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质量强市战略省战略

如何加快实施文化强省战略_网易新闻
如何加快实施文化强省战略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之八
省第十次党代会要求,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提升文化促进社会团结进步的凝聚力、文化精神食粮的供给力、文化深入基层和群众的服务力、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文化繁荣发展的创新力、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时,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不断推出具有中国气派巴蜀风格的优秀文艺作品等作出了重要部署。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鼓舞了全省人民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信心和热情。
那么,我们该如何加快实施文化强省战略?这里首先要厘清一个概念,何谓“文化强省”?文化强省的“强”,包括两层含义。“强”作为名词,是一种标准和目标,即全省文化建设在各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达到文化强省战略发展中的既定目标,是名符其实的文化强省;“强”作为动词,是一种做法和过程,使其强大、强化、强盛,即通过各种措施将全省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做大、做强、做优。文化强省,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普遍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惠民功能强化,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力度加强,文化产业的生产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强,文化艺术创作创新能力强劲,文化人才不断涌现精兵强将,文化市场激发消费能力强盛,文化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度增强,文化政策对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强大。
加快实施文化强省战略,需要全面提高全省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和感恩奋进文化。
四川人民在数千年的巴蜀文化滋养中,形成了坚忍不拔、勤劳勇敢、幽默达观、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基因。从波澜壮阔的保路运动到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再到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开放,这种文化精神基因,一直都存在于四川人的生命血液中,每到历史的紧要关头,它就如滔滔的江水奔腾而来,如运行的地火井喷而出,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全面提高全省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应充分发挥“三基地一窗口”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激励作用。抗震救灾斗争和灾后恢复重建,集中彰显了川人众志成城、大爱无疆的高尚品格,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顽强意志,乐观豁达、知恩图报的人性光辉。我们应充分发挥陈列室、纪念地的窗口作用,构建起以“一馆三地一展”为龙头、以村镇陈列室为支点、以参观线路为纽带的抗震救灾精神和感恩奋进文化宣传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全省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应从新时期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中汲取营养。深入学习王瑛、李林森、叶志平、曹于亚、蒋敏、戴海宁、王洪发、罗玮等一大批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使模范人物的崇高品德更好地走进广大干部和群众心中,化为奋进拼搏的切实行动。全面提高全省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应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雷锋精神活动。引导全社会与时俱进学雷锋,将雷锋精神融入到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使雷锋精神真正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全面提高全省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应继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进一步兴起集中宣传、学习文明典型和道德模范的热潮,进一步营造争当文明先进、争做道德楷模的浓厚氛围,让文明的新风吹暖更多人心,让道德的火花照耀天府大地。总之,全省人民应发扬特别讲大局、特别讲付出、特别讲实干、特别讲纪律的作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展现四川新形象新风貌新境界,为加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四川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
相关评论:
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一:如何看待四川五年辉煌巨变
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二:如何理解高位求进加快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三:如何理解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之四:如何推动“两化”互动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五:如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之六: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七:如何再造“两个都江堰灌区”
加快实施文化强省战略,需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2011年6月,成都市进入全国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名单,并且是全国唯一入围的副省级省会城市。在四川其他地区,文化设施也拔地而起,宜宾大剧院、泸州大剧院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全省50个博物馆、纪念馆实现免费开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注重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重视和满足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五大工程”,继续建好图书馆、科技馆、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馆等“五馆”,继续依靠老专家、老教师、老干部、老战士、老模范等“五老”队伍的政治优势和智力优势,不断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注重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社区是群众的基本生活环境,是社会构架的细胞组织,是党的执政基础。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保障。要加快推进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加大公共文化特色服务力度。建设特色协会、特色乡村、特色街道、特色小镇、特色城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加大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力度。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四川应在“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永久落户成都,文化部在四川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基础上,继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加大对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进生活。总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强省战略中的一项重大文化建设工程和民生工程,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劳动力,能够为加快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提供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
加快实施文化强省战略,需要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确定了四川文化产业发展“一核四带”的空间布局,做强做大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影视、文化旅游和演艺娱乐产业,重点培育动漫游戏、创意设计产业,形成“5+2”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要求文化产业发展要突出竞争优势,加快文化生产方式的创新。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应着力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鼓励各地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把园区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实现文化产业园区集群效应,提升中心城市带动力和辐射力。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应依托城市群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川东北城市群等四大城市群的聚合效应,深入挖掘和优化配置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重建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重点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开发独具优势的文化产品,提供优质文化服务。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应加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四川是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目前全省已有乡村农家乐2万多家,农家乐已逐步向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乡村农家乐已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旅游产业。继续推进天府古镇建设,将乡村文化产业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结合起来,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与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积极打造创意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现代农业形态。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应大力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在成都、德阳、绵阳等城市创建一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发展特色鲜明的文化生产装备技术企业,建设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实施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通过文化资源、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数字化,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通过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提升文化创意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水平,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相统一。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应大力培育文化消费市场。以节庆活动为依托,利用好《财富》全球论坛、西部博览会等重要平台,拓展国际贸易,打通国内外两个市场。同时,以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魅力的文化产品引导文化消费、培养新型消费、创造精神消费,刺激文化生产。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继续搭建文化产权交易平台,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促进文化产业与金融业全面对接,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改善提升文化产业金融服务,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总之,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提高文化原创能力,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保持文化消费快速增长态势,不断提高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为加快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关评论:
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一:如何看待四川五年辉煌巨变
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二:如何理解高位求进加快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三:如何理解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之四:如何推动“两化”互动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五:如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之六: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七:如何再造“两个都江堰灌区”
加快实施文化强省战略,需要深入挖掘巴蜀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川军”。
自古以来,巴蜀文化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打造“文化川军”,应深入挖掘题材资源,创作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四川深厚多样丰富的历史现实题材可以为“文化川军”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养料。以三星堆金沙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湖广填四川、保路运动、川军抗战、红色文化、长征故事、三线建设、改革开放、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以及近年涌现的闪烁人性光辉的一大批全国典范,这些历史与现实题材,具有鲜明的四川特色,深深地融入了川人的伟大创造和人格精神。只要认真探寻其生命意味和审美价值,就能获得超越功利、超越世俗的文化表达,推出源源不断的具有“四川创造”标志的精品力作。打造“文化川军”,应加强创作引导,弘扬真善美,抵制假丑恶。文艺创作需要在题材选择、内容叙述、人物刻画、故事铺陈、语言风格中,充分反映新时期的四川精神和四川形象,以昂扬向上、鼓舞人心的文气神韵和鲜活形象,彰显川人敢为天下先、忍受天下难、能吃天下苦、善为天下人、勇为天下事的时代风貌。打造“文化川军”,实际上就是生产更多更好地精品力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造具有巴蜀气象的特色文化品牌,为加快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提供丰富的文化创造成果。
加快实施文化强省战略,需要重视文化与经济社会的高度融合,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政策环境。
现代社会的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孤立发展某一方面已不可能。重视文化与经济社会的高度融合,应充分理解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深刻内涵。经济文化一体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文化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注入文化的力量,而文化本身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能够推动传统经济向人文经济、知识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等现代经济形态发展,增强经济的文化内涵和综合竞争力。重视文化与经济社会的高度融合,应不断推进文化建设融入两化互动、三化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要强化文化观,企业成长要有文化自觉,产品生产要有文化理念,产业品牌要有文化内涵。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要增加城镇形态的文化含量,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文化特色。重视文化与经济社会的高度融合,应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作保障。应加大财政、税收、工商、金融、土地等方面对文化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政策,深化体制改革,规范市场秩序,创造有利于文化强省建设的良好环境。推进文化改革发展,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担负起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重要位置,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发展、抓民生、抓和谐的理念,提高文化发展能力,为加快实施文化强省战略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省第十次党代会,为建设与西部经济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宏伟蓝图。我们必须朝着这个目标,保持领跑西部、追赶东部的发展劲头,高位求进、奋力争先,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交出一份令世人满意的“四川答卷”。
(执笔人:李明泉、翟琨、赵志立)
相关评论:
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一:如何看待四川五年辉煌巨变
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二:如何理解高位求进加快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三:如何理解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之四:如何推动“两化”互动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五:如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之六: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七:如何再造“两个都江堰灌区”
本文来源:四川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质量兴省 有我中茶 | 中茶云南获评“云南质量走廊省级示范单位”
近日,经云南省实施品牌和质量强省战略领导小组评价确认,正式授予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茶云南”)为“云南质量走廊省级示范单位”,公司所生产的中茶牌普洱茶为云南名牌产品。
云南省实施品牌和质量强省战略指导小组,是云南省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推进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特别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等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而成立的,是云南省在新的形势下,践行“三个转变”的重大举措。
质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更是企业的的发展之本,立命之本。近年来,在中粮集团、中茶公司统一战略规划指引下,遵循“让质量与安全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消费方式”的原则,中茶云南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云茶人的优良传统与技术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做到全供应链、全工艺链、全给排链、全响应链全方位质量管理,以“新中茶、新产品、新形象”为主题,开发了一大批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普洱精品。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精准聚合质量强国建设 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7月5日下午,首届省部级干部全面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专题研讨班座谈会在国家行政学院召开。摄影/经济网记者苏兰
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7日讯 (记者苏兰)“已经超出半个了,我不能再讲了,可是着急啊,质量关乎民生、关乎国家形象、关乎民族未来....质量怎么重视都不为过,质量不是某一个部门内部的事情,是每个人的事,是全社会的事情,质量强国建设责任重大,希望你们回去后将收获的知识和经验转化为举措和行动,加快推进质量强国建设,以质量进步助推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提展的质量和效益………” 国务委员在7月5日下午在首届省部级干部全面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专题研讨班座谈会上,发出了加快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冲锋令。
首届省部级干部全面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研讨班具有里程碑意义
“作为第一个省部级质量方面的研讨班,它在我国质量发展历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开班仪式上开宗明义。支树平强调,各地方各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认真落实质量强国战略,要促进质量提档升级,抓住支柱产业和主打产品,着力提高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加大消费品品质提升力度,加大品牌培育、推广和保护力度。
质检总局局长为学员们上了开班第一课。摄影/中国经济网记者苏兰
“大到国家政策的发展质量的顶层设计,小到咱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面临的质量困惑等等问题,研讨班都有涉及,尤其是近日还在不断发酵的‘毒跑道’事件,作为政府管理部门,我们绕不过质量发展阶段带来的问题,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我们也在跟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积极调研以积极妥善解决……”北京的学员谈到感受时语气坚定。
经过8天的学习、研讨、交流,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专题探讨,研讨班学员们对新形势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以及现阶段我国为什么要加快质量强国建设、如何加快建设质量强国等等这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对下一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质量强国建设有了更充足的信心。
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全面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专题研讨班”研讨班是第一个省部级质量研讨班。由中央组织部、国家行政学院和国家质检总局共同举办的。研讨的主要内容是深入研究政府改革,落实中央关于质量工作的决策部署,研讨质量工作重点难点问题,探索各地区各部门有效协同,共同推进大质量工作机制的思路与路径。对于全面了解我国质量发展现状,充分认识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必要性、紧迫性,充分交流质量发展经验,进一步提高政府质量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王勇在此次省部级领导培训研讨班座谈会上指出,近年来我国质量水平明显提升,质量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质量基础依然薄弱,质量供需矛盾仍很突出。各地区各部门各有关方面要抓紧行动起来,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抓手,深化质量工作“放管服”改革,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夯实质量技术基础,激发质量发展新动能;以质量升级为重点,提升中国制造、中国工程、中国服务质量水平,扩大有效和中高端质量供给;以加强品牌建设为引领,破解品牌发展难题,加大自主品牌培育力度;以弘扬工匠精神为核心,大力培育先进质量文化,增强质量发展软实力。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配套政策,严格责任考核,狠抓工作落实,确保质量强国战略全面顺利实施。
思想碰撞 呼吁将质量强国建设真正上升为国家战略
——质量强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地方政府如何发挥“国家质量基础”的引领作用,创建质量强省、质量强市?
——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急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老师授课结束后,学员们现场互动。摄影/中国经济网记者苏兰
围绕着一道道考题,学员们不停地在审视各自所负责的省市的供给侧改革路径,不断校正质量强省、质量强市的发展坐标。
课堂上、餐桌前、行进中,从理想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学员们分组畅谈学习体会,热烈讨论。学员们普遍反映,研讨班站位高,课程设置科学严谨,在一周多时间学习研讨中,国家行政学院安排了结构化研讨、专题式教学和分组讨论。学员们充分研讨,分析问题,寻找对策。进一步认识到质量在新常态下作为经济发展新动能,更加坚定了未来工作的信心。
“质量强国建设必须提到跟国家科技战略、人才战略同等重要的位置,我们呼吁将质量强国真正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让实现质量强国的路径更加通畅,让质量强国战略真正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支撑……”甘肃的学员在谈会上代表研讨班学员发言时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在专题授课中,听了著名质量领域专家陈虹教授的课非常受启发,他总结出质量创新是各阶段经济转型和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与核心,促进质量发展、推动质量创新,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一系列问题的重要举措。具体分析了推动质量创新的动因与路径。” 来自福建的学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该学员认为,时代在前行,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时时更新知识的同时,也要了解历史,以史为鉴,吸取以往质量发展历程中的教训,不负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在分组讨论中,学员们更是积极热烈,他们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抛出来,学员们深知,有了困惑大家讨论后就会找到突破点,找到突破点,离解决问题只差一步。
有的小组在在老师的启发下,经过认真讨论,归纳出10多个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比如,现有质量领域的法律问题不能保障质量强国战略的实施,希望加快推进《质量促进法》出台。
比如,更加理解了建设质量强国的战略内涵,进一步解决了“为什么建”的思想疑虑;更加理清了建设质量强国的工作思路,进一步解决了“怎么建设”的行动困惑,更加明确了建设质量强国的奋斗目标,但如何解决导向偏差,希望质监系统的专家给支招。
比如,如何处理好政府职能转变与依法行政的关系、顶层设计与具体实施的关系、取消审批与加强后续监管的关系、政府职能界定与依法促进改革的关系、法定职责履行与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关系?
凡此种种的问题提出来,关键是如何落地,如何破解,接下来会逐一落实解决。
工匠精神是质量强国建设中必须应该予以重视的。摄影/中国经济网记者苏兰
深刻认识“国家质量技术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之基
通过学习研讨,大家进一步深化了认识,质量技术基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国之利器”,它是提升国家发展质量的基石、提高人民福祉的保障手段和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
支树平局长介绍,贸易发展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国家质量技术基础感念日渐深入人心。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包括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它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促进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保障国家核心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技术基础作用,并且随着全球价值链重构,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的较量日趋激烈。
为了对国家质量技术基础有更直观的认识,6月30日下午,省部级干部实施质量兴国战略专题研讨班学员们从国家行政学院课堂走进计量科研一线,深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昌平实验基地,与科研人员面对面交流互动,进行为期半天的现场教学。
“2014年中国计量院研制的NIM5铯原子喷泉钟通过了国际频率基准工作组的审查,与法、德、美、英、俄、意等国家一起,正是参与校准国际原子时,从此中国在国际原子时合作中不但有了话语权,而且第一次具备了‘表决权’”。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天初院士的介绍,令人自豪感油然而生。
时间频率基准实验室、二米紋基准实验室、眼科光学实验室、医用加速器实验室、化学计量实验室,每一处现场教学点都是一部活教材。学员们在情景中学习,在体验中受教,近距离地感受计量科学的神奇与奥妙,了解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的重要基础保障作用。
7月5日,质检总局副局长陈钢在专题授课中谈到,质量技术基础是“国之利器”,它是提升国家发展质量的基石、提高人民福祉的保障手段和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
“我国目前面临质量技术基础社会认知程度不高、技术水平差距较大、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以及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的几大问题,我们必须从战略上高度重视,一方面要运用战略思维与系统思想抓好顶层设计、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步伐,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坚实保障,并坚持开放融合,深化国际合作,充分发挥质量技术基础作用,促进质量提升。
分享“大质量”治理经验 探索推动质量强国建设
大质量概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等也此次学员们讨论的“高频热词”。如何运用好大质量的实践,让中央关于质量工作的决策部署尽快落地?如何解决质量工作重点难点问题?如何让各地各部门有效协同地推进大质量工作机制……8天的学习研讨中的经验分享带给学员们更多思考和借鉴。
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学员们深入探讨质量强国建设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摄影/中国经济网记者苏兰
“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敏先生分享的实践令我印象深刻在互联网时代,产品质量的标准应由用户定义,企业要生产用户需要的产品。业内专家表示,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海尔对质量标准的新观点,对企业的创新发展思路有重要的启发作用。”海南的学员说对走在前列的海尔经验很是推崇。
7月2日,深圳市市长许勤的实践探索向学员们介绍了“深圳质量”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尤其是构筑四个体系凝聚一个共识的做法赢得了学员们的热烈讨论。凝聚一个共识——“质量成就未来”,这一理念由四个方面支撑起来即其注重系统谋划,构建大质量的制度支撑体系;注重标准支撑,推动标准、质量、品牌、信誉“四位一体”建设;注重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质量;注重共建共享,构建质量共治机制。
“任何一个城市的经验无法直接复制,深圳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平衡好新经济和传统经济的比重对我们启发很大。他们的质量引领和创新驱动等纵队做法令人耳目一新……”北京学员在课堂上不断追问许勤市长后终于明白了其做法的发力点。
质检总局梅克保副局长在与学员互动中谈到,希望各位学员更加关心质量、重视质量,进一步发挥质量强国战略的引领作用,加强对质量工作的组织领导,把质量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质量为本、高举质量大旗,强化质量工作考核、实施质量激励政策,大力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努力推动质量强国、质量强省、质量强市和质量强企建设。
7月5日下午,在研讨会座谈会上,三个小组的代表在发言中更是发出了思路清晰、观点鲜明的响亮声音。
“我们认为,要全面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必须首先加强质量强国战略的理论体系和实现路径研究,真正将质量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甘肃省副省长夏红民说。浙江省副省长朱从玖提出要完善质量治理体系,实现质量社会共治;海南省副省长李国梁强调要加强质量创新,推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8天的学习虽然短暂,质量强国战略的理念越来越清晰。学员们表示,全面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不是一时一刻的认知,而是在国家改革的大潮中的不懈追求,未来,要以质量强省、强市做得好的单位为标杆,聚合全社会的力量,在供给则结构性改革大考中,交出令人民满意的答卷。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落实质量强国战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