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公司如何成为股东后卖掉时股东退出交税是得交个人所得还是资本利得还是两种税都得交

合伙企业“先分后税”的两个很容易迷惑的大误区
我的图书馆
合伙企业“先分后税”的两个很容易迷惑的大误区
合伙企业的“先分后税”,恐怕不光是税务专业人士知道,更为法律人士、券商所熟知,往往作为持股公司或避税方案的选择。但是如果说起如何个先分后税,恐怕没有几个人说的到点,甚至误解其内。
下面我们从法人有限合伙人与合伙企业之间的事展开说起,从而让你真正的理解其中的处理规则。
问题一:是不是真金白银的真分,才是收入确认
某人说了,股息红利的确认时间是在作出分红决议的时间来判断,因此合伙企业的分,是分给我现金之时,我才确认收入,LP(有限合伙人)法人计入当年度的应税收入,进行核算应纳税所得额。
如上,否也!这里的分是“应分”,来看一下法规的规定。
财税[号规定,合伙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采取“先分后税”的原则。所称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包括合伙企业分配给所有合伙人的所得和企业当年留存的所得(利润)。
合伙企业的合伙人按照下列原则确定应纳税所得额:(一)合伙企业的合伙人以合伙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按照合伙协议约定的分配比例确定应纳税所得额。 (二)合伙协议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以全部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按照合伙人协商决定的分配比例确定应纳税所得额。(三)协商不成的,以全部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按照合伙人实缴出资比例确定应纳税所得额。(四)无法确定出资比例的,以全部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按照合伙人数量平均计算每个合伙人的应纳税所得额。合伙协议不得约定将全部利润分配给部分合伙人。
问题二:分的不是账上的利润,而是合伙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合伙企业分的不是账上的利润,而是分的应纳税所得额,这个应纳税所得额是通过限额计算扣除来计算的,个人所得税是比较明确,法人合伙人也应是如此计算,应分配过来的应纳税所得额,再直接并入法人合伙人的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中。
如此,则可能有的公司账上在合伙企业没有分配时不进行确认收益,是要进行纳税调增的,如果分配了,计入账务了,可能跨年度了,就需要作纳税调减。因此这是与居民所得税企业之间股息红利分配确认收入时点是不同的。
有的同志们说了,我合伙企业有利润还行,如果没有利润呢,是亏损(计算出来的应纳税所得额),那当年是没有分配的,因为合伙企业的亏损是不能由合伙人企业弥补的,但如果某年是正数,计算纳税了,次年又亏损了,又不能弥补,只能由之后合伙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弥补(5年期),如果一直亏下去,第一笔税就算计算“白缴”了。
当然合伙企业还有股息红利免税的穿透问题,即合伙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再给法人合伙人时,其免税能否享受的问题,一直没有进行推进,这个小编还是认为应认可为趋势。不宜只占税法未明确的“便宜”。
附:“如何理解国家的合伙税收政策”,摘自网络资料,版权属原作者
为澄清市场对国家合伙企业所得税政策的误解,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税务总局重点课题—“合伙企业制所得税制研究”课题组组长魏志梅,在《投资与合作》杂志6月号,公开发表了《理解国家的合伙税收政策》一文。鉴于该文详述了国家有关合伙企业所得税政策出台的背景及深意,有助于PE界人士理解国家政策,特择其主要观点摘编如下:
合伙企业无需缴税?还是需由合伙人为之缴税?
在国内,市场普遍认为,如果是公司制企业,就必须缴税;如果是合伙制企业,就无须缴税。其实,这是对合伙企业税收制度的根本误解,正是这一误解又派生出其它种种误解。从公平税负和防止偷逃税角度考虑,绝大多数国家都是根据合伙企业的实际特点,而相应采取以下三种不同的合伙企业税制模式:
(1)不将合伙企业作为纳税主体的非实体纳税模式,主要流行于合伙企业尚未演进为独立实体的国家;
(2)将合伙企业作为独立纳税主体看待的实体纳税模式,主要流行于合伙企业已经演进为独立实体的国家;
(3)介于实体模式与非实体模式之间的准实体纳税模式,该模式虽然不将合伙企业作为纳税主体,但是需要在合伙企业环节作统一的收入和成本核算,对核算出的应纳税所得,必须由合伙人为之分别缴税。
我国在1997年颁布的《合伙企业法》中,就明确合伙企业不再是单纯的“伙伴关系”,而是拥有了相对独立的财产权的准法人实体。因此,91号文即要求对合伙企业采取准实体纳税模式。其明确规定:合伙企业以每一个合伙人为纳税义务人;合伙企业应当将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作为投资者个人的生产经营所得;生产经营所得包括企业分配给投资者个人的所得和企业当年留存的所得(利润)。这样,即使是合伙企业将利润留成下来不分配,合伙人也应当缴税,以避免合伙企业本身成为避税工具。
2006年《合伙企业法》修订后,合伙企业可以采取有限合伙这种更多借鉴公司相关制度的新型合伙形式。按照与我国同属于大陆法系的法国和德国的做法,对有限合伙这种具备了公司“有限责任”机制的新型合伙企业,有理由对其采取实体纳税模式,即将其直接作为纳税主体对待。但是,国家财税部门在制定159号文时,一方面继续对其采取准实体纳税模式,不将其作为纳税主体对待;另一方面为防范其成为避税工具,对其重申了必须作为“应纳税所得核算主体”的一系列要求。159号文明确:合伙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它所得采取“先分后税”的原则,具体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按照91号文的有关规定执行,且所称“生产经营所得和其它所得”既包括合伙企业分配给所有合伙人的所得,还包括企业当年留存的所得(利润)。同时还明确:合伙人是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在计算其缴纳企业所得税时,不得用合伙企业的亏损抵减其盈利。
既然我国是对合伙企业采取准实体纳税模式,那自然只宜理解为“合伙企业虽不作为纳税主体,但必须首先在合伙企业环节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再由合伙人按分得的应纳税所得份额分别缴税”。然而,在普遍认为“合伙企业无需缴税”的误解下,不少市场机构向投资者宣称:投资于合伙制基金,不仅基金环节无需缴税;基金将收益分配给投资者时,投资者还可以用各种账面亏损来冲销收益,所以,在投资者环节也无需缴税。
如何理解对合伙企业的“先分后税”原则?
如上所述,按照准实体纳税模式,合伙企业虽不是纳税主体,但必须作为应纳税所得核算主体,在核算出应纳税所得后,将“税基”分配到合伙人,然后由合伙人为其缴税。159号文就明确规定,合伙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它所得采取“先分后税”原则;所谓生产经营所得和其它所得,包括合伙企业分配给所有合伙人的所得和企业当年留存的所得(利润),也即合伙企业取得生产经营所得和其它所得,无论是否向合伙人分配,都应对合伙人征收所得税。
因此,我国目前针对合伙企业的“先分后税”,所分的并不是“收益”,而是“税基”。按照分“税基”的原则,只要在合伙企业环节有应纳税所得,合伙人即需为合伙企业缴税。否则,如果合伙企业将每年所得都留成在合伙企业环节不分配的话,国家就总也收不到税。
然而,国内不少人士基于“合伙企业无需缴税”的认识,想当然地以为,国家针对合伙企业的“先分后税”原则,理应是“先向合伙人分配利润,然后才需要由合伙人缴税”。不少地方财税部门甚至出台有专门政策,只有当合伙企业向合伙人实际分配了现金,且在扣除成本和亏损之后有了盈余时,才需要由合伙人缴税。按照这种税收政策,合伙企业只要将每年所得留成在合伙企业,合伙人就一直可以避税。
如何理解自然人合伙人需比照“个体工商户”缴税?
按照159号文,各类合伙企业的“应纳税所得”的计算应当按照2000年91号文执行,而按照91号文所计算出的应纳税所得,对自然人合伙人而言,无论是普通合伙人,还是有限合伙人,均应比照《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所得”,适用5%-35%的超额累进税率。
我国没有单独开征“资本利得税”,对从事股权投资等获得的资本利得,必须按照个人所得税法中的普通所得,进行综合纳税。按照《个人所得税法》,我国对个人的各类所得,主要适用两类基本税率:
(1)对“工薪所得”,因其是一种经常性所得,且与个人贫富的关联性较大,需要考虑税收对收入的再调节作用,故采取综合纳税模式,在扣除基本生活费用4.2万元/年后(samtpe note: 财税[2011]62号 RMB3500X12个月),适用3%—45%累进税率。
(2)对稿酬、劳务、股息、红利,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它所得,由于都具有偶然性,很难扣除个人从事该类活动的各种成本、亏损,更难考虑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费用,因而只好有一笔收入就要缴一次税,税基相对较高,税率也就自然较低。由于这些偶然所得和类似偶然所得与个人贫富没有必然关系,如采取分类纳税,较难考虑税收对收入的再调节作用,因此适用单一比例税率,税率为20%.
在上述两种基本税率之外,对个体工商户这种特别的“个人”,由于其本身已经是相对独立的工商主体,可以“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进行综合纳税,因此,从税法原理来讲,是可以参照国外的综合纳税模式而直接适用工薪所得的超额累进税率的。但是,从鼓励下岗工人再就业的角度,我国针对“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所得”,新设了一种税率相对较低的优惠性超额累进税率,具体税率为5—35%.  
针对后来出现的合伙企业,国家财税部门在制定2000年91号文时,也采取比照“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所得”的做法,适用5—35%的超额累进税率。应该说,这更是一种政策优惠。因为,合伙企业作为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相比,享受了更多的法律保护和行政管理服务,理由承担比“个体工商户”这种“准个人”更多的纳税义务。
特别是到2006年《合伙企业法》修订案发布以后,合伙企业已经可以按照“有限合伙”形式设立。如果按照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的情形来考虑,对“有限合伙”这种借鉴了更多公司型企业治理机制的新型合伙形式,本可像法国等欧洲大陆法系国家一样,将之作为纳税主体直接缴纳所得税。但是,我国国家财税部门在制定159号文时,仍然只要求比照“个体工商户”这种“准个人”来纳税。这样,有限合伙制股权投资企业既无需像英美法系国家那样,直接将其应纳税所得统一核算到个人的综合所得,适用高额的超额累进税率,或是适用较高的资本利得税率;也无需像法国等欧洲大陆法系国家那样,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在股权投资企业环节比照公司制股权投资企业作为纳税主体。
既然对各类合伙企业超优惠地比照“个体工商户”这种“准个人”进行综合纳税,其税基的计算就完全不同个人直接从事股权投资所取得的按照“偶然所得”计算税基的“财产转让所得”,因此,所适用的税率自然不宜简单套用!
当个人直接从事股权投资活动时,所获得的“财产转让所得”类似于“偶然所得”,只能按次单独核算,而不能用其它财产转让造成的亏损来冲销。尽管可以按“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作为税基,但是可以减除的“合理费用”仅限于与该笔投资直接相关的交易手续费之类的能够加以准确判断的费用。由于税基较高,自然可以适用相对较低的单一比例税率(具体为20%)。
个人通过有限合伙企业间接从事股权投资时,其在合伙企业的应纳税所得,则可按年汇算清缴,在计算应纳税所得时进行三类扣除:
(1)扣除5年之内的任何一笔投资亏损;(2)扣除合伙企业的各类管理支出(不仅包括从事投资活动的各项交易费用,还包括数额远远大于前者的各类支付给管理机构的管理费和业绩报酬);(3)扣除投资者个人的基本生活费用(根据财税[2011]62号文,目前该项扣除的标准为4.2万元/年)。
进行上述三类扣除后,个人通过有限合伙企业间接从事股权投资的应纳税所得显着减少了,如果税率仍然套用个人直接从事股权投资所获得的“财产转让所得”,就必然造成明显的税负不公局面:个人通过有限合伙企业从事股权投资享受了国家更多的法律保护和行政管理服务,但其实际税负却显着低于个人直接从事股权投资!
如何认识地方针对合伙制PE基金的税收优惠政策?
从国际惯例看,国家通常只对创业投资基金这种市场失灵的领域给予适当政策扶持,对一般性股权投资基金,因其已是市场充分有效的领域,故不再给予政策扶持,而是通过适当监管防范风险。但是,近年来国内不少地方政府将股权投资基金作为招商引资的手段,竞相出台各类优惠政策。政策种类名目繁多,政策力度越来越大。其中,不少属于越权减免税政策。例如,按照159号文,各类合伙企业的“应纳税所得”的计算,应当按照2000年91号文执行;而按照91号文所计算出的应纳税所得,自然人合伙人无论是普通合伙人,还是有限合伙人,均应比照“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所得”,适用5%-35%的超额累进税率。但是,地方政府普遍越权将自然人合伙人的税率降低到20%.按照国家税收政策规定,“先征后返”属于变相减免税,但不少地方政府将地方政府留成40%(合8个百分点)再返还投资者。对合伙制基金的股息红利所得,按照159号文,应当统一作为“其它所得”纳入应税所得征税,但不少地方政府越权予以免收。对合伙制基金的营业税,按照国家的营业税管理条例,合伙企业仍需作为营业税纳税主体。但不少地方政府误以为,既然合伙企业无须作为所得税纳税主体,那也无需作为营业税纳税主体,把营业税也给免了。虽然2009年1月,经报国务院批准,国家财税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坚决制止越权减免税,加强依法治税工作的通知》(财税[2009]1号),但是地方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竞赛却愈演愈烈!
为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创造必要的政策环境是必要的。但是,如果税率过低影响了社会公平,这样的政策就很难长久。在美国,过去也曾将“资本利得税”直接纳入个人所得税,适用相当高的超额累进税率。2001年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后,为重振经济,小布什提出了减税法案。按照减税法案,一般资本利得税仍适用个人普通所得所适用的税率,最高为35%,但投资期限超过1年的资本利得适用最高为15%的税率。这项政策对于鼓励长期投资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引起了众多批评。2007年暴发的“黑石合伙集团避税风波”和近年来持续蔓延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在很大程度上与资本利得税税率过低相关。所以,目前美国朝野都在热议将资本利得所适用的税率恢复到原来最高为35%的水平。
近年来,我国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实践已表明:地方政府针对合伙制PE基金的税收优惠政策,不仅损害了国家税法的尊严和权威,也不利于社会和谐和股权投资行业自身的稳妥发展。最近一段时期,已经有舆论称,个体工商户在实体经济领域从事小本生意要缴纳5—35%的超额累进税;非常富有的个人通过有限合伙企业从事股权投资,享受了国家更多的法律保护和行政管理服务,却实际上只需按照12%单一比例税率缴税!在此基础上,还可获得当地政府其它名目繁多的财税优惠。一些优秀且具有良知的业内人士也称,名目繁多的地方性税收优惠政策,不仅助长了“PE泡沫”,形成了“全民PE”现象,造成了行业的恶性竞争,而且也为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地方税收优惠政策诱惑投资者和进行非法集资创造了条件。因此,从维护国家税法统一,促进社会和谐与股权投资行业自身稳妥发展的角度考虑,都有必要对地方政府所出台的各类越权减免税政策予以清理整顿。
[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上市公司在向个人投资者支付股票股利、现金股利、资本利得如何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_百度知道
上市公司在向个人投资者支付股票股利、现金股利、资本利得如何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来自知道合伙人认证行家
天文类行家
采纳数:69144
获赞数:370624
本人1997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一直任教初中科学学科。包括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等内容。
  上市公司在向个人投资者支付股票股利、现金股利、资本利,都是按10%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以现金股利为例。  如:某一上市公司2015年分红:10派2元(含税)。意思是每10股派发现金2元,含税。  那么:股民的个人所得税是:2×10%=0.2元。那么实际拿到的是:2×(1-10%)=1.8元。也就是每10股派发到的税后现金是1.8元。0.2元是个人所得税。
linyangyi2003
linyangyi2003
采纳数:174
获赞数:374
各种金融投资收益所得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主要就是各类金融投资品中所获得的利息、股息和红利所得了,该类税率一般为20%,当然也有减免的情况。
比如投资股票,日起,个人投资者从上市公司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暂减按50%的额度计入个人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也是20%,其实也就相当于对个人获得的全部股息红利征收10%的所得税。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关于A/H股折溢价的因素统计》提到港股分红要上税20%
但有朋友指出:香港投资者持股分红不收税,只有通过沪港通购买才上税
就连@帅牛 都说不上税
但我刚刚咨询一个多年持有港股的人士,回答说分红是上税的,而且说每次分红公告都提示上税的
我糊涂了,竟然有2种答案
请教,到底港股分红上税不上税? 谁知道?
1金币8金币18金币58金币88金币188金币
余额不足,
支付即为同意
- 80后银行男
境外券商买港股10%的税,沪港通买的话,国内收20%的税
我问过工行,的确如楼上所说。
好像是说直接买注册地不在大陆的港股是不用上税的,买注册在大陆的H股要收10%的税。
的说法貌似看起来更合理了
- 低风险投资者
答案是正确的,但香港的券商会收几十元的过户费,若持股少,分红仅几百元的话,过户费比例也不低的。
- 将A基进行到底
这么多,那平时说的港股股息率多高多高,是已经去除了税了吗?
- 需要做的只有两件事:1看准了方向和品种2有安全边际的下重注
分几种情况
1.通过港股通买在香港上市的股票,20%分红税
2. 通过沪股通买A股,10%分红税
3. 直接在香港开通港股,买H股,10%分红税
4. 直接在香港开通港股,买非H股,无分红税
- 欲辨已忘言
这上述答案可看出,大陆人民的待遇是最好的,税收最高。
- 炒客--常存
不是国企业不上税
但券商会收手续费
据说还较高
有的散户一分没拿到还要倒贴
对于中国内地居民个人来说,通过不同渠道买卖香港挂牌上市公司的股息税收是有差别的;
对于直接购买(非沪港通)的情况:
香港本地不征收股息及资本利得税,因此所谓股息税都是按公司注册地规定的预缴税,由企业于派息划账前预扣.
汇丰控股为伦敦、香港双注册,派息循本港企业法例,派息时不预扣缴税,实测结果也是如此。对于注册地为中国内地的企业,根据国税函〔号,须于派息时预扣10%股息税。其他外国注册公司于香港上市,例如普拉达按意大利税法预扣21%;更特别的,有外国注册公司于招股书中披露可变税率股息税,按上市时间不同或持股数量不同而有变化,需特别注意,例如DYNAM。
当然,对于中国内地居民来说,未预扣股息税也并不意味着无需缴纳税款。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及&境外所得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第四条第五款,来自境外的股息收入需自行申报并缴纳20%所得税,可通过提供预扣凭证扣缴相应税费。
对于通过沪港通的情况:
根据财税〔2014〕81号第一条第三款,无论上市公司注册地,中国内地居民收取的股息收入均需直接预扣20%的股息税,其中H股为公司预扣,其他为中登公司预扣。若类似普拉达等于派息时已预扣过的,需个人提供预扣凭证再返还。
对于资本利得(即转让差价所得税)
对于直接购买(非沪港通)的情况:
香港不征收资本利得税,因此无预扣;但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及&境外所得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中国内地居民需自行申报并缴纳20%所得税。
对于沪港通的情况:
根据财税〔2014〕81号第一条第一款,转让差价所得自日起至日止,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因此,若严格按税法并如实报税缴税,中国内地居民收取的派息收入都需缴纳20%所得税;资本利得税,通过沪港通可暂时免缴。在监管不严格的情况下,沪港通就只能呵呵了。
我制作了一张表,希望能直观一些。
简言之,在香港买H股只征收10%的税.谢谢楼上各位分享.
港股通中国电力分红被收了28%的税.
沪港通买港股中国联通,红利税30%,去年分红的税率,
毛估估的,也许是楼上说的28%
港股通中国电力28%宝胜国际20%,没有额外费用
长期投资最好还是用香港券商,沪港通税收感人
港股通中国电力分红被收了28%的税,港股通税太高,分红前卖掉
- 鮟鰤鱷鮽鮣魧鯳鱷魧鱆
只有h股上税10%,无论在哪开户,通过何种渠道,你躲不过去。也不例外。其它的都不上税,沪港通20%属于流氓。
港股通买港股,20%,有汇兑
买H股,20%,无汇兑,直接以人民币发放
买红筹,28%,有汇兑
要回复问题请先或在美股买的股票赚钱后卖掉,要收多少税?
在美股买的股票赚钱后卖掉,要收多少税?
您好,美国证券税收的税种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流转税,包括印花税、证券交易税。近年来,美国政府因为证券税收中的印花税、证券交易税其收入占全部税收的比重小,同时注重资本的流动性,所以现已取消此税。二、收益税,对个人证券投资所得的征税,将其所得并入普通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公司证券投资所得的征税,将其并入公司所得,征收公司所得税。对个人投资所得和公司投资所得分开征税,则存在重复征税的现象。三、资本利得税。资本利得并入普通利得征税。对长期资本利得和短期资本利得,采取差别税率,最高达28%。资本损失区分个人和公司,采取两种办法。对个人资本损失可允许扣除,并规定短期资本损失先扣除,长期资本损失后扣除,但每年的扣除额不得超过3000美元,当年没有扣完的,可结转以后年度继续扣除。
在美国个人和企业都要为资本利得缴税,现在税率为20%。
您好,美股的印花税好像也是千分之一的,
微信扫一扫
千分之一,和我天朝大a股一样的祝你投资愉快·
你好,1、如果是中国居民购买美股,按照有关规定,应当主管地税机关如实申报自己的境外收入。目前来看,股息、红利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是20%,按年征收。同时,准予在应纳税额中扣除已在境外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额
如果是美国公民,是需要付个人所得税的,而中国大陆居民,是不需要交税的
如果是中国居民购买美股,按照有关规定,应当主管地税机关如实申报自己的境外收入,个人所得税税率是20%,详情欢迎咨询!!!
你好,这个一般大概是百分之20左右的税率的,祝您投资愉快!
百分之20左右的税率,美股主要是收个人所得税。
你好,国内的股票期货,是不需要交税的,但是,国外的股票转让所得,也就是买卖股票所得,必须缴纳20%,包括红利
应当主管地税机关如实申报自己的境外收入,个人所得税税率是20%
月优质回答:0
月优质回答:0
月优质回答:0
月优质回答:0
月优质回答:0
月积分:3304
月积分:1618
月积分:277你好,我想问一下,咱们国家的资本利得和现金股利是怎样交所得税的,个人所得税及企业所得税税率是多少?_百度知道
你好,我想问一下,咱们国家的资本利得和现金股利是怎样交所得税的,个人所得税及企业所得税税率是多少?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采纳数:14040
获赞数:66154
资本利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公开交易场所的,如,股票买卖,目前不交个人所得税;一种是买卖非上市公司的股权(属于财产转让所得),买方不交所得税,卖方按收入减去成本(原投资额)的差额交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税率20%。现金股利也有两种情况,即股票市场获得和非上市公司分红。如果是企业股东,首先要看有无税率差,税率相同,或投资企业税率低,不交所得税;反之需要补税。例如,股东企业所得税税率25%,投资企业是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率15%,如果分红,补交10%的所得税。如果是个人股东,要全额交个人所得税,税率20%。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擅长:暂未定制
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转让股票资本利得自日起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现金股利自日起实施差别化个人所得税政策,按股票持有期计算,不足1个月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1个月以上1年以内,个税税率10%;1年以上,个税税率5%。企业资本利得及现金股利均须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缴纳企业所得税,一般税率为25%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司有新的股东投资公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