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独立满血雷电三满血版3接口,是否有现在的技术可以跑出pice v3*8的效果

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笔记本是不是有雷电3接口_百度知道
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笔记本是不是有雷电3接口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你的网线旁边的接口就是雷电接口雷电接口的形状为两长端为圆弧的腰键槽,中间有凸出的触点片。一般旁边都会有闪电的图形标识。笔记本电脑(英语:NoteBook Computer,简称:NoteBook、NB),中文又称笔记型、手提或膝上电脑(英语:Laptop Computer,可简为Laptop),是一种小型、可携带的个人电脑,通常重1-3公斤。其发展趋势是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而功能却越发强大。不同的笔记本型号适合不同的人,通常,厂商会对其产品进行型号的划分以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从用途上看,笔记本电脑一般可以分为4类:商务型、时尚型、多媒体应用、特殊用途。商务型笔记本电脑的特征一般为移动性强、电池续航时间长;时尚型外观特异也有适合商务使用的时尚型笔记本电脑。多媒体应用型的笔记本电脑是结合强大的图形及多媒体处理能力又兼有一定的移动性的综合体,市面上常见的多媒体笔记本电脑拥有独立的较为先进的显卡,较大的屏幕等特征。特殊用途的笔记本电脑是服务于专业人士,可以在酷暑、严寒、低气压、战争等恶劣环境下使用的机型,多较笨重。
采纳率:99%
你的网线旁边的接口就是雷电接口雷电接口的形状为两长端为圆弧的腰键槽,中间有凸出的触点片。一般旁边都会有闪电的图形标识。Thunderbolt 3规范正式出台,最高带宽可达到40Gb/s。所以你可以传输数据测试一下。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1 我叫做雷电 我代表着未来技术&&& 相信雷电接口(Thunderbolt)是一种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依旧陌生的存在,只不过苹果公司强大的影响力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认识到他的存在。我们不得不承认雷电接口的指标很好看,苹果公司给我们规划的未来也很美好,不过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应该冷静一下,毕竟厂商总是喜欢画大饼,而我们喜欢吃的也许只是小菜。所以笔者今天就来给大家分析一下雷电接口的各方面优劣,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叫做雷电 我代表着未来技术&&& 作为一种新型的接口技术,雷电曾经被很多人给予了太多的期望,毕竟一个接口统一绝大多数外围设备听起来就是那么美好,而且其10Gb/s的速度超越了几乎所有端口的传输能力。不得不说无论是设备兼容性还是速度雷电接口都算得上是所有接口当中的佼佼者。雷电接口可以让一台显示器连接2个设备 十分帅气&&& 雷电接口由英特尔公司提出,当初代号为Light Peak,后改名为Thunderbolt,在2012年2月以前属于苹果公司的专用技术,目前已经有很多主板厂商加入了这一阵营,也希望这种接口能替代USB 3.0以外的所有接口。不过到目前为止,雷电接口仍然属于小众产品,目前也只有少量外置存储器厂商投入了这一阵营,最大量的雷电产品仍然是技术含量最低并且没有什么差异化的mini DP转接线而已。& 接口协议:PCI Express+Display Port& 连接器 :Mini Display Port& 供电能力:10W& 热插拔 :支持& 多链方式:菊花链(这里可以简单理解为 环状串联)& 多链数量:6个& 目前带宽:双向10Gb/s& 带宽目标:双向100Gb/s& 线缆介质:铜缆& 未来线缆:光纤&&& 为了让大家更加深刻的理解雷电接口,笔者将其技术特点整理如上,我们可以看到雷电接口基本上都达到了目前各种外围设备接口的最高指标,那么他真的能颠覆时代颠覆世界吗?就请大家来看笔者的分析。产品:
2 我很有速度 规划数字超越所有我很有速度 规划数字超越所有
&&& 首先我们来说说速度,雷电接口给了我们最高最高的理论速度,双向10Gb的数字高过了USB的5Gb,SATA/SAS的6Gb,只比Display Pory的17.28Gb/s略低(注意这个数字几乎是单向的),这的确会给我们一种感觉,那就是雷电接口的设备一定拥有绝对高的速度,那么实际上如此嘛?
三星830 SSD搭配不同接口下的速度表现
&&& 以上就是雷电接口与原生SATA的性能对比,我相信此时此刻的你一定想和笔者说,你是不是写反了,测错了?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雷电接口在使用SSD的时候速度会有非常明显的衰减,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理由是什么呢?非常的简单,那就是雷电-SATA这一主控的性能不给力。当然笔者也要说明一下使用SSD仅仅为了证明性能,并不建议大家真的这么用。
放弃SSD不切实际的念想,当我们跳转到如果使用普通的机械硬盘,的确我们发现差异还是很小的,但是此时此刻无论你用SATA直接连接,用USB3.0还是用雷电,他们的速度并没有产生本质的区别。
雷电接口想要达到如此的速度 非常高昂的设备投入是免不了的 甚至会超过竞争对手10倍
&&& 受限于设备限制,笔者无法测试多个雷电接口串联硬盘的速度,非常幸运的是目前USB3.0的主控芯片和eSATA的主控芯片几乎全部卡在了SATA 2这条线上,否则雷电接口在使用单个硬盘的时候无法体现出任何一丁点的速度优势。而且不要忘了一个雷电接口的价格超过USB 3.0的10倍,而SATA 3的USB3.0主控很快就会普及,在这种形势下如此凶狠的价格差异我们真的可以无视吗?&产品:
3 我价格不菲 串行设计带来昂贵我价格不菲 串行设计带来昂贵
&&& 然后我们来说说雷电接口引以为豪的东西,那就是菊链,菊链这个东西简单讲就是类串联,这种设计最简单之处就在于计算机只需要一个接口顺着连下来就可以把所有设备都接在一起,不过这就意味着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需要把所有的数据全部从一条线当中走出去。
雷电接口看似美好的串联 关键就在于每一个设备都不允许出故障
&&& 这样就遇到问题了,无论我们采用什么样子的编码方式,每一个独立设备(比如显示器、硬盘)他都需要把自己需要的数据抽取出来。但是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目前所有的雷电设备均是非原生设备,也就是说每个设备都需要加入一套专门用于编码的处理芯片,考虑到雷电接口拥有如此高的带宽,这种编码芯片自身的性能必须也要足够才可以,毫无疑问,这也会带来很高的成本。
雷电接口为了保证传输能力采用了主动式线缆
&&& 而且雷电接口本身可以说就是一种超高速的串行接口,为了保证速度从接口再到线缆的屏蔽都需要相当的强度。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雷电线缆为了保证传输能力甚至加入了12枚芯片,也就是说每一个雷电设备和每一根雷电线缆我们都要付出非常高昂的价格,而且这种价格高昂的设计本身就是为了6点菊链而存在的。节约成本无法保证带宽和6点的稳定,不节约成本可以,但是现实却是极少人如此连接6个设备,所谓的优势串行成为了成本无法逾越的伤害。产品:
4 我本热插拔 无奈串行带来麻烦我本热插拔 无奈串行带来麻烦&&& 然后我们来说说热插拔,很显然热插拔看起来很美妙,但是不要忘记了雷电接口是串行连接的,而且DisplayPort标准的设备必须连接在最末端,这意味着什么呢?所有设备都在一条线上连接,只要断掉一点,意味着这一点往后的所有设备全部会被一起断掉。更何况雷电接口本身在热插拔上就具备着相当的限制,换句话说就是雷电设备本身必须具备不拔线的热插拔功能。这个连接方式已经很明显了 你不能不拔后端设备就拔掉中间的设备&&& 可能很多朋友不太能理解这样会有什么问题,我就给大家举2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将一台MacBook Air、一块雷电移动硬盘、一台显示器连接在一起,如果想要拿下移动硬盘,你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单独取下独立的硬盘,另一个就是取下显示器与移动硬盘的线缆,再取下移动硬盘与电脑的连接,最后再把显示器和Air重新连接起来,如此的步骤不复杂吗?雷电接口拥有大量末端设备 包括(所有-1)款的显示器&&& 但是如果反过来呢,如果你想把移动硬盘放在显示器和Air中间,对不住重启吧!总之雷电设备在热插拔方面做得真的不给力,甚至可以说完全依赖于雷电设备本身,这个接口对于热插拔考虑的真的太少。产品:
5 我可以转接 价格够高到此为止我可以转接 价格够高到此为止
&&& 之后我们来说说雷电的扩展性,之前苹果公司说的最多的就是我们的雷电接口可以转接成所有接口,我们也可以看到市面上也陆陆续续出现了雷电转接网卡、火线、Express卡乃至于其他的设备,的确这达到了苹果公司的承诺,不过事实上苹果只是做到了而已,用起来真的很爽吗?
放在Express卡上价格已经到底的产品 换用雷电接口依旧可以保持248的高数字 这是幸运吗?
&&& 这些接口的第一问题就是非常高的价格,目前最为便宜的转接就是雷电转接RJ45、这一接口目前售价为248元,而如果使用笔记本通用标准转接接口Express并且选择普通品牌的产品,那么这一费用会减少到48元乃至更低,5倍的差价毫无疑问是个极其严肃的问题,相信只要是脑袋正常的人都会觉得这个钱花的非常不值。
苹果很精明的在雷电显示器上准备了火线以及网线接口 这种捆绑销售还是挺聪明的
&&& 另外一方面,此类所有转接设备一律是雷电末端设备,虽然雷电接口可以串联多个设备,但是前提条件是他们最多只能有1个末端设备,目前所有转接线和显示器都属于雷电末端设备,也就意味着他们根本没有办法同时使用,一旦你的需求旺盛你会发现这个看似全能的接口却什么都满足不了你。产品:
6 我可以多连 奈何桌面不愁接口我可以多连 奈何桌面不愁接口
&&& 好了,看完上一页各位是不是很想说,那我只要有多个雷电接口就OK了?事实上目钱绝大多数的MacBook以及相关设备只有1个雷电接口,只有Retina版本的MBP拥有2个雷电接口。苹果自己也发现了雷电接口的窘境,甚至给Retina版本的MBP安装上了在MacBook上从不使用的HDMI接口,一切都是为了保证这样一款高端笔记本电脑有足够的扩展性。
我们可以看到苹果在新的Retina MacBook Pro上准备了2个雷电+1个HDMI
&&& 这一问题如果放置在Mac Pro上又会有新的情况出现,首先Mac Pro并不缺乏基本接口,也就是说雷电接口的高度扩展性显得毫无用处。而且雷电接口在移动系统上是与显示接口集成在一起的,如果在Mac Pro这种工作站级产品上这样做,意味着每块显卡都需要增加30美元甚至更多的“雷电成本”,而且这些显卡会被迫分割PCI-E,虽然Mac Pro的人群本身对于预算不够敏感,但是凭空增加的成本和麻烦有多少人能接受呢?
从6个mini DP变成6个雷电 因此增加的成本就会上千元 实际成品又会贵多少呢
&&& 也许这就是Mac Pro至今仍然没有更新的根本原因,苹果推广的雷电接口在Mac Pro上可以说毫无用武之地,在桌面级别的设备上他除了串联一大把移动硬盘没有任何价值,在笔记本上又受到了端口数量的限制,当你真的需要他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他真的很少。产品:
7 我代表未来 无奈厂商都在观望我代表未来 无奈厂商都在观望
&&& 这里要说的就是各大厂商的态度,雷电接口出现已经有了相当长的时间,不过哪怕到了现在都没有多少厂商跟进,第3方产品也全部局限在外接存储设备上,除了少数的连接器类产品,全部都是以雷电接口的名义打着天价销售,部分产品不仅重量不给力,价格也轻易秒杀了超大容量的SSD。
我们可以看到移动硬盘沾上雷电的边就变成了天价
&&& 而且即使雷电接口可以提供每秒1000MB/s以上的外置存储设备,他也并没有真正的实际应用意义,因为首先他就不便于携带,桌面级的工作站系统完全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更高的性能,只不过内置而已,而移动硬盘就算在制作4:4:4这种高规格视频时可以用到如此高的数据吞吐量,i7-3920XM这种可怜的小CPU也会被海量的数据彻底拖垮,实现不了真正的高效率。
如果笔者不告诉你 你可曾看到这块主板会有雷电接口呢
&&& 而且在Windows平台,目前雷电接口存在的意义仍然被怀疑,虽然少数DIY板卡厂商拿出了对应的产品,但是在Windows环境下目前无论是、性能、兼容性甚至热插拔都受到了挑战和质疑,让人甚至觉得雷电接口就是苹果的一个圈套,表面上各种开放实际上却根本不想让你使用。虽然苹果公司很强势,OS X的占有率在不断上升,但是苹果越发的封闭使得他在专业领域的用途已经越来越狭隘,而雷电的高规格对于普通消费者又有多少意义呢?也难怪众多厂商不跟进了。产品:
8 我能够统一 各种接口用户不愁我能够统一 各种接口用户不愁
&&& 最后我们来说说统一性和兼容性,这也是雷电接口和苹果公司一直宣传的东西。事实上统一性这个东西是各大硬件厂商一直在做的,我们也可以看到目前的个人电脑接口已经被成功的简化成了4种——USB、RJ45、视频输出、音频输出,而且这4种接口各有各的样子,连接也起来也是非常简单。
这样一张图 你能找到多少种接口呢
&&& 当然除了常见的还有包括火线、串口、并口、eSATA等多种接口,他们虽然不够常用,但是还是蛮长见的。而雷电接口的出现有希望把这些东西再统一一次,我们可以看到按照雷电接口的规划,他可以实现几乎所有的视频输入输出以及所有非USB连接设备的功能。
Intel给予雷电非常大的希望 希望它能替代绝大多数南桥上的设备
&&& 如果这一切真的实现,那么我们的电脑就只剩下3种接口了,那就是雷电、USB、音频。接口的统一化最大的好处就是减少接插线缆的复杂程度,减少消费者的识别和学习难度,提高设备的归一化。这些东西虽然看起来没有太大价值,但是当年USB的统一化充分显露出了他的经济价值和对缩小体积、简化使用的难度,如果雷电接口成本如果可以降低到USB3.0的2倍以下,相信做到这些不是难度。产品:
9 我未来在哪 本本扩展是现主流我未来在哪 本本扩展是现主流
&&&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畅想一下雷电接口的未来吧,实际上我们平时看到的雷电接口的用途还是很狭隘的,毕竟这样一种高速度接口主要的用途还是在于一些专业设备。目前我们可以在市面上看到不少很特别的东西,包括PCI-E的雷电转接盒,雷电接口的视频采集器等等,可以说正是因为雷电接口的出现才使得这些专业设备外置化。
雷电接口的视频音频采集设备 这样的产品够专业吗?
&&& 当然了这也是因为很多用途即使专业对于性能的要求并没有那么苛刻,专业设备外置化同时也会带来小型化,雷电接口也是笔记本连接专业设备的最好选择。对于那些可以接受笔记本性能又要使用一些专业设备的用户来说,雷电接口的解决了这类外围设备不知道该用什么连接的困扰。
&&& 不过雷电本身的目标并非占据专业市场,而是希望统一USB 3.0以外的绝大部分接口,这一梦想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但是雷电的高成本意味着这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事情,毕竟打开专业市场要的是够好的标准和实力,而实现普及更多的是集成化和低价,雷电在后者的作为可谓是零。
对于2000元以下的移动硬盘 雷电接口没有任何优势 但是有多少人肯花2000块买移动硬盘呢?
&&& 从目前看来雷电接口在笔记本上还是有价值的,毕竟笔记本尤其是MacBook的接口普遍偏少,雷电可以满足他们高级扩展的需求,不过千万不要忘了苹果已经被USB 3.0化了。当然了如果你只是拿他接一个移动硬盘,那还是USB3.0吧,性能不会差,而且价格要廉价很多。
投票区域:您认为雷电接口的未来会如何(点击预览可查看效果)
&&& 下一页会有一些关于雷电接口的常用问题解答,如果您有什么问题或者意见也请在文章下方留言,笔者不胜感激。最后笔者还想问问大家,你看好雷电接口的未来嘛?从笔者个人的角度上来看,如果Intel愿意主导雷电平价化,那么雷电接口今后一定会发扬光大的,决定雷电能否成功的不是技术,而是价格,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产品:
10这里是附录 常见问题在此解答这里是附录 常见问题在此解答&&& 最后来给大家解读一下雷电接口的一些常见问题:&&& 问题:我可以在mini DP接口上使用雷电设备吗?&&& 回答:不可以,要是可以还要雷电接口干嘛?&&& 问题:什么是雷电末端设备?&&& 回答:雷电接口虽然理论上可以“串联”6个外接设备,但是有些设备必须位于最后的位置才可以使用目前绝大多数非存储类的雷电设备都属于雷电末端设备。&&& 问题:我需要为雷电接口购买专门的视频转接头吗?&&& 回答:在视频传输协议上雷电接口直接兼容min DP标准,过去所有的mini DP转接头(包括转接各类D-Sub、DVI、HDMI、DP)都可以直接在带有雷电接口的电脑上直接使用。&&& 问题:雷电接口与mini DP之间的双向具体兼容性如何?&&& 回答:任何带有显示输出的雷电接口都可以点亮mini DP显示器,而雷电接口显示器只能由具备雷电接口或者互相兼容的设备点亮(比如2011年之后的MacBook以及iMac)。&&& 问题:我可以把其他非雷电显示器连接在雷电硬盘盒或者其他设备上吗?&&& 回答:理论上可以,并且可以使用普通的mini DP转接头,但是实际兼容性笔者不得而知,敬请原谅。&&& 问题:雷电接口可以带来更高的分辨率支持吗?&&& 回答:不可以,雷电接口的显示信号传输完全遵循DisplayPort标准,他在显示输出上与DisplayPort保持一致性,目前的雷电设备只支持DP 1.1标准而其他设备已经发展到DP 1.2,所以在短时间内雷电接口的视频输出能力还是落后的。&&& 问题:我买到的雷电接口设备没有附送雷电线缆,我是不是被坑了?&&&&回答:这个笔者不好确定,不过目前大量雷电设备都不附送雷电线缆,该线缆在苹果官网以及相关店面有售,原装产品不超过399元(2.0米)。&&& 问题:在Windows平台下使用雷电接口输出视频是不是意味着只能使用核芯显卡?&&& 回答:你需要使用Lucid Vitru MVP或者类似才可以让板载雷电接口输出独立显卡的内容。&&& 问题:雷电接口外接硬盘可以安装操作系统以及引导吗?&&& 回答:只要雷电设备支持就可以。
11佳能EOS-1D X详细参数
产品类型 传感器尺寸
投诉欺诈商家:
天津重庆哈尔滨沈阳长春石家庄呼和浩特西安太原兰州乌鲁木齐成都昆明贵阳长沙武汉郑州济南青岛烟台合肥南京杭州东莞南宁南昌福州厦门深圳温州佛山宁波泉州惠州银川
本城市下暂无经销商
4¥1.02万5¥67996¥1.2万7¥39998¥1.27万9¥599910¥6399  在过去的一年里,外部连接通信线的世界里发生了很多时。在这段时间,USB先后发布了10Gbps “超高速+”USB3.1以及新的USB
Type-C连接器,这是一种新式的可正反插的接口,将成为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上的行业标准。同时随着USB备用模式功能的引入,USB
Type-C还可以被用来携带(或者代替)USB超高速通信以外的其它协议——这使得USB比以往更加灵活,而VESA(视频电子标准协会)也宣布DisplayPort接口也将支持备用模式,这样我们就可以使用USB
Type-C传输DisplayPort视频信号了。  其结果就是USB Type-C的引入将导致明确的、相当快速的标准切换。鉴于USB
Type-C已经有了经过精心设计和十分理想的物理层,也有许多其它的技术也开始为USB调整自己,以便能够充分利用这个势必会越来越通用的接口平台。  苹果 MacBook上的USB Type-C连接器  而英特尔也于昨天选不了雷电3接口。外部通信线的世界里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进步,英特尔自然不能让其他标准超过雷电。他们也一直在研发下一代雷电接口,最终得到了一个结合USB
Type-C物理层和雷电的所有性能和特性的合体,得到了最终的雷电3接口,其速度也达到了惊人的40Gbps。  先给出一点背景,上一次英特尔更新雷电接口的规范是在2013年针对雷电2给出的,又叫Falcon Ridge。通过将两个雷电1
10Gbps信道结合到一起,英特尔能够将信道的可用带宽从10Gbps提升到20Gbps,也将信道的总数从两个全双工信道减少到一个全双工信道。这里特别要提及的是,在雷电2上,雷电的指令集并没有改变——雷电2的四个基础信道各自的传输速度还是10Gbps——所以本质上讲雷电接口从2011年发布之后,其信号层就没发生过变化。  现在雷电接口已经四岁了,其信号层也是时候改变了,这样才能支持更高的带宽。为了完成这一次信号层的升级,英特尔还必须要对其物理层进行修改。雷电1和2接口使用了苹果公司开发的迷你DisplayPort接口作为线缆,而通过使用VESA指令,可能最终能用USB
Type-C的取代DisplayPort的物理层。所以随着消费电子设备和新标准都向Type-C看齐,DisplayPort和迷你DisplayPort的时日也无多了。  这就将雷电接口放在了一个十分有趣的位置上,此时雷电接口能够同时先前和先后兼容。按照原来的计划,英特尔打算通过让雷电跑在USB上,但USB背后的财团推翻了这一想法,使得英特尔最终采用了迷你DisplayPort。而现在随着DisplayPort的变弱和USBType-C和备用模式的引入,雷电又回到了英特尔预先计划的地方:作为一个运行在通用USB接口上的标准。  实际上这个涉及到雷电接口每一个方面的升级的最终结果是成为这项技术的最后一代技术:雷电3,这将雷电与USB
Type-C实力和能力的结合。这意味着将雷电的高速和其底层PCI-E协议的灵活性与Type-C的通用稳定设计结合到了一起,这些都可以通过USB的备用模式规范来实现。再加上Type-C的相关的电力输送标准,你就知道为什么英特尔会相信这项技术将成为市场上最有力量和最强大的外部通信总线。  雷电接口的各个版本  随着USB
Type-C接口的采用,雷电3能够将雷电设备的可用带宽提升1倍。雷电2的最高带宽为单一全双工信道的20Gbps,而雷电3将这一数值提升到了40Gbps。对比DisplayPort1.3和USB3.1,可用带宽提升了1.5至4倍,DisplayPort1.3的最高带宽为25.9Gbps,而USB3.1的每个信道的最大带宽为10Gbps,(Type-C带有两个这样的信道)。  从信号的角度来看,雷电3是利用USB的备选模式实现的,能够使用Type-C提供的4路高速信道。这和雷电1和雷电2所使用的信道数相同,所以带宽也从每个信道的10Gbps变成了20Gbps。USB Type-C的接口定义  为了处理这种新的Type-C接口以及增加数据率,英特尔为这种新的雷电标准推出一种新型的活性线缆。和前一代线缆一样,这种新型将会显著增加线缆两端的活性有源电子,使得英特尔可以藉此获得比无源线缆更高的带宽,当然,此时线缆的成本也会增加。这种新的线缆上将保留独特的雷电标识,而且比无源线缆稍宽,但总的来说除了接口变化了之外,在概念上仍然和雷电1和2是类似的。    更多的线缆选择  同时又因为这建立在Type-C的基础上,雷电3也将利用现有的标准Type-C线缆引入有源支持。当使用Type-C的线缆时,雷电的速度就降到了20Gbps全双工——这与普通的Type-C的带宽相同——这是为了成本牺牲了一些带宽。可以比较一下,Type-C线的成本只有几美元,而传统的雷电线的成本都在30美元以上;这就使得要让雷电接口更广泛的应用,必须首先要将成本降下来,更不要说还需要让线缆更加稳定而且易于更换。  驱动这些线缆的是英特尔为雷电3设计的新的Alpine
Ridge控制器。是Ridge系列最新一代产品,该控制器能够驾驭雷电3的40Gbps的高速度。Alpine
Ridge还集成了USB3.1(超高速+)主控制器,从而可以实现双重目的。当该控制器作为USB Type-C的主控制器使用时,Alpine
Ridge可以直接驱动USB3.1设备(就像是现在的DisplayPort和雷电的协同工作一样。而当其作为设备控制器使用时(如连接到雷电接口的显示器时),可以允许设备在另一端使用USB3.1接口。  USB主控制器的加入增加了雷电3携带的协议数量。除了PCI-E和DisplayPort,USB3.1也成为了该控制器的一项内置功能。这里唯一的显著区别是尽管DisplayPort视频和PCI-E数据连接度封装在雷电的数据流中,但USB3.1则是部署在雷电已有的PCI-E连接的顶层,而不是另外封装在雷电的数据流之中。    说到封装,雷电3之中还包含了一个DisplayPort的更新,尽管不是每个人都期待这一点。随着带宽的上升,雷电3的视频数据率也提升到了原来的两倍。但是英特尔却并未在雷电3中采用最新的DisplayPort
1.3。DisplayPort
1.3的速度在1.2的基础上也提升了一倍,将DisplayPort的等效信道从4变成了8,本质上则是让一个雷电3线缆携带两个DisplayPort
1.2连接。最终的结果是雷电3将能够驱动DisplayPort
1.3的显示设备——比如8K显示器和5K单片显示器;当然,雷电3也能轻松驱动DisplayPort1.2所能驱动的一切,包括4K
60Hz显示器或5K多片显示屏。  此外,游戏玩家听到英特尔最终将支持使用雷电的独立显卡一定会很高兴;在经过了一些错误的开始后,这家公司终于开始为外接显卡带来祝福和支持了。尽管雷电理论上总是能够支持外接显卡(本质上就是PCIe总线),而其中最大的亮点应该对GPU热插拔和所谓“意外断开”的情况的支持。英特尔说他们已经因为解决了这个问题。英特尔最初在这一工作上和AMD进行合作——尽管长期上NVIDIA也参与了进来,包含了一种外接雷电卡机壳或一个更小的“显卡底座”其包含了一个更小、更酷但是比iGPU性能更强的移动独立显卡。  另一个英特尔一直摇摆不定的的概念也可以使用雷电3来实现:雷电网络。通过模拟一个万兆以太网连接,两台计算机可以通过雷电线缆进行连接,或者在高端工作站和服务器中实现外部几乎不可见的万兆以太网连接,这是一个比千兆以太网络更为实用的解决方案。雷电网络从2013年开始就出现在了OS
X上,在2014年英特尔将这项技术迁移到了PC上,但是自从雷电网络作为雷电2的一项特性而随之推出之后,具备必要驱动的PC数量却一直都非常少。而雷电网络也将作为雷电3的一项标准特性,所以支持它的系统将会更多。  此外,因为雷电3建立在USBType-C的基础上,所以英特尔也继承了Type-C优良的电力输送能力,他们也将充分利用这一特性。因为Type-C
Power Deliver
2.0规范允许充电器以高达100W的功率进行输电,所以有可能雷电3也将具有相同的输电能力(选择性的),这样就可以使用单根雷电3线缆同时为显示器传送信号和供电,而目前的苹果雷电2接口显示器还不具备这样的功能。也就是说,USB的电源传输标准和雷电的总线供电标准不同,所以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雷电主机都能提供100W的功率,甚至很多也不能提供那样高的USB功率输出。对于标准的总线驱动雷电设备,雷电连接现在能搭载15W的功率,相比较而言,雷电2的则只有10W。  此外,因为综合布线的变化,英特尔也给出了雷电实现向后兼容的方式。英特尔给出了一种雷电3转雷电适配器,这样可以是雷电1/2和雷电3的设备实现互联,所以旧设备也就能够连接到新的主机上,新设备也可以和旧主机相连。尽管目前我们还并不清楚这款适配器目前只是提供了简单的连接转换还是集成了完整的Alpine
Ridge控制器。  最后,英特尔称预计今年年底就能看到雷电3的产品问世,2016年将实现更大的出货量。从这个时间点上看,我们可以预计雷电将和Skylake产品一起出货,尽管英特尔明确表示技术层面上雷电和Skylake并无关联。另外,英特尔也可能将雷电3
Alpine Ridge控制器放到其他产品上,如Broadwell,Haswell-E等等。  而英特尔是否能凭借雷电3取得更大的成功,还有待市场的检验。不过切换成Type-C接口对OEM设计DisplayPort的桌面计算机来说却是一件好事,而之前你很难再苹果以外的设备上看到这种设计——现在OEM可以在不增加额外的接口的前提下对雷电进行集成。但另一方面,这还是需要一个额外的控制器,这就增加了设备的成本、功耗和体积,乃至冷却方面的顾虑。在雷电1/2时代,英特尔对该技术最大的支持就是对接,而由于PCI-E的采用,因为USB输电性能的增强,都将雷电的灵活性和性能表现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一点上,USB
Type-C还不能与之相比。  雷电3更多可能的应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满速雷电接口的笔记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