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彝良苗族花山节的农村土地种什么比考烟收入经济更高。那个有更好项目或许合作。联系我

6月16日至18日,云南永善·马楠2018年苗族花山节活动在永善县马楠乡举行。活动为期三天,内容丰富多彩,百人芦笙舞、千人露营、长街宴、苗族蜡染刺绣作品展、文艺比赛、斗牛、斗羊、接麻、苗族服装展、射弩、三人拔河、篮球、草场足球、滑草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精彩上演,共吸引了省内外游客6万余人次前来参与,拉动了马楠乡及周边地区的餐饮行业、服装服饰、水果经营商店、特色小吃等服务行业的发展。

活动期间,来自贵州威宁,四川宜宾、凉山州,昭通大关、彝良,昆明寻甸等地数万名游客齐聚马楠,在马楠乡大草原上彩旗飘扬,人流如潮、热闹非凡。马楠乡及周边地区从事餐饮业、服装服饰、水果经营、特色小吃等个体经营户在统一规划的区域搭建起临时帐篷,经营起农家饭、特色小吃、民族服装服饰等。种类繁多又独具特色的美食和苗族绚丽的服装服饰、蜡染刺绣商品吸引了广大游客的消费。由该乡旅游专业合作社承办的长街宴更是人客爆满,接待餐饮2800余人次,营业收入达7万余元,滑草体验、射弩体验、骑马体验、自驾游营地住宿及千人露营等共计收入2万余元。

据统计,参与这次活动的主食餐饮、特色小吃共52家,水果摊点68家,服装服饰、百货经营销售店(摊点)79家,辖区内旅店和羊槽、老铁厂家庭住宿共40余家对外营业,共拉动餐饮、服装服饰、水果、百货、住宿等各项营业收入达400余万元,实现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达600余万元。(作者:文|吴昌鹏 图|张俊、刘道国)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

图为云南彝良龙安乡苗族花山节上,几名苗族妇女在进行背水比赛 彭洪 摄

图为云南彝良龙安乡苗族花山节上,一位苗族民众正在射驽 彭洪 摄

图为云南彝良龙安乡苗族花山节上,苗族姑娘在敬献“拦门酒” 彭洪 摄

中新网昆明8月30日电(杨华伟 彭洪)30日,一场主题为“飞歌纵舞花山节,别样风情木椿沟”的苗族花山节庆典在云南彝良龙安乡举行。

一大早,苗族儿女就换上节日的盛装,聚集到山间空地上欢庆苗乡一年一度最为盛大的节日。小伙子跳着芦笙舞,姑娘们则用牛角杯盛着自家酿造的美酒,唱着“拦门调”、敬酒歌,为每一位前来参加节日的宾客敬献“拦门酒”。

独具民族特色的体育比赛成为现场最吸引人的活动,在射弩现场,一个个苗家儿郎屏气凝神,专心的向数十米外的靶子射击; 而在另一边的进行的背水比赛则是掌声不断。只见几名苗族妇女,将一根绳子往水桶的腰部一勒,就轻巧的将水桶背了起来快步向终点跑去。一位苗族老人告诉记者,苗族主要生活在海拔较高的山区,以前喝水都是靠人工到临近的水源点去背水。这几年通了自来水以后,背水就成了节日上的一项娱乐活动。

除此之外,苗族的文艺汇演、穿针比赛、爬山比赛等也吸引了许多宾客的目光。一些游人还忍不住参与其中,亲身感受苗家风情。

据了解,苗族是彝良县主要少数民族之一,有5万余人。而花山节又称“踩花山”或“立秋节”,是苗族的传统喜庆节日,每年农历的立秋令或七月半,苗家村寨都会选择较近的山间空地举行庆祝活动,载歌载舞,十分热闹。(完)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视频哦,土豪随意!

昭通市盐津县庙坝镇红碧村黄秧林社,位于云南省的东北部,距昆明437.7公里、昭通130公里、盐津县城55公里。地处彝良县东北部与盐津县西南部的交界处,海拔1600米。这里常年雨量充足,农特产品主要笋子,腊猪脚,农业种植以玉米、土豆为主,森林覆盖面积广,有着丰富的野生天麻、重楼等名贵中药材。

盐津县庙坝镇红碧村分别住着两个支系的苗族村寨黄秧林社和龙洞湾社,居住着白苗、大花苗,两个苗族支系。

五月端午(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苗族的重要节日花山节亦称踩花山。

每年的五月初五两个苗寨的苗族同胞和当地的汉族同胞们都会聚在一起,一同载歌载舞庆祝花山节。

下面随着我们的镜头一起走进庙坝镇两个苗寨多姿多彩的花山节。

天刚明,王社长就起来洗漱好,穿上苗族的盛装拿起芦笙,走向村口的小山坡上吹起了芦笙,提醒着村民们该起来准备赶花山了。

大花苗支系的芦笙曲分为探路曲、出征舞曲、群舞曲、求情舞曲、动员舞曲、敬酒舞曲、盼鸡鸣舞曲、破阵曲、鸡鸣曲、天明曲、开亲舞曲十一个曲式,不同的场合吹奏不同的曲式,芦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更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

此时王社长所吹奏的舞曲就是天明曲,纪念先民在长途迁徙中,流离失所、漂泊东西后,如今过上了幸福生活如天明般充满着希望。

苗族飞歌是苗族歌曲的一种,飞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明快,唱时声振山谷,有强烈的感染力。飞歌,多用在喜庆、青年男女表达爱意、迎送等场合,见物即兴,现编现唱。歌词内容以颂扬、感谢、鼓动一类为主。

有了芦笙曲、飞歌,当然少不了苗族的一个集体舞“踩堂舞”苗语“阿佐”,古人曾说过:故事要理起,“阿佐”要跟起,这两句话以理猎物脚迹,跟踪猎物脚迹的形象来提示我们下一代人,不要遗忘历史。

说起苗族,不得不说起苗族的服饰,苗族人民把图腾和历史记录在服饰里面,有城堡、田地、山丘、河流、等图案记录形式。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苗族服饰图案承载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从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达功能。由于历史的久远,这些图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传达的特定含义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无法完全解读,这也是苗族服饰图案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在拍摄过程中遇到一位苗族老者,在镜头下拿着破旧的口琴吹奏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老者交谈中,老者讲述了苗族人民迁徙的历史及奴隶社会的苗族人民的艰苦,再到解放后改革开放以来,苗族人民有了当家做主的权利。

糍粑,苗族向来比较重视糍粑的制作和功用。逢年过节要打糍粑,婚姻嫁娶要用糍粑,修建房屋要用糍粑,串门做客礼品相送用糍粑。在苗族人民看来用糍粑招待贵宾胜过用鸡鸭猪羊招待。

糍粑的主料使用糯米,泡水蒸煮熟后,倒在打糍粑的石臼里,在苗族汉子的木锤下一锤一锤砸向糯米团,周边还围着等待吃新鲜糍粑的孩子和村民们。在锤打中妇女们还要把糯米团翻一下使整个糯米团都被均匀锤打,打出来的糍粑才软嫩可口。在千锤百打后,热腾腾的糍粑就可以出石臼了,苗族妇女们拿着簸箕把打好的糍粑放上切成小块,分给孩子和同胞们。一部分留着作为今天去黄秧林村参加花山节带的礼品。

吃完糍粑,红碧村的苗族同胞们,穿上盛装,背上孩子,赶花山了。

虽然两村之间没有通车路,还下着濛濛细雨,走在湿滑的泥路上,要穿梭在湿淋淋的树林里,也挡不住红碧村苗族同胞们赶花山的热情!

走了5公里的山路到了黄秧林社,村社长已经为红碧村的苗族同胞们摆起了丰盛的长街宴,长街宴必不可少的就是苗族人民从小吃到大的玉米饭,珍贵的土鸡炖天麻,自己腌制的老腊肉。

吃完了长街宴走进了花山场,白苗苗族小姑娘穿上盛装,端起了羊角酒,小伙芦笙一吹,唱起了苗家的敬酒歌。为所有进场的来宾朋友们献上苗家最珍贵的入寨羊角酒。祝你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紧接着龙洞湾王社长把打好的糍粑和一些糖果作为苗族人民之间相互往来的礼物交给了黄秧林社的张社长,张社长请临近的后河社刘社长把糍粑和糖果分发给花山节场上的小朋友们一起分享。

立花杆、祭花杆是花山节白苗苗族同胞的重大礼仪,“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挂上芦笙和鼓。

定花杆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祭花山主要纪念苗族同胞们在战争中牺牲了的同胞战士,以及纪念苗族的芦笙师傅和鼓师。最后由“花杆头”向前来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开始。

接下来是“武坛”。苗族人民不仅歌舞优美,他们的民风民俗也多姿多彩,远古时候,苗族人民为了抵御野兽侵袭,便点燃竹槁,吹起芦笙,吹响牛角,拿起木刀,绷紧弓箭,背后的背包是防御野兽从后面偷袭。在房前屋后游九圈,以起到震慑野兽的作用;后来在苗族的大迁徙中,这种驱逐野兽的方式逐渐的演化成为苗族祭祀活动场中的武坛,围绕房前屋后转六圈,以表示除邪恶。以下这种习俗改编的苗族舞蹈就称为《武坛》。

接下来的活动就是各种文艺表演,两个苗寨的文艺队们把练习了几个星期的舞蹈成果在这小小的花山场上尽情的表演。展示出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场内的来宾朋友们也在享受着花山节热闹的气氛。

在观看舞蹈的过程中后河社的刘社长把龙洞湾王社长送给黄秧林社的糍粑和糖果,分给了在花山场的小孩子们,并嘱咐孩子们要好好读书。

一天的文艺表演完后,最后的环节是送花杆仪式,花杆乃东方迎来西方送,这是一个有头有尾的节日。

虽然在这小小的花山场里没有华丽的舞台装饰,没有专业的音响设备。但小小的花山场发挥着大作用,它把了两个苗族村寨和临近的汉族同胞们相连在一起,在这片土地上共同和谐的生活,向着美好的明天做着不懈努力!

2017新茶都匀毛尖(50g),仅售88元

视频来源:花苗文化传媒工作室

欢迎投稿,稿费50-500元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南省昭通彝良苗族花山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