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化

长三角吹响一体化号角,扬长互补的城市群正在崛起_凤凰资讯
长三角吹响一体化号角,扬长互补的城市群正在崛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长三角吹响一体化号角,扬长互补的城市群正在崛起 【编者按】 党的诞生地,改革开放的前沿——上
原标题:长三角吹响一体化号角,扬长互补的城市群正在崛起
【编者按】
党的诞生地,改革开放的前沿——上海,正站立潮头,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怀揣着一股子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锐气,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加快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跟最好的比、向最好的学,上海服从服务国家战略,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方向已经明确。推出“放管服”重大改革举措,“一网通办”优化营商环境,“打响四大品牌”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长三角一体化进入快车道,人才高峰工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蓝图正在变成现实。 乘风破浪,上海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角已经吹响。
长三角一体化,跑出的加速度越来越令人瞩目。
6月20日,浙江嘉兴与上海嘉定、青浦、松江三区发布了联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紧接着21日,江苏昆山又与上海嘉定、青浦、松江等地区签订了“4+2”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实践联盟,签约66个合作项目。
22日,江苏盐城党政代表团前脚刚离开上海,23日,苏州相城又来到上海举办科技金融投资推介会……长三角正以不断深化的合作,来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
这一过程的背后,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在发挥龙头作用,为各地参与全球资源配置提供便利。
同时,借助长三角广阔的腹地,志在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上海,自身也得以持续提升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从而更好地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更好地服务长三角和全国。
在中国区域经济版图上,长三角综合实力当之无愧地居首——最新数据显示,它以全国3.8%的地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25%的经济总量。
这块版图上的城市亦是“群星闪耀”,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州、无锡……如何能将之捏合,形成更大合力,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化竞争,成为执政者思考的方向。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表示,从全球看,城市群已经成为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承载体,决定着未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格局;从国内看,城市群也是引领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主引擎”、创新发展的“主阵地”。
多位专家接受采访时认为,过去的半年,随着体制机制的逐步完善,省级统筹的加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明显提速,合作进入了“2.0版”。
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即今年初长三角合作区域办公室的成立,三省一市抽调15名精兵强将,在上海实行联合集中办公,做实了一体化推进力量。
今年6月1日,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在上海举行。往常,这个开了十多年的会通常安排在年底,提至上半年,也传递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相比时间,这次座谈会在形式上的创新,最终形成的成果更受人瞩目: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在会上聚焦最重大、最紧迫的议题“商量透”,把座谈会开成了部署推进会,吹响了推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集结号”。
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的《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三省一市合作确立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
会议期间,上海还会同苏浙皖三省相关机构,现场就组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基金、5G先试先用、环保领域信用联合奖惩、打通省际断头路等合作项目进行签约。
以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完善为标志,吹响“集结号”,有了路线图的长三角,一体化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根据目前的合作框架,三省一市将建好 “一张网”,让区域内的交通、信息等联通更便捷;打造“一个库”,推进跨部门、跨省市的数据共享;编好“一张图”,让产业创新更协同;共认“一个章”,统筹建立统一透明的市场准入;办好“一张卡”,让群众能刷遍各地公交、医院、社保。
长三角三省一市各有“比较优势”,行政藩篱的拆除,让经济要素更便捷地流动,各地互补分工的关系正加速形成。
蓬勃兴起的互联网汽车,就见证了长三角一体化的最新进程。蔚来汽车、威马汽车是近年风头强劲的两大互联网汽车品牌,他们都把全球总部与研发中心设在了上海,但智能化的生产基地则扎根在长三角周边地区。
“上海比较综合,鲜明优势是创新能力、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科技人才的汇聚;江苏是制造业最密集的地区,特别是比较先进的制造业;浙江民营经济发达,每镇一个产品,规模非常大;安徽有比较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产业这两年发展非常迅猛,由此形成差异性,差异性才是合作的基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告诉记者。
G60从连接行政区域的交通要道,成了闻名遐迩的创新载体“科创走廊”,就是长三角合作步步深入的结果。
绵延数百公里的“科创走廊”,几乎覆盖了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实力雄厚、科创能力领先的地区。背靠上海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松江成为向东承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和先进制造功能、向西辐射江浙皖腹地的枢纽和要冲。
大量科技型企业,已经围绕这条快速通道布局。
例如一家影像材料公司,研发放在松江,生产在嘉兴嘉善县;又如国能汽车在松江打造一个包含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电力公路、智能车联网在内的三网合一智慧交通全球示范工程,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则落户嘉兴……
6月1日,上海西南门户松江与嘉兴、杭州、苏州、金华、湖州、宣城、芜湖、合肥九地宣布共建共享面向长三角的G60科创走廊。在此前的沪嘉杭基础上,G60科创走廊将向沪苏湖宣芜合进一步拓展。
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未来的G60,完全有机会媲美美国连接旧金山湾区多座城市的101公路,成为创新者的“起飞跑道”。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进入加速期,这离不开上海的带动和引领。中央也明确要求,上海要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发挥龙头作用。
目前,上海正加快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江苏、浙江、安徽也分别推进以南京、杭州、合肥等为核心的都市圈建设。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注意到,在推进“五个中心”工作中,上海“服务长三角”的站位越发明晰。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多个场合都曾表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上海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而承担起这样的使命,最重要的是做好“服务”二字的文章,重点是发挥经济中心城市和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作用,为各地参与全球资源配置提供便利。
“以往上海显得比较内敛,但这次提出了要做好‘服务’的文章,体现出了上海更为开放和包容的态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博士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例如,长三角已实现了大科学仪器的共享,截至2017年底,“长三角大仪网”已集聚2192家单位的2.8万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施,总价值近300亿元。
目前,上海张江正在建设国家级大科学装置群,招徕全球顶尖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打造一流的科学城。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长三角大仪网”,设施水平将大大提升。
但上海之于长三角,绝不仅仅是单向的辐射和带动。
一方面,在建设用地减量化背景下,上海疏解一些非核心功能,完成经济的结构转型,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离不开长三角广阔的腹地。
另一方面,上海周边城市发展各有特色,上海只有主动对接,才能与周边优势互补、功能联动,从而整体提升长三角城市群能级,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相信,未来,包括长三角在内的中国多个城市群的崛起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会持续下去,“这最终需要让超大城市和城市群在经济发展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30156
播放数:29401
播放数:26651
播放数:164391评长三角一体化中的上海郊区:居住模式将被放弃,要成为产业高地评长三角一体化中的上海郊区:居住模式将被放弃,要成为产业高地小喵奇谈百家号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对于上海郊区的结构有着非常深入的影响。随着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的推进,上海郊区必须要转变发展模式:原本上海郊区有很多以居住功能为主,依靠距离上海市区近,实现市区上班-郊区居住的功能未来的上海郊区,应当以产业功能为主,占领产业高度面对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的趋势,上海郊区的出路只能是产业高地,如果只是充当居住区,上海郊区的竞争力将越来越弱。上海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红线标出的就是上海的郊区城市。上海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关系上海与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体化,对于上海产业为主的地区,是非常有利的,而对于上海以居住为主的地区,是非常不利的。这也是与上海控制常住人口的目标是一致的,对于上海来说与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有利于上海控制常住人口。实现上海与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之后,可以让常住人口居住在长三角城市群,产业还留在上海,这也是上海未来占领产业高地的目标。目前上海以居住为主的郊区,本身也不少。南桥新城是上海郊区南部的一个城市,人口比较密集目前还是以居住为主。南桥新城的居住区如图所示。南桥新城的居住区南桥新城的居住区南桥新城的居住区南桥新城的居住区南桥新城的居住区正如上面所列的,南桥新城的大面积居住区,目前发展的优势是距离上海市区比较近,但是在实现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之后,在上海居住的人不一定居住在上海,那么“距离上海市区近”,还能说是一个优势吗金山滨海地区虽然距离上海市区较远,但是因为有金山铁路,因此具有了比较大的地缘优势。金山滨海地区的居住区金山滨海地区的居住区对于上海的来说,在实现了与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之后,无论市区还是郊区,都有如下的变化:产业高地必然可以获取更大的发展,因为常住人口转移到长三角城市群之后,自身的生活成本将可以下降以居住为主的地区将会不利,因为常住人口可以居住的地方多了,不需要依赖“距离更近的优势”一旦建设了长三角城市群的高铁、城际铁路、区域铁路,常住人口的居住地和工作地就可以拉远,这对于上海的郊区影响显然是非常深重的,上海郊区必然要转向以产业为主的形式,而不能继续充当居住地。松江区的G60科技创新走廊在上海后续的各个郊区的建设计划中,面对与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体化的大趋势,也都做出了调整,比如松江区的调整,就有了G60创新走廊的计划,这显然是以产业为主的地区。喜欢小喵奇谈关于城市生活的知识性文章,请点赞、分享和收藏,并请关注小喵奇谈百家号,每日为您提供新鲜的原创文章。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小喵奇谈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笑看城市变迁,从大格局到百姓生活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长三角一体化 新机制催生新动力-新华网
长三角一体化 新机制催生新动力
  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一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炙手可热。从经济发展到生态保护,从文化建设到法治环境营造,诸多话题都和一体化密切相关。
  上海虹桥商务管委会与江苏苏州、浙江金华全面深化合作框架;江苏昆山花桥与上海安亭“双城共建”;沪、苏、浙、皖8家科普场馆结盟;四地检察系统共建区域环境保护司法协作机制……
  一体化快进的背后,是对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我国最具发展活力之一的长三角如何提升、再突破?
  去年底,三省一市在苏州召开高层领导座谈会,明确共同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并携手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组建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编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各项专题合作。新协作机制催生新动能,激起一体化新浪潮。
  从定期磋商到合署办公,组建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
  武康路103号甲是上海市发改委培训中心所在地,今年1月,三省一市抽调精兵强将组建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在这里合署办公。被抽调的17个人中,上海10人,浙江3人,江苏安徽各2人。他们有的来自省级发改委和交通厅,也有的来自地市政府,如浙江嘉兴、嘉善。
  “大家根据实际项目、任务分成不同的组别,没有身份区别,只有分工不同。”上海市发改委地区处处长谭盛源说。
  新协作机制重在“合”与“实”。“协同发展需要面对面,不能背靠背,长三角合作办的建立就是要做实区域协调运作机制。”上海市发改委主任马春雷说。
  早在2008年,长三角就建立起“三级运作”区域合作机制。决策层,即“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决定和决策关系长三角区域发展的重大事项;协调层,即“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协调推进和检查督促跨区域重要合作事项;执行层,包括“联席会议办公室”和“重点合作专题组”,设立包括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环保等12个重点合作专题,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推进落实。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的成立,丰富了执行层,使得区域协调对话机制常态化、制度化。“过去主要靠电话交流,每年举行几次会议,现在面对面办公,有什么问题,抬头就能沟通。”浙江省发改委地区处工作人员华毛说,“大家在一起谋划事情,从问题导向转为发展导向,看得更高、更长远。”
  讨论磋商的过程也是利益博弈的过程。
  成立半年来,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抓紧编制完成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规划了包括交通、能源、协同创新、信息网络、生态、公共服务、市场环境七大方面的工作,是未来3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大家一方面推动各自所在地区重大合作事项能纳入“行动计划”,另一方面,就未达成的事项充分沟通,寻找其他合作途径。
  华毛提出浙江希望今年能着手解决的“断头路”有17条,而目前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梳理出一批计划年内开工的“断头路”项目是14条。“并不是大家提出来的就能纳入此次行动计划,也要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需求和项目推进时机,寻找一个平衡点。”马春雷说。
  一体化不是一样化,“增量思维”推进区域融合
  17个人,如何支撑得了这么多区域协作项目的开展?“我们背后有庞大的专题合作团队。”马春雷说。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重在区域合作的战略研究、总体策划、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具体的协作则是通过项目来推进。专题合作组按年度工作计划明确项目,确定目标任务,分头推进落实。
  无论是战略协同还是专题项目合作,新协作机制需要凝聚共识。在马春雷看来,这个共识既有对长三角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优化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也有对“增量思维”的认同。“不是你有的我也要有,而是发挥各方优势,互补互利,各方都有新的利益增长。”
  “增量思维”正推进着长三角跨省交界区域产业、小城镇的重新布局、整合。
  5月21日,上海市嘉定区与苏州市签订战略协议,共同构建“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谋求科技、产业、资源、市场、人才等领域同城化发展。
  “别小看这3个边界小城,一旦它们深度融合,所爆发的能量惊人。”曾经主政嘉定5年的马春雷说。嘉定是上海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和制造业强区,昆山、太仓则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列,2017年,三地的GDP总量达到6900多亿元。
  三地协同发展当然不是简单的GDP相加,而是要激发出乘数效应。以汽车产业为例,嘉定有上汽大众和上汽乘用车两大整车厂以及零部件企业300多家,研发机构100多家,汽车专业人才3万多名,昆山、太仓的汽车配套企业星罗棋布,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布局。与此同时,上海地铁延伸到昆山花桥,太仓港、洋山港联动二点合一通关,各种同城效应,推动着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如果三地在技术创新、人才培育、社会公共服务上深度接轨,无疑将提升汽车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增量思维”带来的变化不仅仅在“嘉昆太”,还有上海西南部的“沪嘉杭G60科创走廊”。一条高速公路串起了上海、浙江嘉兴、杭州的高科技园区。2017年7月,三地签署合作协议,以G60高速为纽带,打破行政区划,推动科创要素自由流动、自由组合,共建共享区域创新体系。
  “2015年我们开始探索G60创新走廊,只是从嘉兴发展的角度考虑,将上海研发优势与浙江制造业优势结合,随着沿线企业的发展,一体化的受益者又反过来推动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共建。”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院长王涛说。
  眼下,长三角诸多跨省界区域正在寻求深度融合裂变。包括上海崇明东平—江苏海永—江苏启隆城镇圈、金山枫泾—松江新浜—浙江嘉善—浙江平湖城镇圈等,一批邻沪地区跨省城镇圈都在统筹规划中。
  更多地发挥市场力量,民间联盟成一体化新载体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浪潮奔涌,一大批民间联盟纷纷出现,它们正和企业一起参与到长三角一体化推进工作中。
  4月21日,沪苏浙皖四地25家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成立了“长三角双创基地联盟”,定期于长三角各地举行大企业对接会和投融资交流会。一个月下来,联盟完成了51次有效对接,10家优质创业项目路演。
  “上海有创新企业想到江浙皖去,或者外地创新项目想来上海投融资,但由于缺乏一个有公信力的沟通服务平台,该找谁、项目靠不靠谱,心里很没底,沟通成本很高,因此政府有意引导成立了这一个联盟。”上海市杨浦区发改委主任缪荣斌说。
  不同以往,杨浦区引进了一家企业来承接联盟的运营。过去,政府做“月老”,有时费力不讨好。“我们不了解市场,不知道企业的实际需求,而专门做服务的这些机构身在市场,做起来得心应手。”上海市杨浦区创新办工作人员王荣感慨。
  “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我们必须发挥市场作用。”马春雷说,不仅鼓励产业联盟、园区联盟等各种致力于打破行政区划的民间合作组织,还要调动一批世界级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到长三角一体化工作中来。
  复星集团正牵头一批浙商致力推进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去年9月,复星牵头万丰、奥特等浙商企业组成民营联合体,与浙江省政府正式签约杭绍台铁路项目,中国首条民营控股高铁正式落地。
  “杭绍台铁路一旦建成,将向北辐射长三角,促进长三角城市群联动发展,向南直达珠三角与港澳地区,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复星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集团董事长温晓东说。
  长三角一体化新浪潮,正吸引着众多赶潮人。
责任编辑:黄浩
欢迎关注新华智慧城市, 随时查看我们的最新消息。记者 周璐彦 通讯员 高燕 俞宏陵 长三角又扩容了! 日前,在衢州举行的长三角第十八次市长联席会议上,铜陵、安庆、池州、宣城等4城市加盟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以下简称“协调会”)。至此,长三角协调会成员单位达到34个。 从1997年成立至今,长三角协调会从最初的15个城市,经过4次扩容,“朋友圈”不断扩大。长三角这块金字招牌的向心力,吸引着周边城市挤破头“入长”,长三角也扩大为多层次体量与发展阶段城市的共同体。 不断成长的长三角,正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创新引领,开放包容,合作发展的典型样本。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然到了全面深化的阶段。“把长三角打造成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实现这一目标有赖于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 个性各异、禀赋不同。上海“老大哥”如何带领众多“小兄弟”实现优势互补、各展所长、共赢发展?作为长三角金南翼的杭州又将如何立足自身实际,发挥比较优势,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贡献杭州智慧与力量? 在本次会议的热烈讨论中,在记者与长三角各地领导、各方专家的交流中,长三角兄弟城市之间开放发展、协同发展、融合发展的美好蓝图渐次展开。 多与少:长三角为啥一次次扩容 会议期间,记者听到与会人员相互闲聊:“下一次来衢州开会,要等34年!” 市长联席会议由长三角成员城市轮值承办,这句玩笑话也体现出长三角合作组织的“朋友众多”。 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翁建荣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多次扩容与国家对长三角的支持分不开。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时提出的“八八战略”第二条就明确指出“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交流与合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推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推进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根本的遵循。 同时,长三角城市群的平台极具吸引力,符合各地的实际需求。“每一个地方都不可能孤立发展,对外开放推动要素资源普遍流动,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翁建荣说。 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张学良做过的一项研究表明,加入与不加入长三角,对地方经济发展影响很大,加入长三角可以使地区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8.9%。“长三角城市群不断扩容,因为有‘好处’。” 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左学金告诉记者,城市联系的紧密程度与交通直接相关,高铁网络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过去离传统意义上的长三角核心区较远的城市,或得以有条件“入长”,或加快“接沪融杭”的脚步。 以此次新加盟的安徽宣城为例,它与苏浙三市接壤,过去是交通末梢,如今,提出打造“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长三角的辐射力沿着沪宁、沪杭、沪渝高速深入宣城,每年从苏浙沪地区来的投资总量占宣城的四分之三。随着在建的杭黄高铁、商合杭高铁、申嘉湖高速公路西延等工程推进,当地将与苏浙沪贴得更近。 而此次市长会议的东道主衢州,更是四省交界之地,到省会杭州走高速开车还需要近3小时。本次会议透露了一个重磅消息——杭衢高铁预计将于9月底开工,未来,杭州和衢州的时空距离将缩短到41分钟,衢州到上海也只需一个多小时。 时空距离的压缩,推动衢州深度接轨长三角,用衢州市委书记徐文光的话说,“衢州发展站上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风口”。如今,阿里巴巴、中兴、网易等已入驻衢州,徐文光表示,希望能够融入杭州创新生态圈。 由此不难看出,时空距离少了,长三角大家庭朋友也多了。 大与小:强化都市圈紧密层的补充 相比于此次皖南四城的“入长”,2010年,安徽省合肥城市群的加盟则引起更大的“震荡”——长三角城市群的范围从原来人们熟知的沪苏浙“一市两省”扩展到沪苏浙皖“一市三省”。 34个城市“地盘”扩大,就像尖子班扩招,班里的“大块头”上海,去年GDP已突破3万亿元,而新加盟的“小个子” 池州市仅660亿元,几乎相差50倍。“同学”间差距——不同城市的经济体量与发展阶段逐渐拉大以后,也对长三角如何协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办公室主任姚新在会上作长三角2017年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加强次都市圈建设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补充与推动作用。 记者发现,2016年发布的《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也已明确次都市圈发展: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推进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等六大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张学良认为,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这在长三角城市群已得到很好的实现。“一方面中小城市发展是大城市的腹地、促进了大城市发展;另一方面又出现了‘大树底下好长草’的跨省域毗邻区发展模式与都市圈发展特色。” 例如,以杭州为中心城市,带动周边湖州、嘉兴、绍兴共同发展的杭州都市圈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发展的一大创举就是早在2007年四座兄弟城市就达成共识——抱团接轨长三角。 左学金说,大的区域组织中联系更为紧密的是都市圈,其形成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通勤率,美国都市圈城市的通勤率大概在15%左右。 在杭州都市圈,已开通湖州、诸暨来往杭州的通勤高铁;每天2000余人乘坐德清直达杭州市中心的全国首条跨区域公交588;娃哈哈等落户海宁等地区的杭资企业每天有班车接送员工来往两地;以杭州为圆心,辐射海宁、柯桥、德清等周边县市的城际轨道也正在规划与建设,两地通勤已成为不少人的生活常态。 张学良认为,长三角内跨区域、小尺度、相对精准的都市圈(区)建设,已成为长三角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可复制、可推广、可辐射的发展模式。 由此可见,实现长三角亚太门户的大目标,还需都市圈这一小尺度组织紧密联系起朋友圈里的“大块头”与“小个子”。 同与异:分工互补还需市场主导 据张学良计算,沪苏浙皖“一市三省”的经济总量已达到3万亿美元,与上世纪80年代我国作为追赶对象的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韩国亚洲“四小龙”经济总量相当。 长三角体量提升的同时,除上海超大城市,以及南京、杭州等特大城市、大城市以外,多个中小城市的加盟,为长三角带来了丰富性与层次感的城市差异性。 从沿海的舟山,到靠山的池州;从北部的连云港,到南端的温州,这些横跨不同经纬度的城市,因自然禀赋、交通区位等不同,带来产业的差异性,一定程度上加速资源要素在长三角内配置流动,实现分工互补。 翁建荣告诉记者,浙江的优势是民营经济活跃、体质机制灵活、最多跑一次改革创造优良的营商环境,此外,杭州的数字经济成为产业转型的典型,宁波舟山港拥有世界级深水良港。浙江需要在长三角一体化中,通过建设大项目,吸引资本,集聚人才,优化分工互补,把这些差异性优势发挥出来。 信息经济领先发展的杭州,积极在长三角发展中谋求合作共赢。杭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德生在会上讲话时表示,要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与上海以及长三角城市的分工协作,联动发展新兴产业与高端产业。加大与上海以及长三角城市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生命科学、商业航空航天等领域共同培育,联手打造完整的高新技术产业链。 而杭州边上的绍兴,则锚定先进智造基地定位,以绿色高端世界领先标准大力改造纺织、化工等五大传统产业,加快建设具有绍兴特色的绿色现代产业体系。绍兴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将在这些特色领域贡献给长三角新旧动能转换的示范。 “城市群就要有月亮,有星星。”徐文光打了个形象的比方,他提出衢州建设长三角绿色卫城,瞄准了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科学定位。 对此,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院长王涛认为,衢州提出卫星城,是一个差异化竞争的战略。但是,王涛也注意到一个问题,江浙沪的产业相似度非常高。 从世界产业发展的规律来看,每个地区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少数信息产业的推动,这就不可避免导致长三角的重点城市都发展这些产业。 在南京大学长江产经研究院研究员陈柳看来,城市差异化发展,并不是说指定某个城市只能发展某个产业,不能发展某个产业。只要把企业作为推动一体化的主体,建立统一的大市场,推动兼并收购,通过这种巨大内需的能量迸发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比如,各个城市都在搞文旅产业,如果我们有这样一个市场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到一定程度,可能有一两个企业能够胜出,在长三角建立统一的文旅品牌,用统一的模式管理其他企业。” 陈柳解释。 在某些地区产业趋同的当下,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或是推动整个长三角差异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虚与实:一体化升温不仅是扩容 嘉兴市合作交流办的刘玉宝,去年底被调至上海市发改委培训中心内办公,他与新同事们每天工作非常繁忙,一边要落实2018年长三角合作的重点工作,一边忙着编制修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还有,正在筹备将于上半年在上海召开的三省一市领导人座谈会。 三省一市共抽调10多位工作人员在此驻点办公,其中来自浙江的有3位,他们大多是熟悉区域合作业务的同志。 此前长三角形成了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三级运作”机制,去年底成立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则是应区域合作探索进入深水区的需要而设立的。 翁建荣解释,过去协调会只设秘书处,不集中办公,这个新机构将推动长三角工作落到了实处,是新一轮合作机制建立进程的一小步,更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一大步。 务实工作的推进,从跨省域间频繁的合作中可见一斑。以紧邻上海的嘉善为例,当地正在加快推进接轨上海的省际交通工程,全面打通断头路,并开通了嘉善至青浦、松江、金山3条省际直达客运班线以及通勤巴士,实现了市民卡在上海城市公交刷卡结算……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一体化工程正在火热推进中。 在采访中,与会嘉宾纷纷向记者透露出一个共同的感受:长三角一体化明显升温,长三角建设正迎来一个黄金时代。 去年,李强履新上海市委书记后不到两个月,即带领上海党政代表到安徽、江苏、浙江考察,商谈长三角合作发展,确立了加强规划对接、战略协同、专题合作、市场统一、机制完善等5个着力点。 陈柳分析,影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基础设施一体化等是有形的,另一方面机制体制的建立是无形的。 未来长三角做好规划对接、战略协同、机制完善等这些顶层设计的同时,将更加务实地推进合作专题实施的脚步。本次会议就批准成立了2个专委会和4个合作联盟,设立了区域污染防治协作等5个课题与1个专题。 记者发现,长三角一体化升温并不仅仅是“朋友圈”持续扩大,虚实结合的工作的持续推进,市场活力的不断激发,真正点燃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在衢州召开的这一次长三角“朋友圈大联欢”,总结的是这个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创新引领、开放发展的探索经验,记录的是长三角友城携手向着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历史进程! 相关链接 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扩容历程: 1997年15城: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杭州、绍兴、湖州、嘉兴、舟山、宁波; 2003年:台州加入; 2010年,合肥、盐城、马鞍山、金华、淮安、衢州加入; 2013年,徐州、芜湖、滁州、淮南、丽水、温州、宿迁、连云港加入; 2018年,铜陵、安庆、池州、宣城加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