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练气功体质能不能练气功

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广告剩余8秒
文档加载中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二十多例练功体会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的位置: & 锻炼身体的方法气功法
锻炼身体的方法气功法
  身体健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引起照顾自己的家庭,才能够更加的去工作,可是,在今天,很多人都不注意自己的健康,所以,很容易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而锻炼身体也是非常重要的,而气功就是非常好的锻炼方法吧!大家快来看看男性锻炼身体的方法气功吧! 下面,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锻炼身体的方法气功法
  中国硬气功的练法  丹田内,同时双手想叠(男左手在内、女右手在内)贴于小腹上。吞气后闭气8-10秒,并意守小腹丹田。然后用鼻将气慢慢呼出。重复49次呼吸。此式注意用意不用力,意念集中,身体自然放松。  (2)大鹏展翅:用腰带(绸布或练功带)扎紧腰部平脐一线,紧度以能用力插进两根指头为度,下同。马步站立,高低视各人情况而定。以鼻作逆腹式吸气,同时双手掌心向上从前面平举至两侧与肩平。吸气满,以鼻用力喷气,小腹外鼓振荡丹田,同时双掌用力平砍于胸前,脚趾抓地,牙关紧咬,收肛提阴,全身用力。此式重在喷气与震小腹、手砍击、趾抓地、咬牙关等全身用力协调配合。然后全身放松,以鼻呼出余气。姿势不变,重复以上动作和呼吸49次。注意喷气时要快要猛,但用力应循序渐进,以防迸伤。另外,吸气时尽量放松,喷气时全身用力,一松一紧,要松紧分明。  (3)金刚怒目:姿势同上。左手握拳置于左腰际,右手呈掌掌根贴于右腰际。逆腰式慢吃气,同时全身紧综用力,扣趾,咬牙、收肛提阴,右手贴右腰际推至腹前,不停掌心向内掌指向上竖直慢慢向头顶插,插至胸前时紧咬牙关,颈项强直,双目怒睁,头部用力微颤,待指端上插至额前时刚好吃气满,上插亦停。略用力闭2秒种,全身突然放松,以鼻慢慢呼气,重复49次。  此式旨在顷气上头,注意吃气时用力,呼气时放松。大鹏展翅和金刚怒目二式随便先练哪式均可。由于均需用力,消耗体力较大,二式之间可自然呼吸几次,也可休息一下,但不能超过1分钟。  以上为炼气这法,旨在激发人体潜力,是提高硬气功功能的关键环节。养炼结合,才是气功之真义,二者相辅上成,不可偏废。但二者不必每次同时修炼,炼气法最好每日早晚定时多炼一次,每次约30-45分钟,养气功则随时可练。  以上内容就是关于男性锻炼身体的方法气功的介绍了,气功锻炼的方法也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对我们的身体是非常好的,男性朋友们一定要多加的锻炼,让我们的身体更加的的健康,让我们更加的有精力去工作,去照顾我们所爱是人。
2养生气功的锻炼方法
  调身  调身是调控身体静止或运动状态的操作活动,也称炼形。调身的意义在于身体状态与练功所要求的境界相应。例如练静功时身体须保持某一固定的姿势,这与进入静定的气功境界相应;而练动功则多与疏通经络、调动内气运行的气功境界相应。  另外,一些特定的姿势、动作本身也具有不同程度的保健及治疗作用。例如站桩可改善高血压、神经衰弱患者的某些症状;而八段锦中的八节动功在治疗保健功效上均有各自的针对性。  调身其内容包括了外在的操作和内在的操作两部分。外在的操是指肢体外在间架、位置上的一些操作;而后者主要是肢体内在一些感觉和关系的操作。  外在操作  外在操作包括姿势和动作的操作。  (一)姿势操作  练功常用的姿势大致可分为站式、坐式、卧式三类。姿势操作主要用于静功。  1.站式  站式是站桩功的基本姿势,由于站立时肢体安放变化的不同,又有多种形式。  ①三圆式  双脚分开站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内微扣,呈内八字形,并且两足的五趾要轻轻抓地。然后双膝微屈,膝盖不得超出自己的足尖。腰部要进行一定的伸展,臀部保持像坐高凳的状态。  上身正直,含胸拔背,两臂环抱呈半圆形,如抱一圆气球,松肩、坠肘、虚腋。两手与身体的距离不超过一尺,两手指相对,相距约八、九寸,五指分开,微曲,相邻手指间约一扁指距离。  头部正直,双目轻合。舌不必顶上额,自然安放。下颌微收。姿势摆好后要求全身放松。所谓三圆式,即指足圆、臂圆、手圆。  ②托球式、扶按式和提抱式  这三个姿势均从三圆式转化而来,练功的时候也可以互相替换,但不要替换过勤,以免影响练功境界。  托球式的其它要求与三圆式基本相同,只是站好后两臂要轻轻抬起,微向前伸,手与身体距离一尺多,两手心朝上,五指分开,不要用力,好象托着个气球。初练三圆式时如果两臂劳累,便可把双手轻轻朝上翻转,两臂微向前探,改成此式以缓解疲劳。  扶按式的其它要求亦同三圆式,只是两臂抬起前伸后,两手心朝下,五指分开,双手如扶在桌上或椅背上,或如扶按在水面上。初练抱球式两臂劳累后,亦可转换成此式以歇息。  提抱式又叫浮托式,初练抱球式时,如肩臂感到疲.劳,可以把双手往下移至肚脐下边,手心朝上,两手手指相对,距离约八、九寸,手与身的距离约五、六寸,犹如提抱着一个气球。练此式时要注意虚腋,即两臂不可挟靠身体,腋下要空虚。
3气虚体质的气功锻炼法
  屈时上举:端坐,两腿自然分开,双手屈肘侧举,手指伸直向上,与两耳平。然后,双手上举,以两胁部感觉有所牵动为度,随即复原,可连做十次。本动作对气短、吸气困难者,有缓解作用。  抛空:端坐,左臂自然屈肘,置于腿上,右臂屈肘,手掌向上,做抛物动作3~5次,然后,右臂放于腿上,左手做抛空动作,与右手动作相同,每日可做五遍。  荡腿:端坐,两脚自然下垂,先慢慢左右转动身体3次,然后,两脚悬空,前后摆动十余次。本动作可以活动腰、膝,具有益肾强腰的功效。  摩腰:端坐,宽衣,将腰带松开,双手相搓,以略觉发热为度;再将双手置于腰间,上下搓摩腰部,直到腰部感觉发热为止。搓摩腰部,实际上是对腰部命门穴、肾俞、气海俞、大肠俞等穴的自我按摩,而这些穴位大多与肾脏有关。待搓至发热之时,可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温肾壮腰之作用。  “吹”字功:直立,双脚并拢,两手交叉上举过头,然后,弯腰,双手触地,继而下蹲,双手抱膝,心中默念“吹”字音,可连续做十余次,属于“六字诀”中的“吹”字功 &&耳鸣?一个新的解决办法出现了&&,常练可固肾气。  看了上面的气功方法,如果有朋友是气虚体质可千万不要耽误,不妨尝试一下中医所说的气功治疗气虚哦,长期坚持一定会有效果的。
4气功疗法的特点
  1、气功疗法主要由病人自己通过锻炼治疗自己的疾病,指导练功的人只能从旁指导、不能代替病人和疾病作斗争。因此当病人开始学会了一些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效时,就会大大加强和疾病作斗争的信心,这一点本身对病人就有很大帮助。  慢性病人恢复健康的最大困难就在于长期疾病形成的各种刺激已经成为一种恶性循环,使他们终日不断感觉到疾病的威胁,因而逐渐形成消极悲观情绪。气功疗法可以很快的使病人感觉到自己可以控制疾病、逐渐增加战胜疾病的勇气,提高信心,就可以打破疾病的恶性循环,培养和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就给许多慢性病的治疗造成极有利的条件。而有些慢性病甚至可以不要其它治疗就可得到痊愈。  2、气功疗法的锻炼和其它体育锻炼的最大区别就是以锻炼内部为主。由于内部的运动和感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易掌握,因此需要一些特殊的方法。主要是用呼吸和用意识的方法。同时在锻炼中内部的运动和感觉也不易理解,因此全靠自己模索是很困难的,必须学习古代和现代许多旁人的经验和方法,使自己逐渐通过练功熟悉了各种呼吸方法的运用,以及判断和掌握各种感觉的方法,才能懂得如何影响内部的规律。对于病人来说,自己去学习各种方法是没有必要的,只要按照指导老师规定的练功方法,自己专心学习,服从指导、耐心锻炼就可以少走许多弯路,早日恢复健康。如果不从治疗出发,总想多学些方法,追求练功中的各种新奇感觉,那不但不能治好病,功夫也得不到进步。  3、气功疗法是一种整体疗法,也就是要发挥病人的全部抵抗力来战胜疾病,因此不能简单的只用一种疗法,一种经验,不看条件,不看病人情况生搬硬套,病人的思想、体质、病情、环境、饮食,都要考虑到。其它必要的药物治疗、理疗都可以配合,必须破除气功万能的迷信思想,必须破除各种盲目崇拜某一种方法的迷信思想。  4、气功疗法是一种逐渐改造身体内部的办法,因此练功必须以柔和自然为原则。如果希望很快发生变化,带着急躁情绪锻炼,就会使内脏受伤、内部各种变化剧烈,难以掌握,形成偏差的主要原因也就在这里。由于练功中的效果不是每天都能发现。往往需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因此有些病人带者一种追求的心里,这样不但正常的生理变化不能得到,反会增加一些反常的生理变化,对疾病没有好处,练功也走了弯路。  5、气功疗法是一种动静相兼,以静为主的疗法。动静相兼的意义主要是说练静功需要用动功配合。有人认为练静功内部一定全动,这样说法也可以。但应该强调的是锻炼方法不能只用静不用动,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整天身体不动,对于健康也有害处。气功原来就有静功动功两个方面,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以锻炼内部为主,不是以锻炼四肢外部的肌肉骨骼为主。
5气功疗法的养生治病原理
  气功或称内功的锻炼就是要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方法,根据各人的不同情况,运用各种不同锻炼内部的方法,达到高度安静的境界(用巴甫洛夫学说来讲,是一种特殊的保护性抑制状态),这时练功者由于大脑皮质所固有的调节内部各种机能的作用得到高度发挥,使人体对于外界致病因素的抵抗力大大加强(也就是黄帝内经上所说的“真气从之”),因此可以经常保持健康。  对于有病的人来说,主动的集中内部力量,全面增强和疾病战斗的力量;另外局部运用各种不同的练功方法,重点作用于有病的部分,这样就可以治好某些疾病。如黄帝内经上记载的那一种治肾病的练功方法,说明古人在二千年以前就把这种预防疾病的养生方法用以治疗某些慢性疾病了。根据巴甫洛夫学说,大脑皮质除了具有调节内脏的功能外,还有修复内脏的功能。因此通过练功使大脑皮质的力量增强以后,内脏的某些疾病就可见得到治疗。  另外通过各种方法使内脏活动加强,血液循环改善,神经系统活动逐渐平衡,这些都是气功治疗疾病过程中可以用科学方法说明的具体变化,这些变化都对治疗疾病有重要意义。  据目前统计,气功疗法可以治疗高血压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胃溃疡、神经官能症等慢性疾患和老年性疾病。长期坚持练气功,身体末梢血液循环有明显的改善,手脚和体表温度升高,唾液分泌增多,肠鸣音亢进。人体“入静”时,大脑皮层的功能得到调整,产生保护性抑制,减少对应的病态兴奋阈,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最佳状态。→ 我朋友气虚混乱,呼吸急促,求医
我朋友气虚混乱,呼吸急促,求医
健康咨询描述:
我有个朋友因平时练气功,有可能姿势没到位,最近气虚混乱,呼吸急促,请问怎么医治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医治心里科没用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哪里有专家可医
其他类似问题
医生回复区
擅长: 擅长内科各种疾病的诊治如:肺炎、胃肠道疾病、神经系
微信扫一扫,随时问医生
&&&&&&病情分析:&&&&&&指导意见:根据中医的基本原理: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指导意见:&&&&&&气能载血,以上三个方面气对血的作用,可概括为“气为血帅”;血为气之母,是指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由于气的活力很强,易于逸脱,所以气必须依附于血和津液,而存在体内;气能生血`:气旺,则化生血的功能也强;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也弱,甚则导致血虚。因此在临床治疗血虚的病症时,常常配合应用补气的药物以提高疗效,这是气能生血理论指导临床的实际应用,
因去哪里就医
参考价格:15
参考价格:9.8
参考价格:64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清热消炎,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用于肺邪病引起的咳...
参考价格:¥75
健脾燥湿,祛痰止咳。本品主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及支...
参考价格:¥23
您好,虽然我们的工作人员都在竭尽所能的改善网站,让大家能够非常方便的使用网站,但是其中难免有所疏漏,对您造成非常不必要的麻烦。在此,有问必答网向您表示深深的歉意,如果您遇到的麻烦还没有解决,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我们会优先特殊解决您的问题。
请选择投诉理由
涉嫌广告宣传
无意义提问
非医学类咨询
违背伦理道德
其他投诉理由
涉嫌广告宣传
无意义回复
违背伦理道德
复制粘贴内容
常识性错误
其他投诉理由
如遇紧急情况,请致电400-常说人气虚体质差 解读气的五大作用_中华养生
当前位置: &
常说人气虚体质差 解读气的五大作用
导读:人体之气对于人体来讲,除去构成人体,维持人的生命之外,还有多种十分重要的作用,大致可归纳为五种生理功能。 1.推动作用。 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对人体的推动作用表现在:激...
  人体之气对于人体来讲,除去构成人体,维持人的生命之外,还有多种十分重要的作用,大致可归纳为五种生理功能。
  1.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对人体的推动作用表现在: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促进血的生成,推动血的运行;促进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因为气有以上推动激活作用,当人体气虚时,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如心气不足,胃气虚,肺气不足等,就是脏腑功能减弱的表现。《灵枢&决气篇》中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气虚就会影响到血的生成,使人体血虚。因为&气为血帅&,&气行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虚时气的推动作用减弱,就会产生瘀血。津液的生成靠脾气的运化,胃气的消化吸收,饮食物中的五谷精微被摄取后,要靠脾气的作用运化到肺,由肺气输布到全身和肾气的作用排泄津液中的液中之浊。   练气功不仅有排邪气的作用,而且有补气补血的作用。通过练气功改善了气虚状况后,气的推动作用加强了,人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就会趋于正常,人体的血液生成和运行情况、津液生成和输布情况都会趋于正常。
  2.温煦作用。人体的热量来源于气。人的体温是靠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的。人的脏腑、经络也必须在气的温煦作用下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等体液也要依靠气的温煦作用进行正常的循环。这正是&血得温而行,得寒则凝。&如果气的温煦作用失常,就会出现喜暖畏寒、四肢不温、体温偏低,血和津液运行迟缓引起的血凝和水液代谢停滞,水肿、痰饮等。人在练气功后由于阳气足,就会比常人更不惧寒,显得比一般人能量大、热量高。  
  3.气的防御作用。气的防御作用主要体现在护卫人的肌表,防御外的入侵。《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指人在气虚时由于卫气不足,人的抗病能力、免疫能力都会降低,邪气就会侵入人体。如果人体气的防御作用较强,这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练气功的人由于卫气足,对外邪防御作用强,对于风、寒、暑、湿、澡、火、疫疠等外邪有抵抗力,有免疫力,因此不易受邪患病。
  不少人说练功前经常感冒,练气功后很少感冒。这正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4.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气对血、津液等液体物质具有控制作用,防止过多分泌或无故流失。如果气虚,气之固摄作用失职,就可能产生各种液体外溢和流失。
  气有固摄血液,使血液循脉而行,防止其逸出脉外的作用。如气虚不能摄血就会产生各种出血症。如血崩、呕血、鼻衄、肌衄等(包括子宫功能性出血、支气管扩张吐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病中气虚者。)
  气有固摄津液,使体内水液正常输布和排泄的作用。如气不固津,就会产生气虚自汗、多尿、小便失禁、口角流涎、泛吐清水和泻泄滑脱等症。
  气有固摄肾精的作用。如果气不固精,就会产生男子遗精、滑精,早泄等症。
  5.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精、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气化作用将人摄入的饮食物转化为水谷之精气,然后又分化生成气、血、精、津液等。饮食物经过消化、吸收精微部分,剩余部分转化为糟粕,排出体外。津液经代谢、除濡养身体各部分之外,有一部分化为汗液从毛孔排出;另一部分化为尿液,经肾与膀胱的作用排出体外。由于精、气、血、津液都是从饮食精微所化生的,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因此有&精血同源&、&津血同源&、&血为气之母&等说法。如果气的气化作用失常,就会影响到气、血、精、津液的新陈代谢;影响到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影响到汗液、尿液及食物曹粕的排泄,从而形成各种代谢失常的病变。
  练气功可以调动人体潜能,又能从大自然摄取能量,是有利于人体内物质代谢和物质转化的。因为练气功总的效应是调节人体内阴阳不平衡之处,能使之趋于平衡。因此要调动人体潜能促进人体气化作用,促进气、血、津液和精的化生及其代谢,练气功是十分理想的办法。练气功既可以排出病气(冷的、热的、湿的、燥的、麻的等等各种邪气),又可以补其不足(津血为阴、气为阳)。气功促进气化作用是据人体情况而定,阳虚补阳,阴虚补阴,气功对人体的生理变化有双向调节作用,永远是趋向于平衡的,而且没有药物的副作用。气功【11】
真传易筋经核心之秘九转呼吸法
彭祖养生益寿导引术
八仙养生手
通天运气治半身不遂
用打坐和手印打开脉轮的方法
王松龄气功(精选)
王松龄:玄关之修炼方法
真正的“华佗五禽戏”
真传易筋经核心之秘九转呼吸法
& 实践锻炼易筋经的外壮或内壮功夫,最中心秘密的口诀,唯是九转呼吸法。此法因为过去非常秘密,故在古本易筋经中,没有透露,黄师传功时,对一般人只说呼吸有九转,也没有发挥。我既得师秘传,今特将师授口诀,结合个人经验,扼要叙述如后。
  1.预备功法
  易筋经的呼吸锻炼,若练外壮神勇,一般系从立鼎安炉的站功姿式下手;若以内壮为主的,则以坐法为先,双趺最好,单趺或自然盘次之,天王坐法也可以。
  其次,除浊气。以鼻吸体外清新空气入内,直入下腹,吸气已,随以口默念“哼”字,以吐胸隔以上之浊气。次又如上吸气,默念“哈”字以吐中焦之浊气。三又吸气一口,默念“海”字以吐下焦之浊气。如是连作三遍,共吐九口浊气。此为早课必行之功。余时炼气,则以鼻吸口呼一至三遍已足,无需念字。
  再次,安神。口唇闭合,眉心舒展,面带微笑,舌尖轻抵上鄂齿间,两目向前平视,凝光不动。俟凝定,渐渐内收,由两眼当中的鼻梁处(山根穴)入内,再向下行,直注于脐后腰前微下之丹田中,两耳也随之入内,倾听丹田所在之处。
  2.九转正功
  此为练气正行。练气,有刚气、柔气、中和气之别。刚气,呼吸有力,气入充满全身;柔气,多用自然体呼吸,气之出入,当以意念相主宰,只在丹田有感应;中和气则介于刚柔之间。本法属中和气,则更偏重于柔。又有顺呼吸和逆呼吸的不同,顺呼吸是吸降腹膨,呼升腹缩的自然呼吸;逆呼吸则是吸升腹缩,呼降腹膨的反自然呼吸。本法一般是顺呼吸,个别特殊体质,感到逆呼吸较舒适,也可用逆呼吸。若呼之与吸,俱全身肌肉向内收缩,逼气入骨的,则为内壮呼吸,但初学是不能随便采用的。
&& 此下分别介绍九转功夫
  第一转 服气
  除浊定神已,即以两鼻孔徐徐细、匀、深、长吸气,直入脐后腰前而微下之丹田,同时舌尖微向上舐,整个腰腹下部即自然四向膨胀为度;吸后就呼,中间不可停顿,仍要细、匀、深、长,直趋两鼻孔而出,舌尖同时微微下移,腰腹全部也就自然四面向中心收缩,以帮助压气外出。出入的气,细如一线,往来到底。出完即吸,吸后即呼,如胶似漆,绵绵不缀。这样一住一来,不断地吸气呼气,舌尖随着不断地轻轻上下动摇,腰腹部也随着不断地四向外张内缩,并且口鼻不可见呼吸之形,自己不得闻呼吸之声,外相要好似无呼无吸一般。如口中津液充满,即分小口微微仰头吞下,以意送到下丹田。初时鼻孔里还感觉有气出入,后来功夫深了,就只觉腰腹外膨,气即摄入,腰腹内缩,气即挤出,鼻孔如同虚设一样了。
  此功夫专修,早上一次,上午二次,下午一次,晚上一次,共五次。若业余修习,早午晚各一次。初学每座三十分钟左右,以后渐加至一点以上,量力而行,总以不感疲劳勉强为原则。若计数修习,一呼一吸为一度,初学四十九度,渐加至一百余度,最多不超过三百六十度为准。
  第二转 换气
  练气功夫,很难一帆风顺,初学服气,往往不能完全如法,此须集中精力,克服困难。经过一段时间,自能走上合法的正轨。但已上正轨之后,又经若干时曰,可能又出现呼吸不匀,心气不能一致,甚至气喘如牛,心乱如麻。这是脏腑受炼而起急剧变化之故,名之为“换气”,是好现象,不要惊疑害怕。当将全身放松,心神放自在,照样锻炼下去。所以换气的口诀,只有坚韧二字。
  换气,是炼气中的一个过程,大抵初学炼气的人,多数要经过这个阶段;还有炼不如法,身体或精神上有勉强不自然时,也能出现这个现象,说他是好,因已有明显变化之故,但终究要超越它,故有放松、自然之诀。若是在先已练过气功,或者资质特别相应,也有可能不出现这一过程,总要任其自然,有了不惊疑,不有也不着急,才能顺利前进,不入岐途。&
&&&&& 第三转 调气
&&&&& 经过换气阶段,渐渐又可达到呼吸合法的境界,名为“调气”,调气的意义有二:一是有为功夫,就是使不调者仍归于调;二是功夫的阶段,则是指气已调顺的境界。什么是调气的有为功夫呢?服气时的呼吸要求,是呼吸细匀深长,此调气的呼吸要求,则要求专在自然从容四字上留意。应当能调到几许细即几许细,几许匀即几许匀,几许深即几许深,几许长即几许长。做到自在悠闲、缓急中度,一点也没有勉强为准则。呼吸已调的境界又怎样呢?气息往来自然、匀整而有力、舒适,即已达到“调气”的境界。
功到“调气”阶段,大脑宁静程度一天比一天加深,就有种种证验感觉发生,或身轻如毛,或体重如山,或四体动荡,或觅身不得,或有寒热骤生,或有见闻异境,其他尚多,难以尽举,此当不惊不喜,不见不闻,专心行持,他非所知,是为至要。
&&& 第四转 凝气
&&& 于空气清新所在,以两鼻从容细匀深长吸气,纳入丹田。于吸气的终了,即心气相合,凝住于丹田而不动,用以增益气神,填补虚损,约经三、五秒钟,稍觉不耐,即将气缓缓放出,同时存想清新之气并未随出。每次停住的时间,随功力进展,逐步增加,由数秒增至十秒、二十秒、三十秒,以至一分、二分、三分等,缓缓而进,总以呼气仍然从容自在为度。
以凝气功夫,只限于凝住丹田,若于丹田以外有任何肉体或精神上的紧张不自在,都是错误。前此一至三转,忌饱腹行动,此功则正宜饱腹从事。于每座功完,最后一口气呼出时,更应神入丹田,觉气亦安住丹田,并未随呼而出;并且一直存住下去。斯后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皆当常保此意态而勿失,且要勿忽。天气晴朗之时,每早宜于朝阳初出之际,增加对日行动,最少四十九度,能增长胆力,亦是要着。
按前此流传的内养功,即是本法的利用不过内养功的停气法,以字句作限制,最多不超过九字(即入气出气各占一字,中间停气七字)。本法最初停气的时间,亦只一字、二字,后则可以尽量延长。
又高级层次至此,当修体呼吸。体呼吸亦有浅深层次,当根据学人之资禀量级而多种变化,须量体裁衣,勉强不得,此赖明师之指点,非纸币文字之所能为力矣。
第五转 闭气
此是大停气功夫,前此凝气,至不耐即出,此则须尽力多住,此为不同之处,抱朴子曰:“鼻中引炁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炁出入之声,常令之多出少,以鸿毛著口鼻之上,吐炁而鸿毛不动为侯也。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即是此法。此须有前面四转为基础,若无基础,是不能修习的。若勉强为之,无益有损。
此转即是修刚气,不过是由渐而至,与下手直接修习为有别。此种修法,在佛法密宗及印度瑜伽教中特别强调,但对修习者的年龄限制很严,一般都要在三十五岁以前,并且要体质强壮的才能胜任。
第六转 导气
导气是在闭气功夫已稳固之后的作法,功至此步,须炼幻身。先存想身如水晶,透亮光明而通彻,心中有白色号(倚天按:应该不是“号”字,大概不是梵文就是藏文)上升出顶门,摄集宇宙间所有精英,化为白色金刚;再由顶门下入心中,自身即化为金刚,坚固至极,无物能坏。
再入正修,此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密语通关。诀曰:“*字导气起丹田”,即用气之后,存想心气凝结于丹田,现一白色*1字。*2字导气至命门,*1字下行而穿尾闾至命门,转成白色*2字。*3字导气在夹脊,*2字沿脊上行至夹脊变成白色*3字。*4字导气至顶门,由*3上行过玉枕,入泥丸,变成白色*4字。*5字导气至喉间,泥丸之*4下行至喉,变成白色*5字。*6字导气至心原。*5字下行入心间,变成白色*6字。此*6字又下行至丹田,化为白*1字轮流一周。至此方让气出,又再闭气行之,周而复始,每座至少修一百零八转。
第二阶段,是导气四末。即闭气之后,存想气透手指脚趾之末梢,更或从四末而出,至一尺二尺,以至十步百步外等。目前所讲的发放外气,即是此类。此是气的利用,作用很多,治病亦是其中之一。
按:导气至于身外之法,黄师戒谓不宜多练,多练恐于身无利。但佛法密宗息、增、坏、诛四法,除诛法不宜乱用,坏法、增法宜慎用,息法长可多用。盖高级功法,自别有善巧,此须学人道德高尚者方可用之。(倚天按:文中之*1、*2、*3、*4、*5、*6在原文中应该是藏文,可惜无法打出来,故只好这样代替了,且原文中的藏文恐怕也印刷有勿,我怀疑这六个藏文就是六字大明咒,但由于印刷有误也不能确认,不过我想不必观想出具体文字的形象,只要存着这个意念就可以了,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第七转 火气
火气的修习,是增加健康、延长寿命、揭开人体生命奥秘的钥匙,须于闭气、导气已得自在之后修之。其法:观想丹田所在,有一红日,色红,光明,透亮,火热,炽燃,任何物体遇着,都会立刻变成火焰,其火焰温暖、舒适,能使人产生无限安乐。以观鼻前径寸之地,乃宇宙大气之精华,能使丹田之火,不断增长。于是,从容细匀吸气,纳入丹田,前后二阴之气,同时微向上提,与外入之气,会于丹田,尽融入于红日之内,光热因之愈益增长炽盛。至气步能耐,缓缓放出,但红日的观想不要放松,每次最少修一百零八次呼吸。至丹田火生稳固之后,应观光热外侵,凡火热触处,立刻转成红热之火体。初由丹田而满腰腹,又由腰腹而满两肋,而满胸背以至四肢爪甲毛发,整个身体成为一轮红日。凡火热到处,皆有温暖、舒适、安乐之感觉,尽力而往。
炼此火气之时,应多食乳酪、脂肪等增热之品;或更以壮阳益气之药物如上桂、附片、沉香、小菌、韭子、北味、枸杞、仙茅、鹿茸、红铅等药适当配丸长服之。
又此火气修法即是佛家密宗拙火定。依准密法,火焰之增长不宜超过顶轮,此点值得注意。
第八轮 水气
火满全身,应修水气。先将全身放松,意想自身玲珑光洁而白亮,如水晶然。次观顶上高约一尺,悬一月轮,清凉皎洁,寂照光明,与秋夜碧空的月轮一样。次想皎月流出清凉甘露像乳一样润泽,冰一样凉爽,功能润枯泽朽,起死回生。斯后调整呼吸,用小停气法,于吸气之时,想甘露随气罐入顶门,直趋丹田,停息时,想润泽全身,安适异常,停后不需久主,吸、停、呼各占一字即可。随呼气时,清凉安适观想勿忘。如是甘露愈积愈多。充满全身,全身即变成一个月轮。以后专住此观,呼吸任其自然,时间愈久愈佳。
此上火水二气,一贯相承。乃是升降水火,调理阴阳的妙法。道家有,佛家有,印度瑜伽也有,不过观想不同。此处观想,与佛法密宗相近,不过不观脉轮。古哲云:“性在天边,命沉海底”。授此水火的观修,也是性命双修的一法,不要轻视。
第九转 伏气
伏气亦称胎息,是呼吸气微,仿佛鼻中无出无入的境界。前此都是有为功夫,到此入无为正定。其法:先须停止头脑中的一切妄念,也不再去运用呼吸出入,一切不管,只存一“一无所着”之正念。不思过去,不想未来,不辨析现在,安安稳稳,舒舒适适。自在寂照而住,时间愈久愈佳。但初修每不能长住,需随时提起此念,不断熏习。不断缓缓增加住的时间,日积月累,自然可以达到长住久住的境界。功夫到了这里,境界体验甚多,唯一的要诀,是见若不见,闻若不闻,既不跟着内外缘境转变牵缠,也不要去制止压服它,只是自自在在地住在那难以住止的境界里,这就叫“转不住为住”却成大住长住。
此上九转功夫,每一转修习时间的长短随修习者的体格、年龄、悟解、掌握等等程度的不同而有别。一般的情况是:一至三转,最少需修一百二十天;四至六转,大约需修习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天;七八两转,最少修习一百天,至九转伏气,则是终生(身)行持功夫了。
此中分二。
(1) 还虚功
实修九转功夫,每座功之后,皆当接修此功。其法:初将心神凝照丹田,不再管呼吸的长短大小,任其自然出入,时间久暂不拘,能久一点更好。然后,遍身完全松开,呼吸任其自然,将凝照丹田的心神也随之放开,照注全身,存想自身安住白云絮中,遍体空松通透,一呼一吸,无处不相通连,恍如身体与外界俱不存在,只是一片疏松空透的云霞一样。如此约五至十五分钟为准,可免走漏滑遗之险。
(2) 解座法
凝气宁神,两手掌互相搓擦,至觉火热,一手在内,一手在外相叠,按于小腹之上,顺转三十六,逆转二十四,觉外摩内应,腹气随之盘旋,愈旋愈宽,广无边际,感觉舒适清泰为则。又再搓热,摩两腰,不计其数,火热为度。再双手浴面,开口吐气,令火外散。再摆腰腹,扭肩胛,旋颈项,舒手足,起身,活动手足,散步片刻而终。
如身热有汗,应以干毛巾拭干,不可当风贪凉。若欲沐浴,需休息至少半小时后,始可行之。
此真传易筋经功法的优点,是见效迅速,一步有一步的作法,可以循级而登,引人入胜。凡年龄不大,身体较好的人,修此最为相宜。
若年老体弱,最好按柔气功修习法行动。(可参考拙著《胎息经注释》,较为适合而无弊。若必欲修此,则须尽量做到自然舒适,不可勉强图效。且闭气一转须略去,导气亦当审慎从事为要。
彭祖养生益寿导引术
本术为综合导引术,性命双修,动静相兼,刚柔相济,阴阳合和。有动态导引、静态导引、按摩导引;以心理(信息、意念、情绪)导引为主导,呼吸(吐纳、吹呴)导引、动作(仿生、按摩)导引为主体,经络导引、内外气导引为归宿;“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改善内分泌、微循环及脏器功能,预防腿脚无力、腰板僵直及肢体僵硬,开发人体免疫、康复及长寿潜能。
本术重在以理御法,可以灵活变通。可以拆练,只练其中一部分。每个部分即有特殊作用,也有综合调控作用,都是独立的功法。动态导引只是“样式”,没有“标准”,不求“到位”,可以依样画葫芦,随意发挥,也可以转为自控自发状态。可以采用站式,也可以改为坐式(腿脚不动或随其自然),还可以改为卧式(减少腰肢活动);脚、手、腰不能动的人,可以只是意想在动,诱导渐渐启动。可以在室外也可以在室内修炼。适宜个人修炼,不搞集体活动。
选择饭半小时之前或饭后半小时之后的时间,排尽大小便,以便腹部鼓起,以免术后排便破气。
选择平坦、宽广、安全的地点,以确保安全。
选择无浓雾、烟雾、空气污染(如大街路口有汽车尾气污染)、空气清新的环境,以免吸入有害气体。
选择有弹性的腰带,以便吸气鼓腹。不穿高跟鞋,以利脚步运动。
选择向阳、避风的地方,衣服保暖适度,喝点热水,因为术中汗毛孔张开,可能出汗,吹呴也会排出不少水分。要预防出汗受风,反而致病。
了结手头工作,忘掉一切世务,关闭手机,以便心气平和,排除干扰。
起势&&&我即彭祖
&&&&[导引]
&&&&&1、顶天立地:如图1正立,意念:“顶天立地,掌持天地,贯通天地,天人合一”。
2、贯通天地:如图2,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足尖内扣,踩稳踏实,意守足心,打开“地门”,接通“地元”;双腿微蹲,双手微抬,双肘夹腰,掌心向下,意守掌心,打开“人门”,接通“人元”;身直头正,双目微闭,脸带微笑,意守头顶,打开“天门”,接通天元。
3、观想彭祖(或彭祖族微图①、②):默念总诀3遍:
悟道明德智慧高,
志和寿康乐逍遥。
彭祖即我合为一,
我即彭祖无限妙。
4、祖、我合一:深长细慢呼吸,吸气鼓腹,呼气收腹,中间闭气。吸气时意想彭祖形象从天门入脑,经8次呼吸,进入神阙(肚脐),再吸气时意想彭祖扩大,经8次呼吸,与自身等大。
&&&&[点拨]
1、依据古文字符号①、②(彭祖族徽)、③、④(“天”字),进行心理导引。
2、&&&&足尖内扣,可防晃动;身体下蹲,可增腿力;打开三门,接通三元,人天交媾,天人合一。
3、&&&&祖、我合一,信息导引,以彭祖为始祖和榜样,争取成为现代彭祖——道德高尚、智慧发达、健康长寿、造福人天的真人。
4、&&&&深腹式呼吸,吸(鼓腹)——闭——呼(收腹),横隔膜上下运动,促使内脏自我按摩,改善内脏功能;增大腹腔内压,迫使体腔肝脏、脾脏储血流向大脑、肢体,疏通经络,改善全身微循环。
&&&&[变通]
1、&&&&下蹲程度依体质而定,以两三天后腿微痠为宜。若不痠,是下蹲不够,不能长腿肌腿力;太痠,易疲劳,难坚持。
2、&&&&只练此式便是彭祖信息导引术,可以坐着、卧着练。坐式,手放膝上,左手掌心向上,右手掌心向下,女子相反;卧式双手叠合脐上。开三门、念诀后吸——闭——吸64次,然后改为自然呼吸,先聚精会神,专注呼吸,渐渐地忘却呼吸,无人无我,随其自然,最后收功。
3、&&&&信息导引术的关键有三,一是选好信息载体,二是彼我合一,三是呼吸导引。
一式&&天河神水
&&&&[导引]
1、&&&&默念口诀(3遍)
打开三门通天地,
天人合一不足奇。
天河神水源源来,
补清排浊出奇迹。
2、&&&&采集三元:如图3,吸气时双手翻掌,掌心向上,慢慢伸展上抬,三门吸取天地人三元。
3、&&&&采日精月华:如图4-5继续吸气,身体慢慢直立,双手上举,掌心向上,采集日精月华。
4、&&&&捧气灌顶:如图6呼气时掌心转向下,捧气灌顶,进入天门。
5、&&&&补清排浊:如图7-8,继续呼气,双手慢慢下压,掌心向下,身体下蹲,将浊气从脚底心排出。反复8次。
&&&&[点拨]
&&&&&1、依据古文字符号⑤(“异”)、⑥(“乐”)、⑦(“扬”)、⑧(“&&”),动作导引与意念导引相结合。
2、不要管能不能采集三元、日精月华,宁愿信之,至少可调动自身能量。
3、双手导引一可使身体从上到下放松,使人体有序化,二要补清排浊,脚底有凉气或热气排出感,寒症出凉气,热症出热气。
&&&[变通]
1、次数可增加到脚底有感觉为止。
2、只练此式便是天河神水导引术,应练到足部由凉变暖或由暖变凉为止,最后收功。主要用于疗疾。
3、若手上抬时,意想地元从足后部到背,沿督脉上行,至大椎分向两臂到手;手压下时,气从原路返回到足,反复进行便是太极运气术,可引气上手,用于技击或以手疗疾,通督脉,强脊椎,改善造血功能和内脏功能。
4、若手上抬时,意想把元气从足后部到背,沿督脉上行经玉枕上黄庭,灌顶后天元从头顶进上黄庭,经上丹田(眉心上额骨后),沿任脉下行,从足前部到足,反复进行便是太极周天功,疏通任督和全身经络。
二式虎啸龙吟
&&&[导引]
1、采集三元:掌心转向上,双手向前慢慢上抬,略高于肩,脚跟抬起,同时,用鼻深长细慢吸气,腹部鼓气后闭气。
2、吹呴排浊:掌心向下,双手慢慢落下,恢复起势,同时自动收腹,用嘴呼气,发出呼啸龙吟之声,或按六字诀呼气:
发“呼”声:去热解暑;祛寒。
发“吹”声:御寒;退烧。
发“嘘”声:散滞;润肺。
发“呬”声:解“极”(疲劳);滋肾。
发“唏”声:去烦;调脾。
发“呵”声:下气;疏肝。
&&&&[点拨]
1、依据古文字符号图⑨⑩(族徽)、11(“命”)、12(“息”)、13(族徽)、14(“吉”,有气出为“吉”)、15(“尸”,无气为“尸”)、16(“炁”,吹呴呼吸真炁)。《备急千金要方》,《仙经》,《服气经》。一定要选空气清新的地方。
2、&&&&逐渐加大呼吸量,增大肺活量,增强肺功能;加大内脏自我按摩,改善内脏功能;增大大脑、肢体微循环血流量。身体会发热出汗,需要避风,防止受凉。
3、&&&&在旷野山林,可以虎啸龙吟(随意呐喊),其他地方只宜用六字诀(以免干扰他人),可排除心中郁气,调和情绪,心平而气和,气和而体泰;可加大排浊量,排尽呼吸之气中的有毒物质;可因声波、次声波引起脏腑谐振,有对症治疗的作用。
4、&&&&六字诀先大呼(大声、猛烈、快速)30遍(热病50遍),再细呼(小声、细柔、慢速)10遍。本六字诀按照古籍记载,与马礼堂的略有不同。马礼堂的也经实践证明有效。
&&&&[变通]
1、无病的,也可以随其自然,由人体自动选择吹呴,也可六字决一诀一遍,循环往复。
2、可以无手足动作,在许多场合如乘车、走路、闲坐时都可练。有手足动作可以锻炼手足,促进胸腹肌骨运动。
3、如只练本式,便是独立的六字诀功法或呼啸(“喊山”)吸纳法。
三式&&龙凤呈祥
1、&&双龙戏珠(图11-13)&&如图11双手掌在上腹前呈抱球状,臂圆,掌圆,肩松,手松,想象双手掌为双龙头,中间有一透明的、有弹性(似气球)磁性的神珠。
如图12吸气鼓腹时,天地元气从天门地门进入腹部神阙(肚脐),双手慢慢分开,略宽于肩;再如图13呼气时浊气从天地门排出,双手慢慢靠拢,不要接触。反复16次。注意手间感觉。
2、&&青龙腾云(图14-17)
如图14-15,吸气时上身顺时针晃动,幅度渐渐增大,掌心向下,腿慢慢站起;呼气时逆时针晃动,幅度渐渐减小,双手慢慢收拢,腿慢慢下蹲,回到图15。反复8次。
如图16-17吸气时上身顺时针晃动,幅度渐渐增大,腿慢慢站起,双手渐渐充分展开,掌心向上;呼气时上身逆时针晃动,幅度慢慢减小,腿慢慢下蹲,双手慢慢收拢,回到图15。反复8次。
3、&&游龙戏凤(17-26)
如图17、18吸气时上身顺时针晃动8次,上身前俯到90°,后仰到尽可能的程度,呼气时反向晃动8次。
如图19、20吸气时上身渐渐抬起尽量后仰。呼气时上身渐渐抬起前俯,反复8次。
如图21、22吸气时上身顺时针慢慢晃动,左手上抬从头前划向右下方,右手从腹前划向右后下方,掌心向下,呼气时反向运动。反复8次。
如图23、24左手从左上方经头前划向右下方,经腹前划向左下方,再伸手反掌划向左上方;同时右手从腹前划向右下方,在伸手反掌划向右上方,再经头前划向左下方;上身随之向左向右移动。反复8次。再反向运动8次。
如图25-26双手同时在头、腹前顺时针划圆,上身随之向左向右移动,反复8次。再反向运动8次。
4、丹凤朝阳(27-28)
如图27左手上抬伸展,掌心向上,右手下压于腰后,掌心向下,头转向右,抬头目视前方。呼气时反向运动。反复8次。
如图28右手掌心向下,灌气入顶,左手掌在左侧掌心向上,身体向左弯曲,目视前方;再左手上抬,掌心向下灌气入顶,右手落于右侧,掌心向上,身体向右弯曲,目视前方。反复8次。
5、凤翔太空(29-32)
如图29、30,身体下蹲、站起,双臂平展,随起、蹲上下波动。反复8次
&&&&如图31、32跨右足,向右后上方平展右手,掌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划向右腹侧;再跨左足,左手翻掌向上,经胸前划向左后上方,右手翻掌向下,经胸前划向左腹侧。反复8次。
6、彩凤觅食(33、34)
&&&&&如图33、34,尽量弯腰,上身右转,右手伸展,手掌向下,接近地面,上下抖动,从左下方移向右后方,左手反转于背后,手背贴命门。再反向运动,上身左转,左手由肋下反转掌心向上,伸向右下方,接近地面,上下抖动,移向左后方,同时右手从手后收回,手背贴命门。反复8次。
1、&&依据“熊经鸟伸”仿生导引原理。
2、依据古文字符号17(“意”,心中之“音”——信息)、18(“念”,心中念动而气生)、19(“虑”,心中有思则气出)、20(“愿”,心有真愿便生元气)、21(“爱”是心中的真炁),22(“态”,出于内心,现为外态)、23、24、25(族徽),全凭心意下功夫,动态可据意变化,意到气到,动作与意气要结合。
3、接受龙凤吉祥信息,模仿龙凤柔和动态,“引体令柔”,活动关节,运动腰肢,摆动头颈,增强体力,防止无力、僵硬、呆直三大体形衰老问题;刺激脊髓,改善造血功能、免疫功能内脏功能,舒筋活血,疏经通络,改善微循环。
4、动作力度柔和缓慢适度,量力而行,不必到位,依样画葫芦就行。养生功法力戒猛烈。如果向前出掌快捷猛烈,口喊“嗨”,便是练习技击,锻炼出掌爆发力,用于自卫。
5、双龙戏珠时仍闭目,其后睁眼,除丹凤朝阳外,眼光都注视伸展在外、最前的手。手到眼到,眼到意到,意到气到。
1、&&从游龙戏凤开始可以不管呼吸,并可改为自发动功,随其自然。
2、&只练此式便是仿生导引动功。
四式&&天人合一
&&&[导引]
1、&&采用图11姿势,闭目。
2、&&默念口诀(3遍)
我在气中天即我,
气在我中我即天。
三环九转周天行,
寿比彭祖三百年。
3、气归我身(图35)
深长呼吸,吸气时意想天地之气在身后向上旋转,闭口呼气(以下呼声必须闭口)时意想天地之气在身前向下旋转,呼吸8次,天地气团愈旋愈小,汇入身体。
4、&&气行大周天(图36)
吸气时意想气从脚底沿腿后、背脊上行到头顶,呼气时意想气从头顶沿胸腹、腿前下行到脚底。
5、&&气行小周天(图37)
吸气时意想气从下黄庭(小腹腹股中心)向后到尾闾,沿督脉(脊髓)上行,经玉枕(后脑勺里)到上黄庭(头顶心下,脑中央边缘系统中心);呼气时气从上黄庭向前到上丹田(眉头后)向下,沿任脉(胸腹正中皮下1寸)下行到下丹田(下黄庭前),回到下黄庭。呼吸8次。
6、三环九转
吸气时气从下黄庭经尾闾沿督脉上行到上黄庭;呼气时气从上黄庭经上丹田沿任脉下行到下黄庭;再吸气时气直线上行经中黄庭(上腹中央)、黄金殿(胸中央)到上黄庭;再呼吸时气从上黄庭经上丹田沿任脉下行到下黄庭。呼吸8次。
1、&&依据古文字符26(“元”)、27(“光”)、28(“寿”),人体开放 ,人天交媾;元气内行,三环九转。
2、&&动极生静,由“引体令柔”转为“导气令和”。
&&&&1、不必全练,可以先只练到气行大周天,1-3个月后再加练小周天,1-3个月后再加练三环九转。
2、若只练此式,便是站桩周天功。可改为坐式、卧式。
五式&&文火炼丹
1、&&姿势同前,双手叠合在脐部。男阳手在外,女左手在外。
2、内视或意守中丹田(神阙,在肚脐后)。深长吸气,进入丹田,呼气不问。吸气时默念一式口诀一句,呼气不念。先认认真真地意守、呼吸、念诀,随后自然地进入时守时念时念时不念时不守、似守似不守、似念似不念状态,直到忘守忘念忘呼吸、无人无我、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状态。
&&[点拨]
1、依据古文字符号30(“顺”,心中气顺则万事和顺)、31(“康”,气如水和顺则健康)、32(“文”,心调控身)。
&&&&2、天人合一是外静内动,文火炼丹内外俱静,会静极生动,内气自然运行。
3、又有知觉,便可收功。
4、环境宜清静,以免惊功。
&&&[变通]
可改为坐式、卧式。本式便是独立的炼丹静功。
六式&&黄庭落宝
&&[导引]
&&&&1、承上式,双手叠合于脐上。男子左手(阳)在内,右手(阴)在外,女子相反,叫“负阴抱阳”。
2、深长呼吸。意守中黄庭(肚脐、命门连线的中点)。呼气时气顺时针旋转9圈,由点到团,大如蛋黄,再吸气时气逆时针旋转,由团到点。女子相反,反复8次。
&&&[点拨]
1、依据古文字33(“文”)。
2、练功不收功,到老一场空。专门练功时一定要练本式。日常练功时可直接用下式。
收功&&定丹按摩
&&&[导引]
1、手紧按肚脐,定丹黄庭;浑身一抖,关闭汗毛孔窍;睁开双眼。收功完毕。
2、垂下双手,全身蛹动(放松身体,脚跟微微提起再用力蹲下,全身随之上下抖动),使全身肌肉放松,消除疲劳;振动脊柱直达脑部,振奋阳气,健脑防呆。
3、叩齿36下;赤龙搅海——用舌头舔住牙龈转动,内左右各18下,外左右各18下,鼓嗽津液36下,分三口咽入中黄庭
4、擦热双手,轻擦脸部,搓捏耳朵,用手梳头,抚揉拍击胸部,搓揉腰眼,拍击命门,抚摸腿部。
八仙养生手
八仙养生手,简称八仙手,是道教秘传的养生功法。因为有八个动作,且流传于西安的万寿八仙宫,故名。辛亥革命后,由于八仙宫住持与清廷“过从甚密”,住持藏匿,功法亦失传。也许是道长们的精妙安排,此功法在上世纪50年代由西安湘子庙(据传为八仙之一的韩湘子修行处)一位道爷传给少年王广璘。道爷临别时,在赠给王广璘的功谱后面写道:“不识而传,背过匪浅,时至不传,必遭天谴”。
王广璘先生家住西安,幼时因病得湘子庙道爷医治,遂被作为俗家弟子培养,得授八仙手、八仙杖、湘子挂箫十三势等八仙宫秘技;及长,他供职于湘子庙所在的西安碑林区政协,主管宗教统战等事务,后来与八仙宫现任住持胡诚林道长有了密切接触。广璘先生与胡诚林道长摈弃保守陋习,愿将此功法公诸于众,使其服务于中华儿女的身心健康。
八仙养生手概述
人的双手有几十个重要穴位,与全身上下内外相通。八仙手的动作简单,老幼咸宜,毋须场地器械,行走坐卧皆可演练。其功效在贯通经络,活血化瘀,于内脏筋骨皆有裨益。练此功者,有的手做动作,脚心出汗。有的内脏疾病痊愈,手上的皮肤也变得光润起来。特别是对长期电脑操作而引起的“鼠标手”疾具有神奇疗效。
八仙手的演练,还有道教的一些独特法则,如“未演练,先定心”,“阴阳善恶层次分”。演练时,要先念定心诀。必须澄心定意,排除杂念,天人合一,才能获得预期功效。其定心诀如下:
一念不动,万念不来,清心寡欲,好快哉!
既定吾心,无疑无猜,明理入道,登天台,登天台!
八仙手的动作多有左右阴阳的相互转换。道教法则:左手为阳,右手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左手为善,右手为恶。故而在每个动作演练时,必先由左手在外或在上,取义于隐恶扬善。
八仙手的预备姿势,无论坐卧或站式,必须将双臂在胸前抱成一个圆形,不可将肘部贴于双肋。坐式或站式,必须上体正直,百会朝天,不可俯仰。否则有碍气血的畅通。
八仙手的每个动作,演练次数以八的倍数为宜。可默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演练时间由个人体质决定,贵在坚持,必有奇效。
八仙手的演练口诀如下:
三礼九叩,聚精凝神。阴阳更易,球推太极,二仙传道,研珠磨炁,双龙绞珠,阳升阴匿,仙人穿梭,归根纳气。养气练气,精气神虚。
前两句是预备式的要求。“三礼九叩”,表示对道教神仙的尊敬,但不需进行三拜九叩之礼,在意识上要有叩拜敬仰之意。“聚精凝神”,即默念定心诀,澄心定意,排除杂念,准备演练。王广璘老师说,道爷讲,三礼九叩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每天练三次,每次三遍,共九遍。
中间八句,是八个演练动作的名称。
最后两句,是对八仙手演练的总结。“养气练气”,是八仙手的功法宗旨。“精气神虚”,就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是八仙手的升华层次。
八仙养生手动作分解
一、阴阳更易(以坐式为例,下同)
更、易,均作变更、交换解。因双手阴阳反复交换,故名。
1.正身坐定,百会朝天,舌抵上颚,双臂在胸前抱成一圆,手心向下。左手手指置于右手手背之上,手心先不接触左手背。(图1)
2.左手手心从右手手背上迅速前搓。此动右手在上为阳。(图2)
3.将右手抽回,右手手指置于左手手背之上。(图3)
4.右手手心从左手手背上迅速前搓。此动左手在上为阳。(图4)
5.将左手抽回,左手手指置于右手手背之上,复成图1姿势。由此接着动作2至动作5反复进行。以八为数,活动数遍。
6.按照上述动作,将向前搓改为向回搓。即把上面的手往前放一点,然后在下面的手背上迅速往回拉着搓。也是左右手交换,如图2、图1、图4、图3的顺序。以八为数,活动数遍。
练习此动时,双手不要脱开,要双手贴住进行阴阳转换,转换速度较快时,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
二、球推太极
球推太极,即推“太极球”,是以拳头象征太极球。
1.双臂在胸前抱圆,右手握拳,拳心向内。左手掌心向内贴于右拳之外。(图5)
2.右拳以手腕为轴,贴住左手心,在左手心内顺时针画圈。右拳画圈过程中,拳心也随之转向前再转向内。(图6)
图6只是右拳画圈过程中拳心向前的一个镜头。右拳划一圈算一个,以八为数,活动数遍。接着改变方向,右拳在左手心内逆时针画圈。以八为数,活动数遍。
3.左手握拳,拳心向内。右手掌心向内贴于左拳之外。然后左拳在右手掌心内顺时针画圈,再逆时针画圈。也就是动作1、2左手和右手交换的练习。(图7,图8)
三、二仙传道
1.双臂抱圆,两手心向内,左手在外贴右手背。左手大拇指的前节向下弯至右手心内,右手握拳,以大拇指和食指握住左手大拇指的前节。从上往下看,双手连接成一个S形的太极图。(图9、图9B)
图9B是将双手向前让读者看清太极图的形象。
2.两腕向内用力,将左手大拇指前节从右手虎口中拔出。(图10)
3.右手在外,左手将右手大拇指前节握住,然后向内用力,将右手大拇指前节从左手虎口中拔出。(图11、图12)
重复上述动作,左右手交换练习。拔一下算一个,以八为数,活动数遍。
四、研珠磨炁
“炁”读“气”。《辞海》解释为:“同'气’,多见于道家的书。”实际上,“炁”专指内气,不包括呼吸之气。
1.双臂抱圆。左手在外,手指向右,手心向内;右手在内,手指向左,手心向外。两手手心相贴。(图13)
2.双手贴紧,同时将手指向上摩转,成五指对齐状。(图14)
3.上动不停,双手继续贴紧摩转,使右手转向外,左手转向内。双手手指变为相反方向。(图15)
4.重复动作2、3,使左手转向外,右手转向内。(图16、图17)
此时又回到图13的姿势。接着再由动作2至动作4反复练习,以八为数,活动数遍。此动作很快就会感到手心发热。有人手上做动作,脚心出汗。可见其对全身经络疏通之效。
五、双龙绞珠
1.双臂抱圆,两手掌心向内,以腕部相贴,左手在外。(图18)
2.双手同时贴着腕部向前、向下、向内、向上画圈。在画圈过程中,手心也随之朝前朝内旋转,右手从内转到外再转到内,最后仍回到图18的姿势。(图19、图20、图21)
3.按动作2连续、反复练习。以八为数,活动数遍。然后改变方向,双手先向内,再向下、向外、向上画圈。以八为数,活动数遍。
六、阳升阴匿
1.双臂抱圆,左手大拇指朝上,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然后双手分别上下用力,将左手大拇指从右手中拔出。(图22、图23)
2.左手握住右手大拇指,双手上下用力,将右手大拇指从左手中拔出。(图24、图25)
3.按动作1、2反复练习。以八为数,活动数遍。
七、仙人穿梭
1.双臂抱圆,两手掌心向内,左手在外。(图26)
2.左手从右肘外侧向右穿梭;同时右手从左肘下向左穿梭。以惯性力穿到为止,不可用力太过。(图27)
3.双手抽开,紧接着将右手换到左手前,右手从左肘前向左穿梭;左手从右肘下向右穿梭。(图28、图29)
4.双手抽开,将左手换到右手前,重复动作2、3。如此反复穿梭,以八为数,活动数遍。
八、归根纳气
1.双臂抱圆。右手大拇指朝上,左手大拇指握在右手拇指外侧,另四指握住右手四指。(图30)
2.左手松开,左手大拇指朝上。右手大拇指握在左手拇指外侧,另四指握住左手四指。然后再换手,用左手握右手,回到图30姿势。(图31、图32)
3.左手握住右手拇指,用力向上一拔。(图33)
4.按以上方法,改变顺序。先右手握左手,再左手握右手,接着右手握左手,其图解顺序是图31、图30、图31。最后以右手向上拔左手拇指。(图34)
5.再从动作1开始,反复改变顺序,以八为数,活动数遍。
“归根纳气”的动作,是三握一拔,左右变换,不专心就会搞乱顺序,所以还有锻炼和考验思维清晰程度的作用。练习时可以由慢到快,看看是否思维十分清晰。
八仙手练完后,因为肘部一直抬起,身上也会有些累,这是好现象。可稍事随意活动,调整身心,即告结束。
通天运气治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中医称偏枯病,是由于气血亏虚,致使腠理疏松,卫阳抵御外邪的能力不足。风湿邪气易于乘虚侵入身体一侧。邪气滞留于分肉与腠理之间,就会造成气血凝涩,运行不畅,不能润养肌肤、筋肉等。如果经久不愈,正气便会越来越虚弱,邪气便越来越亢盛,肌肤、筋肉长期失于润养,就会形成偏枯。
  除了常规的治疗外,可以配合以下方法辅助调理,增强内气,祛除病邪。
  补养与宣导法
  ※式1:通天彻地行气 ※
  『 预备式 』
  身体站直,背部靠着墙壁或者其他固定的物体,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手臂自然下垂,双手拇指弯曲,其余四指将拇指包住、握紧,两眼微微闭合。然后全身放松,舌抵上腭, 闭口,以鼻缓慢深长地呼吸,自己不能听到呼吸的声音。意识集中在呼吸上,用心体会气息的出入,宁神入静。之后轻轻叩齿36下,舌头再由内到外,从左到右,先上后下地舔舐口唇和牙齿数次,等到津液满口的时候,再分三次慢慢咽下。(见图1)
  『 行气导引 』
  放松脚趾,然后以鼻缓慢地吸气,之后闭住气不呼吸,同时用意识引领清气,从咽喉向上,灌注到两眉之间入内三寸的泥丸宫;闭气到实在憋不住的时候,才从口中慢慢“嘘”气,同时用意识从眉间引气下行,经过鼻梁、咽喉、胸部、腹部,再沿着双腿布散到脚心和脚趾。“嘘”气时,要做出发“嘘”字的口型,在心中默念,但是嘴里不要发出声音。如此为一次。连续做21次,直到脚心发热、麻胀为止。
  『 收 功 』
  全身放松,再休息片刻就可以了。
  『 功 解 』
  直立,背部靠墙,再放松脚趾,既可以站得更稳,又能放松身体,为下面引气下行做准备。然后先用意识引领清气上行到头,之后再从眉间的泥丸宫引气下行到脚心的涌泉穴,这样贯通上下,可以引气归原,充实元气,补益脑肾,行气祛邪。这种行气方法叫做“上引泥丸,下达涌泉”。本行气法可以治疗局部皮肤肿胀、坚硬而皮色不变的毒疮,阴寒郁滞气血所导致的心腹痛,半身不遂以及四肢麻木、疼痛等。也可以采用仰卧姿势做本行气法。
  ※式2:仰趾行气※
  『 预备式 』
  仰卧,枕在三寸高的枕头上,宽解衣带,两腿伸直,手臂自然放在身体两侧,双手拇指弯曲,其余四指将拇指包住、握紧。然后全身放松,双目微闭,舌抵上腭,闭口,以鼻缓慢深长地呼吸,自己不能听到呼吸的声音。意识集中在呼吸上,用心体会气息的出入,宁神入静。(见图2)
  『 行气导引 』
  竖起脚趾,然后以鼻缓慢地吸气五六次,之后闭住气不呼吸,用意识引领清气,从咽喉经过胸部、胃部,到达肚脐下三寸处的下丹田。闭气到实在憋不住时,才从口中慢慢吐气。然后放松脚趾。如此为一次,连续做五次,直到感觉脚心发热为止。
  『 收 功 』
  全身放松,再休息片刻就可以了。
  『 功 解 』
  本法以行气为主,吸气后闭气不呼,再引气下行,归入丹田,可以使元气充足,五脏的气血、精气充实。元气充实,气血充足,那么萎缩的肌肉便能够得到润养,淤滞的血脉才能畅通,风湿邪气便能祛除。本行气法可以治疗腰背麻木,半身不遂。如果能够坚持锻炼,效果会更好,能使人耳聪目明,思虑纯净。这是因为肾开窍于耳,五脏六腑的精气都上注于目,肾中元气充足,耳目自然聪明。
  ※式3:通天运气※
  『 预备式 』
  身体站直,背部靠着墙壁或者其他固定的物体,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手臂自然下垂,双手拇指弯曲,其余四指将拇指包住、握紧,两眼微微闭合。然后全身放松,舌抵上腭,闭口,以鼻缓慢深长地呼吸,自己不能听到呼吸的声音。意识集中在呼吸上,用心体会气息的出入,宁神入静。然后闭口,轻轻叩齿36下,之后舌头再由内到外,从左到右,先上后下地舔舐口唇和牙齿数次,等到津液满口的时候,再分三次慢慢咽下。(见图3)
  『 行气导引 』
  以鼻缓慢地吸气,之后闭住气不呼吸,同时用意识引领清气,从咽喉上行到两眉之间入内三寸处的泥丸宫;闭气到实在憋不住的时候,才慢慢从口中吐气。如此为一次,可连续进行数次,直到感觉头部发热为止。
  『 收 功 』
  全身放松,再休息片刻就可以了。
  『 功 解 』
  本法的重点在于引气上行,补益上丹田。因为手足三阳经都向上会聚于头面部,而风邪致病,又多始于上部。本行气法确实能从关隘处补益不足的气血,清泻有余的邪气。它可以治疗半身不遂,局部皮肤肿胀坚硬而皮色不变的毒疮,四肢麻木、疼痛等。
  本行法与通天彻地运气法用功正好相反,前法是引气下行到脚,此法是引气上行到头,但是两功法所治的病症基本相同。然而两者治病的机理是有差异的,前法是固其根本,此法去其浮盛。这两个行气法可以作为相同病症的两种治法,病人可根据需要选用。
用打坐和手印打开脉轮的方法
打坐静修只能够打开脉络和经络,但不一定能够打开脉轮。若想打开脉轮,是必须要经过打坐静修加上手印和观修才能打开的。每一个脉轮都有相应的手印,也有相应的观想方法。首先,我在这里简单地讲一下脉络和脉轮的区别。
人的体内有很多个脉络,脉络布满了我们的全身,有脉络的地方就有血管,血管有粗有细、有长有短。我们人体的动力一部分要靠脉络,如果脉络都断了、或者堵塞住了的话,人体就无法行动了。脉轮则不同,按密宗来讲,脉犹如竹子,脉轮犹如“竹节”,竹节就是竹子各段之间相连突出的部位。脉轮也一样,中脉的各段之间相连突出的部位,故被称为脉轮。脉轮只有七个,而且脉轮形状也不一样,即男和女,老和少,有福报和没福报、有慧根和没慧根等人的脉轮都有区别。在藏密的经典中脉轮有不同的分类,即有三脉轮、四脉轮、五脉轮、六脉轮及七脉轮等的说法。这里主要讲七大脉轮和打开脉轮的方法。七大脉轮就是:顶间大乐轮、眉间天眼轮、喉间受用轮、心间法界轮、脐间神化轮、轮回种子轮和足底轮回脉。想打开这些脉轮可用三种方法:打结七种手印,观修七个种子,实行七种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怎样才能打开七大脉轮:
&&&&1、顶间大乐轮——位于头顶处,形相如千叶莲花,此轮对应人体机能主管松果腺。顶间大乐轮有三十二分支叶脉,代表三十二尊无量“智慧佛”。打开顶轮的手印叫做藏文“啊”字手印,左右的大指母至无名指交叉而抓紧,两个小指母竖起而碰头;心里观想白色的藏文“阿”字与恩德根本上师。平时拜师礼佛、多闻佛法,思考真理,修炼“智慧度”,对于打开顶轮会有帮助。
打开顶轮(藏文“阿”字手印)
&&&&2、眉间天眼轮——位于双眼眉毛中间上部一寸的地方,一般叫做眉心轮,此轮的人体机能是主管脑下垂腺。其形有二分支叶脉,表示无量“寂静和愤怒佛”。西方宗教神学、汉地道教、印度佛教、西藏古老密宗都认为眉毛中间是心安住的中心,或修佛及修神时也是如此而已。打开眉心轮的手印叫做藏文“嗡”字手印,左右的大指母和中指各碰头,食指、无名指和小指弯曲而碰头;心里观想红色的藏文“嗡”字与报身佛;平时多发慈悲,菩提心,救苦救难,修炼“发愿度”,对于打开眉间轮会有助力。
打开眉心轮(藏文“嗡”字手印)
&&&&3、喉间受用轮——位于喉根处,一般叫做喉咙轮,是言语中心,此轮的人体机能主管甲状腺等。其形有十六分支叶脉,表示“无量光明佛”。打开喉咙轮的手印叫做藏文“吽”字手印,左右的大指母碰头,食指至小指母之间手指交叉,做圆圈形的手印;心里观想蓝色的藏文“吽”字与无量光明佛;平时多修炼并尝试寻找真理,思考真谛,禅定与修炼“入定度”,这样对于打开喉咙轮有帮助。
打开喉咙轮(藏文“吽”字手印)
&&&&4.心间法界轮——位于心窝处,一般叫做心轮,是意识的中心,此轮的人体机能是主管心脏、肺脏等。密宗认为心轮是如来藏居住的地方。其他宗教与佛教徒都认为心轮是感知神和佛的地方。其形有八分支叶脉,表示无量“长寿佛”。打开心间法界轮的手印,叫做藏文 “让”字手印,右手做传教法印而放在心间,左手也做传教法印而放在左腿上;心里观想黄色的藏文“让”字与法身佛;平时积德行善,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并修炼“精进度”,容易打开心轮。
打开心轮(藏文“让”字手印)
&&&&5、脐间神化轮——位于肚脐处,一般叫做脐轮,是热力中心。此轮的人体机能是主管肝、脾等。其形有六十四分支叶脉,表示诸佛妙善的六十四种智慧。打开脐间神化轮的手印,叫做藏文“杂”字手印,右手放在左手上,左右的大指母碰头,做入定手印放在腿上;心里观想绿色的藏文“杂”字与化身佛;平时多修炼宽容、包容、忍让与“忍辱度”,能够减轻热气,对打开脐轮有帮助。
打开脐轮(藏文“杂”字手印)
&&&&6、轮回种子轮——位于人体私处部位,一般也叫做生殖轮。此轮的人体机能主管性腺、卵巢等。按其它宗教讲,生殖轮里是欲神及神蛇最喜欢居住的地方。其形有二十八分支叶脉,表示空性佛母。打开生殖轮的手印,叫做藏文 “斯”字手印,右手的大指母放在左手大指母之上,其余左右指母碰头,作三角手印放在腿上;心里观想绿色的藏文“斯”字与空性佛母;平时保持清净心,身心纯洁,消除恶业,培养善意,修炼“持戒度”,才能不沾染红尘的欲望,生殖轮纯净则很容易打开生殖轮。
有些经书讲,可以将生殖器三角形的火坛城观想成空行佛母,右手持弯刀,左手持碗。修者身体温度上升时,把空行佛母观成蓝色的,温度下降时观红色。神态昏聩时修红字 “啊”,杂念多时修明点。这样修习功德无量。很容易出现智慧、胜义的原始智等,功德不可思议。
打开轮回种子轮(藏文“斯”字手印)
&&&&7、足底轮回脉——位于足底处,一般叫做底足轮,是行走中心。此轮的人体机能与行动和肾脏有关。密宗讲,底轮是轮回的道路。其形有很多分支叶脉,表示十方菩萨。打开底轮的手印叫做藏文“哌”字手印;左右各自大指母和食指碰头,其余左右的指母竖立起来,放在各自的腿上;心里观想黑色的藏文“哌”字与十方菩萨;平时多供养诸佛菩萨,扬善除恶,修炼“布施度”,才能打开底轮。
打开足底轮(藏文“哌”字手印)
依据《经》记载,七脉轮代表了六道轮回与中阴救度的佛和种子,因此六道和中阴不在他处,而在自己的身上,如果治理不好自己的所思所为,六道与中阴就会在你面前,让你受苦受难。若你能把脉轮扩大和美化,就像用火炬照亮黑暗一般,你就能看到六道与中阴的众生。西藏瑜珈大师们把地狱看得清清楚楚的原因就在这里。因此,修持视觉脉轮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每个脉轮上面都有一切本尊和圣众坛城,连每个毛孔都有无数本尊及佛、坛城,所以求佛根本不用求外境,只需求自己就可以了。由于人们不懂自己身上也有佛和本尊的坛城、而且更不懂心为佛心、心性为佛性,只知道四处向外去请求,真是很可怜,因为,当我们能够认识自己本性的时候,我们就是佛。
我们只要通过打坐、静修、手印、观修、修炼般若智慧就能够帮助自己打开身体上的七轮,同时也可以打开心理的烦恼结,这样才能透彻地认识自己,彻底明白佛性。密乘修脉、打手印、观修等的法门,主要是提醒我们从足底轮打开一直到顶轮,最后我们面对死亡时灵魂从顶轮出去,进入三摩地(入定),这样才能心静而获得大乐,同时也能够治病、强身、增强体质。
王松龄气功(精选)
一、静功修炼方法
1.傻站法姿势:自然站立,不拘姿势。凡是练气功有要求的要领都不要,怎么舒服怎么站,轻松自然。双手可放在两侧裤兜或衣兜里,或重叠于小腹前。高血压者,两手自然下垂。双目垂帘,呼吸自然。
运用意识:站好后,用意识找自身的中心(重心),使身体勿向前也勿向后,不偏左也不偏右。如觉脚尖吃力时,中心向后移,左脚吃力时,中心向右调整,总使身体保持平衡状态。由于身体重心时刻在变化,因此,意识也时刻不离自身,即“形神相守”、“心身合一”。这样很快就能入静,使全身舒通。
当找到自身的平衡时,身体会有一种微微摆动的感觉,但不是自发动功状态,这时会觉得周身无一处在用力,有时突然觉得周身猛的一震,此为肾间动气(罴),亦称“肉震”;有时会觉得进入一种怡然自得之舒服感之境界,渐渐觉得空空荡荡,无人无我;时或忽觉眼前一片光明.一切皆忘,此时即达到了“身心意”合一,进入所谓的“气功态”,亦即进入意识之“中”的境界。
古云:“元神出兮便收回,神返身中气自归。”由于神不离自身,自然可收到培补元气之功效。张三丰讲:“先找身中之中,后求不在身中之中。”待守形体之中练好了.进一步可练找意识之中。所谓意识之中,是指“前念已断,后念未起,了无分别时的中间那一段思维空白”。即前面的思维刚完,而后面的思维还未到来的那个时候,也就是在思维活动中什么念头都没有的空隙,此时即是意识里的“中”之境界。
李道纯认为,天地有天地之中,人身有人身之中,守人身之中,以应天地之中;致人身之中,以合天地之中,此即天人合一。故日:释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自己本来面目。此禅家之中也;儒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此儒家之中也;道曰念头不起谓之中,此道家之中也;《易》曰寂然不动,中之体也,感而遂通,中之用也。”中之中,中到极点是个“空”,空而不空,即佛家讲的“非色非空”,进入这个境界,高级功便入门了。
据传统理论,高层次的修炼,无论道、佛,最终炼的是“神”,练出来是意识的力量,佛家称“心力”,是大脑的力量。不管什么功法,最终都属于对大脑的训练。所谓“顿法”,就是直接训练大脑;所谓“渐法”,是慢慢的、一步一步的,最后练到这里。所谓特异功能,也是大脑的功能。找意识之中的修法,取站、坐、卧式均可,姿势无关紧要。
收功:不想练了,睁开眼睛即可。或搓手、摸面、梳头、叩齿、咽津,自我导引后收功亦可。每次练功时间长短不限,环境安静与否不拘,想练就练,愿停即停,任其自然。
【高血压者练法】在找身体中心的同时,注意一下双脚涌泉穴(足心),体会涌泉穴有温热感,或有向外排泄寒、湿浊气感觉时,要守住这种感觉,意念不可过重,要似守非守、勿忘勿助的体会这种感觉,这时血压便已开始下降。久久练习,血压便渐渐恢复到正常。笔者通过对千余例高血压患者的观察证明,修炼此法治疗高血压病,有效率达95%以上。一般每天坚持练功二三次,每次20一40分钟,经1—4周,血压多可恢复到正常水平。
此法有调整阴阳使之平衡作用,属于治本之法,远期疗效甚佳。练功中如出现较明显的自发外动,可以双手拇指掐住无名指根部,稍用力即可止动。无名指根部属子位,又名风窍,此法古称“握固”,据实践经验证明确有固气、镇惊、止动作用。如练功中突然受惊,立即用力一掐,可使心神稳定、气机不乱。(凌波按:在古书中叫安神诀,闵一得也力主此诀可用。但要注意的是此诀可使得邪气外泄为难,若修炼的是排毒的,请勿使用此种手印。)
2.傻坐法:
老子倡“抱一无离”,庄子言“守一处和”,“神将守形,形乃长生”。《西升经》说:“丹书万卷,不如守一”,《太平经》:“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常合即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常患精神离散,不聚于身中,反令使随人念而推行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来,莫不相应,百病自除,此即长生久视之符也。”“守一之法,老而更少,发白更黑,齿落更生。守之一月增寿一年,……依次而增之.,”此法古称“守一法”.
具体练法如下:姿势:随意坐下,或盘坐或平坐,平坐时要脚踏实地,不拘姿势.病重者或体弱者亦可靠在沙发或椅背上,舒适自在。双手可结印(详清静功),亦可随意放在两大腿上,掌心朝下。双目垂帘,呼吸自然。运用意识:意守全身,即“守一”。形体放松后,用意识体会自身感觉,将自己的神和肉体结合成一体.但不可着意分辨前、后、左、右、上、下、内、外,一分辨即着相.只将意识放在自身,使意识(注意力)和身体整个相合,这叫“形神相守”,也叫“三家相见”(身心意为三家)。此法亦称“意守全身法”,吾师名曰“傻坐”,你只要带三分傻气去练功,很快就出功夫。
初练气功最难入手的是入静,将意识注于自身.体会全身气感,是有效的诱导入静之办法。初练功得气时自觉身体局部有麻、胀或热、凉等感觉.继之气通周身.并有流动感。有时会有疼痛感等气冲病灶反应,均属正常现象,或时有肾间动炁(肉震)。用心体会.渐渐便可达到“心身意”合一的“入静态”,进入浑浑沌沌的“万念归一,一灵独照”的“空”境。存此基础上继续努力修炼,便可进入高级气功态.即“一意归中,一念不存”的“虚”境,亦称之为“入定”态。《庄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修炼到这种程度,自然可得气充神旺、身安病除之功效。
正如《内经》说:“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思维活动所想的大都是身外的人、事、物,很少有人平时常想到自己身体,所以神总是外驰的,由于神常驰于外,体内的气便向外耗散.“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当机体内气耗尽了,人的生命便终止了。将神收回来,使“神与身合”,让精神与肉体合一.时刻注意到自身,气便随之回到体内.使内气巩固。
研究证明,意守丹田时,那地方发热,血流集中,肌电富集。新陈代谢旺盛。生理功能得到强化。意守全身.使全身的生理功能得到加强,机体各系统经过自我调整,使其功能都达高度自稳状态,疾病自然痊愈,智慧亦同时得到开发。修守一法,其要领是精神专一,意念要轻,意念过重可致头昏、头胀或头痛,要似守非守,勿忘勿助,不即不离。杂念出现,勿排除它、勿跟随它走下去,只因势利导,古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当发觉(知道)是杂念的时候,杂念自然消退。此法可随时随地修炼,时间长短不限,环境安静与否不拘,可在室内或室外,可在办公室利用空闲时间,亦可在乘车、乘船、乘飞机、看戏、看电视过程中,意识一到即可练功。照此法修炼,永无偏差和流弊。因方法简便易行,且效果显著,尤其适宜慢性病患者和劳心者养生与康复修炼。
收功:不想练了.睁开眼睛.起身活动即可。亦可行自我按摩、导引后收功。
3.庄子心斋法
庄子论修道入手有心斋、坐忘二法,《庄子?内篇?人间世》:“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是假借孔子之口,申心斋之法。
“若一志”即“用志不分”,精神专注。由耳听呼吸之音,到感觉呼吸运动,即听之以心,渐达心息相依.而渐渐进入浑浑沌沌之心斋境界。所谓心斋法,就是听自己呼吸之气。初下手时,只用耳根,不用意识,不是以这个念头代替那个念头,更不是专心死守鼻窍或肺窍,也不是听鼻中有什么声音,而只要自己觉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让它瞒过,就算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等,皆任其自然变化,不用意识去支配它,这就是“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这样继续听下去,达到神气合一,杂念全无,连呼吸也忘记了,即达到“听之以气”了。渐渐进入浑浑沌沌的境界,心的知觉已不起作用,所以说:“听止于耳,心止于符”,“符”作神解。此时精神状态进入虚的境界,即达“心斋”了。(这一段基本上是陈撄宁先生的注解,可以参考。前面说的听呼吸运动作不得数,并不是要你去听呼吸,只是听会呼吸这个人之本能,自然返朴归真。)
行心斋之法,可坐可卧,可随时随地练习。这也是培补元气的办法,是从有为入手达无为境界的修炼方法。适于各种慢性病人康复和劳心者消除脑力疲劳修炼,尤其对失眠症,可收立竿见影之效。当忘听忘息后,渐渐地入于睡乡,则是神经得到静养和神经衰弱恢复健康过程最有效的时候。睡醒后可从头再做听息,还可以安然入睡。此法安全、速效,毫无流弊。而且与《内经》之“阳入于阴”理论相符。
收功:不想练了,睁眼起身即可,或行自我按摩导引后收功亦可。
4.庄子坐忘法(补肾健脑法)
何为坐忘?《庄子》:“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坐忘者,外忘其身,内忘其心。大通,义大道,能坐忘即合于大道。按道家修炼,亟重去知、坐忘一着。唐?司马承桢撰有专论《坐忘论》一卷。盖欲修大道首当无心,故有“无心是道”之说。无心,指无“六尘缘影之心”,此心即无,则妙明真心自显,又称“心死神活”。如此始“同于大通”。欲达无心,在于忘心,即除去见闻觉知,不用聪明思虑。宋?白玉蟾《玄关显秘论》说:“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只此忘之一字,则是无物也,'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其斯之谓乎?如能味此理,就于忘之一字上做功夫,可以入大道之渊微,夺自然之妙用;立丹基于倾刻,运造化于一身也。”黄檗禅师说:“忘境尤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怕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惟一真法界耳。”“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节也”(《传心法要》)。可见佛道两家皆极重视坐忘之法。
今之练气功者,于进入浑沌坐忘之境界时,多忽然惊觉,而以忘掉意守为非,盖不知坐忘之妙也。庄子坐忘之法,首见于王松龄教授公开传授。此法在庄子书中虽未尽露,但《庄子?齐物论》已述其大端。所谓坐忘,已明显指出其姿势非站、非卧而为坐。此坐式非跏趺亦非平坐,而是“隐机而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答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侍立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隐,伏也,释俯伏。旧多释凭、倚、靠、非。机,通几,指几案。《外篇?知北游》:“神农隐几,台户昼瞑。”瞑,即睡。盖神农伏于几案,其状似睡.但非一般之睡.否则.何不卧床而睡?“仰天而嘘”,俯伏即久,“收功”时自然当应如此。答焉,欧阳景贤《庄子释译》说:“答,或可解作坍、瘫。”其耦,司马彪说:“耦;身也。身与神为耦。”俞樾说:“丧其耦,即下文吾丧我也。”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即身心寂然,两忘之义。司马承桢说:“坐忘者,长生之基也。《庄子》曰'宇泰定,发乎天光’。宇者心也.天光者慧照也。先定其心,则慧照内发,照允万境,虚忘而融心于寂寥,是之谓坐忘焉。”
具体练功方法如下:
姿势:伏案式,即趴在桌子上。先宽衣解带.自然平坐在椅子上,双脚平放地上.两臂交叠或互穿于袖内,或双掌重叠,曲肱伏于几(桌、案)上,枕以前额,颌稍内收,颈稍挺(后凸)。前额与双臂(掌)之间亦可加一海棉垫。坐好后,臀稍后移,(注意此点)以使胸腹部空松,不受挤压。练此功法浑然入忘后可出现全身松瘫现象,即极度放松状态,如取其他坐式,则难于保持姿势,甚至可突然倾倒,故必须“隐几”而坐。姿势摆好后,长呼一口气,使气沉丹田(位脐后肾前,前七后三稍下处_)。放松腹部,然后自然呼吸,不用调息,无须意守,只将身心放松,如疲极欲息,如初释重负。意、气下沉后即不再管它,即迳入忘。其要领(即口诀):“松、沉、忘”三字,重在忘字。如不能很快入静,可每于呼气时默念“松沉忘”,反复暗示,便可渐入忘境。
初学者或陷于昏沉,或径入睡.皆任其自然,坚持修炼,阳气渐充,即无睡意,或醒后继续练功,亦不会再睡。“心神沉而阳气生”,此法对阳虚、阴阳两虚或阴阳偏盛者均有明显的调整作用。如值冬春季节,久病或高龄阳虚证者,每日上午在阳光充足之静室,背向太阳伏身坐忘,则可获补虚生阳、健脑益智之功。吾师称之为“负暄”或“曝背”。练此法后,会觉得头脑清醒、手足发胀、口干舌燥,间有肠鸣矢气等反应,此属正常。
临床实践证明,照此法修炼,有补肾生阳,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练功后头脑清新、精力充沛,有显著增强记忆力和迅速消除心身疲劳之功效;同时有开胃健脾,促进胃肠蠕动作用,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解除便秘。许多高龄老人练功后出现生理功能的逆转,如发白变黑、眉落重生以及性功能增强或恢复等生物学年龄下降的还童反应;有些人练功后出现透视、遥视等特异功能;还有些人灵感思维得到强化,智慧大开。充分证明此法对调动人体潜在本能卓有成效。
此功法之作用还有:
(1)调整气脉使之平衡,收效甚速;
(2)收下颏、挺后颈,亦称“闭任开督”,有利于任督循环。因挺后颈将督脉抻开,收下颏则使原属上行之任脉气机下降。此式在藏密及瑜伽中称“颔压结喉”,其作用有利于入静、入忘;
(3)此法重要作用之一为“生阳”,即生理上性机能的恢复和增强。而这正是古今中外研究抗衰老、“返老还童”者公认之重要指征。因此,对阳萎等性机能衰退的治疗效果甚佳;
(4)有显著的返老还童作用。年老而修内丹者,可以此作为“种药”之法。修庄子纯素之道着,可由此而达“心斋”、“虚室生白”之境界。在道家过去这属不传之秘.它还有更进一层的含意,叫作“炼津成精”.练功后上边反应是口干舌燥,口水少了;下边获得精水旺盛。有生精补脑之效。练此功法其作用大小,取决于练功之程度。修此法,练功时间长短不限,环境安静与否不拘。可从数分钟至数十分钟练起.但须持之以恒.功效方显,经多年临床观察,此法尤适宜知识分子实践,被称之为“文人养生法”。
收功:收功时仰天嘘气一二次,举臂伸腰或搓手摸面.睁开双眼,稍事活动即可。
注意事项:
(1)此法宜饭前修炼,切忌饱食后练功,如已进食.须过二三小时后再练此功;
(2)练功前宽衣解带.饮白水1杯,以解练功后出现的口干舌燥;
(3)高龄人或久病、重病患者(尤其癌症、肾病、糖尿病、重症心脑血管病)练此功治疗期间须禁忌房事,才能确保疗效;中年人练此功宜适当节欲,功效方显;
(4)如坐式不对,胸腹部未能放松,练功后有小腹胀气或微痛反应,无须介意,矢气即解。
几点说明:
(1)关于放松问题。所谓放松,要注意体会这个“放”字,即放下、放开之意。用意要轻,不要“用力”放松。行放松时,精神上要轻松活泼.切忌执著。执著即紧张、僵硬、死板。故所谓放松即松开、放下。如执意于放松.反成紧张。放松时.先松身,后松心。松身时,可由头皮、颜面、颈项、胸背、腹背、上肢、下肢直到脚趾,由上而下,由内而外,逐一观照,检查,逐步放松,三五次后,再由脚趾向上逐一观照(即注意到)。随即忘掉,此谓“由上往下松,由下往上扔”,扔到头皮即放空,随即转入松心,将心:念放开,消除大脑思维活动之紧张状态。松心同样要轻松自然、毫不紧张、勉强生硬的,从意识中放开。要“头头放下”,最后连放松的意识也扔掉,然后转入“沉”、“忘”。这里讲放松似乎很繁琐,实际熟练后念到即是,很快即可完成全过程,无须“泥象执杖”过于刻板。松身后.全身关节可有润滑感,非常灵活、轻松;松心后,可感到头脑明晰,神清气爽。
(2)关于忘的问题。昏沉、散乱为初练静功者首先遇到的问题。散乱指杂念、游思。杂念起于攀援;游思来于不觉;杂念多以语言为背景;游思多以形象为背景。修炼庄子坐忘法对这个问题采取放开的态度,不勉强去控制它。将身心松开、放下后,即使还有些杂念、游思也不再管它。至于昏沉,在练此功初期不可避免,也无须避免。因为庄子坐忘法重要之作用之一即生阳,而生阳的办法即在于入忘,而入忘当然要“泯去明觉”。正如《伍柳仙宗》中所说:“浑然而定静,以双忘而待动”,“当凝神之时,内念不出,外念不有,空空荡荡,不著不滞。回光返照,既照则忘形忘意,但用意即是不忘;但忘即不能以意照之。心无不存之谓照,欲无不净之谓忘。忘与照一而二,二而一。当忘之时,其心湛然未尝不照;当照之时,纤毫不立未尝不忘。忘照纯一,浑然定静,天地人我莫知所之。
”既然“天地人我莫知所之”岂不易陷昏沉?盖练功初期,当侧重于忘,不要着意于照,不要怕昏沉,只有经过相当时间坚持锻炼.才能达到忘而不忘,忘照纯一的境界。总之.松、忘都要通过不断练功而逐步深化,不能希望初练即完全达到要求。
根据不同年龄、素质,进度各异。有人开始放松即可入忘,出现生阳现象,青壮年在进入忘境时.生殖器甚至会以异常速度突然勃起;也有人要经过相当时间练功,始有阳生现象,迟早各自不同。在入忘后,不知不觉会出现“咯噔”一下,全身一震.这是身心彻底放松的反应,称“肉震”或“肾间动炁”,属正常反应。一般在阳生后,练功者多自动退出忘境.恢复明觉。所谓“时至神知”,这时最好继续保持静、忘.以待其勃起充分,如已充分即可于恍惚(此指不要著意分别,不要胡思乱想)中接行采炼之功,即所谓“动则恍惚应”也。我的体会:这个坐忘功我自己炼了很长的时间,颇有些心得,因为我有脾胃病,每次炼完后总是嗳气频频,但是倍觉舒爽。
在老年人炼此功,一定要注意在前臂与桌子之间稍垫一些软布,不然压迫时间过长,而老年人血运本是不畅,易致血栓。功夫一路做过去,每次玄关发动之时多在半小时左右,时间非常准确,久坐有禅,乃历炼之得之语,各位多加体会。对于阳气发动,而有退出忘境,可以续以忘诀,不必武文催炼。
5.存思——自我想象力的超常作用
存思,亦称存想、观想、冥想,是修炼者按照预定程式,致精专思某一特定的人、物、事理的一种方法。此属修炼法中之一大部门,为中国道、佛、医以及印度瑜伽等诸多功派所采用。修炼者通过存思,可生起种种不可思义之功用(神通、特异功能)。《云笈七签》卷四十三《存思》中说:“修身济物,要在存思,存思不精,漫澜无感.感应由精,精必有见,见妙如图,识解超进.神气坚明,业行无倦。”存思之对象或为现实之事物,或为高深之哲理,或存属虚构之景象。其内容丰富,功用多端,在道、佛典籍中对此多有记述.并视为修至道、求长生、证涅檠、祛百病之要诀。
试略述于后:
(1)对人、神的存思在道家有存思身神及贤人之法,如《太平经》:“是故思神致神,思真致真,思仙致仙,思智致智。圣人精思贤人.致贤人之神来佑之;思邪,致愚人之鬼来惑之。人可思念,皆有可致,在可思者优劣而已。”在《黄庭经》等经典中,更多记有存思身神之法。
在道家典籍中对存思方法及其功用描述最详而具代表性的著作,当推陶弘景《登真隐诀》所记之“存思明堂法"。此法为:以两眉中间入内一寸为明堂,存思在明堂内有神居处,左为明童真君,名玄阳,字少青,男身;右有明女真君,名微明,字少元,女身;中为明镜神君,名照精,字四明,男身。此三君皆穿锦衣,系绿色腰带。每人腰间各带四只赤色玉铃,口衔赤玉镜之鼻,镜面向外。铃、镜之声彻九宫,光照内外。此三君皆形如初生之婴儿,全身金光玉色,白天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阳虚体质的特征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