式进行连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应能防止相邻区域的火灾蔓延和便于安全疏散,并应符合用于防火分隔的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的规范规定;
2.防火隔间的墙应为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 的防火隔墙,并应符合防火隔间设置的规范规定;
3.避难走道应符合避难走道的规范规定;
4.防烟楼梯间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4、餐饮、商店等商业设施通过有顶棚的步行街连接,且步行街两侧的建筑需利用步行街进行安全疏散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步行街两侧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2.步行街两侧建筑相对面的最近距离均不应小于本规范对相应高度建筑的防火间距要求且不应小于9m。步行街的端部在各层均不宜封闭,确需封闭时,应在外墙上设置可开启的门窗,且可开启门窗的面积不应小于该部位外墙面积的一半。步行街的长度不宜大于300m;
3.步行街两侧建筑的商铺之间应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每间商铺的建筑面积不宜大于300m2;
4.步行街两侧建筑的商铺,其面向步行街一侧的围护构件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h,并宜采用实体墙,其门、窗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窗;当采用防火玻璃墙(包括门、窗)时,其耐火隔热性和耐火完整性不应低于1.00h;采用耐火完整性不低于1.00h的非隔热性防火玻璃墙(包括门、窗)时,应设置闭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进行保护。相邻商铺之间面向步行街一侧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0m、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实体墙。
当步行街两侧的建筑为多个楼层时,每层面向步行街一侧的商铺均应设置防止火灾竖向蔓延的措施,并应符合本规范第6.2.5条的规定;设置回廊或挑檐时,其出挑宽度不应小于1.2m;步行街两侧的商铺在上部各层需设置回廊和连接天桥时,应保证步行街上部各层的开口面积不应小于步行街地面面积的37%,且开口宜均匀布置;
5.步行街两侧建筑内的疏散楼梯应靠外墙设置并宜直通室外,确有困难时,可在首层直接通至步行街;首层商铺的疏散门可直接通至步行街,步行街内任一点到达最近室外安全地点的步行距离不应大于60m。步行街两侧建筑二层及以上各层商铺的疏散门至该层最近疏散楼梯口或其他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应大于37.5m;
6.步行街的顶棚材料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其承重结构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h。步行街内不应布置可燃物;
7.步行街的顶棚下檐距地面的高度不应小于6.0m,顶棚应设置自然排烟设施并宜采用常开式的排烟口,且自然排烟口的有效面积不应小于步行街地面面积的25%。常闭式自然排烟设施应能在火灾时手动和自动开启;
8.步行街两侧建筑的商铺外应每隔30m设置DN65的消火栓,并应配备消防软管卷盘或消防水龙,商铺内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每层回廊均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步行街内宜设置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系统;
9.步行街两侧建筑的商铺内外均应设置疏散照明、灯光疏散指示标志和消防应急广播系统。
五、防火卷帘
1、除中庭外,当防火分隔部位的宽度不大于30m时,防火卷帘的宽度不应大于10m;当防火分隔部位的宽度大于30m时,防火卷帘的宽度不应大于该部位宽度的1/3,且不应大于20m;
2、防火卷帘应具有火灾时靠自重自动关闭功能;
3、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防火卷帘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本规范对所设置部位墙体的耐火极限要求。
当防火卷帘的耐火极限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门和卷帘耐火试验方法》GB/T 7633有关耐火完整性和耐火隔热性的判定条件时,可不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
当防火卷帘的耐火极限仅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门和卷帘耐火试验方法》GB/T 7633有关耐火完整性的判定条件时,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 的规定,但火灾延续时间不应小于该防火卷帘的耐火极限;
4、防火卷帘应具有防烟性能,与楼板、梁、墙、柱之间的空隙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
5、需在火灾时自动降落的防火卷帘,应具有信号反馈的功能;
6、其他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防火卷帘》GB 14102 的规定。
来源:搜建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初探商住综合体裙房屋顶架空层风环境——以深圳为例--《城市建筑》2017年14期
初探商住综合体裙房屋顶架空层风环境——以深圳为例
【摘要】:近年来,在亚热带气候及我国城市高速高密度化的发展背景下,高密度的城市会出现通风不畅、夏季温度不断上升、热岛效应等问题。如何使商住综合体的居民有更优越的室外活动场地呢?本文试从城市大体量的商住综合体转换层的公共空间入手,选取了深圳市商住综合体几种布局方式进行计算机模拟,并对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希望在未来的商住综合体室外环境设计时更加注重风环境设计。
【作者单位】:
【分类号】:TU973.21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唐丹军;;[J];江苏科技信息;2009年09期
朱艳鑫;;[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年01期
孔维寅;;[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年12期
晏树泉;马跃;;[J];南方农业;2012年07期
李涛;杨征宇;;[J];建筑与文化;2007年01期
吴云霄;李咏宝;屈亚潭;;[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吴本鹏;;[J];广东建材;2007年09期
柳骅;;[J];广东园林;2009年05期
徐总煜;叶琳;;[J];山西建筑;2009年36期
刘纯;赵兴明;;[J];技术与市场;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陶忠勇;;[A];浙江测绘(2012第2期总第111期)[C];2012年
刘纯;王东斌;;[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8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何海铭 刘家铭;[N];福州日报;2009年
南规宣;[N];南宁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冯惠玲;[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罗卓翔;[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年
蔡梁;[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杨洋;[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杜卉;[D];苏州大学;2013年
张盾;[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年
杜晨;[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欧海丽;[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请在APP上操作
打开万方数据APP,点击右上角"扫一扫",扫描二维码即可将您登录的个人账号与机构账号绑定,绑定后您可在APP上享有机构权限,如需更换机构账号,可到个人中心解绑。
检索详情页
{"words":"$head_words:架空层+$head_words:建筑+$head_words:景观+$head_words:植物配置+$head_words:生态","themeword":"$head_words","params":"$title:杭州居住区架空层植物造景研究"}
&&&杭州居住区架空层植物造景研究
杭州居住区架空层植物造景研究
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南方发达城市如广州、深圳、上海等地的地产开发商为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小区居住环境,把商品住宅楼首层或裙房顶层架空绿化,并且确实在景观和功能上获得了成功,并为业主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和活动空间。
摘要: 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南方发达城市如广州、深圳、上海等地的地产开发商为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小区居住环境,把商品住宅楼首层或裙房顶层架空绿化,并且确实在景观和功能上获得了成功,并为业主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和活动空间。&&
相关论文(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同或者相近的论文)
同项目论文(和本文同属于一个基金项目成果的论文)
您可以为文献添加知识标签,方便您在书案中进行分类、查找、关联
请输入添加的标签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实名学术社交
个性化订阅推荐
快速查看收藏过的文献登录名:密码:
在此电脑保存用户名和密码& |
《新法规速递》电子杂志每日发送法规全文,
《法律图书馆》电子杂志每周发送目录摘要,
【法规标题】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颁布单位】上海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颁布时间】
【失效时间】
【法规来源】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
建筑管理)
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
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建筑物退让
建筑物的高度控制
建筑基地的绿地
特别地区的补充规定
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临时建设、农村个人建房和市区简棚屋地区私有房屋修建按有关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实施性详细规划,下同)应符合本规定。
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按分区规划(或地区结构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六)绿地。
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
)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
),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
),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与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一)行政办公用地(C
),指行政机关、党派和社会团体等机构用地;
(二)商业金融业用地(C
),指商业、金融业、保险业、服务业和旅馆业等用地;
(三)文化娱乐用地(C
),指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图书展览和游乐等设施用地;
(四)体育用地(C
),指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
(五)医疗卫生用地(C ),指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等设施用地;
(六)教育和科研设计用地(C
),指高等院校、中等专业
学校、成人学校、业余学校、残疾人学校、工读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不包括中学、小学和幼托设施用地(纳入居住用地)。
工业用地(M),指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一)第一类工业用地(M
),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用地的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二)第二类工业用地(M
),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用地的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三)第三类工业用地(M
),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用地的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W)指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一)普通仓库用地(W
),指储存一般货物的普通仓库用地;
(二)危险品仓库用地(W
),指储存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的专用仓库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指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市政公用设施及其附属的建筑物(含构筑物,下同)和管理维修设施等用地。
(一)供应设施用地(U
),指供水、供电、供燃气和供热等设施用地,不包括电厂、煤气厂用地(纳入工业用地);
(二)交通设施用地(U
),指公共客运交通、货运交通和其他交通设施用地;
(三)邮电设施用地(U
),指邮政、电信等设施用地;
(四)环境卫生设施用地(U
),指雨污水泵站、污水处理厂及粪便垃圾集运、堆放、处理等设施用地;
(五)施工与维修设施用地(U
),指房屋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工程、市政工程、绿化、地下构筑物等的施工及养护维
修设施用地;
(六)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如:消防、汛等设施用地。
绿地(G),指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包括其范围内的水域)。
(一)公共绿地(G
),指向公众开放、有一定游憩设施或装饰作用的绿化用地,包括各类公园和街头绿地;
(二)生产防护绿地(G
),指用于园林生产、隔离、卫生和安全防护等的绿化用地。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按分区规划(或地区结构规划)和本规定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以下简称《表一》)的规定执行。
凡《表一》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应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的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表一》规定范围的,应先提出调整规划,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批准后执行;特殊情况,须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含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下同)应按本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建筑基地面积大于3万平方米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未编制详细规划的,不予审批。
成片开发地区的详细规划,应先确定建筑总容量控制指标;在不超过建筑总容量控制指标的前提下,成片开发地区内各类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二》)的规定适当调整。
建筑基地面积小于或等于3万平方米的高、多层居住建筑用地和高、多层公共建筑用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在经批准的详细规划中已确定的,应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其建筑密度控制指标应按《表二》的规定执行;其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应按
《表二》规定的指标折减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五(见本规定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以下简称《表三》)执行。
《表二》规定的指标为上限,适用于单一类型的建筑基地。对混合类型的建筑基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建筑基地按使用性质分类划定后,按不同类型分别执行;对难以分类执行的建筑基地和综合楼基地,应按不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和不同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换
算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
对未列入《表二》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有关专业规定执行,但不应超过《表二》中相应居住建筑的控制指标。
城市规划确定的卫星城、各县县城和宝山区、闵行区、嘉定区的中心地区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按《表二》内外环线之间地区的控制指标执行;其中心地段、一般地段的划分由有关的规划确定。
城市规划确定的市级工业区、建制镇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按《表二》内外环线之间地区一般地段的控制指标执行。
建筑基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
(一)低层居住建筑为500平方米;
(二)多层居住建筑、多层公共建筑为1000平方米;
(三)高层居住建筑为2000平方米;
(四)高层公共建筑为3000平方米。
建筑基地未达到前款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确实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可予核准建设:
(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二)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三)农村地区的村镇建设,因特殊情况,确实难以达到前款规定面积的。
原有建筑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超出规定值的,不得在原有建筑基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
市区旧区的建筑基地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空间的,在符合消防、卫生、交通等有关规定和本章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按下表的规定增加建筑面积。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核定建筑面积(建筑基地面积乘以核定建筑容积率)的百分之二十。
----------------------------------
核定建筑容积率
每提供1平方米有效面积的开放
空间,允许增加的建筑面积(平方米)|
|-------------|------------------|
|-------------|------------------|
大于、等于2,小于4
|-------------|------------------|
大于、等于4,小于6
|-------------|------------------|
大于、等于6
----------------------------------
核定建筑容积率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按《表二》和本章的有关规定确定。
开放空间的条件和计算方法见附录二。
第二十一条
在地段较差的市区简棚屋密集地区,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批准,居住建筑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按内环线以内地区中心地段的指标执行。
第二十二条
建筑物之间因公共交通需要,架设穿越城市道路的空中人行廊道的,应报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和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批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廊道的净宽度不大于6米,廊道下的净空高度不小于5.5米;但穿越宽度小于16米且不通行公交车辆的城市支路的廊道下的净空高度可不小于4.6米。
(二)廊道内不得设置商业设施。
凡符合前款规定的廊道,其建筑面积可不计入建筑容量控制指标范围。
第二十三条
建筑间距除必须符合消防、卫生、环保、工程管线和建筑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
第二十四条
根据日照、通风的要求和本市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居住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
1、朝向为南北向的〔指正南北向和南偏东(西)45度以内(含45度),下同〕,其间距在市区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0倍,在浦东新区、市级工业区和郊县城镇(含宝山、闵行、嘉定区城镇,下同)不小于1.2倍。
2、朝向为东西向的〔指正东西向和东(西)偏南45度以内(不含45度),下同〕,其间距在市区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9倍,在浦东新区、市级工业区和郊县城镇不小于1.0倍。
(二)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的间距:
南北向的间距,在市区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7倍;在浦东新区、市级工业区和郊县城镇不小于0.8倍。东西向的间距在市区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7倍;在浦东新区、市级工业区和郊县城镇不小于0.8倍。
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的山墙宽度必须小于、等于16米;山墙宽度大于16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
(三)居住建筑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的间距:
1、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30度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
2、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30度、小于或等于60度时,其最窄处间距在市区不小于南侧(或较高)建筑高度的0.8倍;在浦东新区、市级工业区和郊县城镇不小于0.9倍。
3、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60度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
第二十五条
多层居住建筑底层有商店或其他非居住用房的,其间距计算不得扣除底层高度。
第二十六条
多层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5倍(在市区旧区,不小于0.4倍);低层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不小于4米。对按此规定不能满足消防间距或通道要求的,应按消防间距或通道要求控制,并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核定。
点式居住建筑的东(西)侧有居室窗户的,其与相邻居住建筑东西向的间距不适用前款规定的山墙间距,应按第二十四条的有关规定控制。
第二十七条
在第一类居住用地的低层独立式住宅地区及其紧邻地区进行新建、改建的,其间距不得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4倍。
第二十八条
对市区简棚屋密集地区进行改造,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批准建造的多、低层居住建筑,其间距按第二十四条规定执行确有困难的,可按以下规定适当缩小:
(一)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朝向为南北向的,其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9倍;朝向为东西向的,不小于较高建筑的0.8倍。
(二)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南北向的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6倍;东西向的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6倍。
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30度、小于或等于60度时,其最窄处间距不小于南侧(或较高)建筑高度的0.7倍。
第二十九条
高层居住建筑与低层独立式住宅的间距,应保证受遮挡的低层独立式住宅的居室冬至日满窗日照的有效时间不少于连续两小时;与其他居住建筑的间距,应保证受遮挡的居住建筑的居室冬至日满窗日照的有效时间不少于连续一小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
1、南北向的,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5倍(在市区旧区,不小于0.4倍),且其最小值为24米;
2、东西向的,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25倍,且其最小值为18米。
(二)高层居住建筑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
1、高层居住建筑与其北侧多、低层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高层建筑高度的0.3倍,且其最小值为24米;
2、高层居住建筑与其东(西)侧多、低层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13米。
(三)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多、低层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的间距不小于13米。
(四)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多、低层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但山墙有居室窗户的,其间距应不小于13米。
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多、低层居住建筑的间距符合本条规定的,可不受第二十四条和第二十七条规定的限制。
在符合第二十四条至第二十九条规定的前提下,南北向平行布置的低层居住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为6米,低层居住建筑与其北侧多层居住建筑的最小间距为8米,多、低层居住建筑与其北侧高层居住建筑的最小间距为13米。
按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九条规定计算出的多、低层居住建筑的间距如大于多、低层居住建筑与高层居住建筑的间距的,在同等条件下可按较小的间距控制,但须符合第二十九条规定的日照条件。
第三十一条
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侧或东西侧的,其间距按第二十四条至第三十条的规定控制;
(二)非居住建筑(第三十二条所列的非居住建筑除外)位于居住建筑北侧的,其建筑间距按第三十三条的规定控制。
(三)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但居住建筑山墙有居室窗户的,其山墙间距按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九条的有关规定控制。
第三十二条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托儿所和大中小学教学楼与相邻建筑的间距,应保证被遮挡的上述文教卫生建筑冬至日满窗日照的有效时间不少于3小时;在市区旧区进行改建的,其间距应保证冬至日满窗日照的有效时间不少于2小时。
第三十三条
非居住建筑(第三十二条所列的非居住建筑除外)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高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
1、南北向的,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3倍,且其最小值为18米。
2、东西向的,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25倍,且其最小值为13米。
(二)高层非居住建筑与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为13米;
(三)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为10米;
(四)低层非居住建筑与高、多、低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但最小值为6米。
以其他形式布置的非居住建筑的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
建筑物退让
第三十四条
沿建筑基地边界和沿城市道路、公路、河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内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除必须符合消防、防汛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
第三十五条
沿建筑基地边界的建筑物,其离界距离按以下规定控制,但离界距离小于消防间距时,应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
(一)各类建筑的离界距离,按下表规定的建筑物高度的倍数控制,但不得小于最小距离。
---------------------------------------------
非居住建筑
|(含第三十二条规定的文教卫生建筑)|
建\离\别|
\|-----------------|-----------------|
向\|建筑物高度的倍数
|最小距离(米)|建筑物高度的倍数|最小距离(米)
|-------|---------|-------|--------|--------|
|主见|----|---------|-------|--------|--------|
|朝录|----|---------|-------|--------|--------|
0.25(注)|
|--|----|---------|-------|--------|--------|
|按消防间距控制
|次见|----|---------|-------|--------|--------|
|按消防间距控制
|朝录|----|---------|-------|--------|--------|
---------------------------------------------
注:在市区旧区为0.2。
(二)界外是居住建筑的,除须符合第(一)项离界距离的规定外,须同时符合第四章建筑间距的有关规定。
(三)界外是公共绿地的,各类建筑的最小离界距离按第(一)项非居住建筑的离界距离控制。
(四)地下建筑物的离界距离,不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建筑物底板的底部的距离)的0.7倍,且其最小值为3米。
第三十六条
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无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含高层建筑裙房),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3米。在市区旧区中心地段的商业街,按此规定控制确有困难的,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核定,其后退距离可适当缩小。
第三十七条
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商场等有大量人流、年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含高层建筑裙房),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不得小于8米,并应留出临时停车或回车的场地。
第三十八条
高层建筑主楼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应按下列规定控制:
(一)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60米的,不得小于5米;
(二)建筑高度大于60米、小于或等于100米的,不得小于8米;
(三)建筑高度大于100米的,应相应加大后退距离,具体标准由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确定或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核定。
第三十九条
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多、低层建筑不得小于5米,高层建筑不得小于8米(均自道路规划红线直线段与曲线段的连接点算起)。
建筑物的围墙、基础、台阶、管线、阳台和附属设施,不得逾越道路规划红线。
地下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按第三十五条第(四)项的规定执行。
在规定的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内,不得设置零星建筑物;雨蓬、阳台、招牌、灯饰等可外挑,但其离室外地面的净空高度不得小于3米。
第四十一条
在村镇、城镇范围之外的公路规划红线两侧应划定隔离带,隔离带宽度的具体规定如下:
(一)国道、快速公路,两侧各50米;
(二)主要公路,两侧各20米;
(三)次要公路,两侧各10米。
公路规划红线和隔离带内,不得新建、扩建、改建任何建筑物,但可耕种或绿化造林;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批准,也可开挖沟渠、埋设管道、架设杆线、开辟服务性车道等。
沿穿越村镇、城镇的公路两侧兴建建筑工程,可按村镇、城镇规划进行管理,但建筑物后退公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5米。
第四十二条
沿河道规划蓝线(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按城市总体规划确定长期保留的河道规划线)两侧新建建筑物,其后退河道规划蓝线的距离除有关的规划另有规定外,不得小于6米。
第四十三条
沿铁路两侧兴建建筑工程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铁路干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20米;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5米;铁路两侧的围墙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0米,围墙的高度不得大于3米。
(二)铁路两侧的高层建筑、高大构筑物(水塔、烟囱等)、危险品仓库和厂房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须经铁路主管部门审核后确定。
(三)在铁路道口附近进行建设的,须符合铁路道口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四十四条
在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内不得新建建筑物。电力线路保护区的范围规定如下:
(一)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指导线边线向外两侧延伸所形成的两平行线内的区域。
1、一般地区各级电压的架空电力线路,其每边向外侧延伸的距离:
1――10千伏
35――110千伏
154――330千伏
2、市区和城镇人口密集地区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的宽度可略小于上述规定,具体标准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会同电力管理部门确定。
(二)电力电缆线路保护区,指地下电力电缆线路向外两侧延伸所形成的两平行线内的区域。其每边向外侧延伸的距离应不小于0.75米。
第四十五条
沿城市道路两侧的货运装卸泊位应后退道路规划红线设置,或设于建筑物底层。
建筑物的高度控制
第四十六条
建筑物的高度除必须符合日照、建筑间距、消防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
第四十七条
在有净空高度限制的飞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设施周围的新建、改建建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限制的规定。
第四十八条
在文物保护单位和建筑保护单位周围的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改建建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建筑和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并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先编制城市设计或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视线分析,提出控制高度和保护措施,经建筑和文
物保护专家小组评议后,由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具体核定。
视线分析方法参见附录二附图。
第四十九条
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物的控制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沿路一般建筑的控制高度(H)不得超过道路规划红线宽度(W)加建筑后退距离(S)之和的1.5倍,即:H≤1.5(W+S);
(二)沿路高层组合建筑的高度,按下式控制:
A≤L(W+S)
式中:A――沿路高层组合建筑以1∶1.5(即56.3度)的高度角在地面上投影的总面积,L――建筑基地沿道路规划红线的长度,W――道路规划红线宽度,S――沿路建筑的后退距离。
计算方法见附录二附图。
建筑物临接两条以上道路的,可按较宽的道路规划红线计算其控制高度。
建筑物直接临接或其面前道路临接广场、河道、电力线路保护区的,在计算控制高度时,可将广场、河道、电力线路保护区的二分之一宽度计为道路规划红线宽度。
建筑基地的绿地
第五十一条
各类建筑基地内的绿地面积占基地总面积的比例(以下称绿地率)必须符合《上海市植树造林绿化管理条例》规定的指标。
第五十二条
计算绿地率的绿地面积,包括建筑基地内的集中绿地面积和房前屋后、街坊道路两侧以及规定的建筑间距内的零星绿地面积。
建筑基地内的集中绿地面积,在居住用地中应不少于用地总面积的10%,在体育、医疗卫生和教育科研设计用地中应符合有关专业规定,在其他类别用地中应不少于5%。
居住小区内每块集中绿地的面积应不小于400平方米,且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绿地面积在规定的建筑间距范围之外。沿城市道路两侧的绿化隔离带不得作为集中绿地计算。
第五十三条
一个街区内的集中绿地可按规定的指标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综合平衡。在符合整个街区集中绿地指标的前提下,可不在每块建筑基地内平均分布。
第五十四条
位于市区旧区的建筑基地,确实难以达到规定绿化指标的,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和园林管理部门同意,可将屋面地栽绿化面积(每块面积不得小于100平方米)折算成地面绿地面积。其折算公式如下:
F=M×N
式中:F――地面绿地面积,M――屋面地栽绿化面积,
N――有效系数(见下表)。
-------------------------------------
屋面标高与基地地面的高差
(单位:米)
有效系数(N)
|-----------------|-----------------|
小于、等于1.5
|-----------------|-----------------|
大于1.5,小于、等于5.0
|-----------------|-----------------|
大于5.0,小于、等于12.0
|-----------------|-----------------|
大于12.0,小于、等于18.0|
|-----------------|-----------------|
-------------------------------------
特别地区的补充规定
第五十五条
本章所称的特别地区,指在土地使用和建筑管理上有特别要求,需在前述各章规定的基础上作补充性规定的地区,包括外滩风貌区、南京路商业街、淮海中路商业街、金陵东路商业街和其他类似性质的地区。
在特别地区内的建设工程应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前述各章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章补充规定执行。
第五十六条
外滩风貌区
(一)范围:北起天潼路,南至延安东路;西起河南中路,东至黄浦江。
(二)本地区内用地性质以金融、贸易、办公为主;不得新建、扩建各类工厂、仓库和多层居住建筑;不宜新建大型医疗、科研、教育设施。
(三)在本地区建筑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新建、改建建筑物;在其周围的建设控制地带内确需新建、改建建筑物的,应保护外滩建筑的轮廓线,其高度控制应以外滩防汛墙沿线为视点,按第四十八条的规定执行。
(四)本地区内新建建筑物的外形、面材、色彩等应与原有建筑相协调。
第五十七条
南京路商业街
(一)范围:东起河南中路,西至华山路,沿南京路两侧各一个街坊。
(二)本地区内用地性质以商业、服务业、文化娱乐为主,在合适路段也可建办公建筑、宾馆、饭店、商住楼等;不得新建工厂、仓库;不宜新建大型的医疗、科研、教育设施和多层居住建筑。
(三)本地区内的多、低层商业建筑(含裙房商业建筑)可以沿道路规划红线建造,但建筑物的基础、台阶、管线、阳台及附属设施不得逾越道路规划红线;多、低层商业建筑的山墙无窗时也可连接建造,但应符合消防要求。
本地区内新建影剧院、大型商场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含高层建筑裙房)以及高层建筑主楼,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按第三十七条和第三十八条的规定执行。
(四)本地区沿街高层建筑的裙房高度按四层(18米以下)控制,在个别地段的极限高度为24米。
(五)本地区内新建商业和一般办公建筑,其容积率最高可为9,但须结合第三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八条
淮海中路商业街
(一)范围:东起西藏南路,西至襄阳路,沿淮海中路两侧各一个街坊。
(二)本地区内用地性质同第五十七条第(二)项的规定。
(三)本地区内的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同第五十七条第(三)项的规定。
(四)本地区沿街高层建筑的裙房高度按四层(18米以下)控制。
第五十九条
金陵东路商业街
(一)范围:东起中山东二路,西至西藏南路,沿金陵东路两侧各一个街坊。
(二)本地区内用地性质同第五十七条第(二)项的规定。
(三)本地区沿街商业建筑底层应按规划设置骑楼,其净空高度、宽度应与原有骑楼相协调;骑楼顶部不得新建建筑或加层。
(四)本地区沿街高层建筑的裙房高度按四层(18米以下)控制。
本规定是实施《上海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的具体技术规定。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按《上海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六十一条
本规定施行前已取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并经核定规划设计要求,或已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工程,仍按原规定执行。
第六十二条
本规定由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六十三条
本规定自一九九四年十月一日起施行。一九八九年八月二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的《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
建筑管理)》同时废止。
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
公共设施用地
|-----------|---------|
|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商贸办公|教科文卫|
R3 |C1 C2 |C3C4
|--|--------------------|---|---|---|----|----|
|低层独立式住宅
|--|--------------------|---|---|---|----|----|
|其他低层居住建筑
|--|--------------------|---|---|---|----|----|
|多层居住建筑
|--|--------------------|---|---|---|----|----|
|高层居住建筑
|--|--------------------|---|---|---|----|----|
|--|--------------------|---|---|---|----|----|
|居住小区教育设施(中小学、幼托机构)
|--|--------------------|---|---|---|----|----|
|居住小区商业服务设施
|--|--------------------|---|---|---|----|----|
|居住小区文化设施(青少年和老年活动室、文|
|--|--------------------|---|---|---|----|----|
|居住小区体育设施
|--|--------------------|---|---|---|----|----|
|10|居住小区医疗卫生设施(卫生站、街道医院、|
|养老院等)
|--|--------------------|---|---|---|----|----|
|11|居住小区市政公用设施(含出租汽车站)
|--|--------------------|---|---|---|----|----|
|12|居住小区行政管理设施(派出所、居委会等)|
|--|--------------------|---|---|---|----|----|
|13|居住小区日用品修理、加工场
|--|--------------------|---|---|---|----|----|
|14|小型农贸市场
-----------------------------------------------
-----------------------------------------------
|15|小商品市场
|--|--------------------|---|---|---|----|----|
|16|居住区级以上(含居住区级,下同)行政办公|
|--|--------------------|---|---|---|----|----|
|17|居住区级以上商业服务设施
|--|--------------------|---|---|---|----|----|
|18|居住区级以上文化设施(图书馆、博物馆、美|
|术馆、音乐厅、纪念性建筑等)
|--|--------------------|---|---|---|----|----|
|19|居住区级以上娱乐设施(影剧院、游乐场、俱|
|乐部、舞厅、夜总会)
|--|--------------------|---|---|---|----|----|
|20|居住区级以上体育设施
|--|--------------------|---|---|---|----|----|
|21|居住区级以上医疗卫生设施
|--|--------------------|---|---|---|----|----|
|22|特殊病院(精神病院、传染病院)――需单独|
|--|--------------------|---|---|---|----|----|
|23|办公建筑、商办综合楼
|--|--------------------|---|---|---|----|----|
|24|一般旅馆
|--|--------------------|---|---|---|----|----|
|25|旅游宾馆
|--|--------------------|---|---|---|----|----|
|26|商住综合楼
|--|--------------------|---|---|---|----|----|
|27|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
|--|--------------------|---|---|---|----|----|
|28|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学校和业余学校
-----------------------------------------------
-----------------------------------------------
|29|科研设计机构
|--|--------------------|---|---|---|----|----|
|30|对环境基本无干扰、污染的工厂
|--|--------------------|---|---|---|----|----|
|31|对环境有轻度干扰、污染的工厂
|--|--------------------|---|---|---|----|----|
|32|对环境有严重干扰、污染的工厂
|--|--------------------|---|---|---|----|----|
|33|普通储运仓库
|--|--------------------|---|---|---|----|----|
|34|危险品仓库
|--|--------------------|---|---|---|----|----|
|35|农、副、水产品批发市场
|--|--------------------|---|---|---|----|----|
|36|社会停车场、库
|--|--------------------|---|---|---|----|----|
|37|加油站
|--|--------------------|---|---|---|----|----|
|38|汽车修理、专业保养场和机动车训练场
|--|--------------------|---|---|---|----|----|
|39|客、货运公司站场
|--|--------------------|---|---|---|----|----|
|40|施工维修设施及废品场
|--|--------------------|---|---|---|----|----|
|41|污水处理厂、殡仪馆、火葬场
|--|--------------------|---|---|---|----|----|
|42|其他市政公用设施
-----------------------------------------------
------------------------------------------------------
|市政公|绿
|-----------|-------|用设施|-------|
|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普
通|危险品|用地
|--------------------|---|---|---|---|---|---|---|---|
|低层独立式住宅
|--------------------|---|---|---|---|---|---|---|---|
|其他低层居住建筑
|--------------------|---|---|---|---|---|---|---|---|
|多层居住建筑
|--------------------|---|---|---|---|---|---|---|---|
|高层居住建筑
|--------------------|---|---|---|---|---|---|---|---|
|--------------------|---|---|---|---|---|---|---|---|
|居住小区教育设施(中小学、幼托机构)
|--------------------|---|---|---|---|---|---|---|---|
|居住小区商业服务设施
|--------------------|---|---|---|---|---|---|---|---|
|居住小区文化设施(青少年和老年活动室、文|
|--------------------|---|---|---|---|---|---|---|---|
|居住小区体育设施
|--------------------|---|---|---|---|---|---|---|---|
|居住小区医疗卫生设施(卫生站、街道医院、|
|养老院等)
|--------------------|---|---|---|---|---|---|---|---|
|居住小区市政公用设施(含出租汽车站)
|--------------------|---|---|---|---|---|---|---|---|
|居住小区行政管理设施(派出所、居委会等)|
|--------------------|---|---|---|---|---|---|---|---|
|居住小区日用品修理、加工场
------------------------------------------------------
------------------------------------------------------
|小型农贸市场
|--------------------|---|---|---|---|---|---|---|---|
|小商品市场
|--------------------|---|---|---|---|---|---|---|---|
|居住区级以上(含居住区级,下同)行政办公|
|--------------------|---|---|---|---|---|---|---|---|
|居住区级以上商业服务设施
|--------------------|---|---|---|---|---|---|---|---|
|居住区级以上文化设施(图书馆、博物馆、美|
|术馆、音乐厅、纪念性建筑等)
|--------------------|---|---|---|---|---|---|---|---|
|居住区级以上娱乐设施(影剧院、游乐场、俱|
|乐部、舞厅、夜总会)
|--------------------|---|---|---|---|---|---|---|---|
|居住区级以上体育设施
|--------------------|---|---|---|---|---|---|---|---|
|居住区级以上医疗卫生设施
|--------------------|---|---|---|---|---|---|---|---|
|特殊病院(精神病院、传染病院)――需单独|
|--------------------|---|---|---|---|---|---|---|---|
|办公建筑、商办综合楼
|--------------------|---|---|---|---|---|---|---|---|
|--------------------|---|---|---|---|---|---|---|---|
|--------------------|---|---|---|---|---|---|---|---|
|商住综合楼
|--------------------|---|---|---|---|---|---|---|---|
|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
------------------------------------------------------
------------------------------------------------------
|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学校和业余学校
|--------------------|---|---|---|---|---|---|---|---|
|科研设计机构
|--------------------|---|---|---|---|---|---|---|---|
|对环境基本无干扰、污染的工厂
|--------------------|---|---|---|---|---|---|---|---|
|对环境有轻度干扰、污染的工厂
|--------------------|---|---|---|---|---|---|---|---|
|对环境有严重干扰、污染的工厂
|--------------------|---|---|---|---|---|---|---|---|
|普通储运仓库
|--------------------|---|---|---|---|---|---|---|---|
|危险品仓库
|--------------------|---|---|---|---|---|---|---|---|
|农、副、水产品批发市场
|--------------------|---|---|---|---|---|---|---|---|
|社会停车场、库
|--------------------|---|---|---|---|---|---|---|---|
|--------------------|---|---|---|---|---|---|---|---|
|汽车修理、专业保养场和机动车训练场
|--------------------|---|---|---|---|---|---|---|---|
|客、货运公司站场
|--------------------|---|---|---|---|---|---|---|---|
|施工维修设施及废品场
|--------------------|---|---|---|---|---|---|---|---|
|污水处理厂、殡仪馆、火葬场
|--------------------|---|---|---|---|---|---|---|---|
|其他市政公用设施
------------------------------------------------------
注:√允许设置;
×不允许设置;
○允许或不允许设置,由城市
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具体条件和规划要求确定。
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
内环线以内地区
内外环线之间地区
|--------------|---------------|
建筑容量指标|
|------|-------|-------|-------|-------|
|FAR|D
|建筑基地类型
|-----------|--|---|--|----|--|----|--|----|--|----|
低层独立式住宅
|20|0.40|18|0.35|18|0.35|18|0.30|
其他低层居住建筑
|30|0.90|27|0.80|27|0.80|25|0.70|
|-----------|--|---|--|----|--|----|--|----|--|----|
|多层|33|2.0|30|1.8
|高层|25|4.0|25|4.0
|--------|--|--|---|--|----|--|----|--|----|--|----|
一般办公建筑
|多层|50|4.0|45|3.5
|高层|50|8.0|45|7.5
|--------|--|--|---|--|----|--|----|--|----|--|----|
公寓式办公建筑|多层|50|3.0|45|2.5
|高层|50|6.0|45|5.5
|--------|--|--|---|--|----|--|----|--|----|--|----|
|多层|70|4.0|65|3.5
|高层|70|8.0|65|7.5
|--------|--|--|---|--|----|--|----|--|----|--|----|
商业综合楼
|--------|--|--|---|--|----|--|----|--|----|--|----|
|(一般通用厂房)|多层|
|--------|--|--|---|--|----|--|----|--|----|--|----|
|-----------|--------------------------------------|
按照建设部《公园内部用地比例》的规定执行。
----------------------------------------------------
注:1、地段划分范围见附录一;
2、D――建筑密度,FAR――建筑容积率。
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
建筑基地面积(平方米)
|折减率(J)(百分比)|
|------------------|-----------|
小于、等于1000
|------------------|-----------|
|大于1000,小于、等于2000
|------------------|-----------|
|大于2000,小于、等于3000
|------------------|-----------|
|大于3000,小于、等于4000
|------------------|-----------|
|大于4000,小于、等于5000
|------------------|-----------|
|大于5000,小于、等于6000
|------------------|-----------|
|大于6000,小于、等于7000
|------------------|-----------|
|大于7000,小于、等于15000
|------------------|-----------|
|大于15000,小于、等于17000|
|------------------|-----------|
|大于17000,小于、等于19000|
|------------------|-----------|
|大于19000,小于、等于21000|
|------------------|-----------|
|大于21000,小于、等于23000|
|------------------|-----------|
|大于23000,小于、等于25000|
|------------------|-----------|
|大于25000,小于、等于26000|
|------------------|-----------|
|大于26000,小于、等于27000|
|------------------|-----------|
|大于27000,小于、等于28000|
|------------------|-----------|
|大于28000,小于、等于29000|
|------------------|-----------|
|大于29000,小于、等于30000|
-------------------|------------
1、建筑容积率(容积率)
指建筑物地面以上各层建筑面积的总和与建筑基地面积的比值。
2、建筑密度
指建筑物底层占地面积与建筑基地面积的比率(用百分比表示)。
3、低层建筑
指高度小于、等于10米的建筑,低层居住建筑为一层至三层。
4、多层建筑
指高度大于10米,小于、等于24米的建筑,多层居住建筑为四层至八层。
5、高层建筑
指高度大于24米的建筑,高层居住建筑为八层以上(不含八层)。
6、公寓式办公建筑
指单元式小空间划分,每个单元平均建筑面积大于、等于150平方米,有独立卫生设备的办公建筑。
每个单元平均建筑面积小于150平方米的,按居住建筑处理。
7、一般办公建筑
指非单元式小空间划分,按层设置卫生设备的办公建筑。
8、商业建筑
指综合百货商店、商场,经营各类商品的专业零售和批发商店,以及饮食等服务业的建筑。
9、商住综合楼
指商业和居住混合的建筑。
10、商办综合楼
指商业和办公混合的建筑。
指与高层建筑紧密连接,组成一个整体的多、低层建筑。
裙房的最大高度不超过24米,超过24米的,按高层建筑处理。
12、内环线以内地区的中心地段(1)
浦西部分:
(1)中山东一路、南苏州路、石门一路、北京西路、万航渡路、华山路、常熟路、淮海中(东)路、人民路和中山东二路所围绕的地区及沿路两侧基地;
(2)徐家汇副中心地区,指广元路、天平路、肇家浜路、天钥桥路、南丹路、宜山路和徐镇路所围绕的地区及沿路两侧基地;
(3)四川北路地区,指北苏州路至东宝兴路口的四川北路两侧基地;
(4)曹家渡地区,指万航渡路、长宁支路和长寿路所围绕的三角地区及沿路两侧基地;
(5)中山公园地区,指凯旋路以东,安西路以西,沿长宁路、愚圆路两侧基地;
(6)武宁路地区,指中山北路以南,普雄路以北,沿武宁路两侧基地;
(7)新客站地区,指苏州河以东,汉中路以北,共和新路以西,中兴路以南所围绕的地区及沿路两侧基地;
(8)提篮桥地区,指公平路以东,惠民路以西,东大名路及海门路沿路两侧基地;
(9)控江路地区,指打虎山路以东,江浦路以西,沿控江路两侧基地;
(10)十六铺小东门地区,指新开河北路以南,复兴东路以北,中山东二路、中山南路及东门路沿路两侧基地;
(11)老西门地区,指蓬莱路以北,淮海东路以南,人民路及中华路两侧基地;
(12)打浦桥地区,指建国路以南,斜土路以北,沿瑞金二路、打浦路两侧基地。
浦东部分:
(1)陆家嘴中心地区,指浦东南路以西,东昌路以北,黄浦江以东、以南范围内;
(2)张杨路商业中心地区,指沈家弄以南,张扬路以北,浦东南路以东,文登路以西范围内;
(3)浦东新区轴线大道地区,指陆家嘴地区的浦东南路至杨高路沿轴线大道两侧基地。
13、内外环线之间地区的中心地段(Ⅲ)
(1)内外环线之间各分区中心地区(具体范围由有关的规划确定);
(2)虹桥开发区,指虹桥路、古北路、仙霞路和伊犁路所围绕的地区;
(3)大柏树内贸中心地区,指中山北一路、邯郸路以南,源林路以北,沿曲阳路两侧基地;
(4)中山北路物贸街,指曹杨路以东,光新路以西,沿中山北路两侧基地。
指黄浦、南市、卢湾、徐汇、长宁、静安、普陀、闸北、虹口、杨浦等十个区的范围。
15、市区旧区
指浦西的内环线以内地区。
16、市区简棚屋密集地区
指市区内简棚屋和二级旧里的建筑面积占所在地区总建筑面积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地区。
17、日照有效时间(见下表)
----------------------------------------------
建筑物朝向
日照有效时间
建筑物朝向
日照有效时间
|----------|----------|----------|-----------|
|9∶00~15∶00|
|南偏东1°~15°
|9∶00~15∶00|南偏西1°~15°
|9∶00~15∶00
|南偏东16°~30°|9∶00~14∶30|南偏西16°~30°|9∶30~15∶00
|南偏东31°~45°|9∶00~13∶30|南偏西31°~45°|10∶30~15∶00|
|南偏东46°~60°|9∶00~12∶30|南偏西46°~60°|11∶30~15∶00|
|南偏东61°~75°|9∶00~11∶30|南偏西61°~75°|12∶30~15∶00|
|南偏东76°~90°|9∶00~10∶30|南偏西76°~90°|13∶30~15∶00|
----------------------------------------------
注:日照时角按每小时15°计算。
1、建筑面积计算
按国家有关建筑面积的计算规则计算。对高度在2.2米以下(含2.2米)的设备层,可不计建筑面积;对设备层兼作避难层的,其高度可适当放宽,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核定。
2、建筑容积率计算
(1)在计算容积率时,地下室的建筑面积不计;屋顶层建筑面积不超过标准层建筑面积1/8的不计;用作开放空间的建筑面积不计;半地下室在室外地面以上部分的高度不超过1米的不计。
(2)半地下室在室外地面以上部分的高度超过1米的,按下式计算建筑面积:
A’=KA
式中:A’――折算的建筑面积,K――半地下室地面以上的高度与其层高之比,A――半地下室建筑面积。
(3)商办综合楼的容积率控制指标,按不同性质的建筑面积比例换算合成,其建筑密度控制指标可按商业建筑的指标执行。
(4)商住综合楼的容积率控制指标,按不同性质的建筑面积比例换算合成,其建筑密度控制指标按《表二》的规定执行。高层商住综合楼商业用房的建筑面积应至少占总建筑面积的10%,不足10%的,其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的控制指标按高层居住建筑的规定执行;多层商住综合楼
商业用房应至少占两层以上(含两层),仅设底层商店的,其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控制指标按多层居住建筑的规定执行。
3、建筑基地面积计算
建筑基地的面积以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正式划定用地范围的面积为准;城市道路规划红线和河道蓝线内的面积不得计入。
4、开放空间的条件和计算
(1)开放空间是指在建筑基地内,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广场、绿地、通道、停车场(库)等公共使用的室内外空间(包括平地、下沉式广场和屋顶平台)。
开放空间必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a、沿城市道路、广场留设;
b、任一方向的净宽度在6米以上,实际使用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
c、以净宽1.5米以上的开放性楼梯或坡道连接基地地面或道路,且与基地地面或道路的高差在±5.0米以内(含±5.0米);
d、提供室内连续开放空间的,其最大高差为―5.0米至+12.0米,且开放地面层;
e、向公众开放绿地、广场的,应设置座椅等休息设施;
f、建设竣工后,应设置相应的标志,并交有关部门管理或经批准由建设单位代行管理;
g、常年开放,且不改变使用性质。
(2)开放空间有效面积的计算公式如下:
F=M×N
式中:F――开放空间的有效面积,M――开放空间向公众开放的实际使用面积,N――有效系数。
有效系数(N)按下列条件确定:
a、室外开放空间在地面层的,其地坪标高与道路或基地地面的高差在±1.5米以内(含±1.5米)时,N=1.0;
b、室外开放空间在屋面上或为下沉式广场的,其标高与道路或基地地面的高差在+1.5米至+5.0米(含+5.0米)或-1.5米至-5.0米(含-5.0米)时,N=0.7;
c、提供室内开放空间,其标高与室外基地地面的高差在±5.0米以内,或提供室内连续开放空间,其标高与室外基地地面的高差在-5.0米至+12.0米时,N=1。
5、建筑间距计算
除另有规定外,建筑间距是指两幢建筑的外墙面之间最小的垂直距离。
坡度大于45度的坡屋面建筑,其建筑间距是指自屋脊线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线至被遮挡建筑的外墙面之间最小的垂直距离。
6、建筑高度计算
在计算建筑间距时,建筑高度按下列规定计算:
(1)平屋面建筑:挑檐屋面自室外地面算至檐口顶,加上檐口挑出宽度(见图一);有女儿墙的屋面,自室外地面算至女儿墙顶(见图二)。
(2)坡屋面建筑:屋面坡度小于45度(含45度)的,自室外地面算至檐口顶加上檐口挑出宽度(见图三);坡度大于45度的,自室外地面算至屋脊顶(见图四)。
(3)水箱、楼梯间、电梯间、机械房等突出屋面的附属设施,其高度在6米以内,且水平面积之和不超过屋面建筑面积1/8的,不计入建筑高度。
7、沿路建筑高度
(1)沿路一般建筑高度的控制
H<15(W+S)
(2)沿路高层组合建筑高度的控制
aA<L(W+S)
见图六(轴测图)
图中斜线部分A为1∶15(即563°)高度角的投影面积。
H1、H2、H3为组合建筑各部分实际高度。
b在实际应用中,为了简化作图和计算方法,也可采用下列演化而来的算式和图七的作图方法控制建筑高度。A’<15L(W+S) 式中A’为沿路建筑以1∶1(即45°)高度角在地面上投影的面积。L、W、S的意义同前。
见图七(平面图),图中斜线部分A’为1∶1(即45°)高度角的投影面积;H1、H2、H3为组合建筑各部分实际高度。
8、建筑高度控制视线分析方法
根据建筑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环境,选择适当视点确定视线走廊,进行视线分析。视点的距离应大于或等于3H。因现状条件限制难以按3H视点距离控制高度的,视点距离可适当缩小,但不得小于2H。(见图八)。
建筑高度计算附图(略)
不同类型混合的建筑基地建筑容量的核定。
〔建设条件〕
A基地位于内环线以内地区的一般地段,基地总面积为26050平方米,基地所在地区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南面部分作为高层商办综合楼基地,面积为7650平方米;北面部分作为高层商住综合楼基地,面积为18400平方米(见图九)。
〔建筑容量的核定〕
按照第十五条的规定,不同类型混合的建筑基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建筑基地按使用性质分类划定后进行核算,现分别计算如下:
(一)高层商办综合楼基地
基地面积为7650平方米,其中商业建筑面积占40%,公寓式办公建筑面积占60%。
由《表二》查得高层商业建筑容积率的控制指标为7.5,高层公寓式办公建筑容积率的控制指标为5.5
综合容积率控制指标为:(7.5×0.4)+(5.5×0.6)=6.3。
查《表三0》,基地面积为7650平方米,J=10%
核定容积率为:6.3×(1-10%)=5.7
核定建筑面积为:=43605(平方米)。
(二)高层商住综合楼基地
基地面积为18400平方米,扣除幼托建筑基地面积2080平方米,高层商住建筑基地面积为16320平方米,其中商业建筑面积占10%,居住建筑面积占90%。
由《表二》查得高层商业建筑容积率的控制指标为7.5,高层居住建筑容积率的控制指标为4.0
综合容积率的控制指标为:(7.5×0.1)+(4.0×0.9)=4.4。
查《表三》,基地面积为16320平方米,J=11%
核定容积率为:4.4×(1-11%)=3.9
核定建筑面积为:1=63648(平方米)。
幼托建筑的容积率按有关专业规定另行核定。
注:建筑基地面积、建筑面积取整数,余数四舍五入;建筑容积率取小数点后一位,余数四舍五入。
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空间的建筑基地建筑容量的核定。
〔建设条件〕
某高层商办综合楼位于内环线以内地区的中心地段,建筑基地面积为4500平方米,基地所在地区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该建筑的底层架空作开放空间,面积为1190平方米;另有室外社会停车开放空间,面积为306平方米(见图十)。
〔建筑容量的核定〕
由《表二》查得高层商业、办公建筑容积率的控制指标为8.0
查《表三》,基地面积为4500平方米,J=16%
核定容积率为:8×(1-16%)=6.7
核定建筑面积为:=30150(平方米)。
按照第二十条规定,提供开放空间可增加建筑面积,且每提供1平方米有效面积的开放空间,允许增加的建筑面积为2.5平方米;又按附录二开放空间的条件和计算的规定,N=1.0。
开放空间有效面积为:()×1.0=1496(平方米)
增加的建筑面积为:=3740(平方米)
核定建筑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为:30150×20%=6030(平方米)。
因为3740平方米小于6030平方米,符合第二十条的规定,所以总建筑面积可为:3=33890(平方米)。
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
免责声明:
本站()法规文件均转载自:
政府网、政报、媒体等公开出版物
对本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
请核对正式出版物、原件和来源
====================================
《法律图书馆》公众微信
关注《法律图书馆》网站公众微信号,即可每日获取最新的法规法规,法治动态等法律专业信息。
关注方法: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law-lib
凡购《新法规速递》安卓手机版服务三年,赠预装法规软件的最新款七寸平板电脑一台。购一年服务者,另有U盘赠送。
软件可以在线全文检索法规50万件,离线查看本地法规3万件,还可以实时下载新的法规到本地。
软件有免费版可
&软件收录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及地方性法规约13万件。“云检索”功能,可以在线全文检索、浏览50万件法规,可下载收藏浏览过的法规。2015年推出免安装绿色版
软件可以免费,但未注册用户不提供更新和在线检索服务。
&&&收录1949年至今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事务性文件;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国际条约、英文法律、英文行政法规、英文地方性法规;各地裁判文书、仲裁裁决、合同范本、法律文书、立法草案、法规释义、参考文件等信息;数据库记录近60万件,每天增加法规数百件。
提供数十种组合检索方式,并有自定义首页,收藏法规,保存浏览检索记录等多种个性化功能。
使用4G的U盘,方便您将法规数据库随身携带,在不同的电脑上方便使用。同时也可以当作普通U盘使用,复制拷贝文件。软件功能和完全相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商业裙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