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听香港商业电台台收听

原标题:failed: 港人最爱早上听广播,电台就是香港人的有声社交朋友圈

香港年轻人对电台的依赖度也相当高。

香港广播界的元老级人物李我。 摄影:南都记者 胡可

香港电台,我们根本想象不到香港年轻人对于它的依赖程度。香港很多明星、政客的第一手八卦都是从电台里得出。和内地相比,香港电台并没有把主要受众集中在的士司机和蓝领阶层。相反,香港电台有着很强烈的精英意识,他们坚持认为,这种有声媒介的传播,它可以最广地拓宽人的思维领域。香港电台的存在意义不仅是怀旧,更是一种媒介传播途径的积极拓展,于是香港很多电台会另外开辟、拓展电视部制作纪录片或电视节目。

当然,香港电台里也有很多咸湿的、无聊的、老中医类的谈话节目,甚至不乏冷幽默气质的搞怪互动,但更多时候,香港人还是乐于在电台节目上做一些专业层级的理论探讨。电台文化,它相当于港人的奶茶文化。虽然不是正餐,也不是餐餐必饮,但每天必须要给电台留出那么一点时间,对于港人而言,那种幸福感远远超过发了一个“早安+晚安”的微博,或者又刷新一轮朋友圈。

香港电台节目针对人群细分,找共鸣、接地气又年轻化

网友Izum a在香港本地人最爱扎堆的高登论坛发帖“这三天D 100停播,被迫听港台商台D BC,落差很大!曾经香港的主流媒体对于我是神一般的存在,现在却和以前不同了,证明时代进步了,我的媒体生活也进入另一个阶段。”在一票香港电台的听友中,Izum a属于怀旧和保守派,在朋友的圈子里,27岁的他被朋友们称为“老人”,原因是他爱梁继璋,这对于和他同龄的香港男生而言,梁继璋远没有梁思浩那么有型,更不用说陈彦行、庄思敏和阿Ben了。

在香港D B C电台,由梁思浩率领江美仪、陈彦行、K aw aii、庄思敏、潘小文、邹摄及Ben主持的一档节目《大家真风骚》受众非常广。在最近一期节目讨论中,关于香港人和台湾人的区别漫画得到很多年轻人的共鸣。其中一幅漫画是对比台湾和香港的服务人员,台湾客人表露的霸气的表情“老娘今天一定要吃到饱”,台湾服务员则弯腰鞠躬“对不起,服务不好,我不应该被生出来”;而场景轮换到香港,香港服务员表现出的姿态是“这款卖完了!吃其他的!”,香港客人表现出唯唯诺诺的姿态“好吧,那我换吃其他的吧”。堪比诙谐漫画的场景描述让很多香港年轻人在听到节目后,纷纷在论坛里留言,以嬉笑的方式表示出共鸣。

引发听众足够的共鸣,这是最近几年香港电台节目的重要特点。显然,香港电台高层已经认识到一款足够接地气的电台节目,会更加吸引年轻人,把他们从网络或电视世界中重新拉回到关注电台节目。

D 100、香港电台第一台、香港商业二台90 .3、香港商业一台88.3和香港新城电台,这五家电台是香港年轻人最爱的五大潮台。在香港会计事务所工作的Joanne点评这几家电台时形容,这些台废话少,就算是有废话也是有趣的“废话”,她们朋友圈的一帮人最爱听90 .3“在晴朗的一天出发”,这个节目会用有趣的方法讨论每日的新闻,常常令一堆本来对时事没有兴趣的人,也会产生听的兴趣,跟着节目了解每天发生的重要事情。

曾是香港电台主持人、现为香港网络电台综合节目组节目监制和项目统筹的K elly认为,香港电台并没有因为网络或者电视而衰亡,相反香港电台依赖于八十多年的电台文化,越来越细分听众群,滋生出深厚的港式电台文化。快餐消费的节目、李我文人说史类的节目、军事和八卦节目,每个台都纵横向深入细化,在港并没有一家独大的电台,更没有一家独大的电台节目。港式电台节目的新陈代谢频率应该是亚洲范围内最快的,哪个节目反馈度低就立刻裁掉,这就是香港电台广播的现实一面。

中年听众对电台依赖性最深,寄托港人敢做敢说的文化理想

在微博上,现在还有网友会不断@香港商业电台903的监制光仔。2011年前后,很多香港人都爱讨论的一档电台节目是《光仔厕所位》,据说节目设定的最初是,主持会指定部分主题希望听众来电,光仔会评论主题。主持人会以”1872游花园“字头接电话,来电者需完成余下结尾字,回答“游花园”。节目最初有IQ问答等主题,一般听众来电都会经过监制光仔的筛选。为了拉近和听众的距离,环节开始时光仔上了厕所不在现场,没有筛选环节,听众只要打通热线就可以立刻和主持人对话。少了把关的人,听众开始肆无忌惮地发挥恶搞功力。于是开始有人在广播中给朋友留言生日祝福,后来紧接而上的听众也是同样给其他朋友留送生日祝福,所有听众都像排好队一样,每个人都发送生日祝福,以冷幽默的方式歪曲节目原来意义。因为有太多听众只留言生日快乐给朋友,所以主持人决定在2010年结束这个环节,后来这档节目受到商业赞助,《光仔厕所位》又重新复播,但神奇的香港听众并没有放过光仔,而且仍然选择在这里留送“生日快乐”,不到一年的时间,这档节目只能选择再次停播。

听众最大,这是香港很多商业广播的共通之处。为了最大程度获取听众,尤其是年轻听众,很多电台都不约而同选择录用年轻漂亮、高大帅气的年轻主播,并且经常的在网络上曝露身材和生活私照以拉近和听众距离。比如港台二台Gim m e5及骚动音乐主持Eric梁德辉,他就以身形健美和性感人鱼线出名,DJ偶像化只是香港电台为吸引年轻人的最基本步骤,更多时候还是以年轻听众为主,针对他们量体裁衣设定不同类别的广播节目。香港商业广播做得非常成功,可以说吸引香港年轻人的层面做得很好。但这些却被很多中年派香港听众所不齿,香港中年派广播爱好者,他们更乐于香港广播还停留在李我的时代,他们喜欢的电台节目是早前在香港电台节目“开卷乐”里,由主持人讲述和分享罗柏·寇米耶的长篇小说《褪形者的告白》。这些香港中年派广播听众认为,这样的电台节目显然比纯商业电台节目更有深度,并且更有教化新一代年轻人的作用。香港网络电台综合节目组节目监制和项目统筹K elly认为,香港中年派广播听众,他们对于电台节目的感情更深,毕竟那个时候电台节目已经颇有商业化的雏形,但仍处于早期文人式的广播风貌中。中年派对于香港电台有更深的依赖,他们认为香港电台是寄托着香港人敢说敢做的一种文化理想,“所以在最初香港政府不同意设立民间电台时,游行和反对者队伍中,以中年派最为强大支持力量,他们骨子里认为,电台应该是有人文情结,并且能最大程度地为香港人的权益而发声。”

每档电台节目都有独立个性标识,总标签都是真性情

《疯show快活人》是香港电台第二台休闲式杂志节目,一档相当“长寿”的电台节目。它从广播至今已有超过18年,最初由梁继璋及李丽蕊这对合作做节目多年的拍挡主持。其后李丽蕊离开港台,由梁思浩、陈宝玲顶上。这档节目的魅力在于,它能收获包括不同年龄、阶层的听众的喜欢,并且听者总能从节目中找到自己喜爱的内容,然后再分享给别人。深圳电台D J马皓认为,分析节目类型,内地几乎找不到一款可以与《疯show快活人》相媲美的节目,通常内地的电台节目过于单薄,美食就只讲美食,交通就只播交通,老中医的节目就只播放老中医的内容。从这档节目就可以窥探到香港电台的社交文化,它极具包容性,以其休闲、说笑的节目模式,讨论热门新闻到古怪趣闻,甚至有奖游戏都一应俱全。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年级生黄正宜也是这档节目的追随者。每周一,节目会以贴近家常的语气谈论世界各地的火热新闻,探讨地球生态、动物情报和环保讯息等;而周四,又会特别推出职安剧。所谓职安剧,就是由职业安全训练局提供资讯、《疯show快活人》主持人贵花田编剧及声优剧目,每集有不同嘉宾参与。周五的节目是所有IT男的最爱,节目里总会介绍世界各地有用或是无聊的新科技。

如果说《疯show快活人》是一档有亲和力,并且极具包容性的节目。那么,《有冇搞错》就是针对特定人群开发的深夜类节目。在香港,晚上几乎听不到什么老中医类生殖健康的节目,更多人关注的居然还是新闻时事,偶尔有咸湿的可能会在听众唱歌环节,主持人也预料不到,哪个听众就在夜深人静时唱了一首有可能少儿不宜的歌,那种歌曲分分钟都有被投诉和台里追究的危险。

香港电台业界资深人士K elly认为,总体而言,香港电台的节目风貌是必须吐露真性情,无论是主持人还是个性化的电台节目。香港人的耳朵真的很挑剔,他们选择电台节目和主持人完全凭借个人喜好,不会长时间把自己捆绑在一个主持人或者一档节目上,所以香港电台节目的死亡和诞生率都非常高。其实,香港人的社交话题,很大部分都是通过电台内容展开的。很多香港年轻人更是把电台早晨节目当成闹铃一样对待,听一档早晨节目,伴随吃饭、锻炼和开车等各个环节,“香港很多电台节目也都注重标签化自己,比如《疯show快活人》、《有冇搞错》和《在晴朗的一天出发》等几乎都有自己的网络社交账号,依赖网络力量积蓄粉丝,这是香港电台和内地电台比较相似的地方。”

网络电台、电台纪录片支撑起香港电台人文深度

近年来,香港频频出现很多网络电台,或者是偷偷占用公众电台信号的民间电台。很多香港老年广播听众都会自发组织游行,旨在希望港政府能够开通更多的电台空间给民间电台,和尚在发展中的小众电台。

尽管在内地媒体界人看来,香港电台已经趋于完善,但对于老一派广播人而言,现有的香港电台境况仍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香港老一派广播人,类如最早的行业标杆李我,他希望香港电台能够包容更深的文化精髓。香港媒体人士、僵尸协会研究员刘天赐这样评价李我,“香港的电台是由他一手带起,他不仅是广播艺术家,还是作家,他不打草稿,对了话筒说两个钟头记录下来就是畅销小说。香港目前都无几个人可以做到。”李我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曾表示,“现在香港广播节目好多都是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却没有内涵,和我们当时完全不同。”他感到媒体包括报纸、电台、电视和电影太多暴力色情的东西,“打打杀杀,却没有道德思想,而我们读过古书,做电台节目也是道德为本,良心为主。现在香港电台节目对人文的发展和文化人的关注已经大不如从前。”

香港网络电台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老一批广播人对于文化传递和传播的忧虑。通过蜻蜓网络电台,很多人搜到了香港的民间电台,甚至通过豆瓣电台有人也找到了香港仿古的电台节目如西洋音乐剧和《黑天堂》、《萧月白》等广播剧集。同时,香港电台也开始通过纪录片+电视节目结合的方式拓展文化思考深度。包括较早时香港电台的《香港故事》,以及最近香港电台推出环保纪录片《天人合一》。据了解,这部纪录片走访了十多个不同国家及地区,当中包括以色列、哥斯达黎加、巴西、加纳、瑞士、美国、青藏高原等,探究当今重要的环保议题,访问世界不同领域的环保专家,并以中国传统“阴阳五行”概念作为实践保育的基础,从而分析问题的源头及寻找解决之道。

香港电台文化从它的节目中就能深刻感受到,香港自由撰稿人任与丽这样分析,“一直都很喜欢由香港电台制作的《穷富翁大作战》,从2009年开始到第三季,每一集都会邀请香港上流社会富裕人士亲身体验活在贫穷线下的底层人士生活,其中不乏政坛议员和商界领袖。每一集都让我深切体会到能有尊严地活着就值得感恩,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帮助有。”香港类如这样的节目还有很多,老一派广播人经常忧虑香港文化会随着网络的兴起而缺失,这只是发展的一种可能,但香港更多年轻人并没有完全放弃电台这种文化传播载体,香港电台的社交功能和文化价值并没有贬值,相反随着节目制作水准的提升而得到加强。

采写:南都记者董馨 见习记者 林嘉文

}

  请注意:香港各电台除普通话台和一些英语台外,都是以粤语广播的。 

  很希望住在华南一带的大侠都来谈谈你接收香港各电台的经验和心得,或更远地区的同道谈谈你DX香港各电台的妙事,相互交流。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收听香港商业电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