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S时代玩过些纯文字头像图片纯文字和剧情的游戏,现在还有吗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The requested URL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
您要找的内容已被删除枫华之声Manitoba Chinese Tribune issue 55nextout of 90DESCRIPTIONfeb / mar 2011 | fenghuavoice.com2 3| 55期 feb / mar 2011 | fenghuavoice.com4 Manitoba Chinese Tribune www.fenghuavoice.com 电话 (T): (204) 509-) 688-2628 传真…Transcript
feb / mar 2011 | fenghuavoice.com2
feb / mar 2011 | fenghuavoice.com4
www.fenghuavoice.com
电话 (T): (204) 509-2628
(204) 688-2628
传真 (F): (204) 261-4505
tribunemc@yahoo.ca
35-2855 Pembina Hwy.,
Winnipeg, MB R3T 2H5
高级顾问 (Senior Advisor):
蔡镇潮 (Dr. Patrick Choy)
社长 (Chair):
关晓峰 (Dr. Xiaofeng Guan)
主编 (Editor-in-Chief):
虹 (Helen Wang)
栏目编辑 (Column Editors):
枫华博客:杨朝晖 (Zhaohui Yang)
四海为家:胡月冰 (Yuebing Hu)
文坛艺苑:陈
思 (Si Chen)
枫华青春:孙
科 (Ke Sun)
枫华百科:黄
娜 (Na Huang)
美术编辑 (Art Editor):
秦锡羚 (Celine Chin)
美术设计 (Graphic Designer):
秦锡羚 (Celine Chin)
樊雅姣 (Jessyca Fan)
邓晓东 (Sam Deng)
张姝倩 (Shuqian Zhang)
摄影 (Photography):
昊(Hao Chen)
陈萧旭 (Xiaoxu Chen)
封面摄影 (Cover Photography):
陈萧旭 (Xiaoxu Chen)
封面制作 (Cover Design):
秦锡羚 (Celine Chin)
本期校对 (Proofreading):
张进顺 (Jinshun Zhang)
苏 (Su Tian)
冰 (Bin Wang)
英文翻译 (English Translation):
(Dr. Feiyue Wang)
英文校對 (English Proofreading) :
Dona Gould
网页部 (www.fenghuavoice.com):
李沪萍 (Shirley Li)
袁旭影 (Sue Yuan)
旭 (Xu Yang)
群 (Qun Bi)
法律顾问 (Legal Advisor):
王俊玲 (Junling Wang)
市场部 (Marketing):
蔡云昱 (Yunyu Cai)
徐文标 (Edward Xu)
萍 (Dr. Ping Jiang)
张学勇 (X.Yong Zhang)
牛育莲 (Yulian Niu)
会员部 (Membership):
郁利平 (Liping Yu)
李汇南 (Huinan Li)
张益明 (Yiming Zhang)
发行部 (Distribution):
裴嘉文 (Jiawen Pei)
发展部 (Develpment):
熙 (Dr. Xi Yang)
财务部 (Finance):
蓝 (Lan Wu)
活动部 (Events):
王智博 (Zhibo Wang)
行政 (Administrative):
瑛 (Ying Sun)
文艺部 (Arts):
彭方晨 (Fangchen Peng)
曼大枫华俱乐部 (UM Fenghua Club):
戈 (Ge Shi)
多伦多分部 (Toronto Branch Director):
鑫 (Dr. Kevin Wang)
第一页贺年对联撰写(Couplet):
熙 (Dr. Xi Yang)
feb / mar 2011 | fenghuavoice.com6
有一天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在美国的一场冰球赛的赛场上,一位八岁的小女孩伊丽
莎白用她那天使一 般的声音在独唱美国国歌,正
唱到一半的时候,不知道 怎么的,麦克风 突然 坏
了,歌声一下子中断了,场下寂静无声,伊丽莎白显
然 有点吓呆了,不知如何是好,正在这时,全场的
观众把歌接了下去,包括那些球员,全场整齐的大
合唱响彻场馆,你可以看到伊丽莎白纯真的眼睛
有了光亮,也随着大家一起唱着。看到这里时我的
眼睛非常湿润。
为什么我会感动?因为从这里我看到了人性中
的一点善良和一些希望。通常这 样的场合总是让
人担心会不会有人趁 机起哄,会不会有人暗暗地
想看笑话。全场的歌声不仅给小伊丽莎白带来了
勇气,也为周围的人们带来了心灵的鼓励。这则新
闻上还说小伊丽莎白已经被邀请到另一个球赛上
去唱歌,说相信她再遇到类似的意外时,不会再害
在《枫华之声》走进第十年的时候,我也有着
像伊丽莎白那种如梦似幻的感觉。比起那些早期
的华人长辈,像缅省中文学院已经创办了35年,或
者文化中心也有快三十年的历史吧,枫华十年也许
不算什么。就是这么跌跌撞撞地走着,每次在迷迷
茫 茫要放弃的时候,总是有一些温暖的手 扶在身
边,暮然回首,发现那些泪水,那些困倦,那些沮
丧,那些汗珠,竟然就这么似水流年,无声飘过。
每当我执着地谈着《枫华之声》的理想时,总
是有人说我是在做梦。确实,我常梦见的并不是一
本本色彩缤纷的杂志,而是很多同胞的温暖的笑
容,梦见在加拿大我们的新家园里,很多人在干事
情,很多人在喊 加油,很多人在彼 此安慰,很多人
在互相帮助,也常梦见很多朋友脸上信任的微笑,
梦见很多同胞理解的表情。
我们有手,手里可以有钱,有车;我们有头,头
脑里可以有知识,有学问;可是我们的心在哪里?
我们的心应该 拥有些 什么?尽管枫 华 很卑 微,也
不专业,时时经历挫折,路途 艰辛,掌声稀落,很
多应该做的事情也做不到,但可贵的是一批批的
枫华义工们用着自己朴实的行动传递着枫华的梦
想,就如德兰修女说过的一句话:“我们都不是伟
大的人,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来做 生活中每一
件平凡的事情”。
Let the Dream Fly
HELEN'S NOTE
以前上课学习社区发展的课程,觉 得 很
多理论好繁 琐,可是教 授 也 概 括了一 句话就
是,社区发展其实就是一群人在为着 一个目
标齐心努力,从而使得到服务的群 体得以发
展或发生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枫华的精神
很亮丽。当我看到有那么多的人 通过 枫华相
识并成为朋友,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施比
受更为有福”有了共识,看到那么多人在自己
义工的过程中成为了社区中的一颗颗明星,心
中会有一些安慰。
我们的一位义工堪质和家人有一次在古
巴的一个度假村里休假,突 然 有个人 上前跟
他搭话,因为看到他身上穿的《枫华之声》体
恤衫,就问他知不知道这本杂志,堪质自豪地
说他就是枫华的义工。一聊之下,那位渡假客
来自渥太华,叫燕禄,是我十多年没有见过面
的好朋友,也是我们的热心读 者。你看,两位
陌生人,一个来自温尼泊,一个来自渥太华,
在古巴的几百个度假村中的一个,就这么碰上
了,通过《枫华之声》奇迹般地相识了,并成了
朋友,两人回来后抢着向我讲述他们的奇遇。
我的洋同事们知道了这件奇事,吃惊之余,异
口同声地告诉我“一定有原因”。
《枫华之声》就这么走进了她的第十年,
不是 昂首 阔 步,也 不是 豪 情满 怀,但回想往
事,就像流浪歌手在春 晚 上唱的《 春 天 里》
:“可我觉得一切没那么糟,虽然我只有对爱
的幻想 ,在清晨在夜晚在风中,唱着那无人问
津的歌谣;…”,我有时会 惭愧我的“枫 林 心
语”写得不够好,很多心里话 讲不出来,但看
到我们枫华的很多原创文章被很多海内外华
人媒 体转载,更特别珍惜在枫华上写文章的
记得枫华刚刚创办的时候,总共才有几个
人,负责市场的谭香 莲女士一家家地去拉广
告,结果遇到那么多冷脸,有个商家还告诉谭
女士,“我们看不懂简体字”;可是现在居然有
捐 款 鸣谢
枫 华 之 声
感 谢 您 的 慷 慨 捐 助
陈斌(阿尔伯特省)
Theresa Chan
班俊(安大略省)
中华文化中心
Weiqiang Zhang
些商家主动打电话来要求刊登广告,前些天一个洋
人的公司打电话来说,有好几个客户向他们推荐这
本杂志,看来声誉颇佳等等。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您对枫华十年想不想说些
什么呢?想不想做点什么呢?我们有“枫华十年”栏
目你可以投稿;我们有“枫 华 十年”晚宴你可以参
加;我们有“枫华十年”晚会你可以表演……,枫华
欢迎你!枫华需要你!
说起唱歌,我的朋友旭影和我都爱唱《追梦人》
这首歌,可是哪 次她都唱得比我 好听,是她的梦更
美一些吗?我觉得这首歌里面的词也很反映出我们
很多枫华人的海外生活的
让流浪的足迹在荒漠里,
写下永久的回忆,
飘去飘来的笔迹,
是深藏的激情你的心语……
那么,就让梦再飞一会儿吧!
feb / mar 2011 | fenghuavoice.com8
“I am a global citizen”
Mr. Gordon Campbell
(Principal, St. Avila School in Winnipeg)
Twenty-two students and
9 parents travelled with me to
Hong Kong and Shenzhen, China
for 9 days in January.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a
exchange organized with the
Children’s Palace, an art gallery
for children in Shenzhen, China.
With us was a representative from
the Winnipeg Art Gallery who was
invited to see the children’s arts
program in action.
We spent our first three
nights in Hong Kong to recover
from our jet lag.
There we visited
some incredible sights:
cars took us to stratospheric
heights to see the Giant Buddah
on Lantau Island, a “junk” took us
to a delicious lunch on the Jumbo
Floating Restaurant in Stanley
Harbour (a recent location on
the Amazing Race), an evening
harbor cruise to see the lights of
Hong Kong’s skyscrapers, and
visits to unique markets.
Upon arriving in Shenzhen,
the students were greeted at the
Children’s Palace by their host families.
Each morning the children worked
on art projects together and then visited the cultural sights of S
the cultural theme park of Splendid China, Yuanling Elementary School,
the University of Shenzhen, DaPeng Fortress from the Ming Dynasty, and a
swim in the ocean.
Upon arriving at the Children’s Palace we were greeted
by a 5 storey sign welcoming us.
On a large panel inside the gallery, the
Chinese explained their goals for this exchange:
The “Exhibition of Winter Canadian Friendship Art Camp” is a presentation
and fruit for this international art exchange, aiming to promote elegant art to
all the children in this city.
The exhibition, based in Shenzhen, will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with the world and regions through art,
improving the children’s ability of art appreciation in our city and inspiring
the artistic potential in the children who hold a great interest in art. Building a
platform for art exchange and giving them their own space to draw will improve
their confidence through the experience of expressing beauty, the experience of
sharing and the experience of creating happiness.
Not only will the children from
both countries exchange art, but also will they understand each other’s culture
Sincere friendship will be established and they can realize the preciousness
of beauty and peace.
Let’s act on the journey of finding beauty in life and become a
world citizen beginning with art.
日上午,深圳迎来“史上最大艺术游学团队”。“我是世
界 公民 — — 深 圳、温 尼泊国际 青少
年 文化艺 术交 流 周”启动 仪 式 在 深
圳少 年宫水晶大 厅 举 行。由加 拿 大
温尼伯市教育署副署长高登(Gord
en)带领的33人艺术游学团正式抵
深,他们将在深港两地展开为期一周
的艺术交流活动。
“主人”姿态迎客,推介中国文化
  欢迎仪式上,该团领队之一、温
尼伯市立美术馆馆长迈克尔(Mich
eal)表示,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的
商品,但很少 看到中国的艺 术。“我
们 对有着五千年光 辉历史的文明古
国存在着无限的向往与好奇,此行不
仅要了解中国传 统 绘画艺 术及美 术
教育的现状与规模,更想看到中国的
青少年对西方艺术的解读。”
    此次 活 动由深 圳市少 年宫、杨
课堂“双语”教学,大鹏所城写生
  王明涛介绍,去年10月,他和杨
梅红受加拿大温尼伯市教育局邀请,
进行15天的访问。访问期间,他们向
温尼伯艺术界、教育界人士介绍了深
圳的青少年艺术教育状况,迈克尔(
Micheal)对中国在少儿美 术 培
训方面取得的成绩惊叹不已,希望能
让 加 拿 大的孩子前来深 圳游 学。在
双方的努力下,终于促成本次游学访
  在一周的时间里,由2名领队、
22名加拿大小学生、4名教师及家
长 组 成的游 学团参加了共青团深 圳
市委员会、深圳市教育局、香港亚太
艺 术 教育 交 流协 会、深 圳市青 年动
漫协会、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加
中友好协会、温尼伯市教育署、加拿
大曼尼托巴省礼宾部、温尼泊 Ecole
St. Avila小学、加拿大温尼伯市儿童
博 物 馆、加 拿 大 温 尼伯美 术馆等 单
验双语课堂教学,在“杨梅红文化”
四位专业美 术 老师的 指导下进行 油
画 与 水 墨 画、版 画 及 户外写生 的 学
习。通 过一周的学习与生活,中加学
生增进了对彼此间文化的了解,并结
成“永久友好家庭”。
活 动期间,“游学团”还参观了
深 圳 博 物 馆、深 圳 古 玩 城、大 鹏 所
城,大芬油画村、锦绣中华民 俗村,
并前往 深 圳大学艺 术设 计 学院“艺
术家工作室”进行艺术交流,在活动
结束时参加在少年宫水晶石大 厅举
办的“我 是世界 公民 — — 深 圳加 拿
大友好美术营作品展”。活动结束前
日,游学团的每个孩子将在每个“深
圳家庭”举 办 一 场 难 忘 的“ 中国 式
Party”,感受中国浓厚的“年味”。
深 圳市少 年宫单协和主任为参
加“寒假加拿大友好美术营”的学生
颁发了学习证书。中加双方的领导交
换了艺术交流基地牌匾,达成长期的
国际友好交流关系。本次作品展展出
了参加“寒假加拿大友好美术营”的
孩子们在“杨梅红教育”学习期间的
油画、中国画、版画及户外写生作品,
孩子们天马行空、极富想象力的艺术
作品,吸引了大批观众的驻足欣赏。
梅 红国际少儿美 术 教育 基 地、深 圳
市园岭小学主办,旨在进一步弘扬中
华文化,促进中外青少年文化艺术交
流,推动深圳“创意之都”、“设计之
都”建设,迎接第26届深 圳世界大
学生运动会的到来。活动主办方、深
圳杨梅红 文化发展有限 公司董事长
王明涛表示:“深圳每年都有若干个
游 学团队 远赴欧美日等发 达 城市进
行艺 术交 流,却 很少以‘主 人’的姿
态邀请国外艺术机构来深参观交流。
我们希望通 过 此类文化交流活 动向
外国推介中国的艺术及文化,扩大中
国传统艺术的影响力。”
位特别支持的“国际友好家庭”活动
及“寒假加拿大友好美术营”学习。
入住“中国家庭”,参加“中国式
Party”
  令孩子们激动的是,参加本次活
动的加拿大学生入住“深圳家庭”,
与深圳孩子共同学习、生活和交流,
联 合 创作 主 题 绘画作品参加“中加
友 好 画 展 ”。活 动 期 间 ,他 们 还 参
观了深 圳 特 色 历史 文 物及民 居,体
验“中国式 ”生活。在“寒 假 加拿 大
友好美术营”活动中,中加的学生体
“我是世界公民”
寒假加拿大友好美术营作品展隆重举行
深圳商报报道
feb / mar 2011 | fenghuavoice.com10
《枫华之声》董事会邀请更多的会员和读者加入义工的
行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与各部门负责人直接联系,也可以将
简历寄到枫华之声的邮政信箱。
“枫华十年”庆祝晚宴
2011年标志着《枫华之声》进入了她的第十年。在过去的
九年里面,社区中许许多多的同胞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和支持着
这本刊物和各样的活动。《枫华之声》的宗旨:关爱、尊重、支
持和奉献越来越多地得到了读者和会员们的支持。枫华的义
工们也以自己的奉献行动表达出枫华的精神。
枫华之声十年岁月庆祝晚宴是枫华之声创刊以来举办的
第一次社区宴会,将于四月底举行,广大的华社朋友、枫华作
者、义工、会员、商家以及读者朋友们届时将欢聚一堂,畅叙
友情,回顾昔日风雨,憧憬社区未来。“枫华十年”庆祝晚宴
详情请见本期彩页。
时间:日,星期五晚上6:30
地点:金冠酒楼,唐人街Kings St.
枫华之声2011年理事会成立
2011年的《枫华之声》理事会成立。王飞越教授在担任了五
年社长之后,由于研究工作日益繁忙,决定辞去社长职务,但仍
然承担枫华义务工作,继续大力帮助杂志的编辑和发展,并参与
领导枫华十年纪念活动。枫华理事会对王社长的出色领导以及
无私奉献表示深切的感谢。张慧慧理事因工作要求今年外出很
多,将暂时离任。与此同时,关晓峰牙医和徐文彪先生加入枫华
之声理事会。
关晓峰医生来自沈阳,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得口腔医学博
士学位,后来在曼尼托巴大学重读牙科博士学位,2008年在温
尼泊创建了牙科诊所“Southern Community Dental Care”,
关医生是枫华之声长期的作者(笔名老饮)和商友。徐文彪先生
来自广东,曾就读于上海外语学院,毕业于巴西圣保罗大学,现在
温尼泊Royal Lepage公司做地产经纪人,能用流利的普通话、
粤语、英文和葡萄牙语与客户交流。徐也是枫华之声的老义工。
新一届理事会分工如下:
高级顾问:蔡振潮教授
社长:关晓峰牙医
主编:王虹
财务:吴蓝
秘书:孙瑛
市场部:徐文彪、蔡云昱
活动部:王智博
会员部:郁利平
发展部:杨熙博士
网页部:李沪萍
文艺部:彭方晨
曼大枫华俱乐部:师戈
Fenghua News
宴会票价:
每人35元,每桌420元
购票联系人:
关晓峰诊所 338-3384
张学勇移民公司:888-3333
郁利平 298-4425
杨熙教授 789-3481
许文彪 962-8817
李沪萍 269-2353
裴嘉文 298-3780
王飞越社长主讲公众讲座
曼大枫华俱乐部将举办第二届德州扑克大赛
曼大枫华俱乐部为枫华之声的学生会员提供服务,并提
供义工机会。在过去的几年里,枫华俱乐部的义工们积极参
与会员办理,杂志发行,夏季野餐会以及枫华之友中秋晚会。
除此之外,他们还努力组织适合青年学生活动。枫华俱乐部
已经举办了三年的化装舞会,以及其它文体活动。应同学们
的要求,俱乐部将于三月12日举办第二届德州扑克大赛。时
间:下午两点开始;地点:茶缘,联系人:裴嘉文,电话:298-
3780.详情请注意枫华会员通讯,校园内的海报以及网站。
“枫华十年”专辑征稿
回顾枫华的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弘扬奉献的精神,并激励
更多的同胞们把承担义工作为自己生活的一个部分,《枫华之
声》除了在今年各期开设“枫华十年”专栏,采取不同的形式
纪念枫华的成长和发展以外,将在四月份出版全彩专刊,并增
加印数,欢迎商家刊登广告,也欢迎广大作者、义工、读者分享
您的感受,文字长短不限。该专栏的编辑为:
本 刊 前 任 社
长王飞越教授于1
月19日在温尼泊做
了一次公众讲座,
题目是:Che mical
Contamination and
义工董亮获得2011 CCTV时尚中国
金牌魔术师称号
枫华作者许文舟荣获全国“柴达木杯”
诗歌征文大赛二等奖
“让诗歌做远航的帆,让你我做出发的桨。听到了远航
汽笛的歌唱,柴达木的明天有你有我的担当……”在浓厚
的诗意氛围中,12月15日上午,全国“柴达木杯”诗歌征文
大赛,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主办,大赛自去年5月启动以
来,在国内外华语诗坛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来自北京、河
北、山西、甘肃等近30个省区的诗人踊跃投稿,截至大赛截
稿,共收到各种投稿2700余件,共计20000多首诗歌。本刊
作者许文舟的《德令哈》(散文诗十一章)获得二等奖。
《枫华之声》向许先生表示衷心的祝贺。
Climate Change:
Two Battles on Front。 他以他在北
冰洋和珠峰地区的研究为例,与公众一起讨论全球环境污染
和气候变化的关系。他的报告资料翔实,语言通俗易懂,引起
了到会者的热烈讨论。此次报告是曼尼托巴大学“将科研带
入生活”系列报告会的一部分。
枫华义工董亮
曼大毕业后,近日回
国。随即参加了2011
CCTV时尚中国新春
魔术专场,荣获冠
军,获得2011 CCTV
时尚中国金牌魔术师的头衔。这个比赛参赛者基本是国内
各杂技家协会选送,代表了年轻一代的最高水平。春节期间
还参加了中央电视台CCTV第二套的晚会节目,并应其他省市
电视台的邀请参加演出。《枫华之声》祝董亮在国内能够事
业发展,前程似锦。
feb / mar 2011 | fenghuavoice.com12
Bussiness Partners
All children can act up from time to time,
so don’t let frustration get the best of you.
Have realistic expectations for your child.
Find more parenting tips at:
manitoba.ca/triplep or call
945-4777 in Winnipeg or
toll-free 1-877-945-4777.
Publication: Manitoba Chinese Tribune
Triple P Phase 1 ad
Ad size: 8.125’’ wide x 10.75’’ deep
新移民之家 - 和平大厦筹备开幕
温尼泊中国城自成立以来,仅有的两栋移民安置住房----
--融华大厦和石安台一直求大于供,越来越多的新移民在刚刚登
陆的时候,一房难求。针对这种情况,以温尼泊中华文化中心主
席余岳兴先生为首的中国城发展委员会,向三级政府申请筹建一
栋新的移民之家,经过长期的努力,政府大力支持,承担全部建
筑成本,拨款1270万加元。
和平大厦位于Princess街和Logan 街的交叉口,交通方便,
距文化中心、中餐馆、中国商铺都只有一个街区的距离。14年前,
一场大火使当时的建筑夷为平地,政府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规
划,直到和平大厦的蓝图递交。这栋拥有48套住宅的建筑,在一
楼不设立任何商业用途的出租单位,但是为住客规划设计了一个
大型多功能活动室,供健身、游戏、娱乐而用。这些专业设计均出
自著名华裔建筑设计师曾绍昌之手。
日上午10:30,在文化中心二楼,各方嘉宾云集,
隆重召开了和平大厦的筹备开幕仪式,联邦房产与社区部、省、市
政府均派代表参加并祝贺词,CTV,Global和CBC电视台、电台以
及多家当地媒体到场进行报道。本次列席者,包括老华侨、新移
民、各华人社团负责人、境外商务考察的投资商等各界人士。
Community News
值得一提的是助兴的三个节目,分别是代表中华文化传承
的中国功夫,由当地西人表演,笛子独奏《山的声音》和《送春
风》,由著名演奏家汪晓楠献艺,双人民族舞蹈《孔雀》是由温
尼伯中国城小姐吴燕霓及朋友马洋洋(音译)诠释。三个群体
的精彩演出颇具代表性,借用余主席的发言:“和平大厦是华人
社区的新篇章,希望为所有新移民和老华侨做更多的贡献。”
华人获温尼泊市政府社区贡献大奖
由温尼泊中华文化中心主办一年一度的春节庆祝晚宴,于
日在金冠酒楼成功举行。在热闹的舞狮开场后,余
岳兴主席宣布晚宴正式开始。本次与会者多达600余人,除
各个华人社团的代表出席之外,曼省省督李绍麟、省长Greg
Selinger、温尼泊副市长Paula Havixbeck、曼尼托巴保守党领
袖 Hugh McFadyen和曼尼托巴自由党领袖Jon Gerrard均上台
祝新春贺词。
备受瞩目的最佳社区贡献奖,由副市长Paula Havixbeck女
士颁发,本年度由四位获得:Alexander Pan 医生, Malinda
Lee 女士, 王虹女士以及张学勇先生。Pan先生多年来一直致
力于华人社区的公益事业。Malinda一直没有避讳自己是现任省
督的小女儿的身份,同时担任一家电脑公司的市场总监,她为文
化中心和相关华人社团举办的各项大小活动所做的外联工作极
为出色。《枫华之声》主编王虹本次获奖实至名归,在这本刊物
成立十年的过程中以及其在华人社区中产生的社会影响,还有
她在任职的曼大国际学生中心对众多留学生加以帮助,众人有目
共睹。加拿大国际教育服务中心总经理张学勇先生,在经商之
余一直致力于回馈社会,尤其是在各华人社团、青年组织、学生
会、温尼泊基金会等举办的大型活动中,慷慨解囊,竭力相助。
feb / mar 2011 | fenghuavoice.com14
看到这个 命题,迟 迟不敢动笔,因为想要说的事情实在太多,
不知该从何说起。
九年前,我和一批同龄人懵懵
懂懂地 撞 进了温尼泊平静的生活里,
被所谓的“第二次移民潮”席卷着,辨
不清方向。那时,几位前辈凭着一腔热
情,创办了《枫华之声》,让我们有了一
个平台,在上面倾吐心声。
八年前,我与尚在襁褓中的女儿
日夜为伴,为
“枫华”写下了第一篇《温暖在异乡》
,后面分两期连载了《照照镜子》,从
此一发而不可收,并结识了王虹、王高
峰、梁 莉、袁旭影、陈斌等若 干“文学
中青年”。如果说以前“码字”是为了生
存,现在更多的是为了一种精神寄托和
朋友支持。
七年前,第一次登上“枫华之友”
中秋联欢晚会的舞台,有幸和高峰、丁
梅 搭 档 主 持 节目,值 得 感 慨 的 是,至
今 除了我 还 坚 持 在“战 斗 岗 位 ”上 之
外,曾经的搭档们,高峰举家迁往温哥
华,徐 鸿 去了渥 太华,丁梅、桥 桥、讴
歌等忙于生活和学业;值得欣慰的是,
去 年 我 很高 兴 与 徐 铭、聂 磊、马 灿 鸾
(Sa ra)合作,看来枫华的舞台将承载
更多的精彩;值得一提的是,在梁喜运
尚未成立自己的美发店之前,就已经开
始为枫 华晚会 无偿 提 供发 型赞助,已
经 连 续几年,提着全 部工具 在后台忙
碌,把 我们主 持人和演员们 打 扮得光
鲜亮丽之后,便悄悄离去。
自1950年温尼泊市长办公
室设立社区服务大奖以
来,这是首次由从中国大
陆来的新移民获此殊荣,
可喜可贺。
由加拿大邮政总局
设计并发行的,富有中国
传统特色的兔年邮票,在
晚宴中与众人见面。在第
二轮生肖票的设计中,愈
加凸显了东方色彩与神
韵,令收藏者爱不释手。
温尼伯中国城的保留
特色是每年更换带有生肖
的城旗,兔年的城旗设计
奖再次由红河学院的艺术
系学生获得,Downtown
BIZ的负责人Stephanie
V o g c e宣布获奖者为
Heather Zimmerman。春
节过后,再进中国城的时
候,不要忘记看看这位加
拿大女孩审计的中国风作
品,清新活泼,别具一番
六年前,枫华开始了每年一度的野餐
会,美食和笑声是我最留恋的瞬间。如今
的照片上,“枫华下一代”已经占据了很
大 篇幅,他们的乐趣 是在 枫 华的团体里
找到一 起 愿意用母 语 交流的人 群,我们
从 新 移民 熬成 老移民的时候,看 到下一
代能在杂志上用中文表诉心情是最有成
就感的了。每年晚会上,小朋友表演的节
目都 会格外引人关注,我 女儿也是 每 次
必参加,在她的想法里,枫华的事就是咱
自己的事,义不容辞。或许有一天,枫华
将在这个下一代的群体里继续传播下去,
也说不定呢。
五年前,感谢主编王虹的推荐,我幸
运地成为第一任“温尼泊华语广播电台”
的制作人 兼 主 播,虽然后来将 接力棒交
给了现任 主 播黄 娜,但 对 那 段 往事记忆
犹新:第一期录播是在旭影家里完成的,
郁立平为了录制中无杂音,三九天竟关掉
了锅炉,听说节目缺少背景音乐,素爱民
族音乐的张学勇将所藏光盘倾囊而出,
赛娜率领马爽、周海若、张汉妮等汉语弟
子在演播间里声情并茂地 重现原创小品
的精华片断,中国男排在温尼泊客场大胜
之后,李 轩扯 着 前一 天在现 场喊哑了的
嗓子到直 播间继续加油,汪晓楠老师看
到我 在 枫 华上 发出的启事后,主动联系
并放弃了休息时间到台里参加访问并现
场演奏笛子,备受瞩目的人头税法案平反
事件,温尼泊是重要的一站,郑诚信、李
士玲、王飞越、王虹等纷纷参与专题讨论
的直播节目,那个时段里,新老朋友都给
予大量的支持,颜国华(时任越缅寮华裔
协会董事长)、刘宏(时任《越缅寮华报》主编)、谢
文斗(《中华天下》主编)及夫人、张 双金(温尼泊湖
南同乡会主 席)、胡君 才(枫华作者、义工、相声爱
好者)、欧阳嘉俊(温尼泊华人网负责人)、呼和老师
(枫华作者、多次参加世界医疗组织援助西藏和非
洲)等等,不胜枚举,在这里一并谢过。
四年前,《枫华之声》像一个小孩子一样,走过稚
嫩的童年,我 和朋友们一 起随她成长。记得那是首
届“枫华奖”典 礼,我和范毅军老师、颜佳、林兴正
老社长、梁 莉五人受奖,隆重得像奥 斯 卡颁奖礼一
样。尽管那只是一个小学的篮球馆,在座的是我们熟
悉的义 工、编辑、作者、读 者朋友们,可是这个奖在
我心里,远远比奥斯卡更重要,因为我觉得应该获奖
的人太多了,那座水晶奖杯承载了大家对我的厚爱。
晚会上,我为大家讲述了留学生郝硕不幸患上肺癌
的事情,漂泊的心灵所产生的共鸣,那一刻我在台上
听得真 真切切,连 怀 在 腹 中的 宝 宝 都 适 时 地 伸了
伸小 拳 头。两个月之 后,枫 华 登 贺词为 我 庆 祝“弄
璋 之喜”,同时还有一批 义 工 和作 者同庆“毕业 之
喜”、“就业之喜”,“乔迁之喜”等等,心头一热,这
辈子看来和“枫华”是 分不开了,谁让咱们都是“枫
华人”呢。
三年前,回国半年的我再见“枫华”,竟是惊艳的
感觉。越 来越 精致的封面制作,愈 加丰富而严 谨的
内容策划,竟是能够与专业杂志媲美了。没话 讲,咱
多写点大家愿意看的文章就是最大的支持。再次回
到晚会现场,竟增加了一半多的新面孔,枫华会员正
在以几何状增长。直到前几天,我在一次大型活动的
会场外作宣传,与枫华展台相邻,观众走至我们公司
展位,可能是面熟,想都没想,张嘴就说“帮我办张
枫华会员卡”,我心里偷着乐-----“成嘞,不是当年
我们夫妻两个得办两张会员卡充数的时代了”。
两年前,第一次做了“温尼泊中国城百年特辑”
的责任编辑,由此有缘第一次上了枫华的封面,用王
飞 越 社长的话 说“哈 珀要不是 借了你的光,绝 对 没
机会上咱们封面,因为他跟《枫华之声》没什么关系
啊”嗨,合着咱给总理的面子还不小。说来说去,枫
华四次获得全国媒 体大奖,全是大 家的功劳,我 这
回也 就 是替 大 家领了个 奖。没有 枫 华,哪来的我 这
个“最佳 记 者”,谁又知道“朗月”是何许人也?不是
谦虚,说句实话而已。
一年前,是我为枫华写稿最少但操心最多的一年,
多多少少有些偏离了自己的想法。原本只打算安安静
静地写点“儿子女儿”“姐姐弟弟”的故事,供读者一
乐,但是频繁的公出和社会活动占据了太多时间。需
要声明的是,朗月只会在自己喜欢的文章后面署名,
至于部分采访、报道和编辑工作,纯属义务,不署名
也罢,只是想和大家说,我并未远离,只是想通过各
种各样的方 式,让咱们枫 华变得枝 繁叶茂、愈 加强
如今,一不留神,枫华已经成了十岁的青少年了,
可喜可贺。不能说这是一本多么优秀的杂志,因为也
许以国内同行的眼光,“同志仍需努力”,但是枫华所
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带动的义工精神是值得深思的。
她磕磕绊绊地一路走来,经历风雨,也饱受呵护,有
抱怨与不屑,也有追捧和钟爱。一个人,一本杂志,能
有多少个十年呢?请让我们一起来回味、来珍惜、来
希望,您能和我一样,回想一下,这十年里,您的生
活,您与枫华结缘的故事。别忘了,在我的邮箱(w_
y )里留上一段文字、一句话或者
一张与枫华有关的珍贵照片。也许,下一个十年到来
的时候,我们一起回忆的,就是今天的,美好。
feb / mar 2011 | fenghuavoice.com16
十年前的文章,藏在哪儿呢?无 奈 的 我 ,在 电 脑 的 层 层
文 件 夹 中“ 翻 箱 倒 柜 ”,四 处 寻 找
一 个文件 、一 个 尘 封已久 的 文件:
《 枫 华 之 声 》,突 然 就 有 一 种 领
悟 — —“ 尘 封 ”实 在是两个充 溢着
诗 意 的 文 字:“尘”是 一把锁,被 遗
忘 的 地 方日久便 会 生 尘,记 忆 不 再
回 去 的 地 方,就 是 尘 封 的 世 界。然
而,“尘 封 ”的 这 把锁,却 有一枚 精
致的钥匙,那便是文字,文字牵引着
我,回到那并不太遥远的从前……
初来乍到,陌生的环境和生活,
使 我 将 酸 甜 苦 辣 都 浓 缩 进了《 海这
边,阳光 地带》和《落叶他乡树》这
两篇文章之中。感谢《枫华之声》给
我们 提 供了一 个 分享人 生 感 受的平
台,感谢借着这个平台所结识的所有
朋友。有陌生的读 者给我留言:刚来
时都这样,一切困难都会过去的……
那份真切的温暖至今都令我感动。
人们在时间的麻醉之下,很多的
感受遗忘地不知不觉,日积月累的,
这些东西悄悄地就落满了尘。今日轻
轻地翻启它,心中的酸楚,瞬间便化
作了无言的泪,扑簌而下。缓缓地,
一 遍 遍 地 摩 挲它,才 发现十 年 前的
真情 一如既往:“今生,只会唱两首
国歌;今世,只能敬仰两面国旗。Oh,
C a nad a!这个年轻、美丽而安宁的国
度,今天,我为你歌唱;中国,我血脉
相依,负重 前行的祖国,永远,我为
你祝福!”。
漂泊是我们的选择,一叶扁舟承
载 着 我们的 梦 想,驶向远方那未 知
的 港 湾,而乡愁 则 是 游 子心 中永 远
的 痛。“ 漂 ”是 浪 漫、是 洒 脱、是 飘
逸;“泊”是栖息、是停靠、是希望,
而故乡则是漂 泊者永远也剪不断的
脐带,是一根不可触摸的心弦,是一
个无论走多远都想念着的地方。《斜
风细雨弄春柔》、《家园依旧》和《月
是故乡明》轻轻地诉说、浅浅地回味
那如风似雨,又若诗若曲般的平淡生
活,慰知心灵深处那些逝去的岁月。
婚姻是女人永远的话题,每每被
主编催稿,又无计可施的时候,《婚
姻米水论》和《吵架的艺术》便应运
而生了,不曾想居然响应者众。朋友
揶 揄 我:看不出,淑 女似 的 你,吵
起架来居然也如悍妇一般。欣然作
答:依我 之见,只要夫妻之间没有
原则性的错误,那么吵吵架不仅可
以提高语言表 达能力、写作水平,
还可以增进夫妻之间深层次的了解
与沟通,为平淡的生活添加许多意
想不到的乐趣,同时嬉笑怒骂之间
还增加了面部肌肉的活动机会,从
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免费的脸部按
摩- - -美容呢!所以,那就吵吧!可
这吵架可是有 艺术的,这“围城 ”
的“城 墙”到底 是 用纸 板糊的、土
坯 垒的、红砖砌的、还是用混凝 土
浇灌的,那就要看这城中两位主角
的 功 夫了。哎,都 是《 枫 华 》惹 的
祸,竟在温尼泊出了这么一个 悍妇
的“名”。
文 / 刘群文字,铺就诗意的岁月
有一种温馨,来自心灵中的惦记,
有一种快乐,来自思念中的回忆,
有一种关爱,超越红尘世俗的轨迹,
有一种温暖,铭刻在心里,就像彩
虹一样美丽。
浮萍似的旅途中,总有人不断地
来,也 有人 不断 地 迁徙,这离别的伤感
是 难以回避 的,而“诗”则是 表 达 这份
情愫 最言简意赅的文字。依依 不舍 地《
惜别》老朋友 王高峰,梁丽,默 默 地 珍
藏在《枫华之声》里,曾经结伴同行的友
汶川大地震,震碎了每一个中国人
的心,《枫华之声》参与了温尼泊各界组
织的赈灾 义演。如果《风雨同舟》这 首
诗,能够在义演中,起到微不足道的一点
点作用,那也是我自己心灵中一份深深
的慰籍: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刚刚在
电视新闻里,看到“汶川新城”的崭新画
面,使我们这些身在海外的游子,仍衷心
祝愿国泰民安。
日子一页页地翻过,尘封的是漂泊的
轨 迹,沉淀的是生活的味 道。愿用今天
的阳光尘封昨日的泥泞,愿用文字所 散
发出来的淡淡幽香,在无声的世界里,传
递一 份真情;在 拥挤的生活里,持 守一
如果你有一份感动,愿意在《枫华
十年》专栏中与读 者分享,请与我 联系
feb / mar 2011 | fenghuavoice.com18
The Ethnic Press and Media Council of
Canada (EPMC), consisting of more than 80
third-language publications and other print and
electronic media, strongly protests the CRTC’s
decision of last October to allow Bell, Rogers and
Telus, Canada’s largest communications giants,
to charge internet access and video downloads
hundreds of dollars more per month.
Essentially, we wish to strongly protest the
recent CRTC decision to allow Bell Canada
(and by extension the other Bell-application
supporters Rogers Cable and Telus) to charge
Internet (Broadband) customers through Usage
Based Billing (UBB). This decision, indirectly,
gave ownership of the free Internet (a worldwide
free information, education and entertainment
resource) to the “big 3” telecommunication
corporations who now become the “oligopoly
of the three”. In addition, this unacceptable
decision has also eliminated from the market
their competing small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s
(ISPs), which were providing up to the end of
January 2011 unlimited discounted broadband
video downloads to their customers at approximately $30 per
month. Despite the “corrective CRTC decision” to force the
“big 3” to discount by 15% the wholesale fee charged to small
“third-party” ISPs, this is only the ISP’s profit margin with
almost nothing to be passed over to consumers. These “Big 3”
Corporations, and especially their conglomerate counterparts
in the USA, have purposely created the controversy of such
self-serving issues of “Net Neutrality” and “Net Throttling” to
enlarge their profit margin and investment portfolios, and all
in the absence of the unsuspecting public. To do it with the
blessing of the CRTC is a betrayal of public interest and trust
for which it was created.
Essentially, what now on average costs consumers $45-
60 per month to connect, through the “Big 3”s distribution
“pipes”,
to the broadband as long as they wish, with UBB
billing method Bell and the other “Big 3”will charge customers
$1 to $2 per extra GB (Giga Bites) over and above the above
monthly charge (which usually includes from 25-75 GBs
depending on the company connecting
you to the internet) to
download up to 300 GBs of video downloads at an extra $60
per month. But many fear the $120 per month to access the
free Internet is a shameless profit for the “big 3” whose cost is
hardly 2 cents per GB.
CRTC’s permission of Internet Usage Based Billing by the “Big 3”
A BIG BLOW TO IMMIGRANT
COMMUNITIES
The National Ethnic Press and Media Counsil
The mainstream media,
unfortunately, have only recently given
little or no prominence to this issue
because the extra cost will affect only
a minority of heavy users of internet
television video downloads in the
main-stream consumer society ( such
as users of movies by NetFlix etc). Of
course, the general public remains
largely uninformed of an issue that,
in the months and years to come,
will heavily impact into their pockets.
Ofcours, more than three hundred
thousand citizens have petitioned the
federal government to reverse the
CRTC decision.
Why, then, this issue becomes of
such great concern to the Ethnic Press
and Media Council? Simply, because
it is the members of the ethno-cultural
and third-language communities that
will mostly negatively be affected by this
outrageous decision by a Government
Agency which presumably exists to
protect the public interest and not the
bottom-line of huge corporations.
The main-stream consumer has the
multi-media option to watch television
or video programs
at a reasonable
and competitive monthly cost (either
through Free-to-Air broadcasting,
or traditional cable or satellite feeds)
without depending on the broadband
connection for television viewing.
This is not the case with the ethno-
cultural consumers. The few CRTC
Canadian ethnic television Licensees
unfortunately, mainly due to larg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costs,
offer low local quality programming
and limited choice
of home-country
television viewing at a very high
On behalf of the all the members of the Ethnic Press and Media
Council of Canada,
The President, Tom Saras
- The Right Hon. Stephen Harper, Prime Minister of Canada
- The Hon. Tony Clement, Minister of Industry
- The Hon. Moore James, Minister of Canadian Heritage and
official Languages
- CRTC Chairman: Mr. K. von Finckenstein
monthly cost per channel, so that most of the ethno-cultural consumers
download television through free websites or low subscription fees in the
Internet. Therefore, the average video-download GBs needed for such
viewing exceeds 160 GBs per month.
UBB connection to the broadband will cost hundreds of dollars per
month, forcing our consumers become hostage to the big corporations
which, with the blessing of our Government, not only can charge us for
use of their “pipes” to distribute to our homes the free Internet but also
to charge per content which they do not own. In addition, the average
consumer-and especially in our immigrant communities- is not capable
of checking how many GBs they are charged by the “oligopoly of the 3”.
We ask of our Government to reverse the CRTC decision on UBB
or in the alternative to force the “big 3” to cap ethnic web-television
download costs to no more than $70 per month for both the connection
fee and including 150 GBs per month. Such action not only will
encourage investment in new media development, but it is absolutely
vital to the preservation of our ethno-cultural heritage and well-being of
our communities.
SOURCE:OECD and ITIF Broadband Rankings
feb / mar 2011 | fenghuavoice.com20
Bussiness Partners
feb / mar 2011 | fenghuavoice.com22
Bussiness Partners
We provide intensive English language
instruction to international students preparing
to study at an English language university.
English Language Centre
520 University Centre
University of Manitoba
Winnipeg, Manitoba, Canada
204-474-9251
204-275-8098
elc@umanitoba.ca
umanitoba.ca/elc
S T U D E N T
E n r o l m e n t
S e r v i c e s
English Language Centre
ONE UNIVERSITY. MANY FUTURES.
umanitoba.ca
400 SOUTH DRIVE | WINNIPEG MB | R3T 3K5 | 477-2400 | ADMISSIONS@SJR.MB.CA
WWW.SJR.MB.CA
Ask us about opportunities for girls and boys
entering Kindergarten, Grade 6 & 10
Explore a promising SJR education
feb / mar 2011 | fenghuavoice.com24
Bussiness Partners
圣诞节和春节都过完了。东西方都 把 最 重要的节日
安排 在天 寒 地冻的时节,可能 就
是想活跃一下冬天里的沉闷和萧
条吧。看来文化不同,有很多本质
的东西还是相通的。
本土作 者周乐 给 我们 带来的
《万山不许小溪奔》,题目取自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 句。诗人另
一个更有名的诗句是,“小荷才露
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是
很怡 情的,可是文 章 没有那么轻
松,讲的是东西方文化政治冲突,
以及中国由此 遭 受的围堵。文 章
讲的西方政治实情与民 主自由由
来,中国人可以学习了解;至于西
方 对中国的偏见,大可 翻 译了让
他们去 领会。最 遥 远的距离可能
是心 与心之间的距离。西方是讲
信仰自由,问题是一旦精神世界形
成了信仰,再改变一种成见会是很
难很难的。
回国,还 是 不回国?这 是 个问
题。《何妨就让我们互相羡慕?》
给了我们一个新颖的思路。文章写
得 非常真实,非常有感 情,细腻的
笔触和思绪,以及一点点飞扬的激
情。如 果 是 在 这 样 真 实 情 感 下 感
悟、提炼出的道理,我愿意相信。
看 过电 影阿甘正传的读 者,可
能 更 容 易 理 解 这 篇《“阿 甘”外
传》。它给我们讲了一个人在职场和
生活中的经 历,很有启发性。有时
候 我的观点和思 维会 非常 接 近 阿
甘,可是顾及到现实,还是回到了平
常人。阿甘也 不是 那么好当的。文
章结局非常具有戏剧性,完全呼应
了电影的主题:老实人不吃亏。
“枫华博客”热忱欢迎读者投稿或评论。专栏拟
每期刊发4-6篇原创,风格不拘,选题不限。
宗旨:畅所欲言,言之有物,百家争鸣,理性拍砖。
栏目电邮联系地址:
刘晓波获诺贝尔和平奖恐怕是
去 年底 海 外 华人议论 较 多的 一 件
事。多伦多的老作者(老是 给我们
写稿的老)赵清治的《“和平非暴
力”与“我没有敌人”》,从另一个
角度审视这件事情的影响,谈论民
主化进程。
为什么世界上100多个国家会有
富有穷,有强有弱呢?《强国是靠
掠夺致富的吗?》,文章用了几个
自问和简单的推理,给了我们一个
回答。你是否认同呢?
加拿 大 运 动员也想拿金牌,这
和中国相同;但是这个过程的方式
方法好像不大一样。《想起了体育
课》通过 观察加拿大的体育,回想
起自己青少年时期在国内的体育,
很是自豪感激,从心底里肯定过去
的体育,褒奖拔高了体育的作用。
feb / mar 2011 | fenghuavoice.com26
2010 年是中国经济、政 治 和外 交的转折年。从美国声称要重返亚
洲、人民币汇率 被打压、美国与东盟
南海军演、中日钓鱼岛事件、诺贝尔
和平奖风波、韩朝冲突,到美韩黄海
军演、美日超庞大的东海联合军演、
中国受到重重围堵,每个事件的台前
幕后 都 可以 看 到美国的身 影。其 实
美欧国家对中国的抑制已非一日,对
北京奥 运的粗 暴 打压 至今没有任 何
国家 表 示 过一 丝 歉 意。细心追寻3 0
年来的发展轨迹,发觉中国被西方排
挤原 来 是当然的现象。其主因缘 于
文化宗教和政 治体制的歧异以及历
史时 空的错 位。其中美国霸权 主 义
尤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西方文化不同形成的冲击包括:
1中国文化重视氏族的根源性,欠缺超越人世的神的概念(汉传正
信佛教,佛是由人修炼而成的);西方
文化则主张排他的一神论。
2中 国 重 视 群 体 性(修 身 齐 家 治国平天下的个人学养,忠孝节义
的“士文化”);西方 社会则重 视个
人权益和个体自由,传承的是启蒙运
动标榜的理性主义和个人主义。
3中国传统以家族为中心,处事圭臬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
方重视基督教精神,行为导向是:“己
之所欲,必施于人”。
中西方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不同
而引起认知上的误解:
1西方是民主的“公民社会”,而中国为了维稳,目前还是一个次民
主的“威权主义”社会。
2西方公民有集会结 社自由,所以各种不同信念和价值观的民间组
织林立。中国的民间组织很少,同时
要受政府监督,欠缺独立性。
3在西方,各种民间组织都 可自由去宣扬自己的信 念,推广自己的
价 值 观,从 而 影 响 政 府 决 策。在中
国,因为保护个人权利的最高宪法条
文实际上是受政府行为制约的,所以
没有严格意义的个人言论、结社和出
4西方的“代议民 主”制度要求 政府成为代表民意的传声筒,政客
主要是根据多数 选民意向来制定 政
策,并不着意计较是非曲直,所以西
方国家的对华政 策仅代 表了对中国
实际 情况 所 知 有限、但为数 众 多的
选民的意向,而不是代表西方知识精
英的专业意见。事实上,欧美的民间
组织和对中国有偏见的智库 对政 府
的中国政策制定有很大的话语权。由
于中国的民间组织不成气候,所以缺
乏有政治影响力的中西民间对话。
5今日中国还没有建立真正的公民社会制度,所以并没有一个被欧
美政 府和民间组织尊重的真正民意
代表机构。这是中西矛盾对立的主要
源头。在 此情况下,西方 社会对中国
的认识是 通 过 把 政府和人民一分为
二的“二分法”。政 府 是以中共为代
表的威 权 政 府;人民 则是以民 运分
子、藏独、疆独、法轮功和异见人士
为代 表的“中国人民”(他们日常通
过西方 媒 体 接 触的就 是 这 类“中国
人民”)。西方 社会大多忽略了广大
愿意或接受中共管治的中国人民,并
且常常武断地认为他们是受中共“洗
过脑”的群众。这种认知上的偏差是
中西矛盾的主要原因。西方社会认为
他们所针对的是威权主义政府,帮助
的是受压制的中国人民,而实际上伤
害了大部分中国人的感情。中共当权
者则以“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
度”对外反驳西方的批评,对内压制
人民对西方民主自由的思辨,从而形
成中西方价值观上的对立局面。
6西方的公民社会是经过30 0年的自由民 主启蒙积淀而来,而中国
现 在 刚刚向公民 社会 过 渡。从 历史
发展的过程看,中西方是处于不同的
历史发展阶段。可是西方有意无意地
忽略了中西历史进程的阶段性差异,
以人权和民 主 来干扰中国的改革 政
“后冷战时代”美国霸权主义的
1冷战结束并不代表霸权主义的结束。美国是一个“军工复合体”为
支 柱的资本主 义 结 构,无 论共 和党
万山不许小溪奔,拦得小溪日夜喧;
转到前头山脚尽,堂堂小溪出前村。
---(宋)杨万里诗
摄影 / 陈昊
或民 主党 执 政,政 府都 必 须 对外 维
持霸权来保障国内靠“消费驱动”的
市场经济的运转。
2美国霸权 主义表现在多方面。例如,利用二战的历史 红利在全 球
建 立军 事 基 地;对 世界 金融的垄断
(强制以美 元为本位的国际贸易 体
系);对 世界石油资源的控制;对美
国产品市场的强势推销;施行选择性
的经济保护主义;政治上对“美式民
主”输出推广等等。
3经济全球化强化了中美两国的经济互补关系,使中国成为美国最
大 的 债 权 国。可是 美 国的 经济 霸 权
主义是 不能接受其他国家和美国经
济对等的。日本是第一个要和美国经
济对等的国家,结果在美国压力下签
了“广场协议”,造成20 年的经济萎
4冷战后,美国的军事霸权 主义必须有“对手”才有 存 在的理由。
中国的崛起 成 为美国霸权 主义存在
的最佳藉口。对奥巴马政府来说,中
东是零回报的烫手山芋,“中国威 胁
论”已经成为美国维持巨大军费、航
母巡航五大洋的主要理由。
5美国对中国的金融、外 交、军 事等方面的打压政策是美国霸权主
义的当然表现,并不会因为中国政策
的改变而改变。
在西方策动的围堵下中国如何自
处?中国是否能够像小溪穿过万水千
山,汇百川而到达浩瀚大海?
作者简介:籍贯广东顺德。历任“加拿大
电缆公司光通信部”和“加拿大阿尔卡特
光缆部”的光缆研究开发组组长。1996年
创立加拿大运通通信公司,从事宽带无线
网络业务,在北京成立分公司和办事处,
历任公司总裁和首席执行官。2005年退
休,现在温尼泊从事通信技术咨询工作。
在图书 馆里一 个沙发 上,我看到一本刚从青少年小说
书架上随手拿下来的书,《蓝色茉
莉花》(Blue Jasmine),一个南亚
女孩手里举着 一朵 小小蓝色茉 莉
花的封面照片吸引了我。头几页说
一个女孩要跟随 父母从印度 到美
国去了,她的好 伙伴,一个男孩闷
闷不乐。男孩说 道,“再也不会 一
样了。在街上吃着好东西,而没有
你一起吃一点意思也没有。我还得
给你寄礼物去,还看不到你收到礼
物时脸上的那种惊喜。”
男孩到女孩家向女孩的父母
求 情,“S e e m a(女孩名)的 妹 妹
太 小,得 和 你们 在一 起 。但 是 把
Seema留在这里吧。一棵植物还是
在她自己的土壤里长得最好”。
植物还是在自己的土壤里长得
最好(The plant f lourishes best
in its own soil),这句话一下子击
中了我的心,像弹琴时拨起了一根
重音弦,余音在我心里久久回响。
我 是 一棵离开了自己的土壤的 植
物,30多岁来到美国,我能在这里
繁 茂昌盛 吗?我的孩子在 这 里长
大,这里是他们的土壤吗?在家里
的土壤是半中文,出了家门就是纯
英文,就是孩子,也不全是在这个
阳光安详地抚照窗外,图书馆
里是正在做功课的孩子们。我的7
岁女儿 坐在 地 上看她自己选的一
本书。一个画面突然出现在心里,
那是一个35年前在海 南岛到处 捉
蜻蜓、玩捉迷藏的女孩。谁会想到
今天她会坐在图书 馆里偶尔看 起
了这本印度美国人写的小说,而陷
入了一种沉思呢?
岁月如书,哗哗哗已经翻去了
很多页。我突然想起我在海南岛的
小 学同学们。我 对 童 年的记忆是
从海南岛开始的。70年代的海南岛
是一个相当落后的地方,在江浙生
活 惯了的父母 觉 得 在吃东西等 方
面都不习惯,特别是妈妈,常想念
家乡的大闸蟹。但 对我而言,海南
岛真是我的天堂,我的乐园。
我的很多小学同学现在都在
海口,他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像中国别的省份的人一样。但是他
们 和别的省份的人 不一样的一点
是,他们知道自己父母是被派到海
南工作的。如果 不是派去,那么他
们将在父母家乡的省份生活,或者
互相羡慕?
摄影 / 陈昊
feb / mar 2011 | fenghuavoice.com28
考大学后留在当地生活。他们中的
许多人,大学上的是海南自己的学
校,毕业后就留在海 南,能在海口
已经是很好的归宿了,他们相当于
是一辈子“扎根”海南了。
现在我才突然明白他们留在海
南 的原因,并 非 他们 主动 愿 意 如
此,而是因为他们受高等教育的机
会还是比很多内地人有限,他们受
当地 教学 资源、师 资 不 充 裕 的限
制,所以他们作为在海南的广东考
生(那 时候 海 南还 属于广 东省 管
辖),只有考海南的大学的优势。
而上了那里的大学后,留在当地就
是一个很自然的选择了。
我小学四年级 跟着父母离开海 南
岛,去了广州。如果不走,我的人生
会 怎样?恐 怕我也会 是一 个海 南
人,像我的同学们那样。1986年我
考上大学,高中的最后一个暑假我
独自一人乘船跨过雷州半岛,回到
阔别七年的海 南岛 去看 我日思夜
想的小学同学们。那一次旅行真是
无忧无虑,快 乐极了。可惜好几个
很要好的小学同学却考得很不好,
他们决定重读一年再考。所以,我
能感觉到他们那种既羡慕我 又自
愧不如的心情。我无所适从,那时
候 我仍 然不明白他们的升 学 机会
和 教育质 量与身在 广州的我 不一
样,我只是猜测他们贪玩、不够尽
力。被一群人彻头彻尾地羡慕的感
觉其实并不好,我感到孤独,因为
我和他们总是不一样。
现在国内有一种论调就是认为
中国会 超 过美国的,成 为 世界 强
国。这 样 在 美 国的 海 外 华人也 就
没有什么可以骄 傲的了,甚至还该
自惭形秽了。国内人有一种扬眉吐
气的心情。作为一个在中国长大的
人,我非常理解这种心情。只是我
想 说 的是,就像 我 和 我的 还留在
海南的小学同学们,虽然走的路不
同,但是实质是一样的。我们不都
是在用心去乘 坐人 生 这一列单 程
火车吗?我们走的路不同,看到的
风景不同,各自有欢乐有苦恼。他
们羡慕我出国,并在国外生活(天
知道这种羡慕还能持续多久),我
羡慕他们随时可以有海鲜吃、有海
风吹,而且说母语。他们没有一个
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而我在美国
估 计用尽余生也 不会有完 全如鱼
得水的感觉。
我们都是时代的产物。我们生
活的时代 注 定了有一大 批 人会以
出国为荣,而出国后会面对因异国
文化 与中国文化的体系完 全不同
而生出的一种孤独感,怀乡感,这
是 完 全 正常 的反 应;而 在 国内的
人,也 有因时代 变 化 得 极 其快 速
而处 于 一 种 无 所 适 从 的无 奈,也
孤独,怀旧。所以我们中的相当一
部分人,其实会殊途同归,都会对
过 去产生怀 念。人 只能 过一 种 生
活,每一种生活都是有甘甜也有苦
涩,对此谁都无须矫饰。
听人们寒暄时,总是一些你羡
慕我我羡慕你的重 重复复的老生
常 谈,也 不知 是 出于真 心 抑 或假
意。那时我觉得人不必互相羡慕,
过好自己的日子最好。但是现在我
改变了想法,互相羡慕其实也是人
的社会 性格之一,是改不了的,因
为没有人的生活是完美的(如果不
想自己骗自己的话),所以必然互
相羡慕,这山望着那山高。那么,
何妨就让我们互相羡慕呢?因为知
道别人对我的羡慕,我会珍惜自己
拥有的美好的东西;因为有自知之
明,我会羡慕别人的优秀,我不至
于因眼界狭隘而得意忘形。
牵着女儿的小手走出图书馆,
阳光 是 那 么安详。风 里含 着早 春
泥 土 融 化 和新芽 绽 放的气 息,傍
晚如此地清新动人。我对自己说:
珍惜吧,平静的生活!
作者简介:江苏人,在海南岛、广州长大,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后在香
港中文大学获得社会学硕士与博士学
位。2001年全家赴美国生活,现在一家
社区学院教授社会学课程。
“阿甘”外传
阿甘 本 名并不叫阿甘,他叫阿兰。大家背地里称他阿甘,那
都是因为电影《阿甘正传》给搞的。
还记 得电 影里的阿甘吗?他 先天弱
智,然而他的 妈妈 是 一 个 性格坚 强
的女性,她要让儿子和其他正常人一
样生活。她常常鼓励阿甘“傻人有傻
福”,要 他自强不息。而上帝也并没
有遗弃阿甘,不仅赐予阿甘一双疾步
如飞的“飞毛 腿”,还赐给了他一个
单纯正直、不存半点邪念的头脑。在
上学的校车里,阿甘与金发小女孩珍
妮相遇,从此,在妈妈和珍妮的爱护
下,阿甘开始了他一生不停地奔跑 。
阿甘应征 参 加了越 战。在一次 战 斗
中,他所在的部队中了埋伏,一声撤
退令下,阿甘记起了珍妮的嘱咐,撒
腿就跑,他的飞毛腿救了他一命。对
于阿甘来说,他生命的绝技就是一个
字“跑”。
阿兰和阿甘酷似的地方就在于
此。他 遵 循的一 个人 生 诀 窍 也是 那
个字---跑。不过,你可别误解了,阿
兰的“跑”可不是说他生就一双飞毛
腿,行 走如飞。恰 恰相反,阿兰走 起
路来有点外八字,左一撇右一拐,怎
么 着 都快 不起 来的 样 子。阿兰的跑
靠的不是腿,而是他的心,这就叫用
要说阿兰的人生之路究竟是怎么
个跑法,他还真是有些诀窍。阿兰一
直 给 一家 小 公司 打工,那 公司老板
是个印度人叫布鲁斯。他从二十几岁
只身来美闯荡江湖,凭着他在印度拿
的那个博士学位(无从考证其真伪),
走南闯北,从给人打工,一跃翻身成
立了自己的公司,当起了老板。当老
板最令人头痛的是什么?当然是发愁
找不到技术好、心眼实、心甘情愿当
打工仔的人啦。可布鲁斯真够幸运的
了,他居然就遇到了阿兰。
阿兰符合理想打工仔的两条标准。
第一,他头脑聪明,而且他的聪明是
单向性的,就是只朝向工作和技艺,
很少想那些污七八糟的私心事儿;第
二,他听话,只要老板发出指令,他想
都不想,就一个心思,那就是“跑”。
有了这两条,没哪个老板不喜欢的,
布鲁斯自然也不例外。
阿兰给布鲁斯打工那会儿,正值
美国经济奇火无比的2000年。布鲁斯
有本事,揽来了很多赚钱的项目,正
愁没人做呢。有了阿兰这样的雇员,
布鲁斯真是如获至宝,他暗自庆幸上
帝为什么这样关照自己。在公司里,
阿兰一个人顶仨,这可不是夸张,其
实还有点低估了呢。阿兰不是那种刁
钻的雇员,会居功自傲,要 挟老板。
他心地单纯,只要听到老板的一声夸
赞,他“跑”得就更欢了,他呀,就好
象一块未被污染的顽石,既不关心左
右,也不惦记前后,就只看眼前。
这么说起来,阿兰不是成了活雷锋
了吗?要说得更 难听点,他不是傻冒
一个吗?话也不能这么说,阿兰如此
卖命地给布鲁斯打工,心里自有他的
小九九。那时他已经是四十出头了,虽
然仍是个单身汉,一人吃饱了全家不
饿,但是也在郊区买了间房子,每月
都得付房贷和地产税,外加煤气水电
费,开销一点不比那些拖家带口的人
少。所以,阿兰常常叹息,“唉,得挣
钱啊,不然房子就得泡汤了。”瞧人家
阿兰一点也不傻。
其实这阿兰与阿甘区别还是蛮大
的。电 影里 的阿 甘是 个 很 温 纯 的男
人,简直可以说是有点痴情,看他对
珍妮用情那么专一,即使在珍妮沦落
成了风尘女子之后,阿甘还是痴心不
改地爱着她。阿兰可不是这种人,他
似乎压根对女人就没什么兴致,他甚
至从来都没正眼看过哪个女人,更别
说靠近女人谈情说爱了。给人的感觉,
他真的如同一个机器人。除了工作就
文 / 舒怡然
摄影 / 陈昊
feb / mar 2011 | fenghuavoice.com30
是 工作。噢,不 对,阿兰 还是有个爱
好,那就是炒股。
说起阿兰炒股票,那可是相当专业
了。他不光是很有研究,那个专心致
志的劲头,恐怕连华尔街投行的高级
操作手都要自叹弗如。07年股市火得
如日中天那会儿,阿兰每天都会抓紧
午饭休息那点时间,跑到公司办公楼
下的麦当劳店里去看电视,了解当天
的股市行情。公司老板看得很紧,是
不允许员工上网炒股票的。不过阿兰
并不搞day t rade,他的投资理念是“
放长线钓大鱼”,只不过是一天不看
道琼斯曲线,他心里痒痒得慌。
要是刚好哪天股市大涨,你看阿
兰走 起 路 来 就 跟 跑似的,左 摇右 摆
的 样 子,很让 人 担心 他会 倒向哪 一
边,跌 上一跤呢。他会 逢 人便说:“
嗨,能 源 股 涨了,等 着 分 红 吧。”这
没头没脑的几句,谁听得懂啊?听不
懂没关系,阿兰好象也并不在意与人
交流和沟通,他自有自己的一个小天
美国经济的滑坡,使得布鲁斯撑
着的这 家 小 公司终于有些吃不住 劲
了,他在不停地寻 找买主。布鲁斯 运
气还真不错,居然就找到了一个大主
顾,肯接手他的公司。买卖的条件谈
来谈去,都是商业秘密,无人知道内
情。但有一条是布鲁斯坚持不变的,
他要求对方无 论如何都 得接受阿兰
这个雇员,而且工资只能增高不能调
低。布鲁斯当了半辈子老板,他还从
来没为什么人去争取过什么利益,对
阿兰真 是 个 例外。潜 意 识 里他已 经
把阿兰当成了自己的干儿子。阿兰对
他的忠心耿耿,让他说不出半点不是
来。看到阿兰也一天天变老,布鲁斯
心里还升起了一股怜悯之情。
2008年底公司举办的圣诞午餐显
得格外隆重,因为公司已经卖给了一
家大公司,大部分员工都留下来了,
那个餐 会相当于是 给布鲁斯 开的一
个欢 送会。布鲁斯已经快七十了,那
天他很激动,端着酒杯的手略微有些
颤抖。他的祝酒词让所有在座的人都
怦然心动,“我首先感谢在座的每一
位,没有你们这些年来的精诚合作和
努力,就没有我布鲁斯的今天。我承
认我老了,有些力不从心了,可你们还
年轻,世界永远都是属于年轻人的。
我感到庆幸,我最终还是为我们这个
小小的公司找到了最好的归宿,使每
个人都有了着落。我,我尤其要感谢
阿兰,他 跟我工作了快二十年了。二
十年啊,这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是 个
不算短的岁月。谢 谢你,阿兰,谢 谢
你这么多年的支持!”
布鲁斯是真诚的,每个人都感到
了那份真诚。阿兰眨眨眼,用右手揉
揉 左 眼,不知 道他 是在 抹 掉即将 流
出来的眼泪,还是眼睛里恰好有个东
西。他清了清嗓子,低声说了一句,“
唉,能源股还是别抛的好,持在手中
也好 等着分 红,不然就 更亏了。”大
家听了他的话,面面相觑,然后,哄堂
大笑,连一向十分严肃的布鲁斯也忍
不住笑了起来。
作者简介:来美国十五年。现居住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近郊。业余爱好写作。
“和平非暴力”
“我没有敌人”
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造成的冲击波还没有消失。
据报道,在刘晓波获提名期间,
某资深民运人士就表示,有资格获得
诺贝尔和平奖的中国人有好几万,其
他人都比刘晓波 更有资格 获诺贝尔
和平奖,因为刘晓波是愿意与北京合
作的温和派。近二十名流亡海外的异
议人士还联名致函诺贝尔评审委员
会,反对刘晓波获奖。理由居然是刘
晓波在法庭审讯中曾发表“我没有敌
人--我的最后陈述”,这个陈述曾感
动无数人,也是诺贝尔奖委员会把奖
授予刘晓波的理由之一,即“和平非
暴力”。可是,在这些民运人士看来,
刘晓波在这个陈述中“为中共的监狱
美言”,还“称 赞中共 把‘尊重和保
障人权’写进宪法,不顾事实地公开
赞扬一贯践踏人权的中共的行为,对
中国民主 运 动起到误导作用和恶劣
影响 ”。最 后 得出结论,“刘晓波 这
样一个有极大争议性的人物,已经不
具备诺贝尔和平奖 得主应有的道德
形象和感召力”。
可是,刘晓波到底还是得奖了。
这让一些人心中如打翻了的醋瓶,很
不是滋味,民运人士开始公开痛骂刘
晓波了。在一篇题为《如今的诺贝尔
和平奖给人们提供了什么?》的文章
中,作者不仅痛批刘晓波是“刽子手
们的帮凶”、道德 信用完全破产了,
而且攻击诺贝尔和平奖本身,甚至上
升到了对于西方民主的批评。
诺贝尔和平奖曾授予过许多人,
虽 然争议 不 断,但 是其 权 威 性仍 然
是 举 世公 认 的。马 歇 尔、马丁 路 德
金、戈尔巴乔夫、华里沙、德兰修女、
基 辛 格,他们 对 世界和 平的 贡 献卓
著,获得诺奖当之无愧。历史也将证
明,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也是当
之无愧的,因为这个奖不是奖给刘本
人的,而是奖给渴望以和平非暴力手
段获得民主自由的中国人民的,包括
六四民 主 运 动的学生群 体。刘 仅仅
是一个符号而已。或者可以说,刘代
表中国人民 接受了这个 诺贝尔 和平
“刽子手们的帮凶”居然会被“刽
子 手 们 ”判 处 十 一 年 徒 刑,关 进 大
牢,这在逻辑上有点说不通。刘晓波
获得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之后,在国
内受到了全方位封杀。中国外交部发
言人更是几次三番强调刘晓波是“罪
犯”,没有资格 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而民 运人士则认为刘晓波 主张与中
国政府合作,也没有资格获得诺贝尔
刘晓波为什么被骂?因为刘晓波
反对通过暴力革命实现中国民主,主
张 和 平演 变、渐 进的英 美 式民 主 模
式,政治的演进、权力的转移、民主
的扩展以较为保守、温和、渐进的方
式进行。克仑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
军建 立起 来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
充分认识到,通 过“圣洁”的革命建
立 起 来的专 制统治比传统 君主制度
危害更大。丰富的妥协经验和对革命
以及革命建 立 起 来的专制统治 危害
的认识使英国人 更倾向于采用渐 进
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
中国革命往往最后走向独裁也
应该使中国人民清 醒地认识 到革命
已经太多了,中国人民吃的苦头已经
太多了,中国不能再用革命手段作为
社会变革的工具。中国人应该学会妥
协、退让、讨价 还 价,实现 社会的渐
进变革;中国的民主化也应该通过渐
进变革来完成。
不管刘晓波本人以前说过什么,
做过什么,他的“我没有敌人”的宣言
正是中国人民所需要学习的。“我没
有敌人”并不意味着别人不把“我”当
作敌人,而是我不与人为敌。历史早
已证明,人为树敌,革命只能推翻专
制政权,但并不能建立民主宪政。民
主的 根 本 就 是 妥协,就 是 和 你所不
认同的妥协;在斗争中寻求妥
文 / 赵清治
摄影 / 陈昊
feb / mar 2011 | fenghuavoice.com32
Bussiness Partners
feb / mar 2011 | fenghuavoice.com34
协,就是和你的敌人寻求共存之道,而不
是你死我活地斗争。宪政体制下,人们必
须习惯于妥协和忍耐,不能完全按照自己
的愿 望 进行国家管 理。纵 观世界诸 多国
富民强的国家,大都是几百年来没有发生
社会动荡,各种社会力量按照规则进行妥
协、退让、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因此大家
相安无事。英、美、加、澳、日本等国莫不
佛教讲因果相承。通过革命暴力手段
获得的政权,很 难不以暴力维持;而以民
主方式得到的政权,有理由相信仍会以民
主方式维持下去。这恐怕就是中国历史上
的统治 者 到死一 天也 不敢 放弃 权力、而
华 盛 顿 就能 八年总统 卸 任回自己的庄园
养老的原因。
中国的民主要如何搞?我以为有一条
是肯定的,中国的民主不能以暴力手段来
争取。试图以暴易暴、改朝换代和民主的
目标背道而驰。今日的中国需要的是“天
安门母 亲”在公开信里所提 倡的:“要以
和平的方式在中华大地 上结束传统的专
制统治,以确立现代民主、宪政的权威,
要使每一个公民摆脱 皇权时代 遗留下来
的依附性格和历史的惰性,在观念上确立
人类普世价值的地位。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放弃了牙眼相报的偏狭,放弃了以恶
抗恶的极端,决定以最大的诚意、最大的
克制来谋求‘六四’问题的和平解决。对
于我们这些受难亲属来说,作出这样的选
择是 艰 难的,也是痛苦的,但为了避免矛
盾的激化,社会的动荡,我们作出了这个
理智的选择。”
刘晓波曾高度赞扬天安门母亲,“以
爱心融化恩怨,以理性约束愤怒,以善意
化解敌意,以和解缩小鸿沟,以勇气呼唤
良知,以坚韧赢得尊敬 ”。他也作出了同
样的选择,这充分体现在他的“我没有敌
人--我的最后陈述”之中。
作者简介: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人民大学应用语言学硕士,多伦多大学理论语言学硕士,
东亚史博士。曾在美国任访问教授,目前在多伦
多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常常见到一种观点:大英帝国的世界霸权是因为掠夺
了非 洲等 殖民 地的资源;台湾经
济的腾飞 是因为蒋介石拿走了大
陆的黄金;日本的富裕 是因为掠
夺了中国和亚洲的财 富;美国的
强大是因为能 制定世界规则,政
治的,经济的,来使自己占有尽可
能大的优势和机会。
这种观点还颇为一些中国人
赞成,所以自己国家贫穷,不能归
结为政 府的贪 污腐化,也 不能归
结为社会的一些弊 端和恶习,那
些目前富裕的国家 就成了中国贫
穷的替罪羊。英 法 美日都应该为
中国人民没有达到和他们一样的
生活水平而内疚、自责,这是他们
祖 先犯下的原罪,再多的无息贷
款 给 我们都是 理 所应当的,日本
人需要一直道歉下去。
这 里有个需要 仔细思 考的问
题:强国都是靠 掠夺财富来发财
致富的吗?
我的第一个疑问:起初的财富
是如何来的?
如果财 富必 须 是 掠 夺 来的,
那么中国被 抢去的财富也是更早
的时候 掠 夺 来的,这 样中国以前
和英法美日一样是强盗啊。那么,
因 为 被 抢 夺 而占 据 的 道 德 制 高
点也 就失 去了,同时 被 害人心理
状 态 也 就毫无意义了。甚至阿Q
说“我祖 上也富裕过 ”都比高声
谴责别人掠夺致富来得更有骨气
如 果 财 富 不 是 必 须 掠 夺 来
的,中国在被西方和日本掠 夺前
的财富很光明正大,那么我只提
醒一句:英法美日台湾的财富是
不是 也 有 可能 不 都 是 靠 掠 夺中
国大陆来获取?
我的第二个疑问:中国现 在
比三十年前富裕多了,如果财富
都是靠掠夺而来,那么中国这三
十年的财富积累,是掠夺了哪些
国家?如果英法美日的繁荣是掠
夺了中国,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
后,那么中国现在的繁荣让哪些
国家变得贫穷落后了?
设想一个强盗 抢劫了银行,
获得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那么
这 桶 金 是 不是 保 证 他一 辈 子富
裕呢?如果他挥霍无度,过不了
多久他一样一贫如洗。如果他拿
着第一桶金投资,办 企业,做 生
意,最后一生富裕。很多人认为,
英 法 美日就 是 第 二 种 精 明的强
盗,他们掠夺了中国和非洲的财
强国是靠掠夺
致富的吗?
文 / 星辰的翅膀
摄影 / 陈昊
2011年枫华之友俱乐部会员已经开始办理
会员费每年10元钱,您可享受每年6期“枫华之声”
杂志,优先参加枫华之声举办的各项活动,
并可凭枫华卡享受部分枫华商家的优惠待遇。
出门不要忘了带上你的会员卡哟!
成为枫华之友,享受折扣多多!
富,奠定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 累,让
他们进入了良性循环,让财富积累起
这 样产生了我的第三个疑问:如
果资本主 义制度 这个火箭需要第一
桶 金作为导火 索点 燃,才 能 一 跃 升
空,而中国、非洲的财富给西方国家
做了导火索,那么中国、非洲既然 有
那么多的导火索,为什么就是点不燃
资本主义制度 这个 快速积 累财 富的
火箭呢?学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
中国古人 生活在 有 百万人口的 繁 华
都 市(比 如 北 宋 的 首 都,现 在 的 开
封)的时候,西方人还生活在破街陋
巷中衣不遮体呢。宋代和明代都不知
道从哪里掠夺了那么多的财富,处在
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可是火箭就是
国家民族的软件体制,那些文化、
教育、风俗、宗教、社会 制度等看似
可有可无的东西,恰恰是财富积累这
个硬件成果的精神动力和魂魄所在。
要说掠夺财富,没有比蒙古国的成吉
思汗更高效的了。可是除了占地 盘和
杀人,短暂的貌似强大的蒙古帝国并
没有给历史留下弥足珍贵的遗产。因
为其文化底蕴基本没有,其子孙后来
不 得不信奉 伊斯兰教 来生存 就是证
明。换句话说,这种只是依靠掠夺财
富来消费但没有精神 支 撑 和制度保
障的体制是不可能长久的,与狗熊掰
棒子类似,掰完了,也就饿死了。体制
本身并不能建立强国,比如具有先进
社会体制的古希腊 无法抵挡当时 社
会体制低级的罗马的征服;但没有体
制是万万不能成其为强国的。
我的第四个疑问:为什么过去
富裕的中国或者非洲不去掠 夺英法
美日,而是眼睁睁地无奈地忍受被掠
夺?是强国才有能力掠夺,还是掠夺
之后 才变 强的?那种 认 为掠 夺 带来
富裕的观点给我的印象是:英法美日
在掠夺前都是穷小子,但是肌肉男;
中国、非洲都是富裕的胖子,只等肌
肉男来抢走身上的珠宝和首饰。
那 种 认 为 掠 夺 别 人 才 造 就了富
裕和强 大 的人,需 要 搞 清 楚因果 关
系:一个人可以靠欺骗或者抢劫一时
富裕,但要想长期富裕,就需要点别
的才能。一个文明更是如此,没有点
本事还无法掠夺呢。
我的第五个疑问:日本原 本是被
掠 夺的对 象,是如何加 入 掠 夺 者的
行列的?要是认为英美的崛起靠的掠
夺非洲这第一桶金,日本的第一桶金
是中国,那么当时中国为什么不反过
来掠夺日本成就自己的第一桶金?看
来,能否成为掠夺者,不看财富的多
寡,还有别的原因。
那么,中国现在握有了世界最大
的外汇储备,肯定比蒋介石当年运到
台湾的黄 金 值钱。甭 管 这笔 原 始 积
累是纯洁的还是肮脏的,按照认为台
湾经济腾飞靠的是大陆黄金的人的
逻辑,我们拭目以待看看这笔钱能不
能点燃财富快速积累的火箭,看看我
们今天的中国人能 不能比英 法 美日
的先人聪明智慧点,进入富裕的强国
我当然希望中国能进入富裕强国
俱乐部,但有这么多认为“日本的富
裕靠的是掠夺中国的财富”的人,我
认为很玄啊。这些人头脑过于简单,
心理还很不正常,常怀着对列强的嫉
妒和仇恨,心里老想着韬光养晦,好
报一箭之仇。你想,你会加入一个你
觉 得不道 德,心里 还 很 厌 恶的俱 乐
文章原载“星辰的翅膀”万维博客,经授权。http://blog.creaders.net/
xibeizhangsan/
强国是靠掠夺
致富的吗?
feb / mar 2011 | fenghuavoice.com36
想起了体育课
文 / 吴玉荣
摄影 / 陈昊
四、五年 前 我 刚 来 加 拿 大,定居在温尼泊这个中部 城市。
安顿下来第一个星期的周末,在家周
边转 转来熟 悉 熟 悉 社区环 境。路 过
一所中学,见有人进出,便也进入到
楼里。循着喧闹 声、哨 声,来到室内
体育馆,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中学生篮
球赛。现在仍然给我留下印象的,不
是热情呐喊的家长观众、专业水平的
场地设施,以及专业的穿着裁判服吹
哨的裁判,而是,运动员的篮球水平
并不高,即使 对中学生而言。其中还
有一 个孩子明显看 得出来有些 运 动
障碍。当时我想,这可能就是加拿大
人的体育观念吧,重在参与,重在塑
要 论 起 来 ,体 育( P h y s i c a l
E duc at ion)进 入中国教育体制成 为
常设科目的时间并不是很悠久,和物
理、化学、几何、代数等一样,在上个
世纪初才从西方引进的。幸运的是,
我们都是接受了体育观念和实践的,
受益匪浅。在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学
期内,体育虽然不是那么受重 视,甚
至到高中阶段因高考压力受排挤,但
是没有哪个学期是缺过体育课的。现
在人到中年回顾起来,体育还真不是
玩玩那么简单。离开学校闯荡世界的
事业生活中,微积分可能没有用到、
元 素周期 表 还 给 老师、电磁理论 让
人能用微波炉和手机,但是,体育却
留在了身体里和性格中。
体育给我们留下的好处大概有,
运动保护、运动意识以及运动技能;
性格养成与社交活动;运动习惯成终
生爱好。我们从事的是运动,比如跑
步、跳远、球类、体操、游泳等;体育
传授我们的是如何从事这些运动,从
而使身体健康,身体潜能得到开发。
随 带的副产品是 性格 情操的塑 造和
就像过去武术(中国传统体育吧)
师傅讲的,未学打人,先学挨打。体
育也是先教运动保护,没有哪一堂上
体育课,不是先作准备(热身)运 动
的。现 在四十多岁了,每 次 跑步、打
球、游泳前,都习惯地熟练地做做热
身运动,避免运动中受伤。据我向孩
子们了解,他们加拿大学校体育课并
没有 教做 准 备 运 动,但 是 他们 教 的
一样 也是我们 没有 教 的,就 是 身 体
构造、肌肉组织,引导 学生“器 械健
身”,练出一块块肌肉。
运动意识的养成就是告诉你身
体姿势不要总是 坐着、躺着、窝着,
你 还 要 选 择 走 着、蹦 着、跳 着、跑
着、游着。这看似很简单很容易做到
的事情,对许多人 来说,恰恰不那么
简单 不那么容易 做 到。长年累月坐
着、躺着、窝着的生活方式,是多种
现 代 病、慢 性 病 的发 病 根由。西方
媒 体也宣传建议 过“活跃的生活方
式”(active life style),大概不是指
坐着、躺着、窝着吧。我的小 学、中
学都 有冬 季 长 跑活 动。有一次小学
冬 季 长 跑 搞了一 个“跑 到 北 京”的
活 动:记 录累计全 班人每天 长 跑的
里程,争取达到到北京的距离;中学
的冬 季 长 跑,则是 全校学生分班排
队,跑 到校外绕 邻近的省体育场 一
圈。上千人的队伍喧喧嚷 嚷 地 跑 上
两千多米,也是蛮壮观的。如果没有
人督 促,小 孩子 怎么会愿意 大冷的
天 到室外 长 跑?但是一旦有了运 动
意识,事情就容易了。现在我上班中
午吃完饭 后,都坚持 到外面快 走 一
大圈,大概也有两千米,想想看跟中
学的长跑不无关系吧。
虽然有些运动都能通过自己玩,
练出相应的技能,掌握这项运动,比
如田径、乒乓球、羽毛球。但还是有
不少运动,或者因为难度较高,比如
体操、游泳、击剑;或者因为需要集
体配合,比如篮 球、足 球、排 球,有
技巧和战术要求,需要教授体育。即
使自己玩 玩能 掌 握的运 动,如果 想
要进 一 步提高水平,也需 要 教 授体
育。如果在小孩子阶段,通过自己喜
爱 或 者家长 推 荐(一 般也是 家长的
喜爱),练习掌握了一些体育运 动技
能,会是终身受用的。比如游泳这项
运动,当然是对身体有很多好处了,
据说就是人老到走路不灵活了,还能
自如地游泳。
体育运动对孩子的性格养成是有
良好作用的。比如跳马这项运动,看
着那长长高高的马箱,第一次参与的
孩子或 多或 少 都 会有 不自信,“A r e
you kidding me?”“我肯定跳不过
去”。在 老师的教 授 鼓 励下,孩子们
一 个 个 地 试。可能 一 开始 还 有 不成
功的,一下子坐在马箱上而不是越过
去。几次下来就能做好了,飞过马箱。
这 绝 对是克 服了一 个很大的心理障
碍,孩子们会对自己信心十足。再比
如集体运动中的相互配合,胜不骄败
不馁,同时对胜利的追求,逆境下的
坚持忍耐等等,都会对人的良好性格
养成有很大作用。
对成年人来说,体育运动特别是
集 体运 动,比如三大球、高尔夫、网
球等,除了锻炼身体外,娱 乐身心、
社会交往甚至商务活 动似乎占 据更
重要的位置。运动就是游戏,而在游
戏中人们是最高兴、最容易放松的,
也是最容易交到朋友的。对我来说,
和俱乐部的朋友们打一场排球下来,
当然也健身流汗,更重要的是身心放
松,不论是精采的还是狼狈搞笑的击
球,都能欣赏。对高尔夫当中的生意
经我还能接受,毕竟还走走路、挥挥
杆;但是把体育商业化,把几亿的球
迷拴在电视机前,窝在沙发上,喝着
可乐啤酒,吃着薯片,看比赛转播,还
把他们叫做体育迷,实在是有违体育
学过的数理化可能 忘了,可能用
不到多少;学过的体育,虽然当时不
觉 得,却 能 深 入 到 我们 身体里头脑
中。培 养 起 来的运 动习惯 能 成 为一
大 业余爱好,消遣多年,甚至伴随终
生。比如散步,可以说是最简单的运
动了,走到老也没有问题。可是 对 没
有体育 观 念以及由此 养成 身体习惯
的人来说,就是无聊浪费时间。很多
情况下,坚持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一
些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世卫组织的
统计要求,一周运动三小时以上的人
口,才可以被视为“体育人口”。你做
作者简介:北京人。工程设计行业工作。2006年移民加拿大,现在温尼泊定
《枫华之声》
下期截稿日期
来稿请寄:
tribunemc@yahoo.ca
宛如平常一支歌
过去未来共斟酌......
2010年起,《枫华之声》
已经通过加拿大邮政局寄到
了每位会员的家中。请已经
更换地址的朋友们及时更新
邮政地址。请发邮件给:fh_
member@fenghuavoice.
由于大部分杂志邮寄给了
会员,只有剩余少量杂志能
够赠送给枫华商家。欢迎读
者朋友积极成为枫华之声会
员,以便及时收到杂志。
feb / mar 2011 | fenghuavoice.com38
Bussiness Partners
《四海为家》栏目是海外华人分享自己生活
经历的园地,它是提供给大家相互交流,
彼此关心,互相帮助的平台。
编者语四海为家
世间百态,真善美,邪恶丑,都会是平常人们口头的谈料;或 褒,或 贬,或颂扬,或 抨击,都
是人们心中的一杆“秤”。酒桌上的话,更有“酒后吐
真言”的明彻。作者鲁三刀的文章,总会让读者有痛
快淋漓的感觉。如果文章有色彩,那么作者鲁三刀的
这 篇新作《学者彼得》该是“厚黑”的;而文章如果
有口感,那么这篇文章该是白酒一样的辛辣。作者把
锐利的锋芒和睿智隐藏在酒桌上的对话间,幽默地
把“拍马屁之风”狠狠地调侃一番。相信这篇文章会
像作者的其它文章一样吸引“镶 有不同滤色镜的眼
《“拼爹”杂想》(作者沁河)是作者在成长和
打拚过程中对出生背景和生存环境的真实感知。“背
景论”自然不是传说,在成功的路上,一个在“白眼”
中毫无背景的打拚者所要付出的是更多的艰辛和毅
力。文章有对不公 平竞争的清醒认识,更有“人生在
世,就是一个‘拼’字”的励志之点。“一个物体的运
动状态和状态的改变,随时取决于它身上各种力的综
合结果。人生在世又何尝不是如此?”文章不是“宿
命论”的跟踪,而是奋斗强者的理性思变。相信文章
会带给 读 者很多的思考,特别是 对于毫无背景的还
在困惑中的新移民们。
《助人为乐:我们怎 样对 待 陌生 人》的 作 者
Richard Ellis 是温尼泊地地道道的“外国人”,也是编
者相识十多年的朋友。R ichard帮助过很多初来乍到
的陌生人,也是《枫华之声》长期的撰稿人。Richard
的这篇文章细致、亲切而温暖,倡导相互关爱和助人
为乐的精神。文章散发出的温暖就像与他交谈时他的
微笑带给你的温暖一样,他对中国文学的酷爱会 让你
感受到另一种温暖。他可以给你历数中国文学大师和
他们的作品,甚至交流某个作品中的某个细节。请分享
Richard的文章,感受作者带给你们的温暖。
“依亲老人,是指那些办理家庭团聚来到海外的老
年移民”。住在蒙特利尔的作者周善铸的《依亲老人》
所写的就是关于老年移民的事。尽管老年移民政策“往
往引起一些当地人的质疑和不满”,但这种偏颇看法正
在慢慢得以纠正。作者从掌握的媒体信息和具体事例
入手,肯定“老年移民除了奉献,还有牺牲”,呼吁老年
移民为社会作出的贡献“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子女
的感激”。
《从“姨妹儿”说起》(作者周学志)讲述的是一个
老工程学者眼里所看到的计算机从八十年代初以来的
变迁和发展,特别是通信由“爱妹儿”(air mail)到“姨
妹儿”(email)带给人们的方便。文中所讲的故事,对于
当今酷爱计算机如命的年青人们来说定是分外新奇。
文中提及的计算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见得所有人都
有认识。读读看,对于计算机是否有些新的认知?
欢 迎更多的朋友为《四海为家》栏目投稿,讲述你
的故事,分享你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底白字纯文字壁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