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经济发展与道德水平了,我们社会信任度道德倒退

学习平台&&&宣讲家宣讲家网评论|全面深化改革是改革开放40年的新篇章
回首40年改革开放的光阴,中国共产党人正道沧桑,在风雨兼程中艰苦奋斗,勇于拼搏,勇立潮头,勇于奉献,使得中国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改革以摧枯拉朽之势,推动着中国人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昂首阔步进入了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勇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既是对外的政治宣言,也是对内的政治动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就是凝聚共识,使全党全社会都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最大限度地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谱写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首先是一种政治定力,就是凝聚共识、坚持正确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深化改革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是改革开放新篇章的重要基础保证。“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这个问题。这里所说的颠覆性错误,就是指根本性、方向性错误。显然,不出现颠覆性错误,体现的是一种方向自信的政治定力的问题。
深化改革开放的政治定力,最鲜明的标志是凝聚共识、形成推进深化改革的合力,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而展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也是全面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与过去40年的改革不同,深化改革从点开始转向面,从浅水区到深水区,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但不改不行,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因此,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必须更注重凝聚共识,善于用最大公约数统一认识,在深化改革上形成聚焦点,凝成合力。没有广泛的共识,深化改革难以顺利推进。而有了共识与合力,改革事业就事半功倍。这就是心通、思想通,在实践的基础上就能全通。
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定力,不仅是一个意志,更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行动结果。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也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性问题。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就是要凝聚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的高度认同和信心。这种认同和信心,既通过4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红利凝聚共识,寻求支持和参与改革的最大公约数,更清醒认知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难题,增强在破解难题中前进的机遇意识、进取意识、责任意识,调动同舟共济、攻坚克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树立起敢涉险滩、敢啃硬骨头的必胜信心。这样,全面深化改革就会有内在动力,就能形成“最大限度集中群众智慧,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国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的生动局面,汇合成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
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是一种引领力,就是有效凝聚13亿多人的力量,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好更强大而发愤图强
人民的力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改革开放之所以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根本原因在于调动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祖国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汇聚起了支持和参与改革的磅礴之力。站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凝聚拥护和支持改革的强大正能量仍然在人民之中,巨大的杠杆支点就是引领13亿多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深化改革的主人翁意识,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好更强大而更加发愤图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指数,是改革赢得人民群众真心实意拥护和支持的动力源。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引领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党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和关照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始终把民生作为最大政治抓住不放。只要是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我们就要努力去办,就要千方百计办好。群众利益无小事,小事也要当作大事办好、照看好。要关注群众情绪,认真倾听群众呼声,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马上就办”、“马上就办好”的姿态不敷衍、不马虎,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深化改革的获得感。要学会经常听取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的评价,看看他们赞成什么、期盼什么、反对什么,找准我们工作的改进方向、纠正之处。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农村视察时所说的:“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只有这样,我们的各项工作就能有效体现群众要求,经得起实践、人民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质是一个不断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征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也日益提高,并且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任何“获得感”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满意与否作为衡量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标准和尺度,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昂扬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大幅度提高人民群众对党的事业的拥护支持度。
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是一种公信力,就是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更加重视实干,更加看重用效果说话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全面深化改革在改革开放40年的基础上再出发,如同登山,步步艰难;又如向深水区挺进,步步急流险滩。客观要求必须有敢啃硬骨头的英雄气概,更加注重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实践历史证明,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注重实干、重视用事实说服和教育人民的历史,全面深化改革同样需要以这样的公信力为杠杆和助推器。“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制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迈开第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各领域、各方面,必须注重统筹协调,准确、有序地、有效地推进。这其中,既需要科学论证、科学筹划,善于把自觉维护中央大政方针的统一性、严肃性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更需要真抓实干的激情和干劲,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争取全面深化改革的最佳效益。
人民群众特别反对口惠而实不至的花架子、假把式。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当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依然突出,又有新的表现形式。要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任务,大力弘扬真抓实干作风,推进工作要实打实、硬碰硬,解决问题要雷厉风行、见底见效,面对难题要敢抓敢管、敢于担责。形式主义本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了矛盾和问题。官僚主义实质是封建残余思想作祟,根源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扭曲,做官当老爷,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二者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敌,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必须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既解决“文来文去”的“文山会海”、“五多”等老问题,也解决“伪忠诚”、“伪执行”等新问题;既解决以表态代替执行、以表面文章代替落实等显性问题,也解决“急功近利”、“寅吃卯粮”等隐性问题;既解决“作秀”、“造假”等表层次问题,也解决“信仰缺失”、“政绩观扭曲”等深层次问题。与此相反的,必然是不讲空话、不放空炮的真抓实干,必然是“五多”顽症痼疾的有效克服和聚精会神抓落实好作风的回归,在真抓实干中见成效。
人民群众最看重的是兑现诺言、取信于民。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是我们党的郑重承诺,是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总动员令”。在这个要求下,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场硬仗之硬仗、攻坚中之坚,必须更加注重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各级干部要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奋发有为、敢于作为,不断创造新的业绩。要强化执行力建设,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全过程都要精准,要有时间表,有的需要下一番功夫,以强有力的执行力,确保任务目标落地,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群众的幸福指数,用政府的真抓实干换老百姓的信任度,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生产力。落实就是能力、干成就是水平,兑现就是诚信。这既是新时代继承我们党“说得到,做得到”优良作风的根本标志,也是激发民众真心实意参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强大正能量。
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是一种向心力,就是人民对“共产党是好领导”的高度信任,必须认真守望和精心维护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面深化改革,最大正能量莫过于人民对党的向心力。这种力量,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虽过万水千山但对改革拥护度不降低;这种力量,让广大群众虽经“阵痛”但对改革的前途信心满怀;也正是这种力量,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紧跟党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中国跟上了新时代的步伐。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党是否仍然具有这样的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艰巨、矛盾繁多,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是一个新的考验。如何经受住这一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指明了路径和方向:“我们党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推进自我革命。”这表明,推进自我革命,厚植党的凝聚力、领导力,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必须牢牢坚守不放。
党的肌体健康是凝聚正能量之本。“打铁必须自身硬。”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擎反腐败大旗,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人人称快,大得民心,在全世界树起了大国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鲜亮形象。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地反腐败仍然是民心拥护和期待的一种强大正能量,客观要求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对腐败的零容忍,继续在影响党的肌体健康的腐败毒瘤上动狠刀子,保持坚决反腐败的高压态势,严格落实各项准则规矩,着力扎紧制度的笼子,推进反腐倡廉由“不敢腐”、“不能腐”向“不想腐”根本转变,确保党的组织纯洁和肌体健康,引领和建设山清水秀的政治环境。这既是我们能否守住反腐成果、防止反弹回潮的巨大考验,也是检验全面深化改革实际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
党的坚强领导力是凝聚正能量之源。党的领导是取之于人民群众的正能量,说到底就是让人民群众拥护党,从心底里唱响“共产党是人民的好领导”之歌。这就需要我们党必须始终注重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让党的每一个肌体细胞都能充满活力、厚植正能量、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深入持久反“四风”、转作风,抓住“关键少数”,坚持“三严三实”,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建立健全惩防体系,全党的形象和威信有了明显好转。实践表明,只有持之以恒地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才能为全党积蓄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从而让老百姓自觉主动地听党话、跟党走,在全社会汇聚起迈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的磅礴力量。
党员形象先进是凝聚正能量之要。“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党的建设的正能量,作用到中国社会、展现在人民群众之中,最直观的是党员干部在周围群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每一个党员干部都不是局外人、旁观者,都要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用党的纪律和党的规矩严格要求自己,人人将管党治党的责任扛在肩上,积极作为,不做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勇做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努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这样,就能有效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牢牢掌握领导权、主动权、控制权,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是一种文化力,就是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在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五千年文化的复兴,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能量的巨大作用。这就规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必然是一种强大的文化力,必然聚焦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上。“四个自信”是当代中国13多亿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魅力和巨大正能量。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道路自信”的焦点,就是坚信“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不动摇,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地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推进改革。
“理论自信”的焦点,就是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无论理论怎样前进、怎样创新,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老祖宗不能丢,既坚定信仰,又与时俱进进行创新。
“制度自信”的焦点,就是坚信“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坚定地以制度自信推进制度改革创新,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
“文化自信”的焦点,就是“坚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磅礴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必须紧紧扭住“四个自信”的要义,把握其彼此的相互关联,作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科学推进、协调发展,为全面深化改革打牢共同的思想基础。
要让主旋律高昂、正气高扬,作为凝聚正能量的主要看点和基本文化形态,强化正面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思想道德的强大引领推动作用。要牢牢把握宣传工作的主动权,针对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种种负能量,主动亮剑,及时发声,理直气壮地守护正义,昂首自信地全面推进深化改革。要紧扣改革实际和群众思想实际,关照文化供求视角和能量效果影响,精心设计、选择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多形式多维度讲好“中国故事”,讲透“中国成绩”,激发情感上共鸣,增进内心认同。要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在“懂地气”、“接地气”上下工夫,在研机析理、解疑释惑,引领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重德行的生活上见实效,激发全社会努力向上、奋勇前行的力量,为推进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QQ交流群:。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2057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中国的道德危机
中国向来以五千年文明和优良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而著称于世。但今天,人们却普遍感到我们的道德出现了危机。
中国真的出现了道德危机吗?道德危机为什么会在今天出现?我们能不能解除道德危机?
中国的道德危机,不仅关系着中国的道德建设以至文化建设,更关系着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至整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未来。
中国是否出现了道德危机
中国今天是否真的出现了道德危机?许多人还在打口水仗。其实,用不着谁跟谁急,普遍存在而又时常出现的典型道德事件残酷地告诉我们:道德危机已经出现了,这是不可争的事实!
职业道德问题随时随地在挑战公众的心理底线。有些机关干部办事拖拉,门难进,脸难看;有些官员对人民群众冷漠无情,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有的执法人员吃拿卡要,不秉公办事;有的医生吃药品回扣,收病人红包;有的歌唱演员对口型假唱;有的学校和教师乱收费,不教书育人,不为人师表;有的媒体炒作假新闻,制作虚假广告等等,尤其是其中有些官员的败德言行让人匪夷所思,日记门、艳照门、微博门、短信门等等,无不折射少数官员官德的严重沦丧。
社会公德正在节节败退。广东佛山发生了一起车祸,一辆面包车撞倒两岁女童后逃逸,路人无人伸援手,接着又有一辆车从其身上碾过。前后7分钟内共有18人路过,却没有任何人出手相救或打电话报警,直到第19位——一名拾荒阿婆发现后将其救起。女童奄奄一息,最后因抢救无效死亡,她就是小悦悦。道路监控视频里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个司机,在前轮碾压过后,停了一下,又加大油门,用后轮碾压了第二次;然后是3个路人冷漠走过,只看了一眼女童,没有人停下来;接着就是又一辆货柜车从孩子身体上碾过;接着是一个个像什么都没有看到的路人……“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是鲁迅先生在小说《药》中对观斩的看客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国人的麻木与冷漠。若鲁迅先生泉下有知,当他看到今天的小悦悦在人们的冷漠中走向生命的消逝时,不知他有怎样的感慨!
家庭美德也在屡屡受到玷污。不孝之子越来越多,而且不孝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啃老族”越来越多,而且觉得“啃”得越来越心安理得;兄弟姐妹的情义越来越淡,而且有时翻脸比翻书还快;夫妻之间的信任度越来越低,而且离婚时比结婚还高兴。最新的典型事例是,深圳光明新区发展和财政局官员廖天野因与父母发生口角而对父母大肆打骂,并把父母赶出家门,让他们流落街头。凡此种种,让人们感到,如今的亲情不再那么甘甜醇厚,不再那么珍贵绵长。
还有,国人的个人品德更是在大面积下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以“修身”为先,个人品德乃道德大厦的第一块基石。而今天,这块基石在动摇、在风化、在腐烂。不守规矩热衷“潜规则”、“宁做小三,不嫁穷人”、学术造假、卖淫嫖娼、“染色馒头”、坑蒙拐骗等事件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也让个人品德蒙上了厚厚的灰尘和阴影。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用一句“去他妈的”拒绝。更意外的是,他竟在微博上炫耀此事,并把骂记者的话夸张成一组排比句:“去你妈的!滚你妈的!×你妈的!”身为教授的孔庆东,除了他那令人备受尊敬的头衔,其个人的品德素养实在有点令人心寒。
道德危机出现的背后
面对道德危机现象,不少人都在叹息,都在担心,也都在思索: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今天道德危机的出现呢?仔细思考与分析,我们感到,主要有三大因素促成了今天的道德危机局面:
一个傲慢官员让中国的道德建设缺少了“带头大哥”。中国向来“以吏为师”,官德官风如何,民德民风就会怎样,官员理应是全社会道德建设的“带头大哥”和领路人。但是,今天有少数官员,官德很差,口碑很臭,影响很坏。一个自称是北京市发改委的程姓女处长在松榆东里市场北门的松榆北路上停车后,因认为此处不是正规停车场而拒绝交费,管理员坚持要求她交费,她则将管理员拖出200米。程女士自称是北京市发改委的一位处长,并称“我是国家公务员,我这是阻止他们犯法”、“下次我还拖他”。这个停车场是否“正规”可以另当别论,但这种裹挟着公权力的张狂暴戾让人们很难容忍,而且不仅仅是程处长,许多“我是××长”频现,已经对公众社会进行了肆无忌惮的一再伤害。官德不彰,民风难淳,官员的道德高度往往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高度。如果说我们在迈向现代文明社会过程中出现道德和价值迷茫或混乱的现象,那么,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官员“官德不修”,带坏了“民德民风”,败坏了社会风气。
一个昏庸法官让中国的道德水平倒退了50年。“无规矩不成方圆”,现代社会中法律更是涉及到人们的方方面面,不仅规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同时也为人们撑起基本道德的保护伞。但法律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约束社会上的不道德行为,弘扬道德文化;用得不好将会使道德进入两难的困境。南京一位老太在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老太及其家属最后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主动过来搀扶老人的小伙彭宇。老太将彭宇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彭宇案”。法官居然一审判决彭宇给付受害人损失的40%计人民币45876.6元。这个判决一出,一下子把国人“判懵”了。这样一个昏庸的法官作出的不止是一纸判决书,也是对公众“助人为乐”的爱心下的判决。有评论指出,这个昏庸的法官一纸昏庸的判决,把中国道德“判”退了50年。事实确实如此,这之后,社会上助人为乐的事少了许多,袖手旁观以至冷漠逃避的事则接连出现,甚至多年以来常见的把跌倒的老人扶起来的小事竟然可以成为媒体宣传的大典型,可以登上头版头条。这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
一个万能的铜板让中国的道德长城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有人曾天真地认为,经济发展了,物质丰富了,人们的道德水平会自然而然上去,精神境界会自然而然提升。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并不是经济越发展,道德就一定越高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累积,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市场经济观念已深入人心,但是精神文明建设并没有真正得到与物质文明建设同样的重视,“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始终在困扰着我们前进的脚步。国人往往过于追求物质财富的获得而忽视了同样重要的精神财富的积累,于是,在物质上富足的同时,在精神上反而愈加感觉到贫困了。于是,拜物教有了广阔市场,拜金主义得以广泛流行,“金钱万能”几成社会共识,不少人为了追求那个万能的铜板,为了经济利益最大化,抛弃了法纪,舍弃了道德,什么损人利己的话都说得出口,什么失德缺德的事都干得出来,买官卖官、权钱交换、钱色交易、炫富哭穷、偷工减料、假冒伪劣、不养父母、为富不仁等道德事件的广泛出现与存在,从职业道德到社会公德,从家庭美德到个人品德,无不被金钱侵蚀、破坏、冲击得千疮百孔。古之先哲,今之贤达,均将人的精神追求与物质创造相提并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我们自当深省。
道德滑坡了,但道德的根基还在
面对道德滑坡,面对道德危机,我们难道只有叹息、只有哭泣?我们难道没有办法、没有能力解除道德危机了吗?其实,我们与其痛心道德危机,还不如起而行之,用建设来挽救、来弥补、来重塑、来创造,而且,我们的这种建设始终存在着强大的基础、信念和力量,因为如今道德虽然滑坡了,但道德的根基还在,而且还很厚实。那么,我们究竟怎样行动才能收到成效呢?
我们要用法律来捍卫道德底线。法律之于道德不是万能的,但法律能够捍卫道德的底线。如果道德能够独自维持其底线或阻止其底线被突破,那么,法律完全可以袖手旁观。但问题是,当道德的力量不足以维持道德底线时,则必须由法律来捍卫。中国当今社会之所以能够整体上保持稳定和谐的局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依法治国”方针得到了全面贯彻落实,基本道德秩序得到了切实保证。诚然,法律不能治理一切,而且司法有时也可能出现偏颇甚至失误,所以我国在“依法治国”的同时还推行“以德治国”,一方面弥补法治的不足,另一方面使法治与德治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也相互“纠偏”。譬如,震惊一时的“彭宇案”在道德与现实的两难境地面前,法律最终作出以和解撤诉结案的判决,多多少少让人松了一口气。因为法律说到底还得从属于道德,当它偏离道德的普遍认可原则太远时,它又须作出“自我修正”,这样才能起到捍卫道德底线的作用。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因为“彭宇案”而丧失“道德信心”,因为如潮的向善之心从未泯灭和走远,公平和正义还是存在于绝大多数人的心中。
我们要用责任来捍卫职业道德。“忠诚、公正、清廉、文明”是检察官的职业道德;“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是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业道德……虽然,上海的“医跑跑”事件发生了,正在做手术的医生跑了,但“救死扶伤”的精神始终没有跑。从整体上看,绝大多数医院、绝大多数医生每天都在“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而辛勤地工作。我们今天的社会,不但拥有一大批爱岗敬业值得尊敬的白衣天使,而且整个社会的主流人群仍旧是由一大批拥有责任与担当的职业人员组成,他们用责任捍卫着自己的职业道德,建设着我们的国家。
我们要用良知来捍卫社会公德。“小悦悦事件”中,18个路人跑了,但善良的陈阿婆来了。陈阿婆虽是救起小悦悦的一个人,但她代表的却是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她之前和她之后,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在见义勇为都在助人为乐。就在“小悦悦事件”之后不久,山东一位名叫刁娜的姑娘,与丈夫在下班途中,看到一位女子被撞倒在路中央,为了不让伤者被二次碾轧,“不让小悦悦悲剧重演”,刁娜与丈夫毫不犹豫地下车救人,一边拨打急救电话,一边护在伤者身前疏导交通,结果自己在车流中不幸被撞倒,右腿骨折。刁娜的善举也感染了车祸中的肇事者、被救者,他们用友善、谅解和诚信,续写了一段关于良知、公德与责任的佳话……在一个民族陷入集体的道德焦虑、道德追问之时,我们需要更多这样温暖而充满良知的故事,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拥有像刁娜那样的“最美女孩”、拥有像杭州吴菊萍那样的“最美妈妈”,也拥有大火中为邻居架梯、救了20多条命的上海“最美奶奶”朱燕珍……这些美好的人和事,让我们感动且温暖,让我们互信与互爱,让我们确信:“人皆可以为尧舜。”
我们要用真爱来捍卫家庭美德。今天的社会有很多父母不慈、子女不孝、夫妻不忠、兄弟不和的事例,但更多的是孝老爱亲的故事。武汉的宋金生悉心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伴唐赛蓉的故事就让人感动不已。15年来,每天伺候老伴吃喝拉撒成为宋金生的必修课,老伴每次大小便后,宋金生除了擦拭外,还用热水帮助老伴清洗。坚持每天为老伴洗澡,为保证老伴洗澡时温度舒适,他在卫生间安装了空调。每天为老伴刷两次牙,只要老伴喝牛奶、吃东西后,他必做的两件事就是为老伴漱口和剔牙。退休后的宋金生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照顾老伴,他没有任何怨言,始终不离不弃。宋金生深情地说:“老伴有了我的照顾,这些年有尊严地活着,老伴虽然不能用语言表达,但是她能用她简单的身体语言表达她的感情,现在维系我们之间的已经是血浓于水的亲情。”真爱面前,每个人都是无私的,再多的苦难,相信只要有强大的亲情在,一个家庭就不会垮,一个国家就不会垮,一个民族就不会垮。
我们要用人性来捍卫个人品德。如今的社会,有官员成了“官痞”,有教授成了“叫兽”,有姑娘成了“小三”……但更多的人越来越注重自己的修养,越来越努力地去做贵族、去做绅士、去做淑女,去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譬如,如今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已不稀奇,而一位被赞誉为“有爱的婆婆”的出现更是让人们如沐春风。在早上拥挤的公交车上,这位60多岁的婆婆以“你们年轻人每天上班要累一天,应该休息,我们没你们幸苦,我也马上下”这样的话婉谢了一位好心年轻女孩的让座。听到这样的话语,不仅女孩心头一暖,我们每一个人的眼眶也会湿润的。个人的力量虽是渺小的,但也是弥足珍贵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这位婆婆一样多为他人着想一点,人性就不会泯灭。毕竟,冷冰冰的社会,绝对不是我们想要的幸福。我们想要的幸福里面,就包括了人性阳光的温暖。
道德是任何一种文明的基本内核。中国当前的道德危机,是对中华文明的一种巨大冲击,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坐视不管。“人而无德,生而何益”;文化是根,道德是魂。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道德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正视当前的道德危机,合力凝聚真善美的力量,从我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中国的道德大厦不但不会坍塌,反而会越来越坚固坚强,越来越雄伟壮观!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发展和道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