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呼吸方法用哪种呼吸方法好

打太极的时候呼吸是关键,只有气力结合,打起太极才不会感到疲惫,相反会感到越来越轻松。一个完整套路演练则必须自始至终调整好呼吸与动作的关系。配合不当会导致,体力不支,动作不到位,出现大喘气,连贯性下降,动作杂乱无章。一般来说,练习时呼吸与动作配合的要领是:在起身、屈臂、手臂向内收合、蓄劲时,采用吸气配合:动作在下蹲、伸臂、蹬脚及手臂向外开发、发劲等时,采用呼气配合。太极拳呼吸之道,主要是气沉丹田,鼓荡丹田内息,以与连绵不断之动作相应,是一种注重内功的拳术。接下来为大家介绍几种呼吸方法。

初级阶段一般使用自然呼吸法,又叫混合式呼呼吸法。是平常生活中,走路,跑步,跳跃时候的呼吸方法。呼吸不随着动作变化而变化。自然呼吸法是在练习太极的时候不加任何勉强或干扰的呼吸形式。初学者为了记住太极拳的动作规格、路线、方法和要领,已无法在人体生理方面再做任何要求.此时他们在练习过程中只能获得一种感性认识.对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并不完全理解。除此之动作时常会有停顿,不能一气呵成。但是在刚开始接触太极的时候自然呼吸法有助习拳者领悟动作要领,掌握招式。

有了自然呼吸法的基础,第二种腹式呼吸就是在呼吸时横膈膜运动.腹部随之起伏,是以膈肌活动为主的呼吸方式。从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来说.腹式呼吸能增大肺活量,也正是这种呼吸方式,才能表现出太极拳的柔、匀、细、长,才能使太极拳在动作配合上协调。通过意识导引呼吸,将气缓慢地传送到腹部脐下,使腹部任其自然地起伏鼓荡。相比起自然呼吸法,这种呼吸法更深长、腹部的松紧起到了传递劲力的作用。

最后就是胸式呼吸法了,主要是让吸进去的气充满胸廓,使得胸廓外张,同时两肩也向上抬升以帮助胸廓扩张.外界空气压入肺内而完成吸气。呼气的时候,将填满胸腔之气排出,完成呼气。在太极运动过程中,要求练习者的动作要符合太极拳的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等特点。胸式呼吸法更主要的是利用开合提沉,来达到气化劲。

总而言之,太极不管到达哪个阶段,入门也好,提升也罢。呼吸这一门课程从始至终都不能落下,太极拳学会呼吸也就学会了一半。呼吸也像是在打基础,循循善诱,天道酬勤。不断的实践练习,结合自身特点总会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一套呼吸方式。

}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练杨氏太极拳时,如何掌握呼吸要领,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由简至繁,循序渐进。初期可以采用最简单的自然呼吸,不要过多考虑呼吸问题。在盘好拳架、练好行拳、练好用意以后,在熟练掌握“以意行拳”的基础上,才可把一部分意念转移到调整呼吸上面来。切不可以操之过急。

2、深长细匀,缓慢轻柔。太极拳行拳的呼吸,比人们平时的呼吸要求更平和、徐缓、均匀、深长,达到吸之轻轻,呼之绵绵,没有闭气、憋气、向下压气、强提拉气和用劲逼气的现象。

3、腹式呼吸,通畅自然。太极拳行拳时要用“腹式呼吸”,把人们后天的胸式呼吸,还原为先天的腹式呼吸。要求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收缩,这是顺腹式呼吸。与此相反,就是逆腹式呼吸。两者各有利弊。传统太极拳多数流派是主张采用逆腹式呼吸的,但逆腹式呼吸难度较大,它要求练拳者胸腹横膈膜有较强的升降能力。我们可以先练顺式,再练逆式。经过一段时间呼吸训练,行拳时慢慢习惯腹式呼吸了,进而娴熟到不用意念控制,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呼吸方式了。

4、拳势呼吸、阴吸阳呼。行拳时拳势动作是一阴一阳为一势,即一个动作变化周期;而人体呼吸是一吸一呼为一息,即一个呼吸变化周期。对于养生太极来说,两种周期应尽可能做到一致并且同步。在一个拳势动作周期中,能量积蓄阶段,属阴,为吸气;能量释放阶段,属阳,为呼气。拳势呼吸就是要求呼吸状态与练拳姿势变化相互结合,从养生健身的角度出发,练拳的速度节奏应该按照人体自然呼吸的快慢来进行调整,这是“动作配合呼吸”的原则。行拳时要求动作与呼吸的配合非常协调,做到阴吸阳呼,收吸发呼,起吸落呼,合吸开呼。

5、以意领气,循经导引。练拳时由意识支配呼吸,意到气到。吸气时,意念气由四肢归合于丹田,内气得以收藏;呼气时,意念气由丹田运行至四肢,能量用以发放。按照人体十二经络路线和具体动作要求进行循经导引,可使气满丹田,并以丹田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来回鼓荡,具有疏通全身经络、活血行气、养生健身的目的。

太极拳呼吸法的掌握与运用

太极拳神、意、气,是构成其内功的三大要素。其中气与呼吸法,既是练好内功,又是学好拳架的重要因素,它对整体技术的提高和身心健康至关重要。拳论说:“能呼吸然后能灵活”。那么,练拳时应循序渐进,分阶段修炼,掌握与运用好呼吸。   一、自然呼吸阶段。“自然呼吸”即人的本能呼吸方式。初学或习拳两三年者均应采取此种呼吸方法。修炼太极拳时,按自己平时的习惯,自然呼吸,不必受动作约束。动作时,当吸则吸,当呼则呼,一切通畅自然。这一阶段意气形的技术特点是“重形不重意”,“练形不炼气”。如过早的关注呼吸配合动作,易出现憋气,对健康和学动作不利。本阶段,应着重用心把握好动作规格,把动作学准确,将功架学扎实,打好形体基础,这是学好拳的关键一步。 二、意识介入呼吸阶段。是指在自然呼吸习拳的基础上,意识适当介入呼吸与动作的配合。本阶段,拳架应比较熟练,打拳完整协调,连贯圆活,和谐流畅不“断劲”。这一阶段,意气形的技术特点是“以意导体”,“以体导气”,“开关利气”。形成“先外后内”,“以外导内”之拳势。这时,意识能够主导整体动作的部分要素,大脑皮层可以兼顾呼吸运动,在意识的引导下,对一些简单和开合明显的动作以呼吸配合。呼吸时,采用“腹式深呼吸”方式,每式动作开始时吸气,动作完成时呼气,即“开吸合呼”。并在套路中逐步增加呼吸配合动作的比例。进而,按动作要领,反复修炼,以形体引导,促关节经穴开启,达内气流注,使呼吸与动作自然结合,初步形成不完全的“拳势呼吸”(这时,意、气与劲、形还不够协调统一)。本阶段,仍不要太注重呼吸配合动作。正确的做法是,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切记“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三、拳势呼吸阶段。“拳势呼吸”是指呼吸与动作(肢体的展收、劲力的蓄发、攻防意识的表现等)紧密配合的呼吸运动,是习拳达到一定程度自然形成的一种呼吸方法。本阶段,动作已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动作规范,已由“以外导内”,达“以内引外”的拳法要求。这一阶段,意气形的技术特点是“以意御气”,“以气运身”,“重意不重形”。这时,意识已是主导整体动作各要素的主帅,在意识支配导引下,形成呼吸配合动作,动作导引呼吸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了“意到气到,气到劲随”、“内外相合”,与神、意、气、劲、形相统一的,有序的完全拳势呼吸。呼吸要以鼻吸气,以鼻呼气或口鼻同时呼气,不可用口吸气;呼吸要深、长、均、细、缓;呼与吸交换时,有个似停非停,似感弧形的短暂过渡。此时,呼或吸要柔缓、轻细、圆滑地自然换接。呼吸的基本形式是“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呼吸的基本规律是:动作时肢体上举,后收时吸气,向下向前时呼气;胸腔舒张时吸气,胸腔收缩时呼气;随劲力蓄收时吸气,随劲力发放时呼气。在发明劲时,一般采用“腹式逆呼吸”法,先借气蓄力,再以气催力。即结合肢体动作,吸气聚力于丹田;发力时,借助呼气催促,将内蓄的气感、劲力爆发出去。本阶段,以拳势呼吸为主,自然呼吸为辅(起调节作用)。太极拳不是按呼吸规律编排的,呼吸与套路结构不可能处处相配合。练拳时,绝不能因动作而限制呼吸。应铭记“气以直养而无害”。

调整呼吸使丹田和命门外突,再松下。可通过拉胯,运杆,站桩快速达到。太极拳单纯地追求某一方面,都很难达理想效果。拳论中的要领是练拳者追求的方向,等Q

}

      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平时大多是采用胸式呼吸,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自然呼吸。由于自然能呼吸肺部的运动量较小,呼吸不彻底,起不到很好的心肺锻炼功能。所以很多运动都强调腹式呼吸,也就是深度呼吸。太极拳也不利外,非常注重呼吸运用和练习。 练习太极拳到一定阶段都会强调腹式呼吸运动。

      太极拳的腹式呼吸运动,指的是在太极拳运动时所采用的腹内气机聚合与鼓荡,构成了以腹式呼吸为主体的腹内气机腾然的运动方式。从而促进腹部松静与内气的团聚能力,以求尽快进人“出肾入肾”的最佳状态。太极拳的腹式呼吸相比其他运动的呼吸方式,有共同特点也有它的不同之处。

      腹式呼吸方法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人体吸气时,小腹向外鼓起,呼气时腹部向内收敛,这种呼吸方式称为顺呼吸;另一种是人体吸气时,小腹随着内气纳入,向内收敛,呼气时随着气机沉降于小腹,小腹同步聚合而微有沉意,一般称之为逆呼吸。前者多用于初级架,后者多用于提高架与功夫架。

      太极拳的腹式呼吸运动,是修炼身体内部气息和增强元气的主要手段。它来源于古代时期的导引术和吐纳术,二者在我国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早在我国公元前的《老子》《孟子》《庄子》等著作中就有所论述。西汉初年淮南子刘安创编了一套“六禽戏”,东汉末年又经著名医学家华佗改编为“五禽戏”,这些都是内功和气功的鼻祖,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与前提。

      所谓导引,又称为道引,就是通过运动肢体,从而达到形神协调的健身方法,属于古代气功中运动的范畴,:“导气令和,引体令柔”,这既是导引术中的要点所在,又是太极拳运动过程中“以形导气”的必经之路。

所谓吐纳,吐为出,纳为入。吐纳指人体之内的气与劲出入,原是人体的先天本能,也是古人说的“人在气中生,气在人中行”的自然现象。《庄子》刻意篇有云:“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己矣。此导引之事,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由此可见,炼气与导引、叶纳之术密切相关,以呼吸而炼之求得腹内浑浊之气随呼而吐出,清新的太和元之气随吸而纳人体内,从而达到吐故纳新和壮大内气的效果。

      由此不难看出,太极拳的呼吸方法与气功的呼吸方法是同出一源的,不过太板拳要求的是“动中求静,静犹动”’姿势繁复,同时还要求动作规范而准确,进行以形导气的周身运动。为此,要求初学者首先要把外形姿势大体记熟后练习准确,使动作连贯起来,呼吸可以光求白然,只须“意想腹部”地聚合就可以厂,待拳架纯熟以后,再配合练习呼吸。

 一般的气功,则是在静中求功的基础上,姿势单纯,方法也比较容易掌握,所以从练习的一开始就可以讲究“调息”“意守”和“息调”等。此外,气功的呼吸频率等和太极拳的呼吸方法在缓、匀、细、柔、均的程度上,要求是一致的但是,气功的呼吸(一呼一吸)一次可以长达一分多钟,而太极拳的呼吸,则要求随着动作的开合、催领和传递旋转,及其姿势的起、承、转、落或折叠蛹动同时与呼吸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调整呼吸的节奏和频率,促使体内的气息增加与充盈。换句话来讲,太极拳动作中呼吸如果过于缓慢则会导致气机呆滞、身体僵硬,关节转动不灵,来脉转关不真,很难使动作做到松柔圆活。所以拳论有云:  “在气则滞,在意则活。”

      太极拳的腹部呼吸运动,更有助于打通脉络调节神经,使内脏在运动中起到气机摩荡和肢体的自身按摩作用,这样气血能够达到畅通无阻,促进新陈代谢的完成,同时调整全身窍位和毛发孔的同步呼吸,进一步使动作与呼吸自然协调配合,从而增强身体内部气息的凝聚力和运转能力,渐悟“表里一致,形神兼备”的情与境。

太极拳的呼吸方法,主要以腹式呼吸运动力主,其中腹式呼吸分为顺呼吸和逆呼吸两种方法,二者都是“以意调息”的呼吸模式,同时都在借助体内横隔膜的升降过程与背胸及腹部肌内的弧形松沉和蛹动旋转相配合,引导气息向脐内和命门之问(即丹田)的神经网络凝聚,产牛冲震现象,使“命门火常炊、肾上腺素常旺”;从而促进腹内气机的腾然之势,加强血液循环的能动性,改善体内物质分泌方式,有利于助长内气的潜转能力和增强身体素质,对防治慢性病也有很大的帮助。

      太极拳的呼吸方法要求十分严谨,它是根据功夫的精进程度与不同层次阶段,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

      2.动作与呼吸相配合阶段:手足上抬时为吸,下落时为呼;动作合时为吸,开时为呼:

      此外,太极拳关于论述呼吸方法的主张,还有“虚领顶劲”“准头纳气”“腧口纳气” “皮毛要攻”“气沉丹田”,“气意鼓荡” “出肾入肾”和“气遍周身”等说法。

      虚领顶劲:要求头部的前顶与后顶之劲—“起微微向上领起,在百会上方碰在一起合住劲,领起周身精神,使脖后两条大筋竖直(两条大筋中间的无筋处是中气的主要通道),同时松紧得当,不可硬向上顶,谨防头颈信滞。

      准头纳气:准头位于鼻尖正中微下方,注意此处纳气则会心作鼻孔吸气,有助于上丹田的气机纳收与潜转,并能促进心气下沉积横脑膜的下降效果,有利于中气的团聚与潜转。

      腧口纳气:在松肩垂肘、含胸塌腰和束肋合腹及负阴抱阳的基础上,利用命门吸肚脐呼的方法,引导脊背诸腧(穴)口随着身体动作的开合,同时张驰、吞吐有序,以助背部阳经之气上运,促使牵动往来气贴背的完成。

      皮毛要攻:所谓攻,就是竖的意思,是指在全身肌肤放松缠绕运动过程个,使卫气增强,周身毛发进然竖起,并引导毛孔随着周身肌肉的松动缠绕及动作的开合和呼吸的过程,有弛张吞吐之感觉,形成了太极拳毛孔呼吸的能量。

      气沉丹田:是指身桩端正,中气贯串,腹实胸宽,用意识引导呼吸,息息归根,似乎有内气徐徐送往腹部与命门之间(前七后三)的感觉,决不可使力硬压小腹,但又要做到束肋合腹,确保以意行气(身功、心静、意专、气敛、神舒)十分自然。

气育鼓荡:是指腹式呼吸运动中,利用横隔肌的升降活动,引导肺部和腹肌有规律地收缩及舒张,以便调整腹体的聚合达于自然化的需要,逐渐形成腹内“气机鼓荡、腾然有序”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腹内之气充盈后,向命门形成冲震作用,任督二脉之气方能做到升降协调自然。与此同时,注重周身的旋转、蛹动及动作的开合与呼吸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些都是用于加强丹田的运聚能力,从而达到循序渐进,决不可急于求成,以防产生弊病。

      出肾入肾:这本是描述丹田气机克盈后的运聚表现,在腰劲旋转的基础上,利用肾气滚动为主要动力,以双腰隙为出入劲的门户,同步互相催领传递,引导两肋部像鱼鳃一样开合、吞吐、转动。  

气遍周身:是指在掌握气沉丹田和出肾入肾的基础上,随着肢体动向的错综(两卦)交换,促使呼吸与身体内部气机潜转协调一致,元气充盈,肾气增强,中气的旋转幅度加大,渐悟“气遍周身不稍滞”的感觉。

太极拳所采用的腹式呼吸方法,要求气机向下沉降,同时与动作自然配合,使呼吸逐步做到“深、反、细、均、缓、柔”.从而达到吸气时“气结中亩”,呼气时“气聚中穴”,保持“胺实胸宽”的状态,即把胸部由于运动而引起的散乱之气和紧张状态运转到腹部,待气机聚合后冲震命门,使胸部宽舒,腹部松静丽又充实。这对保持肺组织弹性、发展呼吸肌的机能、改善胸廓活动度、增加肺活量、提高肺脏的通气和换气及血液的吸氧(气)功能都能起到良好的作构。因此,常年练习太极拳的人,呼吸频率会减慢,呼吸差和肺活量都比一般人大,出于练拳时做到了息息归根、意在丹田,因此,运动时汗流而气不喘,是一种难得的增氧(气)运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的呼吸方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