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颂水运仪象台仪的三部分是利用什么和什么连接起来的?

水运仪象台的原件复原_百度知道
水运仪象台的原件复原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烟花易冷5W3d4知道合伙人
烟花易冷5W3d4
采纳数:63
获赞数:133
擅长:暂未定制
水运仪象台原件在靖康之祸(1127年)时,金兵将水运仪象台掠往燕京(北京)置于司天台,在金朝贞佑二年(1214年)因不便运输被丢弃,而南宋时苏携保存的手稿因无人理解其中方法而无人能仿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华大学刘仙洲于1953年─1954年发表《中国在原动力方面的发明》、《中国在传动机件方面的发明》两篇关于对此仪动力研究的论文,另外英国科技史学者李约瑟对此仪的动力也有研究,在1956年於《自然》杂志发表论文。中国考古学家王振铎于1958年最先复原水运仪象台模型,除发表《揭开了中国“天文钟”的秘密》论文并绘制复原详图存世。该复原原件存放於中国历史博物馆;主要由苏州市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复原并送至各地科技馆或天文馆收藏。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史上首个机械钟:水运仪象台
拆开任何一只现代机械钟表,大大小小互相啮合的齿轮即刻展入眼前。从狭义上理解机械的概念,中国古代圭表、日晷、漏刻等计时工具都不能称为机械装置。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机械钟只有宋代建造的水运仪象台。
水运仪象台由苏颂等人创制,是汉族的一种大型天文仪器。它是集演示天象的浑象、观测天象的浑仪和计量时间于一体的综合性观测仪器,实际上是一座小型的天文台。这台仪器的制造水平堪称一绝,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富于创造的精神。它不仅是一只机械钟,还是一件将浑仪、浑象和报时装置集合在一起的大型天文仪器。
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开始设计,到元佑七年全部完成,它是中国古代的卓越创造,其中的擒纵器是钟表的关键部件。整座仪器高约12米,宽约7米,是一座上狭下广、呈正方台形的木结构建筑。其中浑仪等为铜制。全台共分三隔。下隔包括报时装置和全台的动力机构等。中隔是间密室,放置浑象。上隔是个板屋,中放浑仪。
据文献记载,水运仪象台高约12米,宽约7米,外形上狭下宽。仪象台共分三层,以扶梯上下。底层用于安放水力驱动系统和昼夜报时系统。动力系统的核心是枢轮和天柱,水能通过一级级的齿轮传递,分别用于带动浑仪、浑象和报时装置。每到一定时刻,报时装置中的木人都会击鼓和指示时间。
水运仪象台的第二层用于放置浑象。浑象是一种用于演示的天文仪器,表面刻有恒星及其方位。浑象中间赤道带上装有齿牙,齿牙与天柱上的天轮相接,带动浑象旋转。
水运仪象台第三层上建有一个板屋,屋内安放一架浑仪。浑仪也通过齿牙和天柱上轮相接,通过天柱获得旋转动力。值得一提的是,板屋顶板是活动的,观测时可以摘除,这种设计堪称现代天文望远镜活动屋顶的先驱。
水运仪象台建成约40年后,北宋灭亡,都城汴梁被金兵攻陷,水运仪象台也随之被毁。南宋时期,曾多次试图重建,但均以失败告终。目前,国内外已有一些机构和博物馆根据历史文献复原出了水运仪象台模型或等大的复制品,但都未能重现它的所有功能。
水运仪象台的构思广泛吸收了以前各家仪器的优点,尤其是吸取了北宋初年天文学家张思训所改进的自动报时装置的长处;在机械结构方面,采用了民间使用的水车、筒车、桔槔、凸轮和天平秤杆等机械原理,把观测、演示和报时设备集中起来,组成了一个整体,成为一部自动化的天文台
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一项非凡创举,它驱动系统中的天衡装置与欧洲17世纪出现的锚状擒纵器在设计原理上非常相似,以至于著名学者李约瑟()认为水运仪象台“可能就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
文章来源:昂文德帝http://www.erwinsattler.net/artlist/18/64.html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水运仪象台的介绍_百度知道
水运仪象台的介绍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爱你°钌瓙知道合伙人
爱你°钌瓙
获赞数:44
擅长:暂未定制
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汉族天文学家发明的一种大型天文仪器,由北宋天文学家苏颂等人创建。它是集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计量时间的漏刻和报告时刻的机械装置于一体的综合性观测仪器,实际上是一座小型的天文台。这台仪器的制造水平堪称一绝,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富于创造的精神。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开始设计,到元祐七年全部完成。它是中国古代的卓越创造。其中的擒纵器是钟表的关键部件。因此,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等人认为水运仪象台“可能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整座仪器高约12米,宽约7米,是一座上狭下广、呈正方台形的木结构建筑。其中浑仪等为铜制。全台共分三隔。下隔包括报时装置和全台的动力机构等。中隔是间密室,放置浑象。上隔是个板屋,中放浑仪。这台仪器的制造水平堪称一绝,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富于创造的精神。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水运仪象台
我的图书馆
水运仪象台
北宋皇宫中最独特的标志
作者: 张辉 &&&
10:13:49 &&& 来源: 汴梁晚报 &
重拾的骄傲依然是今天的骄傲
北宋时期诞生的“水运仪象台”不仅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更是一个世界科技文明的划时代创举!但是这个实物随着朝代的更迭,早已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在现代,我国最早研究“水运仪象台”并且发表论文的是清华大学刘仙洲教授。国家有关部门于1958年做成1∶5的模型,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另外,福建同安县(1988年复制原大的1∶8,陈列于苏颂纪念馆)、北京天文台、中国台湾台中自然博物馆(1993年复制)、苏州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1997年复制原大的1/5,现存河南博物院)等也先后制作了按比例缩小的模型。近几十年来,国外也有人研究它,如国际著名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专家李约瑟博士,也复制了一座模型和一台单独的擒纵机构演示模型,陈列于英国南肯辛顿科学博物馆。
“水运仪象台”被誉称为“世界时钟鼻祖”,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尊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中国古代的日晷、水钟、火钟、铜壶滴漏等只能算计时器,而北宋宰相苏颂在1090年制造的水运仪象台不但计时准确,而且有擒纵器,只有擒纵器工作时才会发出嘀嗒嘀嗒的声音,这也就是钟表与计时器的根本区别。瑞士钟表最权威的第一品牌刊物《百达翡丽》也明确无误地承认:“中国宋朝人苏颂在1090年做了‘水运仪象台’,里边装置了全世界第一个擒纵器,欧洲运用这个原理发展钟表,是在中国这个擒纵器问世3个世纪以后的事情。”现在,“水运仪象台”已经出现在全世界很多权威钟表书籍的封面上。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在他的书中这样写道:“苏颂把钟表机械和天文观察仪器结合以来,在原理上已经完全成功。他比罗伯特·胡克先行了6个世纪,比方和斐(与胡克同被西方认为是天文钟表的发明人)先行7个半世纪。”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精工等公司用了8年和大约6亿日元,成功仿制了“水运仪象台”,并且于日正式对外展出,引起国际计时仪器史学界的极大关注,也令今人能够目睹这一发明的伟大之处。它坐落于日本长野县的“仪象堂”(Gishodo)博物馆,其红色的外表在蓝天、绿树的掩映下,显得更加醒目而神秘。更加重要的是,它不仅是按照实物大小进行完全复原,而且能够经久不息地运转。充分体现了中国北宋时期的科技水平,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水运仪象台的故乡——开封人民的荣耀。
水运仪象台始末
在北宋统治的168年间,前后颁行了七部历法。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沈括对旧浑仪进行改造,取消白道环,校正浑仪轴,虽取得很大进步,但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颁行的《寿元历》等均不尽人意。沈括上书解释,要求制作精密观测仪器。因为观测数据和推算方法是编制历法准确度的关键,而观测数据的准确度又取决于观测仪器的精度,这是促使苏颂研制水运仪象台的重要原因。
北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朝廷批准了苏颂制造水运仪象台的报告,向朝廷推荐精通数学运算和天文学的韩公廉等人共同研制。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5月,苏颂制成了全部仪器的小木样。经过检验之后,在当年的12月又制成了大木样。大木样制成以后,朝廷命令把大木样放置在皇宫内的集英殿,同时又命令翰林学士许将前来鉴定。许将率领水运浑仪所里的天文学者周日严、苗景等人检测了3个多月,认为这台水运仪象台与实际天象是相合的。于是朝廷命令用铜来制造正式的仪器。
苏颂水运仪象台高按宋时木矩尺计算是三丈五尺六寸(约12米),宽两丈一尺(约7米),是一座以水为动力,集浑仪、浑象、报时为一体的,上窄下宽呈长方形的木结构建筑,用木板做台壁,板面画有飞鹤,在当时属大型设备,其中制作浑仪等铸铜件就用了一万多公斤的铜材。由于传动系统复杂,要求动静态平衡及相互配合。既要解决水动力能源,时间显示精度,又要准确调整与天体运行同步。特别是在当时全靠手工制作、装配,其难度是非常大的。
水运仪象台共分为三大层。上层,是一个露天的平台,设有浑仪一座,用龙柱支持,下面有水槽以定水平。浑仪上面覆盖有遮蔽日晒雨淋的木板屋顶,为了便于观测,屋顶可以随意开闭,构思比较巧妙,这已经具有现代天文观测室的雏型了。露台到仪象台的台基有7米多高。中层,是一间没有窗户的“密室”,里面放置浑象。天球的一半隐没在“地平”之下,另一半露在“地平”的上面,靠机轮带动旋转,一昼夜转动一圈,真实地再现了星辰的起落等天象的变化。下层,设有向南打开的大门,门里装置有五层木阁,木阁后面是机械传动系统。第一层木阁名“正衙钟鼓楼”,负责全台的标准报时。到了每个时辰的时初、时正,就有一个穿红、紫色衣服的木人分别在左右门里摇铃;每过一刻钟,一个穿绿衣的木人在中门击鼓。第二层木阁可以报告十二个时辰的时初、时正名称,相当于现代时钟的时针表盘,这一层的机轮边有24个司辰木人,手拿时辰牌,牌面依次写着子初、子正、丑初、丑正等。每逢时初,时正,司辰木人按时在木阁门前出现。第三层木阁专刻报的时间。共有96个司辰木人,其中有24个木人报时初、时正,其余木人报刻。第四层木阁报告晚上的时刻。木人可以根据四季的不同击钲报更数。第五层木阁装置有38个木人,木人位置可以随着节气的变更,报告昏、晓、日出以及几更几筹等详细情况,计时方面,一天一夜的误差只有一秒,相当精确。五层木阁里共有162个木人,木人能够表演出这些精彩、准确的报时动作,是靠一套复杂的机械装置“昼夜轮机”带动的。因整个机械轮系的运转依靠水的恒定流量,推动水轮做间歇运动,带动仪器转动,因而命名为“水运仪象台”。
水运仪象台是总结、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在天文学和天文仪器技术方面卓越的科技成就,它把“仪、象、钟”三者合一,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其中浑仪的四游仪窥管、水运仪象台顶部的九块活动屋板、擒纵控制枢轮的“天衡”系统等三项为世界首创,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苏颂水运仪象台完成后,在开封使用34年,金兵打下开封,北宋灭亡,水运仪象台等天文仪器被金兵缴获。于是金兵把仪象台迁运燕京想重新装配使用,但由于经过长途搬运,一些零件已遭损坏或散失,又缺少有经验的能工巧匠,又因开封和燕京地纬度不同,地势差异,从望筒中窥极星,要下移4度才能见到,连一般观察也不能进行。水运仪象台毁坏后,其影响依然存在,金与南宋都想复制,秦桧曾派人寻找苏颂后人并访求苏颂遗书,还请教过朱熹,想把水运仪象台恢复起来,但始终没有成功,从此,水运仪象台只能作为史书上的记载见证着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和机械制造所曾经达到的一个高峰。
苏颂为水运仪象台
所作的设计说明书——
《新仪象法要》
根据《苏氏宗谱》记载,苏颂(1020年~1101年)是北宋的天文学家、机械制造家和药学家。他年轻时就很聪慧,博学强记,22岁那年便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王安石同榜中了进士,从此步入一生漫长的仕途,做过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和宰相,官位显赫,为政清廉,勤政爱民,但他给后世留下的最大财富不是政治方面的成就,而是在科技方面的建树,特别是他研制的水运仪象台使他的名字载入了世界科技的史册。
《新仪象法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水力运转天文仪器专著。成书于宋神宗绍圣初年,约当1095年。它反映了中国十一世纪的天文学和机械制造技术水平,也进一步证明了近代机械钟表的关键性部件——锚状擒纵器是中国发明的。今通行各本都源出南宋乾道壬辰(公元1172年)施元之刻本,共三卷。书首有苏颂《进仪象状》一篇,报告造水运仪象台的缘起、经过和它与前代类似仪器相比的特点等。正文详细介绍了水运仪象台的设计及使用方法,全书总计共有图60种。这些结构图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机械图纸。它采用透视和示意的画法,并标注名称来描绘机件。通过复原研究,证明这些图的一点一线都有根据,与书中所记尺寸数字准确相符。另外附星图63种,记录恒星1434颗,比300年后西欧星图纪录的星数还多442颗。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把《新仪象法要》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新仪象法要》也成为苏颂为后世留下的最杰出的著作。
历史是时间的学问,藏在人类的记忆之中,对于一个人或一件事物,是大名鼎鼎,还是鲜为人知,也许偶然,也许必然。如果水运仪象台像《梦溪笔谈》一样传世,苏颂和水运仪象台会明星耀眼。但水运仪象台在金兵的战火中消失了,以至于人们无法直接去了解它、去认知它。于是,苏颂和水运仪象台一道成了泥土里的珍珠。然而从苏颂到水运仪象台,发明创造总是体现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种敢为人先的气概,那嘀嗒嘀嗒的钟声更像一种叮咛,催人奋进!
仪象台(复制品)
[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水运仪象台是在那部书上记载的_百度知道
水运仪象台是在那部书上记载的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007马丁知道合伙人
采纳数:81
获赞数:2133
擅长:暂未定制
  天文钟的祖先——水运仪象台  在许多大型仪器设备当中,有一种仪器能用多种形式来表达天体时空的运行,人们叫它做“天文钟”。它是把动力机械和许多传动机械组合在一个整体里,利用几组齿轮系把机轮的运动变慢,使它经常保持恒定的速度,和天体运动一致。它既能表示天象,又能计时。后世的钟表就是从它演变出来的。  我国宋代的“水运仪象台”就是这种天文钟的祖先;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国际上对它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很可就是后来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  宋哲宗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在苏颂的领导下,制成了水运仪象台,设在当时的汴京(今河南开封)。  苏颂所著《新仪象法要》相当详细地介绍了水运仪象台的构造,反映了当时科学技术的卓越成就。这部书还附有全图、分图、详图六十多幅,多是透视图或示意图。  水运仪象台的高度以宋木矩尺计算是三十五尺六寸五分,将近十二米,宽二十一尺。全台是一座正方形上狭下广收分的木构建筑,用木板作台壁,板面画飞鹤。台分三层,底层向南有两个门;靠北台壁设有木板长台,是操作场所,打水人运转水轮的地方。操作台前面有一组提水机械:由升水下轮;升水下壶、升水上轮、升水上壶、河车以及天河组成。转动河车把水由升水下轮(筒车)逐级提升灌人到天河(受水槽)中。在这组提水机械的东边,有一组“铜壶滴漏”式的装置:在一个木架上设两个方水槽,高的是天池,低的是平水壶。平水壶有泄水管,使平水壶经常保持一定的水位,平水壶下端的出水口就能保持恒定的流量。平水壶之西有一座直径十一尺的枢轮,它是全台机械结构的原动轮,由水力推动。那是一个由三十六个水斗和钩状铁拨子组戍的水轮。枢轮顶部附设一组杠杆装置,相当于钟表里面的“擒纵器”(俗称“卡子”)。它和公元十七世纪欧洲的锚状擒纵器非常相似,具有基本上相同的作用。  枢轮下面设有退水壶,退水壶有水管和升水下壶相连。这样周而复始,水流循环一周,泄水槽就又成了水源了。  当枢轮水斗注满一斗的时候,它的重量使枢权失去平衡。这时格叉向下倾,枢权向上扬起。枢轮上的铁拨子拨开关舌,拉动了天衡,使天关向上开启。枢轮向下转动一斗,天关又随即下落。由于左右天锁的擒纵抵拒的作用,使枢轮只转动一个水斗。枢轮运转的速度是由漏壶的流量决定的,由格叉和枢衡等一套擒纵器加以控制。  枢轮通过几组齿轮使天文仪器和计时仪器分别按一定的速度转动。当时关于机械构造的记载相当粗疏和简略。在《新仪象法要》一书中,只给出天轮和拨牙机轮各具有六百个齿,其余齿轮的齿数都没有写明。  台里在几层木阁的上面还设有浑象一座,浑象下部有木柜,上部在柜外,下部隐在柜中。浑象是一个球体,在球面布列天体星宿。浑象和昼夜机轮轴相接,随机轴由东向西转动,和天体视运动一致,使得球面星宿位置和天象相合。  苏颂倡导和主持了水运仪象台的创造,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和不可磨灭的功绩。同时参加这一工作的还有太史局的周日严等人,特别是吏部的韩公廉在计算工作方面劳绩最著。还有一些年轻的生员袁惟几等,学生侯永和等,以及测验规景和刻漏等专门工作人员,说明这是许多人共同的创造。它既继承了汉、唐以来天文学上的成果,同时又有不少创新,特别是在计时仪器部分。因此,可以说,水运仪象台是公元十一世纪末我国杰出的天文仪器,而尤其重要的是,它是体现出当时我国机械工程技术水平的卓越成就。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运仪象台的美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