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太极操为陈氏太极拳18式慢动作,除了基本桩功,还有这几点哦

太极拳、无极桩、混元桩、马步桩杂谈
我的图书馆
太极拳、无极桩、混元桩、马步桩杂谈
& &&站桩、定式、单操、盘架、推手、散手、太极粘杆.....。这个过程不要改变才好。&&&&& 太极拳是内家拳,讲究内气充盈,以内御外,不能象铁皮柜盛着玻璃球子,浑身上下肌肉,充满卫气,但被劲透体内,就一崩既溃。站桩是养气练气的基本功,必须从一开始,培元固本。&&&&&& 定式,是由师傅为你摆架势,太极拳每一式都有自己亮相的动作,或者蓄势,或者发劲,是每一式的要义所在。这个架势,是师傅纠正出来的。这里师傅可能有两种教育法,一种根据形体来纠正,另一种根据经络来纠正。前者多能讲出几何比例角度关系,后者凭依对气路顺遂与否的感觉。前者教出来的姿势划一,但神态不同;后者教出来的则姿势不一,神态完足。前者可能是名师,后者必然是明师。&&&& 单操,单独打一个拳式,反复打,称为“单操”。老师还是上面说的老师,学生自然只能是上面所说的学生。不同的教授方法,在学生身上,在规矩和自由之间,刻出了界限。&&&& 盘架,将单操贯穿,丝丝入扣,一气哈成,就是“盘架子”。平时所说的打太极拳,大多认为如此如此而已。殊不知,学了点架子,无非有了官态,能端出来唬一唬,只是猴戴官帽,变不了人。&&&& 同样盘架子,有很多种方法,或者说层次:形体上的太极体操、力上的盘、劲上的盘、气上的盘、意上的盘、神上的盘;外形有形的盘和外形无形的盘;有折叠的盘和无折叠的盘。凡此种种,都还是你在打老师的架子,打别人的架子。人经络不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老师绝对正确的架子,当你打得绝对像时,正是似是而非之时。只有自己自然发动,顺应周围的各种场,外感内和,内动带外动,出来的才是你自己的拳。&&&& 推手,两两相对,你来我往,推的不一定是手,称为“推手”。脚、膝、胯、腰、肩、肘都可以推,却没有人称为推别的什么。先定步,后活步;先正后斜,先大后小,先紧后松,先散后整,先瘪后实;先有后无,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先有的是力,后有的是意。先有的是后天的,后有的是先天的。什么都没有了,是太极的。&&&& 散手,没有固定的线路,为散。接手的散推,不接手的散打,统称为“散手”。散推难,散打更难,由散推到散打尤其难。难在封手接手,非明师不能教育。&&&& 太极粘杆,练的不是大杆,是身体的延伸,更是意气的延伸。根、节、梢,梢打杆头。以臂使手,以手使杆,道理一致。以臂使手易,以手使杆难;以杆为臂,以杆头意气为手最难。 其他,剑、刀、枪,都是粘杆演变成的。会了粘杆,能粘住大杆,并用大杆粘住,就无所谓什么了。& &堪怜雨露生成力,借得乾坤造化机--桩功 太极精神,是天人合一,守静生动。第一步,要学会守静。同时,作为内家拳,必须养气练气,先养后练。既能守静,又能养气的方法,就是站桩。站桩是基础,站桩同时是真正太极拳演练的开始,入门功夫。 站桩是外养形态,内固精神。站什么桩呢?应该站“无极桩”为好。太极拳论中开门见山的第一句话就是:“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无极桩是基础中的内核。什么是无极桩?无极桩的上桩口诀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桩的状态为“无我无他,无天无地。虚无缥缈,运行无始。”;还有说的是“挂衣架”和“西山悬磬”。是开始。后面定式、单操和盘架实质是活桩。整个架子似打非打,保持桩的状态才是真打。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能达到无极桩态。其基本过程是先松后静,我总结为“中正,平衡,去对峙,等,忍,时,忘,无”是进步的过程。形状姿态,可以千差万别,心法恐怕会是归一的。 形状姿态,可以千差万别,就保证了任何时刻均可以,生活在无极桩态中。这时更重要的是心态,而非体态。 话虽如此,总要有一个框框才好跳进去。下面就勉强画一个,但愿你还能记住这是画的,不用跳就应该能出来。出来时,你就自由了。 无极桩练习法: 该桩法简单易学,男女老少、体质强弱均可练习。不讲究行气,更不会出偏差。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对治疗慢性疾病和强健身心均有显著的效果。 练法:先自然站立,想象面前是一潭静水,波澜不兴,深而清冽,是所谓“如临深渊”。水面一层薄冰,刚刚能支撑自己,而自己将站到冰面上去,所以有恐惧感,有利于提气,是所谓“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先提起一脚放在冰上,再将另一脚轻轻放上,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全身自然站立,身体中正。两眼向前平视,两肩松开微前合。两手下垂,腋下自然留有余地,手指自然松开,中指轻贴两腿外“风市穴”(初学者两手可任其自然下放)。视线从远处收至眼前一尺许后轻轻闭目或留一缝也可,自然呼吸。 站定后,从上向下节节调整,使之平衡轻松。然后从两脚涌泉穴开始,向上经两踝、两小腿、两膝、两大腿、两胯、腰、前丹田、后命门、前胸、后夹脊、两肩、自然由双臂及手,节节放松,最后到大椎骨。到两胯时,注意检查臀股上肉坑要添满,就是臀部上肉是平或外鼓的。到命门时,注意命门松的方向是向后,俗称“添腰”或“塞腰”,也有称“命门外努”的。到上面,注意要开胸和开脊。放松的过程,象脚底涌泉有两团气膨胀腾起,又象两眼泉水涣涣注入浑身三百六十穴,以及八万四千毛孔,舒通畅快。颈部自然放松,俗称“强项”或“贴衣领”,因为脖子轻轻碰到后衣领时,位置最佳。下颌微含,如果舌尖出现上挺,且流出津液,称为金津玉液。可自然咽下,最好分三次,汩汩有声。头部要正直虚领,做到“三点”一线,既两脚涌泉连线中点、尾闾、大椎三点连成一线,并呈铅垂线位置。该线向上指向天空,仿佛天上有线将你拎起,称为“挂衣架”或“西山悬磬”。松静自然,物我两忘,达到“无我无他,无天无地。虚无缥缈,运行无始。”最好。 无极桩要点: 1、不要意守。初学者难以屏除杂念,可以想象绿原大海青山流水,或守窍,或数吸,或念经。但是,具备一定定力后,应努力驱除意守。此节是与各种意拳相区别的关键所在,切切谨记!有意,则停留在有界。只有无意,自然生出真意,才能跨越无、有无、有三界,才能无极生太极。这是太极拳与其他内家拳的大差别所在。不知道这一点,功夫依然进步,只是你说你练的是太极拳,实际上却是别的什么。当然,别的内家拳,一旦悟透关节,能够破除心意,立即也就会了太极拳,尤其是个中高明者。 一般,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指的是在后天通过学习和环境熏陶造就的认识基础上自己的主观想法,如果任由自己的想法主宰自己,则真正希望心灵和肉体回归于自然的目的,就成了南辕北辙,由于后天思想的添满和坚守,而永远不能达到了。 而我们追求的意,可称真意,是能真正含有能量,或者能指导激励产生能量的意识流。意,只有你在想,它才存在。真意,不论你想不想,它都在运作。我们学习修炼的目的是:求得后天与先天得沟通,最终达到用后天意指挥先天真意。 意为外在,属于阳,真意为内有,归于阴。相互沟通,阴阳相合。 2、不可用百会穴上领。既三点连线,不要用百会代替大椎。否则,可能出偏。虽然表面上功夫进展更速,却离邪法不远了。当然,若老师高明,能够护理,也无不可。很多门派常讲“顶头悬”,对其认识,多为悬百会。这里可能有更好的法门,我不知道。对于读我的书,帮助理解和修炼者,还是不用百会为好。时机发动,顶头自然会悬。 3、不要强迫自己舌头上接,既“搭鹊桥”。船到桥头自然直,有了渡客,才需要船家。该接的时候,自然就接上了。否则,舌头就松不下来,而且可能接错了位置。不要瞎操心,无为而为,会有为你答理一切的。要真诚地崇敬和感谢上苍,崇敬和感谢如果存在的造物主,他们恩赐我们的,精美的自己能够管理治理自己。 4、三点连线向上领,是上桩过程中的一步。不能一直想象着,这将违背第一条要点。以后只是跳出自己,加一个观照自己的意念后,就力求去掉意念。这时六祖惠能法师的“心无所住而生其心”,老子李耳的“能婴儿否”,“来者不追,去者不留”,会帮助你的。 5、“前一后二”。饭前一小时,饭后两小时;房事前一天,房事后两天。不能站桩,这是古训。由于一般练功者,不超过数十分钟,尚不剧烈。“前半后一”可矣。 收功:做三次微深呼吸。呼气时意想将全身的病浊之气排出体外;吸气时意想把自然界的精华之气收进体内。然后张开眼睛,稍做散步,或作摇橹功等基本功。 练功时间、次数、方向:时间因人而异,可长可短,初学者一般以20-30分钟为宜。若连续百天站桩一、二小时以上,且不行房事,称为“筑基”。方向朝南。一日早晚醒后睡前各一次为好。 上面谈的是上桩下桩的方法,其实并不全面。虽然够用,但还没有涉及内在的变化过程,没有涉及入静守定的心法。“应景自然,物我两忘”八字,确实是根本。但说的说了,听的听了,真正的过程,还是不甚了了。愚以为用为“中正,平衡,去对峙,等,忍,时,忘,无”来描述,比较细致。“中正、平衡”不消说了。最重要的是“去对峙”。什么是对峙?对峙是相对加上执着。相对的好坏,松紧、大小、左右、有无等等,为进入无极态,自然要去掉。尤其要去掉前面的中正与否、平衡与否,因为这些本身都是后天强加的名相。一旦有了比较,心上就悬着计较,实在害人。而执着物象,尤其是执着于相对,更是要不得的。去不掉,就等。等不了,就忍。忍不住,靠时间。到了一定火候时候,终于忘却。无天无地,无我无它,无往无来,无始无终。这是我个人的心法,它永远不涉及我现在到了几阶几层、进步退步,我就是我。几阶几层,是相对的东西,不破除,就一定会象毒蛇缠在心口,你喘不过气来。 太极拳真正是中华数千年文明的结晶。可惜能真正体会个中真味的太少。一旦用心去练太极,就会发现太极不只是一项运动,而是生命的一部份。公园里大部份人练的与其说是太极,不如说是体操。太极拳其实质是“活桩”。正确的呼吸是进入真太极的钥匙。静桩时能进行正确的呼吸都已很不容易,更何况“活桩”。呼吸涉及肩胛骨、胸椎、肋骨、尾椎的牵连配合,稍一不慎,便会“紧张”。稍一“紧张”,便会“起意”。从表象上看,太极拳的关键在于“呼吸”是不错的。 常说“道路就在脚下”,我说“悟性就在脚下”。&
无极桩也称自然桩,是太极拳内功重要的桩法之一,被历代拳家认为是太极拳的根基。拳理说:“太极者,无极而生也。”练习此桩时身体处于高度放松状态,意形合一,阴阳相调,无形无象,是一种平衡和谐的内在运动。&&& 1、桩势: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身体自然站立,脊柱松直,头微上顶,下颔内收,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两侧,掌心向内,掌指向下,口轻闭,舌抵上腭,双目微闭。&&& 2、要领:十趾抓地,足心含空,两腿微屈,敛臀松胯,含胸松腹,沉肩坠肘,精神集中,全身放松。&&& 3、呼吸:以鼻呼鼻吸,呼吸自然、均匀、缓慢、细长。&&& 4、意念:排除杂念,意念专一,使内气充盈,任内气自然周流全身,并达到身体内处的统一。&&& 5、要求:每次静站10—30分钟,每日站1-2次。&&& 6、作用:培养元气,放松身体,稳固身体重心,端正身体姿势,增强腿部力量。 无极桩太极之始,双足平行开立与肩宽,头上领脚下踩手下垂,后靠下坐腿微曲。不可拘泥于形体的要求,主要是体会身体与周围的呼应。 尽量使精神与肌肉放松,意想周边的空气像水一样的挤靠你的身体,放松与意想的过程就是桩功的过程,只要你按要求做了,随着体感的不同你会感知桩功的奥妙的。 在无极桩基础上将双手抬起,置于胸前,要求同无极桩,只是有了抱气球的意念,想象力量大了球会破,力量小了球会飞了,就这样一个想象的力会使你很快进入练功状态的。中国太极论坛&混元桩是道家的养生方法。其练习简单效果非凡,故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练习时双脚与肩同宽、双膝微弯、提肛夹臀、双臂于胸前抱圆状、双手斜向内似看书状、沉肩坠肘、头颅正直、头颈领脊椎、舌抵上颚、目视前方、练习时间5至20分为宜。 无极桩是太极文化传播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也是传统太极拳体系中的入门功夫。 无极桩的基本站法:两脚并拢,均匀地放松地平铺于地,身体稍微前倾一点点,重心在前脚掌上,命门微微向后突,两手自然下垂,手指松开,中指肚轻贴在两腿外裤线处(也可微微弯曲两肘,掌心向斜后方),两膝呈自然状态,含胸拔背,下颏略略回收,好象要去寻找自己的喉头一般。头部要虚虚的领起来,要有和蓝天融为一体的意思,或者,想像着头顶有一个小细线轻轻从天空云层中落下来,把整个身体都提起来了,这就是虚领顶劲,这个过程中,要立身中正,做到三正:身体中正,头部中正,目光看着正前方。 进步阶梯:把两眼的目光轻轻放出去,好象从脑中心放出风筝一般,目光的连线,隐隐约约地一边连着脑中心,一边连着开地交合处,眼前有高楼大山树木等阻隔时,要通过想像的办法,使目光穿过这些障碍,这样看天地交合处1-5分钟,不要眨眼,流眼泪也不要眨眼,要看到忘了自己,看着看着,甚至头里边会有一点点特殊的感觉(没有也不要追求),随之,把目光收回,收到眼前1米远的距离,用意念造型的方式,凝聚成一个小小的气球,圆圆的(比乒乓球小一点)既透明又不透明,要用眼两侧的余光扩视,兜过去,使整个立体的气球凸现在自己的视野中。看片时,目光收回,收到脑中心,把两眼轻轻闭合。自然呼吸,收视返听(眼睛看着脑中心,耳朵听着脑中心,舌尖点向脑中心)。此时,思想意识要把体外的虚空与体内的虚空合二为一。 到了练拳场地,应先习练无极庄,无极庄可使人从不练拳的状态进入练拳的状态,相当于播种,而练拳之后顺势进入无极庄的境界,则相当于收获,相应的,练拳就是耕耘了。 & 混元桩(也叫浑元桩)跟无极桩有区别混元桩训练方法如下:&&&&& 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左右重心平分双腿,前后重心在双脚脚心部位略微偏后的位置。腿部微微弯曲,膝盖有前顶上提之意。臀部后坐,如坐高凳。上身直立,头要正直,头顶似有一根丝线吊起,身体悬于空中;眼平视前方,嘴角向两旁略为拉扯,似笑非笑,牙齿似扣非扣;两手抬至胸前,屈肘环抱,手指分开,略微弯曲,手心斜向内,指尖相对,两手相距两拳,距胸部大约一尺或略小,做抱纸球状。训练窍要:&&&& 训练者身体一定要在保持间架不变形的情况下呈高度放松状态,尤其腕部、肩部要彻底松驰下来。视觉上训练者要先让眼部从盯住远处一目标物开始,做到似看非看形成波视(眼向体前斜上方看,同时略有含纳之意)。进而逐步达到用意念将物体乃至自已的眼耳口鼻全部收于体内,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头部要正,不要低头也不要仰头,而是头部抬起后,颈部略微后靠(微靠即可,后仰、靠多了或特意用力都不对)。耳根略有提意,口部要微微张开,呼吸自然,可鼻吸鼻呼,亦可鼻吸口呼,总之切莫用意引导,纯任自然,日久功深自可由息息归脐而到息息归踵进而达于忘吸,此种表现并非呼吸之功实为人体放松层次、境界的一种体内感像,两者互为表里,我认为也是反婴天赖(后天返先天)的一种身体表现。浑元桩双手抬起后略高于肩,双手中指挑起,手心略有抱意。脊椎正直(正直并不代表脊椎是笔直一条线)要做到层层叠落,站桩的外形是训练者的身体原有自然曲线仍在,只不过弯曲度小了而矣,并非站桩时一定要把脊椎捋直站立之说,而是随着练功量的积蓄遂步达于脊椎层层叠落的境界。浑元桩心法上,不必追求太多的意念,只要有抱球的意思就可,力求意念简单整体。大道至简,大道无形之理古人早已明示后学,可惜后人总是画蛇添足用意念把自已捆得严严实实,到头来事倍而功半,本能尽失,徒劳无益。&&&& 浑元桩初站不要求力,甚至想都不要想。因为心一动,身体一定会有用力反应,恐欲速而不达。初站要多在松、静、自然中去修习、体味,切莫做作。浑元桩只有站得松、静、自然了,人体方有气血川流不息之感,此时筋肉得以温养,神经不练而自然贯通;同时肌肉含氧量得以大幅提高,为使训练者在技击上达于神经肌肉的高度协调统一打下坚实基础。训练时间:&&&& 就锻炼经验而言,120分钟/日为达标,连续坚持一年,内在的本能劲力可见雏形。浑元桩习者要生命存在一天即要站一天,因为练习者既使将来不求技击,此桩于养生也有莫大裨益。浑元桩有得者多有面色红润,血脉充足之表相.训练准则:&&& 浑元桩在间架保持正确的前提下,总体训练应遵守以下16字准则。&&&& 精神集中、肌体放松、呼吸自然、神经贯通。功法位置:&&& 浑元桩实为内家拳之母桩,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武术内功之母式,因此习练者足可见其所占训练地位之重要,此桩一定要练到松沉笃实透空之境地。训练者逐步要练到由饱满而达松沉、透空、忘我之境。附:芗老浑元式歌诀一首,可谓上上之作,一语道破天机,同道细细品味。&&&& 练功时切莫发急,先找个适宜场地,凝神静心,调息站立,身躯宜直,两足分开与肩齐,浑身关节都含有似曲非直的一点意思,内空灵外清虚,两手慢慢轻松向上提,高不过眉、低不过脐,臂半圆、腋半虚,左手不往身右来,右手不往身左去,往怀抱不沾身,向外推不逾尺,双手变化在此范围里,不计较姿式好坏繁简和次序,须察全身内外得力不得力、守平庸,莫好奇,非常原来极平易,这种运动也算真稀奇,不用脑,不费力,行站坐卧都可练,这里边蕴藏无限神思、精金和美玉,钻研起来天生妙趣,谁能知这种自娱能支配虚空宇宙力,锻炼的愉快难比喻,飘飘茫茫随他去,精力充沛神不疲,注意头顶如线系,遍体松静力如泥,慧眼默察细胞系,如醉如迷,如疯如痴,虚灵独存,悠扬相依,浸在海阔天空涤万虑,管他日月星球在转移,只要恒心去站立,就有意想不到的舒适,此即前人不传的秘决。 无极桩、混元桩、马步桩 ( 19:38:59) 无极桩、混元桩、马步桩,三者其要点基本相同(见前文《练马步桩的几个要点》),不同点只是手式不同,劲力的侧重点不同。 &&&&无极桩,两手向下,松垂于身体两侧;劲力侧重于沉劲,稳固下盘。 &&&& 混元桩,两手合抱于胸前;劲力侧重横劲,以横破势。 &&&&马步桩,两手平举,坐腕,掌微前送;劲力侧重竖劲,气贴于背,力发于脊。 以上三桩皆为静桩。静桩外似静止不动,枯燥无味,而其体内无时不充满神奇变化。十三势总论曰:“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当你体验到这种神奇变化的时候,你定会迷上桩功。练以上三桩,要循序渐进,贵在坚持。序,顺序,程序。可先练无极桩,再练混元桩、马步桩。练一段时间后,可以交替进行,自行掌握。无论站桩,练拳,都要以练整劲、内劲为目的。孙存周先生说的好:“以修内劲为宗,不求奇异之形、惊人之式,则修习之法必能简约。”切记太极拳奥妙无穷,有诗云:“果能识得其中理,妙手空空冠当今。”练拳,不求功夫冠当今,但要功夫能上身,功到用时能自卫,益寿延年才是真。 & 练马步桩的几个要点& ( 10:59:31)
马步桩(静桩)是太极拳习练者最常练的功法,其方法简便,功夫上身较快,老少皆宜。练马步桩要掌握以下要点: 一、立身中正,气沉丹田 立腰竖顶,管住中盘两头,既能做到立身中正;要随时调息,防止内气上浮。 二、舌顶上腭,眼神内敛& 舌顶上腭,作用有二,一是接通内气沿任督二脉周天循环运行,二是易生津液,防口干舌燥。眼神内敛,即内视返听。 三、垂肩坠肘,松腰开胯& 坠肘意念要重一点,肩才会松垂;松腰开胯,要点在开胯,胯(骨盆)要横向撑开,成盆状。胯一撑&开,背自然撑开,有内在联系。 四、双膝微屈,踝关松开&&视腿部力量,膝微屈30度,45度左右皆可,最好不要成直角或锐角,那样老年人易伤膝;踝关节被筋腱包裹,实难松开,一旦松开,弹簧力即出,要着意练习,功到自成。 五、手掌前送,脚掌平展 手成坐腕,微前送,内气充盈,五指饱满;脚掌平展于地面,似黏在地球上,重心在脚掌(落在涌泉穴),不在脚跟。&练习桩功时间,由短到长,逐渐增加,至一次半小时至一小时左右为好。如此练习长年坚持,拳技会有明显提高,精气神充足,身体健康状况明显增强。当然这离太极大家高手的功夫,还有很大差距,欲求高功,还要请大家高手指点。 & &正本清源,造福社会——谈混元太极拳三项原则的现实意义&&& 张吉平 “内外俱练,以内为主;动静相兼,以静为主;养练结合,以养为主”——这是一代太极宗师、混元太极拳创始人冯志强先生聚数十载武学经验而概括出的珍贵的奠基之法。冯师多次在自己的著作中阐述其内容,北京志强武馆1999年出版的《混元太极》创刊号中,第一次将这三条并列作为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的拳法特点。正是这三项原则,奠定了混元太极拳的科学基础,使其不但继承了我国太极拳学的优秀传统,同时又代表了这一传统文化在现实发展中的最前沿。以下围绕这三项原则,就我自己追随冯师修炼混元太极拳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三项原则,一言以蔽之,是个“内”字。“内外俱练,以内为主”不仅位列三条之首,其它那两条亦是为“内”所驱从的。这个“内”就是指内功。 谁都知道太极拳是内家拳。而冯师称太极拳是“内功拳”,改一字而独具匠心。在其力作《陈式太极拳入门》(以下简称《入门》)开篇,便以“内功拳”来界定太极拳的性质,指出:太极拳以修炼内功为本,内功的威力是靠内劲来体现的,而内劲是以精气神为物质基础的,精满气足神聚,则内劲浑厚虚灵,所以内功为根本,得其一而万事备(详见“入门指导”第6页)。进而,冯师进一步指出,练内功首先是练内气,气为劲之体,劲为气之用。对于如何养练内气,冯师从站无极桩开始,直至各种动功、养生内功、太极棒功等,总结编创出一整套的性命双修的功法。从而形成了混元太极拳以内功修炼为本,着重养气行气,旨在培元壮元,使之从传统太极拳传承的无序状态中脱颖而出,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科学的学练方法。 以内为主”鲜明地指出了太极拳学什么,练什么,还原了太极拳修炼的正确方法。这里所以用“还原”二字,是针对现在社会上太极拳普及中的时弊而言。24式简化太极拳及各竞赛套路的推广,使太极拳在国内进入了群众性的普及时代,这是历史性的进步。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这些套路的传播普及,尤其是太极拳进入竞技体育,出现了重套路、轻功法的倾向。许多人甚至不知道太极拳的功法为何物,似乎套路便是太极拳的一切,套路横天下。各地传统太极拳的传承中,功法亦有被忽略的倾向。谈到陈式太极拳,人们知道的似乎只有一路、二路。许多学练太极拳的朋友,不是从内功着手,而是先学套路。结果是套路学得多,忘得快,时逾数载仍不入太极殿堂。所以,冯师告诫门徒,“宁可先练功,不可先练拳”。这就是从内功着手,从站无极桩开始,直奔主题,立竿见影。 二,“动静相兼,以静为主”,使你摆脱“舞蹈化”的影响,使你安排更多的时间来真正练功。“动静相兼,以静为主”说的是两点:其一,在演练套路时,求动中之静;其二,套路与功法的安排,功法要重于套路。 首先,演练套路是站桩的延续,是动功的延续,是“活步桩”,其目的仍然是练气养气。所以要求“静心慢练”、“以意行气”、“气行全身”。《入门》一书中“入门说要”的十二条,基本都是针对套路演练的,特别是最后强调“静心慢练是活桩”,明确提出了以动桩功法统御套路演练的理念。所谓“动中求静”,就是慢中求静,唯静才可至内。冯师专门有一篇文章《心意混元太极功夫修炼秘诀》(俗称“练拳十六似”,刊登在《混元太极》第一期23页),里面用16种切身感受作为例子,真切地告诉你打拳时应感悟的是什么,这“16似”都是让你在动中求静,最后都是为了一个“内”字。如果你担心自己的拳式不漂亮,如果你庆幸自己的拳式很漂亮,或是你不了解打拳是为了什么,还是你已了解打拳是为了什么,都应当来拜读这篇文章。冯师特为此文冠上“秘诀”二字,并在文尾辍言“以上是我六十余年的积累”。所以混元弟子不可不读,读之不可不品。而当你感悟到磅礴大气的太极拳式不是“做”出来的(或“舞”出来的),当你一心踏实地打拳只为修炼而不是为了给别人看,当你对太极拳竞赛套路动作的评分标准不屑一顾时,可以说你的层次开始提高了。 其次,混元太极拳有套路,也有功法。套路有一路、二路、精练48式,简化24式,38式炮锤,器械套路等;功法有养生类的无极桩、基础内功,单操练习(属动桩功法),还有技击桩的训练等。我们安排练功法的时间要多于套路,这是“以静为主”的第二个含义。因为,混元太极拳并不把各种功法只当作“基础”这么简单,实际上它们既是基础,亦是主体,功法即是拳。这也是冯师传导给我们另一个重要理念。比如无极桩,初学者要天天站,学有所成者仍要天天站,因为你离不开它。打拳起势前,往那一站,便进入无极桩,不经过它,拳式起不了,拳也打不好。在《入门》一书中,冯师特别强调无极桩的重要作用,指出“练内气的功法很多,而静站无极桩是练内气的首要功法和筑基功法。通过静站久站无极桩,就是要先培养和壮大内气,充实丹田,行通经络,布满全身。通过久站无极桩,可使上体更为虚灵,下体更为稳固,上虚下实,沉重如山……内外严整,上下合一,周身一家。”所以功法的修炼是“静中求动”,即外静内动,“全凭心意练功夫”。在无极桩的基础上,混元太极内功开始由外静到外动,但动作也很简单,只是意念运动的辅助,仍然是求内动。再接下来便是单操练习,套路中的拳式均可单个拆出,静心慢做,反复无休,仍然是在外动的前提下求内动。而单操却是演练整个套路前的过渡,尤为重要。单操练习属于动桩功法,多已为世人忽略而无人问津,而在混元太极拳中,它是其科学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冯师惯用拳谚告诫弟子:“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拳不敌法,法不敌功”。 三,“养练结合,以养为主”——不仅宏杨了中国养生传统、将太极拳修炼升华至人格塑造之层次,更使太极拳自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更完美,更鲜明。换句话说,它既提高了练功人的层次,也完善了太极拳的形象。 这条主要是说,一个人每天练功的时间尽竟是短暂的,而在不练的时间里便要“养”,养气养神,修身养性。《入门》开篇宗义便指出学拳“不可不知养”,“练拳不懂养,百练功不长。十年练拳,十年养气,气以直养而无害。太极拳以养为本。”在“十六似”一文中,冯师阐述道:“练拳练功的过程是修心养性、静养身心的全过程。求无极、养内气、练桩功、调阴阳、通经络、运开合,吐故纳新,这些都是与修心养性分不开的。人有三宝精、气、神,又有七情和六欲。……人在幼年,不受七情六欲之扰,可以保持人身先天之三宝。到成年后,人体之眼、耳、口、鼻、舌、心、意七窍的活动逐渐增多,太过了则三宝逐渐有所损伤,导致阴阳之气不平衡,阳衰阴盛,身体渐衰,抵抗力减弱,若受到六邪外感与七情内伤,就会生病。……以修身养性之法静养三宝,炼化三宝。清心寡欲,心胸开阔,遇事能容人。修太和之气,养浩然正气。”冯师讲得多么具体而真切啊。要达到这样的境界,说难则难,说易也易,全在一念之隔。而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能实现“行走坐卧,不离这个”。 相形之下,我们在武林界亦可随处见到以下现象:师兄弟间、拳友间毫无关爱,推手争强斗狠;三句话未尽便开始摘贬他人,唯己独尊;为争竞赛名次煞费苦心,走左道旁门;蛊惑伪科学、伪气功,蒙哄他人;练功时好一会,过后不知谁是修炼人等等。诸如此类,不外乎名利熏心,不仅误己,更使外人对太极拳的印象蒙尘。而针对于此,“养练结合,以养为主”,无引经据典,恰继承传统养生道德;不讲大道理,却升华人格塑造层次。冯师的弟子多有这样的体验,未见冯师前有种种揣测,心里臆想其大师的风范。而见面少许后,冯师的豁达胸襟和仁爱之心,使你可亲可敬。只要随冯师在小区内行走,无论楼内楼外,所遇男丁妇幼,无不应答问候,一派和谐,其乐融融。这情景演绎出古老京城的文化底蕴,使你顿悟:这才是大师生生之所在,以太极修炼自己,以仁爱善待他人,阴阳合德,利己利人。 当然,“养练结合,以养为主”还包含着其它的意义。如:“慢练为养,快练为伤”的观点,“练即是养,养亦是练”的观点等,恕不一一赘言。 四,主内不丢外,主静不弃动,混元太极拳全面地继承传统太极拳学,既发杨其健身养生的社会功效,又保持其武术技击的特色。当今太极拳传播中有两种偏颇:一是“舞蹈化”,一是“纸上谈兵”,这己为世人所知。“舞蹈化”倾向是受套路横天下的影响,把太极拳变成“太极操”,求外形而忽略内功。而“纸上谈兵”者,或将内功“玄”化而不屑于外功锻炼,迷信于“某某大师,坐在椅子上不动,就把人发到门外”;或者热衷于拳式招法,这招怎么使,那招怎么用,而自己却无真功,臂膀磕不得,胸背靠不得,腿脚踢不得。 混元太极拳创始人冯志强先生,历来以太极技击真功而饮誉太极拳界。1983年上海召开全国太极拳名家表演大会,冯师只身前往,推手的对手由大会任意指派,三场下来其技击真功使人赞叹,至今仍传为佳话。这与现在“名师”的推手表演,手还没到,徒弟就倒地了,真是风马牛不相及。而冯师的技击真功得益于主内不丢外,即在内功的涵养下修炼外功。诚然,不论国内国外,太极拳修炼者中,绝大多数人只停留在健身养生的层面上。他们或者修炼太极拳就是为了健身养生,或者由于自身条件所限无能步入技击层面。而当今盛世,国泰民安,太极拳的健身养生功用要远远大于武术技击的功用,这也是合于情理之事。无论国内国外,今后亦会长期如此。这样从客观上,太极拳,乃至整个传统武术,其技击的社会功能必然大大减弱。所以像“舞蹈化”与“纸上谈兵”这样的偏颇,也只能在升平盛世的环境下才能萌发。然而,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拳种,其武术技击本色应当得以传承和发杨。这不仅是太极拳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宏杨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需要。这方面,冯师以自身的实践和建树,为我们树立了楷模。在冯师的徒弟中,亦有少部分人进入了技击层面的修炼,他们追随明师,潜心修炼,在内功的涵养下外壮神勇,推手竞技,踢打摔拿,均学有所成,是混元太极拳技艺较为全面的继承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们的祖先世代相承,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武术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华武术仍然是世界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代太极宗师、混元太极拳创始人冯志强先生,作为当今在世的老一辈武术家,不仅融合了心意六合内功与太极拳的精髓,更以自己的修炼与积蓄开拓进取,创立了混元太极拳。三项原则的确立,使混元太极拳成为顺应今天社会发展的科学的武术文化的代表,在国内各传统太极拳脉系中脱颖而出。它全面继承了我国太极拳学的优秀传统,克服了太极拳在现实传承中出现的弊误,为太极拳国际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注:此文入选《首届国际混元太极拳交流大会论文集》 并获“2009(北京)中华养生保健国际论坛优秀论文奖”
[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式太极拳桩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