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去杠杆平衡条件与稳杠杆平衡条件该如何平衡房市股市

检测到您当前使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了更好的体验效果,请升级IE9以上浏览器。
理财师将及时与您联系,为您提供全面、专业的产品服务
证监会核准基金销售机构,14年行业品牌
400-680-3928“去杠杆”已历时两年半 “稳杠杆”成现阶段主旋律
关注新华网
  ■一 帆
  “去杠杆”作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从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来,历时两年半,从实体领域逐步向金融领域推进,并取得初步成果,当前进入“稳杠杆阶段”。
  在去杠杆举措大范围实施并不断取得进展的基础上,尤其是2017年以来,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势头明显放缓,去杠杆取得初步成效。数据显示,2017年杠杆率比2016年高2.4个百分点,增幅比2012年至2016年杠杆率年均增幅低10.9个百分点。2018年一季度杠杆率比2017年高0.9个百分点,增幅比去年同期收窄1.1个百分点,去杠杆成效渐显。
  而且,不仅杠杆率水平总体下降,结构上也实现了优化。
  从企业部门看,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明显回落。2017年企业部门杠杆率比2016年小幅下降1.4个百分点,2011年以来首次出现净下降,这一下降显露出趋势性,2018年一季度企业部门杠杆率比上年同期低2.4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较低的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则相对稳定或有所提高。表明企业部门内部结构有所调整,负债低活力高的经济单位得到支持,整体负债率有所降低。
  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杠杆率仍低的住户部门杠杆率稍有提升,考虑到我国住户部门62.1%的贷存比,债务完全可覆盖,不良率低,流动性风险可控,因而,这一类杠杆率的小幅上升不构成风险,反而有利于扩大内需,转化成提升美好生活需求的动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质量经济发展。
  此外,政府部门杠杆率持续回落。数据显示,2017年政府部门杠杆率比2016年低0.4个百分点,连续三年回落,2018年一季度进一步回落0.7个百分点。从内部结构看,中央政府杠杆率保持低位稳定,2017年为16.4%,比上年高0.3个百分点;地方政府杠杆率有所下降,2017年为19.9%,比上年低0.7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广受关注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通过置换等措施的有效实施正得到缓解,随着后续总量控制和创新模式的推出,这部分风险将不断缓释,或将带动整体杠杆率的进一步下降。
  今年4月份,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要以结构性去杠杆为基本思路”,分部门、分债务类型提出不同要求,地方政府和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尽快把杠杆降下来,努力实现宏观杠杆率稳定和逐步下降。这既是对前期去杠杆工作的总结,也是对后续深化去杠杆工作方向的指示。
  7月2日,新一届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并召开会议。会议提出,监管体系建设和金融风险处置取得积极成效,结构性去杠杆有序推进,高风险金融业务收缩,一些机构野蛮扩张行为收敛。这可以视作对金融领域去杠杆工作进展的阶段性总结。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宏观杠杆率的有效下降,结构优化,金融领域杠杆风险的有效控制和稳定,将为当前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营造更有利的条件。
责任编辑:宽货币+宽信用组合拳护航民企修复融资环境;
① 近期一系列金融政策的放松已是前兆,说明去杠杆进入稳杠杆的阶段,但未来三年防范化解风险的攻坚战并不会就此而终止;
② 短期可以通过政策的结构性放松,缓和市场预期,但要密切关注楼市、股市等金融资产价格的异动,防止政策过度放松后再次吹大资产泡沫;
③ 中长期仍应加快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放松管制、加大减税力度、激发各市场活力等多举措提高经济增长潜力,做大分母;
④ 并通过大力发展股权融资市场,逐步替代债权融资来减小分子,分子分母双管齐下,推动杠杆率的良性循环
(证券时报)
讯: 宽货币+宽信用组合拳护航民企修复融资环境;① 近期一系列金融政策的放松已是前兆,说明去杠杆进入稳杠杆的阶段,但未来三年防范化解风险的攻坚战并不会就此而终止;② 短期可以通过政策的结构性放松,缓和市场预期,但要密切关注楼市、股市等金融资产价格的异动,防止政策过度放松后再次吹大资产泡沫;③ 中长期仍应加快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放松管制、加大减税力度、激发各市场活力等多举措提高经济增长潜力,做大分母;④ 并通过大力发展股权融资市场,逐步替代债权融资来减小分子,分子分母双管齐下,推动杠杆率的良性循环
(证券时报)。
点击排行榜
自媒体热门排行榜
扫一扫,加关注
汇金财经微信号:未来五年经济:究竟是去杠杆、稳杠杆还是加杠杆
李迅雷微信公众号
前不久,央行副行长易纲表示,中国去年年底的总体杠杆率234%,处于偏高水平,短期来看中国总体杠杆率还会上升,一年增加9个百分点太快了,短期看还会上升,故要“稳杠杆”。问题来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表示要去杠杆,并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一,易行长认为当前先要稳杠杆,因为杠杆率仍有抬升趋势。那么,今后五年中国的实际杠杆率究竟是降下来、还是稳住不动,还是继续抬升呢?2016年加杠杆增速仍不减当前,对于中国目前总体杠杆率水平的测算各有不同,如易行长说到的234%,含义估计是非银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的总负债除以GDP。若按此口径,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债务总额为168.48万亿元,全社会债务率为249%,其中,居民部门债务率约为40%,宽口径统计,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率156%,政府部门债务率约为57%。但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总债务率为255%,比社科院数据的略高一些,比央行的数据高出不少,但总体差异不算大,且杠杆率水平也没有高得很离谱,如截止2015年底,美国的总债务率为250%,英国为265%,加拿大为287%,日本为388%。可见我国的债务率已赶超美国,但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债务提升速度过快,如美国债务率从150%攀升至250%用了30年的时间,而中国只用了10年的时间,说明中国的债务增速快得惊人。即便到了今年,在年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下达之后,加杠杆的速度似乎也没有慢下来,如易行长所提及的2015年债务增速为9%,若今年仍为9%,则按社科院的250%的债务率计算,今年的债务率就会达到272.5%。事实上,根据国资委的数据,今年1-6月份国企负债总额亿元,同比增长17.8%,而同期名义GDP增速为7.24%,那么,国企债务率的增速为9.84%,显然也要高于央行的估算。比较2015年6月国企的债务增速,只有11.2%,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的增速提升了三分之一。由于国企债务总额占所有非金融企业债务的比重估计在三分之二左右,这也意味着企业部门的债务增速应该还是两位数的。从居民部门看,上半年居民新增房贷规模超过2万亿,而去年全年不过是2.5万亿,说明居民加杠杆速度远远胜过企业。此外,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8.9万亿元,同比增长15.1%,但财政收入增长只有7.1%,这意味着财政支出是收入的两倍以上,中央加杠杆和地方加杠杆都十分明显。通过分析企业、居民和政府这三大负债主体在今年上半年的债务增长情况,不难发现,2016年全社会的杠杆率的增速不仅没有下降,而且还有加速势头。为何降杠杆会如此之难中国杠杆率水平的大幅抬升始于2009年,当时主要是为了避免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而推出了两年四万亿的投资计划,使得地方和企业的债务率水平大幅上升。为何2009年之后中国的杠杆率水平会大幅上升呢?主要原因是2008年以后拉动经济的动能已经略显不足,如中国的粗钢产量增速在2005年已经见顶,预示中国重化工业高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2007年GDP增速创下14.2%的历史高点后开始回落,如2008年就回落至9.6%,如果没有两年四万亿的强刺激,则经济调整的步伐会更快到来。当2009-10年的大规模投资结束之后,GDP增速便连续六年回落至今,这不仅是由于全球经济的疲弱,更是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产能过剩、技术进步放缓有关。但是,我国一直把维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作为主要经济目标,这就导致经济的实际增速超过潜在增速,所付出的代价就是企业和政府部门加杠杆。如2012年下半年国务院批准了宝钢和武钢分别在湛江和防城港的巨额投资项目,这是逆周期政策,其目的就是要稳增长,但导致的结果却是企业的债务率进一步上升,且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4年以后的今天又宣布宝钢和武钢合并,这说明当初为了稳增长所付出的代价不容忽视。前面讲的是由于经济潜在增速下降,为了稳增长必然要刺激经济,导致货币超发、债务增加,这必然导致杠杆率上升。那么,如果降低经济增速,是否就可以实现降杠杆目标了呢?我觉得也未必能降多少,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到如今这个阶段,尽管增速领先于全球,但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凸显出来了,也就是说,是未富先老。过去的高增长可理解为是“欠账式增长”,即以储户被动接受低利率和劳动力低工资模式来谋求经济的高增长,这种模式随着新劳动法的实施和利率市场化推进,就难以为继,促成了如今投资意愿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在经济高增长时期没有及时补足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上的应有投入,随着人口老龄化,过去的欠账就要不断偿还了,如社会养老金方面的缺口、城乡之间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落差、医疗教育投入不足等,都需要今后国家财政的不断投入,因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今后仍将加杠杆,以应对老龄化和农业人口市民化产生的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巨大需求。中国与日本和韩国这两个二战之后成功转型的高收入国家相比,差距就在于债务增长过快,因为日韩都是在人口老龄化还没有到来之前,就已经实现了经济转型,成为高收入国家;而中国则过早步入到负债式增长阶段,在人均GDP只有6000多美元的时候,债务率水平就大幅提升,这对于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严峻的挑战。未来五年总债务率水平会是多少易行长所提出的“短期要稳杠杆”的观点非常符合实际,因为目前杠杆率水平仍在快速上升,若能稳住,不让它上升就已经不错了。如前所述,假设2015年的总债务率为250%,2016年的总债务率增速为9%,则2016年总债务率即达到272.5%。那么,年的杠杆率水平究竟是降还是升呢?我们不妨先看一下官方对总体债务率的评价:6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在国新办吹风会上,对中国债务率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整体债务和杠杆率不高;中国的债务情况各领域不均衡,非金融领域较高; 中国政府债务对GDP比率到2015年为39.4%。加上地方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2015年全国政府债务的杠杆率上升到41.5%左右。上述债务水平低于欧盟60%的预警线,也低于当前主要经济体。”这意味着,政府和居民部门未来还有继续加杠杆的空间,如政府部门加到60%,也仅仅是达到欧盟预警线的水平,而居民的杠杆率水平,美国大约是80%左右,是中国的两倍,日本也在65%左右,欧元区在60%左右,故中国居民继续加杠杆的空间应该也可以从目前的40%提高至60%。从这两项看,居民和政府部门合计可以把债务率水平提高40%左右。从目前看,居民加杠杆的势头迅猛,原因在于对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的预期较高。假如今后五年房价维持在高位不跌,这意味着房价收入比仍然很高,居民购房的杠杆率水平也会继续提高。假如房价出现下跌,则另当别论。从政府债务率的角度看,如前所述,中国经济过去是欠账式增长,今后若要继续保持增长,则必然负债式增长,故政府部门的杠杆率提升是必然趋势。无论是当今的积极财政政策,还是PPP投资模式,都会加大政府的债务水平。大家公认的企业杠杆率过高问题,其实是非金融企业的债务率为全球最高。要降低企业的债务率,无非就是两个路径,一是新一轮高增长周期启动,企业盈利提高,则债务率有望回落。另一种情形则是发生危机,如美国的次贷危机,通过企业破产倒闭来去杠杆,即经济硬着陆。如果中国经济发生硬着陆,则极有可能是房价大幅下跌引发的,这也意味着居民部门也会去杠杆。简言之,未来五年如果发生经济硬着陆,则杠杆率必然下降。那么,如果经济见底回升,新一轮经济周期启动呢?我觉得短期见底回升有可能,但毕竟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回落到中高速增长阶段,其深层原因是劳动人口的减少和流动人口的减少导致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消费需求增速的下降,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两方面制约经济增长,故长期看,未来经济能维持L型已经很不容易了。维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也是重要政策目标,这意味着未来五年的投资增速要在目前的水平上继续保持稳定,这主要靠基建投资保持高增长,而当前及今后基建投资的总体回报率水平较低,也就是政府杠杆率水平会继续抬升。假如一二线城市泡沫不破,则房地产投资增速也有望进一步上升,这又会加大杠杆率,故政府今后五年要做的,必然是既要抑制房价快速上涨势头,又要防止房价过快下跌,所以,我不认为今后房地产投资增速还会快速上升,制造业投资增速也将维持在低位。从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中国经济硬着陆,即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则企业和居民部门去杠杆,全社会杠杆率会被动下降;如果经济走L型,则全社会杠杆率仍会进一步提升。从具体的数据预测看,今年居民新增房贷估计超过4万亿,比去年增长60%以上,假如今后四年房贷零增长,即每年新增量维持在4万亿,则五年居民新增房贷就会达到20万亿,故到2020年居民部门债务率可能达到或超过60%(如果再加上其他消费贷)。如果政府部门的狭义债务率也从当前的40%左右提升到60%,那么,到2020年,仅居民部门和政府部门两项的债务率就提高40%;假定2016年全社会总债务率为270%(如前计算为272.5%),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债务率维持不变,那么,至2020年的总债务率将达到302%。窃以为,到2020年经济稳增长目标可以实现的情况下,总债务率超过300%是大概率事件。也就是企业“稳杠杆”目标实现的情况下,社会总杠杆率也得超过300%。假如企业稳杠杆难以实现,但每年的债务率增速由目前的9%左右降至今后平均每年5%呢?即按社科院口径——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率156%(2015年)计算,到2020年非金融企业的债务率水平增加43%,达到199%。则对应的全社会总债务率达到343%以上。综上所述,如果经济不出现硬着陆,则到2020年,全社会总债务率一定会超过300%,在企业杠杆率控制得非常好的情况下,300%应是下限,如果控制基本奏效,如把企业的债务率增速降至5%,则会达到340%左右的水平。如果失控,则债务率水平会更高。当然,从各国去杠杆的史实看,通常都是通过危机爆发的方式来去杠杆,这是最快速的方式,过程可能很痛苦。但长痛不如短痛,其实危机真爆发了,也不会太可怕,但一味去谋求“无痛疗法”,最终则不得不接受更大的痛苦。(李微信公众号lixunlei0722)欢迎定制腾讯新闻客户端“股票”频道,重要资讯,一网打尽!许家印、王石...这些地产业响的领军人,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跟他们面对面交流呢?快来腾讯证券官号(qqzixuangu)约吧!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eweliu]
热门搜索:
腾讯理财超市
同类产品年涨&27%
今年以来收益&13%
近1月涨&7.41%
7日年化收益&2.97%
本日热门资讯
一周热门资讯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房市去杠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