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人购买香港的香港保险和大陆保险的区别话会受到香港法律的保护吗?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 18:05 此分类信息由用户发布

如今内地人赴港不光旅游购物,买香港保险也成为一些人热衷的事。香港《星岛日报》近日援引香港保险业联会的数据表示,2014年内地客在港的新保单额244亿元(港币,下同),按年增长21%。有人说,如今名牌店抢货的内地客少了,在保险店前排长队的多了。香港保险与内地保险相比优势在哪里,为什么内地人散落全国各地工作生活,却都争先恐后地跑到香港买保险,香港的保险魅力到底在哪儿,真的值得买吗?香港保险业监理处公布前三季度香港保险统计数据,内地居民赴港投保热情高涨,第三季度向内地居民所发出的新造保单保费为188亿港元,数据显示,香港保险行业上半年新造保单保费收入1326亿港元。其中,内地客户贡献新单保费收入489亿港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水平(316亿港元),占个人业务新单保费(1323亿)的比例也达到了37%,而2015年底,这一比例还仅为24%。同比上升了15.3个百分点。在这些人群中大部分是国内中产阶级,他们从五湖四海奔赴香港不约而同办的一件事就是——买香港保险!为什么这么多中产阶级争相赴港购买香港保险?赴港买保险靠谱么?这个对大多数人来讲比较陌生,披着神秘面纱的金融保险产品到底是什么东西?

 保险作为一个保障性的品类,成为了高净值客户资产配置的首选。很多高净值高逼格客户会选择香港保险,想着地方又近,从大陆飞过去又方便,语言又相通,同时还能变向的以港币或其他外币购入,对冲汇率下跌的风险。而且!还能顺带人肉代购,这笔账太划算了!

一、高、中产阶级争相赴港现象的背后

国内经济放缓、人民币超发,汇率高估

纵观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这30多年,我国经济超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问题是过去以人口红利、廉价劳动力为基础所构成的庞大中低端制造业、以及破坏性能源/资源开采为主的国民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历史。而新经济结构转型却显得异常艰难与漫长。近些年来当局对于货币的严重超发,而GDP与贸易顺差却又跟不上货币发行的速度导致了人民币被严重高估。

中产阶级崛起,财富保卫战

而与此同时,这些年来经济高速增长背后是我国财富爆发式的增长。但由于国内股市估值过高、牛短熊长,债券市场不温不火使得过去的十几年来都没跟的上居民财富的增长需求。对于中产阶级来讲,除了楼市似乎找不到更好更安全的投资渠道。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摆在他们面前*主要的问题就是:就是如何才能保卫自己的辛辛苦苦获得的财富?!

高、中产阶级全球资产配置需求

另一方面,在中国,高净值人群财富总量为4.4万亿美元,但是只有5%的财富投向了海外。在全球金融趋于一体化的今天,按照理性的资产管理的理念,资产应着眼于全球,在寻找*安全边际的同时寻求*收益。所以,从中国目前的海外资产配置的比例来看,高产以及中产阶级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强烈的上升空间需求,而按照国际统计来看,中国的私人财富在海外的资产配置早晚要上升至20%的水平才正常。

811”汇改后人民币贬值加速

但是,一阵风加速了这一进程的推进,在去年“811”汇改政策实施以来,人民币贬值速度加快。造成国内相当一部分中产阶级对人民币汇率产生了强烈的贬值预期,继而迫切想转移部分资产到海外以规避汇率风险。这就引发了一个思考:钱出去投向哪儿?相对于海外置业、投资移民和海外金融市场,美金保险特别是分红型保险由于门栏低、回报率较高,免遗产税等等优势似乎是*的一个投资渠道,反正就一句话:东西好,收益稳、大家还都能看的懂!

而笔者也一直认为:未来几年,海外资产的低风险投资收益率也将会高于国内市场的低风险投资收益率。那既然这样,香港保险到底是干什么?

二、火热的分红型保险:

首先要提醒各位的是分红型保险里面有个关键字眼叫:“*收益”。为了招揽客户,吸引眼球,保险客户经理说的所谓高收益通常都是非保障的,也就是实际收益有可能远远低于这个“*收益”。

但实际上,笔者查看了一些香港分红保险这几年的收益,平均回报差不多能达到6%,差不多8年能回本。而国内由于保监会的规定,国内投资理财保险有利率封顶的限制,一般收益给到3.5%。相互一比较,分红型保险深得大家的追捧也就没什么难理解的。

在香港,除了一年以内自杀,枪毙的,几乎无任何事项不保。香港人寿险*的优势是没有“免责条款”或“不保事项”,这在大陆基本上不可能实现。

相同年龄的被保人,香港保费通常是国内保单的60%-70%。而国内保费高主要是保险的销售渠道提佣过高造成的成本上升,钱都让保险公司的业务员赚了。

这是香港分红保险*的优势,在香港的保险公司都是面向全球进行投资,投资领域广获利渠道多。目前,香港保险的预定利率普遍可以达到5%以上。而大陆保监会对内地保险业定价利率做了限制后,基本都在3.5%左右。香港保险产品收益优势明显,完全碾压内地保险。

由于香港是避税港,遗产税自2006年后就不需要征收。即使是在全球征税的美国,只要是人寿保险金的赔付,不管是在哪里买的,都可以避税避债。很多高净值人群赴港购买保险,大多数是为了避税、避债以及避险的资产转移。由于保险是隐形资产,保密度高。曾经有个新闻,一些濒临破产的中小企业主,把实业抵押给内地银行套取现金,转手到香港购买保险,将巨额资产暗渡陈仓转移至境外,期望在境外保险权大于债权的法律框架下,即使是公司被清盘,手中保单都不会打水漂而达到保全资产的目的。虽然这也是够决绝的,但也充分能说明香港保险避税避债的强大功效。

香港保险以美元和港币计价,这是区别于内地保险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尤其是人民币中期来看还在贬值通道,对中、高产阶级的强烈的资产避险需求都有很强的诱惑力。

由于香港是全世界第二长寿城市,人均寿命85岁。而香港保险的保费率又是按香港人均寿命来计算。而国内人均寿命为75岁,所以内陆客户在赔率上就会稍占便宜。这就使得香港保险相比起来保费更便宜、保障更高、投资回报也高。所以大陆人去香港购买重疾险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有保险业人士建议,若想去香港投保,一要找专业负责的保险顾问仔细咨询;二要按照香港保险公司的操作流程,弄清和内地保险公司相比,投保前后有哪些区别,如付款方式、货币差异、术语、理赔范围和限制情况等。众睿天下理财顾问提醒说,香港保险合同都有中英文对照,但中文表述与内地不同,一定要看清合同,以免日后造成麻烦和损失。

}

从最新的数据统计,港币与人民币的1元兑换价,七年内从1.2元跌到0.8元,相当于本金40%的亏损。由此可以看到,香港保险长期看,投资收益未必高。

大陆人在香港买保险,在两地均不受法律保护,因为香港规定非香港居民购买的保险纠纷不予受理。

例如中国法律失踪两年可宣告死亡,而在香港却是规定:失踪七年才能宣告死亡,如果在大陆长期生活在香港需要重新请律师准备赔付法律证明,而在香港买的保险在中国不具备避税避债功能。

因保险世间周期长,需要接受保险公司的长期服务,而大陆人在香港购买保险,香港保险公司服务不便利,一旦涉及理赔,大陆人办理理赔跑香港不便利。

在中国法律框架体制下,大陆保险公司是不允许倒闭的,受到保监会的严格监管!而在国外,即使是友邦,富通这样的大公司2008年也险些倒闭,香港的小保险公司风险则更大。

香港保险的佣金是大陆的几倍,所以很多中介机构都愿意介绍,但香港保险前三年的现金价值是零或极少,也就是说前三年不幸要退保,那是一分钱也拿不到。保险是一辈子的事,需全面考虑,一开始就要安全保险。

}

一、香港保单不受大陆法律保护,应该如何理解呢?

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都有其保护和限制的范围,就像我们不可能以中国的法律来管美国的事情,同理香港根据基本法是中国的特区,与大陆实行不同的法律体制,因此大陆的法律无法保障香港的产品,这是非常正常的。所以这句话表明,购买香港保险收到更为严格的香港法律的保护,有更加有法律保障的,同时也说明大陆居民购买香港保险在大陆的法律内合法合规,并受香港法律保护。同时保监会也告诉我们香港保单一定要到香港签署,避免那些地下虚假保单。

二、存在汇率风险和外汇政策风险?

任何的货币资产配置都存在汇率风险,持有美元港币和人民币都有风险,但是“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所以配置多样化的货币资产正是在规避汇率风险。而外汇政策的限制对购买香港保险并不会有实质的影响。

三、保单收益存在不确定性?

这一点是多数投资方式的共同特征,而在这一点上大陆保单的收益的不确定性其实更大。数据告诉我们,以香港保诚的隽升这一产品的历史数据来讲,多年来不仅远高于国内同类保险产品的数据,也都高于其保单预估的收益,不确定性自然都存在,但是我们更相信历史数据。

四、保单前期现金价值低,退保损失大?

这是保险这一产品共同的特征,保监会不过是在提醒购买香港保险的朋友,选择保险这一投资方式要注重长期的收益,而非一两年的利益,这是由保险这一产品的特性决定的,而非香港保险的特例。

五、需认真阅读保险产品条款

买香港保险要读清楚条款,哪怕我们去国内某移动公司办也业务也要看清楚条款,因为指不定就被国内某移动公司乱扣了多少钱。认真阅读条款是一个理性的消费购买所有产品服务都应该重视,而且香港保险在购买流程中香港保险公司也会反复与客户确定条款,保障客人都能清楚明白地了解保单的条款。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港保险和大陆保险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