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专利 加急指标是一个好的创新测量指标吗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析技术创新和专利保护之间的关系
  摘 要:“创新”理念已深入到各行各业,成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目前全球化的知识产权制度对建立开放、公正、公平的创新平台具有重要意义,围绕着专利制度国内外企业已纷纷开始开展知识产权建设,专利布局和交叉许可将是企业在未来关注的重点。在我国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全社会专利意识,营造运用专利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我国企业需提高对专利制度的关注与学习,制定和运用专利战略,不断提高专利申请的撰写质量,兼顾数量与质量,让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得到最好的保护,并让创新的价值得以最大化发挥。 中国论文网 /1/view-6822487.htm  关键词:技术创新 专利保护 申请撰写 专利布局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X(2015)04(b)-0245-03   现如今“创新”已成为一个越来越活跃的词,各行各业都在提,说到创新,就又不得不提备受现代社会所关注的“专利保护”,专利保护制度最重要的作用是促进创新,以及促进发明者趁早公布自己的创新成果[1]。对于企业来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突破竞争对手的垄断,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专利保护对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激励企业在竞争中不断自主创新的重要因素。[2]   随着专利制度的普及和建立,无论是站在申请人的角度还是专利审查员的角度,有一个好的现状已呈现在我们面前:国内企业的创新意识和专利意识正在日渐崛起。与此同时,衍生出两个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思考的问题:(1)现行专利制度下技术创新与专利保护存在的问题;(2)技术创新及创新价值的最佳保护模式是什么。该文针对这一现状和这两个相生的问题进行浅略分析,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与业内一同探讨提高。   1 国内企业的创新意识和专利意识日渐崛起   技术创新的推动力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由于科技水平迅猛发展,新的发明成果不断产生,当这些发明创造应用于规模化生产以后,企业就成功实现了技术创新[3]。技术创新非常重要,但如何让创新最大化的发挥出价值、如何更为合理的利用和保护创新也同样是值得去研究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现代的专利制度是保护技术创新、维护公平市场竞争强有力的法律制度和有效机制。[4]   以笔者近几年在电学领域的审查经验来看,近年来专利申请所涉及的主题与前沿技术及新兴概念之间重合度越来越高,申请滞后的时间差也越来越小。近两三年来,从移动互联网到云计算云平台,再到海量数据分析等等,国内专利申请的方向是步步紧跟国际化的技术动向和产品动态。无论是偏底层核心技术、基础算法方面的申请,还是偏上层应用、客户端交互及产品功能体验方面的专利申请,一些大的老牌的公司和企业都有成局分布成片布局的申请趋势,如IBM、腾讯、华为、百度等等。从专利意识来看,这些现状无疑是好的是进步的。   以腾讯为例,截至2013年年底共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6871件,发明专利授权986件,技术主题涉及数据传输、音视频处理、客户端交互、用户数据分析、数据库技术以及通信标准协议等等。这些专利申请所覆盖的技术领域足以体现出:企业已将其技术创新、产品优化等与专利申请逐步结合在一起了,而且是趋向越来越广泛和紧密的结合,其专利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业内常被作为标杆。   同样在通信领域,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和占全球比重均创新记录,申请量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超越德国排名第三,其中华为、中兴成绩斐然,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2013年全球PCT知识产权申请状况统计,中兴通讯和华为2013年分别提交了件专利申请,仅次于日本松下公司,占据申请人排行榜第二和第三。目前华为和中兴通讯专利数都以万计,其知识产权的建设在全国企业界数一数二,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其专利申请和授予量也是稳居前列。华为首席法务官宋柳平曾谈到:华为内部一直在提倡“开放式创新”,并且一直很重视用发展理念整合创新资源。也因此在全球专利竞争中,华为已从2G时代的跟随者,跃进为3G时代的同行者,现在正在为成为4G的领跑者之一而积极布局。   2 现行专利制度下技术创新与专利保护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国际贸易体制的建立,现行专利制度日渐完善,“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在当今中国连结得越来越紧密了,随着专利法的一次次修订改版,对创新的保护也更加严谨和科学。这一切都无不证明:现行专利制度正在一步步的营造着一个良性的竞争氛围和竞争态势。但与此同时,在专利申请和专利保护方面所面临和暴露出的问题也愈来愈敏感和尖锐,旧问题虽在不断的解决,新问题新矛盾也在不停的显现。但笔者认为,这一现象并不可怕,因为问题的产生倒恰恰说明事物在发展、在碰撞、在前进!   专利制度日趋全球化,专利法虽存在或这样或那样的地区差异,但实质都是保护创新,以及保护创新产生的合法权益,从“权益”这一层面看,专利诉讼自然是专利制度回避不了的问题。在国内专利诉讼虽然还不多,但在国外如欧美,中兴华为这样有海外市场的大企业已开始卷入到专利纷争和专利诉讼中,众所周知,2011年4月开始两家公司围绕“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LTE)”在德、法等地展开专利诉讼。可以说,专利诉讼已成为目前企业竞争的常态手段,企业需要一定的专利申请量做知识产权储备。主动意义上讲,是为“专利布局”做铺垫;被动意义上看,或可为日后出现知识产权纠纷或专利诉讼做准备。   中兴、华为的例子谈不上典型,但可以作为一个讯号和引子,给我们诸多启示,见仁见智。从专利审查角度看,我们现行的审查程序、检索技术、授权过程、甚至专利法是否建立得科学合理,是否是在逐步与国际化接轨,是否是最大限度的保护了申请人利益,而同时又不损伤公众利益,等等问题,也许背后都是有联系的,如蝴蝶效应一般层层影响。从专利申请人、权利人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出于主动保护还是被动防御,抑或仅是以跑马圈地为简单目的,关注、了解和思考专利体系的构建迟早是要提上日程的事。   笔者在计算机领域的审查工作中发现,有些企业似乎很有“专利意识”,申请量也很大,每年的申请数量达到过百,但对其专利申请的技术主题、保护内容、权利要求的范围以及实施例的公开程度等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统计,就往往会遗憾的发现:其专利布局是杂乱而松散的,申请之间缺乏统一性和相辅相成的共赢格局。似乎仅仅是单有数量的铺垫,却没有形成“局”,或者说是没有形成有力的局和聪明的局,核心专利太过无力甚至是没有,垃圾专利、无用专利太杂太多。我想这种情况就属于常说的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吧,只懵懂的觉得做专利是有用的,但它为什么有用,怎么样才能有用就知之甚少了。   专利是用来保护创新的,说到底创新才是根本的东西,目前不少专利是闭门造车的产物,也就是不负责任的“垃圾专利”。稍加分析便不难发现,这其中一是钻了实用新型不进行实质审查的空子,二是疯狂的进行跑马圈地的产物。很多公司是在以“智力拼图”的模式来形成专利,以此来追求申请量的突破。专利本是用来保护创新的,但无价值的垃圾专利多了,却反会对创新造成破坏,并干扰市场。我们的专利制度所期待的是:用心和用实力去追求创新,讲求技巧固然重要,但为创新而创新和为专利而专利都是肤浅的。   那么,什么样的专利申请对企业而言,才是“好用”的呢?作为一个审查员,笔者多少有些感受。   作为审查员笔者在处理一通和二通答复时,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申请人为了追求授权或尽快授权,而无条件无原则的将保护范围缩减至小到无用的地步。每每看到这种情形,笔者都会替申请人惋惜,这多是因为申请人与代理人之间沟通脱节和不充分造成的。有些代理人在没有对发明的技术方案清楚的理解透的情况下,便完成了撰写,不是独立权利要求范围过大,就是说明书技术特征公开不充分,抑或是发明点根本就没有提取出来。后期发明人由于对申请文件的行文格式陌生,因此也不会仔细审稿。在答复审查意见时,代理人又往往仅凭申请人的一句“保证授权”的指示,便将权利要求的范围划至最小,如此导致申请人难以获得预期的权利。   笔者还遇到过同一申请人申请了多份专利申请,也许是由于每一份专利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特征是属于同一个项目系统或属于同一个技术架构下,因此说明书撰写的几乎无二,公开的技术特征也几乎一样多,仅是各自的权利要求不同,也就是说每一份专利申请是期待针对不同的细化技术特征来要求保护,这种想法和初衷的确很好,但是很遗憾,几份申请却没有在同一天递交,那么依照目前专利法规定,申请日在后的申请统统因没有新颖性而遭驳回。这对申请人而言的确是很委屈的一件事,但法条和制度违反了就是违反了,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损失只有企业自己承担。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申请人对目前专利法规则了解不透彻,对有关抵触申请的条文不知晓不熟悉,因此对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不够重视和敏感。   从目前的技术创新保护现状来看,发明人欠缺对专利常识的了解,而代理人对技术的掌握又往往是囫囵吞枣式的理解不深,这是目前最需要改进的普遍现状,这两者解决得越好,申请人利益和公众利益才越能得到平衡和兼顾。申请人要获得权利需要思考,代理人从职业道德出发需要思考,审查员因为手中握着权力因此也需要思考。   3 技术创新及创新价值的最佳保护模式   我们不是为追求创新而创新,是因为创新的背后隐藏着“价值”,这也是企业一再强调创新的初衷所在,毋庸讳言。是价值就应该争取,是利益就应该保护,然而,实际中由于受撰写水平及公开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专利的质量并不完全等同于技术创新的质量,但专利的质量会反过来影响技术创新的价值。除了基本的保护创新成果以外,专利申请背后往往还背负有其他附加价值和申请人意愿,如:为交叉许可做准备、打侵权诉讼官司、构建专利池、打包出售等。   当申请人选择以专利的形式对创新价值进行保护和巩固的时候,有两个问题不得不考虑、不得不研究,否则实际操作中就难免出现盲目。一是提高每一份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质量;二是对专利申请的技术特征和主题分布进行合理布局,尤其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等电学领域,专利只有结成网才有力量。   首先,撰写质量很重要,在侵权和无效的案件中由于撰写不当的原因而造成权利丧失或利益损失的比例很高。尤其是权利要求的撰写,在专利权无效诉讼中,更是关乎一项专利权“生死”的关键。其中权利要求范围不清楚、权利要求技术方案得不到说明书支持、以及缺少必要技术特征,这三点可谓权利要求撰写中的实质性硬伤,是会导致专利权无效的直接因素。   技术方案的“描述”和“公开”一定要到位,要做好这一点,企业在申请专利时首先要心中有数,也就是要尽可能的想明白申请的目的,所申请到的专利权要怎么用,或者期望未来能通过这一专利授权带来什么。   其次,从专利布局的层面来讲,虽然申请数量很重要,但数量并不能代替和掩盖质量问题。这几年分析和总结IBM、腾讯、华为等公司的“专利建设”实例,优秀的专利布局一定是有点有面并且是以点带面的,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在同一技术领域或同一产品体系下所申请的专利,其技术主题之间应该是有连结的,技术特征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而不应是孤立的、不相关的、离散的,不应该是一个个技术特征的孤岛,技术主题、技术特征、发明内容之间无交叉无联系,则很难形成有价值的专利布局,也难形成有利有效的专利池。说到底还是松散的一个个技术孤岛的堆砌,只有合理的专利挖掘和布局才是对企业创新最好的传承、激励和保护。   说到布局这一点,就不得不再提“专利圈地”,实际上在计算机互联网这一活跃而敏感的技术领域,几大互联网公司的专利“圈地”早已经开始,并且都无不集中在自己的核心技术领域。以即时通信和搜索引擎领域为例,截止到2013年年底,腾讯的986件授权专利申请中有近1/4和即时通信有关,而腾讯在这个行业的市场份额已超过80%。除了核心领域外,腾讯在其他领域也布局式的申请了不少专利,如增值业务、网络游戏、无线业务、网络视频、电子宠物、搜索技术以及广告平台等,这些领域也基本与腾讯的主营业务相一致,并且其所申请的各项专利已被广泛应用到了腾讯的网络产品和网络服务上。现在正是其专利布局的第三阶段,更多的是做查漏补缺,对互联网发展前沿的技术和产品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形成自己的专利申请布局,即主动的“专利规划”。再看看百度,截至到2013年年底前已有179件发明授权专利,其中有84件涉及搜索引擎,百度在这一领域的市场份额也超过60%。   除了以“专利组合”这种形式来完整的保护产品外,任何一个重视并积极申请专利的企业,也许都并非仅是热衷于专利申请本身这么简单,“专利”对于行业和市场竞争而言是一张“牌”,这张牌打得主动则事半功倍,甚至收获“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尤其是在技术渗透多、侵权取证难的领域,只有当手里有了一定数量的专利申请和专利权,才能在“交叉许可”中占据一席位置,与竞争对手互相制衡,“交叉许可”相较于打专利诉讼无疑是轻松高明的。   典型的可以华为公司为例,在通信领域中国企业普遍起步较晚,华为进入电信行业时,国外的公司已经在此领域内持续地成长了数10年,积累了大量的智力成果。这种情况下,华为采取的就是在继承他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开展自己的持续创新。具体的操作就是:广泛与同行进行专利交叉许可。华为公司通过专利许可谈判,至今已与通信行业几乎所有主要的专利拥有者,如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北电、阿尔卡特、高通等公司达成专利交叉许可协议,早在2001年华为就开始与诺基亚等跨国通讯业巨头开始专利交叉许可。   2011年谷歌(Google)以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MOTO),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这也是关于专利布局和专利战的很典型的一个例子。业内业外都看得明白,这是一场知识产权的博弈战。谷歌的意图主要是摩托罗拉在Android技术领域积累了很多年的专利,就是为了保护Android操作系统。从此Android平台的免费时代结束了,微软、谷歌、苹果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了!   先不管MOTO的市场份额和品牌价值,Google在这次交易中可以获得MOTO约1万7千项的授权专利,以及7500项的在审专利,单看数量()就知道Google此举可以得到一张强大的专利布局网。在这些专利中约有500项关于3G、4G的核心专利,是Google最为看中的。这些专利将使Google避免苹果、微软、甲骨文等公司以Android系统为由对其发起专利侵权诉讼。在当时Google需要一个专利的筹码来对抗以苹果为首的几大公司,或者说需要一定数量的专利,也去给苹果等其他虎视眈眈的公司以回击,从而以攻为守、化被动为主动。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希望能帮助我们对“创新、专利、价值”这三者进行更加清晰的把脉,并在实际操作中对撰写质量和专利申请布局做出更好更得当的把控。而今毋庸置疑的是:创新是绝对的,专利战略是一定要面对的,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追求开放和公平的创新环境与机制,面对专利制度企业需要技巧、经验和策略。单看“开放”和“公平”,这二者无论哪个都是积极的,都是我们所向往和追求的,但要同时兼顾好这两件事,把这两方面都保证好,是有一定难度的。太过开放则难保公平,太过公平则难保创新共享的开放格局,兼顾开放与公平,需要用心去做需要花心思,更需要整个行业和全社会的一同参与。   参考文献   [1] 文礼朋,郭熙保.专利保护与技术创新关系的再思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6):133-139.   [2] 曹勇,胡欢欢.专利保护与企业自主创新之间的联动关系探讨[J].情报杂志,2008(4):18-22.   [3] 方炜园,童泽林,张凯乐.专利保护程度对公司创新战略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2(5):79-80.   [4] 杨艳.试论专利制度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港湾建设,2014(4):74-76.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中国创新体现在哪里?论文专利能不能衡量?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科技力量的源泉,也是一个国家客家发展水平的象征,但是靠什么来衡量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很难有确切的定论。
《参政消息》上周六版,刊登一则关于中国创新能力被夸大了的评论。用中国专利的申请数量以及在不同科学发展领域的数量来简单分析了中国这个专利数量第一,尖端专利申请数目很少的国家专利创新事实。
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在2011年受理专利52.6万件,美国相应50.4万件。中国专利申请数目比2000年增长数倍,于己2015年会达到200万件。咋一看数字中国有优势,但是在全球范围一看,中国在下滑,2011年国内向世界发明专利43.6万件,而日本向世界47.2万件,而2011年的批准专利数目只有17.2万件并且其中有35%来自国外。在全球范围内宫内发额只有11.8万件专利获得批准,位于美国日本之后。而在比较前沿的科学领域比如太阳能风能以及地热能专利申请占10%;燃料电池占3%。
这些数据说明中国的数量第一但是质量并不一定前沿。国内申请大量的专利,但是真正转化成成果的太少了,很多专利一直都没有获得批准,直到人老事无,灰飞烟灭。被批准的很多专利由于年费以及其他的管理不善导致郁郁而终。盲目创新带来的部分成果无法转化,一度束之高阁,管理不善,后来者又有无数的重复,或者无人问津。
创新的衡量一度在论文数目有限事实用论文衡量,在论文激增是专利成了指标,等专利及增之后在用什么来衡量创新?这种简单的替代关系显然不全行。合理系统的创兴评价体系值得深度关注。关于专利作为创新指标的问题也曾在发表过简单的评论。
是否为创新没有一定的标准,研究项目冠以创新就创新,有专利产生就为创新,深入一点的科学研究就称创新,成立中心研究部门,成立合作研究组织就一定有创新,创新一度变得这么容易,国家为何依然缺乏创新?
靠发明专利来衡量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是否值得怀疑,专利的领域衡量指标,加权因素等等没有定论,个人专利发明对于集体专利数量难以融合。专利转化成果难以衡量,专利价值褒贬不一,专利生命长短不定,制度缺失下的质量无保证等等,专利能不能作为国家科技水平?
建立创新性国家是国家发展的长远战略,也是国家科技水平的直接体现,然而什么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国民经济提高所需要的创新,研究领域还应该深思熟虑。科学研究与创新有差距,发表科研论类成果是创新的一个步骤,专利发明跟创新也不应该等同而论。不是深挖洞也不是遍地开花。科学技术事业是创新的基础但是不是创新的必然,科学研究活动是创新之的实践之路,但也不是必然途径。国家创新是系统工程,政策先行制度保证之后,力量合理配置才有可能有所成绩。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专利分析方法和主要指标
浏览器不支持嵌入式框架,或被配置为不显示嵌入式框架。
---竞争情报方法论
专利分析方法和主要指标
供稿人:党倩娜
&供稿时间:&&&关键字:
专利分析法是指对有关的专利文献进行筛选、统计、分析,使之转化成可利用信息的方法。专利分析首先要进行专利检索,检索一般包括查新检索、专利法律状态检索、技术跟踪检索、侵权防御性检索等。检索入口可以是某一技术主题(关键词或分类号)、专利申请(专利权)人(国家、公司、个人)、专利申请(公开)时间、专利地域或组合检索,形成对某一技术、重要国家、重要公司、某一自然人、主要竞争对手在一定时间和地理范围内的专利状况研究。
专利分析法分为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定量分析即对专利文献的外部特征(专利文献的各种著录项目)按照一定的指标(如专利数量)进行统计,并对有关的数据进行解释和分析。定性分析是以专利的内容为对象,按技术特征归并专利文献,使之有序化的分析过程。通常情况下需要将二者结合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定量分析的主要指标及其应用
专利分析的定量指标较多,不同的指标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专利信息。许多国家和知识产权咨询机构都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分析指标体系,比如美国摩根研究与分析协会(Mogee Research & Analysis Association)、美国知识产权咨询公司CHI等。而由于各国家、地区申请专利的习惯并不相同,指标的计算方式也可能有所不同。早在1970年代早期,CHI 便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一起研发出全球第一个科学成果指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编写出版的《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报告了采用CHI的专利指标体系。OECD科技指标系列手册即弗拉斯卡蒂系列手册中的《专利手册》也介绍了CHI指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指出CHI的指标最初主要针对公司设计,但同样适用于国家、地区。下面将CHI一些主要指标及其它一些常用的指标介绍如下:
一段时间内各技术领域、各国家、各公司、个人的所获得的专利数量
通过组合对比可评估当年或历年某一技术领域、国家、公司或个人的技术活动程度和水平,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
专利相对产出指数(activity index)
公司在某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与产业专利申请量的比例
评估公司在整个竞争环境中的相对位置。
同族专利指数
某专利权人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申请、公布的具有共同优先权的一组专利数量
反映专利权人申请的地域范围及其潜在的市场战略
专利成长率
某权利人在某段时间获得的专利数量/上一阶段的专利数量
计算当前较前阶段增减的幅度,可显现技术创新随时间的变化是增加还是迟缓
某专利被后继专利引用的绝对总次数
引证次数高,代表该技术属于基础性或领先技术,处于核心技术或位于技术交叉点。
即时影响指数(current impact index,CII)
某产业或企业前五年专利的当年被引次数/系统中所有专利前五年专利的当年被引用次数的平均值
如果实际被引用数与平均值相等,当前影响指数即为1。指数大于1,说明该技术有较大影响,小于1,则说明影响较小。
技术强度(total technology strength,TTS)
专利数量×当前影响指数(CII)
专利数量在质方面的加权,评估公司专利的技术组合力量
相对专利产出率
某权利人在某一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全部竞争者的申请量
判断权利人的竞争位置,产出率越高,竞争力越强
技术重心指数
权利人在某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其全部申请量
判断某一国家和公司的研发重点
科学关联性
(science linkage,SL)
某公司专利平均所引证的科研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数量
评估某专利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关系。
技术生命周期(technology cycletime,TCT)
企业专利所引证专利之专利年龄的中位数
评估企业创新的速度或科技演化速度。TCT较低,代表该技术较新且创新速度快。
科学力量(Science strength,SS)
专利数目×科学关联性
评估一家公司使用基础科学建立 该公司专利组合的程度和公司在科学上的活跃强度。
专利指标的使用的注意事项:
(1)专利指标的细化、综合和时间、空间的分析。上述专利指标的描述还是比较粗糙,还可进行进一步的细分,比如引证率可分为自我引证率和被(外界)引率。自我引证率描述后续专利引用自身专利的情况,引证率越高说明研发的自主性越强,被引率越高说明该项技术的含量越高。此外,各项专利指标不是孤立的,把战略性指标如同族专利指数和技术性指标如科学关联性项结合,以时间和空间为轴进行综合分析,才可得到比较全面的信息。
(2)许多专利指针本身具有产业依存性。如技术生命周期会因技术领域不同而有所差距。相对热门的技术其TCT较短,如电子类TCT约3至4年,而造船类TCT可能长达15年。
(3)专利指标可以测度技术发展,但不可以绝对化。重要的发明或创新,尤其是能够带来长期经济利益的发明,一般要申请专利。但是很多技术发明不采用专利保护方式,而采用商业秘密或尽快产业化的形式,因此专利与技术发明或技术创新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4)不同领域之间的数据比较应当谨慎。专利申请的倾向在不同技术领域之间差别很大。有的领域技术创新活动很活跃,但不适于采用专利方式取得保护,如电子信息领域,往往通过推向市场先发优势取得经济回报。又如专利不包括软件、组织方法等方面的发明,因此排除了服务业的技术创新。这样在不同领域之间进行比较时,对所分析行业的特点要有所了解,才能更准确地进行比较。
(5)各国专利制度的差异带来的数据比较的障碍。由于各国专利制度的差异,各国专利的具体审核标准、审批程序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处。如多项相互联系的技术发明在美国可以合并申请一项专利,但在日本则必须提出若干项的分案申请。这样不同国家进行比较,有时会带来很大偏差。如专利数量差距巨大,还可以说明问题;但如果在同一或相近数量级上,就难以给出确切结论。所以做专利国际比较时,一般不用不同专利体系的数据,而是选择同一大型专利体系,如美国专利与商标局或欧洲专利局。但这又带来另一个问题,即“本土优势”。
(6)专利文献时滞对分析数据的影响。尽管实行了专利申请的早期公开和延迟审查制度,很多专利的申请日和公开日之间还通常存在18个月的时滞,这对于那些技术创新频繁的企业,尤其是处于技术生命周期短的产业企业来说,将直接影响结果的分析和预测。
二、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一般根据专利的内容特征进行分类或聚类,结合时间和空间,进行比较分析、组合分析、关联分析、序列分析、预测分析等。例如,从专利文献的主要侧重面来看,若某种技术专利文献的内容多以原理为主,说明该项技术处于新兴期;若以应用为主,说明处于成熟期。
近年,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专利数据库的大量产生,使得数据挖掘技术在专利文献内容方面的应用变得可行。加州理工学院的Jay E. Paap教授领导的技术机会分析(Technology Opportunity Analysis,简称TOA)研究小组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一直致力于采用文本挖掘方法,应用专门软件,对大型数据库的主题词进行时间序列分析、聚类分析等,以发现科研的热点领域和前沿领域,识别这些领域的研究专家和机构,并可将这写信息解释为创新状态和前景的指示符。Porter教授的TOA分析的软件包括四个步骤:
(1)搜索。即查找相关的数据源并检索出相关领域的电子形式数据。
(2)计数。利用软件编辑、计算、排列结果。例如计算全部高频词、文摘数量、作者及其所属单位,可表明某个主题正在升温还是开始变冷,与之相关的活动在时间上呈现何种分布。
(3)联系。采用TOA软件提供的矩阵操作来帮助识别联系,进行聚类,追踪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注视正在出现的新事物,以及识别谁是某个领域最活跃的人。
(4)表示。把结果转换到EXCEL或者其它类型的电子表格和图形包里,用图形表示正在发生什么,对检索结果按时间片断显示事件地图是如何随时间演变。
三、专利地图及其应用
专利地图是指对一次、二次、三次等专利文献的统计结果整理成各种图表,即将专利信息“地图化”。专利地图作为一种搜集、整理和显示专利信息的工具,可视性强,便于理解,一般分为专利管理图、专利技术图、专利权利图。
专利管理图主要包括:历年专利动向图、各国专利占有比例图、专利排行榜、主要竞争公司分析图、公司专利平均年龄图、公司发明阵容比较图、公司定位综合分析表、公司专利件数分布图、公司专利件数消长图、发明人专利件数分布图等,主要显示了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竞争企业的实力剖析和动向预测。
专利技术图包括IPC(国际分类)分析图、技术生命周期图、专利技术功效矩阵图、专利技术分布图、专利技术领域累计图、专利多种观点解析图、挖洞技术显微图等。技术图锁定某项技术或公司进行地毯式搜索,主要显示技术演变、扩散状况、研发策略、回避设计、挖洞技术的可行性。
专利权利图主要包括专利范围构成要件图、专利范围要点图、专利家族图、重要专利引用族谱图,主要剖析研发空间和市场空间。
专利地图的制作流程为:确定专利分析主题-建立专利检索策略和分类方法-专利文献筛选、分类-专利文献阅读解析-建立专利管理图、技术图、权利图-专利地图库信息解析-重要专利全文精析-技术创新、侵权比对、回避设计-专利申请验证-专利地图更新。
1、OECD, 《Patent Manual》(1994)
2、张燕舞,兰小筠,企业战略与竞争分析方法之一-专利分析法,《情报科学》,2003年8月
3、魏衍亮,《中国科技产业》:企业专利情报战略初探,
4、曹雷,面向专利战略的专利信息分析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3期
5、彭爱东,一种主要竞争情报-专利情报的分析研究,《情报的理论和实践》,2000年3月
6、晋刚,知识产权收购攻略,
7、专利指标定义,
8、CHI专利指针─利用专利评估公司价值& ,
9、陈冠华,专利计量
10、宗全, 毕艳红,别忽视竞争情报中的专利指标,
11、方建国,文本挖掘在专利分析中的应用,《专利文献研究》,2004年3月
12、专利地图的概念,
13、刘平,吴新银,戚昌文,专利地图在企业研发管理上的应用,《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年4月
请成为正式用户,后,获得更多阅读功能与服务!
转载本文需经本平台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上海情报服务平台
了解更多信息,请
浏览器不支持嵌入式框架,或被配置为不显示嵌入式框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实用新型专利 加急指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