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6部穿越电视剧寻秦记电视剧新版2017上榜,哪部最让你满意

盘点6部穿越电视剧寻秦记上榜,哪部最让你满意?|寻秦记|电视剧|穿越剧_新浪网
盘点6部穿越电视剧寻秦记上榜,哪部最让你满意?
盘点6部穿越电视剧寻秦记上榜,哪部最让你满意?
穿越时空,是我们一直梦想的事情,现在的人很想回到古代,也希望古代的人回到现代,解释我们不能够了解的秘密,那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些事情呢?当然有啊!那就是时空穿越,也正是大家都有这种梦想,随之而来诞生了穿越剧,这些电视剧可以满足我们的希望,你们看过几部这类作品,最喜欢哪一部呢?1.《寻秦记》这是一部经典穿越剧《寻秦记》改编剧叫好又叫座 ;该剧把金庸之后的香港新派武侠宗师黄易第一次介绍给了中国内地观众,作为第一部80%外景在中国内地取景的大制作,一改TVB小气简陋的摄影捧搭景的弱项,人美景美音乐美,加上匪夷所思的情节和交错不清的爱情故事,《寻秦记》算得上是TVB改编小说的又一经典。该剧在穿越时空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把武侠和科幻结合,是穿越剧的最早代表,可谓穿越剧的“鼻祖”。2.《穿越时空的爱恋》该剧是大陆第一部穿越剧,融合了言情、偶像、现代、古装及搞笑等多种元素,情节诙谐幽默又不失温馨。张庭和徐峥在剧中的对手戏也相当精彩,古灵精怪的小玩子,一直默默包容她的朱允文,最终无法改变的历史,都让观众唏嘘不已,只能寄托于故事最后一幕,希望他们能在现代相见。此外,该剧片头和片尾曲也广受好评,为该剧加分不少。3.《魔幻手机》《魔幻手机》把科幻与搞笑元素相结合,剧情幽默、深刻、丰富、细腻,逻辑也很严谨。有许许多多的细节令人百看不厌,读后记忆犹新。这些看似平淡的句子,让观众时而会猛然捧腹大笑,时而会瞬间热泪盈眶,内心温暖,嘴角上扬。4.《太子妃升职记》该部网络剧在性别反转的题材上走得颇为大胆,在中国戏剧中罕见地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一个兼具双性的主要人物形象,尽管剧集一直呈现着轻松有趣的色彩,而非集中于这一角色戏剧性的心理变化,仍表明中国的观众正变得对两性关系的概念越来越易于接受;凭借对具有男性心理和女性特征的张芃芃的塑造,故事情节较自然地发展出了男女角色之间的关系;同时,导演在构图和每幅画面的色彩上有极优秀的掌控力;然而剧中的服装导致演员相当多的皮肤显露于人前,在中国的节目中过于生动。5.《古今大战秦俑情》与电影版《古今大战秦俑情》不同,电视剧版以玄幻的叙事手法将古代、民国、现代三生三世的爱情故事巧妙串联,同时揉以时下热门的盗墓、复仇等元素。张艺谋、巩俐主演的电影版是按原小说改编的,改变不大,这部电视剧改编得比较大,从秦朝到民国再到现在,里面填充了很多新的东西。因为这个剧想表达的是一个千年不变的永恒爱情,所以用的是灵魂和思想上的穿越。6.《步步惊心》《步步惊心》虽展示的仍是康熙九子夺位那段凶险跌宕的宫廷斗争,但它以穿越为引子,将历史上著名的康熙年间九王夺嫡的故事重新演义化,加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除了拥有超高人气外,《步步惊心》无论是剧情还是制作方面,均十分严谨。剧中感情线丰富,剧情方面曲折感人,但不胡乱戏说历史;制作方面不仅剧中人物所着服饰精良,符合历史,剧中演员饰演清代宫廷中人物,同样礼仪严谨。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求:转世成神,都市逍遥修神,法则修神,混沌修神行,盘古弟子逍遥录,如果你们有其他类修神的也可以,比如,穿越,异世.修真和修神都可以,特别是金庸的穿越小说 。最主要的是要全本,我的邮箱:jun39573
var sogou_ad_id=731549;
var sogou_ad_height=160;
var sogou_ad_width=690;105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35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中国内地为什么拍不好武侠剧?
2006版《神雕侠侣》剧照,黄晓明版杨过。如果不看剧名,说成《丛林特种兵战狼冷锋和他的洛阳工兵铲在都市》也完全合适
在当今“神剧”(豆瓣评分9分以上)横行的时代,武侠剧迷常常会尴尬地发现一个事实:
在50多年的武侠电视剧剧史中,超过9分的只有1部,即便超过8分的,也不多。而香港、台湾、新加坡等,仍贡献出许多8分以上的优秀武侠剧,尤以香港TVB武侠剧为代表。内地超过8分的武侠剧,“屈指可数”(不超过10部)。
这一点,随着2018年,占据武侠剧史倒数第一、二位的2.3分的《新寻秦记》和2.6分的《新笑傲江湖》的同时诞生而更加凸显。
武侠剧史最低分,2018版《寻秦记》
中国内地为什么拍不好武侠剧?
TVB武侠剧与内地武侠剧谁强
在武侠迷中,经常存在“香港TVB武侠剧”剧迷和“内地武侠剧”剧迷的纠纷,前者认为内地武侠剧空有山水和华丽的服饰但缺少武侠内涵,后者认为TVB武侠剧已经过时,所谓不可超越,只是情怀作祟。
这二者的矛盾,很多时候是不可调和的。那么,首先要正视一个问题:
香港TVB武侠剧和内地武侠剧究竟孰强孰弱?
TVB1991版《边城浪子》,豆瓣8.7分,但为保证一定基数以确保讨论的尽量公正,主要以豆瓣评分人数在10000以上的剧为主
以《银河系漫游指南》闻名的英国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曾提出过有名的“科技三定律”:
1,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2,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3,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流传很广,用在影视中同样适用:
1,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影视都是过时可笑的。
2,任何在我10-25岁之间诞生的影视都是无法复制的经典。
3,任何在我25岁之后出现的影视都是垃圾。
(大致是按照家庭-学校-社会产生的分际,网络时代消弭了其中的部分差别,又放大了部分差别)
这在电视剧的“再版”上,尤其明显。也深刻揭示出某种共同规律:
人在自认为具有强大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时,如何陷入“被总结”中而不自知。也就是说,我认为对的,不一定是对的。
要探讨武侠剧,首先应该摒弃类似思维,即确立单一一种维度和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否则讨论则无意义。
我们选择的是最为大众所认可的——
豆瓣评分。
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趋势、个体等进行分析。
近期热门内地剧豆瓣评分。唯一一部超过8分的是动画片。豆瓣多年来一直是剧迷影迷观影的最重要依据
经统计,下为豆瓣评分人数在10000+,按照评分高低给出的排名TOP10,大致如下(加黑者为内地版):
1,《射雕英雄传》,1983年,9.1分;
2,《神雕侠侣》,1995年,8.9分;
3,《舞乐传奇》,2013年,8.8分;
4,《天龙八部》,1997年,8.7分;
5,《鹿鼎记》,1998年,8.7分;
6,《射雕英雄传》,1994年,8.7分;
7,《笑傲江湖》,1996年,8.3分;
8,《怪侠一枝梅》,2013年,8.3分;
9,《寻秦记》,2001年,8.2分;
10,《倚天剑屠龙刀》,2001年,8.2分。
8部TVB剧,2部内地剧。可见,香港TVB版对内地武侠剧,占据绝大优势。如果把这个名单放宽拉长,一直到全部武侠剧的平均分上,TVB版武侠剧的优势大致仍会维持这样的力度。
2001版《寻秦记》:项少龙和乌廷芳
以豆瓣评分为依据,同时结合历年来大众的评价,和对电视剧的真实观影,放下“门派之见”,其实是不难得出如下“常识”结论的:
香港TVB武侠剧远远好于内地武侠剧。
支持内地武侠剧的剧迷可能会不乐意,会抬出各种说辞,但是,无论是哪方剧迷,争论时都忽视了一个常见问题。
所谓TVB武侠剧和内地武侠剧,原本可以认为是八竿子打不着、毫无关联的两个剧种。
也就是,TVB武侠剧的剧迷受众给自己看过的武侠剧打分,打出来8点几分的高分,是这部分受众民意的忠实反应。
内地武侠剧的剧迷受众给自己看过的武侠剧打分,打出4点几分的低分,同样是这部分受众民意的忠实反应。
换言之,在很大程度上,这两种分数,都是完全客观的。
因此,TVB武侠剧的平均7-8分,面对内地武侠剧平均的4-5分,当然是无可置疑的胜出。
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
再举一个例子,被认为与TVB97版《天龙八部》最接近的内地03版《天龙八部》。下图是优酷点播数据,TVB版8.9亿,内地版1.2亿(2017年数据),7倍多。当然与“独播”有一定关系,但考虑到优酷在视频网站的体量,则TVB版仍然占据着一定的优势,
因此,本文的目的和论述主要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香港TVB武侠剧面对内地武侠剧的胜出,是无可置疑的事实。
第二部分:TVB武侠剧强在哪里,弱在哪里。
第三部分:内地武侠剧强在哪里,弱在哪里。
第四部分:内地为什么拍不好武侠剧。
第五部分:内地如何拍好武侠剧。
香港TVB武侠剧强在哪里
有人说是演员,像黄日华、翁美玲、陈玉莲、梁朝伟、朱茵、古天乐、李若彤、赵敏、黎姿、吕颂贤、滕丽名、郭羡妮等,都是TVB出身的演员,在内地港台风靡多年。
其他一些配角,刘江、李国麟、骆应钧、罗乐林、廖启智、吴美珩、邝文珣、姚莹莹、傅明宪、赵静仪、严慧明、李绮红、刘玉翠、陈复生、关宝慧等,也都在武侠迷中具有较大的知名度。
李绮红。1995版《神雕侠侣》郭襄扮演者
有人说是因为TVB有很强的监制、制片人、导演,比如1983版《射雕英雄传》导演王天林,是王晶的父亲,杜琪峰的师父。早在加入TVB之前,已经担任过许多武侠的导演、兼职,《峨眉飞剑侠》,《黄飞鸿》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等。加入TVB后,监制武侠剧有:《书剑恩仇录》、《陆小凤》、《萧十一郎》、《小李飞刀》、《楚留香》、《女黑侠木兰花》,然后就是武侠剧史巅峰之作83《射雕》,再之后,又监制了《决战玄武门》、《雪山飞狐》、《倚天屠龙记》等。在武侠剧史上,是最不能忽略掉的几个名字之一。
王天林为射雕剧组主演说戏
为许多武侠迷所熟知的李添胜,制作过《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天龙八部》、《鹿鼎记》、《雪山飞狐》、《碧血剑》等,几乎部部经典。
李添胜。武侠剧史“教父”级的人物
也有人说是因为香港有黄霑,林夕等音乐人,内地没有。
这些说的都对,总结起来,有三点:
其一,英雄与时势是相互成就的。TVB武侠剧的兴起与TVB整体的兴盛、武侠所处的黄金时代、当时武侠剧与武侠小说并行的单一市场形态等是分不开的。这一点是以后以及现在所难以企及和复现的。一个黄金时代,让拍武侠能赚到钱,然后才有更多人拍武侠。因此也可以说,时代与TVB武侠剧相互成就。
其二,TVB成立于1967年,拍武侠剧,持续拍了近50年,很多我们如今视为经典的80/90年代武侠剧,是在TVB成立20-30年拍的。这就展现出积累的力量。而这种积累从外在、内在、硬件、软件等各个领域和维度中存在。
其三,在积累上形成了专业体系和专业性。监制是专业的武侠监制,导演是专业的,编剧是专业的,主演是专业的,配角是专业的,音乐人是专业的,服装、化妆、道具等都是专业的。甚至观众、评论家也都是专业的。宏观整体的专业性,工序细节的专业性,形成了难以企及的优势。这种专业性有两种途径达到,除了积累,就是学习,大部分时候,是两者共同形成专业性。
以“靖哥哥”、“乔帮主”等角色闻名的TVB演员黄日华,先后出演过多部武侠剧,仅金庸剧就有《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两次主演,先后演过虚竹、乔峰)、《飞狐外传》、《碧血剑》、《雪山飞狐》等。内地同样演过郭靖的李亚鹏,仅仅出演过两部武侠剧
基于以上,香港TVB武侠剧作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产业,得到了长期兴盛,奉献出一部又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武侠剧,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和成长。
其推出作品经典强大到什么程度,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
2009年2月,已经播出26年的TVB1983版《射雕英雄传》在安徽卫视晚间档重播,仍取得全国省级卫视同时段收视率第一的成绩。
83版《射雕》中的这个造型几乎已经成为审美的范式,难以动摇
但是,TVB当然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以现在来看,TVB武侠剧(甚至整个TVB)显然是没落了。则分析其没落原因,自然也就有助于如今内地武侠剧的发展。
其一,TVB武侠剧成于时代风潮,则风潮过去,其没落也就是必然的,很大程度上,任何文化娱乐形式都不能逃过这个命运。唐诗尚且能被宋词代替,TVB的没落也就不是不可理解了。
其二,武侠剧自身题材的限制。再回到最前面的TOP10武侠剧,可以发现,9+,达到神剧级别的,在整个港台内地新加坡武侠剧五六十年的历史中,只有一部。这与美剧、英剧、韩剧、日剧中动辄9+的神剧种类,形成了鲜明对比。充分说明,武侠此一题材和类型上,有它的局限性。
韩国武侠历史剧。9.0的豆瓣评分,放在中国武侠剧史,可以排第二
其三,原创与编剧的失衡。TVB拍摄的武侠剧,除金庸和古龙两位大家之外,黄易,梁羽生,卧龙生等的作品改编也不鲜见,如此一来,其实编剧原创类就乏善可陈,未能形成平衡。这与影响力更大,生命更持久的美剧形成鲜明对比。也就是,没能形成专业的“武侠编剧团队”。
以武侠剧史TOP10来看,金庸剧占据7席,黄易剧1席,TVB的8部武侠剧全部是“IP剧”,没有一部是编剧原创。则不能“两条腿走路”,遇到危机时,应变能力便有不足。
其四,TVB武侠剧多在香港拍摄,受限于拍摄场地等,场景多显逼仄,不够逼真。在观众“没得挑”的时候,这些尚不显局促,到后期内地张纪中等剧开始兴起时,这也就成了为人诟病的理由。
TVB1994版《射雕英雄传》的假景
内地2001张纪中版《笑傲江湖》中曲刘合奏“笑傲江湖”场景
内地武侠剧弱在哪里
内地武侠剧其实是有过一段好日子的。
1995年的《白眉大侠》(7.4分),1996年的《甘十九妹》(7.8分),与TVB1995年古天乐李若彤版的《神雕侠侣》和1996年吕颂贤梁艺龄版《笑傲江湖》同时,就当是的影响力来说,至少也是平分秋色。1997年内地版的《燕子李三》,将这股武侠热潮推向新的高度。
饰演甘十九妹的杨露是一代人心目中的女神,但三次改名都没有真正红过,与首次主演《神雕侠侣》“小龙女”一角即红到现在的李若彤形成对比,也说明当年内地武侠剧还缺少“造星”体制
除杨露外,《甘十九妹》男主角张子健等演员亦悄无声息,仅“尉迟兰心”颜丙燕为部分观众所知
除李若彤外,首次主演电视剧的古天乐亦爆红至今。此外,李绮红、张可颐、傅明宪等亦深入人心
《燕子李三》的导演王新民,在2001年,还拍了一部金庸剧《侠客行》,豆瓣6.5分;2004年,拍金庸剧《连城诀》,豆瓣评分7.7分,属于高分;2005年,又改编了一部萧逸原著的《马鸣风萧萧》,7.1分。
导演王新民
《白眉大侠》和《甘十九妹》的导演都是王文杰,这两部武侠剧于导演来说,也许只是两部作品,因为2003年,他又导出了8.9分的名剧《大染坊》,放在武侠剧里能排第二。
导演王文杰
值得一提的是,在《白眉大侠》和《甘十九妹》中担任摄影的是孔笙(同时在《白眉大侠》中饰演死掉的路人甲,与在83版《射雕》中扮演宋兵乙的周星驰成名轨迹“相似”),后来孔笙担任导演,拍摄的高分剧按照分数依次为9.2分的《父母爱情》(2014年)、9.1分的《琅琊榜》(2015年)、9.1分的《战长沙》(2014年)、8.9分的《闯关东》(2008年)、8.9分的《生死线》(2009年)、8.8分的《北平无战事》(2014年)。
从中我们隐隐看到一种“专业体系”和“专业性”的可能,但这种专业性并没有成为现实。
其中一个原因是,内地武侠剧兴起的时间晚,面临的竞争大,并没有太多“固本培元”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武侠剧已经不能满足庞大市场和受众的需求,武侠剧的“风口过去了”。
2000年,新峰影业有限公司和中华电视公司联合出品的《小宝与康熙》成为TVB电视剧年度收视率冠军;2001年的《寻秦记》,几乎是最后一部有影响力的TVB武侠剧。自年23年间,仅有《小宝与康熙》一部武侠剧成为年度收视冠军,而这也不是TVB制作。内地武侠剧,王文杰和王新民的武侠时代太短暂,还不够称为一个时代。此时已加快进入张纪中时代,是以张纪中的系列金庸剧作为代表的。
2000年《小宝与康熙》。TVB23年唯一一部年度收视率冠军武侠剧,恰来自于外购
1999年,张纪中担任《笑傲江湖》、《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金庸剧的制作人。以上四部剧首播时间与豆瓣评分分别如下:
《笑傲江湖》,2001年,8分;
《天龙八部》,2003年,8分;
《射雕英雄传》,分;
《神雕侠侣》,分。
李亚鹏《笑傲江湖》与胡军《天龙八部》均收获8分,几乎可以列入武侠剧前十。
金庸,张纪中,“杨过”黄晓明,“令狐冲”、“郭靖”李亚鹏,“乔峰”胡军
随后,2007年,《碧血剑》,7.1分;2008年《鹿鼎记》,5.2分;2009年,《倚天屠龙记》,4.9分;2017《侠客行》,4.0分。
也就是说,张纪中分数最高,也是最受好评,影响力最大的两部作品,《笑傲江湖》和《天龙八部》,几乎是张纪中所拍摄的前两部武侠剧,然后就每况愈下,几乎形成直线下滑的趋势。
张艺谋有“谋女郎”,成龙有“龙女郎”,金庸剧、琼瑶剧,都捧红了大量演员,也各自具有自己的风格,张纪中的金庸武侠剧,严格说来,并没有形成体系。你很难总结出张纪中金庸剧的特点。
此外,于正改编的武侠剧也一度掀起了很大的武侠浪潮,但《笑傲江湖》(2013年,5.1分),《神雕侠侣》(2014年,4.1分),相对于张纪中来说,更像是走偏门。
此外就是郭靖宇监制的2017版《射雕侠侣》,将评分重新拉回7.9分的水准。
2017版《射雕英雄传》豆瓣评分
但这也仅是目前郭靖宇唯一一部武侠作品。
则内地武侠剧发展20多年,究竟形成了多少可以称为体系的东西,其实并不多,大都是孤军作战,并未产生足够量级的佳作。因此,内地武侠剧相比于香港TVB武侠剧强在哪里,也就很有限:
1,内地武侠剧采用实景拍摄,大山大水带来的画面感,要胜过TVB武侠剧的假山假水。简单概括为“大”。
2,科技在影视中的应用令打斗场面显得好看起来。简单概括为“打”。
2017版《射雕英雄传》剧照,备受好评
此外其实乏善可陈。
而内地武侠剧弱在哪里?
主要是弱在“审美”上。
好剧必有好主演,好演员,烂剧则大都没有合适的主演。以饱受诟病的于正版《神雕侠侣》,陈妍希版的小龙女不是以美被知晓,而是以“包子脸”知晓,陈晓也演不出杨过的气场;张纪中版《射雕英雄传》,李亚鹏将郭靖演成了“智障”,周迅的烟嗓与黄蓉人设的江南儿女显然不符。主角一旦不符合人设,则整部剧已经失败了80%。而演员的选择,尤其是主角的选择,原本是一部剧的第一关。
陈妍希版“小龙女”。网络上流传很广的一张剧照
再来对比一下周迅和朱茵版的黄蓉,诚然周迅是内地最有演技的女演员之一,这一身服装也较大复原了当时的服饰衣着,但“求真”却是以失去“美”为代价的:
TVB94版,朱茵饰黄蓉,被誉为完美再现了黄蓉,这身“青衣红带”也符合原著的描写,与翁美玲版并列最受好评的两个版本
内地03版,生生把黄蓉和周迅拍成了“虎背熊腰”。最好的黄蓉和最好的周迅并没有能形成“天作之合”,饱受诟病
为什么缺乏审美?归根结底还是缺少积累,理解。简单做个类比,有位家学渊源的收藏家说过,一个瓷器古董的赝品,不管伪造得如何逼真,一个世家子弟,一掌眼就能大致判断出真假来,因为从小浸淫在这种氛围中。对演员的挑选和演员对自身的感受,都可以归结到这里来。
而审美是体现在“细节”上的,举个例子:
TVB93版《射雕》剧照,桃花岛上,求亲一幕。简单到的近乎简陋的“服化道”(服装、化妆、道具),传达出“武侠就应该这样”的美学
室内的设计简单朴素,正适合黄药师的人设,各人的服装设计,搭配,也极为用心:
洪七公的乞丐服装,外衣颜色与黄蓉接近,补丁的颜色则与郭靖衣服颜色呼应,三人组成一个部分,有机结合,也暗示出洪七公给郭靖、黄蓉撑腰的意思。黄药师的衣服颜色青白分明,显示出他斩截的个性。欧阳锋的服装,显示出它来自西域的背景,同时又“显老”,衬托出身穿黄衣的年轻的欧阳克。整体一看,就显得非常协调,又暗藏玄机。
从站位上来看,显然也熟谙“身体语言密码”:
众人都朝向黄药师,表明黄药师是重心:各人都有求于他;
欧阳锋和欧阳克站位近,显示出二人关系密切;
洪七公和黄蓉分居郭靖两侧,距离较欧阳克为近,显示三人的亲密,以及二人为郭靖保驾护航的姿态,进而暗示下一幕,郭靖将会成为戏剧的主角;
黄药师正对的是郭靖和黄蓉,处在对立面上,同时距离又最远,则显示黄药师对郭靖和黄蓉亲事不认可的态度。
这样一来,这一幕中一共六个人,通过朝向和服饰颜色,突出了黄药师;通过与黄药师距离的接近和唯一一个异域服饰,突出了欧阳锋;通过在六人中居中的画面重心和服饰颜色,突出了欧阳克;通过在六人中居中的画面重心和唯一一个身穿乞丐服饰,突出了洪七公,通过处在黄药师对面和被洪七公、黄蓉左右烘托,突出了郭靖;通过位于黄药师的正对面和唯一一个女性角色,突出了黄蓉——六个人物,每个人物都通过多道工序和层次得到了烘托,整体上又显得协调,而充满张力。
导演功力实在太赞了(当然,首先还是原著构架出了出色的人物关系和剧情)。
再选一张,是郭靖和黄蓉在归云庄:
再一张,是郭靖、穆念慈、江南七怪与全真七子等人:
每一个细节都用心,有深意,整体上就给人以“美”的直观感受。
再看看同是桃花岛求亲,03版射雕的处理。
首先,场景设计在了室外,一处凉亭中,这固然展示了“实景”的美,但其实也是一种偷工减料的做法。
从画面设计来看,也算有章法:欧阳锋和欧阳克在一边,洪七公和郭靖在一边,黄蓉在黄药师身后偏洪七公一边暗示其所属。同时,三长辈坐下,三后辈站着,也有一定的层次感。
但它的层次太简单,太直白了,而有两点其实可以商榷(当然要放在整体中去考虑,比如之前室内戏太多,这时可能就更倾向于室外戏):
1)求亲这样一个高度戏剧化的情节,在密闭的环境中,会更具张力;
2)武林人物说打就打,角色一旦坐下,再要打,就要先站起,连贯性就打了折扣。
武侠小说常有“快得上去慢不下来”的弊病,包括《射雕》原著中,如果用现在眼光看,会觉得过于快节奏,以至于有违常情常理,“黄药师命欧阳克和郭靖两人并肩坐在石上,自己拿着那本册子,放在两人眼前。”这段描写其实也不算太有宗师气度。改编时应该根据影视剧的特点有所调整,节奏上做出改进。两版其实都有调整,但94版的慢,是慢中有快,随时可以加快,“慢得下去,快得上来”,03版的这一幕设计,就显得“慢得下去,快不上来”,一旦快起来,就开始失调。这种节奏的调整,同样蕴含在整体的设计和一个个细节中。
再近距离看“东邪”黄药师,邪气、风流气、贵气没有,一股员外气,很难想象黄药师会和蔼到这个程度:
“北丐”洪七公,没有豪士英雄气,也没有帮主气,顽童气,束发的东西和挑白的头发更像是干瘪后的玉米沃子(音,即包裹玉米的内皮,干瘪后捆束成辫状方便悬挂保存)和玉米须子:
“西毒”欧阳锋,看不出什么“老毒物”的气质,一身行头更像是从港漫里面走出来的:
根据港漫《中华英雄》改编的同名电视剧
“南帝”一灯大师,乍看以为是鲁智深:
除了尤勇版的欧阳锋,其余三个角色,有种浓重的乡土味,令人想起一部真正的“神剧”:
《乡村爱情故事》。
看剧照,从左至右:带徒求亲的北丐洪七公、戴帽子的南帝一灯大师、搓手挑女婿的黄药师:
补一张,手拿九阴真经的西毒欧阳锋(左二)和主持大局的中神通王重阳(左三)也齐了:
张纪中版金庸一直饱受诟病的“水浒味儿”,可以说恰如其分。
其实我们只要稍微去思考一下就知道,《射雕》中,东邪西毒南帝北丐是“五绝”之四,是当时江湖武功最高的五六个人之一,根据名号,有几个特点就呼之欲出:
1)是武林高手,要有高手的气质;
2)是大宗师,要有宗师渊渟岳峙的气度;
3)各具个性,能用一个字概括的强烈个性;
4)齐名已久,互相敬重,又互不服气,形成一种大CP感。
仅从这四点来说,03版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甚至没有一个能让人感觉到是在“武侠”这个类型,“江湖”这个背景中。
我们看看7.9分的17版五绝,已经大致符合,尽管稍稍有些流于形,东邪和西毒稍不够内敛,但你知道这是武侠,这是高手:
再看看8.7分的94版五绝之二,是高度符合原著的:
再看看9.1分的83版五绝之四,各有贵气,但又贵在不同,让人感觉到随便哪两个人物组队,下一秒都能贡献出精彩的戏份和打斗,张力十足:
只能说,高分确实有高分的道理,每高上0.1分,都是主创团队大量心力和劳动的付出。
与这几版射雕相比,03版射雕不是“审美”及不上,而是形成了“审丑”。单单在“气质”的传达上,就相去甚远。
偏偏审美又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快速提升的事,这才是症结所在。
“三代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对于武侠影视剧来说,以此作为理解的契机,可能更容易理解。
知道了内地武侠剧的缺陷,是否就能一定拍好武侠剧呢?
内地为什么拍不好武侠剧
如前面所说:
1,缺乏积累,缺乏体系,而且是各行各业的全面缺乏。如果把武侠比作一台机器,那么一台机器各个零件全面落后,几乎是不可能超过另一台各个零件全面胜出的机器的。
形成体系的标志之一是敏锐的“校正机制”,就像一台成熟的,运转顺利的机器,哪个零件出了问题,马上能显示出来。首先是在最重要的主角选择上不可能出错,一旦出错,校正机制就会发生作用。
但06版《神雕侠侣》当年引发的全民热嘲记忆犹新,就连金庸也直截了当地表达出不满意,在谈到06黄晓明版“杨过”时说:
且不止一次表达过不满:
“内地版的《神雕侠侣》中,杨过油头粉面,一副很爱追求女人的样子,其实杨过是一个非常老实的人,现在却把他拍成一个浪子,这个戏的本质就拍不出来了。”
但08年,黄晓明再次出演金庸剧,成为《鹿鼎记》男主角“韦小宝”,这一次,豆瓣评分从《神雕》的6.9降到了5.2分,像来到了大型买家秀现场:
2,内地武侠类型文学的严重不足。影视剧的基础其实是类型文学。好莱坞、美剧等的常年兴盛,依托的与时俱进的欧美类型文学。但自1949年以后,至今已有近70年,几乎从未有过独属于内地的成熟的类型武侠文学。金庸、古龙、梁羽生、黄易、温瑞安,都不是内地背景,诚然自2000年后,大地新武侠发展出色,但真正形成一定影响力的时间,在十年左右,以中短篇为主要特点,还不能很肯定地可以称之为一个时代。在网络文学版图中,武侠文学近乎销声匿迹,与之类型相近的玄幻仙侠蓬勃兴盛,但由此产生的影视改编是否足够成功?目前改编的大IP玄幻仙侠类影视剧,已有相当数量,成功的几乎为0。这个现象不应该被我们忽视。所以,目前内地的武侠影视改编,主流还是抱着金庸古龙,较少真正的创新。
3,新武侠文学和影视的受众需要培养,但这还不是真正问题。真正问题是,新武侠的“新”至今还未形成共识。新武侠新在何处?目前得出的答案,是新武侠必须要在“江湖”上更进一步,构成世界,也就是新武侠必要有新世界。但一个世界观,长则如《魔戒》世界,花了47年(仍未建完),中则如《冰与火之歌》、《哈利·波特》,也有将近30年时间,短则也要10年的时间。有多少人能花10年、20年去构造一个新世界?
《冰与火之歌》,首先是世界观和小说,其次才是美剧
4,缺乏耐心的同时,缺乏常识。“科技”和“钱”带给人最大的妄想症,就是人无所不能,有钱无所不能,“大数据”进一步加大了这种妄想症。但是科技再发达(至少就目前阶段),一个人可以与大洋彼岸的人实时视频通话,做不到瞬间把人转移到彼岸,还是要在航速上,一点一点地磨;人再有钱,也做不到让需要三个月成熟的庄稼,在三天内催熟。同样,钱再多,也不可能让中国队在下届世界杯上拿冠军,但这种常识,放到影视行业上,似乎是全然无效的:我买的金庸的IP,我的主演是流量小生,我有大数据……为什么不能做成爆款。类似反问几乎在北京每一座漫咖啡咖啡馆中都能听到。对常识的罔顾,也就催生出大量武侠剧的烂剧。而这种趋势,在未来一年、两年内还会呈现。
金庸剧60年改编史最低分
5,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缺少审美。
内地为什么拍不好武侠剧,许多原因是与时间密切相关的,时代、体系、积累、审美等,都需要时间,而我们引以为傲的科技、金钱、大数据,恰恰又无法与时间做斗争,在与时间的斗争中,只能败下阵来。
这些问题,看上去都不像是短期内能解决的。那么,内地武侠剧是否再未有任何希望?
显然也并不是。
内地应如何拍好武侠剧
首先我们必须要冷静地认识一个现实,就是未来一到五年,内地可能会出现一两部出色的,可以跻身武侠剧剧史前十的经典武侠剧集(金庸改编剧或新武侠剧、编剧原创剧),但是绝无可能出现大量的,可以形成规模,能与当年香港TVB武侠剧盛况媲美的情形。
那么,有没有一种极端的情况出现呢?比如孔笙、张黎、郭宝昌、李少红、姜伟等高分导演,再找来高分编剧、影帝、影后等主演,甚至把TVB监制李添胜,以及陈十三等编剧,以及古天乐等演员,内地的再请刘慈欣、南派三叔、江南、张嘉佳等一起来剧本……给予充分的资金,一起来制作一部又一部武侠剧,来促成武侠的兴起呢?
张黎执导的大IP剧《武动乾坤》,肩负起“振兴”内地玄幻剧的重任,将以其水准和反响极大提升或冷却业界对该类型的兴趣和信心。吊诡的是,作为类型相近本该携手共进的玄幻和武侠,该剧若遇冷,反而是现当今的武侠剧更有利;但另一方面,该剧若成功,大导演+大演员+大制作,又可能会给武侠剧以示范——这当然也说明武侠剧如今的窘境:要看人(其他类型)脸色
坦白说,这个完全属于狂想。就像给梅西、姆巴佩、博格巴等人每人100亿美元让他们加入中国国籍以参加下届世界杯夺冠一样。首先是不可能实现,其次这种思维完全是错误的。
为什么呢?
因为,电视剧的本质属性,不是一个艺术品,而首先是一个商品。
也就是,必须要有观众,要有市场,才能催生出一种剧种,而要这种剧种完全成熟,则要有作为底蕴的类型文学。
所以,中国的(新)武侠受众已经培养起来了吗?
中国的新武侠类型文学,已经发展到可以比美金庸古龙等港台武侠盛世为TVB等武侠剧提供弹药的时代了吗?
基于这两点,中国内地的武侠剧要发展起来,要拍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可能有人会提出不同意见:
目前明明影视公司的武侠剧项目更多,投拍热情更大。
那么,我们必须认清一个现实。这个现象的出现,有两个契机:
1,2017年的新《射雕英雄传》为武侠剧打了一剂强心针;
2,网文玄幻仙侠大IP剧的集体扑街,令新的影视项目变得谨慎,转而投向与之类型接近、受众接近的武侠剧。
2018年《莽荒纪》,豆瓣评分3.3分。单评分低还不可怕,播出3个多月后评分人数只有4000多人,首播收视率0.053%,收视率创安徽卫视历史新低,更令人担忧
但我们要明白的是,新《射雕》的成功是一个孤例,之后最低分的新《寻秦记》和新《笑傲江湖》的最佳版本,都在武侠剧史前十位。
而网文玄幻仙侠大IP剧的集体扑街,不意味着以后的扑街,而就事物发展的规律来看,反而是以网文受众为受众的玄幻仙侠剧,更有可能成熟,进入一个黄金时代。
所以,把宝压在武侠剧上,恐怕仍是一厢情愿,而在某种程度上,目前的武侠热还是虚热,这也像是武侠剧的回光返照,等一到两年,这股武侠热再度消退之后,可能会进入更加漫长的冰河期。
所以,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一定程度上:
旧武侠已死。
也可以说,现在是(旧)武侠最低谷的时期。
旧武侠已死≠武侠已死
《魔戒》在创作之前,欧美的奇幻文学几乎被认为是已死状态,《冰与火之歌》、《哈利·波特》在创作之前,同样被认为奇幻已死。
位列全球系列电影票房第三位、单一作者全球系列电影票房第一位的“哈利·波特”系列,正诞生于奇幻最低谷的时刻,原著作者罗琳的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曾被退稿十几次
恰是在“奇幻”已死的绝境下,诞生出自有奇幻文学以来,影响力最大的三部作品。
“武侠已死”的困境中,正蕴含着武侠最大的转机。
武侠实际上仍极有前途,仍然有很大可能成为中国第一类型,金庸古龙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一个新的武侠的黄金时代其实正在到来:
首先我们看一下《战狼2》和《我不是药神》的成功。
《战狼2》为什么成功?因为它是这个时代的“武侠电影”,家国,侠义,斗争,厮杀,这些都曾经是武侠电影赋予我们而《战狼2》在新时代下重新赋予我们的。《我不是药神》为什么成功?因为它讲述的是这个时代的“侠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友为邻,《药神》做到了,所以它成功了。这可以视为武侠在新时代的变种。它“武侠”,它“新”,所以可以认为是新武侠的成功。
《我不是药神》。豆瓣评分8.9分,截止日,票房29亿,位列中国影史票房第5位
也就是说,两部电影共同证明了“侠”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是全球通行的普世价值观,所以:
《战狼2》贡献给我们以一种新型的大场面和打法,再结合漫威、DC等超级英雄,以及《速度与激情》、007等动作电影在全球的收割,又说明:
对比类型文学和影视最发达的美国,美国作为一个新生国家,缺少本国的历史,习惯于向前看,所以“科幻”发达,中国是文明古国,本国历史丰富,习惯于向后看,所以“武侠”发达,这是两个国家的民族性,大概一百年也不会变。所以不用担心国内受众不会喜欢古装,不会喜欢侠客,所以武侠的持续兴盛,几乎是必然的。也就是说:
武侠文学不死。
武侠影视不死。
武侠不死。
并且可以更进一步:
新武侠的黄金时代,正在到来。
为什么?因为:
新武侠新在新世界。
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对“江湖”迭代升级的“世界”,不但弥补了传统武侠的局限性(比如逻辑、内洽、新意欠缺等),同时赋予了武侠以更多的可能性,使武侠具备了在新时代面对新受众仍被广泛接受的可能,并以“世界(观)”为中心的武侠,具备了打通影视、游戏、动漫、小说等的基础,缩短了传统链条式的漫长开发周期,更能因应现代发展的节奏。
《环太平洋2》水墨风海报。原本科幻类型迅速可以转化为武侠类型,说明类型间的分际并没有那么大,“武侠新世界”会更具开放性,幻想性,更具无限可能性,很大程度上,会更“重工业”
尽管它还没有成为行业和大众的共识,但已经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则知道新武侠要往何处去,又有什么理由做不好呢?
那么,武侠剧的机会在哪里呢?
1,要“等”。尊重常识,要学会等。武侠剧再度的兴盛,不像是一个大人从沉睡中清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像是一个病弱的小孩,不但要成长,还同时要治病。或者,甚至于更严峻地说,是病弱的成年人,要治病,然后生下健康的小孩,然后等这个小孩长大成人。要有长跑的意识和准备。
1960年拍摄首版《神雕侠侣》期间片场合影,左起至右:谢贤、金庸、南红、梁素琴。到1995年,才拍摄出经典版本,时间已过了35年
2,要“找”。要对新武侠类型文学有更多的关注。新武侠类型文学的成功,会是武侠剧下一个好时代到来的前哨。新武侠的新,新在“新世界”上,非如此不足以真正鼎革“旧武侠”,诞生新时代、新人类下的新武侠。而这同样需要等,除此之外,需要勇敢地去尝试。美剧的成功,是建立在对《冰与火之歌》、《绯闻少女》、《纸牌屋》等“时代类型文学”的改编上(以及成熟编剧的原创剧),不是建立在对莎士比亚、大仲马、《飘》、《战争与和平》等无节制的改编上,武侠剧的未来,也不可能建立在对金庸、古龙小说无节制的改编上。要不去盲目追随大数据,多一些尝试。在这个思维上,必须要发生根本性的改编。未来的武侠剧,成功关键一定是在新武侠。也就是说,要“找”。
改编自原著《绯闻少女》的同名美剧,一共拍了六季
3,要“养”。新武侠类型剧应该改变那种“拿来主义”的理念,影视公司,不再是之前只购买成品的“甲方”,影视将自己视为一个娱乐体,影游联动等行业联合趋势越来越明显,影视、文学、动漫、游戏等结为一体,则对新武侠类型文学,应该要有倾斜的意识,要有一起成长的觉悟。换言之,你只有先去主动投入,才可能得到更大的回报。大公司尤其应该有这样的责任感。
4,要“细分”。武侠剧有庞大的受众,只是与以前时代不同的,金古时代能与武侠类型文学相竞争的,几乎只有言情文学,而如今要面临许多的类型文学的竞争,武侠剧也是一样。武侠永远不可能回到过去一枝独秀一家独大的时代了,必须要舍弃这个“梦想”,武侠未来的前途是在精细化、专业化、类型化基础上,做到最大限度的大众化,而非一厢情愿的大众化。面临竞争,必然竞争升级,武侠要争取受众,就不能只与武侠竞争,还要与其他同类优质剧竞争,细分的同时更“大众”,以“扩张”为主要导向的新武侠剧,显然是一种更好的形态,会帮助优质作品诞生出来。
2010内地版《怪侠一枝梅》豆瓣评分8.3分,位列前十。改编自明代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的“神偷寄兴一枝梅,侠盗惯行三昧戏”,是细分化的代表
5,要“专业”。武侠剧可以放到一整个系统,一整个历史中去考虑,但同时也要学会辩证看问题,要有“做产品”的信心,就是一部武侠剧,也不过就是一部武侠剧,“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别人能做好,我为什么做不好?历史剧能到9.5分,为什么武侠剧就到不了?需要有这种手工艺人的自信,正是这种自信,滋生出许多佳作,甚至于开创一个时代。手工艺人每天要做的都只有一件事,就是提升自己,超越昨天的自己。那么我们做武侠剧当然也是这样。
中国美术设计大师杨占家,为《红楼梦》、《霸王别姬》、《卧虎藏龙》、《七剑》等多部影视剧担任美术设计,以手绘的专业建筑设计手稿确保作品完美实现。为一个剧本可以研究整整两年时间。如果武侠剧行业有更多这样的人才和专业精神,中国内地怎么可能拍不好武侠剧?
旧武侠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新武侠的黄金时代正在到来。构建于新时代,新武侠类型文学之上的新武侠剧,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也许很多年后,回过头来总结,会发现:
每一个武侠衰落的时代,其实都是旧武侠下行,新武侠上升的新时代的序曲。
武侠一直都在风口上。
要拍好武侠剧,必须要认清这一点。
《战狼2》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
未来5年,中国将出现超越《战狼2》的100亿票房武侠电影
《妖猫传》这样拍,票房能卖15亿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寻秦记电视剧新版2017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