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的美育理论中可以借鉴国外哪些理论

但是,聂先生关于中国古代美育思想产生于春秋早期的说法是我们所不能赞同的。我们认为中国古代美育思想观念的觉醒应该可以上推到西周初期。聂先生认为,春秋时代,由于“礼坏乐崩”,礼乐仪式化、形式化,引起了一些贤士大夫和王国乐官纷纷说礼论乐,阐述礼乐的性质、功能,对一些古老观念如“礼”与“乐”、“和”与“同”、“美”与“善”等进行了具有审美教育意义的发挥,从而构成了中国早期的审美教育思想,对儒家美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15但一般所说的“礼坏乐崩”主要集中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与前5世纪之交方告完成,也就是说“礼坏乐崩”只是到春秋战国之交才变得激化起来。16因而,春秋时期(当然主要是前、中期)与其说是“礼坏乐崩”的时代,毋宁说是西周礼乐文化衰落的时代。柳诒徵曾指出:“西周之政教,至春秋时,有相沿而末变者,有蜕化而迥殊者。”这个“相沿而未变者”,主要就是礼乐教化观念。“故知春秋诸人,实以近于西周,渊源有自。故所持之见解。所发之议论,均以礼为最要之事也。”因而,春秋文化与西周文化有很强的连续性.“春秋者,直接于礼教最盛之时代之后一时代也,又由礼教最盛而渐趋于衰落之一时代也。”17春秋时人的说“礼”论“乐”,渊源于西周礼乐文化,在整体上仍属于西周礼乐文化范畴。因而,这一时期所出现的比较自觉的美育思想应该是西周初期美育观念的反映或延续。

“先王乐教”作为中国上古不自觉的美育传统始终是与原始宗教、巫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古籍关于“先王乐教”的追述中,“乐教”的宗教功能始终居于中心地位,传统“礼”、“乐”、“舞”等原本就是原始巫术、宗教祭神祈福的基本仪式。正因如此,它虽然客观上具有美育意义,但始终处于不自觉状态,没有发展出自觉的美育观念。吕思勉先生曾指出:“盖迷信深重之世,事神之道必虔,故礼乐之具必设。其后迷信稍淡,则易为陶身淑心之具。”18

“礼乐”之成为“陶身淑心之具”应该是“迷信稍淡”之后的事。研究表明,殷商时期的宗教仍处于原始的自然宗教阶段。上帝是殷人信仰的最高的神,但“殷人创造的上帝并不单是降福于人、慈悲为怀的慈爱的神,同时也是降祸于人、残酷无情的憎恶的神”19。即使殷人的祖先神,可能也和上帝一样是既可能降福、又可作祟的意志莫测的神灵。这说明,殷商的神灵观念还没有充分人格化,上帝包括祖先神与人世的伦理生活还没有发生关系。“殷人的天神观念不能很好地起到维护统治的作用,并没有发展成为能代奴隶制的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20因此,殷商时期虽然祭祀礼仪非常发达,并且已从原始的“礼”、“乐”一体状态中分化出来,但却没有发展出自觉的“礼”的观念,乐舞及诗歌虽然不再是容纳一切的事神仪式,但仍然是基本的事神方式。因而,这一时期的美育活动也仍然处在不自觉阶段,没有发展出自觉的美育观念。

关于中国古代美育思想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 共有11页,您还有7页没有浏览

}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民主主义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第一位明确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显著特点,也是他对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特别是他提出的美育思想让他成为了近代中国首倡美育的先驱者。本文就蔡元培先生美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做简要的论述。一、蔡元培美育思想的来源及含义蔡元培深受康德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影响,他接受康德的哲学思想是为了改良近代中国的教育和社会。蔡元培的思想其实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产物,然而传统教育却日渐显示了它的没落和颓废,因此,作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教育家的先驱之一,蔡元培就从国外吸收新的思想来改良传统。康德美学是其二元论先验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产物和终结。康德把世界分成现象界和物自体,认为人只能认识现象界,不能认识物自体... 

一、小引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在其教育思想中尤具特色,代表了我国近代爱国主义知识分子的良好愿望,得到了当时新文化知识分子的拥护和推崇,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史上最显著的理论成就,有着不可低估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他的美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他试图通过教育培养高尚的全面发展人才,改变落后的国民素质,“教育救国”,使我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初衷。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美育的本质和特征、美育的意义和功能、美育在教育结构中的位置、美育的实施以及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其中,“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一直是学术界所关注的命题。目前学界关于“美育代宗教”命题的研究,大致可归为两大方面:其一,立足于不同的学科角度,围绕“美育代宗教”的内涵、历史价值及其现实意义展开研究与探讨,较具代表性的有:(1)立足于美育学的研究,如杜卫等人,杜卫将蔡元培“美育代宗教说”的实质... 

蔡元培先生——我国近代美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在对传统美育观的扬弃过程中,以及对于西方美育的借鉴当中,以民主主义的思想自由原则为总纲,通过中西美学文化的比较研究,逐步形成了美育思想兼容中西的理念。处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近现代,蔡元培作为杰出的中国学人之代表,在引入西方美育理论的背景之下,开启了与封建传统美育观截然不同的全新进程。蔡元培提出了以培养完全人格为目标的近代社会美育观,他给予美育以独立的学科地位,强调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实施美育,并提出“完全人格说”的美育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过,在以往关于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关注的是他的“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这固然是抓住了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真谛,但是对于蔡元培具体的美育思想内涵的把握却有所忽略。本文正是针对关于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研究现状,对其“完全人格说”的美育观进行深入的阐释和探索。蔡元培“完全人格说”产生的社会文化背... 

蔡元培的美育理论和实践是我国现代美育的源头。但到目前为止 ,对蔡元培美育理论的研究仍存在较大的分歧 ,这些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蔡元培的美育主张应包括哪些内容 ,应如何归纳表述。第二,蔡元培是否有系统完整的美育思想 ,是否仅仅有个别的、零散的美育观念。本文认为 ,蔡元培的美育理论主要包括蔡元培对美育的本质作用、内容方法和美育与科学的关系及以美育代宗教等方面的基本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尽管缺乏一种外在的逻辑推演体系 ,但是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 ,形成了一种相对完整的美育思想体系。一、美育的本质对美育的本质 ,蔡元培是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方面来界定的。“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 ,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1]这个定义 ,对美育的内涵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界定 :其一 ,美育的上位概念是教育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 ,是说美育本身也是一种教育 ,但它是在科学的美育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因此 ,缺乏美育理论指...  (本文共3页)

人本主义,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核心、为目的,注重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和人自身的价值,内在体现为一种理想、价值和信念,表达了人对更加完美的现实生活和人生状态的向往以及追求;外在体现为人能够自由决定自己活动的目的和方向。人本主义的这些内涵决定了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首先,人本主义注重的是人的目的性,其目的性体现在它关注人性的全面发展,是一种关于人的内在诉求与外在需要的平衡。人性的全面发展要接受外界的全面的培养以及自我修养。第二个特点,即人本主义体现在人的一切活动中。人在经历了各种活动对其进行的培养和锻炼之后,才能够实现健全的人格和人性的全面发展,这个过程又被称为人本主义的第三个特点,即实践性。总之,人本主义就是通过与人联系密切的实践活动来培养人的健全人格,实现人性的全面发展。人对自身生活世界的不断改善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是人本主义的集中体现,人的一切活动也是直接或间接的以此为目的,所以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人自由与全面发展的途径。由...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西方的美育理论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