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判断这一句话。苹果落地的秘密是什么是因为苹果熟了,必然会掉下来

&p&我的体育老师曾经在数学课上说过:克服对灵异恐惧最好的办法,不是逃跑,而是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问自己问题。&/p&&br&&p&第一个问题,就是问自己:你到底害怕的是什么?&br&&/p&怕鬼?很好,那么请继续问,你具体怕的是它的什么?是它的青面獠牙?还是对它可能夺走你生命的恐惧?还是单纯对漆黑的走廊前方充满未知的不确定?&br&&br&有人害怕贞子爬出电视的意象,有人害怕僵尸血淋淋的尖牙。当你想好答案以后,不妨再问自己,为什么会怕僵尸的尖牙?具体害怕的是牙齿的什么部位,是臼齿?犬齿还是智齿?不妨再进一步想,僵尸也会长智齿?他们也会疼吗?也会一边捂着腮帮子哭泣一边追逐活人吗?如果你害怕贞子,你也可以继续问自己:贞子是怎么从电视里爬出来的?跟频道有关系吗?跟制式有关系吗?电视关掉以后,她还会出来吗?如果把电视放在高处,她会掉下来吗?如果把电视对着墙,她会撞头吗?&br&&br&如果你害怕的是走廊深处的漆黑未知,那么也可以继续问自己:走廊是什么材质制成的?你害怕的东西是在墙壁抹灰时候就存在,还是等到刮大白的时候?工人刮大白的时候刷不刷乳胶漆,哪儿买的?装修队自己买的还是主人自己采购的?那些你害怕的东西烦不烦这些装修材料?吸不吸甲醛?&br&&br&&p&你问的问题越多,就会发现你和现实的连接越紧密,你的恐惧就会越少。恐惧来源于未知,而很多时候未知只是因为我们太过惊慌而忘记去思考。思考并不意味着要找到正确答案,只是让你进入理性思考的节奏。当理性开始发挥作用以后,很多可怕意象就会被大量的现实细节消解,变得不足为惧。电脑里露的鬼脸,当你想到它可能会被杀毒软件干掉,就不可怕了。如果这鬼脸还阻挠你上淘宝,说不定你还会怒气勃发把它反过来干掉。&/p&&br&&p&刚才我提到的走廊深处的未知,这来自于一个真实案例。我的一个朋友,买了新房装修,不过因为工作太忙,她每次要下班后才有时间去查看装修进度,基本上都是入夜之后的事。她的房子太新了,周围的住户都没搬进来,到了晚上连灯光都看不到,整个小区非常安静。她需要在空旷的半成品地下停车场停好车,走过一条堆满了木架和装修垃圾的走廊,才能进入电梯。电梯里也被花里胡哨的木板条挡住,像是僵尸片里被封住的木窗。如果仔细观察,还能从木条间隙的电梯内面看到自己扭曲的倒影。她对这段路非常恐惧,每次走都怕得不行。我把这个方法告诉她,让她每次走这条路的时候,都拼命思考种种景象对装修的意义。看到起伏的木架,可以问问自己层高;看到装修垃圾,可以问问自己装修队有没有偷买劣质品牌;看到电梯里的木条,想想金属镜面被刮坏以后得花多少钱才能修复;看到漆黑的走廊,提醒自己该如何布线和设置地灯。她通过这种思考法,成功地变成一个单纯的装修焦虑综合症患者,再也不满怀恐惧了。&/p&
我的体育老师曾经在数学课上说过:克服对灵异恐惧最好的办法,不是逃跑,而是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问自己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问自己:你到底害怕的是什么? 怕鬼?很好,那么请继续问,你具体怕的是它的什么?是它的青面獠牙?还是对它可能夺走你生命的恐…
&p&就事论事地讲,这三个公主病大小姐其实没什么值得关注的地方,无非就是淋着雨发现校园里没有一个男生上前主动跪舔,虚荣心受创而气急败坏,急吼吼跑到自己学校的BBS上用恶毒的字眼把全校男生侮辱一遍(还顺便歧视了一下同性恋)。前面的答案已经把这种给学校丢人的Low逼行为分析得非常全面了。我想借此机会剖析一下这个事件所折射出的中国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b&女权保障与女权意识不断倒退,而中国式伪女权思潮恰巧是造成此种趋势的罪魁祸首之一。&/b&&/p&&br&&p&先上结论:中国扭曲的社会风气造成了近几十年来中国女权的急剧倒退,而在此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所谓“中国女权运动”实质上完全走了邪路,&b&中国式伪女权的本质是要求特权而非平权&/b&。例如婚姻问题中,农村地区索要高额彩礼、城市地区要求有房有车等,看起来女性是得利者,实质上是被物化而不自知。&b&她们所呼吁与诉求的,并不是真正的两性平等,即权利与义务的共同平等,而仅仅是在社会中获取特权,从受剥削者变成剥削者、受害者变为施害者。&/b&&/p&&br&&p&以下是正文,其中有大量内容引用自《中国式女权的本质是要求不劳而获》(&b&引用部分&/b&),此文多年前在各大BBS上流传甚广,号称是复旦大学某副教授所作,然则用语通俗,且观点过于偏颇,答主怀疑是他人假名之作。此文成文很早,观点过于激进,&b&答主不完全同意其中观点&/b&,因此仅部分引用。&/p&&br&&p&先说说&b&为什么要由公主病扯到伪女权&/b&。知乎上面众口一词地批判其实很有迷惑性,设想这个问题如果不是在知乎上被讨论,而是在受众远比知乎多得多、更代表中国社会“主流民意”的低受教育阶层网络平台如网易、贴吧等地方被讨论,还会有那么多明眼人站出来嬉笑怒骂吗?只怕会恰好相反吧?如今网络上各种嘲笑“直男癌”、“臭屌丝”的声音不要太多。原贴里的推送格式、遣词造句,熟悉糗百、微博等网络平台的人一眼即知,是这几年网络上非常流行的“吐槽渣男/直男癌/注孤生”的标准格式。&b&这种理直气壮地要求男性跪舔自己、不知廉耻地索取特权的思想,知乎er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早已是当今中国许多女性的主流思想。&/b&话说得难听一点,发帖谩骂男生不把伞白给她们的这群女人,和公交车上扇小学生耳光要求让座的那群老人,没什么区别。&/p&&br&&p&为什么要说“中国式女权”是伪女权?研究社会学或者政治学的知乎er应该都很清楚,&b&在西方社会中,女权主义(Feminism)现在鲜被提及,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社会实践中,人们一般只会说平权主义(Egalitarianism),一字之差,天壤云泥。&/b&平权强调平等,女性和男性都是人类中平等的个体,理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不能仅仅因为性别的不同,其中的一方就应受到欺压。所以男性能够当总统总理,女性当然也可以(如冰岛),男性可以当战斗机飞行员,女性当然也可以(如以色列),男性可以成为网络工程师,女性当然也可以(如瑞典,54%的码农是女性)。&b&在一个公平的前提下,设立一个公平的平台,让每个人都可以不受性别限制地获取机会,这才叫性别平等。&/b&把原来弱势的一方变成强势,这不叫平等,打个比方,李闯王杀了崇祯帝自己当皇帝,在北京城烧杀抢掠,你跟我说这叫无产阶级革命?&/p&&br&&p&&i&&b&而中国呢?中国式伪女权的最大特点就是人生观的取舍带有非常浓重的功利色彩,既封建又现代,既大男人主义又女权主义。&/b&&/i&&/p&&blockquote&结婚之前,她们坐地起价,要房子要车子要票子,要求男人能干会赚钱,而自己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如何无所谓(结婚以后也普遍要求男人挣钱养家)。这实际上是继承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想把自己像一个富家大小姐那样风风光光的嫁出去,然后对方像养阔太太一样把自己养起来,而且对方既然要求自己“做对方家“的人,是把自己“拿“走了,那么对方当然还得付给自己家一大笔彩礼。就好像买卖东西一样,这本质上是延续封建社会的传统糟粕。
结婚以后,又反过来了,放下了封建主义的幌子,开始挥动“女权主义”的大棒。她们嫁到了男家,却鲜有把男方爸妈当亲爹娘、把男方亲戚当自己亲戚的,处处打着小算盘;也不肯干家务,在家务上要求男女平等,甚至干脆把家里的家务都推给男方,声称自己是女性应该多受照顾,那些要求女性包办家务的行为是老封建。离婚的时候,继续所谓女权思想,要求男方把房子车子孩子票子都给自己,声称这是现代社会出于所谓的“两性公平“地考虑。
&b&这可真是怪了!她们到底奉行封建男权思想,还是奉行女权主义?&/b&
如果她们奉行封建主义,可以。她们可以要求大笔的彩礼,可以要求男方有房有车,但是按照封建时代那一套,她们既然嫁到了男家,那么就理应“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讲求“三从四德”、“相夫教子”,把男家里里外外的家务全都承担起来,悉心服侍婆婆公公,甚至对男人娶二房的行为不能质疑,平时不能随便往娘家跑了吧?
如果她们奉行现代的女权主义,要求男女平等,也可以。她们可以要求家务对等分配,可以要求离婚时候法院的照顾,但是结婚的时候她们就没资格要这要那,因为男女双方是平等的,婚姻不是买卖,谁也不欠谁的,没有谁就该为谁服务这一说。男女平等,那么家务要对等,家庭的一切支出也应该对等,包括房子和车子的payment都应该双方对半承担。女方没有理由要求男方就应该把一切支出都承担起来,而自己的收入自己独享,这是不公平的。
&b&因此对比一下,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其实她们并不真的关心到底是男权还是女权,封建还是现代,关心的是如何把权力最大化,而把义务最小化。她们分别断章取义的截取封建主义和女权主义里面那些对自己最有利的部分,而抛弃对自己不利的部分,拿出来为自己剥削别人的行为作辩护。因此说到底,她们真正关心的是如何不劳而获,这跟女权主义的初衷完全是相差十万八千里。&/b& &b&所以,中国的女权主义是伪女权主义,——不愿自立,不愿承担义务,却要求所有的权利都归自己。本质上是一种剥削者的华丽说辞。 &/b&&/blockquote&&br&&blockquote&很多年前,曾在某大学参加一次讨论会。会上,有位研究生女生斩钉截铁地主张,妻子应跟下岗的丈夫离婚,还列举了一大堆理由,其中之一好像是说,这样男人才会更加努力,更加自强不息。我当时向她请教,那丈夫是否应该跟下岗的妻子离婚呢?她沉吟道,那可不行。
两千多年前,有个叫苏秦的青年,天天自强不息地在外找工作,但每次都狼狈不堪地失败了。他饥肠辘辘,衣服破烂,面容憔悴,穿着草鞋,扛着口袋迈进了家门。但是,妻子一见他回来了,好像是瞎子,仍坐在织机上织布,头也不抬;苏秦央求嫂子做饭给他吃,嫂子好像是个聋子,理也不理,径自走开。如此待遇,太伤人心,苏秦于是连夜摆出几十个书箱,发愤苦读。太困了,苏秦就拿出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上。
后来,苏秦苦尽甘来,他推行的合纵连横的策略得到君王赏识。苏秦也一下子从一介平民成为权势显赫的人物,黄金供他享用不尽,佩带六国相印,车行天下,威风凛凛。一次,苏秦在经过洛阳时,他的父母打扫屋子,修整道路,设置音乐,张罗酒宴,到离城三十里的郊外迎接他。妻子斜着眼睛不敢正视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爬行匍匐在地上,拜四次之后跪着道歉。于是,苏秦问:嫂子,为什么你先前傲慢现在却谦卑呢?嫂子答:因为您现在地位高又钱财多。
“女娼男盗”,我以为,从苏秦这样的妻子和嫂子身上去寻找战国时代“贵诈力贱仁义”及其“无耻”的社会风气的根源,不失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其实,苏秦的妻子和嫂子和这位女研究生的言行,反映出一个现象。什么现象呢?在中国这个功利、世俗至极的社会里,女性往往更功利、更世俗。
当然,对中国很多男女来说,所谓感情,都不过是遮羞布,随时可以拿来,随时可以扔掉,但中国男人很少以经济原因抛妻弃子。中国的女人比男人更崇拜金钱和权势,遇到有钱有权的男人,她们恨不得马上就会翘起自己屁股,而对于贫穷的丈夫,即使像苏秦那样才华横溢,也不会正眼相看,甚至经常弃之如敝屣。要不然,现在这么多女人去做富人的“二奶”,难道都是被逼的?贪官身下压着的这么多“情人”,难道全因贪官荒淫无耻?
当然,慑于男尊女卑的宗法制度,在中国古代,妻子抛弃丈夫并不多见,但如今,西方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理念和制度传入中国,中国的妻子们抛弃贫穷的丈夫就十分理直气壮了,就像那位女研究生所言。
对一部分中国女人来说,男人忠厚老实是可悲的,追求纯洁的爱情是可笑的,没有钱没有权更是可耻的,而男人腰缠万贯、位高权重,即使杀人放火、奸淫强抢也是可以原谅的,甚至是值得敬畏的。
&b&(对于这个论断有人现身说法,详见问题 &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怎么评价马步芳? - 历史&/a& 下的答案,一个似乎受过高等教育的知乎女大V Juan,在回答中把一个娶了五个姨太太、奸淫虐杀过上千少女(包括许多红军女战士)、奸淫自己的亲妹妹亲侄女还生下孩子的杀人狂魔描述成了民国第一高富帅、中华民族的伟大英雄,看得人目瞪口呆。)&/b&
跟西方女人追求权利和义务都跟男人平等不同,中国的女人在权利上,要跟男人平等,甚至高于男人,在义务上,却强调自己只是女人,男人才要承担一切。当今中国女人,既鄙弃了相夫教子的传统,又不愿做到真正的独立和平等,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社会角色,迷失了自我,变成了不伦不类的怪物。
苏秦的妻子,尽管对落魄的丈夫不正眼相看,但至少没有恶声詈骂,更不敢说要跟苏秦离婚,反而还在默默织布,维持家计;苏秦的嫂子尽管不跟苏秦作饭,但也不敢把苏秦赶出门去。而现在的中国女人,如那位女研究生,会如何对待常年在外漂泊,仍一无所有、饥肠辘辘地回到家里来的苏秦呢?
女权这个词,对于中国人来说,曾经是很陌生的,但是最近几年的国内女权运动已经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地步了,准确地来说,呈现出一种急剧的两极分化,有些女权运动者的言行,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了&i&。&/i&
在下有幸曾经接触了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两个女权网站,稍微拿其中一些比较主流化的言论,来做典型:
1,男女谈恋爱,女孩子去男孩子家里做客,因为男孩子建议她来一起洗碗,结果女孩子极度愤怒,把这件事情贴在了网络上了。结果那些女权者一个个义愤填膺,说自己不是来做牛做马的,骂那个男的不是想娶老婆,而是来找一个不要钱的,还可以上床的保姆而已。女权者说做客有做客的尊严,这洗碗是自贬身价,会被看不起的。
而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了男孩子去女孩子家里做客的时候,因为男孩子没有帮女方父母干活,结果那些女权者异常愤怒,说是这个男的缺乏了起码的道德标准,连人性都没有了,更不要说托付终生了云云。
而且最后女权者总结出了一个观点——恋爱期间,到双方家里做客,任何时候,女性都不要干活(在男方家里是因为有自己做客的尊严,所以不要干活;在自己家里是因为本来自己在家里就不干活);而男性则是不管在哪里都要干活(因为在自己家里,是要孝顺父母;在女方家里,是要尊老,所以要替女方父母干活)。
2,男女快要谈婚论嫁了,结果男方发现女方隐瞒了不育症,所以有不打算结婚的想法,结果那些女权者马上声嘶力竭地批判,说中国男人不是娶老婆,是要娶一个生育机器等等。而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女方发现男方不育的时候,所有女权者突然间变得对后代无限向往,说后代是一种责任等等,说这种男的不适合在一起。
3,在那些女权者的观点中,男女结婚,需要男方提供一套房子(不能有贷款的),而且绝对禁止男方父母住在里面,甚至不惜以拒绝结婚相威胁(已经结婚的则以离婚相威胁)。而如果有人建议需要两人共同按揭的时候,那些女权者全部都是冷讽热嘲,说是吃软饭。
在婚后双方老人赡养方面,如果女方父母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则女权者要求双方父母一视同仁,而如果男方的父母有优厚的经济条件的时候,女权者则要求女方的父母得到大部,甚至男方的父母无需赡养。
4,在婚前性行为方面,女权者称男方为下半身思考的种马,称女方为追求爱情的受害者。
还有……还有……还有太多太多了。
我已经不想再写了,我只想问一句——什么是女权?
女权运动(feminism)最早是在19世纪末期,主要思想就是两性平等,追求女性公民权和政治权。到了20世纪中后期的时候,女权运动得到了进一步延伸,但是核心思想还是没有变,依然是追求两性平等。
但是,在现在的中国,在某些女权者的眼里,&b&女权两个字已经被贪婪两个字给赤裸裸地掩盖了,在欲望的欲望面前,中国的女权已经变成了一个畸形的怪胎了——女权者们掠夺一切,洗劫一切,她们要求男人付出一切,要求男人承担所有的义务和责任,要求让自己享受所有的权利。&/b& &b&在我前面举的四个例子里面,我无意于说明哪个独立的行为是对是错,但是我只要求女权者能够平等地对视两性——当你们要求男人做到一件事情的时候,希望你们可以自己问自己:“我做了什么?”&/b&
其实这些所谓女权主义者的伪女权者,或者叫后现代女权主义者,&b&骨子里就是男权思想&/b&(只不过性别掉换了),&b&对于过去男权社会中的男人是又羡慕又嫉妒,所以就天真地想通过这种激进地方式来获取她们意淫中的社会统治地位。却也不想想——我们男人之所以会反对男权社会,是因为这种模式不符合平等谦和的社会发展模式,伪女权们,你们真觉得一个思维正常的人会允许你们重新再拉起一支辫子军?去白盔白甲地守光绪皇帝的孝??&/b& &/blockquote&&br&&p&再次申明一下,以上斜体部分是&b&引用自网络&/b&,因年代太久,作者不可考,故未注明作者,有知道出处的读者请告知。&/p&&br&&p&补充几点:&/p&&br&&p&1.这篇回答是针对谁?&/p&&br&&p&答主本人是坚定的女权主义者,从大学时代起到如今多年,一直积极投身真正的女权运动,即使身在海外也时常参与女权主义的集会与签名。这篇文章绝不是针对广大的中国女性,恰好相反,它批判的是中国的伪女权运动,而这种伪女权,它骨子里是如假包换的男权思想,它在实际上造成了中国女性地位的下降和平权运动的倒退。为什么要言辞激烈地批判它,因为&b&一切平权运动的出发点是人权&/b&,每个人都应该为人权做出努力,如果我们不为每一种基本人权助威呐喊,最终我们自己享有的人权也会受到侵犯,就像美国波士顿犹太大屠杀纪念碑上写的那样:“&b&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后来他们追杀工会会员,我不是工会会员,我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b&”&/p&&br&&p&2.为什么说伪女权思潮造成了中国平权运动的倒退?&/p&&br&&p&纵观全世界的平权运动,其倡导者一般是弱势群体,其推动者却往往是原本的强势群体,例如&b&解放黑奴的是白人的有识之士,美国最高法院判定同性恋婚姻合法的9位大法官全都是异性恋&/b&。道理很简单——强势群体掌握着更多的社会资源,弱势群体单方面的平权诉求会很容易被镇压。因此,&b&在全世界成功的平权运动中,只有弱势群体赢得了强势群体(中的有识之士)的理解与支持,该平权运动才能被有效推动,诉求成为现实。&/b&&/p&&br&&p&我们看看中国的伪女权思潮,以及它的那些对男性有着近乎病态的仇视与歧视,言必称“直男癌”,妄想建立一个女性剥削男性、压迫男性的社会的倡导者们,有任何一丝机会赢得正常男性的理解与支持吗?&b&让林肯解放黑奴是一回事,让他给黑人当奴隶恐怕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吧?&/b&说白了,伪女权主义者的眼中世界,是非黑即白的,男人和女人是矛盾对立的,一个人若不是奴隶——那就一定得是奴隶主,她们世界观里并没有自由和平等的立锥之地。&/p&&br&&p&就拿题主PO出来的这张图说吧,看看里面的用词,“情商太低”、“太自私”、“都是gay只喜欢男生”、“情商太低“乘以二、”注孤生“...我的天,&b&电子科大的男生仅仅不过是在你们并未开口示意的情况下主动把伞给你们然后自己冒雨回家,并不是抢走了你们手中的伞啊!&/b&你们究竟有什么资格如此侮辱全校男生?在这种思潮下,中国男性对女权运动望而却步,是很好理解的吧?就凭现在一些所谓女权主义者在网络上歇斯底里地谩骂哀嚎,中国男女平权,永远只是痴人说梦罢了。&/p&&br&&p&3.为什么说伪女权思潮造成了中国女性实质上的地位下降?&/p&&br&&p&中国女性历史上地位最高的时候是在毛时代,这部分是因为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本身拥有很先进的平权理念,部分是因为毛泽东本人对男女平权不懈余力地推崇,例如“不爱红装爱武装”等,充分反映出那个年代中国女性的风骨与自信。两个证据说明,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届国家领导人,只有毛时代有过宋庆龄担任过国家主席,且那个年代中央政治局委员里的女性委员的数量也是最多;二是中国建国以来的新生儿性别男女出生比:&/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9dd710de7db0075f9afd4d7ea0dd31cc_b.jpg& data-rawwidth=&540& data-rawheight=&2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9dd710de7db0075f9afd4d7ea0dd31cc_r.jpg&&&/figure&&br&&p&不多解释了吧?&/p&&br&&p&改开后中国社会经历了长期的道德崩坏,经济制度上与西方接轨,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上自行其是甚至开历史倒车,结果就是经济利益被放在了大部分人社会生活的第一位。少数女性——应该是骨子里最贪婪最懒惰的那一批——惊喜地发现了女性的“先天优势”,急不可耐地开始了自我物化的过程,把自己的姿色、身体、生殖能力作价而沽,无论是东莞知名的性交易市场、海南的“海天盛筵”,还是上文提到的农村索要彩礼、城市要房要车,本质上都是出卖自己的身体,无非是卖多少、怎么卖、卖给谁的区别罢了。&/p&&br&&p&&b&最开始的个人行为,慢慢地蔓延开来,就成了社会规则,身处这种规则之下,或主动或被动的,每个人都会成为它的一部分。&/b&例如在国内不少农村地区,出嫁女儿时仅仅是为了面子也要索要尽可能多的彩礼,此前新闻报道农村彩礼过高逼死公婆、逼得准新郎抢银行的新闻时曾采访过新娘的父亲,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眨巴着眼睛说:“&b&其实我也不想要这么多彩礼,但是邻居家的女儿还没我女儿漂亮,要少了会遭到全村人耻笑&/b&。”在一个女性物化自己成风的社会,一个恪守本心、不愿意“卖”自己的女性,反而会沦为社会笑柄,所谓“笑贫不笑娼”。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拥有一定道德水准的知乎女性,就敢拍着胸脯说自己结婚时绝不找未婚夫家要房要车?&/p&&br&&p&这种物化女性的逻辑,其实是细思恐极的,假如说娶一个妻子需要一栋500万的房子,一部50万的车,那是不是,拥有两栋500万的房子,两部50万的车的男性,就可以娶两个妻子了?那拥有10栋500万的房子,10部50万的车的男性呢?这不就是封建时代的三妻四妾么?听起来很荒诞,但是现在蔚然成风的包养二奶、小蜜、援助交际等,不都是这种思潮的现实结果吗?更残酷地,谁说物化后的女性只能自己卖自己?近些年来我国拐卖妇女、强奸、强迫卖淫等恶性犯罪的发生都呈上升趋势,这难道不是威胁到每一个女性的安危吗?&/p&&br&&p&&b&这种社会风气下,只有权贵阶层的男性是得利者,剩下99.9%的社会成员——无论男女,都是受害者。&/b&对于男性而言,有人多娶,当然有人娶不到;中产阶级的中国男性,即使能娶到,也要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且挥之不去的是“买老婆”的心理阴影,这种心理阴影无论是以后的家庭生活还是婆媳关系中,都会是一个定时炸弹。对于女性而言,听起来好像有钱赚的样子,可是除了prostitutes,哪个稍微有点脑子的女人愿意把自己作价卖了?是当自由自在的穷人好,还是当贵族老爷的奴隶好?要是后者好,斯巴达克斯费什么劲去造反呢?&/p&&br&&p&4.从一件小事扯到伪女权,是否有上纲上线之嫌?&/p&&br&&p&这篇回答篇幅很长,恐怕有人会认为我小题大做、上纲上线,认为生活中并没有遇到过上文提及的“伪女权者”。实事求是地说,除了网络上,我也极少在国内遇到伪女权思潮的&b&“倡导者”&/b&,然而,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都不可避免地会碰到极多的伪女权思潮的“&b&践行者&/b&”。&/p&&br&&p&答主曾派驻某区政府工作时,有一次和一大群同龄的女公务员聊天,因为其中有准妈妈,所以聊到了现在我国不太合理的产假制度。一开始当大家都说到产假过短、不能很好的覆盖产后妈妈的恢复期时,气氛融洽、相谈甚欢。这时候我提到,中国的产假制度实质上影响了女性的就业,因为当用人单位在挑选雇员时,他们不可避免地会把女性的产假影响考虑进去,为了经济利益可能会优先雇佣男性。一大群女青年七嘴八舌地说:“对啊对啊,所以必须有法律规定,当候选人条件一致时,用人单位必须雇佣女性。”我笑着表示这不太现实,国际上通行的应对办法是,给男女性雇员以同等时间长度的产假,当准妈妈临近生产时,准爸爸准妈妈都能请假待产和照顾新生儿。出乎我意料的是,几乎所有那个办公室里的青年女性——全是大学生及研究生——对这种制度表示了强烈的反对。&/p&&br&&p&“那怎么行啊,男人又不生孩子。”&/p&&p&“产假是对我们生孩子的奖励,必须是女人独享的。”&/p&&p&“你知道生孩子有多痛么,凭什么男人可以白玩几个月?!”&/p&&p&“那样办公室里的男同事老婆生孩子,我岂不是要帮男人多干活,凭什么啊。”&/p&&br&&p&&b&是的,很多的中国女性,她们真的深受伪女权思潮的毒害,认为女权就是女人的特权,而不是男女平权,她们认为女权运动是一个零和游戏,女人不是从雇主,不是从社会,不是从当权者那儿争取到权力,而是从男性那里。只有男性的利益受损了,女性的利益才能增加。如果让男性和女性雇员的利益共同增加了呢?那就算不得女权。&/b&&/p&&br&&p&这样的事情我经历得不是一次两次,无论是城市里的、农村里的;无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没受过高等教育的;无论是这一辈的、下一辈的,只要是女性,都或多或少地秉持着这样的观念——女权就是女人的特权。&/p&&br&&p&5.中国女权运动的努力方向在哪?&/p&&br&&p&&b&权利这种东西,绝不可能是他人恩赐的。&/b&弱势群体想要争取权利,一是目标要锁定“平权”,二是要付出不懈的努力,这里的努力绝不包括撒泼打滚、一哭二闹三上吊,而是真正付出代价:&b&要么流血,要么流汗。&/b&南非的荷裔布尔人,为了争取在新成立的英属南非政权中与英裔移民的平等地位,与人数比自己整个族群还多的英军鏖战多年,消灭了无数讨伐军,最后终于换来英国政府的尊重与妥协;美国逃到北部的黑奴群体,表现出了与白人工人同等高效的生产力,在内战中表现出了令人惊佩的战斗勇气,才最终为整个黑奴换来自由。&/p&&br&&p&咱们挑选BBC评选出的世界十大男女平权最优国家看一下:&/p&&p&(原文链接&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sofeminine.co.uk/personal-life/women-s-rights-worldwide-d50167.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omen?EUR(TM)s rights worldwide: Top 10 feminist countries&/a&)&/p&&br&&p&#1.Iceland 冰岛&/p&&p&Not only has Iceland outlawed strip clubs back in 2010, but it is the only country to do so due to feminist rather than religious reasons.
&/p&&p&冰岛在2010年彻底取缔脱衣舞俱乐部,不是因为宗教原因,而是为了保护女性尊严。&/p&&p&We also feel like we have to highlight that Iceland is one of the many countries that has a woman as its leader, we also feel like we need to say she’s a lesbian too. &/p&&p&冰岛的国家领导人,总统总理都是女性,其中总理还宣布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事实上,女性成为领导人在冰岛绝非偶然,因为冰岛内阁一半由女性担任,国会63名成员中有25名是女性。&/p&&br&&p&#2.Finland 芬兰&/p&&p&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particularly interesting, women make up 32% of students studying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 well above the OECD average.
&/p&&br&&p&芬兰32%的数学学生和计算机科学学生是女性。&/p&&p&Finland was also the first country in the world to grant unrestricted rights to the vote and run for parliament in 1906! &/p&&p&早在1906年芬兰女性就赢得了议会的参选与投票权。&/p&&br&&p&#3.Sweden 瑞典&/p&&p&This year it ranks fourth in the world for positions held by women in national parliament due to an unofficial quote system while 77% of the working population is women. According to the stats, women also generate nearly 60% of value from foreign trades.&/p&&p&瑞典女性在议会中的比例位居世界第四,&b&77%的劳动人口是女性,女性赚取了60%的对外贸易值。&/b&&/p&&br&&p&后面就不一一列举了,&b&平权运动最成功的这些国家,有一个共同特点是,女性在经济生产中不输男性,平等的经济地位带来了平等的政治地位、平等的社会地位&/b&。甚至在瑞典,因为人们认为男性身体较为强壮,更适合做家务劳动,因此很大数量的男性选择成为家庭主夫,安心照顾家庭,由妻子上班挣钱。&/p&&br&&p&&b&平权靠的不是在思想上自我陶醉、在言论里自欺欺人、在行动中自轻自贱;平权靠的是在经济上自食其力,在生活中自强不息,在政治上自告奋勇。&/b&&/p&
就事论事地讲,这三个公主病大小姐其实没什么值得关注的地方,无非就是淋着雨发现校园里没有一个男生上前主动跪舔,虚荣心受创而气急败坏,急吼吼跑到自己学校的BBS上用恶毒的字眼把全校男生侮辱一遍(还顺便歧视了一下同性恋)。前面的答案已经把这种给学…
&p&引子: &br&&/p&&p&&br&进入正题前,先请你设想下面几种生活中常出现的情形,并思考它们是否合理:&br&&br&1、在双方经济条件相当、甚至女方经济条件更好的情形下,由男方单方面承担买房的责任。&br&&br&2、在双方对等、甚至男方更占理的争论中,却被翻白眼说“一个大男人那么斤斤计较干什么”结果舆论转向支持对方。&br&&br&3、当与女性单独吃饭,即使对该女性没有任何进一步接触的欲望、甚至并不想要给其留下好印象的情况下,男性依然被要求支付餐费。&br&&br&4、男性遭遇不幸而感到痛苦、绝望的时候,不仅得不到安慰,反而被说“一点小事都经不起,你还是不是个男人”。&br&&br&5、在夫妻双方收入相当的情形下,养家和改善生活的压力依然更多地落在男性肩上。&br&&br&6、双方自愿发生一段感情,在双方都无原则性过错的情形下分手,女方自动在舆论中成为受害者,男方成为加害者。&br&&br&7、当你的女儿考了全班第一,老师或是亲戚朋友不是称赞,而是对你说“女孩小时候聪明,长大了就不如男孩了”。&br&&br&8、你的儿子在学校遭受校园暴力,却被老师说因为他性格“太懦弱”。&br&&br&&br&如果你觉得这些情形并不合理,那么你至少已经是个有女性主义思想的人了。&br&&br&1、&br&&br&女性主义(又译女权主义,英文feminism)在国内大多数语境下,都是个几乎称得上是个“臭不可闻”的词汇。大众对于女性主义的印象,大致可以概括为“一群脑子有问题的疯女人咄咄逼人地辱骂男人”,而对女性主义者的印象,则是丑陋、邋遢、禁欲或乱性、咄咄逼人、不做家务、不讲道理……简而言之,是“男人的敌人”。&br&&br&这些误解实在太过普遍,以致在网上常常看到类似这样的表述:“我不赞成让男人买房,坐等女权主义(女性主义)者来喷”。&br&&br&很遗憾,女性主义者在这一点上的看法和你是一样的,只不过看到这种表述中对女性主义即不了解又充满敌意的态度,他们(没错,是他们而不仅仅是她们)心里估计也是一万头神兽呼啸而过。&br&&br&&br&对于女性主义的种种误解,最直观地来源于它的名字。“女性”、“女权”这样的表述,常常让人误以为女性主义就是为了“女性”这一单一性别谋福利的,与男性无关,甚至是要剥夺、反对男性。事实上,女性主义者所提倡的,从来不是性别的对立,所追求的,也不是女性反过来统治、压迫男性,而是从根本上&b&打破二元对立的性别格局,创造两性平等的社会&/b&。一言以蔽之就是:&b&不以性别为限制的自由选择权。&/b&&br&&br&放在具体生活里就是:结婚双方根据各自的意愿和经济情况决定谁买房,夫妻双方根据各自的意愿和能力决定谁主外谁主内,孩子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决定学舞蹈还是足球选文科还是理科……性别只是一种单纯的“不同”——就像红色和绿色,而不再是一种“限制”。&br&&br&很多女性主义者更喜欢自称“&b&平权主义&/b&”者,为的就是减少这种来自字面上的误解。&br&&br&2.&br&&br&对女性主义充满误解的不仅是男性,也包括女性。而当这部分女性将她们所误解的“伪女权”甚至根本是女性主义所反对的父权制观点贴上“女性主义”的标签去要挟男性时,社会对“女性主义”的偏见和误会也就越来越深了。&br&&br&就如前文中举出的例子“我不赞成男人买房,坐等女权主义者来喷”——很多人,不分男女,都很自然地把女性主义&b&粗暴地等同于&/b&“女性要求利益”,于是有了某些“伪女权”者既要求男方买房子给钱花,又不帮忙做家务抚养孩子,还美其名曰“女权”。&br&&br&而真正的女性主义者对这种伪女权的态度,就和药厂厂长对假药长厂长的态度差不多:我辛辛苦苦奋斗半生治病救人树立起的品牌,你倒腾一套假的出来就把我的牌子臭了?!&br&&br&不错,女性主义最初的出发点是为女性进行权益诉求,但这种权益从来不是扯个XX主义的大旗不做任何付出就直接去向男性索要的。&b&权利与义务永远是对等的&/b&,女性主义者所要的权利,是在&b&平等地承担了义务&/b&后得到&b&平等收益的权利&/b&,比如说:付出了同样努力做出了同样业绩后得到同样升职机会的权利,而不是“因为我是女性,你要尊重女性就该让我优先升职”(关于“女士优先”将在第4部分讨论)。&br&&br&不讲义务只讲权利的“女性主义”都是耍流氓,那种“你是男人所以要买房要买单要万事让着我”思想的根源,恰恰是父权制的“男性是优等的/女性是劣等的”。&br&&br&而很多人连女性主义是什么、追求什么、反对什么都没搞清楚,就旗帜鲜明地支持或反对起了女性主义。&br&&br&&br&3、&br&&br&想搞清楚女性主义者真正追求的是什么,不妨先来看看他们反对的是什么。&br&&br&“19世纪末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浪潮,争论的焦点是要求性别包括男女之间的生命全历程平等,也就是两性的平等,也要求公民权、政治权利,反对贵族特权、一夫多妻,强调男女在智力上和能力上是没有区别的。最重要的目标是要争取家庭劳动与社会劳动等价、政治权利同值,往往被称作'女权运动'。”——引自维基百科&br&&br&从最开始,&b&女性主义反对的就不是男性&/b&,而是“贵族特权、一夫多妻”等基于性别的不平等。&br&&br&从始至终,女性主义者所极力反对的,可以用一个词概括:&b&父权制&/b&或称家长制(Patriarchy,又译为男权制;但因为男权、女权的翻译很容易造成一种性别对立的误解,因此个人更倾向“父权制”的翻译)。&br&&br&所谓父权制,既男性在社会、家庭中占据支配性特权。&br&&br&也许有些男性会觉得这样的父权制对自己来说不是很好嘛:这可是特权啊!&br&&br&然而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样的特权的&b&价码&/b&是什么呢?如前文所说,&b&权利和义务永远是对等的&/b&,父权制给予了男性多少特权,也就要求男性&b&额外&/b&承担多少义务;与此同时,&b&女性在被剥夺权利的同时,也被剥夺了承担的义务机会。&/b&这样说似乎有些抽象,具体到生活中,就是:&b&当你的另一半被剥夺或部分剥夺平等的工作、获得收入、升职的权利时,他/她也就无法平等地承担挣钱养家的义务,而他/她(因为被剥夺了权利而无法完成)的这一部分义务,也就落到了你的肩上。&/b&&br&&br&在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耕社会,女性因为肌肉含量低等身体构造的不同,所能承担的社会生产份额普遍大大低于男性,加之当时对物质的需求较为有限,这时对女性社会属性的剥夺带给男性的压力并不算大;然而在脑力劳动成为社会生产主体的现代,当工作消耗的更多是“精力”而不是“体力”的时候,父权制对女性的压制,就要求男性付出双倍的精力来填补这个空缺。&br&&br&父权制在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资源更多地交在男性手中时,也就&b&逼迫着&/b&男性承担起买房、养家等社会、经济方面的责任;父权制在将女性定义为“软弱爱哭”、“被动无能”的形象的同时,也就逼迫着男性成为“打碎牙齿往肚里吞”、“站出来解决问题”的相对应的形象,而对于无法或不愿承担这样形象的男性,社会就会给以低下的评价——开头的8个问题,便是这种特权的另一面的缩影。&br&&br&如今男性普遍感受到压力巨大,而这种压力,正是&b&父权制通过“特权”所强加在他们身上的&/b&。&br&&br&而女性主义所追求的,是让男女双方平等地来承担这份义务,并平等地享受果实。&br&&br&4、&br&&br&说到平等,关于女性主义一个最核心也是最常出现误解的问题就出现了:究竟什么是平等?&br&&br&由这个问题又演化出一系列更具体的问题:女性主义承认不承认男女有别?女性主义要不要女士优先?女性主义者化不化妆、穿不穿高跟鞋、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女性主义者如何看待女强人和家庭主妇?&br&&br&首先,作为一切的基础,在女性主义者看来,&b&男性和女性有区别吗? &/b&&br&答案是:有。&br&&br&男女有别这是一个不需要争辩的简单事实,解剖图一看一清二楚,女性造不出精子男性造不出卵子,女性得了妇科病非跑去男科诊所要求治疗也绝对不是追求性别平等。&br&&br&然而区别并不等于优劣。平等的前提从来不是等同。 &br&&br&就像红色和绿色,气体和液体,贝多芬和毕加索,不同,但是并不因此有高下之分。因而没必要,也不可能去否认这种差别。&br&&br&基于这种生理上的差别对两性进行区分对待的,是属于性别平等范围内的。比如男厕所有小便池而女厕所没有;比如男鞋大多到45码封顶女鞋大多40码封顶,比如体操比赛男性比吊环女性比平衡木——仅仅是不同,而不分高下。&br&&br&而与这种生理区别无关,从社会、文化或历史角度(或者用一个词概括,&b&“刻板印象”&/b&)出发,仅仅以性别对两性进行不同要求,则是性别歧视。比如“被欺负都不敢反抗,你还是不是个男人”;比如“你一个女孩子读什么博士”;比如“男人要以事业为重,女人要以家庭为重”(最后这句话说白了,就是只有男性直接参与社会、经济生活,而女性只能通过男性来获得社会、经济地位的改善,当女性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状况时,她们自然会选择直接嫁给能提供更高地位的男性来尽量保证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冒风险嫁给一个当前条件并不理想的男人。这种选择是女性利用父权制规则趋利避害的有效手段,当男人们感叹女性势力的时候,其实这样的女性正是父权制所造就的)。&br&&br&那么,常常引起争论的“女士优先”属于哪个范畴呢?&br&&br&先让我们看看一般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女士优先。下面场景中,可能用到女士优先的是:&br&&br&1、两人同时要进一扇门。&br&&br&2、两人同时要用一台显微镜。&br&&br&3、黑板上有一道题,两人同时要计算。&br&&br&显然是前两种。为什么呢?试想,如果不进行礼让只凭各自能力进行争夺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前两种场景最大的可能性是,男性凭借力量上的优势取得胜利(这里只讨论一般情况,女性恰巧是铁人三项冠军男性恰巧病弱的特殊情形不计入考虑)。而第三种场景里,则是一场难以预料输赢的竞争。&br&&br&也就是说,适用“女士优先”的,仅是基于体力方面、根源上是可以靠解剖学证实的男女肌肉含量不同的生理差异,在此范围内的“女士优先”,无关歧视。&br&&br&而除此之外的领域,比如智力方面谈“女士优先”,无论是男方提出还是女方主动要求,都是歧视。如前文设想的“我是女性让我先升职”,就是歧视(父权制的拥护者中女性未必会比男性少,每一个因重男轻女思想而被遗弃甚至杀死的女婴身后,都有坚定拥护父权制的女性的身影)。&br&&br&附一张网上流传很广的图:&/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015cc7c0bb32f892ef4d3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3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015cc7c0bb32f892ef4d3_r.jpg&&&/figure&&br&&br&&br&5、&br&&br&既然女性主义者承认两性并不等同,那么这种平等该如何实现?&br&&br&最基本的,前文也提到过:&b&不以性别为限制的选择权&/b&。&br&&br&这种选择权,既包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也包括选择之后不会因为性别原因而受到他人的评判、非议甚至排挤。&br&&br&我不知道有多少男性小时候因为“你是个男孩”而放弃过自己的爱好,中学时因为不擅运动而受到嘲笑,或因为学文而被当做“娘炮”,长大后因为买不起婚房而被嫌弃。我只是猜想,父权制下受到压迫的男性,应该不会比被告诫“别读博士,将来嫁不出去”的女性少。&br&&br&而不以性别为限制的选择权,就是要打破父权制设立的这种二元对立的性别格局,让每个人只是作为一个&b&“人”&/b&来选择和规划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作为一个被先定地限制过的“男人”或“女人”。因此有一种说法,世界上根本没有所谓的“女权”“男权”,只有&b&“人权”&/b&——而这正是女性主义的目标。&br&&br&弄清这一点,前面的问题就很明显了:女性主义者化不化妆、穿不穿高跟鞋、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br&&br&答案是:有的化妆,有的不化;有的穿高跟鞋,有的不穿;有的结婚,有的不结;有的生孩子,有的不生;这些都是他们作为&b&“人”&/b&的自由选择。&br&&br&女性主义如何看到女强人和家庭主妇?&br&&br&女性主义对此唯一的意见就是:根本不应该有“女强人”这种说法——因为没有人会把一个事业成功的男人叫做“男强人”。而至于选择照顾家庭还是拼搏事业都是自由的个人选择,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br&&br&女性主义无差别地对男性与女性提出要求,无差别地对父权制进行讨伐——包括父权制中要求男性买房等对女性有利的一面。女性主义从来不是将女性置于男性对立的位置,而是希望男女并肩站立,一起迎战社会中的歧视与不公。&br&&br&至于那些希望将当前的性别地位简单粗暴地反过来,让女性来主导男性的思想,同样不是女性主义,不过是父权制的另一种实现形式罢了(对于一些电影之类艺术形式采取此手法我并不反对,其无非是希望通过这种讽刺带来的荒谬效果唤醒人们对于性别歧视的重视,让人们反思生活中几乎已经见怪不怪的性别歧视;但如果把这种手段当成目的,则就大错特错了)。女性主义反对&b&任何形式&/b&的性别压迫,既包括对女性的,也包括对男性的。&br&&br&6、&br&&br&最后,为什么会有男性的女性主义者?&br&&br&为了母亲,为了女儿,为了妻子,也为了自己可以不再被迫承担不该属于自己的重担,为了自己可以选择成为怎样的自己。&br&&br&&br&补记:&br&&br&1、关于“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其实是同一个词:feminism,国内使用时各有侧重。个人习惯将社会运动,如追求投票权、受教育权、生育权等称为女权主义,将对社会意识形态的理论批评称为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内部有很多流派,各有不同主张,本文仅是最基本的就一般而论)。&br&&br&2、写这篇文章是因为看了太多男性因误解而对女性主义口出恶言,希望能让更多男性了解女性主义,因而文章所举例子既分析利害关系尽量从男性角度出发,但这绝不是说当前的父权制社会中女性受到的压迫就不值得重视。&br&&br&3、女性主义的理想,是建立一个性别平等的社会,两性平等地承担社会及家庭的责任,根据个人意愿和能力而不是性别来选择侧重。然而这样的理想离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如今女性普遍面对教育、工作、升职、退休年龄等方面的歧视,造成她们在社会中往往不得不扮演辅助和从属于男性的角色。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一味强调要她们承担和男性完全一样的义务只能成为对女性的又一次压榨(如既要求女性全职工作又要求女性承担全部家务)。文中强调过,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只有当女性可以平等地接受教育、选择职业、获得报酬与升职机会的情况下,诸如买房之类的重担才可能被两性平等地分担。&br&&br&4、本人对女性主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针对艺术领域的,建立在精神分析基础上的女性主义解读,对于社会学范畴的女性主义讨论或有不周之处,欢迎讨论。&br&&br&&br&安然若枫
日于Pullman家中 &br&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p&&br&&p&安利个回答:&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group_id=022336& class=&internal&&为什么电影里面经常会有女性反派在抓住好人后(尤其是男性),在准备杀他们之前会有类似色诱或者SM的行为? - 安然若枫的回答&/a&&/p&&br&&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from=profile_answer_card& class=&internal&&当一个女生觉得她和你在一起,为你付出就是倒贴,你花钱少,她就觉得她很便宜,是怎样一个心理呢? - 安然若枫的回答&/a&&/p&
引子: 进入正题前,先请你设想下面几种生活中常出现的情形,并思考它们是否合理: 1、在双方经济条件相当、甚至女方经济条件更好的情形下,由男方单方面承担买房的责任。 2、在双方对等、甚至男方更占理的争论中,却被翻白眼说“一个大男人那么斤斤计较干…
&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7fb52d580c02edeb0d6a8cbb77ab91fa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7fb52d580c02edeb0d6a8cbb77ab91fa_r.jpg&&&/figure&&p&这几天很多知友在讨论打骂教育,有个知友回答:“应该把这个问题改改——&b&如何在小孩脑子还没长好的时候,强行让它不要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b&?”我想到了国外很流行的罚坐板凳,英文名time-out,是很多欧美家长用来给孩子立规矩的方法。它在育儿方法里算老牌经典,前段时间又被提起是因为一些家长错误地使用了罚坐板凳,然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这篇文章主要写一写&b&罚坐板凳(time-out)的正确打开方式&/b&。&/p&&p&首先了解一下给六岁以下的小朋友立规矩的三类策略:权力压制(power assertion),爱的撤回(love withdrawal)以及诱导(induction)。&b&权力压制&/b&包括了体罚、躯体暴力以及用体罚或躯体暴力威胁孩子,也包括剥夺孩子的部分权力(不许看电视、不许出去玩等)。这种策略的&b&短期效果较好&/b&,孩子马上就听话了。但是如果使用非常严重的权力压制,长期的副作用可能是孩子会变得&b&很焦虑、很愤怒、很有攻击性&/b&。而当家长停止权力压制的时候,孩子的&b&自我控制水平基本上没什么变化&/b&。整体而言,温和的权力压制好于严厉的。另外,&b&不同的孩子对于不同程度的权力压制也会有不一样的反应&/b&,在养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个体特点。&b&爱的撤回&/b&是指家长向孩子表达“我对你很失望所以不爱你了/你再这样我就把你扔了/我再也不想管你了也不理你了”,或者直接忽视孩子。这种策略&b&短期效果极好&/b&,孩子会立刻服从家长,但是会让孩子非常非常焦虑不安,这会严重影响亲子关系和孩子的心理健康。&b&诱导&/b&是指家长向孩子解释具体的规则是因为什么,鼓励孩子去长大并且做出良好的行为,同时鼓励共情(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这种策略长期效果好,能够&b&教会孩子自律&/b&。&/p&&p&简言之,权力压制短期效果还不错,长期效果不怎么样,如果滥用的话长期效果是负面的——所以&b&可以偶尔用一用&/b&;爱的撤回短期效果奇好,长期效果就是毒药,&b&千万别用&/b&;讲道理短期效果不明显,长期效果好,所以应该是&b&主要的教育方法&/b&。而权力压制也分“粗暴版本”和“温和版本”,后者优于前者。&b&罚坐板凳(time-out)就是典型的温和版本&/b&。罚坐板凳大概意思是&b&当孩子做了错事,将他从当时情境中隔离出来,比如,坐小板凳上几分钟内不能动,让他冷静一下思考自己的错误,实现惩戒、教育,改正错误的功效&/b&。&/p&&p&罚坐板凳有助于规范&b&学步期儿童&/b&(toddlers,大约1-3岁)和&b&学前期儿童&/b&(preschoolers,大约4-6岁)的行为——这种方法基本不会引起疼痛或者创伤,但是&b&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b&(注:只是简单地讲道理的话孩子很可能忙着游戏,根本注意不到)。需要强调一点,&b&罚坐板凳不是为了恐吓或者惩罚孩子,而是为了减少对不当行为奖赏,从而规范小朋友的行为。&/b&相比于成年人,六岁以下的小朋友&u&很容易被奖励&/u&,吃糖都是天大的奖励,平时随意的玩耍也是奖励,在不当行为之后不许玩乐就已经是强度足够的警示了。如果孩子在被罚坐的时候能够&b&安静下来&/b&,并且之后&b&认真听家长讲道理&/b&,明白自己被罚坐岁因为之前的不当行为,这次罚坐就达到目标了。&/p&&p&罚坐的位置可以是墙角,也可以是任何一个能够打断孩子之前活动的地方。家长一定要保证孩子在被罚坐期间是安全的,孩子至少呼叫大人的时候大人可以听到。&b&千万不要让孩子被“受到孤立”的感受压垮,关小黑屋万万不可取!&/b&举例来说,托儿所的罚坐板凳位置可能是教室中间被隔离出来一块区域,这样照顾者可以随时关注到被罚坐到小朋友的情况。关小黑屋或者关卫生间的行为都一定程度上&b&有“抛弃”的意味&/b&,会对小朋友造成创伤,严重违背了罚坐板凳的初衷。&/p&&p&&b&最初&/b&使用罚坐板凳时,只针对&b&特定的两三个行为&/b&,尤其是&b&涉及到孩子生命安全的行为&/b&或者是&b&反社会行为&/b&,比如爬厨房台面(太危险)或者踢人咬人(反社会)。对待一岁多的小朋友也是可以使用罚坐板凳的,规则不必太严苛。&/p&&p&在使用罚坐板凳之前,需要向孩子简单解释为什么这些行为不对,示范良好的行为,重点关注&b&具体哪几个行为会被罚坐&/b&。小朋友理解能力有限,被罚坐的行为太多的话他们真的记不住,两三个行为足够了,而且&b&规则一定要明确&/b&。另外,当孩子做出好的行为的时候,应该表扬鼓励。家长最好不要在立规矩之前就用罚坐板凳。孩子第一次踢人咬人的时候要及时制止,并且讲道理,告诉他下次再这样就罚坐,孩子第二次踢人咬人之后真的罚坐。&/p&&p&&b&每一次&/b&用过罚坐板凳之后,都要向孩子解释一遍为什么特定的行为不可取。小孩子和老年人都爱忘事儿,和他们相处需要耐心——这样就把权力压制和讲道理结合起来了。还需要注意,孩子被罚坐的时候不可以看电视,不可以玩玩具,还&b&&u&不可以获得过多注意&/u&&/b&。如果是在家庭中使用罚坐板凳,一定要所有家庭成员都达成协议,尤其是隔代教养的家庭。&/p&&p&另外,小朋友最初很可能会拒绝罚坐板凳,那就把罚坐时间定得短一些,一两分钟即可,甚至家长可以在板凳旁边按着孩子不让孩子离开板凳——但是要&b&尽可能地减少和小朋友的交流和对孩子的关注&/b&。&b&当小朋友终于可以配合罚坐板凳的规则之后,看着孩子的眼睛表示赞许和表扬&/b&——能够完成罚坐板凳这个仪式也是孩子的成长与进步。&/p&&p&罚坐板凳真的不需要一次很久,通常是&b&年龄的1-2倍即可&/b&。两岁小孩犯错误之后罚坐四分钟就足够了。时间越长所造成的压力越大,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或者造成创伤。另外,小朋友认知发展水平有限,几分钟就足够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了,时间再长他们也想不出来更多东西了。&/p&&p&还需要注意,实施罚坐板凳也&b&需要家长持之以恒&/b&。家长应该时刻注意孩子的行为,一旦出现不当行为,立刻按照规则实施罚坐板凳,哪怕是在公共场所或者面对很多外人。小孩子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如果想要给他们立规矩,就&b&一定要始终保持明确的规则&/b&。另外,如果下午做出不当行为但是晚上才罚坐,小朋友可能记不住到底是为什么罚坐,这可能让他们觉得规则很混乱,然后感到很困惑。如果妈妈带着哥哥和弟弟逛商场,哥哥踢了弟弟,这个行为应该被罚坐。那么,妈妈应该&b&立即&/b&告诉老大“这个行为不对,你这样弟弟会很疼,也会很难过,你要被罚坐了”,然后立刻带着两个孩子离开商场,回到车里,让老大在后座罚坐,并且告诉他“现在开始罚坐,我来计时”,同时妈妈带着老二坐在前面。罚坐结束后,告诉老大“罚坐时间到了,你不能再踢人了,很疼的”,讲完道理继续逛街。如果实在没有车,那就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罚站,时间和罚坐一样长,规则也一样。如果可以的话,将罚坐板凳作为&b&唯一&/b&的“处罚”措施,罚坐之后还是要继续之前的活动,不要增加别的处罚,不要彻底取消之前的娱乐活动。&/p&&p&&b&家长越能够理性地坚持执行罚坐板凳,这项措施的效果也会越好&/b&。&/p&&br&&p&附:&br&知乎问答:&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现在倡导不打骂孩子的教育方式到底是不是科学先进的? - 心理学 - 知乎&/a&&br&罚坐板凳的争议和误区:&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8kKlgrnWyjpMA1IVoWDf8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罚坐板凳(Time-out),看似高明的西方家庭管教法,已被用坏了&/a&&/p&
这几天很多知友在讨论打骂教育,有个知友回答:“应该把这个问题改改——如何在小孩脑子还没长好的时候,强行让它不要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我想到了国外很流行的罚坐板凳,英文名time-out,是很多欧美家长用来给孩子立规矩的方法。它在育儿方法里算老牌经…
&i&&b&本文只讨论怎么养育小朋友——上学之前的孩子。&/b&这个阶段的孩子情况相对简单,也比较类似。&br&而上学之前的几年,家庭教育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影响,同龄孩子之间的差异会增大,对于能不能打这个问题的讨论也会更加复杂,所以本文不讨论这一部分。&/i&&br&&i&另外,只讨论家长能不能打孩子,不讨论幼儿园老师或者别的老师能不能打孩子。&/i&&br&&br&&b&&i&&u&&b&先转述总结一下学术上的研究成果&/b&——不打!不打!!不打!!!&br&&/u&&/i&&/b&&br&&u&首先,关于怎么管理和控制孩子,有三种类型的策略,分别是:权力压制power assertion,爱的撤回love withdrawal以及诱导induction。&/u&&br&&br&&b&权力压制&/b&包括了体罚/躯体暴力以及用体罚或躯体暴力威胁孩子,也包括剥夺孩子的部分权力(不许看电视/不许出去玩等)。这种策略的&b&短期效果较好&/b&,孩子马上就听话了。但是如果使用非常严重的权力压制,长期的副作用可能是孩子会变得&b&很焦虑/很愤怒/很有攻击性&/b&。而当家长停止权力压制的时候,孩子的&b&自我控制水平基本上没什么变化&/b&。整体而言,温和的权力压制好于严厉的,但是至于如何定义“温和”与“严厉”,这件事情学界现在也搞不清楚。另外,&b&不同的孩子对于不同程度的权力压制也会有不一样的反应&/b&,在养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个体特点,不能一概而论。&br&&br&&b&爱的撤回&/b&是指家长向孩子表达“我对你很失望所以不爱你了/你再这样我就把你扔了/我再也不想管你了也不理你了”,或者直接忽视孩子。这种策略短期效果极好,孩子会立刻服从家长,但是会让孩子非常非常焦虑不安。用这种策略等家长往往会对孩子有心理上和情感上的操纵。&br&&br&&b&诱导&/b&是指家长向孩子解释具体的规则是因为什么,鼓励孩子去长大并且做出良好的行为,同时鼓励共情(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这种策略长期效果好,能够&b&教会孩子自律&/b&。&br&&br&&u&其次,相比于具体的养育方式(打不打/母乳还是奶瓶等非常具体的问题),&b&整体的亲子关系与情绪氛围emotional climate(父母的养育方式等)更加重要&/b&。&/u&&br&&br&此处有两个重要概念——&b&依恋&/b&以及&b&教养风格&/b&。&br&&br&依恋指的是个体(母婴/情侣)之间的&b&安全稳定的情感联系&/b&。这对&b&个体生存&/b&具有重大意义——如果婴儿在出生之后的极端时间里未能和照料者建立依恋关系,很可能因为无法应对环境中的种种威胁而丧生。&br&关于儿童依恋的测量是陌生情景测验。步骤如下:最初,母亲与儿童被邀请进入一间放有适当玩具的舒适的实验室;母亲和儿童安静下来并开始玩玩具;有陌生人加入;母亲离去、陌生人与儿童相处;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去;母亲离去儿童独处;陌生人来和婴儿相处;陌生人离去,母亲回来,和儿童互动。&br&测量分析婴儿的反应,大概可以分为&b&三种依恋类型&/b&:&br&&b&安全型&/b&依恋的婴儿积极和母亲互动,母亲在身边是积极玩耍,母亲离开后表现出不安,母亲回来后寻求亲密。焦虑型依恋的婴儿黏在母亲身边,母亲离开后大哭大闹。母亲回来后表现出对母亲的&u&愤怒和攻击&/u&。回避型依恋的婴儿对母亲的出现与消失不做出任何反应。&br&之后有研究者又提出了第四种依恋类型,混乱型依恋的婴儿表现非常不稳定,混合了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的特征。&br&后来的研究者认为情侣关系和母婴关系具有相似之处——分享亲密,寻求安全与支持,丰富的肢体接触与情感交流……并且在此基础上发现了&b&成人依恋和婴儿依恋的相似性&/b&。&br&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焦虑型依恋的个体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回避型依恋的个体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很难完全相信和依靠他们。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如果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一点,我会感到不自在。混乱型依恋的个体表现非常不稳定,忽冷忽热,阴晴不定,难以建立安全稳定的情感联系。&br&&b&亲子依恋对个体发展影响重大,为了和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打骂行为还是应当慎重。&/b&&br&&br&&b&教养风格&/b&分为两个维度和四种类型。&br&两个维度分别是要求维度和回应维度。&br&要求维度:父母对孩子提出要求,告诉他们什么样的行为是被期待的,什么样的行为不被允许。&br&回应维度:父母接纳孩子,给予积极关注,回应孩子的需求。&br&四种教养风格类型分别是:权威型、独裁型、放任型和忽视型。&br&权威型:高要求高回应。父母对孩子有要求,也关注孩子的需求。&br&独裁型:高要求低回应。父母控制孩子的行为却漠视孩子的需求。&br&放任型:低要求高回应。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却缺乏必要的要求和规矩——把孩子惯坏了。&br&忽视型:低要求低回应。父母完全不管孩子。&br&&br&显而易见,权威型的养育方式是被几乎所有文化所推崇的。但是也需要注意,&b&不同风格的孩子需要不同风格的教养&/b&。一些天生比较难养(情绪比较不稳定/问题比较多)的孩子对养育风格更加敏感。也就是说,某些不恰当的养育行为可能只会暂时干扰到容易养的孩子,但是相同的不恰当行为却会长期严重干扰难养的孩子。这些复杂的因素使得学界难以得出统一的结论。&br&&br&另外,权威型的家长通常会主要使用诱导的方法来控制和管理孩子的行为。被这样养大的孩子的共情能力更高,也会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br&&br&体罚的危害真的很大。包括抑郁/焦虑/攻击性/情绪失调/注意缺陷……&br&小时候挨打( spanking)越多的孩子(6-9岁),稍微长大一点儿之后(8-11岁)做出的反社会行为越多。当然,相关不意味着因果。需要注意的是,&b&也有一些研究发现,打骂教育不会造成严重后果&/b&。可能的解释有两个。其一,如果打骂行为在特定文化下非常正常合理,那么这些行为对养育的负面作用可能会降低;其二,一些家长虽然打骂孩子,但是他们对孩子的关心会把一些负面影响中和掉。&br&&br&&u&研究者指出,相比于“我妈生我的时候是顺产还是剖腹产/我小时候是母乳喂养还是抱着奶瓶/我父母有没有揍过我”,更重要的是“&b&我父母是否大体上让我从情感上感到安全可靠/我被养育的风格整体上是怎样的/我和我爸爸妈妈关系如何&/b&”。&/u&&br&&br&&u&&b&再次,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经历持续的道德发展moral development。在管教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孩子的道德发展。&/b&&/u&&br&&br&道德发展的重要部分是将规则内化——从“不守规矩就要挨打”到“不管是否有人监管,我都要做出正确的道德的行为”。在孩子内化规则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是&b&焦虑唤起&/b&anxious arousal和&b&主动服从&/b&committed compliance。&br&&br&通常情况下,&b&焦虑水平高&/b&的孩子更缺乏安全感,总是需要担心自身是否会受到危害,他们会更关心外界发生的事情,反而无暇内化规则——有人看着就怪怪的,没人看着就偷奸耍滑,毫无自律可言。体罚和打骂可能会加重孩子的焦虑水平。而主动服从是指孩子自愿地想要让父母高兴,主动服从规则,想要表现得像个“小大人儿”——这很大程度上受到亲子关系的影响。&b&通常来说,亲子关系越好,孩子主动服从的动机越强,就越能够内化规则,学会自律&/b&。&br&&br&&b&&u&最后来谈谈关于spanking的研究结果。&br&&/u&&/b&在所有被研究过的文化中,儿童期遭受的spanking和成年后的心理障碍存在正相关。&br&在那些体罚可以被接受的文化中,孩子都有更高的攻击性(aggressive)。&br&家庭的低社会经济地位和父母的社会压力会使得他们的养育质量更低。&br&美国政府1989年开始立法规定不许打骂孩子,现在美国政府的一些社会福利项目是要去帮助家长减轻压力,从而保障养育质量。&br&一些教育家长的社会项目在努力告诉家长“&b&打孩子对长期发展没好处&/b&”!&br&&br&&br&另外注意一点,&b&科研成果都是美国的研究做出来的&/b&,所以教科书写的是“千万不能打啊”!但其实我所知道的一部分美国人其实也是打孩子的,严重程度不同而已。&br&而具体到实践的层面(心理咨询),需要考虑&b&社会文化背景&/b&。在一些东亚文化中,打了也就打了呗,这算啥呀……就像题主说的,“我们这代人从小受家长打骂,家庭暴力也很多但同样是爱国爱家孝敬父母”。&br&&br&&br&&br&&br&&b&&i&&u&以下是我的个人经历和观点,一家之言,抛砖引玉。&/u&&/i&&/b&&br&&br&我没养过孩子,小时候被揍过。&br&目前为止不崇尚打骂,到养孩子的时候尽量努力忍住——如果实在撑不住了的话,尽量先委屈老公……&br&我小时候每次挨揍,直接原因不是我犯了多大的错误,而是我父母真的忍不住了。而父母的“忍不住”,肯定有我的原因和问题,但肯定不完全是。&br&&br&有一个知友说&br&&blockquote&如果父母沦落到要用所谓的核武器“暴力”去解决问题的话。相信我,打了也没用。&/blockquote&这话我非常赞同。&br&&br&&u&打孩子这件事儿,从&b&逻辑&/b&上过不去。&br&&/u&“养不教,父之过”,小孩子都会有不好的行为,但是通常不造成严重后果。&br&&b&教育的意义不是去惩罚或者为已经发生过的不好的行为追究责任,而是去避免类似行为(以及更严重行为)的再次发生,或者说,是去用更好的行为代替不好的行为。而所谓“好的”行为,也就是家长/老师/学校/社会所期待的行为。孩子如果做出良好行为,一方面是个体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满足教育者的期待。&/b&&br&&b&如果,家长认为打骂可以使得孩子做出教育者所期待的行为,那么,等到孩子们长大了,或者说等到孩子们面对比自己年龄更小/力量更弱的个体时,是不是也可以通过言语或者躯体的暴力让对方来满足作为强势者的自己的期待和要求呢?&/b&&br&&b&如果不是,为什么家长可以通过打骂来让孩子服从管教?如果是,那么我们哪一天可以停止校园欺凌呢?&/b&&br&&b&如果家长可以使用暴力的原因是“家长是正确的”,那么,“正确”要如何界定呢?是不是“正确”的人就可以使用暴力呢?“正确”是不是必须用暴力来维护呢?&/b&&br&&br&有一些人相信“孩子不懂道理,所以需要打骂”。&br&“孩子不懂道理”,所以他们能够在打骂中学到“我不能再这么干”。&br&可是,&b&他们也会同时学到“下次这人让我看着不顺眼,我就揍他,他就能变顺眼”&/b&。&br&&br&&br&&u&&b&“不打孩子”考验的不只是家长的教育理念,同时也包括家长作为强势者的自控能力——这是很大的考验。&/b&&br&&/u&网上有这么个故事,&br&&blockquote&抗战中期,美国新闻记者组团前往延安,他们被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质所鼓舞。回来后,他们对宋美龄感慨中国居然还有这样一群积极上进,健康廉洁的人存在。宋美龄最后说了一句经典名言:“我承认,也许你们说的都是真的,但是,&b&那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尝到真正权力的滋味&/b&。”&/blockquote&很多人,包括我父母,很可能也会包括未来的我,在当父母之前很难“尝到真正权力的滋味”。当一个二三十岁辛苦打拼的年轻人,面对一个完全弱小的孩子时,这可能是年轻人第一次成为绝对的权威。成为权威意味着被需要/被尊重/期望被实现……这是极大的诱惑。在这样的诱惑面前,新手父母可能会狂喜,可能会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可能会在感到挫败的时候情绪失控……&b&很多家庭教育中的打骂,不是养育策略,而是情绪发泄&/b&。&br&&br&&br&&b&&u&目前,我个人对于打骂教育的意见是——大家都尽力而为吧。&br&&/u&&/b&能不能打,什么情况打,打到什么程度算家庭暴力,打到什么程度算虐待,甚至骂到什么程度算情感虐待(emotional abuse),情感虐待成不成问题,什么程度的忽视可以容忍……&b&这些具体问题的核心本质在于,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什么质量的养育&/b&。&br&不打不骂/无条件积极关注,这些被西方学界所推崇的养育方式都是极优质的,就像是大多数人都买不起奢侈品一样,大多数父母也&b&没有能力&/b&提供这样优质的养育,古今中外都是这样。所以,我们大家都尽力而为吧。&br&&br&另外需要提一句很多心理学工作者所强调的事情——&b&【不同孩子的易感性存在差异】&/b&。有的孩子揍了也就揍了,顶多叛逆一小阵子。但是&b&有的孩子,生性敏感脆弱,揍了之后可能就抑郁了/自杀了/创伤后应激障碍了……&/b&回头还得去看精神科或者找心理咨询师。易感性的个体差异一部分是由基因所决定的,所以家长就算是忍不住了也得悠着点儿,万一的真的赶上一个天生就非常脆弱的孩子,除了忍着也只能忍着了……&br&&br&题主说&br&&blockquote&我们这代人从小受家长打骂,家庭暴力也很多但同样是爱国爱家孝敬父母,现在倡导的先进教育从不打骂孩子却导致他们出了很多反面教材。&br&&/blockquote&这句话描述了一个现象。&br&首先,这个描述有可能来自个人观察,也可能有数据支持。我没有认真观察或者调查过相关数据,所以没有发言权。&b&我对这个描述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持保留意见&/b&。&br&其次,从上一代人到这一代人,几十年或者十几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太多变化,就算是这个现象确实存在,也未必就是打骂教育被削弱造成了两代人的差异——&b&相关不意味着因果&/b&。&br&最后,且行且质疑,尽管我不同意题主的理由,但是&b&我尊重并欣赏任何人对于任何教育方式的质疑与思考&/b&。&br&&br&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教育是一门艺术,没有通解通法。“没有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br&&br&这个问题从2016年一直写到2017年,祝大家好!&br&&br&在焉&br&&br&&br&——————————————————————&br&&br&1.2 更新&br&&br&&b&&i&&u&先来回应一些评论中出现的意见。&br&&/u&&/i&&/b&&br&评论:&br&&blockquote&第一,“教育的意义不是惩罚或追究责任,而是去避免类似行为”,教育的意义的确不是惩罚追责,但惩罚(坏行为)和嘉奖(好行为)一直都是完成教育(避免坏的再度发生)的两个手段,所以“教育意义”观点并不能用于反驳“不能打孩子”;第二,“家长打孩子使其从良”和“校园暴力”虽然如你所述在手段上都一样(都是打),但是目的上有很大区别:前者有为对方成长考虑的成分,而后者完全是为自身利益考虑,出发点不一样,所以应该推不出因果关系(当然相关关系是很有可能的,如果家长在打时没说清楚原因的话。。。。)&/blockquote&回应:&br&谢谢你提出了我逻辑的漏洞。合理的质疑总是能够帮助我理清自己的想法。&br&第一点我同意养育过程中需要有惩罚和嘉奖!惩罚和嘉奖的原理不只用来养孩子,还用来训练动物/管理员工/经营亲密关系,心理学上有四个概念来描述用来影响未来行为的方法——正强化,正惩罚,负强化,负惩罚。&br&强化是为了增加某些行为,惩罚是为了减少某些行为。“正”是指施加一些刺激,“负”是指撤销一些刺激。&br&在养育中,正强化就是给孩子一个反馈,告诉孩子“你刚才做得好,继续保持类似的做法”,比如在孩子认真学习之后表扬孩子,给糖吃,带孩子出去玩,孩子以后会为了出去玩而认真学习;正惩罚就是给孩子一个反馈,告诉孩子“刚才的做法不好,不许再这么做了”,比如孩子考试作弊之后胖揍一顿,孩子会为了不挨揍而考试的时候不作弊;负强化就是给孩子一个反馈,告诉他“你刚才做得好,继续保持类似的做法”,比如一个不爱动的孩子本来应该参加体育运动,一装病就不需要运动了,此时,“被要求参加体育运动”是被撤销的刺激,“装病”是行为,如果装病就可以不运动,这孩子以后保准天天装病(我自己小时候的黑历史哈哈哈XD);负惩罚是给孩子一个反馈,告诉他“你刚才做的不对,以后不许这样”,比如孩子装病被发现了,然后一个礼拜不许看电视,以后再也不敢装病了。&br&我在原答案中没有说清楚的一点是——&b&正惩罚不好用啊&/b&!相比之下负惩罚更被科学研究支持。说白话就是,&b&如果孩子没规没矩了,为了立规矩,不能靠揍,而是需要靠部分剥夺游戏权力&/b&。&br&第二点我也同意家长打孩子和校园暴力存在动机和立场上的区别。而我需要补充的是,这个区别也许孩子很难完全理解;或者说,孩子&b&可能&/b&理解到“爸爸妈妈打我是为了规范行为而不是为了满足私欲,我不能为了满足私欲而欺负同学”,也&b&可能&/b&理解到“爸爸妈妈打了我我就听话了,等我想让旁边那哥们儿听话的时候揍他就可以了”。&b&我的一己之见是,孩子可以理解到这两者,然后不想打人的时候相信前者,等到想打人的时候就会相信后者&/b&。&br&&br&&br&评论:&br&&blockquote&试着把言传身教和肯付出时间和精力作为标准筛一遍,相信会有一大部分比例父母会被刷下去。我相信被刷掉的父母里面会有很大一部分会说,自己家庭困难,资源有限,教育孩子会影响生活质量的,所以要用打的。我觉得科普重点难点在这一部分。&/blockquote&回应:&br&我同意这一点!&br&在我转述和总结科研成果的部分,我只是转述了比较理想的模型。同时我也提到了&b&家长的压力会影响养育质量——这是事实&/b&。&br&我个人的意见是——尽力而为。我们坚持存在某些基本原则,我们尽量让自己的行为靠近这些原则。我们也理解因为一些现实的原因,有一部分人甚至是绝大部分人做不到这些。&br&还有一部分评论说&br&&blockquote&理论不等于实践&br&&/blockquote&我也同意这一点。理论层面上,不打不骂就是对的;实践层面上,大多数人做不到。我个人的态度是,&b&我可能这辈子也做不到100分,但是80分总还是比79分好那么一丢丢,我会为了那一丢丢而持续地努力&/b&,努力检验自己的动机和信念,努力理解一些养育的科学原理,努力和别人分享交流,结婚生子之后努力在亲近的人面前控制脾气不滥用关系赋予我的权力……&b&没有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b&&br&&br&&br&评论:&br&&blockquote&讲道理我从小被我爸打一直到初中还在被打其实就是因为成绩不好不听话种种,所以我对于他的感情好像没有亲子关系只是有一份惩罚机制连道德约束都算不上,后来我就越来越讨厌他,直到现在我都不想看到他&/blockquote&回应:&br&想隔空抱抱过去那个挨打了很疼很难过的你!&br&不针对这个知友的个案,我相信很多打骂教育都会&b&伤害亲子关系&/b&,程度因人而异。亲子关系真的很重要,很值得重视。这一点我会在后文中具体补充。&br&&br&&br&评论:&br&&blockquote&小孩子怎么说 怎么讲道理都听不进去的时候,你的理论还怎么进行&/blockquote&回应:&br&有一些小孩子听不进去道理,有一些小孩子听不懂道理,这些都是现实中存在的情况。能用time-out就不打不骂。我会在后文中补充一些关于time-out的内容。&br&&br&&br&&b&&i&&u&接下来想说两件事,第一件是亲子关系的重要性,第二件是怎么在不打骂的情况下立规矩。&/u&&/i&&/b&&br&&br&&b&&u&【亲子关系的重要性】&/u&&/b&&br&在大多数回答和评论都在积极讨论“不打不骂是否可行”以及“打骂对个体行为规范的影响”,打骂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并没有被太多提及。我认为有必要强调一一下,亲子关系和早期依恋真的很重要!&br&亲子关系会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变化,而&b&早期依恋的主要形成时期在三岁之前甚至更早&/b&。&br&&br&主要关注早期依恋的理论包括&b&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b&和&b&Bowlby的依恋理论&/b&。&br&&br&心理学家&b&埃里克森&/b&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可以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并由此提出了个体发展的八阶段理论。这个理论主要关心的是&b&个体对于自己与他人的态度与感受&/b&。&br&&u&第一阶段是婴儿期,0-1岁,埃里克森将它命名为“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阶段。重要任务是得到足够好的照顾,对世界建立基本的信任,相信自己生活在安全可信的环境;如果未能完成,会对外界感到恐惧与不信任。&br&第二阶段是学步期,1-3岁,埃里克森将它命名为“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阶段。重要任务是随着感觉与运动功能的发展,相信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获得基本的控制感;如果未能完成,个体会陷入自我怀疑。&/u&&br&第三阶段是学前期,3-6岁,埃里克森将它命名为“主动对内疚的冲突”阶段。重要任务是儿童努力承担一些责任,做出一些“大孩子”的表现;如果未能完成,则会对自己的行为或者想法感到内疚&br&第四阶段。&br&第四阶段是儿童中期,6-12岁,埃里克森将它命名为“勤奋对自卑的冲突”。重要任务是适应学校生活,能够和同龄人表现相当,并且发展出一些学业方面的能力,如果未能完成,个体会表现得能力不足。&br&第五阶段是青春期,12-20岁,埃里克森将它命名为“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阶段。重要任务是个体想明白“我是谁”(种族/专业/性取向),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或职业目标等;如果未能完成,个体会陷入角色混乱,缺乏目标和自我定位。&br&第六阶段是成年早期,20-40岁,埃里克森将它命名为“亲密对孤独的冲突”阶段。重要任务是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做出承诺并且承担责任;如果未能完成,个体会恐惧亲密关系。&br&第七阶段是成年中期,40-60岁,埃里克森将它命名为“再生力与停滞的冲突”阶段。重要任务是个体能够为下一代做出贡献,帮助并指导下一代,完成观念的传承;如果未能完成,个体会有停滞感&br&第八阶段是成年晚期,60岁以上,埃里克森将它命名为“自我整合与绝望的冲突”阶段。重要任务是自我整合,理解自己人生的成功与失败,并且获得生命的尊严;如果未能完成,个体会感到绝望与悔恨。&br&&br&关于这个理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br&个体最初的发展很大程度上&b&依赖于照顾者所提供的环境是否安全舒适&/b&,照顾者对于婴儿的需求是否足够敏感。&br&婴儿对于自我的感觉和对于他人的感觉是同时出现的。在第一阶段,如果婴儿发展出对他人的信任,同时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值得被爱和照顾。&br&&b&如果能够很好地完成某一阶段的重要任务,个体会获得完成下一阶段任务的能力(铺垫作用),如果未能完成,下一阶段则更可能表现不佳。&br&&/b&个体是否完成某一阶段的重要任务,不是通过极个别的一件事或几件事来判断,而要&b&综合考虑个体在某阶段的综合表现&/b&,如果个体表现出积极结果的事件足够多,或者积极体验占比例足够大,那么,可以认为任务是完成的了。&br&如果个体在某一阶段未能完成该阶段的任务,在之后的阶段,如果条件合适,完全可以继续发展并且弥补不足。&br&&br&三岁以下的小朋友确实很难讲道理,但是他们发展的重点并&b&不是&/b&&b&讲道理&/b&,也&b&不是&/b&&b&行为规范&/b&,而是&b&对外界建立基本的信任,相信自己生活在安全可信的环境&/b&以及&b&相信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获得基本的控制感&/b&。在这个阶段,打骂&b&可能&/b&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有两个,第一,小朋友觉得父母不安全,总是小心翼翼,对外界缺乏基本信任;第二,小朋友觉得自己必须非常非常听话,把自己看作父母的附属品,缺乏独立性和控制感。&br&而三岁以上的儿童,就可以开始讲道理了。也需要考虑到他们理解能力有限,并且认知水平的发展是存在波动的,有可能今天明白的道理明天忽然忘了,比较恰当的做法是把道理多讲几遍,语言尽量简单。&br&&br&关于依恋理论,上文已经提到了&b&几种主要的依恋类型&/b&以及&b&早期依恋和成人依恋的相似性&/b&。此处需要补充的内容是&b&内部工作模型&/b&。&br&内部工作模型是指&b&个体对自己与他人的基本印象&/b&,主要形成在个体早期,&b&这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第一阶段的任务不谋而合&/b&。&br&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具有积极的自我模型和积极的他人模型。他们的内心戏通常是:我是有价值的,值得被爱的;他人是安全的值得信任的——所以我们可以建立亲密关系。&br&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具有消极的自我模型和积极的他人模型。他们的内心戏通常是:我担心自己不值得被爱;他人是安全的值得信任的——所以我要拼命努力留住我们的关系。&br&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具有积极的自我模型和消极的他人模型。他们的内心戏通常是:我是有价值的,值得被爱的;他人是不安全的,不可信的——所以我对他们毫无兴趣。&br&混乱型依恋的个体具有消极的自我模型和消极的他人模型。他们的内心戏通常是:我一方面担心自己不值得被爱,另一方面觉得别人不靠谱——所以我常常伤人又痛苦。&br&&br&再次强调一点——&b&婴儿对于自我的感觉和对于他人的感觉是同时出现的,如果婴儿发展出对他人的信任,同时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值得被爱和照顾&/b&。如果三岁以下的小朋友被打骂,很可能会影响他们对他人和自己的基本假设——因为他们不懂道理,只知道自己是不是舒适安全,如果打骂了,之后的道歉和解也未必有效。&br&&br&另外,对孩子而言,比打骂更严重的是抛弃(内心戏:我爸妈如果打我我疼,我爸妈如果不养我了,明天我就死在大马路上了QAQ),所以&u&千万不要威胁孩子“如果你怎么怎么样我就不要你了”&/u&,这真的太损伤孩子的安全感了!&br&&br&此处需要声明一点——打骂肯定会在短期内一定程度上损伤亲子关系,但是绝大多数打骂不会永久毁灭亲子关系。之所以认真强调亲子关系的重要性,是因为我个人觉得,&b&家长在打骂孩子之前,有必要用几秒钟考虑自己即将做出的行为对亲子关系的潜在影响&/b&。&br&&br&&br&&br&&b&&u&【不打不骂,还讲不明白道理,那该怎么立规矩】&/u&&/b&&br&&br&简言之——合理使用“罚坐板凳”time-out。&br&&br&之前提到,权力压制短期效果还不错,长期效果不怎么样,如果滥用的话长期效果是负面的——所以&b&可以偶尔用一用&/b&;爱的撤回短期效果奇好,长期效果就是毒药,&b&千万别用&/b&;讲道理短期效果不明显,长期效果好,所以应该是&b&主要的教育方法&/b&。&br&&br&而权力压制也分“暴风版本”和“温和版本”,后者优于前者。&b&罚坐板凳(time-out)就是典型的温和版本&/b&。罚坐板凳大概意思是&b&当孩子做了错事,将他从当时情境中隔离出来,比如,坐小板凳上几分钟内不能动,让他冷静一下思考自己的错误,实现惩戒、教育,改正错误的功效&/b&。&br&&br&不过最近也有一些研究发现,&b&不合理&/b&地使用罚坐板凳会对孩子的情绪发展造成负面影响。&br&罚坐板凳的优点在于,相比于打骂,罚作还是比较温和的。而且可以让孩子平静下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思考一下人生。&br&而它的缺点则在于,小朋友独自静坐时,有可能会产生“&b&被抛弃感&/b&”,这样以来,罚坐板凳就大大超出了“温和版权力压制”的范畴,而是一种“爱的撤回”手段。&br&所以,在使用罚坐板凳的时候,&b&一定要照顾到小朋友的情绪&/b&。&br&&br&果壳有一篇文章写得不错,可以参考。&br&原文链接:&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8kKlgrnWyjpMA1IVoWDf8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罚坐板凳(Time-out),看似高明的西方家庭管教法,已被用坏了&/a&&br&&br&我上个学期的一本教科书讨论了&b&&u&如何有效使用罚坐板凳&/u&&/b&,以下是转述与总结:&br&罚坐板凳有助于规范&b&学步期儿童&/b&toddlers和&b&学前期儿童&/b&preschooler的行为——这种方法基本不涉及疼痛或者创伤,但是&b&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b&(答主注:讲道理的话孩子很可能注意不到)。其核心要义是在孩子做出不良行为时&b&终止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b&,让孩子&b&安静下来&/b&,同时要保证孩子是&b&安全&/b&的,并且孩子叫大人的时候大人可以听到。&b&罚坐板凳是为了减少对不当行为奖赏&/b&(答主注:相比成年人,六岁以下的小朋友&u&很容易被奖励&/u&,吃糖都是天大的奖励,平时随意的玩耍也是奖励,在不当行为之后不许玩乐就已经是强度足够的警示了),&b&而不是恐吓或者惩罚&/b&。&br&&br&&ul&&li&&b&不要让孩子被“受到孤立”的感受压垮(答主注:关小黑屋万万不可取!)&br&&/b&&/li&&/ul&举例来说,托儿所的罚坐板凳位置很可能是把教室中间隔离出一块区域,这样老师可以随时关注到被罚坐到小朋友的情况。关小黑屋或者关卫生间的行为都一定程度上&b&有“抛弃”的意味&/b&,不可取。&br&&br&&ul&&li&&b&最初&/b&使用罚坐板凳时,只针对&b&两三个行为&/b&,尤其是&b&涉及到孩子生命安全的行为&/b&或者是&b&反社会行为&/b&(答主注:一岁多的小朋友是可以使用罚坐板凳的,对小小孩的规矩不必太多),比如爬厨房台面或者踢人咬人。&/li&&/ul&向孩子简单解释为什么这些行为不对,示范良好的行为,重点关注&b&具体哪几个行为会被罚坐&/b&(答主注:小朋友理解能力有限,被罚坐的行为太多的话他们真的记不住,两三个行为足够了,而且&b&规则一定要明确&/b&)。另外,当孩子做出好的行为的时候,应该表扬鼓励。最好不要在立规矩之前就用罚坐板凳(第一次踢人咬人的时候制止孩子,讲道理,告诉他下次再这样就罚坐,第二次踢人咬人之后真的罚坐)。&br&&br&&ul&&li&&b&每一次&/b&用过罚坐板凳之后,都要向孩子解释一遍为什么特定的行为不可取(答主注:小孩子和老年人都爱忘事儿,和他们相处需要耐心)——这样就把权力压制和讲道理结合起来了。&br&&/li&&/ul&&br&&ul&&li&还需要注意,罚坐的时候不可以看电视,不可以玩玩具,还&b&&u&不可以获得过多注意&/u&&/b&(答主注:私以为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容易操作,家长们达成共识即可;如果是中小学课堂则不容易实现,因为教室里学生太多)。&br&&/li&&/ul&&br&小朋友很可能最初会拒绝罚坐板凳,那就把罚坐时间定得短一些,一两分钟即可,甚至可以家长在板凳旁边按着孩子不让孩子离开板凳——但是要&b&尽可能地减少和小朋友的交流和对孩子的关注&/b&。&br&&ul&&li&&b&当小朋友终于可以配合罚坐板凳的规则之后,看着孩子的眼睛表示赞许和表扬&/b&——能够完成罚坐板凳也是孩子的成长与进步。&br&&/li&&/ul&&br&另外,罚坐板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牛顿从苹果落地的发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