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记录下的是历史还是追忆历史

摘要: 你还在用丢学士帽的方式来纪念逝去的青春?那你就out了,来看看我们DC读者眼里的青春吧! 青春是什么?这个问题往往是在青春逝去以后我们才会去认真思考、缅怀.青春可以是一段旅行,可以是跳动的音符,也可以是一段难忘的感情.总而言之,青春是用来纪念、用来追忆的.如果你有相机,请一定要把眼前的青春影像记录下来,这样才能让自己的青春不留下遗憾.  

}

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没有其决定性的一瞬间。在几分之一秒的时间里,在认识事件意义的同时,又给予事件本身以适当的完美的结构形式。

——亨利.卡蒂尔.布列松

摄影一词是源于希腊语φ phos(光线)和 γραφι graphis(绘画、绘图),合意为”以光线绘图”。自1826年第一张照片经历了8小时被冲印出来之后,无论是片场还是战场、在街头巷尾或是星空宇宙,摄影师在其所能达到的所有的地方进行拍摄,将对过去、当下与未来的思考凝结在镜头之上,把稍纵即逝的平凡转化为永恒不朽的视像。

本期导筒选取十余部和摄影师有关的纪录片,通过影像的纪录走进这些摄影师的日常、他们正在经历的时代还有他们的创作历程。

制片国家/地区:斯洛伐克

语言: 斯洛伐克语 / 捷克语

捷克斯洛伐克1972年影像大师杜桑·哈那克执导的一部黑白纪录片,是其电影生涯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作品,也是捷克电影史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拍摄完成后,因其主题过于灰暗,关注乡村中命运悲惨、失去劳动力的老人,无法通过捷克电影局的审查。捷克文化部长、诗人Miroslav Valek出面挽救了该片,将其更名为《旧世界群像》而转移了审查的压力。

这部纪录片的灵感来自马汀马伦克拍摄的老年人物肖像摄影。看似奇特的人物常隐藏着悲剧性的命运,他们因为贫穷、自私、疾病或老迈而频频挣扎,却又同时对抗着这世界。

《国家地理:摄影师透过镜头看世界》(1995)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本片记录了包括对国家地理摄影师生活的幕后观察,以及他们如何在一小时的节目通过镜头引人注目的;加上关于野生动物电影制作人Dereck和Beverly Joubert在非洲经历;本片放出大量照片库中的摄影师的传记和照片以及他们的琐事、体验,完整地记录了国家地理摄影师的背后实况。

导演: 理查德·什克尔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汤姆汉克斯旁白讲述二战期间奔忙于各战区进行拍摄的战地摄影师的故事,其中有非常罕见的很多从未公开过的镜头,史蒂芬·安布罗斯讲述诺曼第登陆中最重要的战斗发生的地点等等。

导演: 克里斯蒂安·弗雷

类型: 纪录片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瑞士

语言: 英语 / 德语

震撼人心的人物传记纪录片《战地摄影师》,忠实地记录下了国际著名战地摄影师詹姆斯·纳切威冒着生命的危险,深入世界各地炮火前沿,用一张张视角独特、构图精美的珍贵影像讲述,一次次战火纷飞中触目惊心的痛苦与伤痛。瑞士著名电视制片人C·弗雷,从1999年6月到2001年6月,一路跟踪采访纳切威的足迹。弗雷将一架特制的超小型摄像机挂在纳切威的照相机上,不仅使观众可以看到这位著名摄影师如何观察、如何拍摄,甚至可以使我们听到他的每一次呼吸和每一次按下的快门声,现场感极强。

这位当今最著名的战地摄影师詹姆斯·纳切威,被誉为“最勇敢、最重要的战争摄影师”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初,他开始从事战地摄影工作。他的足迹几乎覆盖世界的每个角落,从阿富汗、波斯尼亚、卢旺达、萨尔瓦多,到北爱尔兰、库尔德斯坦、索马里、南非……本片荣获2002年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提名,这是首次以摄影师为题材的影片问鼎奥斯卡奖。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Daidou)1939年10月10日生于大坂,小时候志愿是开邮轮,以平面插画家出道,最后让他纵横江湖半世纪的却是摄影。本片透过日本权威媒体《每日相机》月刊前总编辑西井一夫、摄影师荒木经惟和森山大道的访谈,巨细靡遗地认识重量级大师眼中的世界。从他不看观景窗抓到吉光片羽的绝技,到深入最高机密的暗房目睹他「凭感觉」冲洗出经典写真,甚至第一次操作数位相机、玩性大发的独家画面;在他「粗糙、失焦」的作品特徵下,显像真诚且饶富人性的灵魂。

《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2002)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美国摄影师。1902年2月20日生于旧金山,1984年4月22日去世。亚当斯曾被时代杂志(TIME)做过封面人物,还出任主角演了五集的电视影集《摄影--锐不可当的艺术》,是美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象征人物。他的摄影书已印了上百万册,在美国的超级市场都可以买到。从1960年到1979年的二十年里,出版了十五部著作,比如技术革新三部曲《照相机》、《底片》和《冲印》。亚当斯一直到八十岁高龄仍然不懈地著述和创作,他的艺术叹为观止。1984年四月,这位摄影老人与世长辞。

类型: 纪录片 / 传记

荒木经惟,一个备受争议的日本摄影家。他从不忌讳在自己的作品中直观展现关于性的种种,因此他饱受卫道士的指摘和批判。他的行为乖张,衣着夸张随意,在很多人眼里分明就是一个随时可以大吃女模特豆腐的色老头,然而他又曾饱含深情地推出那本成名影集《感伤的旅程》,里面记录了荒木和爱妻阳子蜜月旅途中的点点滴滴。斯人已逝,影集中的瞬间成为永远,而竹中直人根据这对夫妇改编的电影《东京日和》更是感到了无数人。温柔的荒木,不羁的荒木,究竟哪一个更加真实?导演Travis Klose通过大量的采访和记录,或许能像你我展示一个更为真实的荒木经惟……

本片荣获2004年布鲁克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和最佳配乐奖。

《小小摄影师的异想世界》 (2004)

导演: 泽娜·布里斯基 / 罗斯·考夫曼

语言: 英语 / 孟加拉语

人生的悲哀不是历经坎坷,而是在奋力拼搏之后却发现命运早已注定。印度加尔各答市某个红灯区,这里贫穷和疾病蔓延,人们的生活没有任何希望。然而最令人不忍的是那些妓女的孩子,他们不仅要承受他人歧视的目光,还要过早去面对自己那早已被注定的黑暗命运。

美国导演兼摄影师泽娜布里斯基(Zana Briski)罗斯考夫曼(Ross Kauffman)在这里找到8个妓女的孩子,教授他们使用照相机。这一台台小巧精密的机器点燃了孩子们的艺术天分,在阴霾的街区呈现出一片纯洁无邪的天地……

《威廉·埃格尔斯顿的现实世界》(2005)

导演: 米歇尔·阿米瑞亚德

类型: 纪录片 / 传记

这部电影揭示了摄影师威廉·埃格尔斯顿的个性与他的作品之间的深刻联系,并揭示了他作为音乐家,绘图员和摄像师的平行承诺。影片跟随·埃格尔斯顿前往肯塔基州,洛杉矶,纽约市和·埃格尔斯顿居住的孟菲斯。 这部电影获得了2005年Gotham Awards 独立电影制片人项目的Gotham最佳纪录片奖提名

制片国家/地区: 智利

这部杰出的纪录片追忆了一群智利摄影记者和摄影师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皮诺切特以武力夺取政权后,他们走上街头拍摄下人民持续不断的罢工,抗议示威、流血冲突等重要事件。尽管今天有很多人并不出名,有些已经故去,但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记录下黑暗时期的圣地亚哥城内的各种真实景象却为后人提供了证据,《摄影师们的城市》是智利近几年来最重要的一部纪录电影,它从摄影家的独特视角回顾了拉丁美洲那段永难忘记伤痛记忆,而要比普通人的叙说更为专业和全面。

在皮诺切特长期独裁统治时期,有一群由专业和非专业人士组成的摄影队常年奔波在圣地亚哥城内,用手中的相机从各个角度拍摄下智利民众的反抗行动,在大街上,在骚乱和抗议队伍中间,这些无畏的摄影师们无数次亲眼见证了鲜血和子弹。对他们而言,摄影曾经是通向自由的道路,是维持生活的手段,也是让自己从一个旁观者成为事件亲历者的途径。独裁者拥有权力和枪炮,而这些摄影师们拥有镜头和闪光灯,他们的相机就是人民的武器,他们的底片就是对过去的丑恶时代最好的控诉。

每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照片的拍摄者们也曾活在危险和恐惧中,然而在有生之年他们都需要说出事实并找到答案:自己究竟是过去独裁时期的英雄还是现在依旧漂浮在民主静潭里的那些被遗忘的人?这就是他们的故事。一个来自黑白时代的黑白故事,在那个时代里,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在黑与白之间做出选择,而唯一不同的灰色阴影却只存在于他们的照片之中......

《镜头里的人生:肖像摄影大师安妮·莱博维茨 》 (2007)

安妮莱柏维兹(Annie Leibovitz),1949年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这个一身朴素的长发女子却是群星闪耀的名人圈里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她先后供职《时尚》、《滚石》和《名利场》等杂志,曾与约翰列侬、大野洋子、滚石乐队、黛咪摩尔、乔治克鲁尼、朱丽娅罗伯茨、克莉斯汀邓丝特等名人有过近距离接触。她的作品带有浓厚的个人印记,既承载了历史,又引起广泛的热议。关于这个风格多变摄影师的争论似乎从未停止,但她作品中所折射出来的魅力却无人可以否认。 2009年,安妮了获得了纽约摄影中心无限奖(ICP Infinity Awards)终身成就奖。

《我们都为比尔着盛装》 (2010)

导演: 理查德·普莱斯

这是一部关于街拍鼻祖比尔·坎宁安(Bill Cunningham)的纪录片。已入耄耋之年的比尔依然是纽约时报的一名摄影师,拥有自己的板面专栏“On the Street”以及“Evening Hours”。他从六十年代起便一直沉迷街拍,并享受工作。在比尔的镜头下,不管你是上流名人、普通工人甚至是下城居民,只要你着装出位有个性,比尔都乐于捕捉你的美。几乎所有的时尚界人士都认识并尊重这位摄影顽童,就连著名时尚杂志Vogue的女主编安娜·温图尔(Anna Wintour)也说:“我们都为比尔着盛装。”然而,这样一位几乎把一生都献给了时尚且功不可没的老人,依然住在狭小工作室里,每天骑着自行车上街拍照,不过老人家却觉得这样最好,对他来说,拍照以外的任何事都无关紧要,能够自由地捕捉新鲜,才是他的追求。 本片推出后深受欢迎,先后在悉尼电影节、南塔基特电影节、墨尔本国际电影节和阿布扎比国际电影节上获最佳纪录片殊荣。

《寻找薇薇安·迈尔》 (2013)

导演: 约翰·马卢夫 / 查理·西斯科尔

类型: 悬疑 / 纪录片 / 传记

语言: 英语 / 法语

影片揭示薇薇安·迈尔的双面人生:生前才华横溢,却默默无闻做了40年保姆,去世后留下10万多张芝加哥街景和街头人像底片,2007年在一场拍卖会上被电影制片人John Maloof拍得后重见天日,她遂被摄影界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

纽约是座不眠的城市,说它是世界中心一点也不为过。一座燃烧着生命,不断涌现着艺术、文化与个性,纽约成为许多艺术家与摄影师的灵感创作泉源,在交织的街道与汹涌的人潮中寻求创作的题材。《Everybody Street》描绘的就是纽约街头摄影师的生活面貌,当然也少不了这座灵感取之不尽的城市。 更深层次来说“Everybody Street” 是一部向美国

对六十年代的眼睛是摄影师罗兰·谢尔曼的生活以及新闻摄影的过程。 它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有价值的“内幕”片段,是一个人对美国最具变革性的时代之的一众记录。 在这部不同寻常的纪录片中,谢尔曼对时间的坦诚回忆与他着名的照片相结合,提供了那个时代名人,政治家和纪念性事件的罕见一瞥。 他的记忆和经历为新闻摄影的现状和技术变革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部电影还触及了老龄化、婴儿潮的不可避免的命运,他捕捉到其他人的不朽,同时保持着自己的凡人。

导演: 维姆·文德斯 / 朱利安·诺里贝罗·萨尔加多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意大利 / 巴西

语言: 法语 / 英语 / 葡萄牙语


他的镜头是打开的心眼,在最细微处直视灵魂,看到巴西巨坑五万掏金者的集体面相,看到科威特油井冲天大火的真正英雄,看到非洲的死亡延续着生存。每次的拍摄方案都是经年的万里长征,是人神共舞,每次成果都引起巨大回响。合导的儿子伴着老爸远征,只见他用海象的视角,拍出但丁的地狱。再来到地球重病的现在,他重建了一座森林。文德斯最心仪的传奇摄影师萨尔加多,就是大地之盐。本片获康城影展一种观点评审团特别奖,入围角逐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导演: 阿涅斯·瓦尔达 / 让·热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第42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2017)纪录片单元观众选择奖,法国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尔达与街头艺术家JR导演,纪录片伴随两人驾驶着JR的小货车穿越法国的村庄。一路上他们拍摄下所遇到的人物,然后在房子和工厂的墙上涂抹告示牌尺寸大小的肖像画。已申报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即将在成都开幕的第二届山一女性电影展将放映阿涅斯·瓦尔达的四部作品,感兴趣的影迷可以关注:

摄影师出身的纪录片导演

陆庆屹的纪录片《四个春天》 (2017)

导筒现场:陆庆屹《四个春天》

他们的生活不沸腾,始终如春天般温暖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原标题:她是上世纪最美女人,也是睡过无数男人的奇女子

她是当代艺术史上最著名的缪斯之一,

上个世纪30年代,她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无数男人拜倒在她身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她是出版巨头康泰·纳什钦点的《Vogue》封面女郎;曼·雷的模特兼情人;

她是超现实主义的活跃分子,在巴黎与现代主义大师们过着糜烂的日子,毕加索甚至以她为模特儿画了一幅作品;

她是让·科克托的影片《诗人之血》中的命运女神和雕塑,香奈儿新装发布会上的时装模特;

她创办摄影工作室,亲自掌镜拍摄时尚名流;

远嫁埃及铁路大亨,有过三年奢靡的异域生活;

参加香奈儿的时装发布会

二战爆发,她成为唯一冲锋前线的女摄影记者,居然毫发无损、全身而退;战后的归隐英国田园,自创的“潘若斯”开口三明治甚至还在一个挪威的比赛中获得头等奖。在每一个领域,她都当仁不让,独领风骚。

她就是伊丽莎白·李·米勒()。

她的一生她经历过太多的疯狂和浮华,见证过太多的磨难和死亡。

战后归隐英国田园后,她选择了与过去告别,所有的底片都束之高阁,

对外宣称一切都在战争中遗失了。

直到去世后,儿子安东尼·潘若斯在家中的阁楼里发现6万余张尘封的底片,才知道自己眼中不那么合格的母亲曾经是那么才情横溢,风华绝代。

她自己曾经评价她一生中的各个阶段:

如同被水浸过的拼图,湿透了的每一块拼图无论是形状还是图案都不能相互配接。”

她谜一样的人生和大胆的性史,成就了一段不可复制的传奇。

李·米勒与Jeep威利斯

“人们希望她是那样的:

戴着头盔,呼啸着穿越欧洲大陆。”

—李·米勒的儿子安东尼·潘罗斯—

据说,以李·米勒为原型的传记电影已经开始筹拍,凯特·温丝莱特将会出演女一号。看照片还是颇有几分神似。

图中左为米勒,右为温丝莱特

童年阴影与父亲的摄影启蒙

米勒受洗时名为伊丽莎白,她的父亲狄奥多尔是个爱好摄影的德裔工程师,同时是摄影爱好者。常常说服米勒的母亲——

一个来自体面家庭的加拿大护士,脱光了给他当模特儿;

他甚至有本事说服米勒的女伴们也都脱光了给他拍裸体群照。

在三个孩子中,他尤其疼爱李·米勒,她是他镜头捕捉的对象。在李的青春期,父亲拍下了她赤裸的胴体,将她视为美的化身。也教给她摄影的基本技巧。

米勒与父亲(上)和母亲(下),1931

在米勒八岁生日的两周前,狄奥多尔给她拍了一张名为“十二月的黎明”的照片,小米勒只穿了一双拖鞋,裸身站在自家房子前。

值得令人探究的是,就在这张照片被拍的不久之前,还叫着伊丽莎白的米勒被一个至今身份不明、所谓的“家庭朋友”强奸了,更糟糕的是,她因此染上了淋病。

这是一段难以启齿的痛苦经历,小米勒由母亲陪着,在医院里接受消毒冲洗,治疗这在当时仍为不可治愈的疾病。家人也求助于心理医生,告诉小米勒性只是一种机械运动,和爱无关,所以她所受的伤害并不是永久性的。

“十二月的黎明”很可能也是心理治疗的一个过程,用来治疗小女孩心中所遭受的深深的羞耻感。但不管算不算治疗,狄奥多尔对女儿的裸体拍摄一直延续到她二十多岁,而米勒后来的人生故事也暗示我们,美可以是一件“迷彩服”,她可以成功地欺骗旁观者,而对拥有者无甚保护。

我们似乎可以想象伊丽莎白成长的生活环境,她的哥哥约翰喜欢着女装,她的母亲曾经试图自杀,她自己几乎被每一个就读过的学校开除;但她显然注定就是个异类,并不费心要成为一个传统社会观念中的好孩子。

18岁那年,她说服父母让她远赴巴黎学习舞台设计,实验戏剧就此走进她的生活,也因此影响了她的命运。回美后她继续学习舞台美术,并进修舞蹈和表演,很快就在表演艺术方面崭露头角。

然而对她一生最关键的际遇是在纽约街头和出版大亨康泰·纳什(Conde Nast)的邂逅,当然这个故事信不信则由你了。据说是纳什把正在过马路险些撞上汽车的米勒一把抓住,米勒也就一把抓住了和Vogue杂志主编的面试机会。

剪着一头男孩似的短发的米勒开始以她的昵称李出现在Vogue杂志的封面上,很快成为时尚界的宠儿,成为当时的著名摄影师们的热门模特。

1929年,她突然告别了灯红酒绿的社交场,重新跑回巴黎,这次她站到了相机的另一头。她在巴黎适时地碰到了美国同胞曼·雷,一个在纽约和杜尚共同创立了达达主义运动,又即刻跑到巴黎继续他的实验摄影的摄影师。

当时39岁的曼·雷告诉22岁的米勒他不收学生,但第二天早上他们就一同踏上了旅程,也开始了一段爱恨纠错的师生和情侣关系。

聪明过人的米勒作为曼·雷的徒弟,很快从学生、模特、情人变成摄影家的合作者。

一次暗室的意外开灯,米勒发现了“负感现象”,也就是一种曝光过度的照片效果。

多年后,针对曼·雷的那些著名的负感照片,米勒声称自己也有份,但又假装不在乎究竟谁是始作俑者,因为“我们一起工作时,几乎就是同一人”,她笑着说,一切只因为暗房中有一只小老鼠跳过她的肩头,吓得她不由自主拉开了灯。

曼雷拍摄的米勒的脖子(左),和以其为灵感创作的画作(右)

曼·雷是个慷慨的导师,同时也是个嫉妒的男人。当米勒开始和其他艺术家合作,并且作为独立摄影师工作的时候,他怒火中烧,对她的偷师行为异常气恼。曼·雷写信给米勒抱怨说,“你是那么地年轻、漂亮且自由。我恨自己既羡慕你又痛苦不堪。

与米勒分手后的两年内,曼雷每天都在反复画她的嘴唇

和曼·雷在一起的日子,李·米勒成为了超现实主义运动的活跃分子,她狡黠幽默的图像颇得曼·雷真传。事实上,这一时期的曼·雷摄影作品中,有一部分就是出自李·米勒之手。

为了让他专注绘画,她帮忙完成了大部分的时装摄影工作。在她的朋友圈里,有毕加索、米罗、保罗·艾吕雅(Paul Eluard)、让·科特托(Jean Cocteau)、亨利·摩尔(Henry Moore)等大师。她还在科特托的电影《诗人之血》里出演了一尊复活成人的女神雕塑。

1932 年,李·米勒与曼·雷分手,回纽约开设肖像和商业摄影工作室,镜头前的缪斯蜕变为镜头后的艺术家。

经过和曼·瑞在一起三年风雨岁月,米勒又突然回到了纽约,就像她当年突然去巴黎一样。当她再次出现在纽约客的视线中,已经是个职业摄影师,她利用各方资源,顺理成章地开起了工作室,专拍时尚摄影。她的作品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Julien Levy 画廊等地均有展出。

美国正值大萧条期间,没有太多人会关心高级时装和超现实主义,可米勒居然还有钱雇一个煮饭的女佣,拍拍广告和名人肖像。

1934年,就在《名利场》杂志评她为七位最杰出的活着的摄影师之一时,她又突然关张大吉,跑去减肥了。

很快,减肥的目的就揭晓了,两个月后她带着夫婿——一位埃及铁路巨头露面了。

埃及奢华的异域生活对米勒来说就像个长假,一开始还兴致盎然,久而久之也就趣味索然了。

1934年,就在《名利场》杂志评她为七位最杰出的活着的摄影师之一时,她又突然关张大吉,跑去减肥,两个月后她便同埃及铁路巨头结婚了。

仅过了三年,年仅30岁的李·米勒就厌倦了开罗,在巴黎遇上英国超现实主义画家罗兰德·潘罗思。潘若斯是个双性恋,当时正和一个女同性恋诗人结婚,两人一起和他们崇拜的毕加索,以及其他超现实主义代表艺术家们,包括前情人曼·瑞等,过着日日笙歌的派对生活,他们相互给对方做模特,相互交换性伴侣,相互促发艺术灵感。

但意外的怀孕使得她获准离婚,重新回到艺术的怀抱。

平淡和无聊简直就是米勒的激情杀手,不知道总在追求刺激的个性是否是促使她跑上二战战场的动力之一。1942年,米勒被正式任命为美军随军记者开赴欧洲战场,辗转于法国、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罗马尼亚。可在此之前,她已经在为英国版Vogue拍摄手袋和漂亮脸蛋的间隙,迫不及待地开始记录被炸弹摧毁的房屋了。

1945,米勒在希特勒的老巢

她不仅记录下伦敦大轰炸,还被特许每月前往巴黎一次,拍摄了固化汽油弹围攻圣马诺城、巴黎独立和阿尔萨斯战役等事件。

她的战地摄影带着超现实主义的气味,按照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的说法,即一种“痉挛之美”——

一个刚刚遭受轰炸的小礼拜堂,墙砖从大门倾倒下来,就像一张恐怖大口吐出舌头;战犯的死刑;纳粹高级军官和家人的自杀场面;护城河上漂浮的尸体;面容枯槁、精神涣散的幸存者,以及,集中营内垒成山丘的死尸。

早期时尚摄影的灯光训练和摆拍,令她驾轻就熟地处理画面结构,一具河水中浮起的纳粹军官的尸体、自杀身亡的纳粹高官女儿,在她的镜头下,并不恐怖恶心,反而具有古典油画肃静哀伤的情调,挑起人们对战争、对罪恶和人性的另一面思考。

超现实主义手法,作为米勒的人生信条,当然更是有意无意地融入在她的记录摄影中,尽管这并不违反新闻纪录的职业操守。

战争结束后,李·米勒继续为时尚圈工作了两年,拍摄时装和名流,比如亨利·摩尔、让·柯克托、好莱坞明星克拉克·盖博、弗雷德·阿斯泰尔(Fred Astaire)等等。由于拍摄对象大多是她的圈中好友,这些图像显得轻松自在,和严谨纪实的新闻图片截然不同。

但是,画面中仍然保留着超现实主义的古怪风味。

1948年,她与法国超现实主义作家罗兰·潘罗斯(Roland Penrose)结婚。

她经历过太多的疯狂和浮华,见证过太多的磨难和死亡,决定放下照相机和画笔,隐居英国的萨塞克斯郡。李·米勒与家人买下了英国南部的法利农庄(Farley Farm House),将那里打造成田园牧歌式的居家之所和接待艺术家朋友的好地方。毕加索、米罗、摩尔、马克思·恩斯特等友人常常造访此地。

李·米勒与罗兰·潘罗斯

她迷上了烹饪,再次把超现实主义运用到烧菜之中,做出蓝色面条和粉色花菜这样的东西,她自创的“潘若斯”开口三明治甚至还在一个挪威的比赛中获得头等奖,可见她这个人在任何需要创意的领域中都能拔得头筹。

1960,李·米勒与罗兰·潘罗斯

“我和爸爸给她拍摄的照片,记录了不一样的她,围着围裙在厨房,搅拌着锅里的食物。”李·米勒的儿子安东尼·潘罗斯(Anthony Penrose)回忆道,“人们希望她是那样的:戴着头盔,呼啸着穿越欧洲大陆。”

欢乐并未持续许多年,由于在战时见识到的场面太过惨烈,李·米勒患上了严重的创伤性压力综合征,她开始抑郁、酗酒、与家人争吵,摄影也渐渐地无法再续。

尽管从旁人看来,她终于又有了一个稳定的婚姻,甚至还有个孩子,应该可以过上正常的幸福生活了。然而她不再对她的美丽外表过多关心,尽管60岁左右,她居然去做了拉皮手术。但她毕竟是个发了胖的老妇了,不再是那个《Vogue》封面上的妙龄少女了,而且长期酗酒和猛烈抽烟不仅毁了她的美貌,也毁了她的健康,

1977年,她在肺癌的折磨中去世,终年70岁。

她要求将自己的遗体火化,骨灰撒在法利农庄的植物园。

离世前不久,她在日记中写道:“我从未浪费过生命,哪怕一分钟。如果可以重活一次,我希望自己是更加自由的人,无论思想、身体还是感受。

模特生涯、巴黎求学、纽约工作室、埃及婚姻生活、战争摄影,到战后的农妇生活,米勒自己曾经评价她一生中的各个阶段“如同被水浸过的拼图,湿透了的每一块拼图无论是形状还是图案都不能相互配接。”

不知道她是否想说她自己也无法解释自己的一生,如果是的话,倒算是对难以参透她的旁观者们一种安慰了。

李·米勒的人生就是一团猛烈燃烧的火焰,炙热和绚烂。

她把最美的时光给了曼雷,本应完美的一对,却注定无疾而终。

如果不是偶遇康泰·纳什,米勒的人生也许是另外一个模样,她既是《Vogue》的模特也是为之工作的战地摄影师,一本传奇杂志与一个传奇女子的结合,是那个时代最完美的安排。追忆她的往事,虽不过是雾里看花,但她给予我们太多启迪。

活着,就是要如此彻底,哪怕是飞蛾扑火,也义无反顾。

如果从摄影史中找一位女子相爱,米勒绝对是完美的情人,尽管你解不开她的谜,无法生死相依,但她的余韵,足以让你一生留恋。

回头望去,穿越70年的云烟,戴着头盔,呼啸着穿越欧洲大陆的米勒是多么英姿飒爽,一个女人活出了一个时代的样子,她,就是传奇。

“我从未浪费过生命,哪怕一分钟。如果可以重活一次,我希望自己是更加自由的人,无论思想、身体还是感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追忆历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