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利用政府产业吉林市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有限公司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财政资金如何“四两拨千斤”_网易新闻
财政资金如何“四两拨千斤”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财政资金如何“四两拨千斤”)
  捏捏财政“钱袋子”,市县长们一定会觉得“手头太紧”。可以肯定,伴随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和财政收入放缓,这种缺钱的感觉将会成为一种新常态。  新的一年,民生、基建、产业……到处需要大投入,可不能光靠省吃俭用。有没有一种法子,让财政“借鸡下蛋”,少花一些钱,多办一些事,甚至办得更好?  政府工作报告已给出答案——要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1月12日,省财政以产业基金方式“示范”了一次。当天,山西供给侧改革发展基金第一批投资项目在太原签约。基金管理方——山西清洁投资与潞安集团、晋煤集团、孝义市政府共签下总额超过220亿元的项目。此次合作,省财政出一部分资金引导,聚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共同组建母基金、子基金,然后投入转型项目。经过运作,财政资金用法改变了:从直投一个两个项目,变成投给基金,再由基金、甚至是基金的“儿子”(子基金)投给更多项目。  这就是“四两拨千斤”。  新形势下,这一提法蕴含深意。各级财政要想把“紧日子”过成“好日子”,这是必修的“内功心法”。财政处在“紧日子”,发展资金何处来  财政,庶政之母,邦国之本。全面实施转型综改、创新驱动战略,全力促进经济稳中向好、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逐步实现山西振兴崛起,都离不开财政支持。  今年“两会”提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经济要想稳步向好朝前跑,关键在驱动。盘点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需求相对不足且外流严重,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远低于全国;出口,山西外贸仅占全国0.4%,拉动增长的能力不强;固定资产投资,预计2016年增长1%左右,低于预期11个百分点,对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结构效应不明显。综合比较下来,山西要发展,必须让投资“马车”跑得更快、更精准、更有效。  2017年,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新兴潜力产业、文化旅游业发展以及新旧动能转换,我省进行了一系列布局。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承载转型希望,蓄势待发。  在此背景下,“筹钱”成为当前最紧要的大事。  但回头看财力,不容乐观。  2016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557亿元,下降5.2%,减收85.2亿元。虽然好于下降7%的预期,但该指标已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2017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预期目标是由负转平。这些说明,在实体经济依然困难、财政增收因素不多的情况下,财力下降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再看看2016年财政支出数据,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3441.7亿元,仅民生就占到82.5%。财政保基本、保战略,不得不过“紧日子”。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矛盾:如果财政困难,很难支撑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慢,财政又会更困难。  靠财政资金直接投入产业,越来越投不动了;政府大量举债,路子走不通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考虑抑制资产泡沫、防风险、去杠杆,大规模宽松不具备可能性。那么,发展资金从何处来?  答案是:落实好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以“四两拨千斤”。  “从全国来看,财政支持实体经济呈现两大趋势。”省财政厅地方金融处处长常锦全说,一是“财政政策金融化”,即财政资金与PPP、股权投资基金、政策性保险、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等金融工具紧密结合,以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去挖掘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潜力。二是“财政资金杠杆化”,即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财政资金逐步从竞争性领域退出,转变投入方式、发挥杠杆作用,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引导充裕的民间资本流向新的投资热点。政府引导基金、PPP两大工具,尚需激发潜力  “四两拨千斤”,究竟怎么“拨”?  观察近几年各地实践,政府引导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两大模式,正成为财政资金增加有效投资的发力支点。常锦全认为,这两个支点正好对应了山西实体经济需要强化的两个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对促进民间投资、补齐发展短板意义重大。  政府引导基金主要是由财政出资引导,设立产业母基金,然后再下设若干子基金,多轮引导募集社会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和科学管理,投入符合转型方向的产业,如大数据、节能环保、文化旅游、新能源等。引导基金的好处是,转化社会资金,放大效应强,且分散投资,循环使用。过去1亿元财政资金只能办1亿元事,现在通过基金引导,可能办10亿元事。  PPP则是政府和私营企业、民间资本合作,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有利于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加油”。  近年来,伴随国家政策的推动,无论是政府引导基金还是PPP,都迎来爆发式增长。  国家公布的PPP入库项目最新数据显示:内蒙古有809个项目,规模6829亿元;河南有746个项目,规模达8795亿元;湖南有305个项目,规模5000亿元;安徽有164个项目,规模1999亿元。而山西仅有40个项目,规模535亿元,发展空间巨大。  值得注意的是,PPP推广规模较大的省份,GDP增速也较快。以贵州为例,就有1746个入库项目、1.5万亿元规模,拉动该省2016年GDP增速预计10.5%。省财政厅地方金融处副处长陶克认为,这一现象说明PPP对扩大有效投资有不可估量的潜力。  相比PPP,我省在政府引导基金方面起步更早一些。早在2013年,省财政就出资1亿元,引导设立了山西中小企业创投基金。到去年12月底,省财政引导设立的基金共有11只,规模合计593亿元。基金支持方向涵盖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文化旅游、农业、煤炭清洁利用、基础设施、中小企业创投等不同的产业和领域。  但从规模、层次看,我省与兄弟省份存在不小差距。以湖北为例,该省财政出资400亿元,于2015年底设立了总规模2000亿元的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该基金阵容强大,40家股东除部分省属企业外,均为大型银行、央企或知名民营投资机构。经过近一年的裂变式发展,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立项发起产业投资母基金37只,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地方产业基金。  可以说,兄弟省份整合财政、金融资源,打造产业基金的气魄和视野,值得我们学习。破除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创新活力  落实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用好引导基金、PPP等工具,我省已开始发力。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7年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建立完善PPP有效推进机制,设立促进经济转型新动能投资基金。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也已部署:要做大用好产业基金,整合现有政府投资基金,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资我省重点发展的产业和领域。预计经过整合后,我省的产业基金将由多根手指合拢为拳头,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无论是用好产业基金、还是建立完善PPP推进机制,都需要我们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方面做充分准备,不断释放创新活力。  第一要务是改变传统观念,解放思想。拿PPP来说,它的潜力、价值在很多市县还没有真正受到重视。一些地方甚至在某些领域不愿放权进行市场化运作,阻碍了PPP推广的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考虑顶层设计,部门协调联动,改变目前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各自为政的局面。  常锦全建议,为加快PPP推广,政府要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做好顶层设计。在今后招商引资中,应将PPP项目列为重点。同时,要落实好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事项和前置条件,有序放宽管网、配电网、电信、市政、社会服务等领域市场准入,为加大民间投资破除障碍。  进一步发展政府引导基金,也有类似问题需要解决。
  例如,一些基金在运作中需要管理部门层层审批,与基金市场化属性不相匹配,制约了投资效率的发挥。这需要政府部门充分放权给基金管理人,尊重市场规则,甚至可以考虑尝试建立项目投资的“容错机制”,避免管理人束手束脚、出现有钱投不出去的尴尬。而从制度准备看,全国只有山西在内少数几个省份没有出台支持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意见,这也对基金产业发展形成了制约,需要尽快解决。  发展PPP、基金,还需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障非公有制企业与公有制企业享有平等的财产权。要有序清理废除对民营经济的歧视性规定,保障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一样,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只有上述关键问题得到解决,社会资金才会在政府出资引导之后,积极跟进响应,真正使财政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本报记者 张巨峰
(原标题:财政资金如何“四两拨千斤”)
本文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银行信息港讯:近年来,私募基金行业蓬勃发展,行业影响力、社会认知度不断提升。截至2016年8月底,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17085家,已备案正在运行的私募基金39704只,认缴规模8.03万亿元、实缴规模6.43万亿元,从业人员28.2万人。
面临新的形势、任务和挑战,私募基金行业如何积极应对,自律管理机构如何做好自律管理、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我讲三点意见,请大家批评指正。
  私募基金行业的新形势
  我国私募基金行业起步晚,长期处于&野蛮生长&状态。最近十年来特别是近年来,私募基金行业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私募基金行业的商业模式、业务规则等逐步成熟,私募机构的内部管理、人才培养等机制逐步完善,行业监管、自律规则等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如果说过去是私募基金行业的1.0时代的话,现在的私募基金行业已进入了2.0时代,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发展的新阶段。行业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私募基金行业初具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独特作用,行业地位初步确立。私募基金历来是投融资双方对接最直接、最灵活、最有效的方式。对融资者而言,私募基金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对于数量众多的初创期、中小微、创新创业企业,私募基金已成为这些中小微企业获取直接融资支持的主要渠道,有效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支持了创新型、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培育了经济增长新动能,为推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国家战略做出了积极贡献。对投资者而言,私募基金以其自身优势为各类合格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丰富了资产管理市场的品种,优化了资产管理行业生态。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对私募基金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纷纷探讨通过引导基金、产业基金等方式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这必将对私募基金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私募基金已逐步被社会各界所熟知和认可,正在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社会各界面前,行业地位初步确立。
  第二,私募基金行业告别&野蛮生长&,朝着规范化、制度化方向迈进。近年来,在证监会的指导下,协会致力于搭建&以信息披露为核心,以诚实守信为基础,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符合私募基金发展规律&的自律管理规则体系。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自律规则,初步形成了由登记备案、信息披露、内部控制、募集行为管理、基金合同、风险监控等构成的规则框架。协会未来会继续完善包括投资顾问、托管、外包、从业人员管理在内的自律管理规则体系。私募基金行业告别了粗放式&野蛮生长&的历史,逐步进入有据可依、有规可循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的新时代。
  第三,私募基金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两极分化将逐步加剧。私募基金行业的集中度有所提升。在协会登记的机构中,从2015年1月份到2016年8月份,50亿元-100亿元管理规模的私募数量从60家增长到160家,增长167%,而100亿元以上管理规模的私募数量从43家增长到了140家,增长233%。但同时相当数量的私募基金管理规模很小,截至8月底,管理规模50亿元以上的有300家,占比仅1.76%;1亿元以下的有11618家,占比68%。在当前宏观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资产收益率下滑,&资产荒&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私募基金行业的竞争将逐步进入拼业绩、比实力、做品牌的良性竞争阶段,强者恒强的局面可能会进一步强化,行业巨头将会逐步显露。银行、信托、保险等机构资金越来越青睐私募机构,能够进入合作机构&白名单&的私募机构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FOF的发展以及地方引导基金的发展也会强化这一趋势。优质机构将会生存得更好,劣质机构将会被无情地淘汰。新进入的机构,如果没有很强的股东背景、专业优势或资金资源优势,生存将更加困难。
  第四,私募基金行业的自律管理日益加强,行业的隐形门槛不断提高。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和产品备案仅仅是自律管理工作的第一步,绝不是&一备了之&。完成登记手续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应持续履行产品备案、按要求向投资者进行信息披露以及向协会报告更新季度、年度和重大事项信息等义务,并主动接受自律管理。此外,私募行业还有很多固有成本,形成了行业的事实门槛:一是募集成本,私募基金的固定管理费和业绩报酬有相当大的比重要分配给银行、券商、信托等渠道。二是运营成本,初步估算,一个小型私募证券基金的年度运营成本不少于400万元,随着人力、房租成本提升,这个数字也将不断增大。三是合规成本,随着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私募基金的合规成本也在增加。私募基金行业除上述各种成本外,成活下来的机构的长期生存率也不容乐观。以对冲基金为例,1975年全美前100名对冲基金,至今只剩下不到5家,长期生存率极低。
  第五,私募基金行业发展中的问题不断暴露,行业秩序正在重塑。私募基金行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有的从事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行为,有的兼营P2P、民间借贷、担保等非私募业务。既与其受托人职责相冲突,又可能对投资者利益造成侵害。这些问题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来损害的将是整个行业的生存基础。私募基金行业应当认真吸取P2P行业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看到问题的同时,我们还应坚定发展的信心,私募基金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发展问题,规范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私募基金行业的体量在整个大的资产管理行业的占比还非常低,发展不足,空间很大。私募行业只有自我革命,实现由乱而治,走规范化发展的路子,才可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这才是整个行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所在。在重塑行业秩序的过程中,大家会有阵痛,会有个习惯和适应的过程。
相关文章推荐毛毕华:积极利用资本市场 更好服务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于: 11:03:57  来源:人民网-重庆频道  编辑:陈琦
  毛毕华 重庆证监局党委书记、局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资本市场为振兴重庆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传统经济转型升级,企业主体参与市场经济竞争注入了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为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提出努力方向。重庆证监局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证监会、重庆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抓住资本市场重要战略机遇期,扩大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尤其是加大股权融资力度,以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引导市场主体进入资本市场加快发展,不断夯实市场基础,为更好地服务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资本市场服务重庆经济发展贡献巨大
  (一)资本市场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为重庆经济发展筹集了巨额长期发展资金
  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逐渐完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重要性不断凸显,我市企业紧紧抓住机会,积极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尤其是财务成本,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极大支持。截至2018年6月底,我市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67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50家,境内资本市场历年累计融资15426.58亿元,其中,沪深股票市场融资1604.55亿元,新三板市场融资46.87亿元,区域性股权市场融资741.82亿元,发行企业债券融资8811.94亿元,发行资产支持证券融资4221.40亿元。近两年,我市企业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发展,融资规模、上市挂牌企业数量等指标都有较大提升。2016年,我市境内资本市场融资3689.03亿元,融资规模创新高,占当年全市社会融资规模增量40.37%。2017年,我市境内资本市场融资金额4016.57亿元,6家企业IPO上市,是20年来我市IPO数量最多的年份;挂牌公司数量大幅增加,新三板挂牌公司141家,比年初增加26家,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展示公司675家,比年初增加261家。同时,境外上市也为我市企业开辟了另一条发展途径,目前我市境外上市公司17家,初步统计,历年累计实现股权融资400余亿元,龙湖地产、重庆农商行、重庆银行等一批优质企业已在香港上市,重庆农商行、重庆银行正在积极谋求境内上市,以期通过境内资本市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资本市场推动重庆现代化经济体系逐步形成,上市公司引领辐射行业发展能力增强
  作为重要的老工业城市,我市传统工业占比高,国有经济占比高。资本市场发展之初,西南药业、太极集团、重庆百货、重庆钢铁、重庆水务、涪陵榨菜等一批国有企业通过上市,很好解决了企业负债率高、再生产投入资金缺乏的问题,帮助企业走出发展困境,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与现代化经济体系接轨。太极集团上市后发展提速,2018年太极集团完成定向增发再融资19.62亿元,投资创新工艺新产能、科技创新中心等项目,创新发展获得资金支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重庆水务上市后拓展供排水相关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旗下三峰环境是我市战略新兴产业重点企业,垃圾焚烧发电、日处理生活垃圾等多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盈利能力强,连续三年保持近30%增长速度。涪陵榨菜以内生发展和外延并购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产业并购整合力度,建立了股权激励机制,上市以后业绩持续稳步增长。
  随着资本市场功能不断完善,民营企业上市获得更多发展机会。我市力帆股份、隆鑫通用、金科股份等一批民营企业上市后,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特别是这三年,我市民营企业上市明显加快,10家新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占8家,民营企业借助资本市场获得进一步发展。力帆股份通过非公开发行股份融资,加快汽车新产品研发力度;隆鑫通用以发行股份及现金购买资产方式进行产业并购,切入互联网智能电源领域;福安药业通过定向增发、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等方式,用于新产品研发,优化产业布局。初步统计,截至2017年,我市民营上市公司总体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净利润较上市当年平均增长24.09倍、10.62倍、8.17倍,实现了快速增长。
  我市许多企业上市后,逐步发展成为行业领军和龙头,通过募集资金投入投资相关产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加速发展,发挥头雁效应、集聚效应。以我市传统优势行业汽车、医药为例,目前我市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行业上市公司10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8家,最具代表性的汽车、医药企业均已上市,汽车、医药上市公司支柱产业引领辐射作用突出,围绕行业配套、维修、销售、服务的企业获得发展机会。另外,上市公司在税收增长、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财政贡献上,2017年上市公司缴纳各项税费249.28亿元,较2015年增长26.39%,税收贡献逐年增加;在带动就业上,2017年上市公司员工人数24.05万人,较2015年增长11.65%,雇用员工数量稳步上升。
  (三)重庆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活跃,促进我市产业整合优化发展
  我市上市公司积极开展并购重组,涉及钢铁、房地产、化工、金融、环保、百货、医药等多个行业,促进了产业整合,提升企业产业链上的竞争力,使得绩差公司化解了风险,实现了转型,优质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2017年,我市境内上市公司全部实现盈利,实现营业收入3855.10亿元,较2015年增长68.3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9.87亿元,较2015年增长59.07%;净资产收益率14.29%,每股收益0.46元。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获得新生和健康发展的例子很多。2017年,重药控股重组完成以来,先后收购多家医药公司,资产规模、净利润等指标大幅提升,从根本上增强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打造区域龙头医药供应链服务提供商和全国一流的健康服务提供商打下了基础。三圣股份通过收购春瑞医化和百康药业,形成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制剂为一体的制药产业链,奠定了上市公司多元化发展的基础。华邦健康近年来先后收购了北京颖泰、山东福尔、凯盛新材、百盛药业等公司,由单一皮肤类制药企业发展为以医疗、医药、农化、原料药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上市企业集团。
  (四)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快速发展,为重庆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孵化器”和“加速器”关键支持
  各类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特别是创业投资基金快速发展,对于创新型企业成长起到了“孵化器”和“加速器”作用,为企业提供长期融资支持和战略资源。截至2018年5月底,我市在中国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218家,基金管理规模1920.35亿元,其中,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160家,基金管理规模1778.08亿元。在支持创新方面,我市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敏锐布局新经济,为创新型企业发展提供了支持。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以来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投入重庆项目377个,总投资达926.24亿元,其中,投资电子设备、半导体、互联网服务、信息技术服务、航空航天与国防等产业升级及新经济代表领域100.98亿元。近年来,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支持我市博腾药业、小康股份、秦安股份、重药控股、再升科技、重庆建工、天域生态、蓝黛传动等多家上市公司,投资金额约20亿元。另外,还投资我市新三板挂牌公司3家、拟上市公司1家、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公司7家,以及三峰环境和南涪精密等一些优质企业,投资金额约2.35亿元。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已发展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不仅为我市企业提供融资,还促进了企业观念理念转变、体制机制创新、商业模式更新,提升了我市企业运用资本市场能力。
  (五)重庆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增长迅速,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
  近几年,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来渝设立分支机构意愿更加明显,机构数量大幅增加,分支机构协助公司总部服务我市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18年6月底,我市证券公司1家;证券分公司39家,比2015年初增加26家;证券营业部207家,比2015年初增加47家;期货公司4家,期货分公司2家,期货营业部31家;证券投资者开户数488.07万户,比2015年初增长128.63%。西南证券作为本地券商,深入服务区县企业,在与两江新区、綦江区等区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基础上,继续与璧山区、铜梁区深度合作,同时积极拓展海外业务,满足客户跨境投融资需求。年,西南证券完成IPO项目9个,再融资项目40个,承销金额约571.13亿元,主承销债券发行项目116个,承销金额1154.17亿元,新三板业务居于同行业前列。期货公司抓准产业客户需求,开展风险管理和定价服务创新,引导和帮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有效管理价格风险。重庆铝期货交割库自2017年开库运营以来,累计现货入库总量13.97万吨,期货入库2.49万吨,生成标准仓单994张,改善了我市原铝供应短缺的局面,巩固和促进了我市铝产业健康发展。
  (六)资本市场主体响应国家号召,在服务精准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资本市场充分利用扶贫政策,重点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方面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我市上市公司全力推进扶贫工作,金科股份公益扶贫投入资金7700多万元,长安汽车定点扶贫投入资金7400多万元,三峡水利帮助特困户危房通电改造1711户等,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部分拟上市公司、新三板挂牌公司发挥在农业种植、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增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活力。我市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响应“一司一县结对帮扶”倡议,与贫困区县签订服务协议,对接区县部门及平台公司,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产业项目等重点领域支持力度,为贫困区县普及金融知识,通过公益捐赠、实地慰问帮扶、组织扶贫志愿活动等,展现行业良好社会形象。年,我市证券经营机构为云阳县帮豪种业提供新三板挂牌、增发服务,定向增发融资0.88亿元;为武隆县城乡发展集团、黔江城投等贫困区县企业发行或拟发行债券融资近100亿元等;向贫困区县捐赠金额近2000万元。另外,中信建投期货联合保险公司成功试点“保险+期货”,帮助农民规避了玉米价跌损失风险。2018年,我市资本市场主体继续支持贫困区县融资,以市场化“造血”功能提高贫困区县自我发展能力。上半年,上市公司在贫困区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约940万元;证券经营机构为贫困区县融资16.4亿元,定向计划支付1.9亿元,正在推进32亿元的债券融资项目。
  (七)重庆资本市场持续保持稳定发展局面,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近年来,金融领域风险多发,在监管部门、政府有关部门从严监管、通力合作之下,资本市场高风险领域加强了排查,许多风险隐患得到及时释放和化解,没有爆发区域性风险,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一些上市公司在多方推动下,利用资本市场手段,化解暂停上市或退市的风险。作为重大无先例、债务总金额达400亿左右的重庆钢铁司法破产重整获得成功,化解了巨额债务危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有企业脱困发展提供借鉴,也维护了社会稳定;建峰化工通过实质重组,剥离产能过剩的化工业务资产,实现业务转型升级,化解持续经营能力不足和退市风险。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在监管约束之下,逐步结束野蛮生长状态,规范运作意识增强。互联网股权融资中介机构经营行为及时得到规范和整顿。多起公司债、私募基金兑付风险平稳处置,多起投资者集访事件均稳妥应对。2018年,重庆资本市场风险防范基础进一步扎牢,投资者风险提示和教育工作深入推进,“理性投资,远离非法集资”理念广泛倡导。我市国家级和省级投教基地积极为广大投资者提供公益性、一站式、体验式的教育服务,投资者维权渠道逐渐丰富,资本市场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不断完善。
  二、重庆资本市场应进一步提升发展
  (一)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主体的上市公司偏少,新经济发展较薄弱,还需进一步加大企业上市培育支持力度
  目前我市上市公司家数、市值均位于全国中等水平,低于四川、湖北、湖南以及新疆等中西部省份。从发展质量来看,知名企业、龙头企业少,上市公司大多属于传统制造业,产品升级不够,市场宽度深度不足,一旦外部经济环境、行业发展发生不利变化,相关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易出现波动,甚至大幅下滑。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仍有待提升,聚焦主业的收益能力仍有待提高。多年来,我市近30%的上市公司未开展再融资,利用资本市场发展不充分。从后备资源来看,目前申请辅导备案的拟上市企业26家,其中有5家向证监会提交了IPO申报材料,证监会在审企业远远少于江苏(51家)、广东(32家)、浙江(30家)等经济发达地区,也少于安徽、湖北和四川等中西部省份,同时,我市辅导备案企业基本仍属于传统制造、运输、材料、金融等行业,缺乏高新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企业。
  总体来看,我市新经济发展较薄弱。2017年我市R&D投入强度1.79%,比全国低0.33个百分点,创新意识弱、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不完善,使得我市企业转型升级慢,竞争力不足。在新经济行业,我市没有形成行业领军企业,没有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大多数企业处于在传统产业领域产业链中低端,尚处于转型升级阵痛期。其次,民营企业上市缺乏主动性。我市多数民营企业对于利用资本市场快速完成资本积累,迅速拓展市场,规范管理架构,提升品牌价值等认识不足,企业主不愿稀释自身对企业的控制权,不愿接受上市监管约束,多以本地市场经营为主,缺乏改制上市主动性、积极性。加上我市民营上市企业相对较少,长期以来未能形成有效的示范带动效应。最后,区县政府和有关部门推动服务企业上市力度还不够。据辅导备案企业反映,虽然过去一段时间政府关注度提高了,但实际支持措施缺乏;在上市推进过程中涉及职能部门较多,缺乏统一的牵头部门,协调推进的力度不够;对于企业上市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还缺乏跟踪督导。当前,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高度重视企业上市工作,正在抓紧制定《重庆市提升经济证券化水平行动计划(年)》,提出重庆上市公司数量五年倍增发展计划,推行更大力度的改制上市扶持政策,将企业上市纳入区县实绩考核。从全国来看,一些省份也加大了上市支持力度:浙江省政府制定了“凤凰行动”计划,省税务部门制定相应的配套税收政策,市区级也制定了鼓励扶持政策,如,永康市给予IPO或者“借壳”上市董事长奖励500万元;余杭区对于迁入的上市公司给予奖励600万元,企业上市将募集资金的50%以上投资余杭,按实际投资余杭金额的5‰予以奖励。湖北省也推出了上市公司倍增计划,将IPO奖励由200万元提高到400万元,境外上市、重组上市奖励标准由200万元提高到300万元等等。因此,为使上市工作不落于其他省份之后,区县政府和有关部门需要更加积极推动企业上市工作。
  (二)重庆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及私募机构服务能力还不强,助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还不显著,需尽快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
  一是行业机构业务体系不完整,一些关键业务领域仍然存在欠缺或空白。在融资端的投行业务履职尽责有所改善,对拟上市企业的发掘开发和服务能力不够,组织融资能力不强,没有形成整合各类企业与资源的平台;在投资端的资产管理仍然有一些障碍,综合性资产配置服务能力不足。二是行业机构专业能力不强,业务同质化严重,依然存在价格战的情况。相比上海、深圳、浙江等创新力强的城市,我市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对于创新创业、新经济的孵化、推动作用不明显,没有孵化出一批有代表性的新经济企业,从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投资行业来看,投资于我市建筑与工程、交通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与园区、供热或其他公用事业等行业较多,投资金额占70%之多,而投资新经济相关领域仅10%左右。
  (三)行业发展存在潜在风险,需更加有效防控、及时发现、及时处置
  一是行业潜在的信用风险隐患不容忽视。股票质押回购、融资融券、固定收益类资管,以及存量公司债等信用类产品多投向基础设施、传统产业,易受到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和冲击,这些信用类产品两三年内将陆续到期,需持续关注风险。二是行业进入降杠杆、去通道、打破刚兑攻坚阶段,存量类资金池产品、分级基金、结构化产品、保本基金仍有一定规模,在清理规范中需要防止对市场形成冲击,防范压缩通道类资管规模引起并发风险。三是仍有部分私募机构假借私募基金名义开展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活动。部分私募机构投资合同仍有预期收益或者其他违规承诺,经营行为不尽规范,当行业出现不景气或者项目经营不善,管理人存在挪用其他投资项目资金的冲动,容易造成不同基金产品投资人兑付风险集体爆发,继而引发投资者群体上访。
  三、聚焦“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精准发力,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推动重庆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当前,中国证监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要求,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发展方向,不断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着力完善资本市场支持创新驱动的制度机制。面对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区县政府、企业、市场机构须尽快提高认识,久久为功,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功能,积极响应市政府制定的提升经济证券化水平行动计划,努力完成上市企业翻番的目标,让上市公司成为我市经济活力的源泉,现代经济的未来,促进经济的自我创新、自我发展,成为“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的重要支撑。下一步,重庆证监局将认真贯彻落实证监会、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紧扣“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聚焦打好“三大攻坚战”和实施“八大行动计划”等重点工作,与区县政府、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支持实施提升经济证券化水平行动计划,更好地服务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深入企业一线,深度挖掘培育拟上市企业资源,全力做好服务协调工作
  行动计划是我市上市工作指南,进一步加强拟上市企业资源培育,是我市资本市场发展重点。一是深入开展调研工作,突出重点,对于中央在渝企业、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行业企业、新经济企业以及处于迅速发展期的企业,给予重点关注和支持。特别是一些中央在渝企业,有不少下属企业掌握高精端技术,具备独立上市能力,从目前来看,在渝央企60余户,资产超万亿,全年利润总额300多亿元,这些都是很好的上市资源,待进一步梳理和挖掘,跟进协调、服务工作,需要市委市政府予以推动。二是积极配合市金融办等相关部门开展政策宣讲、培训工作,引导企业转变观念,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加快发展。三是指导区县政府对重点企业培育支持,把脉企业发展情况,落实好企业上市各项支持政策。区县政府、相关部门要有紧迫感,充分认识五年倍增计划任务的艰巨性,时不我待全面推动上市公司培育工作。四是为区县政府、相关部门、企业、沪深交易所、券商搭建交流服务平台。目前重庆证监局已在官网公布证券公司、证券分公司投行业务重庆负责人员信息表,区县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积极主动与投行、私募机构对接,借助投行和私募机构专业优势,为拟上市公司以及具备上市潜力在渝央企、地方国企民企,提供专业指导和个性化金融服务。
  (二)支持以股权激励为核心的国企混改,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服务经济新旧动能转化
  上市公司是经济新旧动能转化的核心,是我市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高端装备智能化、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引领力量。一是支持国有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混改。十九大报告强调“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重庆证监局将积极支持在渝央企和我市国有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混改,解决国有企业内生动力不足问题,避免上市后形似神异,促进体制机制市场化转换,为国有企业注入新动能,提升自我持续发展能力。建议相关部门和区县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建立公司高管和骨干员工持股的股权激励机制,实现经济发展动能转换,有效推进国有企业混改,建立市场化激励机制。二是支持传统行业上市公司获得新动能。引导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通过产业并购对接新优势产业,拓展新领域,或者应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完成对传统行业改造升级,尤其是对接数字经济和“+智能化”升级。三是加大对那些运作规范、盈利能力较好、仅因其规模较小达不到上市条件的民营企业关心支持力度,积极引导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兼并收购方式实现重组,使这部分民营企业也获得上市发展机会。
  (三)引导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规范经营,积极主动深入拓展服务实体经济
  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方式,不断做优做强资本市场服务机构,为资本市场发展提供得力的载体,提升市场活跃度。重庆证监局将联合相关部门,重点推进重庆合资证券设立相关工作,主动做好与证监会沟通对接,争取项目能够早日落地。同时,继续引导鼓励外地法人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深入服务实体企业。进一步支持证券公司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发展壮大,增强资本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持续开展期货市场培育,支持期货公司为实体企业管理风险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大力推广农产品“期货+保险”项目,服务“三农”。引导私募机构立足服务我市实体经济发展,充分发挥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在企业创新发展中“孵化器”和“加速器”的支持作用、政府引导基金在战略新兴产业的表率作用、并购基金在企业资源整合的助推作用,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资本金,为企业资源整合和产业转型提供支持,促进企业焕发新活力。
  (四)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继续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积极引导资本市场主体响应精准扶贫、“一带一路”、污染防治等国家战略。重庆证监局将继续统筹整合行业力量,推进脱贫攻坚,用好资本市场支持贫困地区企业IPO、并购重组、再融资、新三板挂牌等政策,对贫困地区拟上市企业辅导验收申请即报即安排验收。鼓励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履行扶贫社会责任,引导辖区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主动对接贫困区县项目。推进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结对帮扶提质增效,鼓励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加大对扶贫产业项目、贫困村提升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鼓励辖区期货经营机构继续与保险经营机构合作,推进“保险+期货”项目。同时,继续支持鼓励我市上市公司沿“一带一路”扩展海外业务,赢得发展新空间。在污染防治方面,督促上市公司建立环境信息披露机制,主动披露环保相关信息。
  (五)继续严格监管,努力防范化解重庆资本市场风险
  重庆证监局将积极适应新形势,督促证券期货基金机构强化业务合规和内部风险控制,构建“业务防火墙”,及时评估可能引发的业务风险,避免合规空白。进一步加强监管,监测市场负面舆情、最新动态,实时分析风险点,及早发现、及早处置上市公司、债券发行公司、新三板挂牌公司、各类市场机构违法违规行为。提高与地方政府的信息共享和传递效率,快速形成监管合力,共同防范化解好市场风险。
( 9:18:14 | 新华网)( 8:22:53 | 经济参考报)( 7:51:37 | 京华时报)( 6:00:28 | 京华时报)( 0:29:51 | 新华网)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吉林市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有限公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