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买下美国的东京房价崩盘如何崩盘的

永不跌的东京房价是怎样崩盘的?|日本|楼市|泡沫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永不跌的东京房价是怎样崩盘的?
  来源:花儿街
  如何在中国实现资产保值增值?这个问题似乎有个永远的大备胎,他的名字叫一线城市房产。在中国,炒股就像去夜店high,碰见渣男的概率高。买房,特别是在一线城市买房,就像一个安静的暖男。随时在你受伤后,给一个温暖的怀抱。&反正就像貔貅只进不出一样,一线城市房产,只涨不跌。秉持这一信仰的逻辑是:一线城市人口密集,外来人口和土豪们共同托举房价,一线城市教育、医疗资源丰富。
  可是,早在几年前,一线城市高企的生活成本就驱使着外来人口告别北上广;优质的教育与医疗资源,并不能撑起一个城市的房价;土豪们在托起了温哥华的房价后,现在已经跑到柏林去买房了。&反正同样人口密集,同样由于奥运会经历过房价暴涨,同样汇集着优厚的资源,同样经历着人口涌入的东京,在日本199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未能幸免于房价的大崩盘。核爆前的东京曾保持过GDP双位数增长的日本经济,在经历了“土地神话”的破灭,中小银行的破产,证券丑闻的暴露后,是如何陷入衰退的;而曾经被奉为“东京房价永不跌”的东京房价,又是怎样崩盘的?&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保持着每年10%的高速经济增长,在短短20年间从一个农业经济小国转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和汽车出口国。
  1964年东京奥运会,1966年大阪世博会,日本向全世界展示了从战败阴影中复兴的国家形象。&为了迎接东京奥运会,日本修建了一系列交通基础设施,兴建了城市。这些大规模的建设带动了日本房地产行业的强劲发展。当时,东京被认为是全球最有活力的国际大都会。1969年,未来学家赫尔曼·卡恩在《即将出现的超级强国》一书中预测,日本将在2000年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然而,还未等到验证预言的那一天,日本就从繁荣的天堂跌入危机的深渊中。1990年,日本股市、楼市泡沫相继破灭,日本经济从此一蹶不振,进入“失去的二十年”。&今天,无论是日本普通民众,还是庙堂高官,都希望借助再次举办2020奥运会的契机,提振日本经济。日本政府计划将东京作为经济增长特区,进行大规模的再开发。公共设施投资、政策放宽、税收制度改革等等计划都已经开始实行。
  外国资本也已经蠢蠢欲动。一批主权财富基金正在涌向日本房地产市场。卡塔尔刚刚买下了一系列保龄球馆;阿塞拜疆接近买下银座的蒂凡尼大楼,而新加坡正准备买下东京西南部婚礼场馆Meguro&Gajoen……&历经了20年的低迷之后,日本的房地产市场似乎重现曙光。此时,回顾那场发生在20世纪末的房地产泡沫危机,或许有助于日本不再重蹈覆辙。&奥林匹克景气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奥运会之一。日本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借助奥运会带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在筹备东京奥运会期间,日本政府正在进行收入倍增与国民经济高速增长计划。以此为契机,东京和日本全国各地都大兴土木,建设了一批交通基础设施。&其中,令日本人颇为自豪的新干线高速铁路系统就是修建于此时。日东京奥运前夕,连结东京与新大阪之间的东海道新干线开始通车运营,这是世界第一条投入商业营运的高速铁路系统。&有数据显示,日本对东京奥运会所有相关事业的总投入高达1兆日元。按照当时的汇率计算,约为30亿美元。这创造当时奥运会历史上最高的投资记录。&其中,日本政府对比赛设施和奥运村投资160亿日元,道路交通设施建设825亿日元,运营费用60亿日元。除此之外的所有投资,都被用来完成新干线、高速公路、地铁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种投资的比例显示,日本并不是仅仅为了举办奥运会而投资。大规模建设带动了房地产建筑业、服务业、运输业和通信等行业的强劲发展,从而带动日本经济的全面腾飞。1962年到1964年,日本经历了一段“奥林匹克景气”时光。&受奥运会影响最深的是房地产行业。除场馆建设之外,东京周边的住宅以飞快的速度发展起来。1964年,日本民间住宅建设总数比1951年增加了71%,而1963年&1964年的建筑承包合同额分别比前一年增长了32.9%和27.8%。&从1961年到1963年,日本房地产行业迎来量价齐升的鼎盛阶段。当时,在短短两年之内,日本建成公寓62栋,2191户,价格也较之前上涨了接近一倍。1964年日本公寓售价平均为950万日元,最高达到1880万日元。&进入8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了令人炫目的鼎盛时期。日本制造的产品遍布全球,日本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大量投资和收购。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美国人的银行、超市,甚至好莱坞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和纽约的标志性建筑——洛克菲勒大楼都成为了日本人的囊中之物。&然而,当日本人目空一切,认为自己是“世界之王”时,一场危机正在酝酿当中。
  签订“广场协议”&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由于能源价格大幅上升,美国国内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1979年夏天,保罗·沃尔克就任美联储主席。为了治理通货膨胀,他连续三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使美国市场名义利率上升到20%左右的水平,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资金流入美国,导致美元大幅升值。从1979年底到1984年底这段时间内,美元汇率上涨了近60%,美元对主要国家的汇率甚至超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的水平。&美元居高不下的汇率水平导致美国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为了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1985年9月,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等5个发达国家的财政部长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决定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兑主要货币有序地下跌,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史称“广场协议”。&“广场协议”签订之后,五国开始在外汇市场抛售美元,带动了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美元因此持续大幅度贬值,而世界主要货币对美元汇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日元的升值幅度最大,三年间达到了86.1%。&这并不是美国第一次干预外汇市场。1971年12月,日本曾与美国签订《斯密森协议》。根据协议,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从1美元兑360日元升值为1美元兑308日元,涨幅为18%。此轮汇率改革导致了1973年日本地价的上涨,但由于石油危机的影响,仅持续了1年。&日元的大幅升值提高了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促进了日本对外投资大幅度增加,为日本企业在海外扩张提供了机遇。但与此同时,日本经济也已经埋下了泡沫的炸弹。&由于担心日元升值提高日本产品的成本和价格,日本政府制定了提升内需的经济增长政策,并放松国内的金融管制。从1985年开始,日本央行连续5次下调利率,从5%降至1987年2月以后的2.5%.&当时,日本已经完成了城镇化建设,国内的城镇化率超过90%。这意味着在原有产业结构下,日本的经济增长已经趋向饱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量的资金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人们纷纷从银行借款投资到收益可观的股票和不动产中。于是,股价扶摇直上,地价暴涨,一个巨大的泡沫正在诞生。
  疯狂的泡沫&20世纪80年代,日本银行开始推行银行资本金管理改革。为了推动银行国际化,日本政府决定实行双重标准:国内营业的可以按照本国4%的标准,有海外分支机构的银行则必须执行8%的国际标准。在此要求下,日本银行除了必须不断补充资本金之外,还得调整银行资产结构。&当时,日本银行最苦恼的事情是有钱贷不出去。为了扩大营业份额,日本银行想尽各种办法,利用超低利率拼命发放贷款。&相对于一般公司贷款,房地产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较低。这意味着银行发放相同数量的贷款,房地产抵押贷款只需一半的资本金。于是日本商业银行纷纷将资金投放到这一领域。&为了发放贷款,日本银行使出浑身解数。甚至对于那些有存款意向的人,银行都会劝告他们进行土地投资:“地价在不断上涨,而利息又接近于零。如果从银行借入资金来购买土地的话,肯定会因土地升值而大赚一笔。”&而一旦这个人买了土地,银行又会以这块土地为担保,再借给他相当于土地价格70%的资金,劝他再购买别处的土地,然后再以新的土地为担保……如此循环反复。&同一时期,国际热钱的涌入加速了日本房地产泡沫的膨胀。签订《广场协议》之后,日元每年保持5%的升值水平,这意味着国际资本只要持有日元资产,即使价格没有升值,也可以通过汇率变动获得5%以上的收益。&敏锐的国际资本迅速卷土重来,在日本的股票和房地产市场上呼风唤雨。国际廉价资本的流入加剧了日元升值压力,导致股价和房价快速上涨,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国际资本进入日本投机,泡沫越吹越大。&
  随着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行业,日本的地价开始疯狂飙升。据日本国土厅公布的调查统计数据,1985年,东京的商业用地价格指数为120.1,到了1988年暴涨至334.2,在短短三年内增长了近2倍。&1990年,东京、大阪、名古屋、京都、横滨和神户六大城市中心的地价指数比1985年上涨了约90%。当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土地价格,制造了世界上空前的房地产泡沫。&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是,在东京,有一位学校的看门人在传达室干了40多年,一直收入微薄。退休之后,他准备返回乡下安度晚年。于是托人把他在东京的一所小房子卖掉,没想到这所房子竟以8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看门人瞬间成为百万富翁,衣锦还乡。&然而同一时期日本名义GDP的年增幅只有5%左右。由于地价快速上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实体工业的发展。建筑用地价格过高,使得许多工厂企业难以扩大规模;过高的地价也给政府的城市建设带来了严重的阻碍;高昂的房价更是使普通日本人买不起属于自己的住房……日本泡沫经济离实体经济越走越远。&
  失去的二十年&1990年,日本生产性行业的贷款比重下降到25%,非生产行业的贷款比重却上升为37%。日本看似繁荣的经济成了名副其实的空中楼阁,危机一触即发。&泡沫的破灭来得迅速而毫无预兆。1989年,日本政府已经意识到经济泡沫,但是此时施行紧缩货币政策为时已晚。&从1989年5月开始,日本央行连续3次提高贴现利率。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日本银行利率从2.5%上调至海湾战争前夕的6%。&日本货币政策的突然转向,首先刺破了股票市场的泡沫。日,是日本股市有史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当天,日经指数顿挫,日本股市暴跌70%。人们依稀记得,就在半个月前的日,日经指数还达到了辉煌的高点38915点,市场普遍相信“明年股价可以达到5万日元”。
  令人绝望的是,以1990年新年为转折点,日本股市陷入了长达20年的熊市之中。&1990年9月,日经股票市场平均亏损44%,相关股票平均下跌55%。日本股票价格的大幅下跌,使几乎所有银行、企业和证券公司出现巨额亏损。公司破产导致其拥有的大量不动产涌入市场,顿时房地产市场出现供过于求,房价出现下跌的趋势。&与此同时,随着日元套利空间日益缩小,国际资本开始撤逃。1991年,日本不动产市场开始垮塌,巨大的地产泡沫自东京开始破裂,迅速蔓延至日本全境。土地和房屋根本卖不出去,陆续竣工的楼房没有住户,空置的房屋到处都是,房地产价格一泻千里。&1992年,日本政府出台“地价税”政策,规定凡持有土地者每年必须交纳一定比例的税收。在房地产繁荣时期囤积了大量土地的所有者纷纷出售土地,日本房地产市场立刻进入“供大于求”的时代。&
  几种因素的叠加,加速了日本房地产经济的全面崩溃。房地产价格的暴跌导致大量不动产企业及关联企业破产。1993年,日本不动产破产企业的负债总额高达3万亿日元。&紧接着,作为土地投机主角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因拥有大量不良债权而陆续破产。结果,给这些机构提供资金的银行也因此拥有了巨额不良债权。当年,日本21家主要银行宣告产生1100亿美元的坏账,其中1/3与房地产有关。&1991年7月,富士银行的虚假储蓄证明事件被曝光。紧接着,东海银行,协和琦玉银行也被揭露出来存在同样的问题。大量银行丑闻不断曝光,使日本银行业产生了严重的信用危机。数年后,几家大银行相继倒闭。&“土地神话”的破灭,中小银行的破产,证券丑闻的暴露……接连的打击让日本民众对资本市场丧失了信心。此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次贷危机等国际大势的影响,日本房地产市场再也未能重回辉煌。&据2005年日本国土交通省发表的地价统计数据,日本全国的平均地价连续14年呈下跌趋势。与1991年相比,住宅地价已经下跌了46%,基本回到了地产泡沫发生前1985年的水平;商业用地下跌了约70%,为1974年以来的最低点。13.1%,高于1988年的9.4%,是至今为止的最高水平。
  尽管经过了长达20年的艰难调整,但日本房地产市场依然疲软。&在大类资产框架内,未来股市走势以及房市走势都是投资者极为关心的市场,且两者之间强烈地相互影响,时而相互促进,时而此消彼长。
责任编辑:李栓 SF171
文章关键词: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日本泡沫崩溃启示:当年东京房价也可以买下美国
作者:徐瑾
日本不仅是后发国家的经典模型,也是中国最重要的镜子。一到G20会议,又开始谈广场协议,京沪房价暴涨,大家又开始说东京案例,那么当年日本到底后来发生什么?泡沫是如何破裂的?今天给大家一个日本银行业的案例。
  本文作者为FT中文网版块主编 徐瑾
  引言:日本不仅是后发国家的经典模型,也是中国最重要的镜子。一到G20会议,又开始谈广场协议,京沪房价暴涨,大家又开始说东京案例,那么当年日本到底后来发生什么?泡沫是如何破裂的?今天给大家一个日本业的案例。
  日本泡沫崩溃启示?
  日本始终是中国乃至后发国家重要镜子,是成功的经验,也是失败的参考。对于以立国的日本或者说大部分后发国家,银行在兴起过程之中比重不轻,如何分配稀有资源往往被视为振兴关键。
  即使被世界遗忘,日本对于中国来说始终一面绕不过去的镜子,无论昨天还是今天,无论是经济还是其他。
  从时间轴来说,日本经济大概超前中国经济20年~30年,两国路径不乏相似之处,如工业起步、出口导向、后发优势、政府主导等等因素都彼此映射;更重要的是,而比起日本经济的兴起赶超与意气风发,日本经济的幻灭挣扎与衰退危机更值得中国研究。对中国而言,我们的今天是日本的昨天,而我们的明天很可能赶不上日本的今天,也正因此,《拯救日本》一书值得反复重读。
  该书以日本90年代泡沫经济后金融改革为大背景,以日本长期信用银行被收购转变为新生银行的案例为主线,内容精彩生动,其间挣扎与无奈,如一出日本能剧。作者是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吉莲?泰特(Gillian Tett,通常又翻译为吉莲??邰蒂),以长期关注全球资本市场而为人所知。
  细细体会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的经历,几乎可以视为日本金融的一个微观历史。长期信用银行诞生之日即享有盛誉,也被认为是日本经济制度的基石,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治维新。50年代成立之际,整个银行如同军队般保持“步调一致”,而随着60、70年代的海外扩张,银行内部开始有不同的声音,到了80年代,该银行内部就有发展战略大讨论,存在国际派与国内派之争。国际派主张改变,而国内派则主张继续。虽然当时的银行管理层不是无意改革,但是最终还是追求表面和谐压倒改革呼声,更何况,当时日本大时代背景也是支撑原有发展模式:随着土地、股市等资产价格节节高升,加上一贯的低利率,持续放贷仍旧是利润核心,资产价格尤其是土地只涨不跌的信念贯穿全日本,“不动产似乎成为解决银行所有问题的答案”。
  与此同时,日本大藏省虽然充斥着国家精英,他们也认识到改革的需要,但是出于利益以及观念,他们不愿引发公开争论,更不愿意激烈变革。于是,长期信用银行战略讨论的结果,仍旧是守旧的国内派占优,这也和日本文化一致――在激进改革和维持一致之间,最终往往会以维持关系的名义选择温和的道路。
  泡沫终究会散去,唯一的问题是时间。到了90年代面临信贷危机之时,长期信用银行仍旧对早已不可持续的关系客户“爱护有加”,正如最终为银行惹上麻烦的老客户高桥所言,“别担心价格昂贵……我肯定银行会帮忙的。他们总是伸出援手。”最终经历一系列戏剧化变化之后,长期信用银行凄凉破产。
  这是一场悲剧,尤其日本员工往往以公司为终身归属,很多员工即使在破产之后还是继续来办公室,至于管理层更是陷入深切的内疚之中,最为典型是银行末代总裁大野木。他可谓知识分子形象,又有海外经历,长期信用银行是他一生职业的起点也是终点,他希望变革,但是却选择相信演变,最终的结果则是他始料未及的羞辱,不仅他以及其他“武士银行家”的荣誉逐渐丧失,他本人甚至遭受了公众指责以及司法诉讼。他始终在扪心自问,除了自己采取的措施之外,还有其他办法可以拯救长银么?问题始终没有答案。这些原本颇有声望的银行家不仅未能拯救日本经济,甚至在灾难动荡中,有人甚至选择了自杀,比如日本前常务董事本间忠实在成为一家银行总裁不久后自杀,这也成为激发本书作者写作本书的动力之一。
  破产只是第一幕,出售重组是第二幕。长期信用银行破产之后,是否引入国际投资者引发巨大争议。在各种惊心动魄的报价过程之中、外交以及内部攻势之下,萨默斯、沃尔克等名人在其中都曾经出演积极角色,最终一家美国股权以诚意以及专业胜出,长期长期信用银行改名日本新生银行。这家银行能否真正新生引发日本国内外巨大关注,也被视为日本金融改革的试验田,收购只是成功的第一步,如何整合仍旧道路荆棘,其中也有不少小故事。
  三年时间之内,新生银行出现了变化,坏账下降到总额的5%,也出现了盈利。但是对于它的盈利模式仍存在质疑,在日本银行业新生银行仍旧类似一匹与众不同的黑马。比如其盈利来源并不符合日本银行业的传统,它毅然放弃濒临倒闭的关系客户也曾引起各界甚至监管者谴责,至于新生银行大力投资的也只是刚刚起步……“新生”是第三幕,但故事远远没有定论。无论如何,新生最大成就在于“成功地基本清理了其平衡表”,这其实也是日本银行业乃至日本政府应该做的,但是迄今为止,改变并不乐观,而老龄化的阴霾又如此逼近,加速国家社会的沉沦。这个教训尤其值得后来居上的中国警惕。
  作为剑桥人类学博士,加上曾任FT东京分社社长以及会说日语的优势,令现居美国的吉莲?泰特能够跳出一般经济学家以及外国人视角,以一种细致绵密的方式展示长期信用银行失败以及新生银行的转折。她曾说自己希望探索日本银行故事中“人”的方面,而通过一家银行的细致剖析则为展示日本复杂的金融变革提供了一种可能路径。本书阅读起来不仅引入入胜,其间关于文化、、国家之间的交涉与冲突也非常有趣,而且处处可以联系当下中国现实。
  大众总是健忘而短视,80年代是日本的辉煌时代,是“日本第一”的赶超顶峰,之后的日本就是泡沫时代的结束以及失去的十年乃至二十年,日本几乎从人们关注的视野中消失了,但是比起日本的成功,日本的失败更值得讨论,尤其对于中国而言。
  “华尔街如今血流成河,昔日作为偶像英美模式已经坍塌了,中国以后怎么办呢?”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曾经如此请教一位中国金融业资深前辈。他笑笑说不会,中国并不是英美博士生,学的是日本。想想也是,包括他本人,以及有“证券教父”之称阚治东等人,80年代都有留日经历,确实从日本取经甚多。我分外注意这一分别,与侧重资本市场的英美模式不同,中国的金融系统确实更注重银行系统,更类似德国日本的主银行体系,商业银行构成经济融资的主动脉,如同毛细血管一样牵涉不同行业以及微观个体。
  对于以产业立国的日本或者说大部分后发国家,银行在兴起过程之中比重不轻,如何分配稀有信贷资源往往被视为振兴关键。合理的经济解释自然是市场主导和竞争,促成均衡价格出现,而对于政府而言,尤其是强势政府,往往倾向于通过严格管制来主导市场,如此情况之下选择通过控制银行来控制分配资金,显然更容易操作。这类国家的资本市场往往不发达,往往也容易导致银行、企业、政府三者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各种怪圈,而银行内部又与名下各类子公司陷入错杂横生的关系。
  即使到了90年代,虽然泡沫经济已经结束,但是银行其实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结构性改革,加上日本监管者对于市场的过多干预,导致日本银行深陷过剩产能与僵尸企业的包围。讽刺之处在于为了追求金融稳定却最终换得金融动荡――这点与历次信贷狂飙中的(601988,)业何其类似,甚至政治的因素在中国银行坏账中比重恐怕更多。一位国外经济学家就曾对“四万亿”期间银行按照行政指令竞相放贷惊奇不已,而一位中国分行行长甚至指着竞争对手的大楼对他说,“我只要放得比他们多就可以了”。
  同时,社会转型之中,文化的因素总被谈及。在《拯救日本》中,日本的文化特性也被作者细细描画,一位瑞士资深银行家甚至对作者表示,“从某种意义上,日本是个把事情搞砸的最佳地点,因为人们非常愿意指责这个国家和文化,而不是你。”――这令人想起我们熟悉一句话“这里是中国”,这是一个暧昧而强大的句子,似乎包含更大可能又拒绝更大可能。中日都是东方文化,那么是否与注重契约的西方制度难以兼容?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文化重要,但并不必然表示不同文化不可以构建更好的制度。
  比如日本文化或许比中国保留更多传统,这甚至间接而部分地导致银行对于客户尤其是关联公司,总有一种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不仅难以割舍,也难以从财务角度做出理性判断。典型之一就是日本的“经连体系(Keiretsu System)”,银行、企业彼此关联,交叉持股,而政府也部分提供隐性支持,这种模式仍旧被推崇为日本特点。不过从经济合理性而言,这种状况注定难以持续,尤其当人们从相信这种担保到不相信这种担保,总是存在戏剧性的转折点,容易酝酿成市场动荡以及危机。事实上,新生银行的案例表明,引入西方式的信贷管理,银行经营是可以持续的。
  吉莲?泰特是我很欣赏的财经者,直到今年,她还在FT专栏中谈起这本书,认为这本书在中国成为畅销书“颇有象征意义”。她给中国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提出日本经验的六个教训:经济减速可能造成不利影响、通缩是致命的、隐瞒是有害的、多米诺骨牌可能倒塌、存款制度至关重要、决策也非常重要。这六点总结见仁见智,但她对财经事件的务实态度以及洞察力还是令人佩服。无论专栏还是本书,她对各种事件多是冷静旁观和克制分析,真正能够做到外来的视角与理解的同情具备。书中并没有类似书籍充斥着的太多斩钉截铁的对错判断,也使得这本书留给读者不少思考空间,不为教条主义以及流行观念所束缚。
  (本文为作者授权金融界网站刊发,原文刊发在作者微信公共号“经济人”(econhomo):经济与人文的路口。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最近初版新书《印钞者》,部分内容选摘详见微信公共号“经济人”(econhomo):经济与人文的路口。
关键词阅读:
责任编辑:Robot&RF13015
中国证监会授牌&&&民生银行资金监管&&&
数据来源:盈利宝基金研究中心,巨灵数据支持
全场购买手续费4折起!
近一年涨幅
近一年涨幅
机会早知道
已有&0&条评论
<span class="mh-title"
style="color: #小时点击排行哎呀18年前的东京房价是如何崩盘的?_腾讯视频
三倍流畅播放
1080P蓝光画质
新剧提前看
1080P蓝光画质
纯净式无框播放器
三倍流畅播放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下载需先安装客户端
{clientText}
客户端特权:
3倍流畅播放
当前播放至 {time}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房价崩溃后的日本生活变得这么惨!最后一条是真理
我的图书馆
房价崩溃后的日本生活变得这么惨!最后一条是真理
房价崩溃后的日本生活变得这么惨!最后一条是真理来源:腾讯财经1991年,东京房价迎来悲情一刻,房价3个月暴跌65%,成交萎靡、银行贷款断供,一夜间,购买房产的千万富翁变成了千万负翁,自杀、破产集中爆发破产的日本妇女放声大哭日本著名的自杀森林,90年代初这里自杀达到高峰,人数超过2000人80年代,房价崩溃后繁华不在的东京街道过剩的房产随处可见,很多逐渐年久失修而垮塌。原本可以买下两个美国的日本房地产业,现在却无人问津股票在房价下跌后进一步暴跌,跌幅超过80%,但是没有一个人敢买了日元进一步暴跌,在1991年日元兑美元跌幅甚至超过了30%,让高傲的日元一下跌下了神坛,开始了20十年的贬值,爆买的日本人从此消失在国际上。商品不再是炙手可热,人们都在紧衣缩食企业大量破产,银行、房地产公司破产数量超过3000家,日本就业压力空前,工资低、工作时间长几乎成为日本顽疾,于是啃老族率先在日本流行在1991年,日本离婚率暴涨,超过了正常水平的2.5倍,这其中不乏破产的中产家庭,很多户主通过离婚的形式保全妻子与孩子的财产,自己则选择了流浪道路三井先生,原先是公司经理,因为1989年高价买进东京房产,房产崩溃时背负了10亿日元债务,这基本等于他30年的工资,可他现在已经50岁了,为了家人他离婚流浪了破产的日本人,为了生存只有变卖以前发财时购买商品,于是日本新起了二手专卖生意,这其中的鞋包、首饰、古董等更是热门行业,现在日本已经是出口二手钻石最大国家黑帮利用机会扩大规模,兼并企业、社团,在90年代,日本黑帮人数达到巅峰90年代,猖獗的日本色情产业,很多人是破产而离婚的中年妇女,而赶上坏时候的女毕业生,她们也选择了这一条来钱快的行业。房价崩溃前,日本人大多贷款买房,很多才工作的人就背负了5、6000万日元债务,在房价崩溃后他们不得不借高利贷偿还银行,借新债换旧债,这让日本人在还债中度过了一生妄想有人接盘的日本购房者,没有等来市场的转变,反而迎来了房价最大杀手:老龄化(日本老龄人口超过20%,生育率已经低于死亡率,成为最早步入人口“衰亡”的发达国家)从一夜暴富的噩梦中回过头的日本人认识到:只有实业才是可持续的!因此,日本企业在90年代进行了产业变革,发展高科技,提高企业专注度,坚决反对不务正业,成为了日本企业竞争力增强的开始!贺江兵:楼市崩盘后果比日本失去的十年更严重这 个夏天,南京、杭州、苏州、合肥、武汉、郑 州、上海等城市“地王”频出,上海最疯狂——8月18日一天连出三个地王。一些媒体惊呼,当前核心城市的房地产和土地市场,已经成为大资本的游猎场。在当 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房地产市场地王频现是否还会继续?房价飙升的趋势还会继续保持吗?欢迎发文到 zhuanlan@staff.sina.com.cn,说出你的观点!  原标题:房地产已由蓄水池变成最大的堰塞湖  文/优选金融副总裁、《金融的真相》作者 贺江兵  如果把货币比作水,那么无论存量与增量中国的货币都是世界第一,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剧烈的通货膨胀?以及强烈的对外贬值?既然放了世界第一的水,那么为什么没有发大洪水?  因为,有两个地方可以蓄水而让你不会察觉到,一个是股市,一个是楼市。这两个地方无论股票涨还是房价涨都不会被统计局计入CPI,房租可以计入但是,没有录入渠道,基本可以被忽略。  股市不是好的蓄水池,文后会略谈。房地产绝对是中国最好的货币洪水的蓄水池,甚至是分洪区。现在,这个蓄水池已经核裂变成了中国最大的“堰塞湖”,处置不当后果不堪设想,或比日本失去的十年严重的多。  为什么货币发的多而没恶性通胀 房地产起到了伊拉克蜜枣功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感觉最严重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价格双轨制,价格冲关那两年之后,部分商品涨幅过快,但是很快会被平息,手机、家电、汽车等降价是常态。  十几年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涨幅大体都在3%左右,很多人表示怀疑与不解,首先,从广义货币M2的增速与存量看,都会让人难以置信,国民生产总值GDP每年增速7%在左右,M2在13%左右甚至更高。  大约十年前,时任中国银监会副主席、现任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的唐双宁先生写过一篇《金融如水》的文章,是金融界第一个把金融比作水的,该文写的也是行云流水,这里不分析这篇文章了。  文章中提到过筑大坝、引水等。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底M2是1661亿元,十年前的2006年底M2是345578亿元,今年8月末,M2余额151.10万亿元。  现在的货币存量是36年前的909倍,是十年前的4.37倍。据报道,中国M2总量相当于美国加欧元区的总和,无论增量还是存量,中国的货币量都是世界第一是事实,那为什么没有出现类似于埃塞俄比亚、委瑞瑞拉等国家那样的恶性通货膨胀呢?  中国老一代领导人是陈云主管经济,在《陈云文选》中有记载。陈云同志说,“一九六二年货币流通量达到一百三十亿元,而社会流通量只要七十亿元,另外六十亿元怎么办?就是搞了几种高价商品,一下子收回六十亿元,市场物价就稳定了”。  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曾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在其任委员期间写过一篇文章,讲述过,那是上世纪60年代的故事,那时的伊拉克蜜枣,进口的,每市斤要卖5块人民币——那可是1960年代的5块钱!  我又查了一下当时的5元钱可以买40斤大米;或6斤大闸蟹;或猪肉7斤。严格来说,伊拉克蜜枣确实很贵的。  这个伊拉克蜜枣其实就是陈云同志所言的搞的几个高价商品之一。现在,货币供应量太大,这么玩是不行的,于是,出现了股市、楼市,起到了伊拉克蜜枣的作用。  股市这个池子靠不住 容量不够波动起伏大  改革开放之后,货币增长的速度很快,如果再靠伊拉克蜜枣之类的显然已经无法阻止物价飞速上涨了,很多国家因为通货膨胀发生政权更迭的事件。那么,这么多货币流向哪里好呢?  货币本身也具逐利性,当年炒过大蒜,出现过蒜你狠之类的名词;中国大妈们在黄金教主宋鸿兵领导下决战华尔街把黄金价拉起来过,不过后来暴跌下去,不知道大妈们解套没有;总之,货币之水到哪里哪里涨,那么股市可以吗?  前面说了股价和房价不计入CPI,不仅仅是中国,据说是国际惯例,这个不能骂统计局。  因此,货币之水进入股市或者楼市,推高股价和房价不会影响到普通物价上涨。  股市不是个好池子。第一,因为,中国资本市场目前依然不够强大,十年前更小,基本可以忽略掉。容量有限。  其次,这个池子不稳定,一有风吹草动,散户甚至庄稼,连大股东都会跑掉,结果经常有国家队出面救市,而韭菜们见了救市就跑了。  查了下凤凰卫视的报道,去年6月12日,上证指数创下5178点的近年新高。随后急转直下,跌至最低的2850点,跌幅达到45%。  凤凰援引Wind资讯统计显示,日,沪深两市的总市值为71.16万亿元,而到了日,两市总市值已经缩水至46.88万亿元,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两市总市值迅速蒸发了24.28万亿元。  这个水池目前也是不到50万亿。池子小波动还大,搞不好很多股民还会跟复旦大学谢百三教授那样跳起来骂娘,还要把证监会主席告到高层,好害怕。  央行行长周小川是当过证监会主席的,他当然也知道这个池子不行。  有人不信,去年非要搞个国家牛市,搞个慢牛,结果如你所愿。  面对150多万亿的货币,资本市场还是显得有点小,且不稳定,这个池子后来被放弃了。  楼市成了泄洪区 现在成了堰塞湖  选了一圈,曾经准备被放弃的房地产又重新捡起来了。  天量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必然会带动地价和房价的大幅上涨。不过,也有好处。第一,中国土地国有,卖地收入归地方政府,可以缓解地方财政债务危机,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昨天写过《房价上涨转移了三大金融风险》)。第二,房价上涨可以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同前文。第三,这个池子稳定,股票不稳定是因为买卖太容易、便捷,韭菜们还没长好就跑了,房地产市场买卖都很漫长,并且,长期来看,中国房价只涨没跌过,老百姓也是买涨不买跌。  最重要的是,房地产这个池子够大,不仅仅可以做蓄水池,简直可以成为货币过剩的分洪区。  根据今年年初,《新快报》记者谢蔓的报道,日前,国土资源部发布《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对登记主体、程序、类型等逐一细化。第一太平戴维斯预计中国房地产市值约为270万亿元人民币,为国内生产总值(67万亿人民币,2015年)的四倍以上,或股市市值(约40.3万亿人民币,其中沪、深市值分别为22.9万亿和17.4万亿人民币)的六倍以上(作者住:现在的股市总市值略高于此数据)。  关于中国房地产的总市值,估算的差别很大,但是,至少也在200万亿以上。相比股市,楼市真是个好池子,必要时可以充当泄洪区,反正,卖楼可不像卖股票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的。  问题是,现在疯狂的楼市已经到了让人窒息的地步了。无处无人不谈楼市,有上市公司眼看要退市,卖了两套学区房包住了壳;罗永浩创业造锤子手机,投进去两亿元,现在亏完了,网友们问:你咋不买几套房子呢?  更多的父母对要创业的孩子说:创什么业,炒房子去。你有罗永浩聪明吗?面对这样的难题我竟无言以对。以前只是说房地产绑架了银行;现在更多的经济学家疾呼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经济。没有不破的泡沫,也没有不满的蓄水池。现在,楼市不再是蓄水池和分洪区了,而是中国最大的堰塞湖了!!!  《第一财经日报》引述经济学家任泽平9月20日发布的房地产分析报告认为,从房地产占GDP比重的指标来看,中国房地产存在明显泡沫。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中国房地产总市值占GDP的比例为411%,远高于全球260%的平均水平。  海通证券一份最新的报告显示,无论从哪个指标看,中国的房市都到了崩溃的边沿,新增房贷占GDP比重大,经济存在泡沫化风险。日本即使在房产泡沫最严重的89年,居民新增房贷占当年GDP的比重也未超过3.0%,美国金融危机前新增房贷/GDP在05年达到8.0%后见顶回落。而15年中国新增购房商贷+公积金贷款占GDP比重为4.9%,今年上半年已达7.7%,不仅大幅提升,也与美国历史高点相当接近,表明地产泡沫化风险已近在咫尺。  或许楼市疯长与你无关,崩盘时绝对与你有关,这么多水流到哪里哪里就会涨。水来之前,吃点便宜瓜去!中国房价崩溃之时,如何能保住你的财富?日 10:26:00 来源:星火记者联盟研究员:李志杰1.研究目的自1998年房改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已经经历了近20年的长期牛市。目前中国房价居高不下,从房价收入比、租金收益率等多个指标看,中国房地产的泡沫已然非常严重。任何资产都无法避免周期性波动,未来房价下跌甚至崩盘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事件。由于巨大的体量、较长的周期和广泛的产业关联,当房地产崩盘之时,其对于金融市场和居民财富的冲击是任何产业、任何资产类别都无法企及的。本研究通过实证和理论分析,研究了房地产市场快速衰退时各类资产的表现,并结合中国国情,预判中国房价崩盘之时中国居民可购买资产的走势和收益情况,最终给出了应对房地产崩盘的资产调整方案。2.核心发现房地产:在近30年著名的楼市崩盘案例中,房地产泡沫的产生往往是由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信贷环境推动的,而泡沫的破灭则往往由于信贷的收紧和外部冲击,房价下跌幅度一般为35%-70%,下跌时间少则3年,多则10年以上。股票资产:在中国房地产崩盘的假设场景下,作为主受灾国,中国股市下跌目标位至少会达到次贷危机的水平。目前上证指数位于3000点左右,而次贷危机时的低点位于1664点,因此预计跌幅为50%左右,并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固定收益资产:中国政府必然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利率下行,预计1年内债券市场将受益于利率下行而有所上扬,不过债券市场难以出现大牛市。在一年之后的较长时间维度下,中国居民恐怕必须面临更低的固定收益理财收益率。非标债权资产:非标债权资产将因为经济下滑而遭遇信用损失,历年积累的风险也将集中释放,特别是投向房地产领域的债权类信托、投连险、网贷等资产的投资者将承受巨大的坏账损失风险。商品类资产:楼市崩盘,大量中国居民自然会选择买入黄金保值。由于中国家庭财富规模巨大,大量资金入市很可能导致黄金飙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汇率市场:房地产崩盘与本国汇率变化没有必然联系,但是结合中国实情,我们预测人民币加速贬值的概率很大。2015年底以来人民币已经步入贬值通道,至今仍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房地产崩盘很可能意味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奇迹彻底终结,这很可能加速资金撤离人民币和中国。3.理财建议在资产调整时机的选择上,触发房价崩盘的信号有两种:政府主动调控和外部冲击,理财者可以通过留意政策或新闻来把握这些信号,或者简单关注大国股市,如果股票指数在一个月内跌幅超过20%,就很可能是明确的危机信号了。在中国房地产崩盘的假设场景下,迅速调整资产配置结构是保护财富的必要手段,调整的方向是减持高风险资产(房地产、股票、非标债权、人民币资产),增持防御性资产(固定收益、黄金、外币资产)。具体方案见报告正文。第一部分:房地产崩盘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常说的楼市泡沫,是指房地产价格由于过分炒作而高于实际应有的市场价的现象。凡事都有极限,当泡沫被刺破,便会演变成房地产崩盘。房地产崩盘主要表现为,房价突然出现30%、甚至50%以上的下跌,使得房地产开发和销售陷入两难的地步,购房行为大大减少,最后房地产业进入阶段性的萧条。在近30年著名的楼市崩盘案例中,房地产泡沫的产生往往是由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信贷环境推动的,而泡沫的破灭则往往由于信贷的收紧和外部冲击,房价下跌幅度一般为35%-70%,下跌时间少则3年,多则10年以上。下面我们分别回顾历史上三次典型的房地产崩盘案例:1991年日本、1997年中国香港和2006年美国的房地产崩盘,并帮助我们了解房地产衰退过程中各类资产的表现。(1)1991年日本房地产崩盘20世纪80年代,宽松的信贷环境推动了日本房地产泡沫的形成。随着廉价资本大量流入房地产市场,市场投机盛行,截至1990年,日本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土地价格,制造了世界上空前的房地产泡沫。自1987年起,日本政府相继采取了提高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的利息率、严厉管制房地产贷款和土地交易以及调整土地收益税等措施,最终引发了1991年的楼市崩盘。上图展示的是1980年至2010年日本房价的走势图。自从1991年房地产崩盘后,日本房价直线下降,截至2005年大幅度下跌了65%,房价回到了1985年时的水平。(2)1997年香港房地产崩盘香港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政府实施“紧缩”土地供应政策,加之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房贷政策。香港房价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在年间的平均值达2.4,而1997年8月份在香港楼市高峰期,该指标高达3.6-5.0。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直接触发了香港楼市崩盘。由于前期房价上涨过快,房地产业在经济结构的比重严重失衡,且市场上对房产多是投机性需求,危机爆发后借贷成本的上升、居民支付能力减弱和对市场的悲观预期造成了楼市“跳水式”的下跌。上图展示的是1994年至2005年香港房价的走势图,从1997年至2003年房价大幅度下跌了70%。(3)2006年美国房地产崩盘美联储从2001年到2004年连续17次降息,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美国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催化剂,此外“居者有其屋”的政策计划给贷款机构造成很大的压力,金融机构基于房价持续上涨不断扩大贷款规模。流动性过剩和低利率催生出了年间美国房地产大泡沫。2006年美国政府大幅上调联邦基金利率,次贷的贷款利率随基准利率上升而上升,大量次贷借款人无法还款,利率的上升逐渐刺破了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进入2006年后,反映美国主要城市房价变动的SPCase-Shiller 指数开始明显下跌。上图展示的是2004年至2012年美国房价的走势图,从2006年楼市崩盘开始,截止2009年房价跌35%。第二部分:房地产崩盘对金融市场的冲击一、房地产的特殊性房地产在各个国家几乎都是的支柱性产业,其体量巨大,对上下游产业有密切的影响,因此,房地产往往与经济周期同步波动,并成为决定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变量。此外,房地产还具有长周期特征,一个完整的大周期往往达到10-20年,其衰退的过程也会延续数年之久。因此,当房地产崩盘之时,其对于金融市场和居民财富的冲击也是任何产业、或者资产类别都无法企及的。接下来我们将逐个分析楼市衰退过程中各类资产的表现。二、股市:大幅下挫房地产崩盘对一国经济而言是灾难性的打击,经济不景气会拖累股市的表现,因此房地产衰退将严重打击投资者对于股票市场的信心,历史上的主要房地产崩盘过程中,股市都无一例外的大幅下挫,一年左右的跌幅一般接近甚至超过50%。(1)1991年日本房地产崩盘后的股市表现:如图展示的是1991年至1992年间东京日经225指数走势图,号到达最高点27270后,随着楼市崩盘一直下跌,截止号跌幅高达48%。(2)1997年香港房地产崩盘后的股市表现:下图展示的是1996年至1998年间香港恒生指数走势图,号到达最高点16820.3。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截止号指数跌幅高达61%。(3)2006年美国房地产崩盘后的股市表现:下图展示的是2005年至2008年间道琼斯指数走势图,美国股市从2007年10月开始一路下跌,截至到2008年11月,短短一年多间,道琼斯指数由最高14279点(日),最低跌至7800点附近(日),跌幅达到45%。三、固定收益市场:利率下降、价格上涨房地产崩盘引发经济衰退,为了刺激经济,央行必定会降息降准。以1年左右的时间维度看,利率降低将推动债券等固定收益类产品价格上扬;但是长期看则意味着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转入低收益水平。四、商品市场:黄价逆市上扬、其他大众商品疲弱楼市崩盘对于不同商品的影响各异,一般而言贵,贵金属价格会受益于人们的避险需求的剧增,其他商品价格多数会因为经济衰退带来的需求疲弱而下跌。从2007年发生的次贷危机中不难发现,黄金在整个次贷危机过程中维持着相当的强势。在次贷危机发生后的一年9个月内,金价对所有品种都保持了上涨势头。其中,涨幅最大的是黄金/道琼工业,涨幅高达84.49%。上图为黄金现货/美元2005年至2010年走势图,从2006年美国房地产崩盘到2008年次贷危机全面爆发,黄金一直保持着上升势头。五、汇率市场:未发现普遍性联系从历史各国楼市崩盘后本国货币的走势看,我们暂时没有发现普遍性联系。例如,2006年美国房地产崩盘后,美元对外贬值,而1997年的日本却对外升值。因此,楼市衰退过程中的汇率走势需要根据具体国情出发讨论,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自1998年房改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已经经历了近20年的长期牛市。目前中国房价居高不下,从房价收入比、租金收益率等多个指标看,中国房地产的泡沫已然非常严重。从客观规律看,任何资产都无法避免周期性波动,未来房价下跌甚至崩盘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事件,并必然对金融市场和居民资产配置产生剧烈的影响。鉴于房地产在中国国民经济的地位远超过欧美,因此楼市崩盘的影响力必将是空前绝后的。根据美国、日本、中国香港房地产崩盘后的市场实证分析,结合中国的金融市场现状和特点,我们预判,在房地产崩盘的场景下的各类资产表现如下:1.房地产:房价下跌3年以上,跌幅超50%在经历了近20年的长期牛市之后,中国楼市的有效需求已经充分释放,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楼市接下来的调整很可能是一次大幅度、长周期的崩盘,预计下跌的幅度在50%以上,下跌时间在3年以上。2.股票市场:股市1年左右下挫50%,并拖累全球股市暴跌在中国房地产崩盘、经济衰退的场景下,作为主受灾国,中国股市下跌目标位至少会达到次贷危机的水平。目前上证指数位于3000点左右,而次贷危机时的低点位于1664点,因此预计跌幅为50%左右。由于中国经济规模巨大,中国楼市崩盘预计将和美国次贷危机一样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海外股市也将难以幸免。3.固定收益市场:利率下行、债券上行在中国房地产崩盘、经济衰退的场景下,中国政府必然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推动利率下行刺激经济,我们预计1年内债券市场将受益于利率下行而有所上扬,不过由于中国货币和信贷环境已经处于非常宽松状态,进一步宽松的政策空间有限,因此我们判断债券市场难以出现大牛市。在一年之后的较长时间维度下,中国居民恐怕必须面临更低的固定收益理财收益率。4.非标债权市场:信用风险突出、遭遇坏账损失非标债权资产与宏观经济关联密切,在中国房地产崩盘、经济衰退的场景下,我们预计非标债权资产将因为经济下滑而遭遇信用损失,历年积累的风险也将集中释放,特别是投向房地产领域的债权类信托、投连险、网贷等资产的投资者将承受巨大的坏账损失风险。5.商品市场:黄金飙升、其他大宗商品疲弱楼市崩盘,大量中国居民自然会选择买入黄金保值。由于中国家庭财富规模巨大,大量资金入市很可能导致黄金飙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6.汇率市场:人民币进一步贬值虽然房地产崩盘与本国汇率变化没有必然联系,但是结合中国实情,我们预测人民币加速贬值的概率很大。2015年底以来人民币已经步入贬值通道,至今仍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房地产崩盘很可能意味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奇迹彻底终结,这很可能加速资金撤离人民币和中国。第四部分:房地产崩溃下的资产调整建议一、资产调整方案在中国房地产崩盘的假设场景下,迅速调整资产配置结构是保护财富的必要手段。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资产配置调整的方向是减持高风险资产(房地产、股票、非标债权、人民币资产),增持防御性资产(固定收益、黄金、外币资产)。1、减持资产(1)房地产类资产:中国家庭主要采用实物的形式持有房地产,935理财网建议拥有多套房地产的家庭应尽快回笼投向房地产的资金,降低房地产投资杠杆。此外考虑到中国危机对海外的影响,投向海外房地产市场的公募基金也建议减持。(2)股票类资产:中国家庭主要采用直接炒股的方式参与股票市场,也通过股票型基金、股票型券商理财等金融理财产品间接投资股市,我们建议理财者尽量减持或赎回上述所有股票类资产,包括国内股票和国外股票。(3)非标债权类:中国家庭主要通过网贷、债权类信托等方式持有非标债权类资产,部分地区也盛行民间借贷。由于此类资产一般有固定投资期限,无法随时减持,我们建议从现在开始就控制资产配置比例在家庭金融资产30%以内。此外银行理财也面临不确定性,其部分资金也是投向非标债权类资产,我们同样建议不要配置太大比例。2、增持资产(4)固定收益类资产:中国家庭可投资的固定收益类资产主要包括:存款储蓄、债券(债券基金)、万能险,在中国房地产崩盘的场景下,这些资产都有望获得正收益,增持重点建议放在存款储蓄、万能险等有保本条款的产品,如果有固定期限的话建议尽量选择长期限的产品以锁定较高收益率。(5)黄金类:黄金很可能是危机中收益最大的资产,中国家庭投资黄金的途径包括:实物黄金、黄金基金、纸黄金等。从投资的便利性而言,我们建议重点考虑黄金基金。(6)外币类资产:在人民币加速贬值的判断下,持有外币资产是明智之选。优于美国仍是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体,我们建议有限考虑美元资产。普通家庭可优先考虑美国债券基金(qdii),或则兑换美元进行美元存款。富裕家庭可借助其他通道或产品投资海外固定收益类资产。二、资产调整的时机选择至此,我们已经完整分析了中国房地产崩盘场景下的资产表现,也给出了资产调整建议。但是作为一项严谨的理财策略,我们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何时进行资产调整?从历史案例看,直接触发房价崩盘的信号有两种:一是政府主动调控,常见信号有:公布紧缩货币政策、收紧信贷、加息等。由于中国政府已经完全被房价绑架,我们认为政府主动调控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不排除檫枪走火的可能、或者在不得已情况下出台相关政策。二是外部冲击,常见信号有全球性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政治事件等。理财者可以通过留意政策或新闻来把握这些信号。一个更简单可操作的建议是:关注中国股市和欧美日等大国股市,因为所有信息最终都会反应到市场上。如果股票指数在一个月内跌幅超过20%,就很可能是明确的危机信号了。来源: &由【群众利益】微信公众号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楼市崩盘3大前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