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raid5需要几块硬盘盘做raid1怎么做,请赐教。

Raid 0:一块硬盘或者以上就可做raid0
优势:数据读取写入最快,最大优势提高硬盘容量,比如3快80G的硬盘做raid0 可用总容量为240G。速度是一样。
缺点:无冗余能力,一块硬盘损坏,数据全无。
建议:做raid0 可以提供更好的容量以及性能,推荐对数据安全性要求不高的使用。

Raid 1:至少2快硬盘可做raid1优势:镜像,数据安全强,2快硬盘做raid1,一块正常运行,另外一块镜像备份数据,保障数据的安全。一块坏了,另外一块硬盘也有完整的数据,保障运行。


缺点:性能提升不明显,做raid1之后硬盘使用率为50%.
建议:对数据安全性要求比较高,性能没有太高要求的人使用。

Raid5:至少需要3块硬盘raid5 优势:以上优势,raid5兼顾。任意N-1快硬盘都有完整的数据。


缺点:只允许单盘故障,一盘出现故障得尽快处理。有盘坏情况下,raid5 IO/CPU性能狂跌,此时性能烂到无以复加。
建议:盘不多,对数据安全性和性能都有要求,raid5是个不错选择,鉴于出问题的性能,盘多可考虑riad10

Raid10:至少需要4快硬盘。raid10是2快硬盘组成raid1,2组raid1组成raid0,所以必须需要4块硬盘。 优势:兼顾安全性和速度。基础4盘的情况下,raid10允许对柜盘2块故障,随着硬盘数量的提示,容错量也会相对应提升。这是raid5无法做到的。


缺点:对盘的数量要求稍高,磁盘使用率为一半。
建议:硬盘数量足够的情况,建议riad10.
4盘的情况下,raid10提供2盘的写性能,raid5提供3盘
但,raid5的校检体质,导致额外的I0和CPU使用。

不过raid最重要的指标是可靠性:


4盘的raid5,只允许单盘故障,
raid10,允许对柜盘2块故障,可靠性高于raid5,且raid10 可随盘量上升提高容错,raid5就不行,而且IO和CPU的额外开销还涂增,从可靠性和冗余角度,达到同样的可靠性,raid10写能力高于raid5.

特殊情况下:有坏盘,无热备


radi5 CPU和IO性能狂跌。因为数据不完整,在某特殊软件下,可以实现即时重构数据进驻内存,保障业务运行,但此生raid5的性能已经烂到无以复加。
raid10 是条带化+镜像,坏盘影响读性能,不影响写性能,而且无需重构。此时的raid10完爆raid5.

加载中,请稍候......

}

即Data Stripping数据分条技术。RAID 0可以把多块硬盘连成一个容量更大的硬盘群,可以提高磁盘的性能和吞吐量。RAID 0没有冗余或错误修复能力,成本低,要求至少两个磁盘,一般只是在那些对数据安全性要求不高的情况下才被使用。

(1)、RAID 0最简单方式

就是把x块同样的硬盘用硬件的形式通过智能磁盘控制器或用操作系统中的磁盘驱动程序以软件的方式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逻辑驱动器,容量是单独硬盘的x倍,在电脑数据写时被依次写入到各磁盘中,当一块磁盘的空间用尽时,数据就会被自动写入到下一块磁盘中,它的好处是可以增加磁盘的容量。速度与其中任何一块磁盘的速度相同,如果其中的任何一块磁盘出现故障,整个系统将会受到破坏,可靠性是单独使用一块硬盘的1/n。

(2)、RAID 0的另一方式

是用n块硬盘选择合理的带区大小创建带区集,最好是为每一块硬盘都配备一个专门的磁盘控制器,在电脑数据读写时同时向n块磁盘读写数据,速度提升n倍。提高系统的性能。

RAID 1称为磁盘镜像:把一个磁盘的数据镜像到另一个磁盘上,在不影响性能情况下最大限度的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可修复性上,具有很高的数据冗余能力,但磁盘利用率为50%,故成本最高,多用在保存关键性的重要数据的场合。RAID 1有以下特点:

(1)、RAID 1的每一个磁盘都具有一个对应的镜像盘,任何时候数据都同步镜像,系统可以从一组镜像盘中的任何一个磁盘读取数据。

(2)、磁盘所能使用的空间只有磁盘容量总和的一半,系统成本高。

(3)、只要系统中任何一对镜像盘中至少有一块磁盘可以使用,甚至可以在一半数量的硬盘出现问题时系统都可以正常运行。

(4)、出现硬盘故障的RAID系统不再可靠,应当及时的更换损坏的硬盘,否则剩余的镜像盘也出现问题,那么整个系统就会崩溃。

(5)、更换新盘后原有数据会需要很长时间同步镜像,外界对数据的访问不会受到影响,只是这时整个系统的性能有所下降。

(6)、RAID 1磁盘控制器的负载相当大,用多个磁盘控制器可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用性。

把RAID0和RAID1技术结合起来,数据除分布在多个盘上外,每个盘都有其物理镜像盘,提供全冗余能力,允许一个以下磁盘故障,而不影响数据可用性,并具有快速读/写能力。RAID0+1要在磁盘镜像中建立带区集至少4个硬盘。

电脑在写入数据时在一个磁盘上保存数据的各个位,同时把一个数据不同的位运算得到的海明校验码保存另一组磁盘上,由于海明码可以在数据发生错误的情况下将错误校正,以保证输出的正确。但海明码使用数据冗余技术,使得输出数据的速率取决于驱动器组中速度最慢的磁盘。RAID2控制器的设计简单。

5、RAID3:带奇偶校验码的并行传送

RAID 3使用一个专门的磁盘存放所有的校验数据,而在剩余的磁盘中创建带区集分散数据的读写操作。当一个完好的RAID 3系统中读取数据,只需要在数据存储盘中找到相应的数据块进行读取操作即可。但当向RAID 3写入数据时,必须计算与该数据块同处一个带区的所有数据块的校验值,并将新值重新写入到校验块中,这样无形虽增加系统开销。当一块磁盘失效时,该磁盘上的所有数据块必须使用校验信息重新建立,如果所要读取的数据块正好位于已经损坏的磁盘,则必须同时读取同一带区中的所有其它数据块,并根据校验值重建丢失的数据,这使系统减慢。当更换了损坏的磁盘后,系统必须一个数据块一个数据块的重建坏盘中的数据,整个系统的性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RAID 3最大不足是校验盘很容易成为整个系统的瓶颈,对于经常大量写入操作的应用会导致整个RAID系统性能的下降。RAID 3适合用于数据库和WEB服务器等。

RAID4即带奇偶校验码的独立磁盘结构,RAID4和RAID3很象,它对数据的访问是按数据块进行的,也就是按磁盘进行的,每次是一个盘,RAID4的特点和RAID3也挺象,不过在失败恢复时,它的难度可要比RAID3大得多了,控制器的设计难度也要大许多,而且访问数据的效率不怎么好。

RAID 5把校验块分散到所有的数据盘中。RAID 5使用了一种特殊的算法,可以计算出任何一个带区校验块的存放位置。这样就可以确保任何对校验块进行的读写操作都会在所有的RAID磁盘中进行均衡,从而消除了产生瓶颈的可能。RAID5的读出效率很高,写入效率一般,块式的集体访问效率不错。RAID 5提高了系统可靠性,但对数据传输的并行性解决不好,而且控制器的设计也相当困难。


虽然复杂的raid 系统有着特定的结构保护你的数据,但由于误操作和硬件故障引起的数据丢失还是频繁地发 生。大多数raid用户看重的就是 raid的容错功能, 然而很多误导宣传也使用户误以为raid是不容易出故障或出 现故障时raid本身有处理容错的应变机制,所以没有认真地作备份, 因而忽视了raid潜在危险,所以每当raid故障时都是一场大的灾难。
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种恢复 raid 5 磁盘阵列的数据的方法。我们以一个只有3 块硬盘的 raid 5阵列为例。下面是raid reconstructor 的用户界面:
runtime 的 raid reconstructor 帮助我们从损坏的raid 5 阵列中恢复数据. 即使我们不知道 raid 参数,比如磁盘次序, 块大小和旋转方向, raid reconstructor 能自动分析和确定正确的值,然后使我们能够重新构造一个raid 镜像文件或物理驱动器的拷贝。一旦我们建立了一个镜像文件, 就可以使用 runtime 的getdataback或其它数据恢复软件进行处理. 如果我们把这个镜像建立在一个物理驱动器上, 我们既可以用数据恢复软件处理它,也有可能直接从它上面启动系统。
规定 raid 阵列的组合
输入原始 raid 5 阵列的硬盘数.然后我们输入raid的每个物理硬盘或硬盘镜像文件。如果你使用物理硬盘名,这些硬盘必须是可以访问的。我们可以使用镜像文件代替物理硬盘(这个镜像文件可以runtime的 getdataback 或diskexplorer建立。

注意:如果在物理驱动器上有坏扇区, 建立磁盘的镜像文件将是我们的首选方法。

如果我们不知道raid 参数, 保留这个值, 不改变块长度和奇偶校验的旋转方向。

我们也可以混合选择物理硬盘和镜像文件.


单击 "open drives" 选择的每个硬盘或镜像的容量会显示在右边,同时raid 的总容量将显示在下面:

注意: 我们输入的硬盘个数可以小于阵列的长度. 在这个例子中 #drives 仍然是 3 ,但可以保留一个空的驱动器


分析 raid 结构,确定正确的磁盘次序、块大小和旋转方向.
如果我们知道正确的参数, 则把它们直接填写在输入框里就可以了, 并可以跳过分析. 否则单击 "analyze".

这时屏幕上会弹出一个窗口,让我们选择一些测试组合。我们可以参考raid 控制器的设置手动改变某些选项。大多数值已经用缺省方式选择了。如果需要,我们可以输入多个定制的块长度. 但块的长度必须 2 的幂数如: (16, 32, 64,...). "number of sectors to probe" 确定动态测试多少扇区,缺省是100000, 但如果需要的话你可以根据块的大小增加这个值,例如, 500000 或 1000000.


单击 "next". 根据硬盘个数、检查条件组合数和测试的扇区数,测试分析时间可能从几秒钟到数小时。当分析完成后将生成下面的列表:

最有可能的参数组合列在该表的前端,通常我们都选择推荐的第一项.在上述例子里我们看见每种可能的排列都有3 行显示数据, 它们代表的意思如下:

块长度 (block size)选择了 4 种可能的组合16, 32, 64 或 128.奇偶校验块的旋转方向(parity rotations to probe):有向前(forward)、向后(backward) 2种情况。所以在列表上一共列出了48 (6*4*2) 种可能的组合。如果结果数据有意义, 每个组合都将被检测. 每个检测都有一个平均值,这个值叫 "entropy"(平均值). 着个值越小表示越接近正确的 raid 参数值。


"os:" 的值在 0—5 之间, 1到4 代表的意义如下:

os:4) ntfs: 前16 个mft项被成功装入, fat: 发现fat2 , 并且 fat2 的第一个扇区和 fat1 的一个扇区相同.选择上面描述的项(最有可能的是第一项)并单击 完成“finish”. 这样就把我们选择的参数拷贝到主屏幕。


现在我们就准备把raid 拷贝到另一个镜像文件或另一个驱动器上,当然目标设备必须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这个raid。

在目的 "target" 框中输入要拷贝得文件名和路径. 它可以是物理驱动器名(如"hd132:"), 也可以是镜像文件名(如e:\raid.img").在缺省的情况下普通镜像文件的扩展名是".img",压缩镜像文件的扩展名是".imc". 如果我们在 "multi file" 选择框中打勾, 则镜像文件就会被分割成若干个文件, 每个650 mb. 这对某些系统(例如 windows 98/95)来说是必要的, 因为它们不支持超大文件。


奇偶校验检查(verify by parity): 拷贝时用奇偶校验块对raid的每个带区块进行完整性检查。增加额外扇区(append extra sectors):当物理驱动器的容量大于镜像文件的长度时, 有可能要选择此项, 这时会把物理驱动器的所有柱面填充满。这是要模拟整个驱动器,便于以后某些数据恢复软件能够对它进行处理(如getdataback).

我们把这个raid镜像拷贝到另一个硬盘或阵列上,就能直接通过操作系统存取这个设备上的文件,这样RAID数据恢复就成功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raid1坏了一块硬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