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资本的游戏读后感可以玩到的什么好玩游戏么?

三五互联大玩拙劣资本游戏?_金融频道_新华网
三五互联8月27日宣布,重组中金在线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以及终止可能性,原因称中金在线上半年业绩不如预期。而此前这个“高调”的业绩承诺是在网络财经信息服务行业过冬的背景下许下的,这个“不如预期”的结果是否早就该是三五互联“预期之内”?而趁着收购利好的东风,股价一路飙涨的背后,控股股东龚少辉却早已套现收货4000万元,三五互联是不是凭借一个似是而非的收购预案为大股东减持提供便利? 翻看此次收购的历史,公司释放收购中金在线利好的日期与公司的解禁日有非常强烈的巧合。5月4日公司释放了收购中金在线预案的利好,经过了一段荡气回肠的放量大涨之后,在6月26日,却现身大宗交易平台,遭遇大量卖出。是有意为之还是巧合?
停盘了3个月的三五互联5月4日公布了购买资产的预案。公司拟向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或者其控制的关联人之外的沈文策先生等7名自然人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中金在线100%股权。公司拟发行2100万股用于购买中金在线股权,发行价为8.14元/股;拟发行960万股募集配套资金,募集的配套资金总额约不超过7000万元,发行价不低于7.33元/股。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交易前,中金在线需对其业务和资产进行重组、整合,具体包括中金在线将收购与其业务具有较大关联性的天信投资100%股权,以及筹备将持有的与主营业务无关的昆仑映画66.67%股权转让给第三方等。
10月10日三五互联发布公告称因中金在线业绩未达预期而终止收购的计划。记者看到,从5月份公布收购预案以来,三五互联的股价已经实现巨大涨幅,期间还伴随着10转10的扩股利好,而三五互联的股东更是趁市场热情高涨之时,大肆减持手中的股票。但散户们似乎只把目光集中在了收购方案上,认为放弃收购实为正确之选,并期待利空出尽后的股价走势。但截至发稿时止,公司每股报收于11.78元,跌幅为9.8%,并多次触及跌停价。
在重组预案推出后,三五互联曾于8月27日、9月27日两度发布风险提示公告,告诫本项交易存在终止的可能性,理由与今日大致相仿。两份公告发布之后,外界就已预感收购中金在线一事可能泡汤,并怀疑这次重组可能是个“阴谋”。原来在方案推出之后,三五互联随即连续5个涨停;在略作调整之后,该股在6月又重拾升势,至昨日盘中仍在创历史新高,5个多月涨幅超过210%。
股东中网兴曾推出减持计划,决定从6月25日起的半年时间里减持三五互联约300万股;若遇送股及转股,减持数量相应调整。次日,三五互联刚好除权除息,分配方案为“10转10”。中网兴仅用了两天时间便快速减持了600万股,套现5532万元。需要说明的是,中网兴由三五互联的实际控制人龚少晖控制,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刚于5月10日解禁,距离重组方案推出时间仅相隔6天。这不免令外界怀疑,三五互联推出的这项重组仅是为了推高股价,以达到高位套现目的。至此,三五互联的风险提示已演变成真。
除去中金在线,上市以来,三五互联已两次对外并购,涉及募资12948.25万元。首个并购项目是北京亿中邮。今年一季度,亿中邮亏损236.09万元。更有甚者,另一个并购项目北京中亚互联则在承诺期内无法达到预期。
中金在线这几年的盈利能力不断缩水,2011年、2012年营收分别为6936.97万元、6299.41万元,净利润分别为1724.09万元、674.72万元。在盈利走下坡路的过程中,在去年净利只有区区600多万的前提下,中金在线说好今年2500万的业绩从何而来?到哪里去赚?怎么赚?事实上,国内整个网络财经信息服务行业都在过冬,其中,东方财富今年上半年净利下滑151.65%,亏损1949万元;大智慧上半年亏损1.58亿元;金融界今年一季度亏损430万美元。而相比他们,现营收规模、市场份额更小的中金在线,“高调”的业绩承诺到底底气何来?
【责任编辑】郎梦盼
日信证券TMT行业研究员鲁军表示,这是一箭双雕,拉高股价为限售股股东高位套现的同时,又可以融到资金。对于关联方收购,监管部门只是审核严格一些,但监管不是很严,而且并购是企业自主行为,监管部门不宜过多干涉,这不同于上市;而定向增发融资,是股权融资中最为容易的一个。企业只是一个筹码? 资本游戏该怎么玩?_百度知道
企业只是一个筹码? 资本游戏该怎么玩?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最感兴趣的问题是,究竟谁是方正科技真正的主人?方正科技的成败得失究竟跟谁的利害关系最大? 是北大方正?是裕兴?他们都只有5%的股权,连召集股东大会的权力都受到质疑,说他们中的任何一位是方正科技的真正主人似乎有些牵强。如果他们不是,那么谁是?————毕竟,根据已经公开的资料,这两位目前是方正最大的股东(严格的说裕兴一方是六位联手,但既然是“一致行动人”,这里就姑且按一位计,姑且称作“裕兴”吧)。有人说,这次方正科技的股权之战其实只是做局,大家拿方正科技作筹码,在二级市场玩一把“资本游戏”,赚钱之后一拍两散———当然,善后工夫得做足,不能落下话柄。对外你争我夺面红耳赤,关起门来各自笑眯眯地数钱去。理由似乎也很充分,先问几个问题:裕兴为什么要跟北大去争方正科技的控股权?如果真想控股,也自认有这个实力,那为什么还要联合别人?北大集团在方正科技投入了优质资产,他会轻易退出?北大如果不想退出,那为什么又悄悄地减持?————如果真是为了在二级市场炒一把,这些问题都不难回答。举牌动作对二级市场的影响世人皆知,联合举牌的奥妙之一就是,联合方每一家单独持有股份都不到5%,可以不受“半年之内不得出售”的限制————举牌之后,股东大会之前的这一个多月时间里面,大可以轻轻松松地高位套现,更何况还有一个“10转增10”的“高效烟幕弹”作掩护。更有人分析,北大集团是二级市场资本运作的高手,当年宝安退出,北大进驻的时候,尽管宝安集团大量减持延中实业,但北大这面旗帜的号召之下,延中实业股价节节攀升,这段历史曾令无数高手为之折服———之后,北大方面不断减持,高位套现。进出之间,从二级市场拿到多少利润?这次会不会故伎重演? 如果真的只是炒作,那么,赚到钱的都是赢家。从这个意义上讲,谁是企业真正的主人就不重要了————企业的作用只是一个筹码。(张锐)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订手机短信接收沪深股票实时行情股价预警 所属专题:方正科技股权风云【发表评论】【谈股论金】【聊天室】【关闭窗口】
采纳率:61%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1982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1.5K6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海王生物的资本游戏还能玩多久?
  6月份,海王生物(000078)频繁地活动在公众的视野中。6月4日,海王生物推出总额超过10亿元的定向增发方案,引起了市场的广泛质疑。因为海王生物对于上一次募集资金的使用,不但管理混乱,而且效益低下。特别是,到2010年为止,海王生物已经连续10年没有分过红了。6月14日,海王生物又发布了控股子公司海王英特龙转让“葛兰素史克海王”股权的公告,这让一直期待海王生物甲流疫苗上市的投资者不但失望,而且有受骗上当之感。海王生物上市13年,从资本市场融资15亿,但却总共亏损约6亿,到今年一季度末,账面上仍有9.8亿元的未弥补亏损。海王生物还能讲什么动人的故事吸引投资者参与增发呢?
增发为做大医药物流?
海王生物这次定向增发规模超过10亿元
  6月4日,海王生物发布非公开发行股票公告,对4个月前公布的增发方案进行瘦身,砍掉一个募投项目,募资规模从14.43亿元下调至10.67亿元。
  新方案中,募投项目有三个,其中,“固体制剂生产线改造”及“海王药业抗肿瘤冻干制剂车间建设”的募资总额不变,总计17503.79万元,占拟投入募集资金总额的15.59%,只是这次定向增发募投项目的小配角。而主角仍然是“阳光集
中配送项目”,募投资金中的大部分都将投向这个项目。只是很多人疑惑,海王生物此番大动作,难道要转型医药物流?
海王生物涉足医药物流领域开始于2003年2月对山东潍坊医药采购供应站的收购。目前,海王生物以全资子公司深圳市海王银河医药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医药物流的主要控股平台,持有山东海王银河医药有限公司60%的股权,浙江海王医药有限公司50%的股权,深圳海王长健医药有限公司70%的股权。其中,山东海王银河公司系山东省最大的医药商业流通企业,也是海王生物医药物流的业务核心。
  海王生物2010年年报显示,医药物流业务的销售收入为30.89亿元,同比增长59.62%,占营业收入的78%,但该项业务的毛利率却仅有7.36%,且和去年相比,没有太大的增长。
  另外,医药物流业务不仅毛利率低,而且资金回收率也低。海王生物今年一季报显示,季末应收账款为13.4亿元,达到历史最高峰,比年初激增36.94%,主要原因就是阳光集中配送业务带来的医院拖欠款。
  海王生物2010年年报称,目前已在山东潍坊、枣庄、威海、菏泽、河南南阳、湖北孝感、安徽合肥等地设立专业公司开展阳光集中配送业务。以上这些城市除了合肥,基本上都属于二、三线城市。有知情人士称,并不是每个城市都需要这样的商业配送,海王生物的医药物流业务未来可能面临着太多的非市场化因素和不确定性。未来到底能在多少个省市拓展业务,后续的投资到底有多大,都很难以预料。
  海王生物此次定向增发之所以不被很多人看好,也和海王生物上市以来的表现有关。
  1998年8月,海王生物发行1910万A股,募集资金将近1亿元。日,海王生物登陆深交所。上市不久,海王生物就于2000年初提出了不超过6,900万股A股的增发方案,并于2001年1月成功募集资金14亿元。但是,此后海王生物不仅屡次变更募投项目,而且投资的17个项目中,截至日,有5个项目亏损,所有的项目总计实现效益仅4,529万元,和14亿的投资额相比,投资回报率仅3.24%。
  而且,自2001年至今,海王生物除了两次资本公积转增资本外,没有过任何的利润分配。难怪有人说,海王生物从成立以来圈钱15个亿,10年以来却没有任何分红,实在是一家“挑战资本市场基本理念的公司”。
疫苗概念玩完
  增发方案掀起的关注热潮还没有过去,海王生物就在6月14号发布了关于控股子公司海王英特龙(08329.HK)转让“葛兰素史克海王”股权的公告。这一公告激起了市场更大的反应,也给增发方案蒙上了更大的阴影。
  自从2008年底海王生物发布海王英特龙与GSK(注:本文将葛兰素史克生物公司和旗下子公司统称“GSK”,不加以区分)拟共同投资设立合资企业开发流感疫苗开始,海王生物
海王董事长张思民不愧是“讲故事”的高手
就成了标准的“疫苗概念股”,更被誉为“甲流第一股”。这个动人的故事支撑着海王生物走出了一轮波澜壮阔的大行情,股价从2008年11月初的2元多一直涨到2009年11月中旬的22元多,涨幅高达9倍,而同期深证成指的涨幅不到1.5倍。
  日,海王生物发布了海王英特龙与GSK拟共同投资设立合资企业的公告,并于日签订合营合同,共同投资设立合营公司――深圳葛兰素史克海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JV公司)。日,JV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为7,833万美元,海王英特龙出资4,700万美元,占JV公司60%股权;GSK出资约3,133万美元,占JV公司40%股权。
  2010年8月,按照合营合同约定,海王英特龙以1,057.4550万美元的价格将JV公司9%股权转让予GSK。过户完毕后,海王英特龙出资3,994.83万美元,占51%股权;GSK出资3,838.17万美元,占49%股权。
  今年5月11日,海王英特龙还发布公告称,JV公司已为生产流感疫苗完成了安装相关设备及生产基地的准备工作,并于日开始试产流感疫苗产品。公告还称,待完成临床验证和GMP认证并向中国相关政府相关部门取得有关产品所需的生产销售牌照及许可后,JV公司将会把疫苗产品正式推向中国市场。
  正当投资者对海王生物的甲流疫苗投产满怀希望时,6月14日海王生物却突然发布公告,宣布海王英特龙拟以3900万美元(约2.52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JV公司的51%股权悉数转让给GSK。
  公告中,海王生物解释此次完全退出JV公司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根据中国2010年新颁布药典,JV公司必须增加流感疫苗上市前的工作,则JV公司原计划的投资额和时间均会增加,JV公司亏损将持续增加,对海王英特龙及海王生物的业绩都将产生不利影响;根据JV公司相关合资合同,海王英特龙预计将于合资公司产品上市前失去控股权。
  第一个原因似乎客观的因素多一些,但对于一个投资较大,时间跨度较长的项目,这样的风险其实在项目之初就应该有所考虑,特别近两年正是中国医药卫生体系改革的时期。而第二个原因却是在合资合作签订时就注定的。
  在JV公司的合资合同中明确规定,自JV公司成立之日起5年内,GSK有权增持JV公司股权至60%;如果在JV公司成立之日起第5年,GSK所持JV公司股权低于50%,则海王英特龙应根据GSK的要求将其所持JV公司股权转让给GSK,直至GSK所持JV公司股权达到51%-60%。这样的规定使得海王英特龙失去对JV公司控制权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
  另外,合同还规定,在JV公司成立之日起5年内,JV公司已出售其生产的前流感疫苗达到300万人份,或者在任何一个会计年度,JV公司出售其生产的全部季节性流感疫苗达到1000万人份,GSK将有权从海王英特龙购买海王英特龙所持JV公司股权。这个规定更意味着,如果生产的流感疫苗卖得好,海王英特龙还有可能失去JV公司全部的股权。
  这样一份明摆着不平等的合约,海王生物当初是出于什么考虑签下的呢?难道仅仅是为了让GSK进入中国市场吗?
  不过,回头检视一下海王生物这些年来募投项目的操作,就会明白,这家公司被外人看不懂的投资还有很多。恐怕只有海王生物的掌门人张思民才能讲清楚。
募投项目巨亏
  日,海王生物发布了关于2001年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的报告,投资者才得以了解从2001年募集资金到位到2009年末,海王生物是怎么折腾当时被称为“天文数字”的14亿募集资金的。
  报告显示,海王生物曾屡次变更募集资金的用途,变更后的募投项目基本上都没有对于效益的承诺,从而导致对于项目的效益根本无法考核。
海王生物前次募投项目变更情况表(截至日)
变更后的项目
对应的原承诺项目
实际累计投入金额(单位:万元)
1.投资山东潍坊项目
西药新制剂项目
2.收购福药项目及金象项目
中药现代化发展项目
3.收购三亚海王项目
中药现代化发展项目
4.增加海王药业新产品流动资金
西药新制剂项目、中药项目、戊肝疫苗项目
5.增加健康科技流动资金项目
6.投资浙江海王项目
7.投资河南海王项目
  报告显示,前次募投项目资金投资回报率仅3.24%。募投项目中,有5个项目亏损。其中,投资最大的“北京巨能公司项目”巨亏1.5亿;“中药现代化发展项目”亏损1,437.72万元。
  日,海王生物和北京巨能新技术产业有限公司(简称“巨能新技术”)原股东签定《股权转让协议》和《增资入股协议》,共投资3亿元,投资控股巨能新技术41%股权,为其第一大股东,并用2001年1月增资发行A股的募投资金支付了约定的收购款和增资款。
  时隔2年多,2003年11月,海王生物与巨能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能实业”)签订协议,约定以3亿元的价格将海王生物所持有的巨能新技术41%股权转让给巨能实业。
  协议约定的付款方式是:巨能实业在协议签定后30日内支付500万元股权转让价款;在协议生效150日内支付14,500万元;在协议生效300日内支付10,000万元;其余股权转让款5,000万元在协议生效330日内付清。
  海王生物还表示,董事局认为受让方巨能实业的财务状况良好,支付能力较强,公司收回股权转让价款的或有风险较小。
  但是转让协议签订1年后的2004 年11月,就是协议规定的巨能实业的最后付款期限,海王生物仅仅收到股权转让款2,900万元,还不到全部转让款的十分之一。
  2004年12月,海王生物与巨能实业签订《协议书》,同意巨能实业采取以股抵债的方式清偿所欠股权转让款,由此获得总价值不低于人民币27,557.2万元的12,940 万股香港上市公司亚洲资源(0899.HK)的股票,每股作价高于2港元。
  因为海王生物受让亚洲资源之时,该股股价刚经历了一轮大涨,正处于相对高位,到2006年第一季度末,该股股价已跌至每股1港元之下。2006年6月,海王生物将亚洲资源的股权转让给母公司海王集团下属子公司。海王集团因投资巨能新技术累计产生亏损超过1.5亿元。
  募投项目中第二大亏损项目是“中药现代化发展项目”。该项目由海王生物原子公司长春海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简称“长春海王”)于2000年起投资实施。实际用于该项目的募集资金为5,714万元。
  长春海王2000年和2001年分别实现净利润1,691.78万元和1,793.04万元。但就在项目已经实施到了第三个年头,长春海王却在2002年出现了1,762万元的亏损。日,海王生物和长春海王总经理,也是长春海王的第二大股东邵春杰签订合同,以人民币 4,258 万元的价格将所持有的长春海王80%股权转让予邵春杰。
  和转让巨能钙新技术一样,海王生物也在公告中声称,由于受让方的个人诚信及资产状况良好,公司收回本次转让股权全部价款风险较小。但是,截至日,海王生物也只收到长春海王支付的股权转让款1,080万元,仅仅是全部转让款的约四分之一。
  为尽快回收剩余股权转让款项,海王生物和长春海王约定以长春海王管理层团队北斗星药业100%股权抵偿3,178万元股权转让余款及822万元长春海王对海王生物的其他欠款。但截至日,长春海王尚欠海王生物剩余往来款项2,012.4万元。海王生物因转让长春海王亏损1,437.72万元。
前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现效益情况对照表(截至日)
募投项目名称
截止日累计实现效益
是否达到预计效益
1.投资北京巨能公司
25,482万元
-15,049.34万元
2.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
3.中药现代化发展项目
8,596.13万元/年
-1,437.72万元
4.基因工程药物发展项目
3,979.18万元/年
2,645.95万元
5.西药新制剂项目
6,741.35万元/年
6.海洋生物药物项目
3,455.36万元/年
3,284.28万元
7.海王投资项目
5,411.64万元
8.戊肝疫苗项目
9.北京百校信息园
10.销售网络和流动资金
11.投资山东潍坊项目
-279.03万元
12.收购福药项目及金象项目
10,716.65万元
13.收购三亚海王项目
-837.85万元
14.增加海王药业新产品流动资金
15.增加健康科技流动资金项目
16.投资浙江海王项目
-295.18万元
17.投资河南海王项目
369.64万元
4,529.03万元
张思民一个人的海王生物
  无论是近来为做大医药物流而筹划的定向增发,还是酝酿了两年多的流感疫苗项目夭折;无论是投资巨能钙的巨额亏损,还是长春海王的莫名甩卖,很多投资者恐怕对海王生物上市以来一系列频繁的资本运作摸不着头脑。
  叶茂中,作为海王很多品牌的策划人,也是张思民长期的合作者,曾经说过:“张思民的玩法和别人不一样。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于海王,很多人其实都看不懂。”
  叶茂中说的或许是实话。一个规范运作的企业,应该是一个让大多数投资者看得懂的企业。但对于一个人,没有足够的接触,确实看不懂。而海王生物从上市那天起,其实就一直完全在张思民的控制之下。海王生物这些年在资本市场的腾挪,说到底,不过是张思民一个人的资本游戏,其他人,无论是早期的法人股东,还是后期进去的自然人股东,不过只是“陪玩”而已。
  海王生物从1998年上市至今,张思民一直是其法人代表和董事局主席。张思民还担任海王生物控股股东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王集团”)的董事长,另外,同时担任旗下众多子公司的董事长。
  海王集团持有海王生物的股份这些年虽有变动,但是却一直牢牢地占据着控股股东的地位,第二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不管是法人股东,还是自然人股东,从来没有超过1.5%。张思民控制的海王集团在海王生物董事局一直具有绝对的话语权。而作为股份公司最高的权力机关,海王生物的股东大会其实早在2001年就被一脚踢开,在几乎所有重大的对外项目投资、贷款等事项上都失去了话语权。
  在日举行的海王生物2000年度股东大会上,表决通过了关于董事会提议公司股东大会给予董事会对外项目投资、贷款等事项的授权权限议案。根据海王生物当时的资产规模,该议案将给予董事会的项目投资,贷款权限设定为不超过3亿元人民币。海王生物上一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中,最大的一项投资是投资北京巨能公司,投资总额为3亿,也就是说,没有一项超过3亿元的投资。变更的募投项目也没有一项是超过3亿元的。因此,14亿的募投资金到了海王生物手中,到底怎么玩,除了控股股东,其他股东基本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
  在2001年,海王生物还发生了一项巨额担保:为中国科健股份有限公司及其第二大股东深圳市智雄电子有限公司提供总额为3.4亿元的贷款担保和银行承兑汇票担保。中国科健股份有限公司及深圳市智雄电子有限公司对此担保提供了4700万元的现金抵押,从而绕开了股东大会。
  此后10年间,海王生物几乎每年都会有超过1亿元的担保金额,而几乎每年(除1999年、2009年、2010年),业绩指标都会因为会计差错、会计估计等原因进行调整,再加上大量而复杂的资本运作,海王生物的财务报告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几乎成了“天书”。
  海王生物仅仅是海王集团旗下的一家子公司。站在集团的角度,张思民或许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海王生物不过是其手中的一颗棋子,它的运作自然服务于集团的总体战略。但是,站在海王生物投资者的角度,这种说法就未免有失公平。他们买的是海王生物的股票,而不是海王集团的股票。投资一家公众公司,希望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是一个投资者最自然最正当的要求。即便不小心买了一家10年不分红的公司的股票,但至少应该让投资者看得懂公司的财务报告。巴菲特老先生曾经告诫过:不要盲目投资自己看不懂的股票。
  出品:金融界网站公司报道组
  联系我们:.cn
1、您认为海王生物此次的定向增发能成功吗?
2、您认为海王生物业绩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大股东掏空
缺乏有效治理
为集团服务
海王生物简介
  海王生物是一家致力于医药制造、商业流通和零售连锁的医药类大型综合性集团公司,现已形成医药工业制造、医药零售连锁、医药商业流通三大支柱产业体系。公司主要生产经营生物化学原料、制品、试剂及其他相关的制品(以上不含专营、专控、专卖商品)、中成药等;批发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制剂、生化药品、一二三类医药器械产品;自营进出口业务。
十大股东(截至)
持股数(股)
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80,455,603
中国工商银行-广发中证500指数证券投资基金(LOF)
中国农业银行-南方中证500指数证券投资基金(LOF)
2010年主要会计数据
项目(单位:元)
4,147,788,796.75
3,245,165,931.23
902,622,865.52
3 ,999 ,052,353.44
83 ,663,496.40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46 ,668,563.7 5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
40,956,744.46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242,921,049.76
基本每股收益(元/股)
净资产收益率
每股净资产(元/股)
往期财务解码专题推荐
TCL拿什么赌明天?
TCL集团的主业彩电业务面临困境。2011年TCL集团又将会给投资者交出一份什么样的答卷?
“石化双雄”越炼越亏?
对于“石化双雄”的“哭穷”,市场上却少有同情之声。认为其“哭穷”不免有“撒娇”和“要挟”的嫌疑。
往期IPO专题推荐
东宝生物上市隐患
头顶“高科技”头衔的东宝生物报告期内利润指标较差,更出现大幅波动。【】
赛轮股份业绩成长性存疑
股权分散、业绩不稳定等问题始终困扰着赛轮股份这家公司。【】
服务电话:010- 新闻中心值班电话:010-0- 文明办网举报电话:010-
Copyright & 2011 JRJ.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金融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声明,风险自负。2017年开年游戏投融资盘点:资本缘何又向游戏靠拢?
资本回暖?融资金额加大,溢价率飙高 在游戏陀螺盘点的海内外共计二十余起融资事件中,就国内来看,仅有两家公司(楚枫网络和QROAD)的融资额低于一亿,介于一亿到十亿的公司有13家;介于十亿到一百亿的有5家;更有甚者,逐步布局大娱乐领域的爱奇艺公司(旗下包含爱奇艺游戏)完成了折合约为105亿人民币可转债认购。相比之下,海外市场的投融资金额较稳定,低于一亿的融资案占多数。 这其中有两起超高溢价率的融资案值得一提。第一起,山东矿机公司拟以10.03亿元人民币收购游戏公司文脉互动和麟游互动各100%股权,溢价率高达130倍。两标的公司业绩承诺为2017年至2019年的净利润合计不低于3.16亿元。另外,天神娱乐拟以现金4.69亿元收购嘉兴乐玩公司42%股权,按照上述收购估值,嘉兴乐玩整体估值达到11.16亿元,相比净资产溢价率高达222.25倍,且无业绩承诺。 短期内,游戏行业在资本市场有初步回暖迹象,这或许与险资从VR、网红经济退潮,中后期资本开始进军优质游戏公司有关。2016年底开始,红极一时的VR行业降温,网红经济的商业价值也遭遇持续性不足的瓶颈,热钱似有回流游戏行业的迹象。消费市场层面来看,市面上的VR设备价格普遍偏高,大厂家的设备都在一千美元左右,而小厂家难以保证VR设备的质量,造成了VR设备除了发烧友之外普通用户并不“感冒”的现状。据美国一家科技媒体的调查,VR设备用户中约有5成的人对自己购买的设备并不满意。根据机构CBI做的一份VR显示,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的VR市场已经出现了资本退潮的迹象,很多企业甚至撤出市场。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大热门网红经济,其中最典型的网红代表papi酱被罗振宇狠心抛弃。 一直以来,投资的爆发一般会早于产业爆发2-3年,而随着产业开始进入上升通道,市场开始充分竞争,发展进入深水区,险资开始退场。因此,目前VR市场所面临的境况与游戏行业前两年的资本寒潮并无二致。进而,反观游戏行业,虽然在创投领域资本热度降温,但2016年以来,游戏行业的并购重组悄然成为市场热点领域。行业龙头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加码主业,传统行业的企业则屡屡通过跨界并购方式进入游戏行业“淘金”,游戏行业的并购重组被进一步推向高潮。经过资本和市场双重倒逼的游戏公司,不断深化研发、运营和提升产品质量,其自身盈利能力增强,尤其自研游戏数量增多,品质提升。在此阶段,游戏公司开始吸引老牌财团和资本机构的进入。在盘点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进入B轮的融资并购案占多数,这也是融资金额加大的直接原因。 增量逻辑转为存量逻辑:泛娱乐,研运一体成为大趋势 该阶段融资案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游戏行业内部的协调联动与整合。若森数字接受了来自松禾资本、盛万投资、国信弘盛创投的收购,完成了估值约20亿的B轮融资。双方达成的共识在于,2017年,IP的发掘和塑造成为泛娱乐产业链的核心。若森数字掌握着泛娱乐行业的上游资源,而松禾资本与盛万投资具丰厚的行业资源。两者结合,将会形成进一步整合泛娱乐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局面。 互娱在2017年初即完成了两场重要投资收购,直接袒露其加码布局泛娱乐全产业的意图。在2月6日和2月9日仅一周的时间里,三七互娱接连宣布拟对心动网络进行一亿元认购和对墨鹍科技、智铭网络进行12.07亿元的认购。据三七互娱透露,其此番目的旨在通过认购获得与市场新兴优质游戏公司在游戏研发、发行、IP 合作、泛娱乐领域的更多联动协同,增强公司在泛娱全产业的竞争力。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报告分析,2016年国内游戏市场走过高速成长期,流量成本的增加和行业增速的下滑让游戏行业的竞争门槛不断拉高,厂商竞争格局相对固化。在这样的行业通道内,对游戏公司而言,研运能力和推广成本控制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未来在行业转变为一个存量市场的过程中必将伴随着各个环节的整合,目前来看,整合将主要在“研发”和“发行”两个环节上进行。据悉,头部游戏基本上都已经形成了研运一体的态势,同时开发周期已经逐步延长至1-2年,需要的资金成本也越来越高,对于“研发”和“运营”两个环节的配合程度也要求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游戏市场从增量逻辑转为存量逻辑,二八分化将愈发显著,流量成本的控制成为游戏公司的另一个核心竞争源。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下,游戏行业上下游的收购并购,对IP的发掘和塑造,打造泛娱乐全产业链条成为主要跑道。以网易为例,日前网易公布的2016年度未经审计财报让游戏圈“炸”了,2016年,网易仅在线游戏的收入就达280亿元,同比增长62%。网易游戏的业绩“光芒”之所以能穿透行业的阴霾,在于网易长期以来囤积的大量用户流量,而这些用户流量自成渠道,形成了行业新门槛,带来了网易的跨越式发展。简单来说,通过发掘IP,利用用户的熟知度降低流量成本,进而配合优质的游戏研发和一体化的运营,是2017年游戏行业的重要上升方向。 第三,“游戏+”公司增多,传统能源、、地产行业加速布局泛娱乐 山东矿机原主要从事生产和销售,通过其对游戏公司文脉互动和麟游互动的收购后,山东矿机将转型为“机生产、煤炭销售和采煤服务”及“服务”双主营业务发展的上市公司,并逐步加大在游戏业务上的布局。 公司DataEye也宣布了其新一轮的融资事宜。据悉,此轮融资将用于DataEye更深入地进行数据与行业业务的揉和、应用并开发新产品。DataEye主要是围绕移动游戏行业最关注的流量问题来给客户提供数据服务。据悉,这是时隔一年多DataEye再一次获得投资,尤其是在资本寒冬的2016年,足以证明其与游戏公司进行跨行业联营的优势所在。 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的大生态为游戏行业和传统行业提供共生土壤。传统行业面临越来越大的转型升级压力,不断在市场寻求盈利能力好的资产作为扭亏为盈的筹码。游戏资产经过洗牌,行业发展路径清晰,游戏公司需增强自身研发能力,加大研发周期和投入,因此,传统行业资本与游戏公司联姻,这是双方在未来共赢共收的新契机。 第四,棋牌类游戏受追捧,野蛮发展下风险加大 在上文提及的222倍超高溢价融资案中,融资方嘉兴乐玩网络公司是一家以研发和运营地方特色休闲竞技游戏为主的公司,经营期限还未满一年,截至日,嘉兴乐玩净资产仅500万元。经天神娱乐收购,相比净资产其溢价率高达222.25倍,并且不设业绩承诺。由于其中存在诸多疑点,证交所对天神娱乐发出了问询函,而天神娱乐并未就此正面作答。 值得思考的是,嘉兴乐玩公司近乎异常的溢价率背后是不断趋于弱化的运营指标,这才是该事件引发众议的关键。据悉,嘉兴乐玩公司运营的主要游戏共有“皮皮四川麻将”、“湖南跑胡子”、“奕乐贵州麻将”和“皮皮斗地主”四款。其中,2016年5月份上线的“皮皮四川麻将”收入最高,实现收入9489.9万元,占全部收入的33.62%。上述四款游戏共实现收入2.59亿元,占嘉兴乐玩全部收入的91.6%。 然而,皮皮四川麻将主打熟人社交圈,发展代理去拉熟人,在用户群中其负面舆论不断。虽然棋牌类游戏盈利能力较高,且受众广,成本低。但在嘉兴乐玩这种代理模式下,其用户数量波动巨大,对于如此明显趋于弱化的运营指标,嘉兴乐玩并未设置业绩承诺条款,这自然引起多方关注和质疑。 棋牌游戏受到资本追捧的始作俑者是闲徕麻将首创的“闲徕”模式。当时,昆仑万维以20亿元的高价收购了成立仅8个月棋牌游戏公司闲徕互娱,引起市场的非议,这次收购的高溢价在当时也被质疑,市场杂音不断。近期几宗棋牌公司的收购案因天价估值又一次将棋牌游戏推上了风口浪尖。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地方特色棋牌市场也已经开始形成较高的市场门槛,且用户已经高度集中在顶部平台。数据显示,目前部门备案且可查询的棋牌平台213家,但其中只有18家平台能够保持万人以上的同时在线量,说明其头部效应已经逐渐形成。 更值得关注的是近期棋牌游戏的政策风险陡然加剧。近日,广电总局针对部分已经获得版号的游戏进行复查。针对“涉赌”游戏将直接取消版号,其中棋牌将成重灾区。 面临政策收紧,市场门槛也逐步提高的局面,棋牌游戏似乎走入困境。但仍然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网时代,重度竞技游戏难以有很大作为,反而是“轻竞技”的棋牌游戏更适合移动互联网用户。另一方面,电竞游戏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因此,拥有更广泛群众基础、更碎片化时间要求的线上棋牌,也许是喊了多年的“移动电竞”的最佳入口。因此,重金并购的背后,有着众多游戏公司对新市场的切入,对新用户群体的获取的长远构想,这也是许多游戏公司应对上文提及的流量成本不断上升的应变策略之一。 结语: 飙高的溢价率背后,究竟是游戏行业的第二春,还是游戏资产盈利价值的回归,我们不能简单论断。但在开年的这波融资热潮背后,泛娱乐领域的全行业协同联营,游戏产业上下游与业务的深度结合,让我们看到游戏行业本质上在进入一个螺旋上升的深化发展阶段,这也是资本和市场双方的期望所在。
请把您的建议告诉我们
温馨提示:为了提升您的浏览体验,本网站不建议您用"IE"浏览器打开。如继续浏览请对您的浏览器进行升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本游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