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上的杠杆效应原理,杠杆效应低的优缺点和杠杆效应高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来自雪球&#xe6关注 金融杠杆是什么?这篇最通俗透彻的报告说清楚了! 来源 | 王剑的角度作者 | 国泰君安银行团队 邱冠华 王剑 张宇文章观点不代表米筐投资立场。金融去杠杆成为热门话题。我们尝试用多部门的简单模型,刻画出金融杠杆的真相,并大致测算杠杆水平。读完本文,你至少能明白:(1)金融杠杆(银行视角)是什么?在哪里?有多少?(2)为了去杠杆,监管层会做什么(这些措施已体现在近期的监管措施里)?银行又会做什么?一、金融杠杆是什么?在哪里?有多少?杠杆的本质就是负债杠杆就是负债。借入资金,投入经营,可以实现以小(少量资本金)搏大(更大的总资产),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加杠杆。所以,只要有债务融资,就会有杠杆。我国金融体系以间接金融为主,也就是以银行信贷为主,信贷在社会融资总量中占比最大,所以经济中的杠杆小不了。银行本身是个杠杆,它们向资金盈余方(存款人为主)吸收资金,投放给资金需求方(包括申请贷款的企业和居民)。企业向各银行借了钱,用于生产经营,本身也是一个杠杆。于是形成了一个资金链条,其中银行、企业两个环节都形成杠杆。其中,后一个杠杆是企业的负债水平,一般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比如,不同的企业群体,会有不同的资产负债率: 但资产负债率指标只看资产的总量,忽视了资产产生现金流的能力,为弥补此缺陷,有时改用利息覆盖倍数等指标。企业部门的去杠杆也是我国近期的重点工作任务。但企业杠杆不属于我们今天讨论的“金融杠杆”,也不是金融部委能直接管辖的,因此暂先按下不表(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要)。而前一个杠杆,即银行的杠杆,则是典型的金融杠杆。但银行的杠杆水平,我们一般不看它简单的资产负债率,而是另有杠杆率(一级资本净额/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其中,资本充足率还考虑了不同资产的风险权重,更加精细,是最为重要的指标。截止2016年末,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13.28%,是非常健康的水平,在近几年也保持稳定,所以表面上看,银行的杠杆水平并不高。资本充足率就是控制银行杠杆率的监管指标。以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为例,那么意味着银行如果自有资本8元,那么它所能扩张的风险加权资产最高只能100元,全行的杠杆水平就设有了一个天花板。可事情要是真这么简单要就好了……我们要逐渐在上述简单的链条基础上,引进其他主体(政府、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以便探究,银行的金融杠杆是如何被各种监管套利的手段所模糊掉的。 被模糊的金融杠杆随着经济下行,企业经营风险加大,不良增加,银行不太敢再给他们放款,出现“惜贷”现象。但银行的业绩考核压力还在,于是他们转而寻找一些相对“安全”的借款客户。这些客户其实未必是最终的资金使用者,他们是资金链条上新增的一个环节,我们称之为“信用中介”。信用中介角色的出现,使上述杠杆链条日益复杂化。典型的信用中介,包括有政府背景的部门(包括国企、融资平台、公务员等,拥有政府信用)、房地产(拥有土地信用)、上市公司(拥有壳价值)、非银金融机构(含各类资产管理产品)等。这些部门因为种种原因,在经济下行阶段依然具有较高的信用等级(或者是银行认为它们具有较高的信用等级)。于是,银行的资金纷纷向这些领域集中,融资情况呈“贫富”高度分化,有的撑死,有的饿死。此时,就会出现了两种变化,导致上述简单的杠杆链条变得复杂、模糊。(1)链条变长:信用中介增多,银行与最终资金使用方之间的环节变多。但如果只是链条变长,那问题还不算严重,大不了每一环节的杠杆都弄弄清楚就好了,辛苦一点。可第二个问题马上就来了,就是这些杠杆根本是没办法弄清楚的:(2)杠杆(或风险)不明:信用中介无法真实穿透,暗中抬升了资金投向的风险水平,扩大银行自身的杠杆。比如,银行可借助信用中介为通道,实现向非合意部门(比如融资平台或“两高一剩”企业,是监管部门三令五申限制银行放款的)的放款,抬升了信用风险(其风险权重更大,因此风险加权资产更大,更占用资本)。或者,借助通道抬高资金投放的杠杆水平和期限错配水平,最为典型的是委外业务。因此,信用中介充当了嵌套功能,实现降信用、加杠杆、加久期等目的,使最终的风险难以穿透识别,最后的局面就是风险不明。而这些风险,很大可能仍然是由银行自己承担的,所以本质是银行自己加了杠杆。最后,引进了政府、非银两个部门(一定程度上充当信用中介),形成的格局是:(上图是打破会计科目桎梏,而是基于交易实质。箭头代表资产运用方向,存款等负债业务暂不体现。非银包括“大资管”,也就是包括银行理财。国企、平台因为基于政府信用而实现融资,因此被纳入政府部门)于是,现在的局面是,由于政府部门、非银部门作为信用中介的存在,监管当局并不能精确掌握整个银行体系的杠杆水平。我们当然更不可能掌握,但我们仍可尽可能去做大致测算。为此,我们首先要初步理清资金流向,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大致测算杠杆水平。初步理清资金流向为了获取测算所需的数据,我们需要对上图作一个细节上的修改。就是国企、平台这些企业,在上图中,被归入政府部门。但在金融数据统计上,它们作为企业,属于实体。因此,上图被修改为:上图中还有一个细节,就是直接融资。真正意义的直接融资,是实体部门之间的资金融资,比如一个实体(企业或居民)申购企业的股票或债券。这个过程基本不涉及金融机构的资金,因此不涉及金融杠杆。当然,如果是金融机构购买的企业债券,则又属于金融杠杆。我们接下来的任务,是要测算上图中的主要箭头的金额。整个资金从银行出来,通过层层环节(信用中介),直至企业部门。当然,其中信用中介也可能拿出了自己的钱一起向企业投放,或者有一部分资金囤积在信用中介手中还未投放出去,这使整个链条更加复杂化。掌握银行体系向实体输送的资金,无非两个算法:要么从银行这端统计输送出去的资金(银行表内外资产投放),要么从企业这端统计获得的资金(社融总量)。不管中间经过多少环节,这一进一出的数字必然是大致相当的,因为货币出了银行体系后,就不会再自己派生了,总额不会大幅变化(但中间信用中介的资金投入与囤积,会有点小变化)。首先,我们从央行披露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看到,截止2017年3月末,整个商业银行的表内业务向实体、非银输送的资金,大约在148万亿元左右(即商业银行总资产扣除对政府、央行的资产等,还扣除了银行同业资产)。而银行的表外理财也向实体输送约17万亿元左右的资金(29万亿元的理财总规模,其中投向实体的约占60%,假设这部分全为表外理财,即非保本)。因此,银行表内外向实体、非银输送的资金约165万亿元。但这里有两点误差导致高估,一是表内与表外可能有重复计算(因同业理财的存在),二是银行投向非银的资金中,又有一部分不去实体,而是投资了政府债或金融债。因此最终投向实体的金额还要更少,小于160万亿元,甚至在150万亿元左右。再看企业端。2017年3月末,整个社融余额为156万亿元(扣除了股票,因为它和银行体系关系较小,仅少量理财资金进股市。但未扣除未贴现银票,因为它虽然无现金流发生,但银行也承担了实体的信用风险)。社融中还包括少量纯正的直接融资(包含于债券、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里面),资金也并非来自金融机构,若扣除此,则数字还会少一点,约150万亿元。综上两个方向的统计,我们大致可以掌握,银行体系(表内外)直接或通过非银间接输送给实体的资金,约150万亿元左右。我们用一张简图描述这一资金流向,并直接使用150万亿元这一粗略数。这张简图很简洁地揭示了两个问题:(1)表外理财游离于资本监管之外,而在刚性兑付的背景下,其风险却是由银行承担的,而未计提资本;(2)非银部门充当了前文所谓的银行的“信用中介”,银行先将资金投放给非银部门,非银部门再将资金投放给企业。非银部门赚取利差或通道费,而银行却因此模糊了资产的投向和风险情况,可能依然实际承担风险,因此存在资本计提不足的问题。换言之,银行向企业提供了约150万亿元的资金投放,但其中只有表内的120万亿元,和通过非银部门投放的28万亿元中的一部分,是有合格的资本管理的。其余大部分表外理财,和一部投放非银,却未严格资本管理。更值得注意的是,自2013年以来,银行向非银部门的资金投放,呈激增的态势。而该类资产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也是飙升。测算真实杠杆水平然后,计算银行体系的杠杆水平。我们依然使用资本充足率衡量银行的杠杆水平。我们需要大致掌握银行通过理财、非银和自己直接投给企业的150万亿元,有没有充分计提资本。首先,银行表内资金直接投向实体的120万亿元(信贷为主),长期以来接受较为严格的监管,我们假设这部分资本计提较为充分。其次,表外理财投向实体的17万亿元,几乎全部未计提资本,测算时需要补提。然后,是问题最模糊的非银部门。前文已述,银行借助非银通道,可以额外增加资产风险(手段包括加杠杆、加久期、降信用等),但却没有相应的增加资本计提。因为,理论上非银部门的信用等级高于底层资产(比如企业债权)。这一假设,针对部分大型非银金融机构而言,当然是成立的。因为非银部门用自己的资本进行风险缓冲(也就是说,万一这企业还不了钱,那么这家非银机构先拿自己的资本吸收损失),因此,对于银行而言,多了一道保障。这就是银行向非银投放的某些资产风险权重比企业信贷低的依据。但是,这一依据是否随时随地成立呢?这就要看:(1)非银部门是否有吸收这个损失的能力;(2)非银部门是否有吸收这个损失的责任或意愿(如果只是通道,则无此责任)。(1)先看损失吸收能力。这要看整个非银部门的杠杆率了,也就是整个非银部门的资本充足程度。上面已经统计过,银行投放给非银部门的资金,高达28万亿元(不全去实体),这几年是持续提高的。而非银部门的资本呢?我们首先来测算下整个非银部门的“资本/总资产”:以2016年12月的数据大致测算。将净资产作为资本金的替代指标,证券行业12月净资产为1.64万亿元,信托行业净资产为0.45万亿元,期货行业尚未公布,根据以往数据估算约0.09万亿元。基金子公司净资产数据以注册资本代替,为0.005万亿元。以上各行业净资产总额为2.19万亿元。然后,统计四个行业管理资产的规模,2016年12月的数据为41.16万亿元。将各行业净资产除以各行业管理的总资产,得到的结果是5.31%。当然,还可以用另一个分母,即把银行对非银放款总额(2016年12月为26.53万亿元)当分母,算出来是8.24%。这一比率是非银机构净资本对银行资金的覆盖程度,即一个相对粗糙的资本充足率,仅供参考。但我们发现,这是一个非常低的水平,而观察从2014年至今的数据,可以发现后一个比例还处不断下降的趋势中。也就是说,“万一这企业还不了钱,那么这家非银机构先拿自己的资本吸收损失”这一假设,对于某些非银部门而言,很可能是难以成立的,至少不可能完全吸收。因为,这个信用中介自身的资本实力有限。所以,银行依然高度暴露在底层资产的企业信用风险之下,按非银投放来设置风险权重,显然是不合理的。(2)再看损失吸收责任。毫无疑问,非银部门里面有一大部分业务是通道业务,不可能有损失吸收责任的。当然,我们无法把握通道业务准确的占比。最后,如果非银吸收损失的能力和责任都成问题,那么它只是用来包装业务的通道,而不是真正意义的“信用中介”,不可能在企业发生违约时帮银行“挡枪”。那么,如果这样的资产未计提100%的风险权重,那么银行的资产风险水平就可能被人为低估,也就是造成资本充足率的高估。最后的结论就是:银行业的杠杆,并不如监管当局所公布的数字那么低(或者换个说法,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并不是如监管当局所公布的数字那么高)。同样,那些充当通道的非银部门,也是面临杠杆过高问题。作一个最为极端的假设测算:截止2016年末,17万亿元的表外理财,如果全部要求计提100%的风险权重;而26.53万亿元的银行投放非银,如果其中有10万亿元未计提100%(而是只计提了25%)。那么把这两部分该计提未计提的补提,则2016年末的全行业的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将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降至10.85%、9.19%、8.79%,好在基本达标(标准分别为10.5%、8.5%、7.5%,系统重要银行再加1个百分点)。因此,多亏现有的资本充足率留有一定富余,为去杠杆留有一定空间,银行补提资本的压力较小,我们也算可以松口气。因此,那额外的未计提资本的杠杆,正是监管当局的心腹大患,是我们此次金融去杠杆的重点。二、金融去杠杆大戏:理解监管措施延续上面逻辑,银行方面的金融去杠杆,第一步要做的工作,便是穿透非银等信用中介,查明银行真正承担的企业风险敞口,还原一张真实的资产负债表,还原一个真实的资本充足率。然后,再想出台措施,针对不同情形,通过补提资本,或纠正不当的资产投放项目,把杠杆降下来。很显然,监管当局已经开展第一步工作了。随着清查的推进,第二步也会提上日程。查清真实金融杠杆第一步工作,是查清真实的风险权重,进而算出真实的资本充足率(也就是杠杆水平)。监管部门为此开展的工作,无非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从银行入手,彻查银行微观业务层面通过层层嵌套、杠杆叠加、隐性担保等方式,绕开监管要求扩张杠杆的行为。这就是3月末至4月初银监部门出台的一系列监管文件,强调了对银行违规业务的检查。目前,这些检查工作已经铺开,银行的朋友们正在应对监管领导们的检查。与金融杠杆较为相关的,是检查有没有通过各种监管套利手段,逃避资本监管,节省资本的情形。另一方面是从非银部门入手,彻查与统计所有非银通道的实质,尤其是否充当银行投放资产的通道。其中最为重点的就是各种资管产品,因为它们的表外性,隐匿作用更强,特别是跨监管部门嵌套时(比如,非银监体系的资管产品作为通道时,银监部门无法实施详细检查)。这就是前期媒体披露的,央行正在着手准备的“大资管”综合统计方案。实现所有资管产品的统一统计之后,可以实现真正意义的穿透,才能让借助资管通道进行监管套利的行为无处遁形。这些便是目前监管部门正在开展的工作,这些工作从本质上看,均是银行体系金融去杠杆的关键部分。我们已另有报告详述,此处便不展开。目前排查的结果还未出来,待监管部门将来公布后,我们再做更精准的测算。新老划断逐步清退完成数据清查后,金融去杠杆进程将全面地铺开。在查清银行的真实资产投向后,若有监管套利情形,要么补提资本,要么清退问题资产。补提资本,是指本质上由银行承担风险的资产投放,未足额计提风险权重,现在要补提。监管部门可能会要求银行在一定时限内完成计提(短期内全部完成计提可能是不现实的)。在这过程中可能进一步导致两种情形:(1)银行因自身资本不足(补提消耗了不少资本),新增资产投放开始减少;(2)部分银行可能有补充资本金需求,会有再融资。好在前文已有测算,因现有的资本充足率就比考核标准留出一定富余,所以全行业看补提的压力不大,可能个别银行压力较大。清退问题资产,则是针对部分违规问题较大的资产,比如非合意投向的资产。对于依靠这些业务来融资的企业,则意味着清退债务。所以,金融去杠杆和实体去杠杆,本身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那么,清退的阻力在于,企业若想把所有有问题的债务偿清,这无异于天方夜谭。于是,想要不发生大面积企业债务违约,那么“新老划断,逐步清退”成了惟一的选择。所以,监管当局的政策重点,是要督促金融机构在老的问题业务到期时,当清则清。在此过程中,即使最小心翼翼地推进新老划断,不发生一起信用违约事件也是不可能的,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们依然会时不时看到企业债务违约的新闻。金融里的杠杆是什么?_百度知道
金融里的杠杆是什么?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采纳数:5927
获赞数:41185
金融里的杠杆,就是指负债。比如一个企业,自有资金10亿元,贷款和应付账款等各类欠款是90亿元,那么总资产就是100亿元,我们说,他的财务杠杆就是总资产÷自有资金=10倍。可见,杠杆越高,企业经营的风险越大。如果一个企业不借钱,都用企业主自己的钱来经营,那么他的杠杆就是零。再比如,买一份标准的期货合约,面值是1万元,需要的保证金是1000元,理论上,投资者需要有一万元在这儿放着,预备合约的交割,但是如果他是个投机者,并且对趋势看得很准,他就可以把多余的9000元再去买9份合约,就相当于用一万元撬动了十万元的期货合约,这种以小搏大的放大效果,就叫做”杠杆“,意即,以1倍资金,撬动10倍资产,这里的杠杆率就是10。供参考。
采纳数:22
获赞数:251
就是以小额本金购买大额交易金额,如1:100,即你以1元的代价,购买100元面值的产品交易权
举个列子看看
采纳数:111
获赞数:473
就是以小博大,假如杠杆是1:100,你可以用1元当100元用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黄奇帆:听任房市高杠杆将是金融灾难 美国次贷危机源头就是零首付
关键字: 黄奇帆2016全国两会、
2015年的股市波动剧烈,给投资者造成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据中国经济时报3月7日报道,在“两会”重庆代表团讨论时,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指出,如果听任当前一些地方的房市高杠杆,将会是另一场金融灾难。
由于房市体量更大,牵涉面更广,加上房贷游戏规则、风险识别和监管上的不足,对国民经济和广大人民群众造成的危害会更大,尤其是银行的坏账风险。
黄奇帆说,当前我们国家去杠杆,包括去政府债务、包括去工商企业债务,还包括金融系统内部的各种杠杆,尤其要注意金融创新的杠杆和理财产品为了牟利而加的杠杆,特别要注意一些融资项目跨界叠加形成的高杠杆。
黄奇帆举例说,比如最近房地产交易中有一些房产商——也有些房地产买卖中的中介公司,他们给购房者提供首付支持。我们一些银行的购房贷款首付已经从原来的40%降到30%,现在有些已经降到20%,如果房产商或者中介再给买房的人提供10%到20%的首付,实际上就使得买房的人变成零首付或者5%到10%的首付——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就是零首付,房价也就没头没脑地一两个月、三个月暴涨了30%、50%。这和去年股市高杠杆造成的3000点到5000点的后果是一样的。
黄奇帆指出,要更注重去杠杆降风险,绝不能用加杠杆的办法来促销售、去库存。“如果用加杠杆的方式去库存,跟中央精神是背道而驰的,会给经济带来巨大风险。”黄奇帆强调。
无独有偶,中国楼市近日也出现了类似情况。3月1日,沈阳市政府发布楼市新政,对毕业未超过5年的高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实行“零首付”政策。虽然同日,沈阳官方即回应舆情,指“零首付”政策还处于前期调研论证阶段,暂不具备出台条件。但业内分析人士指出,从经济层面讲,这也是加大杠杆,对于第三方银行来说,风险非常严重。
华夏时报日前报道称,目前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中,三成购房者是借助中介公司杠杆来完成购房的。单就中介行业而言,通过“场外配资”实现购房成交金额或早已超过1万亿元。“各大中介公司公开宣传的数据也显示:链家约有2100亿元使用了杠杆成交,房天下大约2000亿元,我爱我家大约也有800亿元。”如果银行按揭+首付贷的双重杠杆叠加,楼市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新华社上周曾连续两日针对火爆的楼市发声,指出除政策利好外,借助金融杠杆入市的投机行为也是导致深圳楼市火爆的推手之一。
新华社当日总结了深圳楼市加杠杆现象和相关数据称,深圳按揭平均成数高去年12月份达到65%,远高于“北上广”,与70%的最高贷款成数限制相差仅5个百分点,可谓将贷款杠杆几乎利用到了极致。此外,深圳住房市场上还出现了不少众筹、P2P、首付贷等高杠杆房地产理财产品,相关贷款资金以购房首付款等形式流入楼市。在拼房网类的房产众筹平台,投资者最低只需投资1000元即可参与购房并分享房价上涨的收益。文章还称,深圳楼市中的投资客比例已超30%。
新华社文章警告称,“一定要警惕出现‘杠杆上楼市’。”首付贷和众筹购房突破了深圳首付比例不得低于30%的按揭贷款政策规定,同时加重了购房人的偿债负担。一旦房价下行,这类投资者因出资额很低,更易弃房断供,从而进一步加大银行按揭贷款风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尹中立也在《21世纪经济报道》撰文称,2016年的楼市与2015年的股市有不少类似之处。2015年的股市就是在“两会”之后,在“银行资金流入股市也是支持实体经济”等言论刺激下,在“4000点是牛市的起点”的不当引导下,出现疯狂的——短短2个月时间里,上证指数大涨60%,创业板指数上涨100%。
尹中立认为,相对于股市来说,楼市更重要。如果楼市出现暴涨暴跌,对经济的打击将难以估计。股市在5000点时的总市值为60万亿元,与居民的银行存款接近,而且其中有50%左右是国有股或法人股,与投资者直接相关的市值只有20多万亿。而楼市的总市值至少在200万亿元以上,是个人投资者持有股市流通市值的10倍以上。从全球经济史看,几乎所有的金融危机都是由房地产危机导致的,只要楼市出现大的波动,经济与金融一定会出现大问题。
“金融风险点多面广,相互传染,要高度重视当前金融领域各种风险点。”全国人大代表辜胜阻说,这需要把握好去产能、去库存和去杠杆的力度和节奏。要更多用市场化方法去产能,建立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规范地方政府举债。
在房地产杠杆已趋高位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杠杆来刺激楼市,随后的风险如何,谁也没法预知。
新京报评论指出,相形之下,发展多元化楼市供应,从需求端做好减税细节,让房产回归消费品属性,并以公共服务完善增强“市民化”吸引力,更契合去库存的长远之道。否则,若动辄在加大杠杆上下工夫,最后承担风险的,必将是整个经济体系。
烈马西风解读:
老黄说的不是没有道理,但是恐怕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
所谓杠杆的高低应该有一个衡量标准,如果超出了买房者的购买力,那就会产生坏账风险。而不是取决于首付的多少。
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是许多人没有偿还能力但是依然拿到了贷款。现在是许多需要房子的人有偿还能力但是受困于首付。
就像货物积压必须降价处理一样,房子的积压也需要给出优惠条件来。
但是,如果政府一味只管降首付,而不管对房价变化的影响,购买者的偿还能力,那就是过于简单的去处理这个复杂的问题。
一句话,政府必须对库存进行控制,对整个清理过程都能控制住。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梁福龙金融去杠杆对财富管理市场的影响
手机上阅读文章
  主持人(辛伟):各位来宾,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中国财富50人论坛2017北京年会分论坛会场,我是中粮信托总经理辛伟,本次论坛的主持人,首先我介绍一下参加本场分论坛讨论的嘉宾,他们是:
  人民货币政策委员会秘书长温信祥;
  行长 张健华;
  董事长 储晓明;
  星石投资董事长 江晖;
  董事长 窦玉明;
  欢迎各位的到来!本场主论坛主题是金融去杠杆对财富管理市场的影响。本场论坛由星石投资提供支持,下面有请各位讨论嘉宾上台就坐。
  大家好,各位嘉宾好!既然我们本场论坛主题是金融去杠杆对财富管理市场的影响,在严控金融风险大背景下,金融去杠杆势在必行,那么该如何掌握好去杠杆的节奏?避免风险叠加对市场造成过度冲击,在去杠杆和严监管形势下,财富管理机构应该如何积极调整,寻求转型。其实今天在座的诸位既涵盖了人民银行政策指导的领导,也涵盖了各方面的银、证、保、基金、信托的人士,我们下面先请温信祥秘书长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温信祥:谢谢主持人,谢谢大家!这个题目叫金融去杠杆,但是金融去杠杆这个词我们货币政策报告里却从来没出现过,后来问了一下,说是市场人士根据我们做的事总结出来的,说你们现在就是在干去杠杆。后来我觉得党中央文件里明确提出是经济去杠杆,第二,到今年一季度以来,确实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就是名义增速超过M2增速。我们一季度是10.6,二季度9.4,经过平点指数调整以后名义GDP增速超过M2增速。这个现象是值得关注的,因为从2010年以来这是第四次出现这个迹象,而且每次都会持续三到四个季度以上,目前已经持续了两个季度。第二,根据历史经验,每当名义GDP超过M2增速的时候,都会有利于降杠杆,它还有一些特点,有利于整个宏观杠杆率在历史上05、08、2011年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杠杆率都回落比较多,特别是05年总杠杆率比回落7.3,08年回落3.6,2011年回落0.4。我说这个什么意思呢?今年上半年以来我们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就是名义GDP超过M2增速,根据历史的经验,杠杆率会下降的。确实实现了至少稳住杠杆率的情况。
  当然我们知道,杠杆率是一个微观的概念,现在用于宏观,如果说有国家的资产负债表,直接用负债率表达,但是我们国家还没有很准确或者很好用的资产负债表,所以实际上都是总负债比GDP来表述,这两个东西总负债是余额,GDP是流量的概念。但是大概都用这个来表示,所以跟微观上资产负债率表达的杠杆率还是有点不一样,或者银行发生金融危机以后,除了资本充足率之外,还加了杠杆率,那个杠杆率是微观的概念,现在我们说总杠杆率是宏观概念。按照经济四个部门又可以分为四个部门的杠杆率,比如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居民部门、金融部门。我国来看,企业杠杆率比较高,106左右,杠杆率也有不同口径,BIS和IMF和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授权编制的杠杆率有点差别,主要原因有一个,就是一个影子银行的因素。另外大家知道现在政府搞了很多融资平台,所以一会儿统计到政府部门,一会儿统计到企业部门,这里面有交叉的部分。第二,当然我们政府杠杆率没有超过国际警戒线水平,但是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所以习总书记讲的八大金融风险,其中一个就是地方政府债务膨胀,危机和金融风险。我们的看法,现在地方政府债务和金融交织在一起,所以这个跟今天的题目还是有关系,因为很多资金是通过资管进入了地方政府债务里面,地方政府大概有几种模式,一种是原来最早的融资,最早是有贷款,然后融资平台,然后PPP,然后投资基金,然后地方政府购买,以前靠土地财政,现在靠金融创新。已经引起了很高的高层关注,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为什么在预算法出台以后,在审计署审定基数以后,是不是还有一些隐性的东西出来,为什么屡禁不止,当然地方政府承担主要责任,这个不是我说的,人家也说金融部门要承担责任,甚至要追责。因为总书记讲地方债务讲了两句话,一个叫终生问责,责任倒查,所以大家要考虑一下,如果倒查责任别查到金融部门,这个是有来头的。
  第二,对金融监管的看法。随着金融创新,各种形式特别多,但是我觉得对金融,对银行监管,本质上有两条,最重要的是资本监管,当然08年危机以后,又加强了流动性监管,资本监管就是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的资本监管的精髓可预期风险与拨备来解决,未预期到的风险用资本解决,资本是承担这种剩余风险的。所以有两个事情,一个是拨备要提供,有没有提足,比如按表外的这些东西,实际上就是刚性兑付,最后要承担风险的,有没有提拨备,有没有资本金,这是核心。第二个金融核心是合规,合规有很多规矩,你不能逾越,这是常规的监管。我想讲资本标准监管什么叫穿透,就要穿透,提足资本,这是很重要的。
  另外一个观点,我们货币政策,关于挑战现代金融稳定的两个因素,宏观上是总杠杆率比较高,虽然不是世界最高,但是每年上升比例比较快。第二,微观上我们现在影子银行迅速膨胀,特别是都引起很大关注。一个是宏观,一个是微观,各种金融乱象,这不是我说的,这是文件里说的。大家要引起高度重视,金融乱象丛生,咱们国家的话语体系里用上“乱”字的都比较严重的,随之而来的那就是处理。不要小看这几个词。
  最后想讲一点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的配合,从美国和日本经验来看,08年金融危机以前,美国货币政策宽松,金融自由化,管制放松,所以监管也超级宽松。发生危机以后,美国用超低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付金融危机,但是金融监管加强了,目前美国货币政策已经走上加息的轨道,回归常态化,这个时候美国特朗普也提出放松金融管制,所以这个是双松双紧,松紧配合的,具体到我们国家来看,双松双紧都不好配合,我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比较强的监管,稳货币+强监管的组合,可以控制金融风险的同时,为实体经济提供比较好的支撑。谢谢大家!
  主持人(辛伟):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股份制银行,下面我想请华夏银行张健华行长分享一下对金融去杠杆财富管理市场的影响。
  张健华: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我接着温秘书长的话谈,刚才主持人问到这个问题到底是金融去杠杆,还是经济去杠杆,实际上他刚才已经回答了。中国的问题主要出在我们的产业部门,我们的家庭部门债务率不高,政府债务率可控安全,银行业是否高?金融业是否高?其实要看整体的按业资本充足率来算,包括我们的拨备,目前账面上我们是足够的,可以这样说是稳健的,当然背后有多少,是不是还有一些隐藏的没报出来的不良我们不说,我们只看财务报表,包括国家资产负债表,我们都拿过来看的话,金融部门本身,因为其他行业不是负债,真正能够用自身资产负债表承担债务的就是银行,其他证券、都是财富管理,跟我们今天主题更加契合一些。财富管理理论上是替人理财,自己不用有负债的,是专家理财的一种模式。
  但是作为商业银行来说,它要用自身资产负债表承担债务的,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判断到底我的债务水平高不高,其实更多是看银行。这是企业性质决定的,另一种是由于它在市场当中的地位,因为中国的金融体系,还是银行业为主,归根到底,银行稳中国金融就能稳住,银行不稳中国金融会乱,当然中国现在银行资本已经到了大而不能倒了,我们说杠杆率高不高,金融业要去细分的,不是简单一句话,就像今天早上杨行长讲的,我是同意的,有些我们还是要细分,杠杆好不好?阿基米德说了你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那杠杆当然是好的,杠杆可以放大,杠杆可以提高效率,其实杠杆本身没有罪的,杠杆问题在于你是不是会引发问题,我们现在关心的是什么问题,现在大家担心的是你是不是过高了,什么叫过高?银行有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充足率标准,有拨备标准。温秘书长说了金融危机以后又增加了杠杆率,业杠杆率现在也不高,杠杆率我们说它是微观的,但是我们也看全行业杠杆率,比如我们用全部银行业的资本占总的账表内总资产的比例,可以简单算出一个杠杆率,这个杠杆率是不是越高越好?其实不见得,但是要有一定稳健性,因为金融业本身就有放大效应,杠杆效应,否则你怎么能够所谓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呢?金融业是资源配置的机构。
  所以从这点来说,我们不要简单说杠杆好还是不好,首先一个问题,别简单评价它有杠杆好不好,要看杠杆高到什么程度,能不能承受?第二,杠杆合理不合理,到底怎么产生的,来源于什么?比如金融业现在谈得更多的,说白了我觉得就是金融同业业务,归根到底一句话,所谓金融去杠杆,就是金融同业业务多了,但是金融同业业务是不是都该限制?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因为金融同业是不一样的,大家业务、产品都是不一样的,现在都讲金融服务,我们是做服务行业的,服务行业本质是以客户为中心,现在客户需求是多方面的,我们每个机构都希望给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当我没有这个产品的时候,我势必有两个,今天早上的华融资产,他享受了很多政策红利,牌照红利,资本几年来发展这么快,他们有大量国家政策扶持,你要给我发展成金融控股集团,那我也可以很快,那你现在没给我怎么办?我和其他同业之间的合作允许不允许?我引入其他行业的产品,比如说我引入信托的,我也可能引入证券、基金的,我们现在都在加强同业合作。后来我在行内强调一点,我们未来华夏银行发展,贯彻国家“十三五”时期最新的发展理念,叫做开放共赢、共享,我要开放、共享,其中不就包括合作吗,我和同业之间的合作,如果简单都把它作为我在搞得越来越复杂了,把产品搞复杂了,我觉得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首先还是要看产品是不是真正复杂到最后谁都看不懂了,我们有没有那么复杂,通常来说中国产品还没有复杂到那种地步。说实话监管部门只要下点决心,只要一看把你叫过去一问你的产品就知道,到底这个责任、风险是谁来承担的。
  核心问题是,有人说交易环节多了,底层资产、法律关系不清楚,谁说的法律关系不清楚,那都是经过律师认定的,我们彼此之间做交易的时候,承担什么责任是清楚的,这个责任是明确的,它是符合中国公司法和合同法的。那么在中国的情况下,我们订立的合同,最后都说属于放大风险,搞复杂了,如果这样说,实体经济如果没这个需求,以前有没有咱们不能说话一点没有,我觉得金融同业之间互相做的纯粹交易型产品,有没有?有,但不是说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好像我们同业之间做的业务都是这种性质的,但是还是要细分,哪些产品应该限制,哪些产品不应该限制,哪些同业业务还是可以做的。首先我们客户有没有需求,我需要提供全方位服务,当我没有这个产品和牌照的时候,我就会寻求其他外部合作。但是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我的一些客户可能不同机构有不同优势,我们有一些小银行可能会买我的资管产品、理财产品,确实它的放贷能力,资产获取能力低一些,我们像这种市场化程度高的机构,他可能会寻求得高一些。我们又会跟其他信托合作,他收益也可能比我高一些。如果我通过这样的交易就放大了同业之间的,或者市场上的融资成本吗?某种程度来说,经过几转一定会加高成本,为什么?有通道费、有中间费用,各自都要承担一点,我承担责任我一定要拿点钱,挣点手续费,一定会加大一点,但是大家别忘了,人家也不是白拿的,这样就改变了一些法律关系,把一些产品和业务的法律关系就改变了。这种到底算是创新,还是算乱办金融,或者金融乱象,这个一定要分析。
  所以为什么说现在大家说监管部门提出了问题,把治理问题提出来了,但是现在实际上真正在分析,具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还是比较慎重的,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做法。今天早晨的时候讨论,其实有嘉宾已经提到这一点了,有一些杠杆我们是该减,但是真正的减谁?来源核心还在于企业部门,而中国的企业部门债务率过,现在还有谁债务高?白教授今天早上讲那么多,其实他没有说透一点,我们现在国有债务率高,平台债务率高的,担心的也是这个。这样有一些比如他们拿到的资金成本都是很低的,那剩下的一些产品,或者说它有一些也高,因为它有一些不符合我日常代管条件的,它必须通过表外走一些非标资产项目去做,非标资产一定要经过转圈,才能符合现在一些项目投资的规定等等。那他加了一些成本也是必然的,他为什么愿意?这个成本他还接受,说明他有需求,归根到底还是需求拉动,你说供给有没有这个责任?有,秘书长也提到了,金融业咱们不要被人家抓住,我们自己在那儿盲目地干,我们自己盲目扩大风险,我们确实有这个责任,有这个义务。但是我们讲你最终还是实体经济有需求,他要用这个资金,那你配置是不是最有效,到底该配置到哪个部门,其实市场经济价格杠杆理论来说,如果我们市场是有效市场,我们不说无效市场,如果有效市场价格其实是能够反映资源配置效率的,谁能承受高成本的,理论来说它的效率是最高。现在很多市场经济是乱的,你不要想一出是一吃,或者你治理问题的时候不通盘考虑,只考虑一个问题,就容易作为过大的波动,也是白教授今天提的例子。我们金融业去杠杆也好,或者加强金融监管也好,我想说一个观点,我们还是要细分一下,把这些金融的杠杆加在哪儿了?我刚才说金融杠杆本身一定会有的,无非是你不要过度,无非是你不要超过金融安全的容忍,我们的监管指标,我们很多都是有监管指标的,包括金融同业占比其实都是有监管指标的,不是说这些东西都是我们自己盲目随时随便可以扩大的。在这样的基础下,其实杠杆的问题,我觉得因为今天主要谈金融去杠杆对这个的影响,先得把杠杆讲清楚。因为今天早上大家也是讲杠杆多少是什么,金融杠杆怎么回事,我想说杠杆大家不要看成是洪水猛兽,最关键是能不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还有杠杆得是合理的,得是对经济确实有好处的。谢谢!
  主持人(辛伟):储晓明董事长是横跨金融资产管理行业多种业态的,他既是银行资产管理行业的先驱者,又是信托资产管理行业的探索者,同时还是推动券商资产管理行业转型的转型者,所以您能不能讲一讲您对金融去杠杆的理解。
  储晓明:感谢主持人,和辛总在十几年就很熟,我们一直合作得很好,今天又在他的带领下完成这个任务。的确我想换一个话题,因为刚才两位领导讲的关于去杠杆讲得非常好,实际上金融工作会议以后,资管行业大家都很忧虑,未来这个行业到底怎么走?金融工作会议对资管行业到底有什么影响?我想结合上午吴老师的演讲,我现场做了点笔记,跟大家交流我的观点。
  实际上中国的资产管理市场,我们正式应该说是从07年商业银行的理财开始,十年的时间。十年的时间,我们的确取得了成就,我们现在成为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已经超过了日本。成绩的确是主要的,但是我们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我们法律关系不清晰,监管某种程度上还不如人意,金融乱象还不时发生。金融工作会议以后,资管市场到底怎么走?因为题目里有影响的问题,我想首先怎么样治理好我们存量市场,现有市场,根据统计数据,到去年年底总资产规模110万亿,这个数据不算小了,当然扣除重复的一些相互记账的因素,我估计六七十万亿应该是有的,这个市场一旦出现大的风险,我理解比银行的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冲击还要大,因为它直接关乎的是的直接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所以我觉得总书记把资产管理市场作为重要的领域来关注是应该的,的确是看到了问题的关键点。因为大家也知道前一段发生的互联租宝等等导致社会混乱。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想从两方面讲:第一,我们怎么治理目前的市场。第二,我们怎么转型。
  第一,怎么治理这个市场,我的观点还是要综合治理和系统推进。最近我们也注意到一些监管的政策措施,总体来讲,我认为是可行的。但是我觉得可能要更关注系统推进和综合治理,今天的问题不是一天发生的,是我们过去十年累积的问题,是我们在资产管理市场有很多短板,比如法律短板,比如监管短板,我们自律管理的短板和基础设施的短板。先讲法律短板,我觉得首先要厘清我们的法律关系,我们现在信托法是在信托第六次整顿的背景下起草的,有它的特殊背景,所以在2011年人民银行有一个文件,说从事信托业务必须经过人民银行和证监会批准,因为有这一条,比如证券行业因为有这一条,不敢说法律关系依托信托法,而是叫委托代理管理。实际上这里面有很大法律问题,实际上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就是信托法律关系。所以第一条还是要明确,还是要回归本原,我们资产管理它的上位法应该是信托法,这个最近业内呼声是比较高的。信托法起源于英国的衡平法,它的最大作用是保护弱者。我们回过头来看今天资本管理市场里面,弱者是我们的委托人,我们的机构是强者,所以我们很多条款合同是不合理的,是不利于保护委托人、投资人利益的,所以信托法最大意义是保护弱者,保护委托人。
  二、吴老师上午提出要在信托法里加几章,我个人建议还是学习日本在信托法上的建设,日本1922年颁布信托法和信托业法,这个值得我们借鉴。我个人理解,信托法是规范大的信托关系的,应该有信托业法,把信托公司、银行、证券、保险,凡是从事这类业务的应该都遵循信托业法,我个人不建议在信托法里加几章,因为那几章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信托法不应该经常修改调整,而信托业法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修改。所以应该制定两部法律。
  三、我觉得信托业法的修改,必须和商业银行法,和证券法修改相互联动。我注意到证券法已经开始在修改,但是根据我的了解,关于信托法律有关的东西还没有体现到里面去,我觉得这个将来可能会是一个遗憾。
  下面谈一下完善监管制度,监管我们不得不谈监管和创新的关系,美国经济学家凯恩斯1984年获得诺贝尔奖,他认为金融和监管本身就是矛盾体,金融和监管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动态的,是创新、监管、再创新、再监管,是动态博弈的过程。根据这个理论来看,我们看过去五到十年,我们应该承认,我们感官的确是放松了,的确监管按总书记说的没有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更多可能把精力放在行业发展中,没有放在行业稳定上,这是总书记在金融工作会议上讲话中讲的。我注意到目前行业上有一种倾向,似乎大家都不敢谈创新了,中国未来的资产管理市场,如果没有创新,它仍然也没有发展,比如说我们一些产品里面,我们缺少风险对冲的产品,这本身就需要创新。比如现在比较热的资产证券化,包括地产基金,这些都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所以我觉得监管和创新的关系,可能要妥善处理好,我感觉我们最近有一些过度。包括对于历史问题的处理,我个人也建议应该有一个节奏,不能形成另外一种风险去化解风险,这个问题会出大的问题。
  关于监管里面,还有分级监管问题,这次金融工作会议成立协调委员会,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现在大量风险出现在基层,出现在一行三会够不到的地方,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够不到的地方,这里面是风险丛生的地方,所以我们国家应该构建分级的监管体系,也就是二级监管体系。另外我觉得应该综合应用各种监管。
  另外是资产管理自律的问题,自律问题最重要的是投资人管理问题,也就是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投资者,给客户真正进行风险评级和分类,和风险管理。还有一点,要信息披露。我现在也看到我们很多机构信息披露,产品披露我都看不懂,说实话我做了十五年这个行业,的确很多产品信息披露我是看不懂的,有点类似于美国08年金融危机里面所谓的产品,我们现在说实话产品的披露黑箱,不比那个时候差,不比美国08年金融危机那个时候差,应该说链条很长很乱,根本看不清楚,看不清楚底层资产到底是什么,我觉得这是很大的问题。另外金融风险管理问题。
  另外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大数据、云计算这么发达了,我们完全有条件构建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切都透明化,可能风险也就比较好控制,比如能不能实行机构黑名单制度?比如能不能实行从业人员黑名单制度?而今天在出了事,明天跳到信托公司,后天信托公司出了事又跳到银行去了,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以上这些工作如果不做好的话,未来的发展我认为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
  第二,关于证券行业的问题,证券行业目前也面临转型的很大困难,我理解最大转型是思想发展观念的转型,如果说我们真正回归本原,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你就不会给客户做虚假宣传,你不会说项目收益率50%,你拿45%,给客户5%,这是最大的转型。二是业务转型,一个是要从注重产品的开发,向客户的资产配置去转型。要从通道业务向主动管理转型,另外还有人才队伍的转型。时间关系就提这几点,谢谢大家!
  主持人(辛伟):作为中国公募基金行业,最早引入人力资产资本化定价,推动中国资产行业最重要的资产显性定价的机构,我觉得中欧基金是当仁不让的,请窦玉明董事长讲一讲对今天讨论主题的理解。
  窦玉明:刚才几位领导谈得都非常有启发,我谈得窄一点,谈一些具体的,我们认为去杠杆对于资产管理公司的影响。我自己的理解,包括最近整个治理整顿,可以感觉到银行对基金委外业务有一些收缩,对我们业务也有一些影响,最根本的是会影响到资产管理行业慢慢可能对主动投资领域会要求越来越高了,因为过去基金公司它也会做一些,包括基金公司子公司会有一些做通道业务,所谓通道业务就是借助牌照,法律关系,可以挣一些手续费,随着现在去杠杆、去嵌套政策的落实,这些行业未来会逐渐收缩,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怎么把主动投资做好。我认为中国基金行业面临的一个挑战,怎么能够提供更为稳定标准化的一些产品,什么意思呢?基金行业是金融业中的制造公司,如果打个比方,基金公司就类似造汽车、造手机的,银行如果说在某个定位上是类似渠道,是为客户服务的,它是销售商,为客户提供各种产品服务的,我们是前端的制造商,我们制造产品。对制造商要求来讲,基金行业,我们走到今天,我感觉目前我们存在的还有提高的空间的地方是,我们还没达到那种非常能够大规模产出质量稳定的产品,我们看到很多公司,可能业绩今年好,明年不好,A产品好,B产品不好,它这种稳定性不够。如果再和汽车业打个比方,奔驰汽车今天做一批汽车质量好,明天出一批汽车质量又不好,或者这个汽车好,那个汽车不好,我觉得基本功能有时候产品稳定性还不够好,产品稳定性不够好,在于我们行业过去发展比较快,我觉得在整个流程、标准化、人才队伍培养,各方面都还做得是不够的。
  在我自己体会,很多制造商、基金公司表述自己的时候会神话一下,实际上我们就是“金融民工”,就是一个工匠,跟汽车厂的工人没什么两样,这个也不难,投资工作我做了二十年了,我觉得这不是什么难的事,就跟做医生一样,认认真真干十年就会干了,就是这个活。但是很多人会把自己神话,一方面被神话,另一方面,有些妖魔化,要么就是坏人,要么就是神仙,我觉得既不是神仙,也不是各个都是坏人,他就是一批工人,把这个活好好干好,我们也没有把自己拉得那么高大上,我们就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需要认真工作的工作,基金经理,研究员,基金公司的人,我们怎么回归自己的本色,能够把这个活干好。过去整个人员培养也不够规范,流程建得也不够完整,所以有个别天赋好的人可能做得业绩好一点,天赋差的业绩差一点,如果把体系都能建好,保证整体产出质量,出去的产品给客户的都是合格的,咱不能说各个每年都挣50%、70%,我觉得不可能,但是如果能够给客户很好的回报,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拿到这些产品我觉得就很好了。
  所以对于我们行业来讲,怎么回归本色,因为这个行业像汽车业一样,在中国算新兴行业,在中国有二十年历史,但是在全球来看,资产管理行业已经上百年历史,非常成熟了,我们这个行业幸运在我们可以跟人学就行了,比如中国造汽车也不是自己发明的,它也是跟着德国、美国、日本学,学完了以后自己把事做活,我们资金行业也是一样,跟着人家学,人家做好的事,我们老老实实做好,现在很多地方模仿学习过程中还没有做到位,如果做好需要90分的话,整个行业发展才五六十分,还有很多细节和流程没有做好,希望整个行业大家在一起能够把心放回来,回归本色,好好做好我们工程师,做好我们的工人,我们也不是神仙,好好把产品宣传正了,能够回归资产管理的本色,这是我们行业下一步应该走的一条路,谢谢!
  主持人(辛伟):江晖先生是中国私募行业最早的试水者,到目前星石投资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管理规模排在行业前位,管理基金收益始终排在行业前位,管理的规范性始终排在行业前位的私募管理机构。请江晖先生讲一讲您的感想。
  江晖:今年中央提出金融去杠杆,为什么金融去杠杆这么大背景下,一般来说资产市场都不太好呢?但是今年反其道而行之,过去去杠杆像08年金融危机,像2011年也经历了一次金融去杠杆,那时候股市跌得一塌糊涂,而今年中央提出金融去杠杆,但是股票市场反而慢慢上涨。第二,私募以股权私募为主的私募行业来说,在金融去杠杆里面,我们认为不是收缩的态势,而是比较继续往上发展的态势。我给大家汇报一下我的两个看法。
  第一,作为证券市场来说,现在金融去杠杆整体在收缩,金融杠杆率导致减少,包括银行尤其中小银行资产负债表增速在显著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股市虽然没有跌,反而涨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股市的去杠杆要远远早于这次提出的金融去杠杆。在2015年的时候,股市当时杠杆率是非常高的,而在2015年中的时候,我们监管部门就开始对股市进行了一次强制去杠杆,所以当时有很多杠杆率非常高的产品,几乎在一夜之间被杠杆去掉了,时间非常快。所以当时导致股市出现了三四下跌,一次是2015年6月份比较大的下跌,后来虽然有国家救市,但是在月份又一次大跌,还有在2016年退出垄断的时候又一次大跌,经过三次大跌以后,股市去杠杆已经率先完成,估值已经恢复到比较低的水平。所以这次金融再提出金融去杠杆的时候,债券市场比较明显,还有像同业市场银行理财都有比较大的压力,但是股市因为它前面在2015年、2016年初的时候经历了三轮大跌,所以它率先完成去杠杆,所以相对其他金融市场来说,它相当于是一个估值的洼地。所以其他市场去杠杆以后,这个资金反而会流入股票市场。所以从这一点来看,股市现在是整个金融资产行业资产存量最好的地方。
  二、全球经济也好,中国经济也好,在金融危机以后,已经在不断地出新,很多行业尤其民营资本为主的行业,它已经在市场化出新,因为不出新行业就倒闭了,或者跑路了。剩下的都是胜者为王的,他会越来越好,越来越上升。而且国有为主的行业,都是在供给侧改革,行政强制去杠杆,它的产品在上升,它的ROE也在上升,所以我们认为股市会处于长期漫流的过程中。
  第二,作为金融市场的一部分,私募行业越来越发展壮大,现在有十万亿的规模,而这个十万亿里面至少有九万亿是和证券有关,或者和股权有关,所以它是代表未来金融方向的,是直接融资。而我们以后必然以直接融资慢慢替代一部分的间接融资,形成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举的市场,所以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加强股票市场还是比较好的,这个大背景下,私募尤其股票私募会继续发展,继续快速发展。
  二、私募行业比较大的系统,从客户来说,私募的功能是无能为力的,主要是通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销售,因为他们掌握了客户资源,现在金融去杠杆以后,银行理财或者金融嵌套的产品或者预期收益率的产品会慢慢受到压力,因为以前有刚性兑付,以后刚性兑付越来越少,所以它必须有转移,转移到净资产品,哪怕是10%的净资产品,对我们直接融资的私募行业来说都是非常大的蛋糕。所以作为一个私募机构来说,重点是要做好内部管理,做好产品业绩,然后依托于银行进行互补,他们向净资产品转移的时候,我们好好做基本投资的这些私募公司它会随着银行转变转型,我们跟着他们一起发展壮大。
  所以对于私募行业来说,金融去杠杆不但不会受损,反而会继续发展壮大,谢谢大家!
  主持人(辛伟):刚才各位大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去杠杆的理解,其实今天经过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在今天来看,中国经济这张整体负债表有没有必要做一些适度调整,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传统经济结构发展之下,无论是资产端还是负债端,从今天的经济发展指标来看,应该都有了一些过度化的倾向,今天国家主导的是什么?非常清晰地说,我们要去杠杆,本质上是去负债杠杆,过去我们没有触及或者很少触及的,比如地方政府的杠杆,我要去了怎么去?问责。如果你不去我要问责你,国有企业杠杆要去了,过剩产能的杠杆也要去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国家也在鼓励我们的资产端去寻求新的资产证券,其实传统资产钢筋、水泥、存货、房地产,今天的估值客观来讲不便宜,甚至有的偏贵。但是在新经济,在改革的背景下,有没有可能有新的资产类型出现呢?我们觉得是有的,比如新经济推动下,数据资产的产生,这在过去传统资产负债表中是体现不出来的,但是今天这样的资产非常有价值。再比如跨界融合过程中产生新的资产增量,前两天我在美国开会,美国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购并案例,表面上来看是两个毫不相干的行业,美国反垄断法,反垄断委员会对这种跨界行为也无能为力,但是资本市场快速做出反应,大家觉得跨界过程中能够产生新的增量,这是我们在新经济结构中,新万物互联,AI时代到来我们看到新经济的出现,与此同时在存量市场还有很多新的经济出现。比如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特别是围绕着人力资产资本化重新定价的,员工持股改革过程中,我们有很多机会。以中粮集团为例,我们最早作为国有企业改革试点,到今天为止我们一共推动四家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时赋有员工持股改革。第一步引入行业民营竞争对手,把中粮集团股权降多50%以下,去年进一步推动员工持股改革4个亿金额,11名核心管理团队,193名核心骨干员工,他们自有出资2.4亿,我们配套6个亿,每个人拿出北上广深一套房,我们帮你配一套房,咱们看看这个企业怎么样,做完以后我们当期盈利是有一些下降,但是资产市场作出了反应,一周股票上涨28%,而且今天我们进一步和我们核心合作伙伴加多宝,对它的品牌和核心业务又形成合资,这个企业非常典型代表了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员工持股改革,去推动存量资产,特别是存量资产中的人力资产资本化定价的重新挖掘。所以整体来看,如果我们对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在技术引领下,改革推动下,国家政策引导下,我们觉得中国整体资产负债表是有很大提升空间,这个提升空间就为我们在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的财富管理,应该是寻求了更加清晰和明确的增长点。
  非常感谢在座各位金融管理和财富管理业内专家和监管领导者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发言,下面进入到圆桌论坛的嘉宾讨论互动环节,我们非常希望看到在座诸位,能够针对你们感兴趣的问题,利用有限的时间,两各位嘉宾给予提问。
  Q:请各位明确一个问题,这一轮金融去杠杆也好,宏观去杠杆也好,大约多长时间才有比较清晰的信号结束?
  温信祥:这比股票指数还难预测,因为我刚才讲了,一个是总杠杆率,另外一个是分部门杠杆率,我们并不是都高,从目前来看,去杠杆依然还是要平衡稳增防风险的,去杠杆为什么难以下手?还是始终要考虑稳增长和去风险怎么平衡?现在为什么中央决心比较大,觉得原来的路子很难再走下去了,供给侧改革,需要有一定的市场初期。但是杠杆率水平到底多高,我倒是赞成高低也很重要,但是还是整个经济能够循环起来,我们现在经济供给和需求的失衡不能正常循环,投资和产出如果能正常循环起来,就可以像刚才讲的,在金融和实体经济能循环起来,就可以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现在我们的问题更多是结构性问题,而且是结构性的堵塞,可能还是要回归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来,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并不仅仅是去杠杆,去杠杆也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还是把经济协调稳定发展,改善民生这些能够平衡。现在之所以比较担忧的,就是我们现在要用越来越多的投入货币获得同样的GDP增速,这个显然是难以持续的。如果投放货币能够解决问题,那津巴布韦就是最发达的国家,所以它的问题还是经济能够良性循环。谢谢!
  Q:我想问两个问题,一个是我想问一下温秘书长,刚刚健华行业说了,现在去杠杆问题可能主要是同业去杠杆问题,我想问一下监管现在对于同业业务到底是什么样的定位?包括同业融资和同业投资都是有的,未来对于同业投资监管是什么定位?第二,问一下健华行长,您提到同业现在有一定业务合理性,但是未来同业业务发展还有什么新的方向?
  温信祥:因为同业业务本来是正常业务,正常的同业往来,同业拆借,同业合作,很多银行都有同业部门,这是很正常的,包括同业存单,也是作为市场化,走向存款放开很重要的步骤。但是现在为什么引起比较大的关注呢?一个是量,还有一个是这个事有一些扭曲,同业存单发到5点多,出现一些问题。一个是央行宣布从明年开始把满足一定标准的同业纳入MPA考核,另外银监会也有具体的监管,主要还是银监会部门,我们央行在像金融机构最后一公里,还是要依靠三会监管,你们可以关注一下银监会的一些政策。
  张健华:关于下一步同业合作还有哪些方向,刚才温秘书长已经提到了,那些正常的,至少现在监管允许,甚至有一些本身就是鼓励发展的业务肯定是可以继续做的,除此之外,我觉得更多的可能还是发挥专业优势,比如银行业是渠道优势,比如投资机构可能有它的优质资产获取的能力,有投资收益回报的优势。在这些方面,我觉得实际上还是有优势互补,不能说我的钱通过,刚才江总也说到,现在银行委外业务在下降,银行将来委外业务能不能做,我觉得不见得一定不能做,只是做了以后,我的客户能不能有优选,把他们真正分类,我不在中间承担责任,我把客户打通和我的委托机构,受我委托的机构,产品之间直接关联上,不要我在中间做了一道防火墙,大家有什么事都找我,我将来还是回归到财富管理也好,资产管理也好,回归到本原。如果我们真正的,我只是起这样的一种作用,让合格的投资人买合格的产品,像这种业务,我感觉还是应该有市场的。至于说具体的在什么产品,我相信咱们同业是聪明的,它一定能够创造出来一些新的,但是新的只要你的游戏规则别老来回变,尽快有一套成形的游戏规则之后,包括刚才主持人也提到了,游戏规则定下来之后,还是要鼓励创新的,不能因为我们有问题,我们防风险,最后什么都不做了,所以大家还是应该抱有信心。
  Q:我是做人工智能金融的,我的问题是创新和监管,创新总是在监管之前,监管总是在创新之后,人工智能金融肯定是在创新,但是创新我们也是需要知道未来的趋势,配合以后的监管,怎么来规范自己,这种人工智能在未来智能头部,很多时候都是创新。
  温信祥:第一,我觉得未来人工智能头部,在资管行业里应该有广泛前景,因为我们国家以散户为主,比如我现在有点钱在银行,我也不知道买什么产品,希望有人给我推荐一下,我觉得很有前景。第二,如果有存款就按照存款类监管。
  储晓明:第一,我认为没有创新就没有监管,肯定创新在前,监管在后。因为监管就那么几千人或者三万人,肯定是机构走在前面,所以没有创新就没有监管。第二,人工智能的确是一个方向,包括我们这些机构都在研究人工智能的问题,但是人工智能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必须按照规则,不能破坏规则。可能你的人工智能做得非常好,但是你可能太前卫,太超前了,你也是不行的。所以在现有规则下做你的人工智能可能比较现实一些。
  Q:听了各位的说法,去杠杆主要目的是去除中国经济发展风险,核心还是为了稳定中国经济发展,我们现在不太清楚去杠杆是哪些行业是我们未来的重要方向?
  江晖:去杠杆最核心是要去掉过剩产能,在过剩产能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过多的杠杆。所以我看中央的精神,比如地方融资平台,比如国有企业过剩产能是非常多的,所以这个要去掉。但是我想重要的不是这个事情,如果你看好什么行业,我想重要长期来看有效的,你看它的行业竞争力有多强,有没有什么前景,这才是最主要的。所以和去杠杆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关系。但是在这个里面要去掉的过剩产能以后,剩下的不就是比较好的吗,所以总的来说,就像我们投资股票一样,现在来看最重要的是选那些胜者为王的行业,不管是市场化自然除清的也好,还是被中央行政改革去掉的也好,我想剩下的都是很好的。
  Q:我的问题是围绕着“三去一降一补”和二级市场相关,我觉得“三去”和二级市场关系比较大。上半年龙头白马股的表现,主要是和金融体系去杠杆,市场风险偏好降低有关系。六七月份,周期性板块行情和去产能导致的涨价,叠加起来都是有很大的关系。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刚刚提到把国企去杠杆作为重中之重,我们发现国企去杠杆手段无非是债转股,混改和兼并重组,我发现近期这方面国企的动作也是很明显有很多,有加快的倾向,第一,国企去杠杆到什么程度?现在国企负债率大概66%左右。第二,围绕国企去杠杆,下半年有没有可能在二级市场先期像上半年白马股行情和周期性板块行情的潜力?
  储晓明:我理解没有一个指标说66%,是60%合适还是50%合适,这个取决于企业发展和偿付能力,假如你偿付不了,说明你的杠杆是够大的。比如航空业资产负债表百分之八九十可能都是合理的,这个也没有绝对的指标,过去我也在银行做过,根据行业不同,根据发展周期不同,对它的资产负债表,杠杆率理解是不一样的。第二,国内下半年市场,迎接十九大,市场我还是看好的。谢谢!
  主持人(辛伟):我们这一阶段的论坛就告一段落,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DF333)
[热门]&&&[关注]&&&
ABCDFG H JMNPQRS XYZ
网友点击排行
123456789101234567891012345678910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天天基金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决策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资质证明|研究中心|联系我们|安全指引|免责条款|隐私条款|风险提示函|意见建议|
天天基金客服热线:95021&/&|客服邮箱:|人工服务时间:工作日
7:30-21:30 双休日 9:00-21:30
郑重声明:。天天基金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网址:
CopyRight&&上海天天基金销售有限公司&&&&沪ICP证:沪B2-&&网站备案号:沪ICP备号-1
ABCDFGHJKMNPQRSTWXYZ
举报原因:
侵权(诽谤、抄袭、冒用等)
举报邮箱:
举报成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杠杆原理公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