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T1LCD怎么设置脚手架水平网设置

拒绝访问 | www.chiphell.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chiphell.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df043d7-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本节来学习裸机下的LCD 驱动,本节学完后,再来学习Linux下如何使用LCD驱动
Linux中的LCD驱动,链接如下:
(Linux-LCD层次分析链接:)
(Linux-LCD驱动分析链接:)
横屏4.3寸LCD为480*272(行:480个像素点 & & & &列:272个行)
1.LCD原理图 :
Pin1- Pin6:Von/ Voff &电源正/负(由GPG4控制,高电平有效)
Pin2:VM/VDEN 数据使能信号 (0:表示正在跳行,1:表示可以传输像素数据)&
Pin8:VLINE/HSYNC 水平同步信号(每扫完一行,即发一次水平同步信号) &
Pin28:VFRAME/VSNC 垂直同步信号(每扫完一屏,即发一次垂直同步信号)&
Pin30:VLCK 时钟信号&
Pin42,Pin45 LED+,LED- & 背光显示开关 (由0:off & 1:no)
VD23~VD19:R信号 &&
VD15~VD10:G信号&
VD7~VD3 & &:B信号&
数据是采用16Bpp像素,RGB565格式(因为LCD控制器不支持18Bpp格式)&
例如:粉色RGB值分别为209,92,174(10)
数据从高位往下取,R和B取5位,G取6位,那么值为0XD2F5。
565RGB引脚连接图如下:
1.2配置引脚
= 0xffffffff;
// 禁止内部上拉
= 0xaaaaaaaa;
// GPIO管脚用于VD[7:0],LCDVF[2:0],VM,VFRAME,VLINE,VCLK,LEND
= 0xffffffff;
// 禁止内部上拉
= 0xaaaaaaaa;
// GPIO管脚用于VD[23:8]
GPBCON &= ~(GPB0_MSK);
// Power enable pin
GPBCON |= GPB0_
GPBDAT &= ~(1&&0);
// Power off
2.设置LCDCON1~5控制寄存器
2.1BSWP和HWSWP介绍
更改存储格式,对于16bppRGB565(高数据在后)来说,BSWP=0, HWSWP=1
2.2查看2440中LCD控制器初始状态时序图:
VSPW: 垂直同步脉冲宽度 pulse widch&
VBPD: 垂直脉冲后沿延迟(用来等待LCD模块响应的时间) &back delay&
VFPD: 垂直脉冲前沿延迟(用来等待LCD模块响应的时间) &Front delay
HSPW: 行同步脉冲宽度 pulse widch&
HBPD: 行脉冲后沿延迟(用来等待LCD模块响应的时间) &back delay&
HFPD: 行脉冲前沿延迟(用来等待LCD模块响应的时间) &Front delay
&LINEVAL:行数,用来决定垂直尺寸,对于4.3寸时,LINEVAL=272-1
HOZVAL:行数,用来决定水平像素点个数,对于4.3寸时,HOZVAL=480-1
2.3 查看 LCD芯片手册时序图,计算周期时间:
从上图2中得到时钟周期为10Mhz(100ns)
通过图1和图3计算出:
HSPW+1=T7=5 clock
HFPD+1=T8-T11=11 clock&
HBPD+1=T6-T7-T8=17 clock
VSPW+1=T1=1 Line
VFPD+1=T2-T5=2 Line
VBPD+1=T0-T2-T1=4 Line
2.4 配置LCDCON1~5
根据上面就先来定义全局变量:
HSPW_16bpp
HFPD _16bpp
HBPD _16bpp
VSPW _16bpp
VFPD _16bpp
VBPD _16bpp
设置LCDCON1寄存器:
CLKVAL[17:8]:
设置VCLK时钟, CLKVAL =HCLK/(LCD时钟*2)-1
本裸板的HCLK=100Mhz,LCD时钟=10MHZ,所以CLKVAL =4
PNRMODE [6:5]:
设置为TFT模式,PNRMODE =0x3
BPPMODE[4:1]:
设置为16BPP, BPPMODE=0x0C
ENVID [0]:
控制PWREN信号(GPG4)输出,先配置好再输出PWREN, ENVID =0
(开启之前应该设置LCDCON5位[3]允许PWREN信号才有效)
设置LCDCON2寄存器:
VBPD [31:24]:垂直脉冲后沿延时, VBPD=VBPD_16
LINEVAL[23:14]:垂直行数,决定垂直大小, LINEVAL=272-1;
VFPD[13:6]:垂直脉冲前沿延时, VFPD= VFPD_16
VSPW[5:0]:垂直同步脉冲宽度, VSPW= VSPW_16
设置LCDCON3寄存器:
HBPD[25:19]:水平脉冲后沿延时, HBPD= HBPD_16
HOZVAL[18:8]:水平像素点个数, HBPD= 479;
HFPD[7:0]:水平脉冲前沿延时, HFPD= HFPD_16
设置LCDCON4寄存器:
HSPW[7:0]:水平同步脉冲宽度, HSPW = HSPW_16
设置LCDCON5寄存器:
FRM565[11]:设置16bpp输出格式, FRM565=1(RGB565);
INVVCLK[10]:设置VCLK记性,LCD手册如下,所以等于0,不设置(下降沿读取数据)
INVVLINE [9]:HSYNC水平同步信号反转, 因为LCD手册和2440手册不一样,所以INVVLINE=1;
INVVFRAME[8]:VSYNC垂直同步信号反转, 因为LCD手册和2440手册不一样,所以INVVFRAME =1;
INVVFRAME[3]:PWREN信号(GPG4)允许位,=0,不设置,等设置了缓存寄存器后才设置
HWSWP [0]:更改存储格式,这里HWSWP=1,BSWP[1]默认等于0,使我们的LCD像素显示从低到高排列
&LCDCON1 = (4&&8) | (0X3&&5) |& (0x0C &&1) | (0&&0);
&LCDCON2 = ((VBPD_16bpp)&&24) | (271&&14) |& ((VFPD_16bpp)&&6) |((VSPW_16bpp)&&0);
&LCDCON3 = ((HBPD_16bpp)&&19) | (479&&8) | ((HFPD_16bpp));
&LCDCON4 = (HSPW_16bpp);
&LCDCON5 = (1&&11) | (1&&9) | (1&&8) |& (1&&0);
&LCDCON1 &=~(1&&0); & & & & &// 关闭PWREN信号输出
&LCDCON5 &=~(1&&3); & & & & &//禁止PWREN信号
3.设置LCDSADDR1~3缓冲地址寄存器
设置LCDSADDR1寄存器:
LCDBANK[29:21]:
保存缓冲起始地址A[30:22] &&
LCDBASEU[20:0]:
保存缓冲起始地址A[21:1]
设置LCDSADDR2寄存器:
LCDBASEL[20:0]:
保存存缓冲结束地址A[21:1],这里我们 采用4.3寸LCD,所以等于((0x0)*(272)*2)&&1)&0x1 这里*2是代表一个像素占了2字节,若是8bpp模式,则就不需要乘以2  
设置LCDSADDR3寄存器:
OFFSIZE[21:11]:
保存LCD上一行结尾和下一行开头的地址之间的差(半字数为单位),我们使用的是连续地址,所以不设置,默认为0
PAGEWIDTH [10:0]:
保存LCD一行占的宽度(半字数为单位),我们每个像素点是半字数,所以等于480
代码如下: & &&     & & &
1 LCDSADDR1 = ((0x&&22)&&21) |
((0x&&1)& 0x1fffff);
2 LCDSADDR2 = ((0x+(480)*(272)*2)&&1)& 0x1 3 LCDSADDR3 = (0&&11) | (480*2/2);
4.允许并输出PWREN信号
GPGCON = (GPGCON & (~(3&&8))) | (3&&8);
// GPG4用作LCD_PWREN
= (GPGUP & (~(1&&4))) | (1&&4);
// 禁止内部上拉
LCDCON5 = (LCDCON5 & (~(1&&5))) | (0&&5);
// 设置LCD_PWREN的极性: 正常
LCDCON5 = (LCDCON5 & (~(1&&3))) | (1&&3);
// 允许LCD_PWREN信号输出
LCDCON1 |= 1;
//输出LCD_PWREN信号
&5.驱动LCD显示白色
fb_base_addr=0x;
//缓存起始地址
LCDCON1 |= 1;
// 使能LCD驱动
GPBDAT |= (1&&0);
//显示白色颜色
for (y = 0; y & 272; y++)
//向缓存地址里存数据
for (x = 0; x & 480; x++)
UINT16 *addr = (UINT16 *)fb_base_addr + (y * 480 + x);
//定义指针变量等于缓存地址
= (color && 19) & 0x1f;
green = (color && 10) & 0x3f;
= (color &&
3) & 0x1f;
color = (red && 11) | (green && 5) | // 格式5:6:5
*addr = (UINT16)
//addr表示缓存地址,*addr表示缓存地址里的变量,
LCDCON1 &= 0x3
// 失能LCD驱动
GPBDAT &= ~(1&&0);
6.TPAL临时调色板寄存器介绍
& & 当清屏时,可以使用TPAL寄存器,快速清屏&
& & 位[24] & & TPAL使能位
& & 位[23:0] &RGB数据位
例如: TPAL=0x1ffffff (使能TPAL寄存器,并设为白色屏)
阅读(...) 评论()取景器再升级 富士X-T1详细评测
我的图书馆
取景器再升级 富士X-T1详细评测
取景器再升级 富士X-T1详细评测
发表时间: 来源: 作者:梁爽 &责任编辑:梁爽
& & & 日富士在CP+前夕正式推出X-T1,该机是X系列中的最新成员。与此前X系列相机采用旁轴造型不同,X-T1改为复古单反造型,具备单反式操作机械转盘,机身设计成全天候防护。此外,X-T1还改进了电子取景器和自动对焦性能,电子取景器仅为0.005秒的时滞,0.08秒自动对焦速度可实现每秒8张高速连拍。X-T1通过应用程序还可实现无线遥控拍摄。
  早在去年年底就有传闻富士要推出一款三防的复古单反造型X系列相机,如今传闻成真,富士X-T1的出现让人感觉很像奥林巴斯OM-D的路线。自从奥林巴斯推出复古单反造型OM-D E-M5后,似乎复古风也出现了两个分支,一类是手动单反造型一类是旁轴造型。富士X系列一直都是以旁轴造型示人,此次变换风格,也是有原因的,复古单反造型同样打怀旧牌,与奥林巴斯OM-D E-M1、尼康Df类似。另外搭配长焦镜头时单反造型有利于握持。那么X-T1是个换上单反外壳的X-E2吗?下面我们看一下X-T1与同门X-E2、竞品α6000的规格对比:
规格对比(点击放大)
  除去外形的差异,从规格来看,我们可以认为X-T1是X-E2的改进版。主要改进在四点上:1.电子取景器;2.连拍能力;3.翻转屏;4.支持UHS-II SD。这当中翻转屏是由于单反造型,对体积要求要更宽松一些,其他三点均是为“速度”服务的。与索尼的α6000相比,X-T1本身定位更高,在取景器、高感上占有优势,而本次X-T1最大技术亮点就是速度,却输给了索尼新品。
  前文编辑提到富士X-T1的主要改进均是围绕着速度,具体如下:
1.升级版电子取景器
圆形取景器
  富士X-T1搭载的是0.5英寸236万像素OLED多模式电子取景器。单纯从规格上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不过细节上确实有了提升,取景器采用31°的宽视角(X-E2为25°),放大倍率达到0.77倍(相当于35mm格式),取景器显示时滞仅为0.005秒。这样的规格是非常高的,要知道去年奥林巴斯发布的E-M1取景器放大倍率为0.74倍(相当于35mm格式),显示延迟时间才0.029秒。
  可以说硬件上X-T1的电子取景器是目前业界领先的,更好的取景器在功能上也有了创新,具备四种显示模式:
全屏和普通
  1.“全屏”模式可充分利用X-T1取景器的高放大率,在屏幕顶端和底部显示拍摄信息,以避免阻碍视野。这种模式视野非常宽广,比较适合拍摄风光。
  2.“普通”模式是使用自动对焦拍摄时,“普通”模式能够让用户专注于取景拍摄,同时了解拍摄条件的随时改变,适合运动和动作摄影。
  3.“双屏”模式专为手动对焦设计,可进行智能化的分割显示。同步检查常规视图和手动对焦区域(数码裂像屏(Digital Split Image)或峰值对焦),从而使对焦更容易和精确。
  对于“普通”模式和“全屏”模式拍摄“纵向”视图时,界面可在垂直握持相机时自动旋转。垂直握持相机,信息显示会自动顺利旋转,以便确定其方便读取的理想位置。眼睛无需离开取景器,即可检查垂直的图像效果。编辑觉得富士开发了很多电子取景器的应用功能,像电视一样有宽屏、画中画,像平板电脑有重力感应,这种充分发挥电子取景器优势提升拍摄体验感的做法,编辑还是非常支持的。
2.AF-C模式下实现8张/秒高速连拍
  富士X-T1采用EXR处理器II和X-Trans CMOS II传感器,这意味着这款相机的X-Trans CMOS传感器内置的相位差像素,可实现0.08秒自动对焦速度,EXR 处理器II可实现超快速的0.5秒启动时间、 0.05秒的快门时滞和0.5秒的拍摄间隔。然而这些进步在富士X-E2、X100S就已经达成(X100S为0.01秒快门时滞)。
  X-T1的进步在于它跟踪自动对焦功能可实现每秒8张的连拍速度,并且是目前第一个可与SDXC UHS-II存储卡相兼容的相机,因此连拍模式中的数据写入速度比普通存储卡高出一倍左右。
8fps连拍(AF-C)拍摄定向运动的骑车人
  对此编辑进行了实测,在多重对焦模式、AF-C、高速连拍(CH)设置下,对拍摄运动比较有规律(比如单向)、速度不算很快且被摄体较大的物体,X-T1的连拍还是能够保证一定的成功率。不过这样的水平只能说相对富士以往的产品有进步,但与中高端数码单反还是存在差距。
Fujica ST801
  外观设计方面,前文提到富士X-T1改采用复古的手动单反造型,平顶山式的机顶与Fujica 罗口单反ST801比较像。该机压铸镁合金机身坚固耐用。机身129.0 x 89.8 x 46.7mm(最小厚度:33.4mm)的体积,基本可以理解为在X-E2的基础上顶部加装了机顶,背面加上翻转屏,这使得X-T1在高度和厚度有所增加。由于体积的增加,自然机身重量有所增加,基本保持与X-Pro1相当。
  此外,为了让X-T1还能够承担多种拍摄任务。机身采用约80个具有全天候防护的密封点,具有防尘防滴的特性,为相机提供了防尘防潮的保护。相机还可抵御-10°C的低温影响,因此能够在各种环境中进行拍摄,无需担心天气或季节的影响。钢化玻璃制成的液晶显示屏也具有户外保护性。
  当与2014年即将推出的三款全天候镜头(XF18-135mmF3.5-5.6 R OIS WR、XF16-55mmF2.8 R OIS WR和XF50-140mmF2.8 R OIS WR)和垂直电池手柄VG-XT1搭配使用时,相机可为用户在潮湿的现场拍摄环境中提供一个可靠的系统。
&顶部五个转盘
最肩ISO/驱动双层转盘 &右肩快门/测光双层转盘及曝光补偿转盘
  X-T1的操控系统由顶部五个机械转盘、前后两个指令转盘、以及六个自定义Fn功能按钮组成。曝光补偿、快门速度和ISO感光度转盘采用研磨铝精制而成,提供锯齿状设计便于功能切换。此外,顶部还采用双层转盘设计,测光转盘设置于右侧快门速度转盘的下侧,而驱动转盘位于左侧ISO感光度转盘的下侧。经常使用的曝光补偿(±3EV)转盘位于相机顶部的右侧。
测光下层转盘
  看到这里不仅让编辑想起去年评测的尼康Df,两款相机在顶部设计非常类似,比如快门速度转盘都有锁定按钮,不过富士的设计更为复古更为合理,X-T1并没有Df那种PASM模式转盘,与X-E系列、X-Pro1一样靠快门速度转盘与镜头光圈环配合组成不同曝光模式。左肩的双层转盘,只有上层有锁定按钮,下层驱动模式转盘并没有锁定。实际使用起来富士并不像尼康那样过多的锁定影响顺畅操控。需要注意的是,富士的下层驱动模式转盘设计虽然与尼康类似,但档位不如尼康设计合理,尼康是将S(单张)设计在最外侧,而富士是BKT(包围),这样设计很容易误操作,日常拍摄会转到非单张模式下。
  X-T1顶部的快门按钮考虑到三防设计,并不支持快门线插孔(X100系列、X-E系列、X-Pro1支持)。与X-M1之后机型一样,一个Fn按钮默认支持Wi-Fi开启功能。由于数码相机的视频功能越来越重要,富士此次也将视频录制按钮(红钮)独立出来。
背面按键分布
6个自定义Fn按钮
  富士这款相机顶部、前部和后部共设有六个Fn功能按钮,包括十字键,连同Q按钮,用户可以即刻访问您所需要的任何设置。当然这些功能按钮均可自定义,我们可以看到X-T1的十字方向四个按钮,并没有标注功能,这也是让用户自由设置的一种体现。十字方向四个按钮默认设置:上为开关微距、下为移动对焦点、左为设置胶片模拟、右为设置白平衡,由于考虑到三防性能,按键设计的比较浅,实际使用时手指按上去很别扭。
  富士X-T1采用3.0英寸的104万像素的可翻折式液晶显示屏,翻转角度与X-M1相当。该屏幕提高了刷新率且外表采用钢化的玻璃可在苛刻的拍摄条件下增强耐用性。
&UHS-II SD存储卡具有二排引脚
&供电电池及手柄触点(外接VG-XT1手柄)
接口及外置闪光灯
  接口方面,除了正面的同步端口,在侧面还有麦克/快门遥控线接口、HDMI mini接口以及Micro USB 接口。存储方面,前文提到X-T1是世界首款能够与超高速UHS-II SD存储卡相兼容的相机,通过所安装UHS-II SD存储卡,其在连拍模式中的数据写入速度比普通存储卡高出一倍左右(RAW格式),本文测试所使用的是东芝还未上市的UHS-II 16G SD存储卡,读取为260MB/s写入可达240MB/s。UHS-II在规格标准上也被称为SD4.0版,该技术通过加入第二排引脚信号来提升速度,并充分与现有SD保持兼容,不过这种存储卡最新发布,上市后价格不菲。供电方面,X-T1与其他X系列相机相同配备了NP-W126(1260mAh)锂电池,续航方面与X-E2表现相近。
  X-T1沿用X-Pro1/X-E1/X-E2的菜单界面,色调以黑色为主。这种新的菜单界面,在拍摄和回放菜单中,各个功能以标签形式链接显示,方便用户进行快速的选择和设置。只要选中一个标签,无需滚动菜单即可在显示的列表中找到需要的项目。相对以前的产品X-T1又有了一些新功能设置:
1.峰值对焦显示可选颜色
峰值颜色选择
  所谓峰值显示,手动调焦时,该功能可凸显拍摄对象的高对比度区域,实现更顺畅和更精确的对焦。可能是出于用户的需求,富士也像索尼一样,提供三种颜色选择(白色/红色/蓝色)。
双屏模式下 峰值和列像的操作(机背液晶屏)
  此外手动对焦时,在取景器或背面显示屏上均可实现“双屏”模式。双屏模式能够如画中画一般显示出一个图像分割效果,令用户同时看到这个场景的常规视图以及对焦辅助视图,峰值对焦功能和数码裂像屏对焦功能均可使用该模式观察调焦。
2.延时摄影—间隔定时器功能
间隔拍摄设置
  用户只需设置开始时间、拍摄间隔时间(1秒至24小时)和最终张数(1-999),剩下的工作即可交由富士X-T1完成,从而实现延时拍摄。如今延时摄影非常流行,尼康等品牌均已内置该功能,如今富士也加入进来,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拍摄功能。
3.多选择的自动包围曝光功能
&BKT(包围)选择
  用户可以选择5种不同的自动包围曝光功能,分别是自动曝光、ISO感光度、动态范围,胶片模拟和白平衡,只需按下一次快门,即可达到想要的摄影表达效果。
4.Wi-Fi遥控相机拍摄功能
  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上安装“富士胶片相机遥控功能”(FUJIFILM Camera Remote)应用程序,可通过Wi-Fi无线遥控相机进行对焦和触发快门。该应用程序不仅可以让用户调节对焦,而且还可以控制快门速度、光圈、曝光补偿和ISO感光度等设置,甚至可以使用如胶片模拟、自拍和闪光灯等功能。
  “触摸式自动对焦”功能使用户能够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进行对焦拍摄,这样可以应用到自拍、夜景拍摄当中,相当于无线快门遥控器。此前富士X-M1、X-E2仅能实现无线传输、浏览照片,并不能遥控。后来富士在FinePix S1长焦相机上实现了“一键式”无线传输功能和远程控制功能(可远程操作快门及变焦)。如今X-T1具备更完善的无线控制功能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按下Wi-Fi按钮后 屏幕显示信息
  具体连接操作并不复杂,首先在拍摄状态下,按下顶部Fn(Wi-Fi)功能按钮,相机会发射Wi-Fi热点,此时打开在智能手机或平板中找到该相机的热点并连接(连接过程无需密码),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按下相机上的OK按钮,打开手机中的FUJIFILM Camera Remote应用程序,选择“遥控”,相机上再次按下OK,会显示“确定要连接?”,按下OK按键确认,此后便进入遥控状态,富士的设计与索尼、松下不同,遥控状态下相机屏幕、取景器均是黑屏状态,仅能通过手机屏幕取景。常用参数如光圈/快门、曝光补偿通过中间图标选择后,用左右箭头来调节,ISO有独立的按钮(可设置自动ISO范围),其他如胶片模拟、白平衡、微距(开启)、闪光模式、自拍,均在快门按钮左侧设置中调节。所选的曝光模式需要遥控器前设好,进入遥控状态转动机身光圈环、快门转盘,是不能改变曝光模式。整体使用下来,编辑觉得界面还有待改进,箭头设计并不如波轮界面来的直观,容易触摸操作,另外希望富士未来的新产品能够支持NFC,这样在连接操作上可以更快捷更加简单。
Wi-Fi无线遥控操作过程
棚拍时候注意关闭手动模式下预览曝光; &由于ISO扩展上限有三档 ISO转盘仅有H1、H2两档 可自定义设置
ISO与白平衡
  下面我们看一下白平衡和ISO性能,首先看看白平衡,由于在室内评测,编辑选择自动、白炽灯、自定义分别拍摄。
  从结果上看自动白平衡和白炽灯均偏暖。如果用户需要较为准确的白平衡,建议使用自定义模式。
  X-T1使用1630万APS-C X-Trans CMOS II传感器,X-Trans CMOS II传感器与新EXR 处理器II通过优化电路获得高信噪比来产生干净的信号,富士称相比上代提升30%降噪水平。X-T1的标准感光度依旧是ISO 200—6400,上限可扩展至ISO 51200。不过富士的扩展ISO仅能使用JPG,这造成富士RAW的感光度范围比较窄,经过几代发展并未明显拓展。为了验证富士X-T1的高感性能,我们找来一台尼康D7000作为参考对象,两款相机均为1600万像素,富士搭配XF35mmF1.4 R,尼康则使用AF-S DX Micro 40mm f/2.8G。两台相机机身设置为RAW+JPG、多重测光、自定义白平衡、焦距35mm(40mm)、光圈f8.0、降噪关闭(富士为-2)。机内将RAW转JPG。
ISO测试截取位置
左:D7000 &右:X-T1
ISO 100(点击放大)
ISO 200(点击放大)
ISO 400(点击放大)
ISO 800(点击放大)
ISO 1600(点击放大)
ISO 3200(点击放大)
ISO 6400(点击放大)
ISO 12800(点击放大)
ISO 25600(点击放大)
ISO 51200(点击放大)
  富士X-T1 RAW不支持扩展感光度,ISO100、ISO12800、ISO25600、ISO51200均为JPG格式FINE,降噪为-2,尼康D7000从ISO100-25600均支持RAW。
  从测试结果来看ISO 100-ISO800的中低感光度下,两台相机画面均保持比较干净,在ISO 1600时D7000出现轻微噪点,X-T1依然干净,上升至ISO 3200时D7000噪点逐渐明显,出现彩色噪点干扰,富士X-T1的细节开始发肉,但并未出现彩色噪点,ISO6400时D7000的彩色噪点已经非常严重了,细节受到影响,富士X-T1由于降噪作用细节发糊,仍未出现彩色噪点。ISO12800-ISO25600,D7000的画面彩色噪点、伪色都很严重,而富士X-T1整体画面颗粒变粗糙,细节发糊,没有明显彩色噪点。当ISO51200时富士的画面噪点非常多,涂抹发糊,实用价值不高。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富士APS-C X-Trans CMOS II在彩色噪点控制上比较出色,需要说明的是,富士在同等光圈、ISO下要比尼康的快门更慢,比如ISO800时,尼康为1/10秒,而富士是1/5秒,可能是两者测光取向、ISO实际值、镜头光圈通光量存在差异。
  下面为编辑使用富士X-T1拍摄的样片。ISO选择自动,白平衡为自动。(以下样片仅缩小至1200宽,保留EXIF信息)
&1.室内舞台样张
&点击进入样张赏析浏览更多样张
2.室内人像样张
点击进入样张赏析浏览更多样张
全高清视频
  富士X-T1支持全高清 1920 x 1080 60fps/30fps,比特率高达36Mbps,与X-E2、X100S相同。视频可以利用黑白色和其它胶片模拟模式效果。这款相机还可连接外置的MIC-ST1立体声麦克风(另售),以录制具有高清晰度的音频。
分辨率帧率设置
麦克风设置
  值得注意的是富士X-T1和X-E2全高清(1920 x p)连续拍摄,最长约14分钟,而X100S最长仅有10分钟。
  富士X-T1的路线与奥林巴斯OM-D系列非常相似,然而OM-D E-M5掀起的复古单反造型风潮,对于每个厂商并非适用。我们可以看到奥林巴斯的OM-D、PEN、尼康Df都可以追溯到当年自己品牌的经典机型,像OM系列、FM2、F3。换句话说做复古机身,需要一个很好历史传承的噱头。反观富士在胶片单反时代并没有一款足以奉为经典传奇的机型,所以打怀旧牌煽情度并不高。机身设计上也没有太多的传承性,多少给人一点拼凑感。另外,机身复古设计是否要彻底,还要考虑到产品本身的特点,我们知道过去的转盘设计,已经被现代的波轮+按键操控所取代,显然现代的操控更加快捷、方便,如今复古设计,更多是让用户怀旧和把玩,优势并不在操控效率上,然而富士X-T1在性能上却是主打“速度”,拍摄运动体,我们可以看到外观设计和性能特点是存在矛盾的。即便是复古单反造型,也并非富士的长处,此前富士声名鹊起,源自X100的旁轴造型,满足一部分人的“徕卡”情节,复古单反造型对于日系品牌来说,经典就太多了。
  再说X-T1机身的性能,相对X-E2,它确实有了很多改进,尤其在取景方面。然而这些是不够的,X-T1的角色很像尼康D300、佳能EOS 7D,属于本品牌APS-C旗舰机型,主打运动拍摄,这样的机型其实在单反圈已经被淡化,如今是D7100、EOS 70D这样的APS-C次旗舰当家,都是全画幅不断走低的趋势造成的。在无反相机圈,索尼推出α7/α7R后,APS-C线也会定位下降并作缩减。富士如今上至X-T1下到X-M1,均为1630万像素APS-C X-Trans CMOS,画质上并不能拉开差距,并不像索尼可以通过画幅来区分。考虑到X卡口并不能很好的兼容全画幅,富士需要尽快提升像素,同为APS-C阵营的三星早在NX200时期便步入2000万像素级别,索尼在推出2010万像素α5000后也会逐步将微单产品提升到2000万像素级。富士与它们比起来过于保守,凭借 X-Trans CMOS控制彩噪的出色能力,无论是实用性还是宣传性,提升像素还是有必要的。除了像素,机身对焦(连续AF)性能仍需努力,虽然X-T1、X-E2已经有了明显改善,一扫X100带来的负面印象,但除了要和自身比较还要和竞品比较,目前α6000的对焦连拍性能还是更占上风的。
  富士目前受制于卡口,如果更换卡口推出全画幅产品,让辛苦打造的镜头群变得很尴尬,同时也对目前的富士用户造成一定打击。未来除了继续完善“精品”镜头群之外,富士可以尝试推出“全画幅版X100”,既避开卡口限制又可以推出新画幅产品迎合市场需求,凭借混合取景器、旁轴复古造型与索尼RX1系列展开竞争。至于可换镜系列,不妨考虑宾得(理光)的路线,推出中画幅产品。
优点1.电子取景器升级,更快更大2.跟踪自动对焦下实现8张/秒连拍3.复古单反造型,具备全天候防护4.支持间隔定时拍摄5.支持无线遥控拍摄6.支持翻转屏(同X-M1)7.可外接垂直电池手柄
缺点1.驱动转盘档位设计不合理2.十字方向按钮过浅3.AF-C连拍成功率有待提升4.不支持NFC快速连接5.自动ISO不支持最低快门自动(搭配变焦镜头比较实用)6.售价偏高&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富士X-T1,怎样操作转盘?_百度知道
富士X-T1,怎样操作转盘?
富士X-T1相机,转盘太复杂了。很多模式要经过几次转盘调整才行,但是这很难记,然后有时候又需要按着转盘上的才能调。有大神可以给我一个转盘调整的技巧吗,比如快门速度,什么ISO,光圈怎样调整?还有模式怎样转变。谢谢!
我有更好的答案
富士X-T1转盘操作包括P档(程序自动曝光)、AV档(光圈优先模式)、TV(S)档(快门优先模式)、M档(手动曝光)。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P档(程序自动曝光):a)将左侧的波轮转换到A处。b)将镜头上的光圈模式切换器拨到A处。c)屏幕左下角出现一个红色的P的符号,说明相机模式转换到p档完成。2、AV档(光圈优先模式):a)将相机镜头的光圈模式切换器拨到漩涡形状标志处。b)将右侧EVF(电子取景器)旁的波轮转到A处。c)屏幕右下角出现红色的A的符号,说明相机模式转换到A档完成。3、TV(S)档(快门优先模式):a)将镜头上的光圈模式切换器拨到A处。b)将右侧EVF(电子取景器)旁的波轮转到任意一个快门速度。c)屏幕右下角出现红色的S的符号,说明相机模式转换到S档完成。4、M档(手动曝光):a)将相机镜头的光圈模式切换器拨到漩涡形状标志处。b)将右侧EVF(电子取景器)旁的波轮转到任意一个快门速度。c)屏幕右下角出现红色的M的符号,说明相机模式转换到M档完成。
采纳率:100%
富士XT1最然拨盘很多,其实并不复杂,使用很方便。1、XT1肩拨盘有3个,左肩是ISO拨盘,右肩是快门值拨盘和曝光补偿拨盘;2、拨盘的使用与拍摄模式具有极紧密的关联;3、XT1有四种拍摄模式:一是自动模式,将右肩快门拨盘设定为A,同时将光圈刻度调整到A,为全自动模式;二是光圈优先模式,将右肩快门拨盘设定为A,同时根据需要控制的景深调整光圈刻度,数字越大景深越浅虚化越给力;三是速度优先模式,将光圈刻度调整到A,同时根据需要需要快门速度调整右肩快门拨盘的快门值(速度);四是全手动模式,手动调整光圈和快门(镜头刻度和快门刻度均非A)。每个拍摄模式都有各自的长处,一般时间紧迫时使用自动模式,光线很复杂时使用全手动模式,拍摄快速移动物体使用速度优先模式,通常情况下使用光圈优先模式;4、根据楼主的需求,建议使用光圈优先模式作为相机的常用模式。设定方法是:一是将左肩拨盘ISO固定为A,同时在机内菜单中的ISO自动值的上限设定为3200(对画质要求较高的上限设定为1600,对画质要求极高的上限设定为800,对画质要求很一般的可以设定为6400),设定完成后基本不用再关心ISO拨盘。其他拍摄模式也可以这样设定。当然,最好的方法还是手动自己设定(拨动ISO拨盘),比如大白天可以设定为ISO200,阴雨天可以设定为ISO400或800,夜间可以设定为ISO,场景很黑而又必须拍摄时设定为6400甚至更高,其原则是能用低ISO绝不用高ISO,ISO越低画质越好,ISO越高安全快门也越高,不容易糊片,在拍摄特殊画面时比如星芒。光迹或者雾化的水面等,则可以用扩展ISO100(ISO波轮的L档),等等。新手用自动ISO最方便,推荐使用;二是将右肩快门拨盘固定为A,以后不必再关注快门拨盘。三是拍摄时只要负责调整镜头的光圈刻度就好,拍风景、建筑时使用较小的光圈(数字大),拍摄人像、静物时使用较大的光圈(数字小),操作就及其方便;5、需要注意的是右肩的曝光补偿拨盘,通常情况下曝光补偿拨盘设定为0,不需要调整。但在光圈优先模式下,使用点测光或者重点测光时,需要调整曝光补偿值,一般原则是白加黑减,即对焦较亮的部位时,将拨盘向正数方向拨动一或三小格,对焦较暗的部位时,将拨盘向负数方向拨动一或三小格,具体拨多少要看场景。通常情况下可以不动;6、这样设定后,通常只要转动镜头光圈即可拍照,拨盘就不再复杂。相机玩熟后,可再使用全手动模式。楼主参考。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平居中怎么设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