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田微信手机充值什么时候到账账

邓锦宏:两次创业失败,创建“一亩田”,从50万到100亿
我的图书馆
邓锦宏:两次创业失败,创建“一亩田”,从50万到100亿
2009年,正好百度市场部在做一个乡村信息化的项目,没有人愿意接手,邓锦宏就接下来了,并把它做成了百度当时最成功的一个公益项目。这个项目持续两年,彻底改变了邓锦宏的命运,邓锦宏大量了解和接触农村社会后发现一个现象:邓锦宏四岁之前在农村长大,但没想到20年过去了,邓锦宏儿时印象里的农村,跟现在的农村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邓锦宏记得小时候农村还是有很多青壮劳力,现在几乎只剩老人和留守儿童,空巢现象严重,在中国70万个自然村中,不少村庄甚至消失了。2011年邓锦宏离开百度开始创办一亩田,决定开始在农村市场创业。之所以叫一亩田,是有一次在阳台上仰望星空想出来的,很多人老是记成一亩地,其实田和地有很大区别。地让人想到种植,但田,除了土地,还能让人想到田园,更诗意一点。2011年到2013年,一亩田主要靠这个农产品的“去哪儿”模式生存,即提供信息服务,比如用户搜索白菜价格,就能看到一些买家和卖家发布的白菜价格信息。做了几个月之后,邓锦宏发现每天有好几万人登录邓锦宏网站,很多人还提出要委托邓锦宏销售或者采购农产品。2013年年底,他发现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每天访问一亩田的用户里三成是通过手机登录的,农民白天在田间地头,也可以通过手机登录一亩田了。这意味着可以撮合农民和买家进行交易了。2014年,邓锦宏正式尝试做线上+线下的交易撮合模式,直到今天,公司有3000员工,线下团队就占了2500人,这些人八成是从本地招聘,过去他都在当地卖房子和快消品,邓锦宏给他远高于当地工资水平的薪水。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下到田间地头,教育农民、合作社的理事长和种植大户去使用互联网工具,教他怎么用邓锦宏的产品跟全国各地的买家聊天和交易。另外,就是当有买家来跟农民做生意的时候,邓锦宏的员工帮买家看货,锁定货源。现在中国大概有70万个自然村,邓锦宏已经覆盖了3万多个村庄,未来邓锦宏希望线下团队是1万人,到时候将覆盖10万个村庄。邓锦宏认为这是一个临界点。覆盖10万个村子,一亩田的品牌就会让种植大户主动使用邓锦宏的服务。2014年7月,邓锦宏一个月只有50万元的交易额,现在一个月已经达到100亿元。日交易额突破3亿元。目前活跃在邓锦宏平台上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供应方,包括散户、大户、合作社、经纪人、龙头企业,另一类是采购方,包括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批发商、饭店、超市、深加工企业和出口型企业。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一亩田被指不接地气不懂农业 农户采购商不买账|一亩田_新浪财经_新浪网
  一亩田非议缠身溯源:“不接地气”不懂农业?
  致力于“打造大宗交易B2B平台”、帮助中国7亿农民“轻松买卖农产品”的一亩田,自7月陷入“数据造假”风波以来,又发生全国范围内的裁员事件,引发业界关注。在这些事件背后,不懂农业、没有玩转互联网等质疑声不断。究竟农业“互联网+”之路应当怎么走,业界专家指出,仍需在不断培育市场的前提下探索前进
  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李含
  身为一亩田产地专员的杨威(化名),怎么也理解不了,8月28日当天,他还在尽职尽责跑农户、拉客户,晚上突然就收到了被一亩田辞退的邮件。
  “事先没有一点消息,一亩田就以‘严重违反了公司的规章制度’为由,要与我解除劳动合同关系。”杨威说。
  而杨威的遭遇,只是一亩田全国范围内大裁员的一个缩影。
  据知情人士透露,致力于打造大宗农产品交易B2B平台的一亩田,此次裁员涉及人数超过1500人,75%的产地一线员工被裁,一亩田各大产区可谓“满目疮痍“——鲁苏大区苏北区域仅剩6人、宁夏区域仅剩3人、南京区域仅剩6人……
  此次裁员事件的曝出,让刚刚平息完“数据造假事件”的一亩田,又遭遇了诸多质疑——投资方撤资、资金链断裂、拖欠员工工资及绩效奖金、大宗农产品电商模式走到尽头,各种说法都在持续发酵。
  而一亩田所聚焦的农业领域,究竟应当如何走出一条“互联网+”之路,也引发了业界人士的思考。
  辞退“违规”员工毫无预兆
  “因你存在公司《销售违规分级处罚管理办法》规定的违规事项,达到了《销售违规分级处罚管理办法》规定的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度,严重违反了公司的规章制度,公司决定于日与您解除劳动合同。”
  这样一封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自8月28日晚开始,陆陆续续被发送到了超过1500名一亩田一线员工的工作邮箱中。
  一些多留了个心眼的员工,在收到通知的时候,就将这封辞退邮件的内容给截图保存了下来。不久之后,这些被辞退员工的工作邮箱便无法使用原有的账号、密码登陆。
  “发生这件事之后,很多同事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我们这些被辞退的员工,自己组建了几个微信群,专门用来沟通此事,并商量之后该怎么办。”杨威说。
  8月30日中午,在杨威收到辞退邮件的两天后,一亩田在其官网上发出声明,将此次辞退员工称之为“刮骨疗伤”。
  “公司在自查过程中,发现销售环节存在违规及不诚信现象,公司高管层非常痛心——这些违规举措,虽然体现在个别员工个人的行为操守上,也折射出公司的内部管理流程缺陷。对于近期因此被辞退的员工,他们与公司共同走过了初创期的一段日子,为一亩田的发展作出过他们的贡献,对此,公司在感恩的同时,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声明如此写到。
  对于一亩田的这种说法,杨威表示无法理解。他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据他所知,他和一些被辞退的同事,收到的都是这样统一的合同模板,并没有关于辞退原因的进一步说明,“如果是因为存在违规及不诚信现象,最起码也得把我违反了公司规章制度的哪一项规定、应受到怎样的处罚给列出来吧?这样模糊的说法,太不合理了”。
  “而且,一亩田声明中说,问题出现在‘个别员工个人的行为操守上’,但是这次辞退的人员,数量众多,怎么也不能说是‘个别’吧?”杨威质疑,“光我们几个微信群里的人数加起来,都已经好几百人了,这还没算上一些没有拉进群的被辞员工。”
  法治周末记者在一亩田被辞员工微信群的聊天记录中看到,除了对此次裁员事件不理解的抱怨外,不少员工反映,一亩田还拖欠着他们的工资、绩效奖金、私人垫付款,甚至一些采购商的货款还没有到账。
  “钱都是小事,关键是信誉没了。很多客户都是相信我才会选择跟一亩田签约的,如此下来名誉都毁了,这是怎么也还不清的。”一名员工打出这样一段话,附上了一个“大哭”的表情。
  法治周末记者试图向一亩田官方了解此次裁员事件更加详细的情况,但一亩田方面工作人员表示,声明已经发布,除了声明内容,暂时无其他补充。
  在声明中,关于外界盛传的投资方撤资一事,一亩田也给予了明确的说明:“到目前为止,一亩田的七个机构投资基金充分认同公司的业务方向并积极支持公司发展,从未有任何形式的撤资要求和行为”;此外,一亩田也在声明中承诺,“对于一亩田的客户,公司将一如既往地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双方合约进行履约”。
  一亩田模式被指“不接地气”
  一直以来,一亩田都是资本市场的“明星企业”,不断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公开资料显示,成立于2011年的一亩田,截至目前一共获得三轮融资:A轮融资于2013年12月完成,由红杉资本投资,金额为数百万美元;B轮融资于2014年7月完成,由光信资本、红杉资本投资,金额为2000万美元;2015年7月,一亩田又完成了C轮融资,但具体数额不详。
  然而,当资金源源不断涌入一亩田账户的同时,问题也不断显现。7月,网上曾有文章曝光,称一亩田的网站数据存在一些诡异的错误,比如采购数据中出现“6小时前刘老板采购了999.999吨毛桃”等异常精准的数字;而“9小时前老板采购了5吨的洋葱”的数据,也被指大大超过洋葱盛产地区西昌每年30万吨的产量。
  现如今,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裁员事件,更是让业界普遍怀疑,一亩田“打造大宗农产品交易B2B平台”模式,能否顺利进行下去。
  对于这种现状,多位业界专家表示,根源在于:致力于帮助中国7亿农民“轻松买卖农产品”的一亩田,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弄懂农业。
  “一亩田不懂农业是其内伤,导致了它的模式无法落地。”速途研究院首席分析师郑春晖如此评价。
  郑春晖表示,农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一切还是要以农业为基础,只有在农业上有良好的运营,加入互联网元素,才能有所发展。
  “一亩田的模式,没有看清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艾格农业分析师马文峰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在我国农业发展远没有达到社会化、市场化的情况下,简单套用互联网技术来做农业“互联网+”,很不接地气。
  “首先,应当看到,我国农业还是以家庭化生产、小农经济的模式为主,每个农民手中的地不多,生产出的农产品也就不多。这就会导致农产品的生产、买卖随意性很强,不适合大规模的互联网交易。”马文峰说,“其次,我国农业生产者的素质仍有待提高,很多农民根本不会用互联网进行农产品的买卖、交易,即便会用,要让农民将如今线下的买卖放到线上来,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成本很高,并不切实际。”
  马文峰的这种说法,在杨威看来很有道理。杨威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就他工作的情况而言,一亩田的一线产地专员在开展业务时经常会遇见这样的困难。
  “我们跟一些农户和采购商谈一亩田的商业模式,很多人都不买账,最多就是通过一亩田网站上看看信息,之后仍然需要现场看货、线下交易。这里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农产品很多时候需要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到才能放心交易,以当地销售为主,货物拉远了,物流成本会上升,还会有变质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农产品的价值不高,拉几车蔬菜水果也才几万元,干嘛非要上网站上去达成交易、转账支付呢?现场看完就直接付款、拉货走人。”杨威说。
  杨威表示,从农户的角度来说,农产品的销售情况好坏,更多是由于农产品市场行情决定的,与是否需要有一个平台帮他们卖农产品的关系不大,“比如要是苹果卖得好,即便没有什么网站、平台促进销售,农民也不愁卖不出去;要是行情不行,再怎么促进也没人买”。
  而从采购方来看,杨威认为,很多采购方早就有自己一整套完善的供应链,一亩田的这种销售模式仅提供线上交易信息,并不能突破这块市场。
  “一亩田并不会进行验货,对货物质量不提供任何保障,完全靠交易双方自主协商。这对于已有供货渠道的商家而言,吸引力有限,我们在这一块的工作也很难开展。”杨威说。
  劳动密集型难称为“互联网公司”
  除了被指不懂农业之外,马文峰还认为,一亩田作为互联网企业,对于“互联网”这三个字,也没有玩转。
  “一家有着3000名员工的互联网创业公司,还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公司吗?”马文峰反问。
  马文峰认为,互联网企业应当是技术创新型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减少人的劳动,而不是依靠自己庞大的员工体系来进行业务的推广、维持,这样一来,反而成为了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
  “阿里巴巴、百度做到世界级互联网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互联网服务,才有两三万名的员工。一家互联网创新公司,业务还没有做到多大就有了3000名员工,说明它的模式还是有些问题。如果一亩田没有良好的业绩支撑,它一定无法维持。”马文峰说。
  而杨威表示,就他所了解到的信息来看,一亩田的盈利模式,直到现在他也不是很清楚。
  “一亩田对于在平台上传产品信息并不收取费用,而如果供求双方在平台上交易,一亩田也不收取抽成和手续费。只有对于所谓的‘金牌供应商’,一亩田才会收取一些保障金,1000元至2000元不等,交了保障金的供应商,发布的信息能够排在前面、更容易被发现。但这些保障金,最终也是会退还给各个供应商的。”杨威说。
  在马文峰看来,一亩田把摊子铺的太大,也许是这次裁员背后的直接原因:“雇佣这么多员工意味着非常高的人力成本,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一亩田没有弄懂农业:要是这个平台足够好,以其搭建B2B交易平台的思路,为什么还要有这么多一线的地推人员去拉客户、推广呢?”
  警惕:农业电商
  虚假繁荣
  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李含
  “一亩田的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农村电商的虚假式繁荣。”在著名IT评论员姜伯静看来,一批自身实力不足的创新企业,没有能力做好农业电商这么大的一块市场。
  而对于一亩田广受质疑一事,姜伯静表示,也要看到除了企业自身之外,外界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方面,我们常常说某家创业公司炒作、过度包装、数据造假,但是我们有没有看到,这背后其实有着一整套成熟的媒体公关流程?很多媒体在报道中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反而添油加醋,给整个互联网市场制造了浮于表面、没有实质内容的虚假繁荣。”姜伯静说。
  姜伯静还指出,一些地方政府,也应当对各种互联网创业热潮降降温,多从实际出发、办点实事:“自从‘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很多地方政府都会拿当地发起或者招商的‘互联网+’项目作为政绩来贴金。但是,对于这些项目的可行性,政府有没有把好关、进行过评估,恐怕只有他们自己能说清楚。”
  姜伯静表示,他对农业“互联网+“这条路还是看好的,但这也是有限度的;要做好农业“互联网+”,姜伯静认为,要满足几大条件:“首先,要切合当地实际,我国农村的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地方的农业发达、产业基础好,适合开展农业‘互联网+’的探索,但是对于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盲目探索‘互联网+’,并不实际。得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有大规模的集体性需求、交通便利、经济基础好,这些是几个决定性的因素。”
  其次,姜伯静还提到,需要当地政府切实的调研和考察,提供相关信息、政策的支持,辅助企业更好地开展业务。
  速途研究院首席分析师郑春晖则认为,互联网+农业,要从农业出发,互联网平台只能作为催化剂,一切要从基础来出发。
  “农业‘互联网+’的未来,还是要从农村走起,了解现阶段农业的运营模式与渠道发展。农业领域的大多数问题,还不可规范化,要结合互联网,需要争取让不可规范的产业规范化,才能使农业与互联网相结合。”郑春晖表示。
  艾格农业分析师马文峰坦言,即便一亩田的模式出现一些问题,但这种探索,对于整个农业“互联网+“未来的发展而言,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一亩田作为先驱者,至少培养了一部分农民使用互联网的意识与习惯,为未来农业‘互联网+’的全面铺开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这是一个需要慢慢培育的市场。(来源:法制周末)一亩田批发靠不靠谱_百度知道
一亩田批发靠不靠谱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言晴Cherry
言晴Cherry
采纳数:71
获赞数:820
擅长:暂未定制
在一亩田上主要还是批发进货的。一亩田是国内领先的大宗买卖农产品的网站,也有手机软件,挺正规的。
靠谱,我用了2年了,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一亩田”到底哪儿出问题了? : 经理人分享
“一亩田”到底哪儿出问题了?
这两天“一亩田”被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随之而来的关于“一亩田”的模式之争也愈演愈烈。在农产品流通的领域,能否像“找钢网”一样,出现一个连接上游农产品产地和下游经销代理商的B2B平台呢?
在此谈谈我的看法,我认为在任何一个领域,能够出现一个大平台的前提条件是:平台对接的供求双方无法或无需产生稳定的交易关系。
举个例子,“滴滴打车”之所以能够成为出行领域的大平台,是因为我们每次出行的时候,不会总是使用某一辆固定的出租车、专车或者顺风车,也就是消费者和出行服务提供方没有形成稳定的交易关系。在这个例子中,第一,消费者每次的出行需求是动态变化的(今天从A到B,明天可能从C到D),而且服务提供方所提供的出行服务也是在动态变化中(比如顺风车,某一个司机今天这个时间有空,明天可能另一个时间有空了)。第二,消费者更换出行服务提供方的成本是很低的,从选择A出租车到选择B出租车,只需要下单后通一个电话即可。这两点最终使得消费者和出行服务提供方无法也无需形成稳定的交易关系,因而平台具有极大的存在价值。
再举个例子,“饿了么”作为餐饮的大平台,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消费者和某一家餐厅不会形成稳定的交易关系。也就是说,我们每天不会总选择同一家餐厅的外卖,因为我们每天的饮食需求是变化的,不会愿意一直吃同一种外卖。而且,我们更换餐厅的成本是很低的,搜索后下单即可。这两点也使得消费者和餐厅无法也无需形成稳定的交易关系。当然,不排除某些“懒人”天天吃同样的外卖,他们大可以记住该餐厅电话,电话订餐即可。这就是为什么“饿了么”做的没有“滴滴打车”大,因为一部分“懒人”可以和某一家或者几家餐厅形成稳定的交易关系。
再来一个例子,“途家网”是中国的Airbnb,它能够存在的原因也是:消费者不能和某一个房东形成稳定的交易关系。很简单,我这次旅游去云南,下次可能去海南,这次一个人去住单人间,下次一家人去住套间,这次想住普通房间,下次想住总统套房,等等。消费者的需求是变化的(地点的变化,同行人数的变化,房屋档次的变化等)。同时,房屋的供给也是变化的,比如中秋节期间的还剩1间,国庆节期间的售罄了。而且,我们更换房间的成本是很低的,搜索后预定即可。这两点使得双方无法也无需产生稳定的交易关系。但是由于住宿的消费频次远小于出行和餐饮,所以“途家网”的规模比前两者要小。
所以,总结来说:平台对接的供给和需求两者越动态变化,供需双方越无法形成稳定交易关系,比如滴滴打车、饿了么、途家网都是。需求方更换供应商的成本越低,供需双方越无需形成稳定交易关系,比如滴滴打车、饿了么、途家网都是。
接下来我们以这个逻辑分析一下“一亩田”。一亩田对接的供需双方是农产品种植户(或者产地代办)和城市一二级经销商。首先看一下双方的供给和需求是在不断变化中吗?显然不是。种植户所供给的产品一般是比较稳定的,比如种植户A就是种黄瓜的,种植户B就是种茄子的,A不会今天供给黄瓜明天供给茄子的。从地域上讲,A如果在河北的固安县(固安县出产黄瓜),那么他主要供给地就是北京,不会今天供给北京,明天供给上海的。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农产品种植户的供给是比较稳定的。我之所以用“比较稳定”这个词,是因为确实有不稳定的地方在:种植户A供应的黄瓜,价格可能会波动;种植户A供应的黄瓜,品质可能会波动(因为黄瓜有“大小天”现象,出几天优质黄瓜,出几天一般品质黄瓜,交替进行)。但是我认为这两个波动,还不足以使我们认为农产品供应具有较大动态变化性。
另一方面,一亩田对接的需求方是城市一二级经销商,他们的需求稳定吗?答案也是肯定的。经销商A专门经销黄瓜,经销商B专门经销番茄,他们不会轻易变化的。从品质上讲,经销商A经销优质黄瓜,经销商C经销中品黄瓜,也是比较固定的。因此,城市一二级经销商的需求也是稳定的。
在供应和需求两者都比较稳定的情况下,供需双方就容易产生稳定的交易关系。通俗来讲,就是新发地的优质黄瓜经销商A,一般会选择一两个稳定的种植户(或者代办)给他们供应黄瓜,他们之间的交易就完全不需要平台的参与。
那么我们从“需求方更换供应商的成本”这个维度去看,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呢?城市经销商(或者大型餐厅)想更换供应商的成本是很高的,原因有三:第一,农产品是每天都需要进货的高频交易,如果每天需要更换供应商,耗费的精力太大,一般不会有人这么做的;第二,农产品还是个半标准化的产品,在没有信任基础的情况下,无法相信一个陌生的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品质是否能保证;第三,农产品流通的核心是物流,更换供应商意味着重塑供应物流链条,在目前国内物流成熟度和敏捷性不够高的情况下,这个是很难做到的。基于以上几个原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城市经销商更换供应商成本很高,他们更倾向于建立稳定的供应渠道。
所以,供需双方动态变化、需求方更换供应商成本足够低,这两个原则都没有满足,供需双方就极容易产生稳定交易关系,从而平台的价值就很小了。其实,这也是从根本上解释了为什么“一亩田”大力补贴刷单之后,还是没有使农产品种植户和经销商形成通过平台采购的习惯。原因就在于,这个生意本身的特性使得平台存在的价值很小。
那未来“一亩田”的平台价值有没有可能变大呢?答案也是肯定的,因为毕竟农产品供给方在价格、库存和品质上是有变动的。但是也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农产品需求方更换供给方的成本要降到足够低。这就需要做到两点: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加快农产品物流建设,使其更敏捷和易于变化。我认为要解决这两方面问题还需要2-3年的时间,“一亩田”能不能撑到那个时候,得看他们的执行力和融资能力了。
文| 李晓鹏 MadNet 孵化器投资总监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佚名
文章相关知识点
评论&&|&& 条评论
畅阅·猜你喜欢拒绝访问 | www.ymt.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ymt.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43ad-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充值话费什么时候到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