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之后,OLED超级景气周期是什么来临,谁是大赢家

原标题:概念 | OLED过时了?“后起之秀”Micro-LED要抢占显示屏的未来霸主,最大赢家却是它们!

显示的技术路线之争总也绕不开“LED”,此前OLED被称为下一代显示技术,有意思的是,在OLED与LCD两大显示技术争得你死我活的时候,Micro-LED这位后起之秀却强势登陆,玩了一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好戏。

算起来Micro-LED已经发展了十几年,但是直到2012年,索尼在国际消费性电子展上推出“Crystal LED Display”,率先将Micro-LED技术应用在消费电子领域,这一技术才进入人们眼帘。

  • 随着2014年苹果收购LuxVue(Micro-LED领域的先驱,掌握众多技术专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Micro-LED技术。
  • 2016年,索尼在IFA大展上展出的Cledis显示技术在当时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Cledis显示技术本质上就是Micro-LED。
  • 2017年11月22日,在中国南京东郊国宾馆,首届中国(国际)Micro-LED显示高峰论坛又一次把Micro-LED技术推向科技产业的舞台中心。
  • CES 2018期间:三星推出了搭载Micro LED技术的The Wall电视新品,这是目前上市的第一款Micro LED商用产品;此外,台湾群创还发布了全球第一块AM Mini LED车用面板,是Micro LED技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目前,Google和Facebook也正积极投入这项技术,许多研究机构、显示器制造商、LED制造商、半导体公司和新创公司等等也都在积极参与其中。

2018年被认为是非常关键的一年,苹果和索尼都希望能够在此年推出micro LED相关的产品面向消费者。

所谓MICRO-LED,其实就是LED微缩到微米级别,之后通过巨量转移技术将数以百万计RGB三色的micro LED安装到屏幕基板上。其核心技术是纳米级LED的转运。

MICRO-LED继承了无机LED的高效率、高亮度、高可靠度及反应时间快等特点,并且具自发光无需背光源的特性,更具节能、机构简易、体积小、薄型、解析度超高等优势。

综合MICRO-LED的上述优点来看,具有更小像素尺寸的Micro-LED技术潜力巨大,将之与近来兴起的VR设备和可穿戴设备更被认作是天作之合。

业内普遍看好MICRO-LED未来的发展前景,MICRO-LED有望取代LCD和OLED成为主流的显示成像技术。

集邦咨询LED研究中心(LEDinside)2017年最新研究报告指出,若以全面取代现有液晶显示器的零组件的规模来推估,包括背光模块、液晶、偏光板等,Micro LED未来的潜在市场规模约可达300~400亿美元。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LED和LCD生产基地,在Micro-LED产业链上配套也比较完整,因此,中国具备在Micro-LED领域产业链协同配合的条件。

谁是这场新技术的“最大赢家”?

Micro-LED日趋热门,而这场显示屏市场上的商业角逐,不仅彰显了显示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也给投资者带来了热点题材。

以目前Micro-LED主流技术路径来看,Micro-LED制造过程主要包括LED外延片生长、TFT驱动背板制作、Micro-LED芯片制作、芯片巨量转移四部分组成。目前,芯片巨量转移技术是Micro LED是否能量产化的核心关键技术。

目前,众多LED外延片厂商已在Micro-LED 巨量转移技术方面早有布局,期望能够实现全产业链生产。申万宏源指出,无论最终何种巨量转移方案脱颖而出,LED芯片商坐拥原材料、叠加相关技术储备,将是Micro-LED产业链中最具潜力、最先获益的一环。

据测算,若未来10%的大尺寸显示用上Micro LED技术,则一年需要1800万片的LED外延片,若达到50%则需要9100万片,有望会极大提升LED芯片行业的总需求量。

申万宏源指出,LED外延片厂商值得重点关注:1)LED芯片供应商向下游的延伸;2)LED芯片供应商。

根据公开市场,相关个股包括:

三安光电:全球LED芯片领域龙头企业,公司18年主业望持续稳健增长。2月5日,全资子公司厦门三安光电于2018年2月5日与三星电子签订了《预付款协议》,双方建立长期的商业合作关系,进一步奠定了公司在Micro LED芯片环节的龙头地位。

乾照光电:RGB 中红光领导者,显示方案的必经之路,现阶段国内主流供应商。Micro-LED 市场的启动,会带来红光芯片需求量的大涨。

来源:综合自博览财经、材料深一度、科技新报、Yole、券商研报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资讯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

  面世十年,iPhone酝酿新变化。在引入OLED面板、3D传感器、升级双摄像头等变革之下,iPhone 8引领的“超级周期”近在眼前。

  摩根士丹利在最新的研报中指出,iPhone8的超级周期会为上下游的供应商带来770亿美元的总需求,相比iPhone7 激增62%。技术升级后,垄断OLED面板、3D传感器和双摄像头生产的供应商自然是最大赢家,而两年内无法介入OLED面板生产的鸿海和夏普则有可能承压。

  大摩还强调,华尔街可能忽视了iPhone8 潜在的对供应商的风险。对于供应商来说,本轮由iPhone8带来的超级周期,和上一次iPhone6时代“有很大不同”:售价上行、强势美元的影响下,iPhone8的出货量开始面临压力;而苹果不断引进新的供应商相互制衡,也使得供应商需要面临激烈的竞争。这其中包括11家中国厂商,其中8家在深交所上市。

  大摩同时也表示,部分公司的估值仍然处于华尔街预期的2018年的价格区间的底部,暗示着这些公司下半年或许会迎来更显著的股价上涨。

  摩根士丹利称,在供应商对iPhone 8“超级周期”的期许中,有六项风险可能被忽视:

  1. iPhone 8技术升级,部分供应商承压

  摩根士丹利指出,引入AMOLED面板后,目前其唯一的生产商三星电子无疑成为最大赢家,而下一个供应商可能会是LGD。然而,鸿海和夏普至少要到2019年才有可能介入,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他们都有可能承压。

  类似还有对双摄像头的技术升级。消息称苹果将在iPhone 8的双摄像头中加入3D传感器,并让两个镜头都具有光学防抖功能。而撤除Home键就会是更大的动作,整个PCB/FPC模块都会洗牌。

  2.强势美元影响销量

  强势美元或许会使得苹果销量受到影响,尤其是对价格更为敏感的非美地区(如中国)。而在引入了昂贵的OLED屏幕后,iPhone8的定价更是扑朔迷离。

  3.技术变革的边际风险或被忽视

  摩根士丹利认为,在iPhone 7周期中,供求在2017年一季度才达到平衡。而对于技术上升级了的iPhone 8,潜在的挑战比往年更大,主要是刚开始销售时的低销量有可能拖累供应商。

  多家媒体报道指出,iPhone8的变革在于AMOLED面板、无线充电、双镜头光学防抖、3D传感器等。我们同时还留意到,可能移除Home键意味着整个PCB到FPC模块的洗牌重整。这都使得潜在的挑战比往年更大。不过我们并不认为苹果会延迟交货。

  iPhone仍然是下半年可见的订单表现最佳的手机之一。三季度的表现或低于预期,但随后会在四季度回升,推动股价上涨,一如之前的iPhone周期。然而最初的低收益可能会拖累供应商的收益率和售价。

  4.供应商持续多元化,股价面临下行风险

  美元走强的背景下,苹果持续引进不同的元件供应商相互制衡,大摩指出,这会对供应商带来价格压力。

  垄断苹果某一元件的供应商非常有限,目前只有三星电子生产的AMOLED面板,台湾大立光科技(Largan)生产的双摄像头,以及索尼的感光元件。

  鸿海曾经垄断了苹果几乎所有的组装业务,然而iPhone 5金属外壳出现擦痕良品率下降,加上富士康饱受争议的工作模式,苹果开始逐渐将代工业务分配至报价更低的和硕(Pegatron)。今年苹果更是再度引入第三家台湾制造商创资通(Wistron),负责印度地区的组装。

  值得注意的是,苹果还在引入更多的中国供应商,包括在天线领域替代Amphenol的信维通信(Sunway),从索尼处接手前置摄像头生产的欧菲光(O-film),还有加入JAE和Molex一起生产连接器(connector)的立讯精密(Luxshare)。大摩称,这显示出中国供应商的供货质量正在跟上美国、日本的标准。

  这些中国供应商包括在深交所上市的欧菲光、立讯精密、信维通信(Sunway)、蓝思科技(Lens)、歌尔声学(GoerTek)、金龙机电(Jinlong)、欣旺达(Sunwoda)、德赛集团(Desay),在港交所上市的(港股)(AAC),以及未上市的香港伯恩光学(Biel

  5.iPhone8的总销量或许已经比不上iPhone6时代,因此该轮周期对供应商的总体利好不如两年前

  大摩指出,iPhone8的出货量可能已经不能再现2014年的风光,反而在售价抬升的情况下有下行压力。

  6.轰轰烈烈的周期结束后,沾光了的供应商可能面临供大于求

  摩根士丹利在研报中指出,苹果已经向供应商提出以2017年下半年将有30%同比增长的预期来扩大产量。而一旦iPhone8这班顺风车已经开到终点,这些供应商们可能面临着供大于求的风险。

  对于那些半数以上利润依赖苹果的公司,这一风险显得更加严峻——英国最大的半导体厂商Imagination Technologies就是活生生的例子。4月2日,苹果公司宣布未来两年内将随时停用该公司的图形芯片,并终止专利费的支付。该公司股价瞬间暴跌七成,创下8年新低。

  数据分析软件Statistica最新的研究显示,半导体供应商Dialog有74%的销量源自苹果,而著名的“代工之王”台湾鸿海(富士康),则有54%的业务依赖苹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

}

  ,明年屏大爆发,三星应该就是最大的赢家吧。小米在供应链方面又再次置身于尴尬的局面。据韩国媒体报道称,由于智能手机O供应紧张,采用三星OLED屏幕的小米新手机可能要到2017年才推出。供应商的供货紧张可能导致小米要落后于竞争对手。借此科客来谈一谈供应商和手机厂商之间的关系。OLED屏幕之争,三星笑到最后在OLED屏幕技术上,三星有着第一梯队的实力,深耕多年,但OLED屏幕并不是一开始就受消费者市场?

  小米在供应链方面又再次置身于尴尬的局面。据韩国媒体报道称,由于智能手机O屏供应紧张,采用三星OLED屏幕的小米新手机可能要到2017年才推出。供应商的供货紧张可能导致小米要落后于竞争对手。借此科客来谈一谈供应商和手机厂商之间的关系。

  OLED屏幕之争,三星笑到最后

  在OLED屏幕技术上,三星有着第一梯队的实力,深耕多年,但OLED屏幕并不是一开始就受消费者市场欢迎。根据市场调研公司IHS的报告,在2014年,除了三星只有21款智能手机是采用OLED屏幕。到了2015年,也仅仅是翻倍,有50款智能手机是OLED屏幕。步入2016年,OLED屏幕就呈爆发式的增长,Oppo、Vivo、华为和魅族等越来越倾向于OLED屏幕。

  不仅如此,有消息称苹果抛弃从而转投OLED屏幕,打算明年的iPhone采用OLED屏幕,甚至跟随三星采用曲面屏的传闻也是时有耳闻。要知道,现在智能手机的主要屏幕供应商有三星、LG Display、夏普和Japan Display,但是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三星目前已经垄断了OLED屏幕市场,其市场份额达到99%,所以苹果与三星的合作机会还是最大的。

  当然,跟着苹果混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由于当季iPhone销量萎缩等原因,苹果的屏幕供应商Japan Display陷入了现金危机。不过按目前多家都抢着要OLED屏幕的情形,拥有诸多客源的三星是很难遭遇Japan Display的困境。

  唯一的问题是,与三星的合作,不知道其它的手机厂商会不会感到惴惴不安呢?毕竟HTC和华为都在三星的屏幕供应上栽过跟头。

  在国内手机发布会,对手机的传感器一般都会浓墨重彩地介绍一遍,因为他们一般用的都是索尼的IMX系列图像传感器。索尼的传感器在智能手机市场份额超过 40%,领先于其它竞争者。在今年四月,日本的熊本县发生了地震,由于索尼CMOS图像传感器工厂就在熊本县,导致工厂的生产线停产,对很多采用索尼传感器的手机厂商来说,这无疑是另一个不幸的消息。

  对索尼来说,有更深远的影响,受熊本地震影响,导致相机传感器部门的销售收入下降,索尼2016财年的利润也因此减少69亿元。跟索尼有同样遭遇的应该就是台湾芯片代工厂台积电,台湾曾发生过地震,影响了芯片的出货进度。苹果可是台积电的重要客户,这种停产会影响到iPhone的出货进度。所以这些上游供应商要是由于天灾等原因放缓进程,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后果。

  旗舰处理器 哪怕PPT也要抢首发

  旗舰处理器在智能手机的重要性可谓是不言而喻,一些厂商哪怕是做PPT手机,也要抢着首发某颗旗舰处理器。在移动处理器上,高通虽然也是处于拔尖的地位,不过并不像三星在OLED屏幕上有绝对的优势。背后还有三星、华为和联发科等竞争对手,高通强在于其基带优势。去年高通骁龙810的折戟,倒是见证了三星和华为在芯片领域的强势,好在今年的高通骁龙820算是给高通一洗前耻。

  对于手机厂商来说,手机处理器更是他们宣称的重中之重,当初小米5为了等高通骁龙820处理器,迟迟未推出,结果落后于竞争对手。如果把OLED显示屏的供货不足拿来做比较,似乎小米又要遭遇同样的困境。

  至于苹果芯片,那就显得颇与世无争的姿态,毕竟不服跑个分的做法不是苹果所倡导的。

  如果仔细考究起来,我们就发现整部手机的核心元器件主要是来自日韩的。而真正厉害的应该是三星,在整个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能力可以说是无出其右。上游掌握了闪存、屏幕、芯片等核心元器件,中游包括了手机的制作和研发,下游就下探到渠道和宣传等方面。

  以近日的传闻为例子,有消息称魅族的新旗舰机终于要搭载三星的Exynos 8890处理器,如果传闻属实,这对魅粉来说,是期盼已久的事,毕竟上一代魅族旗舰机就是搭载三星处理器,但是三星肯定是优先给自家供货,导致今年魅族采用的是联发科处理器。从这里可以看出,三星不仅有能力制作核心元器件,还可以影响到其它手机厂商,其垂直整合能力能给自家的手机带来优势。

  在这方面,索尼绝对是个反面教材,简直就是自己立起靶让我们打。索尼CEO平井一夫喊了那么多年的One Sony战略,硬是没有打破部门之间的藩篱。自家的传感器部门和索尼移动部门的资源应该没有很好地整合在一起吧,要不然自家手机用的传感器跟别家的一样,相机优化能力却不如别家的。

  总的来说,手机厂商虽然依赖于供应商,但也不愿意处处受掣肘。所以苹果一直都有“去三星化”的想法,只是很难实现。同样供应商也是依存于手机厂商,要是手机销量不好,也会影响到上游供应商的利润问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景气周期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