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硕玩家国度自检慢b360-H vga自检不通过可能是CPU的问题吗?

帖子很冷清,卤煮很失落!求安慰
手机签到经验翻倍!快来扫一扫!
悲剧的小Y,HDMI接口和VGA接口不能同时使用!
3095浏览 / 10回复
我原来用的是ThinkPad T61 加上miniDock,后面正好一个VGA一个DVI,外接两个。无奈于8月份门爆发,决定换机。
因偶尔玩玩,所以入iderPad Y470。一段时间一直没有外接两个显示器,前几天心血来潮想外接两个显示器,准备用HDMI VGA分别外接一个显示器。
当操作时才发现,HDMI和VGA的距离过近,两个接口不能同时插入,太悲催了!很郁闷啊!
不知道谁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对 楼主 sunboy3000 说:=========================用那种没有旁边扭螺丝的VGA接口试试
对 第1楼 dcaper 说:=========================有那样的VGA线吗?
能发个图吗?
最好能有个淘宝链接。
对 第2楼 sunboy3000 说:=========================我公司会议室以前那根线用的就是这种,兄弟可以搜搜
对 第3楼 dcaper 说:=========================我找了好久,还是没找到,你说的那种线真的不好找!
额 我看错了
用美工刀把边上小螺丝那块切了,呵呵.或者买个HDMI一分二 分配器
对 第6楼 cangmm 说:=========================用美工刀把边上小螺丝那块切了,貌似这个难度比较大,
HDMI一分二 分配器 ,HDMI是数字信号,VGA是模拟信号,不一样啊!
对 第7楼 sunboy3000 说:=========================有HDMI转VGA的转接器,呵呵
不过一般用户同时用这两个接口机会少.
可能感兴趣的板块:
用户名/注册邮箱/注册手机号
其他第三方号登录华硕m9c主板过不了自检,显示器没反应_百度知道
华硕m9c主板过不了自检,显示器没反应
华硕m9c主板过不了自检,显示器没反应没有独显,7700K集成显,内存海盗船EVO固态,希捷2T机械。
HDMI接显示器。
cpu风扇转,无机箱扇。
BIOS自检代码:接m2固态卡A0,接SATA过不了A2,拔插下键盘,A0或A2变b4。扣电池放电拔插内存均无用。
有知道怎...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不要接硬盘,光保留内存和cpu,看代码。另外,在主板点亮前,最好用vga或dvi,不要用hdmi连接显示器。
试一试主板有没有问题
多半是主板问题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华硕玩家国度&G46VW体会
机器在我这比较久,期间还有些小插曲,并且我自己的电脑也出了一些“大”插曲……不多说了,总之慢了……
当年想弄台随身机器方便干活儿的时候,第一考虑的是MBP,因为2D软件用的多,再加上它的样子我很喜欢,屏幕也可以;第二则是Alienware,然后是dell
M6400(好像是这个型号,年代久远,不记得了)。
除了干活儿,希望能够玩游戏,并且可以带着走,选来选去,最终还是没能抵御Alienware的张扬,以低于行货价格1w+的价位从米国弄了一台M17X回来——显示器还TM漏光,换屏幕还等了一个月(原因是屏幕目前米国没货,要从中国工厂运过去,在米国换好了再发给我……当时,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那时对“笔记本电脑也能玩游戏”充满了期待,事实证明17X玩游戏的确比一般的笔记本爽(后来玩了6400发现也差不多……),当初还没有多少堪称游戏神机的DD。后来用着用着……虽然满足了既能干活儿,也能玩好游戏的需求,却不得不面对背着“台式机”到处走的尴尬……人家是背着“笔记本”,我是背着“牛津词典”……并且当初除了AW自己的包,还少有能装下它的背囊,即使标称能够装17”的本子,也装不下AW。最后出于“背负系统”和“保护作用”双向考虑,是用LowePro的&CompuRover
AW来携带它,这是个看上去很大的相机包……
那种每次出去,“电脑和相机都可以装进包里随时取用”的美好生活都是骗人的,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再好的背负系统也都是数据而已,唯一能看到的只有一个
“背着行李的S 13背影”……
再后来,AW就真的成为了台式机,在家里落灰了……
从那以后,我就改变了对本子的需求,不再那么强调性能、强调是否适合游戏,而是便携
为主,兼顾工作。
至于游戏嘛,还是回家吧。
这两年也没有太关注游戏笔记本这一块,虽然AW进入国内之后,很多厂家似乎开始跟上这块的开拓,但我是先入为主的认为“都在走AW的路子”,直到最近有机会玩到这个ROG的14寸小本子,才知道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它和M14X这种“小号台式机”相比,的确不是一个做法。
游戏本子从那以后我是没在折腾了,但ROG是绝对不可能陌生的……
这个logo一入眼,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惜血本的追求极致”——没有“妥协”,没有“差不多”,每个细节都必须完美。A、S、U、S这几个大写字母放在一起,在PC这块,本来就是可靠的象征,而ROG则是做到了极致,主板、显卡、声卡,只要有ROG的logo,就肯定是好东西——今儿个咱不谈价格的事儿~
而把这种“极致”拿到台式机和笔记本这种成品终端上,玩家能看到的通常都是“怪物”——&Republic
of Gamers系列所代表的一直是High-end这个标准。
所以性能上我是完全不担忧。
一、外观赏析
包装我就略了,本身机身和一些印刷品在同一个独立包装盒内,保护性和外观都不错,但和AW的巨大盒子(当初我的R1盒子很壮观)相比并不特别,并且其附带的(或许是附送)的电源、光驱、鼠标等物都是在这个包装外的,可能原本快递来的大瓦楞纸包装才是G46V的标准容器吧。
直接先看机器。
通体黑色,形态和线条都很硬朗,造型很“兰博基尼”,这点和AW倒是有点相似,走的不是时尚或小清新的路线,而是很有力量的“攻击性”路线。
边角、过度、整体形态等等,都是“钢性”风格。
没有AW那样多的灯光,但也有着嚣张的散热口。
BC面的形态
和A面的黑色“类肤”质感不同,底部是细磨砂,过度线条也要柔和一些。
不知道是不是都有这个感觉,我是觉得ROG这个系列的本子外形设计上和其自身的logo是很搭配的,大“速度”的“直线硬切”,部分圆弧的过度——一种张力很强的形态,我想“和跑车神似”并不是单一的设计初衷,还要和ROG的整体调性搭配。
前面提到的独立箱子内的附件如下
用户手册等印刷品,光盘一张、屏幕清洁布一张、尼龙扎线带一条、ROG贴纸若干
这些附件是存在于红黑色ROG包装盒之外的:电源、光驱(或许是因为厚度的关系,G46V机身并无光驱,附带usb光驱还是很贴心的)、ROG鼠标一枚。
我的第一台刻录机(CD的)就是华硕的,记录了很多日本和欧美老师们的作品,当初转录的一些唱片现在还在听,真是难忘的好伙伴……到现在,面板都黄了,但仍能使用(虽然不用它了),所以很信得过。
而鼠标……这些年尽玩这些东西了……这里也不是重点,一谈鼠标这文章就更长了,就几句话吧,类肤质,造型适合右手(很像当年有款HP的游戏鼠标,这造型并不新鲜,但比较舒服),捏抓均可。
dpi:1250、2000、3500、4500、5000,5档位可调——显然数值有点“非主流”;
回报率125,500,1000三档;
按键手感偏软,但键程不错,总的来说节奏很好。另外,配合驱动实现宏的录制、指定,按键设置,预存两组profile等等主流游戏鼠标的功能它都有,作为一个附件,我的M17X当初带的是个鼠标垫和帽子而已,这个还好。
至于电源——虽然普通的商务笔记本或者MBP的电源的确更加便携,但对于游戏本子来说,特别是对我这种“苦日子过来”的人,这个电源简直“太便携”了……
你看看我之前经常背着什么电源就能够理解我的感受了……
后面那个“板”儿砖才叫不便携,什么叫“相对”?这就是“相对”……
另外还附送了一个14的便携包,这个包包和ROG的风格差异就大了些,更像是普通的商务本子包,照片我就不上了,大家都看过。
3、细节工艺
这块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mac的铝锭,别的(包括AW)也就都那么回事。
但档次还是分得出,有些过于“性价比”的品牌,确实不招人待见。而ROG的“作品”,从来没让我失望过,这个本子也一样。
类肤质的表面上,盾形的ROG logo指示灯,在未点亮时,也是白色的,很醒目。还有ASUS镀铬的“金属感”雕刻镶嵌。
说到“类肤漆”(也有叫做“橡胶漆”,whatever),这些年格外的火。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视觉上的哑光感——消灭过于强烈的反射,让表面看上去“均匀”,摸上去“细腻”——尤其是用在塑料上,可以大大减少塑料的廉价感。
ROG这个G46V的A面也正是这种感觉。
并且厚度可观,视觉和触觉上都很到位
模具本身的精度优秀,配合这个漆面的均匀与细致性,本子的调性提的很高,而由于线条和整体外形的特异感,又让他“年轻”了不少,不会趋于“稳重、商务”。
尾部的形态则更加的“运动化”、“机械化”、“科技化”了……
最像跑车或飞机的地方也就是在这里。
中间ROG的蚀刻logo和锁孔。
上盖的类肤虽然不像镜面烤漆那么容易“花脸”,但如果有油脂的接触,也会留下痕迹,除了擦屏幕,附送的擦拭布常带在手边吧。
肚皮的部分是细磨砂的,对于底面,这样应该更加耐磨,这里毕竟是“苦工”的部位。
细磨砂的质感也很理想,螺丝为黑色
除了机器本身的铭牌,还有Win8 pro的贴纸。
防滑支脚和本子本身的形态设计统一,为不规则的硬线条造型,高度较大,对底部空间的预留较多,这应该是为了更好的散热吧。
底部唯一能够开启的地方(要先拧开螺丝),方便内存的更换、扩充
边框方面还是稍大了些
底边框也有ASUS的logo
内里并不是类肤,但处理的也很细腻,配合金属质感logo也出彩
摄像头和MIC在顶边
C面是这个本子上我个人最喜欢的表面,质感和边角处理很优秀,均匀,非常可靠的视觉效果。
强大的内脏
黑色拉丝金属质感非常好
键盘为背光设计
Power按键在右上角,形状很特别。
指示灯的icon在触摸板的下方。
4、接口配置
对于这样一个小本子,能够配备如此多的接口,且DP和hdmi、VGA都有,没有光驱实在没什么好奇怪了。
5、尺寸、重量
尺寸约348X261X22mm,重量约2.5KG
我没有M14X,但把玩过,所以至少厚度和重量上G46V要小于M14X,至于M17X是个什么情况,我倒是可以放出来看看,如下:
二、主观体验部分
四个指示灯在正面,在未关机的情况下白色的灯仍然会亮起。
除了这个部分有方便开启的凹槽设计之外
尾部也有个不小的凹陷,这个小细节除了装饰性,对于单手从桌面上提起机器会起到一定的帮助。
触摸板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要,在win8的系统下帮助还是很大的,虽然win8的触摸操作感觉还是不如mac来的顺畅和科学,但这个板子对于多指触摸支持的很好,手感也很细腻,尺寸够大。
左右按键的手感和本机键盘类似,没有某些本子那种“咯噔、咯噔”的感觉,相对软些。
由于14"的尺寸限制,G46V并不是全尺寸的键盘,除了小键盘的数字区,其它部分都集中在右边。多媒体键搭配非常齐全,并且全白色背光的效果也很冷艳(四档可调)。按键的间隙比较疏松,键帽大小合适,无论打字还是游戏(尤其是游戏),手指的节奏很不错,作为14寸的本子,有这个手感我觉得够出色了。
打游戏有几个和“跑分”没多少关系,但却很重要的部分:显示器、键盘、鼠标、音箱(耳机),这几个是直接直接与玩家互动的设备,越完美越好,用惯了机械和电容的我,对这个键盘的键程和反馈并不觉得惊艳,但如果习惯X架构的手感,这个键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并且它还很静音。
另外,从出风口到底部越来越薄,带来的结果不只是外形上的动感——对于输入来说,这样来的更舒服,它对于手指和手腕角度的照顾很好理解,特别是厚重的游戏本。
极限开启角度如下图,中规中矩吧。
G46V的好处是雾屏,和AW
17X的“镜子”相比,在任何光线下都不至于太过“自恋”……
而显示效果则不理想,蜘蛛的数据不少了,我的不在手里,不多说,只说视觉效果。
14寸,,这样一个情况,我没有欲望,仅仅因为太小……
打游戏我个人觉得不需要太好的细节参数,或许很多厂商的产品设计团队也是这样想吧,否则也不会出现游戏笔记本屏幕普遍一般的现象。响应速度、亮度、分辨率、对比度之类的或许更重要些,毕竟游戏不是要静静的盯着屏幕看,过瘾就行了。
这个屏并不支持120Hz的刷新率,这样就无法使用Nvidia的眼镜,话说回来,不是有HDMI和DP口吗,真想要效果还是外接吧,14”就是14”。
屏幕的可视角度也一般。
颜色和亮度随着角度的变化衰减的比较厉害,对色彩要求比较高的图形工作者,这个用来干活儿并不理想。
在工作模式选择方面,不会像AW那样有些“糊涂”,只有高性能和省电两个模式,切换也比较简单,配合fn+空格选择就行了。
噪音方面,数据同样都查得到,我就不搞罗列了,我只提点直观感受。
G46V待机状态下,噪音可以忽略——说“噪音”都是不准确的,应该说“声音”都是没有的。哪怕满载,它的噪音也几乎“不可闻”,这是这个本子我最服的地方,习惯了M17X那个“直升机”一般的感觉,我对这个非常满意。
而散热也非常平均,即使U的温度都很高了,机器表面也没多大变化,魔都的夏夜,我试着关了空调(室温大概在28度左右)的时候测试,让双U满载的话,除了D面靠近散热口的部位(正好是两个U的位置)温度在40-45左右,红外测温枪扫描其全身,大概也就是在31-38之间。
CPU满载的温度虽然不低,但机器表面温度控制的非常高明,除了左侧散热口可以感觉到一点热量,其他部位甚至可以用来给手掌降温。
续航方面,测试数据很难说明问题,毕竟不同的使用情况,环境情况都可能带来不同的结果,标称数据没多大意义,具体如何我只能大概的试试看,在室内温度26度(湿度未知)的情况下,不停的播放高清影片(省电模式),电量从100%到自动关机,大概时间是3小时49分。如果满载打游戏,相信时间会更少些,仅供参考——还不错哈。
摄像头可以支持720P的分辨率,在光线好的情况下,成像质量还算可以,中规中矩吧,没有C910出色,自从有了它,我就没再换过摄像头。在室内光线一般的时候,对噪点的处理下手比较重,涂抹的狠了点,但果个聊啥的足够了,且对于游戏来说,这不重要……想拍个12秒,也会比红霞的效果好,并且自带的软件是很强大的。
声音方面虽然很重要,但这是笔记本的软肋,ALC269——小螃蟹家的这块芯片是集成声卡非常常见的一个配置,一般用用可以了,其实即使再好的声卡,笔记本的音箱也没有发挥的平台……这点强求不得……
我用过的最“好用”的——是“好用”,不是“好”——笔记本自带扬声器就是M17X了,原因只有一个,音量很大……效果虽然翔,但还算干净,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看看视频啥的。
而要想游戏玩得舒服些,还是戴上耳机吧,最好随身再带个U3啥的。
G46V的音箱声音也不小,解析也不错,这点也很好用。
至于便携性前面夸了不少,它的重量和大小都和普通的14寸本子差不多,和pad自然无法相比,但作为游戏本,便携性可以说非常优秀。
三、性能部分
和我经常谈的外设不同,机器就是机器,数据是“硬”的,一样的东西,在不同人的手中,主观感受不会占太多的比重,该是什么就是什么。
先看官方的表格:
我手中这台是I7的旗舰机,显示器的分辨率是。
在CPU的选择上,G46V并没有提供更多的余地(似乎是几个月前的事),I7到3630QM,要么就是I5
M,这点我觉得是很理智的,这足够了,一个14寸的本子,这个性能已经够“科学”了。
GPU是GTX660M,目前的核心中,这个配置虽然不是很“凶残”,但对于现在的游戏,在这个分辨率上,都可以应付得来。
另外就是硬盘的组合,128G的SSD——可惜,这台样机不是~~~
在14寸的情况下,完成最好的便携性、最好的散热和噪音,控制在一个合理的价位,同时保证“小怪兽”般的性能——为什么是“小怪兽”?相信没有多少人会把14的本子作为自己的主力机或唯一一台高性能电脑,保证“出门在外、床头马桶”仍然能够有一台精锐小兵器“当起重任”就行了,从这个角度看,G46V完成度非常高。
我手里这个是这块U
:i7-3630QM,4核心8线程,标频2.4GHz,最大睿频3.4GHz,在Intel面向移动应用的CPU系列里它已经是很强大的,应付目前各种3D游戏都没什么问题。
但主硬盘是HDD,且是一般的HDD,表现平淡。
GPU G660M,2G独立显存
3Dmark 11 Extreme
得分 876,P分为2618我就不上图了。
另外,我这个版本的3d mark 11跑这台机器,即使设置了图形处理器为660M,也会显示CPU集显(但分数是对的),而如果用外接显示器,则会显示正常。
3Dmark fire strike 1830
Extreme 879
硬盘情况确实不大理想,平均74.5,普通本子倒也可以了,但作为游戏本,这样一个5400转,8M缓存的HDD有点“后勤部队”出来“冲锋”的尴尬。
USB 3.0速度基本正常,当然也迫于移动硬盘本身的种种限制。
目前似乎也没有更加烧机器的游戏了……
还是这些个,就目前的游戏来说,这几个做的也的确很精美。
战地3在最佳画质下,帧率下降到10甚至10以内,所以跑最佳是不行的,而在游戏自动检测情况下,可以达到50以上——自动的设置如下:
其实已经不错,并不是低效,这个效果跑下来已经有很不错的游戏体验。
孤岛危机3中,如果调到最高,FPS在15左右,比BF3好些,但还是太低了,无法流畅游戏,折中些特效,即可达到35以上。
单看这个数字的成绩虽然居中,但从截图可以看出,无论是火焰的效果,镜头光晕,孤岛的材质等,都已经达到一个很精彩的程度,何况我并没有一味的“完全不操作”去考量GPU的能力,游戏终究是用来玩的,不是测试机器的,跑的怎么样,真的玩起来,整个平台都有影响,有这样的体验还是不错的。
如果希望ROG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成为ASUS整个品牌中最有生机和象征性的支线,是不是可以在产品设计中更加突出ROG,而不是ASUS?Allieware的机器有很多装饰性和喧闹的东西,但它的个性特质非常完整,和dell的其它系列区别明显,虽然不同于Dell收购AW那样的情况,但ROG毕竟是ROG,如果机器上出现的只是ROG的logo,配合这个形态,我相信会让整体调性更统一。
现在看来,这个机器的性能算不上BT,但其实更健康,把14寸这样一个小本子搞成工作站的级别我觉得那是一种蛋疼的行为,但其实可以考虑让喜欢这样做的用户自己决定如果对待他们的“蛋”,提供更多的自定义选择。
最后还是3+1点:
1、静音,跑大型3D游戏,不会比待机吵闹;
2、便携,和一般的“妹子本”有的拼,感动到流翔;
3、散热,最高效果跑刺客信条3这样的一般动作戏,C面铝板的温度比鼠标垫的温度都低,可以用来给握着鼠标的汉手凉快一下……
您说了,这算什么!有很多本子也可以做到这三点的~~
但做不到第四点:
双击任何大型游戏的图标,打开的不是“PPT”,而是实打实的“大片级游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你的B360主板敢上8700K吗?ASUS 华硕 ROG STRIX B360-I GAMING 主板 开箱小测_使用评测_什么值得买
你的B360主板敢上8700K吗?ASUS 华硕 ROG STRIX B360-I GAMING 主板 开箱小测
i、篇头语八代酷睿上市半年有余,INTEL出于某种目的,仅给八代酷睿CPU提供了Z370芯片支持,以至于支持八代酷睿CPU的主板价格居高不下。B360、H310芯片组主板上市之前,即使是使用最低端的i3 8100也需要花将近750元购买一款最低端的Z370主板,其性价比自然没办法阻止锐龙平台继续蚕食中低端主流市场。在许多大神破解了H110与B150、B250甚至Z270、Z170主板使得这些主板能运行八代酷睿处理器之后,INTEL 八代酷睿性价比有所提升,终于能在中低端回击锐龙。但这个场面INTEL与其合作商们是喜是忧,不得而知。早在今年1月,B360主板与H310主板的消息就不绝于耳,简直是呼之欲出,可万万没想到硬是拖到了4月才上市,在此期间i3 8100涨了10%,因此就算搭配目前最便宜的H310主板总价也要超过千元,若是采用正规盒装i3 8100则成本更高,以至于以逸待劳的AMD锐龙产品线并不畏惧,依然有模有样的招揽顾客。有人会说,i5 8400散片价格并没上涨,搭配H310主板则性价比高。的确,i5 8400搭配H310可以用的,但H310主板普遍的弱鸡供电规模能不能长久招呼好6核心的i5 8400这位大爷,谁也说不好,我觉得B360才是更稳当选择……可惜目前中高端B360的价格加点钱都能上Z370了,消费者为什么要买B360呢?甚至一些价格高过千元的B360的主板,比如就像今天我要为各位读者展示的这块——ASUS 华硕 ROG STRIX B360-I GAMING。这块主板来自一位朋友,非常感谢他能在装机之前愿意无偿的借给我为大家做实验。据这位朋友所说,他等B360主板也是比较久了,准备组建一个i7 8700核显平台做小型办公主机,因为用不到超频,所以感觉没必要多花钱去买Z370itx主板,本来想着ROG STRIX B360-I GAMING并不会那么快上市,没想到居然跟着一起首发了,所以毅然决然入了手。如果没有特殊需求,这个价位可以买到Z370的ITX主板,但是我的这位朋友对品质、外观、RGB有所要求,也非常喜欢ROG玩家国度这个品牌。而且这次同步上市的B360 ITX主板貌似只有技嘉和华硕,这样一来ROG STRIX B360-I GAMING就成了必然的选择。按照往常的经验,好一点的Bx50芯片组主板上i7处理器并不会有问题,但是这次八代酷睿i7处理器加了两个核心,达到了以往X99芯片组支持的级别,那么B360会不会对8700或者是8700K的支持出现问题的呢?对此我最大的担心就是供电,OK,高端B360性价比的问题最后再说,先开箱,然后对其稳定性做测试,最后再总结分析。ii、开箱老规矩,图片上看得懂的我就不罗嗦了,有特点的地方再单独介绍。I/O接口:硬件支持情况:B360芯片组内存仅能支持DDR4 2666,玩家国度的B360也不例外,这限制后期会不会通过BIOS解除这个还无法定论,不过INTEL平台对内存频率依赖并不高,一般用途没有差别。ROG STRIX B360-I GAMING虽小,但提供了两个M.2 NVME协议接口,对于极致小机箱的用户非常友好。虽然延续了Strix的风格,但是一些新元素也加入了进来,这张纸板上文字图案将会在今年新款的ROG系列主板上出现得越来多,华硕把这个叫做电竞图腾。背面的M.2接口(PCIE X4)。之前提到的2018款ROG系列的新元素被印刷在PCB上↓一体式的I/O挡板↓&Stirx&字样下方是银色装饰条,非常遗憾,这个区域并没有RGB↓8pin的CPU供电接口↓4个SATA接口一般情况下完全够用,但是一个RGB接口稍微有点少,值得注意的是,ROG STRIX B360-I GAMING的RGB接口是使用的新的ASUS AURA SYNC神光同步系统,新的AURA使用了新的三针接口方案,不兼容原4针(5050),所以以后购买RGB配件的用户就要小心,因为以后华硕主板很有可能放弃5050(4pin)接口。看似是南桥散热片,其实底下还藏了一个M.2的接口,同样支持NVME PCIE4x,这样一来M.2的稳定+南桥芯片的温度,可能会非常的热,在实际的使用情况中确实非常热↓全部拆解看一看↓I/O挡板使用一个巧妙的扣具固定在凸起的接口座上↓ROG STRIX B360-I GAMING采用DIGI+数字供电(VRM),看上去应该是7相↓DIGI+供电芯片↓主板正面M.2 SSD散热片,与南桥芯片↓OK,装回,准备上机测试。简单小结一下ROG STRIX Z370-I GAMING我之前的一篇文章也用过,感兴趣的可以移步看一下:本篇语: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日了,12号10点锐龙APU就会解禁。我找的朋友非常给力,那边已经提前发了货,两款锐龙APU——RYZEN52400G,RYZEN32200G已经在我手上开始了测试。这篇文章和上一篇文章一样,是为锐龙APU的出场做铺垫,如果各位看过我之前的文章,就知| 赞57 评论49 收藏110&虽然乍一看ROG STRIX B360-I GAMING和ROG STRIX Z370-I GAMING差不多,甚至ROG STRIX B360-I GAMING显得,但是仔细观察还是可以发现两者区别非常的大,特别是供电规模。Z370IB360IX370I(客串)论长相,B360I相比X370I Z370I都有了一定的进化,那么使用起来到底如何呢?搭配6核心12线程的八代i7 CPU到底能否胜任我们往下看。iii、参测硬件在测试开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本次测试所用到的硬件。1、CPU:INTEL CORE I7 8700K朋友用i7 8700,我测试就用我的i7 8700k,两个CPU对于B360来说性能区别非常小,多核心睿频都是4.4GHz,单核睿频GHz,8700k是4.7GHz。因为基础频率的差异(GHz,GHz)所以INTEL标称的TDP也有所不同(8700 65W,8700K 95W),实际上只要不过热,两者都会工作在多核睿频的频率上,所以两者性能差别很小。可是不可否认,8700K频率策略更加激进,所以确实会给B360带来更大的压力。换句话说,只要ROG STRIX B360-I GAMING能经受住8700K的考验,自然无所畏惧。2、内存:G·Skill 芝奇 FlareX DDR4 GBx2因为b360只能支持到DDR4 2666的频率,所以本次测试就不用DDR4 4266的幻光戟了。我选择了一款DDR4 2400的内存来完成这次测试。这两条来自芝奇的FlareX内存是我打特价买的,一共不到1200,属于专门为AMD平台优化的产品。据说芝奇还会推出几款为INTEL平台专属优化的内存,如果有机会我会入手几根为大家探究一下。FlareX又名烈焰枪,虽然被DIYER称为“AMD专用条”但是并非INTEL平台不能用,而是针对了锐龙平台特性进行了优化而已。INTEL平台使用完全没有问题,并且这对内存能非常稳定的运行在DDR4 2666的频率上。3、显卡:Dataland 迪兰 Radeon RX Vega 64 8G HBM2AMD RADEON RX VEGA 64显卡是AMD目前最顶级的游戏显卡,能达到甚至超越GTX1080的水平,不过这里我仅作能快点跑完测试而用,所以也不多说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翻翻我的测试。&开篇语带着万众期待,从2016年GTX1080发布开始,一款神秘的显卡就一直围绕着AMD的新闻挥之不去,时隔一年,这款好几次都呼之欲出的显卡终于发布——AMDRadeonRXVEGA。去年中旬在RX480发布之后,预计一个季度内可以发布的高端显卡VEGA系列突然没了消息,原因未知。当时的形势与AMD| 赞34 评论20 收藏404、硬盘:Plextor
M9PeG 256G浦科特M9PeG 256GB使用东芝3DNAND颗粒,88SS1093主控,从首发的800+一路下跌到600元区间,相比三线厂家“黑”颗粒固态已经没有贵多少。相比M8S,M9P性能上有所提升,温度控制得更好,外观设计和M8SEG大同小异,从蓝色标变成了红色标,比较好搭配主板,但是M9PEG有散热护甲,所以对带有散热片的主板不是很友好,玩家不得不做取舍,因为M9PEG的保修贴连接了SSD与散热片,因此很多玩家得舍弃主板上的散热片,这样一来很有可能破坏了主板的整体美观,所以我建议浦科特厂家,散热片可以不要,或者散热片做成可拆卸的。这里M9PeG仅作为系统盘使用。5、电源:Seasonic 海韵 Focus Gold SSR550-FM&Focus Gold是海韵新出的系列可能是取代了之前的G系列,质保延了两年达到了7年质保,去年先上市了全模组的Focus+ Gold系列,取代应该是取代原来的X系列,同样是质保十年。相比Focus+ Gold,Focus Gold取消了全模组设计,变成半模组。如果不准备用定制线,半模组其实与全模组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不能拆主板与CPU线了而已同样可以达到给机箱“减负”的目的。理论上8700K平台+VEGA64 550W电源在不超频或者仅CPU超频的情况下是够用的,但是如果VEGA64需要超频的话建议换一个更大功率的电源,850W左右最佳,因为本次不需要超频显卡,所以550W可以放心使用。6、散热:Coolermaster
ML240R RGB&这是酷冷至尊新一代的水冷散热,基于散热效率高、安静的冰神G240打造,最大的特点是做到了每一个LED能单独发不同光的效果,并且使用了新一代的RGB控制标准,从4PIN 变成了3PIN,率先支持新一代的华硕AURA SYNC神光同步系统,相比冰神B240 RGB的RGB更加炫目,花样更加丰富。当然,如果使用的并不是支持最新AURA SYNC系统主板,也可以通过附赠的RGB控制器转接到5050(常见的RGB控制接口)上,或者直接通过控制器上的按键控制。7、测试平台一览新入的硅脂:酷冷至尊的Mastergel Maker 纳米钻石导热膏NANO,热传导率11,朋友推荐的,确实挺贵,好不好还没感觉出来。G240RGB冷头的水管进出口如果在右边,则会影响内存的安装↓因为是RGB主板,当然要有幻光戟来搭配,不过这里我们只看效果,测试还是用FlareX。换回FlareX内存准备开始测试。因为可以精确的每一个LED灯的颜色亮灭,所以冰神G240 RGB搭配新款AURA SYNC系统的效果比原RGB的效果好不少,如果朋友不选侧透机箱真就是浪费。OK,不说废话了,赶紧测试一下。iv、测试因为供电规模的缩减、芯片组的微调,所以处理器性能并不是本次测试的重点,8700k能否稳定运行与在B360I芯片组的主板上才是重点,特别是我看很多B360主板的测试,虽然也搭载了8700或者是8700K,但并对稳定性鲜有测试。在稳定性测试之前,我们先看看CPUz的截图与测试:CPU(电压显示不准):主板:跑分:CPUZ烤机功耗:对比1800X,8700K单核的优势显而易见,1800x多核的优势不甘示弱,两者都有可取之处。8700k这项跑分相比同级别(Z370F)跑分偏弱,可见B360芯片组,或者说B360-I这款主板对8700K的性能有所制约,下面提供之前的跑分给大家对比。:Z370+8700k默频ROG STRIX B360I GAMING BIOS展示:与Z370这种可以超频的主板不一样,主界面为ROG的EZ MODE而不是ADVANCED MODE,当然可以通过按“F7”进入ADVANCED MODE↓EZ系统调整提供“一般”和“省电模式”两种,没有提供超频模式↓EZMODE界面对于新手是够用的,只需把XMP调整到Profile 1保存退出就能安心使用↓如果想获取更大性能,可以通过“F7”进入ADVENCED MODE模式↓可以调整更高的内存频率,不过只能支持到DDR4 2666,此外还能对CPU的电压、缓存频率等等做一些微调,这里我尝试将CPU核心倍频调整到最高的47x,虽然能设置成功,但实际上只能稳定全核心4.4-4.3GHz,单核心睿频到4.7GHz,和没有设置一样,并没什么效果↓更多的高级选项↓华硕的BIOS与微星的BIOS我认为是最好用最容易上手的两种,技嘉的BIOS的逻辑太繁琐,当然这也不排除先入为主。对于像H310与B360这样不能超频的主板,我建议将内存XMP选项打开就可以了,其他设置并不需要考虑。下面单独说说内存。芝奇的FLAREX内存,XMP频率为DDR4 .2v,标称频率稳定运行是其本分,那么它能不能稳定运行在2666的频率上呢?要知道市面上普遍的都是DDR4 2400的内存,如果为了内存能在B360芯片组上运行在2666的频率而去购买甚至3200的内存则要多花费不少的钱。若是一款体质优秀的DDR4 2400的内存能稳定运行在DDR4 2666的频率上则是一件喜闻乐见的事。芝奇的FLAREX能做到这一点,甚至都不用加电压就能完成:DDR4 2666跑分:DDR4 2400跑分:通过像VRAY这样对内存稳定性有较高要求的测试也是没有问题。当然,内存的稳定性和主板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这里仅供参考。相比之下内存性能有了8%左右的提升,但都均比8700k(OC5.0GHZ)运行在M10A主板上的成绩低约5%左右,下面是最近测试的:GHz + ROG M10A + DDR4 2666:GHz + ROG M10A + DDR4 2400:虽然内存有差距,但是对于内存不铭感的程序或者游戏则无关痛痒,比如现在最热门的《孤岛惊魂5》,同样特效8700k + B360i + DDR2400的效果与GHz + ROG M10A + DDR4 4300的效果几乎没有区别:8700k&+&B360i&+&DDR2400GHz&+&ROG&M10A&+&DDR4&430那么这套8700k + B360i + Flarex DDR2666平台的稳定性到底如何呢?一开始我测试了3DMARK 的 Time Spy Stress test:98.8%通过测试,各项指标正常,但是在进行AIDA64 的 FPU 烤机时出现的问题:注意看上图的红色箭头到黄色箭头之间的部分,出现了CPU温度的波动,通过观察,在这这段波动中,CPU的频率会间歇性掉到3.7GHz,也就是8700K的基准频率,因此功耗下降温度下降,然后突然又会返回4.3GHz-4.4GHz达到全核心睿频的频率(偶然单核心会跳动到4.5、4.6、4.7GHz),然后功耗增加接着核心升温。因为AIDA64 OSD对“处理器温度”监视有问题,所以各位可以参考鲁大师的温度(CPU温度为65摄氏度左右,核心温度要高10-15摄氏度)或者AIDA64 OSD上的“CPU核心温度”。硅脂U就是硅脂U,再好也枉然……待机功耗:掉频时功耗:全核心睿频时功耗: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黄色箭头之后温度就开始稳定了呢?因为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在烤机一段时间后,供电与南桥的散热片十分的烫手,虽然并没有测试温度,但能我肯定已经到了非常高的程度,以至于我的手只要触碰到散热片就会烫得弹回来,于是我尝试用一个12cm对着主板吹,可能是因为温度有所下降,所以CPU得频率得以稳定……之前在CPUZ烤机时并没有发现此类问题,虽然平时正常游戏、工作并不会对主板、CPU产生这么大的压力,但果使用8700或者8700K CPU搭配这块主板,我还是建议使用下压式散热器,或者利用良好的风道辅助供电与南桥散热,不然在满载的时候有可能会因为温度过高而限制性能。紧接着,我做了进一步的尝试。我在BIOS中关闭了“超线程技术”:也就是说,8700K变成了一个6核心6线程的超级八代i5。然后我再跑AIDA64 FPU则再也没出现这样的问题,我用手指尝试触碰供电与南桥散热片,感觉温度温和了许多,至少手指能防住了:图中可见CPU核心温度降低了10-15度,CPU温度降低了10度左右,如果常用的程序无需那么多线程的话,关闭超线程能让这个平台更冷静一点。关闭超线程之后的FPU烤机功耗:这个功耗和温度还是比较可观的,所特别是像我朋友组建ITX小主机这种散热有所限制的平台,关闭超线程能有效降低散热压力,在对多核多线程要求不高的高负载应用场景中建议使用。v、总结分析正如开篇语所说,B360主板目前的价格并没有给人带来太多惊喜,所以我建议I7 8700及以上级别的处理器,不上ITX的平台以及其他特殊需求的话(比如RGB、造型、品牌),可以考虑一些低端的Z370主板,这样不用操心非超频状态下供电、南桥发热与稳定性的问题。如果一定要使用B360主板,则建议考虑高端型号的B360主板,毕竟像B360-I这样千元级别的B360主板都会出现烤机降频的情况(虽然平常并不会有这么大的负载)。总得来说,ROG STRIX B360-I GAMING主板这么一款高端的B360主板,从性能上应该已经达到了B360主板的顶级的水平,在散热达标的情况下可以运行i7 k,但如果在散热欠佳的情况下我并不建议搭配8700使用,相信看这篇文章的朋友有许多人已经选定了自己心怡的B360主板有些也考虑搭配i7使用,那么看了这篇文章之后,你的B360主板还敢上8700吗?OK,这篇文章到此结束,感谢您的收看,如果有建议与意见,欢迎交流。
推荐关注:
鼠标移到标签上方,
尝试关注标签~
相关热门原创
作者其他原创(71)
Garmin佳明 fēnix(R) 5 Plus多功能GPS户外手表
【轻众测】iWALK Crazy cable小魔兽三合一移动电源充电线
菠萝斑马 笑脸美肤枕 日本设计可调节人体工学枕
邦先生 M1PRO 邦先生智能晾衣机
Wastemaid 唯斯特姆 T-800食物垃圾处理器
minij小吉 G1K-MZB水珠壁挂洗衣机(非智能版)
赞582评论295
赞318评论278
赞212评论175
赞1060评论183
赞2268评论402
赞845评论326
赞999评论346
赞353评论156
扫一下,分享更方便,购买更轻松
用户名/邮箱
两周内免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b360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