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WF1000X苹果手机调音量显示耳机音量变小

你有必要看!索尼WF-1000X评测 细节使用说明
索尼在降噪耳机领域已发力多年,降噪技术已经很成熟,此类耳机早期多为有线,目前几乎全是无线了。
在听过MDR-1000X,WI-1000X以及WF-1000X之后,深感索尼价格制定的高明,想体验极佳的降噪/音质效果,定价2500+的头戴式MDR-1000X肯定还是最好的,它仅有的缺陷似乎只是“影响发型”这一个问题了,而随着同型号二代新品的问世,旧款在双11降至1499的价格,更是奠定了其耳机中超级明星地位,那热度甚至不亚于iphone。
定位稍低一些的售价2000+的WI-1000X,作为颈挂耳塞式产品,因腔体相比头戴式明显小太多,聆听体验也因此不太一样,个人感觉主要是环境声相比头戴式有些许不如,体验该项功能时,需注意将前端设备音量调至尽量低(起码中间音量往下),不过,索尼的技术实在强大,通过headphones connect这款app的五方向声音位置定位功能,竟又巧妙的弥补和优化了原本“环境声”不够强悍的小问题,甚至还进一步确保了出行安全、安稳和乐趣。而且,WI-1000X的音质也相当惊人(接近索尼自家1000档次的音质),基本已经可以作为准发烧友的“退烧塞”收藏了。
而作为三款耳塞中,定位最低(1500+)的全无线耳塞WF-1000X呢?先不说体验,到手时,感觉实物做工还是很不错的,包括随机附送的加长型耳套、舒适耳套以及确保稳定的耳翼支架,这些小东西在做工上都很令人满意,即便单独零售的话,估计价位也不会低。
WF-1000X的收纳盒也是充电盒,拿着并不算重。材质工艺方面,除了底面光滑,其他部位均为磨砂,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滑、防刮作用,当然也防指纹。日常使用总体挺放心。
由于充电盒边缘圆滑过度,使得握持手感也很好,只是它的体积若能再小一些就更适合携带了……需要注意的是,日常开盖时,两侧都能掀开,但只有一侧是可以完全打开,另一侧只是物理设计原因,有一定的开启角度,会让人误以为也能打开,如果用力过猛,可能会损坏盒子。尤其是暗光盲操的话,一定要谨慎些。
日常充电时,把俩耳塞一个个的塞进去并按压至“盒内卡扣”卡住,此时塞子尾部的灯会亮起红色,着实漂亮,有科技感——放入即关机并充电。充电1.5小时即满。
关于使用和续航(以下源自官网说明):
给耳机充电约1.5小时充满(充电15分钟后可播放音乐约70分钟)
给充电盒充满约3小时
注意事项:充电时间可能会因使用状况而异。
通过BLUETOOTH设备连接时
音乐播放时间:最多约3小时(降噪开),最多约3小时(降噪关)
通讯时间:最多约3.5小时
待机时间:最多约8小时(降噪开),最多约35小时(降噪关)
注意事项:使用时间可能会较短,视编解码器和使用状况而定。
由官方说明可知,WF-1000X的单次续航并不长,鉴于实际使用的复杂性,估计2小时多,因此要留意一旦没电,务必把耳机塞进充电盒,充个10分钟左右,可换来大约一小时的再次使用时间(这个速冲功能很适合外出跑步的你)。连同充电盒在内,出远门时,若路途中无充电机会,WF-1000X(连同使用充电盒)的续航时间总计约7到9小时。
我想,肯定会有人嫌续航不够,即便充电盒在手,这源自内心深层次的不安。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外出乘坐交通工具时,发现电量不太多了,你又懒得再掏出充电盒,那大可放弃音乐,只开启降噪享受安静。只启用降噪的话,满电状态下,续航最长达8小时,这么操作是不是感觉太实用了呢?
拿出时,塞子一旦从卡扣中脱离,尾部灯光会变为蓝色,并持续一段时间——拿出即开机。
拿出后,蓝灯缓慢闪烁。
要注意的是,WF-1000X的NFC(一触即连)并不是用耳塞去碰手机,而是用充电盒(底部NFC标签)去碰你的支持NFC的手机。索尼的手机貌似绝大多数都是带有NFC的。另外,one sony口号喊了这么多年,总体感觉,产品搭配方面,最好还是索尼配索尼。
与索尼Z3+手机配对,秒连。耳塞腔体塞入耳道体验也很好,加长的耳套,优秀的阻尼感,加上耳翼支架的辅助,即便是疯狂的运动,也基本不会有任何松动迹象,但出汗的时候,可能还是得留意下。
音质与降噪:
先说音质,索尼内部职员早在德国IFA期间就有透露,WF-1000X的音质设定与300档的索尼耳机MDR-EX650AP基本相当,实际体验觉得还是很不错,只是与EX650AP的音色表现有不同,但水准上仍旧是比较高的水准,至少是要稍微超越苹果配塞earpods,尤其是解析力,比如高频段对器乐的表现,那种晶莹剔透的分离和延展性是让人欣赏的。但并不是说每一个蓝牙前端下,它都能展现如此特质,且WF-1000X并不支持APTX(但支持高级编解码器的AAC),如果对音质要求特别高的话,会偶有音质不够给力的情况出现。
手头有HIFI播放器FIIO X7、SONY Z3+、SONY F886随身听,还有锤子坚果pro和ipad air,这里面苹果设备和F886音质和具体操作体验都算很不错,其中F886作为前几年的安卓walkman自身音质已足够高,即便作为蓝牙输出,也能让WF-1000X展现出明显优秀的声音水准,甚至媲美两百以上的HIF入门级有线耳塞;FIIO X7音质也算很好,只是音量调节体验有些不够顺畅;索尼Z3+作为蓝牙前端时,WF-1000X的响度会明显偏小(要开至最大),若是在室外,或是想体验下“劲歌舞曲”,这种偏小的声压会不够过瘾,但声音的润泽感、密度和精密的解析力又会让人感觉音染动人,适合对音量需求不大的人;锤子手机坚果pro作为蓝牙前端时,音量倒是相当的够用,从响度看差不多是我手头器材中的第一位,只是毛刺感对比索尼Z3+有些许变多,但这种毛刺感不是那种电讯号的“噼里啪啦”,只是声音的细腻感和密度有一点欠缺,但不对比索尼Z3+,适应几分钟,倒也觉得非常不错了。
以上所有蓝牙前端,从操控体验和音质角度来说,手机方面锤子坚果pro虽说不够体现WF-1000X细腻的声底,但日常享用较高的蓝牙音质已经完全够格,SONY Z3+音质高,但音量小;纯播放器中,F886最让我有好感,音质、响度兼具,响度甚至超过FIIO X7。
WF-1000X在理想的前端输出下,流行乐味很好,低频质、量兼具、中频凝聚爽滑、高频延展明显。粗听下音色比较接近HI-RES的动圈耳塞EX750AP,这是令人很满意的一点。
蓝牙连接花絮:
把WF-1000X从充电盒取出,左耳快速戴上可听到“开机”,不用操作左耳底部开关按钮,很爽。如果你搭配的是智能手机(蓝牙也开着),那只要之前有连接过,在语音“开机”后不久,就会听到“蓝牙连接”和电量提示,也就是拿出耳塞就进入了使用状态。而后就可以享用音乐,右耳塞底部那颗按钮(左右耳塞底部各布置了一个),用于操控曲目的前进/后退,或是快进/快退(快进是快速按两下,并最后一直压着;快退是快速按三下,并最后一直压着),可惜的是不支持音量调节……否则操控很完美
另外,若搭配支持蓝牙技术的索尼walkman,像我手里这部F886,是不支持自动连接的(即便蓝牙开启),还得继续使用NFC或是常规蓝牙选择或寻觅连接,不知道最新的A30 A40这些是否可实现掏出耳塞就自动连上。
在聆听音乐时,把右耳塞放回充电盒充电,此时左耳塞依旧在工作。
有时,比如在各个前端蓝牙设备之间切换时,可能会出现左耳塞已在播放音乐了(在手机上触摸播放音乐),但右边还没声音的情况,或是WF-1000X关机后,再开机左耳塞语音提示“蓝牙连接”后不再播报“电量”,那此时可长按右耳塞底部按钮约三秒,按完松开后,左侧耳塞就会播报“电量”多少。即只要左侧耳塞报电量,那就意味着两边耳塞都可以正常工作了。因此——听到“电量”播报声,是你正常享受这款耳塞的前提。听不到的话,那就只有左侧耳塞是工作状态,听音乐、体验降噪这些功能也都可实现。
耳机开机后,默认是不开启降噪和环境声的,待你按一下左侧耳塞底部按钮,会听到“环境声”,再按一下“关”,再按就是“降噪”开启。下载索尼官网提供的最新版headphones connect APP可更智能的享受这些细节功能。比如环境声,还可分为“针对语音”的和“标准环境声”,后者是全指向性的,涵盖周围所有声音,前者是以人声这个频段为最突出,其余声音不会那么明显。使用时可根据自身所处环境,所要办事特点进行再调整,这个APP针对WF-1000X的优化相比WI-1000X(颈挂式)不够细密,当然,日常倒是也足够用了。
此外,开启“自适应声音控制”,便是进入了“智能降噪”状态,WF-1000X内置的传感器会根据你的行动状态予以针对性的分析,并提供相应的预设降噪模式(每种行为状态下的预设还可自己在APP上进行调整),只要不彻底关死这项应用,即便手机息屏,你的WF-1000X也是保持在自动感知状态(智能降噪),并会在切换下一个行为状态时,听到耳塞里发出类似“地铁到站”的“嘟嘟”声。和WI-1000X一样,不同行为的切换所需时间不够精准,但也可理解。总体体验算是良好。
降噪、环境声这些实际体验也都属很不错,只是相比最贵的WH-1000XM2还有点不如。即便这样,在降噪类定价1000+的产品中,索尼所具有的优势依旧较为巨大。
最后,说点轻松的。夜里出门,WF-1000X尾部蓝灯时不时的亮起,外人看去还是挺潮的,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回头率。流线型腔体和亚光工艺处理的香槟金外壳颜色也让人心情变得很好。WF-1000X就是这样,集高技术、高颜值、高音质于一体,在合理的售价内让人垂涎。另,此类型耳机似乎还没有竞品存在,这也会是该型号在未来能持续热卖的外界助力因素之一吧。
____________________
新浪微博:大person
微信公众号:person2388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作者微博主页
作者QQ空间
今日搜狐热点对WF1000X很失望【sony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64,610贴子:
对WF1000X很失望收藏
这次的WF1000x实在不好,经常断一个耳机响,而且即使是同时响也有很严重的不平衡感觉,往往左耳声音重一点,还有强烈的滞后。至于降噪,实在感觉很轻微,几乎没太大作用,同时还没有sony自己最标榜的LDAC。劝各位暂时别急着买。
「苏宁易购」品牌电视,&+百城半日达&,支持货到付款,7x24小时1对1贴心服务!买家电,上苏宁易购,质量问题30天包退,365天包换!
我在等二代,续航太差了,二代看看怎么说
我的用了4天了 感觉不错,搭配的是XZP
用WiFi会干扰
现在无线用起来还是ap舒服
暂时不买了。。。。 忍住手
BOSE也出无线了
我也是各种后悔,左耳接近没低音!你们会不会
蓝牙信号本身就是很玄学的东西体积这么小还塞进了降噪;肯定多多少少是会影响到蓝牙和续航的吧。如果你想要整体功能都有的产品,我觉得还是可以考虑入手的况且为了颜值,俗话说万元以下就是听个响
用索尼的手机,听着音质真的不错,换换索尼的设备吧,索尼套装效果好
个人建议和索尼的东西搭配用
苏宁易购,品牌相机,单反微单,数码摄像,镜头器材,3C配件,应有尽有,钜惠抢购!苏宁易购,品类全,折扣多,购物方便,品质保障,提供票据,极速物流,售后无忧,特色服务!
这代估计是个试水产品,下一代应该可以买
wi才是靠谱的!
我的也会经常出现断连,有时就算是坐着扭头都会出现断连,延时的话我视频只看哔哩哔哩调成v3解码就没有延时,最后就剩下按键音效延时了
我连的索尼自家手机 没有碰到过断信号(地铁上 ,步行中也没有),看b站和声音正常,玩游戏会有明显延迟
右耳没声音一直断 你解决了没
iphone就一直这样,sony自己的播放器会好一点
我觉得还是WI-1000X好
不会啊 我朋友有个在希思罗机场买的就很好用。。。我也体验了一样 降噪很神奇 感觉把声音隔了两层 和塞子隔音完全不一样
讲道理这个体积还想怎样
刚入手,除了续航有点短其他都还行,通勤必备啊,完全没有束缚
刚买wi1000x,降噪效果也一般,比普通入耳好一点点点。根本没有别人吹的那么惊艳和值得买
Wf1000x的环境声简直就是个笑话,有和没有一点区别没有
讲真,我真的好喜欢索尼降噪豆啊,我现在纠结是买索尼这款降噪豆还是等索尼即将推出的运动型降噪豆,都好喜欢!!!!!
这么大的耳机里要塞降噪还要LDAC,续航又不能差,你咋不上天呢
白银星玩家
百度星玩家累积成长值为1,
连接老断,这是通病,是不是主设备问题
这耳机现在二手不超过600块。。。
登录百度帐号这颗能降噪的「豆子」值得入吗 : Sony WF-1000X 入手简评 - 少数派
请选择你要投稿的专栏
这颗能降噪的「豆子」值得入吗 : Sony WF-1000X 入手简评
0}" v-cloak>
本文首发于 Medium,。谈起消费级主动降噪耳机,自然绕不过发明它的鼻祖 BOSE,在 QC 25 和 QC 20 的时代它们就是这个领域无敌般的存在。虽然后继跟进的 QC35 和 QC30 依然保持着很强的竞争力,但同年杀出的 MDR-1000X 应该让 BOSE 感受到了一丝凉意,因为憋了这么多年的索尼大法终于要在主动降噪耳机这个领域开始发威了。于是乎,便有了亮相于 IFA 2017 的 WH-1000XM2,WI-1000X 和今天要说的主角 WF-1000X。
虽然大法为 WF-1000X 冠以 True Wireless 真 ? 无线的称号,但在如今这个被 iPhone 抛弃耳机孔的年代早已算不上什么新鲜物。所以,为了不辜负一众信徒的信仰,姨夫又一次按动黑科技按钮,为 WF-1000X 加入了 ANC 主动降噪技术,使其成为了目前第一款支持主动降噪且真 ? 无线的蓝牙耳塞,还起了一个形象的中文名「降噪豆」。也正是由于这个「黑科技」的加持,使得 WF-1000X 尚未开售便成网红。如果你是这款产品持币欲购者中的一员,不妨先来看看我入手一周后对这款产品的主观感受。
外观相信不少人相中 WF-1000X 的原因除了其搭载的主动降噪技术外,最多的就是它的颜值了。毕竟比起 AirPods 那两条剪不断的小短腿,WF-1000X 看起来要和谐很多,至少不那么挑脸。
官方共发售了黑色与香槟金两款颜色,我入手的是前者,主要是为了和手里的黑色 MDR-1000X 做搭配。虽然官网图片里跟香槟金搭配的都是美女,但其实换个性别貌似也并不显娘。
耳塞外观 :
正面,腔体部分为椭圆式对称设计,表面采用金属喷漆注塑材质,左右耳塞各有一个用于降噪的 MIC 开孔「左耳塞上的 MIC 在通话时同时兼任拾音」。腔体末端的天线部位采用了半透明设计, 既用于指示灯的状态提示,也起到了很好的点缀作用。背面,由于内部降噪模块及电池的加入导致腔体略微有些厚,充电用的金属触点被直接裸露在外。整体采用的是入耳式设计,导管位置还提供了可换耳翼的设计,用以提高佩戴时的稳固度。
佩戴耳塞附送:
四对 SS / S / M / L 尺寸硅胶耳塞套三对 S / M / L 尺寸舒适耳塞套,类似海绵套,但并不是记忆海绵两对 L / M 尺寸耳翼支架
由于耳塞重量只有 6.8g,所以虽然腔体看起来要比 AirPods 大,但戴起来并不显重。只是相对于 AirPods 半入耳式设计所带来的佩戴遗忘感,WF-1000X 的入耳式设计会带来此类别耳塞共有的异物感,选择一对合适的耳塞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舒适度。出厂默认安装的是硅胶套,建议自行更换为舒适型。
不过,也正是得益于入耳式的设计,WF-1000X 的佩戴稳固性是大大好过 AirPods 的,辅以合适的耳翼支架,基本不用担心会有脱落的风险。况且因为 WF-1000X 并不支持防汗防水,所以基本和高强度运动说拜拜,也使得脱落的风险进一步降低…操控
WF-1000X 的操控方式并非 AirPods 的触控式,而是采用了传统的机械按键,全部功能都集中在左右腔体的物理按键上。
左耳按键:开启关闭 / 蓝牙配对 / 通话控制 / 降噪模式切换右耳按键:播放控制 / 启动语音辅助
可能是由于在如此小的腔体中加入降噪模块所产生的影响,所以 WF-1000X 的左右耳塞并不能如 AirPods 那般各自独立使用,而是以左耳塞为主,右耳塞为辅的形式进行连接。换句话说就是只有左耳塞可以独立使用,右耳塞必须在佩戴左耳塞的情况下才能使用。但只要你想,右耳塞其实也是可以「独立」使用的,方法我会放在「续航」板块中一起说。
鉴于上述原因,WF-1000X 的左耳塞被赋予了更多更复杂的功能。其中最被吐槽的就是通话单声道的问题,即通话时只有左耳塞发声,逼格满满的立体声耳塞秒变地摊货不说,通话时也需要适当提高音量来弥补只有一个拾音 Mic 所带来的清晰度问题。
同时,由于左右耳塞按键功能不同,也导致无论单独使用哪一边的耳塞,都会出现无法控制某些功能的尴尬。比如,单独使用右耳塞就不能接听电话和切换降噪,单独使用左耳塞就不能控制音乐。
而说到音乐,右耳塞的按键除了常规的播放暂停前后切歌,同时还支持曲目的快进快退。音量控制也是没有的,不过如果你用果机且还有一块果表的话,完全可以取而代之。但缺少传感器的硬伤就没得补了,所以并不能实现诸如取下暂停或戴上播放的暖心设计。
连接入手前就已知 WF-1000X 是不支持 aptX 和 LDAC 这两种蓝牙编码协议的,但没曾想大法在一款 2017 年的新品上居然采用的还是 v4.1 版本的蓝牙,至于 W1 芯片带给 AirPods 丝滑般连接的体验自然也是没有的,除了老老实实去配对还能说什么呢?我也很绝望啊…
好在 WF-1000X 支持多设备配对存储,官方说最多可存储 8 个设备,我手里可没那么多。实测成功配对并存储了5 个设备,包括一部 iPhone,一部 Android,一台 iPad 和两台 Mac。在当前已连接一台设备的情况下,点击另一部设备蓝牙列表中的 WF-1000X 即可快速连接。也就是说,不需要先断开已连接的设备就可以跳连至另一台,这方面并不输 AirPods 的 iCloud 同步太多。
与 AirPods 一样,将 WF-1000X 从充电盒中取出便会开启并自动连接之前最后一个连接过的设备。放回盒中则自动关闭,不过由于左右耳塞主副性质的设计,若单独放回右耳塞,左耳塞是不会关闭的,反之若单独放回左耳塞,右耳塞就同步熄火了。
另外,网上被大家吐槽最凶的恐怕就是信号延迟和右耳塞的断连问题。
信号延迟确实存在,在默认使用 AAC 协议的「声音质量优先」模式下,玩游戏或看视频会明显感到有 1 秒左右的延迟,导致出现音画不同步的现象,但如果只是听音乐这类纯音频的话问题不大。如果通过配套的
客户端将连接模式切换为「稳定连接优先」,即改用 SBC 协议,则延迟问题会稍稍缓解一些。而且 iOS 版的
会在切换 SBC 方式后出现左耳塞自动关机的 Bug,希望这些问题后续大法能通过软件的方式进行修复吧。
右耳塞断连的情况多出现在手动关机「注意,不是放入盒中关机」后再开机的情况下,表现为左耳塞可正常连接,但右耳塞会出现断连,解决方法:
同时按住左右耳塞上的按键进行开机。如果只按了左耳塞的按键开机,则需要再长按右耳塞的按键,等候几秒即可正常同步。把右耳塞放回盒子里再拿出来后就会自动同步。
由于 WF-1000X 并没有 AirPods 在入耳时的提示音,所以如果想在佩戴时判断右耳塞是否失连,就要以是否听到语音播报的电量为准,如果听到则表示右耳塞已同步连接,否则就任选上述一个方法复连就好。
WF-1000X 与 Mac 的连接也不是太稳定,右耳塞时不时会出现卡顿的现象,并且每次连接都会把系统音量自动调至最大,暂时还不确定是耳塞的锅还是系统的锅,毕竟这几年 macOS 上的蓝牙总有各种匪夷所思的问题出现。
降噪敲黑板,重点来了。
WF-1000X 所谓的黑科技降噪到底有没有效果?负责任的说,当然是有的。从来只闻大法坑人,没听说过大法骗人的。不过,首先请一定要降低期待值,你不能指望在目前的技术限制下,指望这么小的腔体去匹敌 MDR-1000X 这种大耳或类似 QC30 项圈环颈一样的降噪效果,否则大法就不是坑人,而是吓人了。
WF-1000X 的降噪可以理解为两种方式:
其一,是自身采用入耳式设计所带来的物理降噪,试想耳朵里塞了两团海绵是什么感觉。其二,自然是 ANC 技术的加持,大法称其为 Sense Engine ,可以根据不同环境切换适合的降噪模式。
现阶段任何一个主动降噪耳机都是以消除低频声波为主,而对于中高频还无法做到很好的过滤,即便是业界标杆 BOSE 也是如此。对于 WF-1000X 而言,能在这么小的腔体内塞入降噪模块首先就值一个赞。虽然大法并没有细说原理,但从左右耳塞表面仅有的两个 MIC 开孔和实际的降噪效果来看,应该是受限于体积和功耗,WF-1000X 采用了主动降噪中效果较为一般的 FF「Feed-Forward 」 前馈式降噪方案,而与之对应的则是另一种 FB「Feed-Backward」反馈式降噪方案。如果你拿它去和公认降噪效果最好的 QC 系列所采用的 Hybrid 「FF+FB 」复合式降噪方案做比较的话,岂不是找虐……
实际效果 :
室内相对安静的环境下开启纯降噪,更多感受是来自于入耳式所带来的隔音感,降噪效果并不明显,即便是对于低频也很难完全过滤。在三种模式间进行切换也只有微弱的感知,反而是降噪产生的底噪声显得有些突兀。当开始播放音乐后就基本什么都听不见了,但这差不多是个入耳式耳塞就能做到的事情。
室外街边嘈杂环境下情况会好很多,纯降噪的情况下对于风噪和路噪虽不能完全过滤,但效果还是有的。在切换至「环境声」模式后,周边环境音和人声清晰度的提升效果显著,即便是在有音乐播放的情况下也会有明显感知。
总之,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 WF-1000X 降噪效果,我觉得「乏善可陈」或许比「聊胜于无」更负责一些。虽然达不到很多人所期待的效果,但想想它用体积和无线所换来的便利,就不要奢求什么自行车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大法为新发布的三款降噪产品所开发的
客户端,使用它可以结合手机传感器并通过大法独创的「自动降噪侦测模式」,实现在「静止 / 步行 / 跑步 / 交通」四种运动状态下对降噪模式「智能化」切换的效果。由于状态检测需要时间,所以每次切换会因环境不同出现或多或少的延迟,切换成功后会听到声音提示,不过这个 App 的监测准确性还有待提高。但
并不支持上一代的 MDR-1000X ,买它的我就这样被大法无情抛弃了。
不过我发现一个问题,在安装
后明明可以在 App 中对「降噪」「环境声 — 普通模式」和「环境声 — 语音模式」三种模式进行切换,但通过左耳塞上的按键却只能在「降噪」和「环境声」两种模式间切换,也就是说「环境声 — 普通模式」与「环境声 — 语音模式」被合并了,不知道又是 Bug 还是刻意为之。
续航官方给出的续航参考下表:
实测还是比较接近官方数据的,只是根据使用情况的差异会有 20 分钟左右的误差。并且由于右耳塞无法单独使用,所以并不能实现 AirPods 单耳塞 5h + 5h 的接力续航,不过好在 WF-1000X 同样支持快充,放回盒中即可享受充电 10 分钟音乐 1 小时的待遇。
WF-1000X 的充电盒呈长条状,外壳用的是一层薄薄的磨砂金属,里面则嵌套了一层注塑件,虽说比起 AirPods 的充电盒要大不少,但 70g 的重量装入裤兜也不算很累赘。盒子底部支持 NFC 近场感应连接,但我找遍盒子内外以及官网都没看到内置电池的容量,按官方的说法是可以为耳塞续命两次,带来共 9 小时的音乐体验,姑且相信大法。在使用这个充电盒的时候需要注意两点:
为了能让盒盖以一个较大的角度开启从而方便拿取耳塞,盒子铰链部分其实是可以向上拉出一部分的,但这也导致了每次合盖时都要向下压一下,否则铰链位置会有缝隙。而且最蛋疼的是如果在暗处进行盲开的话,手指对于缝隙的感觉很容易将铰链那一面误以为是正面,如果用力反开盒盖的话就很可能会导致铰链断裂。这个充电盒并没有提供像 AirPods 充电盒那样的磁吸附效果,为了让耳塞不从盒中掉落,采用的是卡扣固定的方式。这就需要在将耳塞放入盒中时向下按压,在听到卡扣的「咔哒」声后才算放置到位,耳塞也才会关机并开始充电。
所以,还记得前面提到的如何「单独」使用右耳塞的方法吗?其实就是利用了上述充电盒卡扣的设计原理。因为左耳塞放入盒中充电时会导致左右耳塞一起关机,但如果只是将左耳塞放入盒中但并不固定到卡扣中,那么即便合上充电盒,左耳塞也还是处于开机状态,这样右耳塞自然也不会关机,只不过这样做既不会增加续航,也没法接听电话和控制降噪了。音质
提到音质,很多人会想到「玄学」这两个字,所谓万元以下听个响,更何况还是蓝牙无线,觉的能发声就不错了。但其实随着近几年支持高编码率蓝牙音频传输协议的先后出现,使得传输带宽得以解放,从 328 kbps 的 SBC 到 576 kbps 的 aptX HD 再到 990 kbps 的 LDAC,不仅带来了更高质量的音源,也让蓝牙耳机在与传统有线耳机的竞争中不再处于下风。
目前主流的蓝牙编码协议为四种:
SBC「Sub-band Codec」AAC「Advanced Audio Coding」aptX「apt Low Latency,aptX HD 」LDAC「Sony High-Resolution Audio」
WF-1000X 仅支持上述四种协议中的 SBC 和 AAC,aptX 没有也就罢了,连大法自家的 LDAC 也一并缺失确实有点说不过去。诚然,高编码率协议的缺失或许有第一代产品在硬件技术上的局限,也或许是产品定位所导致的挤牙膏行为。但对于一款蓝牙耳塞来说,这在音质上确实是一道硬伤,让本来就捉襟见肘的 6mm 动圈单元更是雪上加霜,所以如果你期待 WF-1000X 可以带来更好的音质,那么可以洗洗睡了。不过如果你和我一样用的都是果机,那也不用特别纠结编码协议这个事,因为缺失的这俩哪个都不支持。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表示 WF-1000X 的音质差到不堪入耳,它的素质在同价位的同类产品中并不算差。而且比较特别的是,在
新版中支持通过均衡器对耳塞的调音进行设置,但这个与各种播放器中常见均衡器的「软」调音不同,它是来「硬」的。也就是说,如果你对 WF-1000X 设置了某个均衡器效果,那这个效果并不会随着
关闭而失效,即便你把 WF-1000X 与另外一台没有装
的设备连接,听到的调音效果依然是之前设置的那个。这意味着 WF-1000X 的调音是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修改的,虽然目前只能从几个预设项中进行选择,但这个确实还真有点「黑科技」的感觉。
从我的主观听感来说,在均衡器默认关闭的条件下,首先 WF-1000X 继承了大法家低端塞一贯以低音为主的暖声音染,但三频并不是很浑。其次,作为一款动圈耳塞,在解析力和分离度上自然不能跟动铁相比,只能说表现一般,不如 AirPods 听感清晰。对于高频的渲染效果不好,导致听人声时音量过大会感觉刺耳。不过在换用合适耳塞套的条件下,中低频表现倒是可圈可点,其中低频会比较更突出一些,听感上比起 AirPods 下浅更好,弹性也略足。当然,这跟入耳式的设计也有直接关系,并且得益于此,WF-1000X 在漏音上的控制可以说是自带光环,在嘈杂环境下的可用性甩 AirPods 两条街。值不值
最后,回到文章标题, 这颗能降噪的「豆子」值得入吗?
客观来说,这一代的 WF-1000X 是一个在各方面都相对中庸的产品,虽然无论单拎出哪方面都是被同价位产品吊打的节奏,但同时这款产品又是一个在当下集大成于一体的先行者。其实索尼对这一代的 WF-1000X 定位很明确,就是一款在降噪,音质与极致便携间寻找平衡的「试验品」,但若是问这个平衡找的如何?或许未来的 WF-1000X 二代才是一个更好的答案。
但不管怎样,所谓螃蟹总要有人吃,小白鼠也要有人做,所以:
如果你对降噪有较高需求,答案是不值。如果你对音质更加看重,答案是不值。如果你需要一个无线耳塞来接替有线耳塞,答案是不值。
但是,如果你手里已经有多款在某个领域可独挡一面的耳机,只是需要一款便携性更高,日常通勤主听音乐或播客,在嘈杂环境下有更好的抗噪性,且佩戴颜值更好看的无线耳塞,那么 WF-1000X 还是值得一入的,当然,前提是你对 1599 的售价并不敏感。
哦,对了,信徒们就不必多言了,毕竟索尼大法好。在少数派阅读更多耳机相关内容:
? ${ r.details[0].price/100 }
? ${r.details[0].cost_price/100}
评论(${commentLength})
请勾选举报理由
${ item.text }
0" v-cloak>
${ related.released_at * 1000 | friendlyTime }
${related.summary}
${ related.likes_count }
根据国家网信办规定,互联网账号需要实名认证。验证手机号码再进行评论或撰写文章。
点击去验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没插耳机,苹果手机音量显示耳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