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社会保障与人口老龄化和老龄化社会保障与人口老龄化

老龄化的社会,房子会越来越不值钱吗?
来源:地产情报站(dichanqbz) 作者:QQ老师 本文观点不代表公众号立场
在11月份人社部发布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报告2016》中,则进一步的指出了中国目前面临的未富先老的尴尬局面。
未富先老的中国
先来看看这份报告。
报告中有一个“中国分地区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情况,全国平均水平是2.80,这意味着,全国平均每2.8个劳动力要抚养一位老人。
更让人不安的是,表格中的31个省中,仅有8个省的抚养比超过全国水平,剩下的23个省的抚养比均在平均值以下。而黑龙江尤其严重,抚养比仅为1.30,几乎相当于1个劳动力养1个老人。
从抚养比表格也大致反映了我国劳动力迁移方向。抚养比最高的广州,虹吸效应最强,人口净流入多,年轻人占比大,而东三省则是人口流出严重,老年人口占比大。
说到东北,新年伊始,毛振华的喊话视频又引发了“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讨论(具体事件大家自行百度)。
“投资不过山海关”这话一度成了盘旋在东三省上空的魔咒。从官方到民间,从媒体到自媒体,都对东北地区的衰落进行了反思。
这厢,东北经济还没来得及振兴,人口危机却已兵临城下。单以大学生群体为例,考上外地大学的,十个有九个毕业后不愿意回东北。而在东北上大学的,毕业后十个也有八个想往外走。从增长速度看,从2006年到2015年,东北地区年均增长率仅为0.21%。
在过去,东北也曾经是重要的人口流入地,“闯关东”至今仍然是许多人心中深刻的记忆。但人口净流入如今已成为历史。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时候,东北三省人口净流入36万,而十年后的“六普”则显示,东北人口净流出200万人。
在这样一个人口持续流出的地方,房价自然也成了无源之水。
截止2015年12月底,沈阳房地产库存2874万平方米,在全国29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库存高,人又少,房价自然是跌到惨不忍睹。2016年6月沈阳市新建商品住宅均价跌回5年前,只有6979元/㎡。
沈阳的楼市,就是东北的缩影,而东北楼市,也将是全国三四线城市的缩影。
从东北看全国,你会发现,我国现在的养老形势十分严峻,只不过大多数人没到达退休的年纪,还未能感受这种危机。
据统计,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突破了2.3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16.7%,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突破1.5亿,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8%。已经进入了国际规定的老龄化社会。
当下的中国,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白发中国。不仅如此,中国还步入了长寿时代,60岁以上老人的平均余寿已经超过20岁(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而且未来的人均寿命还会延长。
生活在中国的年轻人以后面临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政府的负担也会越来越重。此外,目前市面上,有一种说法流行正盛:
将来的孩子根本不缺房子,每个人都能从老人手中继承多套房产,住房会出现过剩。因此,房价受供大于求的影响,肯定会大跌。
事实真的会是这样么?房子真的会过剩么?并不会。
因为老龄化,并不代表着人就立刻死去。不是说爷爷奶奶到了60岁就把房子过户到孙子名下,腾出房子了,他们依然是要住房的。而且由于老龄化的发生,户数可能还会增加。
中国养老问题压力山大
未来会出现“乡村鬼城”吗?
面对严峻的养老问题,12月25日,保监会副主席在出席中国养老与健康保险50人论坛成立仪式时指出,中国作为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不能简单复制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
而且进一步指出,要推动商业养老保险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保监会官网截图)
如果把这些官方语言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说,个人养老不能完全靠政府,个人多买商业保险,多投资才是王道。
毕竟,到了“老龄化”现象严重的时候,政府压力不是一般的大。以日本为例。
我们都知道,日本已经进入了一个人类历史上未曾经历的超高龄化社会,整个社会已经失去了活力。从动态图可以看出,日本新生儿人口比例越来越小。
据日本总务厅的统计,日本现有人口,1亿2700多万,到2020年将降到1亿2400多万。而超过65岁的高龄人口却超过26.7%,到2025年将达到30%,每4名日本人中就有1位75岁以上的超高龄老人。
前不久,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先生写了一本书,叫《低欲望社会》,副标题叫“胸无大志的时代”。
在这本书中,他感叹道:日本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无论物价如何降低,消费无法得到刺激;经济没有明显增长,银行信贷利率一再调低,而30岁前购房人数依然逐年下降;年轻人对于买车几乎没有兴趣,奢侈品消费被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能打发就行。日本已经陷入“低欲望社会”。
日本的这一种无欲望社会,反映在社会的各个方面,譬如日本人没有炒房的欲望、没有炒股的欲望、没有结婚的欲望、没有购物的欲望,宅男宅女越来越多,谈恋爱觉得麻烦,上超市觉得多余,一部手机便框定了自己生活的所有。
为了缓解老龄化社会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本政府努力鼓励女性多生孩子,但收效甚微,而日本政府也不太接受大规模的外来移民——而其它一些低生育率的发达国家通过接纳移民来稳定人口数量。
人口的下降,高龄社会的到来,让日本政府为空置的房子发愁。
空房子如瘟疫般蔓延,“鬼城”越来越多
日本总务部2014年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全国住宅总量达6063万户,其中闲置空房820万户,也就是说,每七户住宅中就有一户空置。野村综合研究所表示,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空房比率将在未来10年提高到20%。
尤其是日本的一些农村地区,65岁以上的老人占大多数,空出来的房子越来越多,而另一边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首都圈的人口却又在迅速膨胀,和日本农村形成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对比。
东京都市圈人口密度及变化情况
东京都市圈内人口超过100万以上的城市有4个,人口在50-100万的城市5个,人口在20-50万的城市20个,人口在20万以下的城市93个。
从人口空间分布看,东京都市圈大致可分为核心区、近郊区和远郊区。核心区面积为621平方公里,人口为895万人,人口密度14412人/平方公里;近郊区面积为1566平方公里,人口为420万人;远郊区为11372平方公里,人口为2246万人。
东京爆满,乡村“鬼城”,这一现象可能将成为未来数十年困扰日本的怪病。
以房养老,是无奈也是现实
在中国的大多数农村,许多老年人的生活是单调的,他们的孩子都在外面工作,一年只仅仅回家几次看望他们。
前段时间和一位粉丝聊天,她说孩子结婚了在城市里买了房子,小两口的工资够上还房贷车贷的,看着都心疼,想帮孩子一把,又心有余而力不足,趁着自己还能动,以后也给只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挣点钱,减轻孩子们以后的养老负担。
中国的爸妈啊,总是这么让人心疼,全身心的扑在孩子们身上,全然忘了自我。
不止农村,繁华的都市,一辈子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中产阶级,拿出一辈子的积蓄为孩子买一套房,退休后靠几千元退休金度日,他们不敢生病不敢旅游。
现阶段下,“以房养老”是无奈,也是现实。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除了房产,所有投资和理财都是赌博。
现阶段下,我国的“以房养老”主要有以下4种形式,大家最熟悉的更多是“以租换养”这个形式。不少人靠着收租,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有人说,“以房养老”是个伪命题,你看日本,几乎人人都有好几套房子,空置房屋那么多,你卖给谁租给谁去?最后只能空置,形成资源浪费,赶紧把房子都卖了吧!
事实上呢,日本的“鬼城”多在农村地区,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首都圈容纳了大部分的人口,从东京的人口分布看,约1.4万平方公里吸纳了近3600万人口,房子易手流通频率远远高于农村,在供小于求的市场上,房价房租依旧坚挺。
对于那些说“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房价早晚会暴跌”的人来说,如果你能不考虑时间成本,时间线一直往后顺延,也许能看到房价大跌的一天,但有多少人能扛得住时间,扛得住纸币超发带来的物价、房价上涨呢?
2025年,中国老龄化达到和日本一样的水平,65岁以上的老人将占全国人口的30%,虽说太阳底下无新事,日本走过的路子中国也有可能走一遍,但在现阶段,中国养老问题还没走到日本这般境地,加上zf一直在努力打造‘中国特色小镇’,各个省也在积极吸引人才,中国房价暂时也不会像日本一样,农村地区“鬼城蔓延”。
换句话说,在中国,在可看的见的时间里“以房养老”的路子,没有大隐患出现。
房子是投资品,大家都知道,房地产已经深度捆绑了中国的经济,未来几十年的城镇化进程决定了房子是长期的稳健的投资品。今后几十年城镇化的推进,必定加剧城市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巨大分化。选择一座城比选择一套房更加的重要。
如何选择有资质的城市?首先你需要考虑的是,房子买了之后好租吗?当地二手市场是否足够成熟、活跃?人口流入和人口流出情况究竟如何?
只有对这些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不管是投资房产还是单纯的“以房养老”,最后的结果都不会糟糕。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应对老龄化当有“后天观”
关注新华网
  认识老龄化问题,我们要建立一种“后天观”:为了抵达明天,必须远望后天,否则明天只是又一个今天。
  据辽宁省老龄办近日公布的《辽宁省2017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末,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22.65%。这意味着,辽宁已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其实,不只是辽宁省,国内很多地方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老龄化困境。如何应对老龄化,成了当今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但围绕这一问题,很多人的观念还停留在昨天。历史证明,能否用明天乃至后天的观念来看今天的问题,才是找到答案的关键。
  那么,老龄化的昨天、今天、明天、后天指的是什么呢?我觉得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老年(old age)、老龄(aging)、全龄(all age)、超龄(surpass the age)。
  老年和老龄意义大不同
  首先,就老年而言,维基百科对其定义是,“老年,一般指生物的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即中年到死亡的这么一段时间”。这个定义很有普遍性,即以生命周期来界定老年。
  可以看出,老年一词不仅界定标准模糊,并且非常主观。它泛指的是生物从出现衰弱特征后到死亡前的一个阶段。
  那么何谓老龄呢?老龄,其实是一个外来词。1956年,联合国发布《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1982年维也纳第一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老龄”是指60岁以上的人。
  老年、老龄,虽只一字之差,但意义大有不同。老年按照生命周期划分,老龄按年龄划分。老年界定标准模糊,老龄界定标准清楚。老年一词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老龄一词更强调客观性。老年将人指向人生的最后阶段,而老龄只是将人指向人生的一个必经阶段。
  更重要的是,与以往的老年群体相比,今天的老龄群体更健康、更有活力。他们要面对的是20-3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社会生活问题。他们有能力,也不应被排除在社会主体之外。随着人数的增多、群体的扩大,老龄群体正成为社会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全社会今天和未来所要应对的老龄化,已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养老”问题。
  正因为此,重新认识和界定养老、老龄化、老龄社会也就成了当务之急。很多人提出,伴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以60岁为老龄的定义应该发生变化。日本2014年一项“你认为从多少岁算老龄”的调查中,近90%的人认为是“70岁以上”或“不能用年龄来判断”。
  用“后天观”看待老龄化
  人的寿命到底有多少?2016年,英国期刊《Nature》一篇文章称,人类寿命的自然限制约为115岁,最长寿的年龄可能是125岁,未来超过125岁的长寿老人出现概率低于万分之一。而美国《科学》期刊今年的一篇文章认为,人类寿命没有固定极限,超过105岁,人的死亡率将不会上升。
  既然人的寿命没有上限,那么老龄化的问题就不会停止。必须看到,平均年龄的增加,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今天,60岁是老龄,下一步可能70岁才是老龄;直到明天,我们将摒弃所谓低龄、老龄,将所有年龄的人群整合而非隔离起来;再到后天,我们不再以年龄为任何标准。这就是我想说的“全龄”和“超龄”。
  进入“全龄”,社会将重新认识各年龄人群的价值,不再有低龄、老龄之分。人在不同的年龄,会有不同的社会参与方式,产生不同的社会价值。小到购买手机,不会有所谓“儿童手机”或“老人手机”;中到买房装修,不用选择什么适小化或适老化改造;大到市政建设,不用考虑哪些设计是不是适合老龄群体。各种标准只有一个——适合所有年龄的人。社会要照顾的不是老龄群体,而是所有有需要的人。社会要发展,依靠的是所有年龄人群的集体贡献。
  而进入“超龄”,社会将发生全新的变化,人们以新的标准重新聚合起来,可能是兴趣,可能是思维方式等。
  到了那一天,我们再回头看今天的老龄化问题,会发现原来一切都是那么简单,那么顺其自然。因此,认识老龄化问题,我们要建立一种“后天观”:为了抵达明天,必须远望后天,否则明天只是又一个今天。从今天到明天很难,从后天到明天较易。因此,要应对老龄化,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起全新的“后天观”。(李佳 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
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攻坚困难,必须积极应对。谁都有老去的一天,关爱老年人就是在关爱我们自己。
全国老龄办最新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4亿,占总人口比重的17.3%,平均近4个劳动力扶养一位老人。
要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要有丰富的精神食粮。老年人偏爱的读物类型包括时事政治、医疗保健、社会人文、历史传记、烹饪园艺等。做好老龄化社会的人才储备-光明日报-光明网
您想去哪里?
06版:两会特刊
&& 往期回顾 & && &
做好老龄化社会的人才储备
作者:张凤宝
《光明日报》( 日&06版)
&&&&人物素描:郭红松
&&&&【代表委员手记】&&
&&&&张凤宝委员(天津大学副校长)
&&&&最近几年,我很关注养老问题,每年均有与“养老”有关的提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社会力量增加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供给”,我感觉很振奋。
&&&&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3亿,占总人口的16.7%,其中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8.3%,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的51.3%。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供的数据预计,2020年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
&&&&如何照顾好这些老年人,使他们能健康、幸福地生活,不仅是其子女的责任,更是国家的责任。党和政府非常关心老年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相继出台,为保障老年人权益作出了顶层设计和细致部署。
&&&&但养老工作特别是养老服务需要人来干。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明显短缺,已成为中国养老服务行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同时,虽然我国部分高校培养了一批老年学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但他们主要是从社会学和人口学角度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属于研究型人才,且在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需要。
&&&&因此,从长远来看,要加快发展我国的养老服务业,必须培养一大批较高层次、熟悉了解老年学学科、热心老年事业管理、对老年人群充满爱心并愿意为他们服务的专业人才。为此,建议国家选择不同类型的高校,如综合型大学、医学院校等,先行试办“老年服务管理”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逐步组建教师队伍,明确培养目标,完善教学计划,编写适用教材,站在做好人才储备的战略高度,着力培养一大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落实老年人群服务与管理工作,以适应我国快速走向老龄化社会的需要。
&&&&解决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不足的问题,则应继续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培训,精准培养复合型人才。政府有关部门应为下岗人员提供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为养老机构和家庭服务保驾护航。同时,应进一步畅通基层护理人员的上升通道,明确其职业前景,给予相应的工资待遇,赋予规范的执业权利和责任义务等。此外,我们还应为家庭服务行业工作人员,包括养老护理员、医院护工、育婴师、月嫂、保育员等提供劳服咨询、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参与、推动护理员职业管理体系规范建设,明确服务范畴,为机构、医院、家庭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保障。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光明网版权所有背景资料: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
背景资料: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
04月03日 15:2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增加到2000年的8811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为6.96%,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性别间的死亡差异使女性老年人成为老年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
  迅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与人口生育率和出生率下降,以及死亡率下降、预期寿命提高密切相关。目前中国的生育率已经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人口预期寿命和死亡率也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随着20世纪中期出生高峰的人口陆续进入老年,可以预见,21世纪前期将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最快的时期。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发展老龄事业的工作格局。国家成立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确定了老龄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政策;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制定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把老龄事业明确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城市初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和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实行以土地保障为基础的“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许多地方还对救助贫困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采取了特殊的措施。
  老年服务事业发展迅速。中国政府修订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城市道路和建筑物障碍设计规范》等相关条例,方便老年人的居住与出行。社区卫生站、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学校、老年休闲广场等老年服务设施逐渐增加,服务老年人的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来源:中国网)
&&来源:CCTV.com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专家:未来社会要照顾的不是老龄群体 而是有需要的人|老龄化_新浪财经_新浪网
专家:未来社会要照顾的不是老龄群体 而是有需要的人
专家:未来社会要照顾的不是老龄群体 而是有需要的人
  应对老龄化当有“后天观”
  认识老龄化问题,我们要建立一种“后天观”:为了抵达明天,必须远望后天,否则明天只是又一个今天。
  据辽宁省老龄办近日公布的《辽宁省2017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末,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22.65%。这意味着,辽宁已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其实,不只是辽宁省,国内很多地方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老龄化困境。如何应对老龄化,成了当今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但围绕这一问题,很多人的观念还停留在昨天。历史证明,能否用明天乃至后天的观念来看今天的问题,才是找到答案的关键。
  那么,老龄化的昨天、今天、明天、后天指的是什么呢?我觉得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老年(old age)、老龄(aging)、全龄(all age)、超龄(surpass the age)。
  老年和老龄意义大不同
  首先,就老年而言,维基百科对其定义是,“老年,一般指生物的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即中年到死亡的这么一段时间”。这个定义很有普遍性,即以生命周期来界定老年。
  可以看出,老年一词不仅界定标准模糊,并且非常主观。它泛指的是生物从出现衰弱特征后到死亡前的一个阶段。
  那么何谓老龄呢?老龄,其实是一个外来词。1956年,联合国发布《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1982年维也纳第一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老龄”是指60岁以上的人。
  老年、老龄,虽只一字之差,但意义大有不同。老年按照生命周期划分,老龄按年龄划分。老年界定标准模糊,老龄界定标准清楚。老年一词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老龄一词更强调客观性。老年将人指向人生的最后阶段,而老龄只是将人指向人生的一个必经阶段。
  更重要的是,与以往的老年群体相比,今天的老龄群体更健康、更有活力。他们要面对的是20-3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社会生活问题。他们有能力,也不应被排除在社会主体之外。随着人数的增多、群体的扩大,老龄群体正成为社会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全社会今天和未来所要应对的老龄化,已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养老”问题。
  正因为此,重新认识和界定养老、老龄化、老龄社会也就成了当务之急。很多人提出,伴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以60岁为老龄的定义应该发生变化。日本2014年一项“你认为从多少岁算老龄”的调查中,近90%的人认为是“70岁以上”或“不能用年龄来判断”。
  用“后天观”看待老龄化
  人的寿命到底有多少?2016年,英国期刊《Nature》一篇文章称,人类寿命的自然限制约为115岁,最长寿的年龄可能是125岁,未来超过125岁的长寿老人出现概率低于万分之一。而美国《科学》期刊今年的一篇文章认为,人类寿命没有固定极限,超过105岁,人的死亡率将不会上升。
  既然人的寿命没有上限,那么老龄化的问题就不会停止。必须看到,平均年龄的增加,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今天,60岁是老龄,下一步可能70岁才是老龄;直到明天,我们将摒弃所谓低龄、老龄,将所有年龄的人群整合而非隔离起来;再到后天,我们不再以年龄为任何标准。这就是我想说的“全龄”和“超龄”。
  进入“全龄”,社会将重新认识各年龄人群的价值,不再有低龄、老龄之分。人在不同的年龄,会有不同的社会参与方式,产生不同的社会价值。小到购买手机,不会有所谓“儿童手机”或“老人手机”;中到买房装修,不用选择什么适小化或适老化改造;大到市政建设,不用考虑哪些设计是不是适合老龄群体。各种标准只有一个——适合所有年龄的人。社会要照顾的不是老龄群体,而是所有有需要的人。社会要发展,依靠的是所有年龄人群的集体贡献。
  而进入“超龄”,社会将发生全新的变化,人们以新的标准重新聚合起来,可能是兴趣,可能是思维方式等。
  到了那一天,我们再回头看今天的老龄化问题,会发现原来一切都是那么简单,那么顺其自然。因此,认识老龄化问题,我们要建立一种“后天观”:为了抵达明天,必须远望后天,否则明天只是又一个今天。从今天到明天很难,从后天到明天较易。因此,要应对老龄化,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起全新的“后天观”。
  □李佳(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彦丽
文章关键词:
图文直播间
视频直播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龄社会定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