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0.01元手机6+128的手机308元

神助攻再现!国内豆油价格创下筑底反弹以来新高 _ 东方财富网
神助攻再现!国内豆油价格创下筑底反弹以来新高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若问国内什么社会类话题最火,相信大家对“假”疫苗案这个事件深信不疑。但就金融领域而言,人民币贬值其实也是不逞相让的。相关数据显示,周一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延续前一周跌势,离岸人民币兑美元跌破6.84关口,触及6.8417,日内跌超200点,稍早时候离岸人民币更是一度在5分钟内急挫百点,在岸人民币也是“难兄难弟”,周一开盘报6.8159,随后连续跌穿6.82、6.83关口,上周五夜盘还曾收报至6.8100。在此状况下,人民币中间价下调再所难免,周一大幅下挫189点,报至6.8131,为连续第二个交易日下调,创下日以来最低,截至目前,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一个月多时间(6月14日至今)已经贬值超4000点,幅度超过6%。
  人民币汇率贬值对国内豆油市场有何影响呢?其实利多豆油市场的。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头号大豆消费国,每年消费的大豆数以千万吨计,而国产大豆供不足需,即使近年以来国产豆产量创下阶段性新高,但还是远远难以满足需求,这也导致我国这个世界头号大豆买家的地位仍然不可撼动,如今全球每年出口的大豆可以说有近三分之二都进入了我国。在此背景下,伴随着人民币汇率大贬值的同时,进口大豆到港成本势必增加,豆油的加工成本也得以拉升,这从底部基础上抬升了豆油的价值。
  与此同时,美豆出口需求仍好于此前市场预期,这主要受惠于目前美国大豆价格远远低于巴西供应,鼓励许多国家加快美豆进口,甚至包括中国,作为全球头号大豆进口国,中国继续与美国签订大豆采购合同。另外,一些交易商预测,未来几个月中国将不得不进口美国大豆,满足国内需求。 一位称,人们知道中国会在一定时间里不得不回到美国大豆市场,上周五晚CBOT大豆11月期约因此上涨2.4%,报收于每蒲式耳885.25美分。加上美国产区天气趋于干燥,市场有题材可炒,预计短线美豆将维持偏强态势,预计将突破900美分。
  不过另一方面,近来国内豆油供应仍然较为充裕,而终端需求不旺,导致豆油库存居于历史相对高位,据Cofeed数据显示,截止7月20日当周,国内豆油商业库存总量达156万吨,虽说较前一周同期降幅为0.15%,但较上个月同期增幅近11%,较去年同期的134.5万吨增幅逾16%。
  总体而言,人民币贬值之路持续,国内大豆及油脂进口成本被迫提高,且豆粕胀库持续,油厂周压榨量已经下降至167万吨附近这一偏低水平,利于缓解豆油库存压力,利多其市场行情。但目前终端需求不旺,国储继续拍卖,及马来西亚棕油增产,马盘走势偏弱,油脂基本面压力仍存,这或将限制其短线反弹空间。中期来看,美豆关键生长期天气炒作预期犹在,且8月中旬前后包装油备货高峰预计也将启动,国内豆油行情将因此受益,届时涨幅或将稍有扩大。
(责任编辑:DF318)
[热门]&&&[关注]&&&
请下载东方财富产品,查看实时行情和更多数据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东方财富产品
关注东方财富
扫一扫下载APP
关注天天基金300亿重置成本的平台,能否扛起拼多多1400亿市值?阅读//5b.cdn.sohucs.com/images//acd7dd2f6bbe2339bf21f.jpeg
拼多多在短短两年里崛起为第三大电商平台,并在最近公布的赴美上市招股说明书中自诩为Costco+迪士尼模式。发展势头汹涌然而饱受争议的拼多多是如何崛起的,又面临着什么样的未来呢?
作者:詹艾伦 王潇翔
来源:新财富杂志(ID:xcfplus)
横空出世的拼多多
2018年一季度末,拼多多用户数量(过去12个月下单人数)和月活分别达到3.44亿和1.95亿,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4亿人,月活增长了1.6亿。拼多多为了达到目前用户数量,仅仅投入了30亿元左右的市场营销费用,获取一个月活的平均成本仅20元。
拼多多奇迹,并不仅仅在于其短短两年里达到亿元的GMV(成交额)规模(截至2018年二季度的前12个月GMV为2620亿元),成为仅次于阿里和京东的电商平台,而是这个过程中用户获取成本极低。相比之下,京东在2018Q1的用户数量(过去12月里下单人数)比4年前上升了2.54亿,人数增长与拼多多相仿,但累计花费了398亿元的广告费,是拼多多的近14倍。
拼多多横空出世,迅速成为电商第三极的原因,已经被各路大咖详尽地分析过了:
1)补充了低线城市的电商空白,根据极光大数据2017年11月的统计,拼多多65%的用户在三线及以下城市,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17年中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25万亿元,同比增长39.1%;
2)天猫/淘宝流量向大商家倾斜,小商家度日维艰;
3)通过微信的社交网络实现裂变;
4)补充了腾讯系非目的性商业的短板,京东的用户平均浏览时间显著短于阿里,体现了京东的用户目的性购买更明确,而用户在阿里上更是在“逛”,拼多多则更倾向于非目的性商业。
笔者认为还可以加一条:拼多多使用了现成的、 非常成熟的电商基础设施(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快递的普及),这是它能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在某种程度上拼多多站在所有电商前辈的肩膀上。
低线城市的电商空白和淘宝小商家生存环境恶化已经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拼多多的传播方式是其成功的关键。那么,拼多多是如何与微信深度融合,进而通过社交平台传播成长的呢?
拼多多兴起的“三斧头”
很多文章都提及拼多多通过社交网络和平台实现裂变,但对这个过程语焉不详。笔者为了寻找拼多多魔性之所在,亲身上阵作了体验。除了拼团买到便宜的商品以外,笔者认为拼多多在用户的获取和留存上还是花费了不少心思。
斧头一:看得见的获得感
拼多多精巧地设计了一些唾手可得的利益,以培养新用户的信任感,这无外乎通过两种方式:
1)赠送现金(红包等方式),比如说新用户可以拼团充值五元送十元的电话费,笔者尝试了一下,还真的成功了;
2)商品完全或者接近赠送,发起人发起“砍价免单”,凑满足够人数帮助“砍价”后,发起人可以免费获得该商品;当发起人成功实现免单后,参与砍价的用户也会收到推送通知,这有利于平台“优惠”和“免单”的口碑迅速传播。
用户要通过这两种方式获得利益,都必须获得其他用户足够数量的点击。
斧头二:脑白金式的社交压力
在某种程度上,拼多多的成功类似于脑白金。脑白金的成功在于通过广告塑造了其适合作为礼物的形象,解决中国人逢年过节礼品选择的难题。除了同样采取洗脑式的单曲循环广告词,拼多多的互助活动中,用户均可以一目了然看到谁帮他砍了价格、刮了红包等。如果是亲戚朋友转发的求助帖,当你知道对方会看到你是否帮助了他们,你不去帮一下会觉得不好意思,拼多多在无形中营造了社会压力,迫使用户去参与这些活动。
用户见到的广告多了,就会对广告产生越来越高的“免疫力”,这也就是所谓的“流量意志”的提升。流量意志一般在对事物有新鲜感的时候比较低,因此,这一阶段存在流量红利,而流量意志越强,吸引用户购买新的产品、安装新的app乃至看新的广告的成本越高。同理,用户对朋友圈里看到的第一批微商和拼团还饶有兴趣,看多了效果就差了。而拼多多这种社会压力模式的持续性更强。
斧头三:丰富多彩的“生态圈”
用户一旦进入拼多多的生态,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分享换取优惠的选项,从刮红包、砍价免单、看商品广告获取优惠、每日抽奖到多多果园(类似于支付宝种树),用户可以获取优惠的方式令人眼花缭乱,对于闲暇时间相对充裕的低线城市居民而言,拼多多确实打造了具有一定娱乐性的用户留存方式,这是其他试图仿造拼多多的APP没有学到的,它们一般只注重拼团和杀价。
拼多多尴尬的现状
拼多多已经成功抢滩低线城市,然而其现状不失尴尬。
1、拼多多经历了2017年野蛮的快速增长,投诉率远高于其他平台。商品同质化严重,除了比拼价格低,尚未形成拼多多的特色。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公布的2017年上半年零售电商用户投诉率数据,拼多多在2017年上半年占所有零售电商的投诉的比重为17.87%。而根据拼多多2017年上半年的GMV和客单价推算,拼多多那段期间的订单数量占电商总体订单数量不超过5%,可见其投诉率远高于其他平台。
笔者在拼多多的各个板块里浏览了最先展现的商品,发现其目前依然主打低价,商家在价格上的恶性、无序竞争自然导致品质上的问题和高投诉率。
2、拼团模式长期持续性存疑,并未解决消费者注意力有限的问题。
在拼多多出现之前,基于社交的电商如小红书等,实质上还是通过KOL(意见领袖)去推动销售,而拼多多的一大亮点看似是通过拼团的方式让用户自发去寻找商品。然而,笔者到拼多多群里潜水发现,大家都在完成各种领取红包和砍价的任务,鲜有分享拼团的。
团购模式在国内外都没有获得很大的成功,那个叫“美团”的“百团大战”幸存者也已经跟“团购”关系不大了,美国团购鼻祖Groupon的股价在上市后一蹶不振,如今估值只剩25亿美元,为美团目标市值的4%都不到。拼团很有可能只是一个营销噱头,因为拼团的内在逻辑有一定的矛盾。我们很容易理解天猫的逻辑:店铺要获得更多的流量和曝光,需要支付更多的钱。然而如果用户收到朋友大量的拼团链接则会产生厌倦心理,收到过少拼团链接,那么产品曝光度不够,“拼”的模式很可能起不到替代广告的作用。
拼多多在目标客户群体和获客方式上的突破,使得它被迅速崛起的光环所笼罩,但它并未改变电商运行的一些基本规律。之所以用户更容易关注天猫上广告推广的或者搜索排名靠前的店铺,是因为用户注意力的稀缺。消费者注意力有限的局面依然没有变化,因此拼多多提供的不是解决方案,只是流量红利。随着流量红利和拼团新奇感的消失,拼多多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它的销售模式。
拼多多的收入模式类似阿里,针对每笔交易的金额收取0.6%的佣金(占20%的收入)以及提供推广服务(占80%的收入)。给商家提供平台上的广告曝光机会已经成为拼多多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而这种商业模式下,10个用户逛App分别购买的流量价值大于1个用户看到心怡商品然后发起拼团凑足10个人,因此,要最大化这种模式的利益,意味着“拼团”最终可能会逐渐被淡化。
3、拼多多客单价远低于其他平台,目前货币化能力相对较低
从各家平台公布的2017年数据来看,京东的客单价约为400元,阿里的在80-100元之间,而拼多多仅仅为33元,这意味着拼多多每单的物流成本占比会更高。
来源:各家年报
同时,拼多多用户的平均消费能力也相对更低,2018年6月底之前的12个月里,其活跃用户下单均量为762元,虽然每个季度都在平稳上升(2017年一季度为308元),但使用阿里平台5年的用户的平均年下单量为12000元,是拼多多的18倍,阿里所有用户平均年下单量为8000元,为拼多多的12倍。
从货币化率来看,目前拼多多为2%,阿里同期已经达到4.4%。因此拼多多面临客单价低、用户平均消费低和货币化率低的尴尬局面,盈利能力可想而知大大不如阿里。从这个角度来看,拼多多每元GMV的价值与阿里(以及京东)是不同的,应该打一个很大的折扣。
拼多多何去何从
总体路线上,拼多多的未来发展可能主要有两个大方向。
一是走传统路线,升级平台形象和用户的消费习惯,让用户愿意为商家的高毛利埋单,这也是淘宝曾经走过的路。羊毛出在羊身上,商家获得更高的利润率,拼多多才能提高平台的货币化率。
二是对于日用品长期维持以略高于成本价的价格进行销售,以垄断基本日用品的消费场景。拼多多在招股说明书中将其与Costco对标,可能也是这个用意。Costco采用量贩的模式,以薄利多销的策略在沃尔玛称霸的美国开辟出了一片市场。
我们常常对标美国的消费升级,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也存在注重实惠的零售,比如沃尔玛下属门店系列Sam's Club,特色就是大量低价地销售日用品。欧美的零售商也积极生产和销售自有品牌的商品(所谓的private label)。以食品加工产品为例,零售商自有品牌分别占美国、英国和瑞士销售额的18%、41%和45%。对于刚需的日用品类,拼多多可以主要与几家厂商合作,形成“厂商生态链”。
对于这些厂商而言,也许拼多多利润不丰厚,但是如果量特别大而且稳定,还是有可能比在淘宝上赚得多,厂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获得稳定的利润。而拼多多可以获得长期、廉价的商品,并且还能对厂商维持很大的影响力。拼多多如果垄断其目标群体的所有基本品消费,那既有稳定的GMV,更重要的是能垄断消费场景。
当然这两种路线是不矛盾的。拼多多可以选择在日用品上以接近成本价销售来垄断这批用户的消费场景,然后在用户有个性化选择偏好的领域(比如服饰)打造百花齐放的局面。
拼多多能否复制“美团”模式?
美团前些年在发展旅游的时候遭受市场的质疑,因为外卖如此低单客价的产品,与OTA所面临的高单价消费似乎并无关联。但是美团由于拥有高频率消费的用户,掌握了用户的消费场景,进而顺利地进军了OTA市场。到店、旅行和住宿(包含OTA)业务为美团带来90亿元的毛利,远高于外卖的16亿元。如果美团只有外卖没有OTA,现在的估值恐怕会低很多。当拼多多的用户饱受平台的优惠并且产生信任感,并且在平台上的消费频率又很高,那么向其中至少一部分用户推出更高级的消费品和服务也是有可能的,比如说OTA、消费信贷等等。
以出境赴欧洲旅游的数据为例,三线及以下的城市占总人数的20%,但是增速比较快,拼多多如能垄断其用户群体的高频消费场景,也许未来能复制美团的成功经验。
农产品:拼多多的出奇制胜还是滑铁卢?
拼多多的招股说明书里对未来的展望中花了很大的篇幅说明自己想在农业领域实现突破,直接连接农场和消费者。果农出售水果的价格往往是零售终端价格的零头,理论上直接连接果农和最终消费者能够带来很大的实惠。但目前可以查询到拼多多用户对于平台上购买的农产品有不少差评。拼多多App里目前有“多多果园”的模块,功能类似于支付宝的绿色能量,区别在于支付宝凑满积分可以种树,多多果园凑满积分可以获取免费的水果,似乎彰显了拼多多布局水果品类的雄心。
拼多多是否能够建立合适的机制加强对水果品质的管理(比如卖家给买家直播发货时的水果状态、以村或者片区作为商铺单位等)将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中国上市公司涉农的造假案例依然让人心有余悸,2017年拼多多帮助农户销售了183.4万吨农货,但其能否突破涉农的“魔咒”依然有待观望。
厂商的选择,快递公司的选择
2017年拼多多下单量达到43亿,占当年中国快递包裹总量的10%。快递行业集中度比较高,CR8(前八大企业市场占比)达到 81%。
快递行业严重依赖电商件(占比70%+),拼多多为快递公司开辟新的渠道,掌握的巨量订单也许能使其像菜鸟一样拥有快递单分配权带来的价值。
对于没有在淘宝上完成升级,被日益边缘化的淘宝小厂商,以及市场份额排名靠后的快递公司而言,拼多多也许是电商的末班车,而拼多多也许能由此而获得相应的价值。
投资者回报分析
拼多多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了各轮融资情况,其真正实现估值的腾飞,是在腾讯入股之后。
来源:拼多多招股说明书
目前拼多多股权结构相对简单
截至日的招股说明书显示,拼多多希望以每股16-19美元发行8560万股ADS,发行后ADS数量约12.5亿。据悉拼多多最新的发行价为22.8元美元,对应市值约288亿美元,与之前宣称的300亿美元比较接近。可以看到,高榕资本基本上是在估值几亿到几十亿元的时候入股10%的,按照2000亿元的估值则价值200亿元人民币,依然获利颇丰。
而且拼多多还向腾讯支付服务费,合计已经达到7.77亿元,今年一季度已经达到2.07亿元,预计全年会达到至少8亿元以上。腾讯对拼多多的合计投资金额约100亿元人民币左右,每年可以通过合作费的方式收回10亿左右,投资成本还在不停地降低。
数据来自招股说明书,图表来自招商证券
按照300亿美元市值目标,其估值/GMV的比例将达到1,而阿里和京东该比例远低于1,而且如果将它们市值中其他业务的部分(比如阿里的云计算等,京东的金融业务等)剔除,估值/GMV还会更低。
虽然阿里和京东的增速相比拼多多更低,但是它们的货币化能力更强,因此即使拼多多GMV今年能上升到小几千亿,如果它无法建立有效的护城河,脱离简单的价格比拼和红包赠送,那么这个估值可能无法得到支撑。作为一个只有900万元人民币固定资产的轻资产公司,拼多多俘获1.95亿月活肯定是有价值的,然而没有长期护城河,一个新的电商平台哪怕按京东的获客成本(每个活跃用户150元左右,而京东的客户消费能力相对更强,拼多多获客成本理应更低)重新获取拼多多的用户群体,那也就是300亿元的代价,离2000亿元人民币的市值相差甚远。
所幸的是,拼多多所针对的市场与阿里和京东目前的努力方向不太相符,这块市场的利益也不太大(拼多多GMV为阿里的4%,货币化率不足一半,意味着拼多多GMV的毛利不到阿里的2%)。从目前阿里的回应来看(淘宝特价版从成交量来看没有拼多多活跃),阿里好不容易树立了天猫高端品牌林立的形象,似乎也并未想与拼多多在低价市场决战。因此拼多多还有喘一口气的时间,实施一个真正有护城河的战略。笔者撰稿期间直接从平台薅到的羊毛仅仅2元,并且发现拼多多的红包福利已经有所减少、获取难度有所上升,控制用户维持成本的意图明显,另一方面这也给了其他平台可趁之机。
然而留给拼多多的时间不多了,拼多多如果不建立实质性的护城河,那么用户将逐渐被其他群起而效之的平台分流(尤其如果这些平台给予了更慷慨的红包),拼多多将深陷用户无尽的投诉,平台也只会成为在低价商品的代名词。
拼多多以极低的成本跑马圈地获取了3亿用户,2亿月活,这本身就构成了一定的壁垒。然而,拼团并未解决消费者注意力有限的问题,并且可能与向商户收取推广费用的商业模式矛盾,其拼团砍价的销售方式也渐渐被其他平台所模仿。拼多多成为薄利多销的Costco以及连接农场和消费者的目标能否实现有待考察。拼多多还有窗口期实现其战略目标,但如果不能实现护城河的构建,用户终将流失。目前拼多多的客单价,人均消费和货币化率都远低于阿里,其估值也不能简单用GMV进行比较。
詹艾伦是供职于四大的会计师;
王潇翔是行业专家,深耕教育和消费行业。
你将获得更多分析师优质研报、新财富最新原创研究报道、热门文章......300亿重置成本的平台,能否扛起拼多多1400亿市值?300亿重置成本的平台,能否扛起拼多多1400亿市值?老丁运营百家号拼多多在短短两年里崛起为第三大电商平台,并在最近公布的赴美上市招股说明书中自诩为Costco+迪士尼模式。发展势头汹涌然而饱受争议的拼多多是如何崛起的,又面临着什么样的未来呢?作者:詹艾伦 王潇翔来源:新财富杂志(ID:xcfplus)01横空出世的拼多多2018年一季度末,拼多多用户数量(过去12个月下单人数)和月活分别达到3.44亿和1.95亿,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4亿人,月活增长了1.6亿。拼多多为了达到目前用户数量,仅仅投入了30亿元左右的市场营销费用,获取一个月活的平均成本仅20元。拼多多奇迹,并不仅仅在于其短短两年里达到亿元的GMV(成交额)规模(截至2018年二季度的前12个月GMV为2620亿元),成为仅次于阿里和京东的电商平台,而是这个过程中用户获取成本极低。相比之下,京东在2018Q1的用户数量(过去12月里下单人数)比4年前上升了2.54亿,人数增长与拼多多相仿,但累计花费了398亿元的广告费,是拼多多的近14倍。拼多多横空出世,迅速成为电商第三极的原因,已经被各路大咖详尽地分析过了:1)补充了低线城市的电商空白,根据极光大数据2017年11月的统计,拼多多65%的用户在三线及以下城市,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17年中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25万亿元,同比增长39.1%;2)天猫/淘宝流量向大商家倾斜,小商家度日维艰;3)通过微信的社交网络实现裂变;4)补充了腾讯系非目的性商业的短板,京东的用户平均浏览时间显著短于阿里,体现了京东的用户目的性购买更明确,而用户在阿里上更是在“逛”,拼多多则更倾向于非目的性商业。笔者认为还可以加一条:拼多多使用了现成的、 非常成熟的电商基础设施(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快递的普及),这是它能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在某种程度上拼多多站在所有电商前辈的肩膀上。低线城市的电商空白和淘宝小商家生存环境恶化已经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拼多多的传播方式是其成功的关键。那么,拼多多是如何与微信深度融合,进而通过社交平台传播成长的呢?02拼多多兴起的“三斧头”很多文章都提及拼多多通过社交网络和平台实现裂变,但对这个过程语焉不详。笔者为了寻找拼多多魔性之所在,亲身上阵作了体验。除了拼团买到便宜的商品以外,笔者认为拼多多在用户的获取和留存上还是花费了不少心思。斧头一:看得见的获得感拼多多精巧地设计了一些唾手可得的利益,以培养新用户的信任感,这无外乎通过两种方式:1)赠送现金(红包等方式),比如说新用户可以拼团充值五元送十元的电话费,笔者尝试了一下,还真的成功了;2)商品完全或者接近赠送,发起人发起“砍价免单”,凑满足够人数帮助“砍价”后,发起人可以免费获得该商品;当发起人成功实现免单后,参与砍价的用户也会收到推送通知,这有利于平台“优惠”和“免单”的口碑迅速传播。用户要通过这两种方式获得利益,都必须获得其他用户足够数量的点击。斧头二:脑白金式的社交压力在某种程度上,拼多多的成功类似于脑白金。脑白金的成功在于通过广告塑造了其适合作为礼物的形象,解决中国人逢年过节礼品选择的难题。除了同样采取洗脑式的单曲循环广告词,拼多多的互助活动中,用户均可以一目了然看到谁帮他砍了价格、刮了红包等。如果是亲戚朋友转发的求助帖,当你知道对方会看到你是否帮助了他们,你不去帮一下会觉得不好意思,拼多多在无形中营造了社会压力,迫使用户去参与这些活动。用户见到的广告多了,就会对广告产生越来越高的“免疫力”,这也就是所谓的“流量意志”的提升。流量意志一般在对事物有新鲜感的时候比较低,因此,这一阶段存在流量红利,而流量意志越强,吸引用户购买新的产品、安装新的app乃至看新的广告的成本越高。同理,用户对朋友圈里看到的第一批微商和拼团还饶有兴趣,看多了效果就差了。而拼多多这种社会压力模式的持续性更强。斧头三:丰富多彩的“生态圈”用户一旦进入拼多多的生态,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分享换取优惠的选项,从刮红包、砍价免单、看商品广告获取优惠、每日抽奖到多多果园(类似于支付宝种树),用户可以获取优惠的方式令人眼花缭乱,对于闲暇时间相对充裕的低线城市居民而言,拼多多确实打造了具有一定娱乐性的用户留存方式,这是其他试图仿造拼多多的APP没有学到的,它们一般只注重拼团和杀价。03拼多多尴尬的现状拼多多已经成功抢滩低线城市,然而其现状不失尴尬。1、拼多多经历了2017年野蛮的快速增长,投诉率远高于其他平台。商品同质化严重,除了比拼价格低,尚未形成拼多多的特色。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公布的2017年上半年零售电商用户投诉率数据,拼多多在2017年上半年占所有零售电商的投诉的比重为17.87%。而根据拼多多2017年上半年的GMV和客单价推算,拼多多那段期间的订单数量占电商总体订单数量不超过5%,可见其投诉率远高于其他平台。笔者在拼多多的各个板块里浏览了最先展现的商品,发现其目前依然主打低价,商家在价格上的恶性、无序竞争自然导致品质上的问题和高投诉率。2、拼团模式长期持续性存疑,并未解决消费者注意力有限的问题。在拼多多出现之前,基于社交的电商如小红书等,实质上还是通过KOL(意见领袖)去推动销售,而拼多多的一大亮点看似是通过拼团的方式让用户自发去寻找商品。然而,笔者到拼多多群里潜水发现,大家都在完成各种领取红包和砍价的任务,鲜有分享拼团的。团购模式在国内外都没有获得很大的成功,那个叫“美团”的“百团大战”幸存者也已经跟“团购”关系不大了,美国团购鼻祖Groupon的股价在上市后一蹶不振,如今估值只剩25亿美元,为美团目标市值的4%都不到。拼团很有可能只是一个营销噱头,因为拼团的内在逻辑有一定的矛盾。我们很容易理解天猫的逻辑:店铺要获得更多的流量和曝光,需要支付更多的钱。然而如果用户收到朋友大量的拼团链接则会产生厌倦心理,收到过少拼团链接,那么产品曝光度不够,“拼”的模式很可能起不到替代广告的作用。拼多多在目标客户群体和获客方式上的突破,使得它被迅速崛起的光环所笼罩,但它并未改变电商运行的一些基本规律。之所以用户更容易关注天猫上广告推广的或者搜索排名靠前的店铺,是因为用户注意力的稀缺。消费者注意力有限的局面依然没有变化,因此拼多多提供的不是解决方案,只是流量红利。随着流量红利和拼团新奇感的消失,拼多多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它的销售模式。拼多多的收入模式类似阿里,针对每笔交易的金额收取0.6%的佣金(占20%的收入)以及提供推广服务(占80%的收入)。给商家提供平台上的广告曝光机会已经成为拼多多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而这种商业模式下,10个用户逛App分别购买的流量价值大于1个用户看到心怡商品然后发起拼团凑足10个人,因此,要最大化这种模式的利益,意味着“拼团”最终可能会逐渐被淡化。3、拼多多客单价远低于其他平台,目前货币化能力相对较低从各家平台公布的2017年数据来看,京东的客单价约为400元,阿里的在80-100元之间,而拼多多仅仅为33元,这意味着拼多多每单的物流成本占比会更高。来源:各家年报同时,拼多多用户的平均消费能力也相对更低,2018年6月底之前的12个月里,其活跃用户下单均量为762元,虽然每个季度都在平稳上升(2017年一季度为308元),但使用阿里平台5年的用户的平均年下单量为12000元,是拼多多的18倍,阿里所有用户平均年下单量为8000元,为拼多多的12倍。从货币化率来看,目前拼多多为2%,阿里同期已经达到4.4%。因此拼多多面临客单价低、用户平均消费低和货币化率低的尴尬局面,盈利能力可想而知大大不如阿里。从这个角度来看,拼多多每元GMV的价值与阿里(以及京东)是不同的,应该打一个很大的折扣。04拼多多何去何从总体路线上,拼多多的未来发展可能主要有两个大方向。一是走传统路线,升级平台形象和用户的消费习惯,让用户愿意为商家的高毛利埋单,这也是淘宝曾经走过的路。羊毛出在羊身上,商家获得更高的利润率,拼多多才能提高平台的货币化率。二是对于日用品长期维持以略高于成本价的价格进行销售,以垄断基本日用品的消费场景。拼多多在招股说明书中将其与Costco对标,可能也是这个用意。Costco采用量贩的模式,以薄利多销的策略在沃尔玛称霸的美国开辟出了一片市场。我们常常对标美国的消费升级,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也存在注重实惠的零售,比如沃尔玛下属门店系列Sam's Club,特色就是大量低价地销售日用品。欧美的零售商也积极生产和销售自有品牌的商品(所谓的private label)。以食品加工产品为例,零售商自有品牌分别占美国、英国和瑞士销售额的18%、41%和45%。对于刚需的日用品类,拼多多可以主要与几家厂商合作,形成“厂商生态链”。对于这些厂商而言,也许拼多多利润不丰厚,但是如果量特别大而且稳定,还是有可能比在淘宝上赚得多,厂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获得稳定的利润。而拼多多可以获得长期、廉价的商品,并且还能对厂商维持很大的影响力。拼多多如果垄断其目标群体的所有基本品消费,那既有稳定的GMV,更重要的是能垄断消费场景。当然这两种路线是不矛盾的。拼多多可以选择在日用品上以接近成本价销售来垄断这批用户的消费场景,然后在用户有个性化选择偏好的领域(比如服饰)打造百花齐放的局面。拼多多能否复制“美团”模式?美团前些年在发展旅游的时候遭受市场的质疑,因为外卖如此低单客价的产品,与OTA所面临的高单价消费似乎并无关联。但是美团由于拥有高频率消费的用户,掌握了用户的消费场景,进而顺利地进军了OTA市场。到店、旅行和住宿(包含OTA)业务为美团带来90亿元的毛利,远高于外卖的16亿元。如果美团只有外卖没有OTA,现在的估值恐怕会低很多。当拼多多的用户饱受平台的优惠并且产生信任感,并且在平台上的消费频率又很高,那么向其中至少一部分用户推出更高级的消费品和服务也是有可能的,比如说OTA、消费信贷等等。以出境赴欧洲旅游的数据为例,三线及以下的城市占总人数的20%,但是增速比较快,拼多多如能垄断其用户群体的高频消费场景,也许未来能复制美团的成功经验。农产品:拼多多的出奇制胜还是滑铁卢?拼多多的招股说明书里对未来的展望中花了很大的篇幅说明自己想在农业领域实现突破,直接连接农场和消费者。果农出售水果的价格往往是零售终端价格的零头,理论上直接连接果农和最终消费者能够带来很大的实惠。但目前可以查询到拼多多用户对于平台上购买的农产品有不少差评。拼多多App里目前有“多多果园”的模块,功能类似于支付宝的绿色能量,区别在于支付宝凑满积分可以种树,多多果园凑满积分可以获取免费的水果,似乎彰显了拼多多布局水果品类的雄心。拼多多是否能够建立合适的机制加强对水果品质的管理(比如卖家给买家直播发货时的水果状态、以村或者片区作为商铺单位等)将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中国上市公司涉农的造假案例依然让人心有余悸,2017年拼多多帮助农户销售了183.4万吨农货,但其能否突破涉农的“魔咒”依然有待观望。厂商的选择,快递公司的选择2017年拼多多下单量达到43亿,占当年中国快递包裹总量的10%。快递行业集中度比较高,CR8(前八大企业市场占比)达到 81%。快递行业严重依赖电商件(占比70%+),拼多多为快递公司开辟新的渠道,掌握的巨量订单也许能使其像菜鸟一样拥有快递单分配权带来的价值。对于没有在淘宝上完成升级,被日益边缘化的淘宝小厂商,以及市场份额排名靠后的快递公司而言,拼多多也许是电商的末班车,而拼多多也许能由此而获得相应的价值。05投资者回报分析拼多多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了各轮融资情况,其真正实现估值的腾飞,是在腾讯入股之后。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老丁运营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专注互联网一站式服务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拼多多0.01元手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