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的要死,还要看着手机,自制困 思考能力下降太差了,明知道不好,但就是改不了

原标题:四年级是个坎,熬不过去估计耽误前程,家长替孩子收藏!

最近在家长论坛上,有位妈妈的帖子就火了,她用自己的惨痛教训告诫各位家长:家长忽略这些问题,孩子肯定要吃亏……

今年9月,我儿子升入小学四年级。

开学还没有一个月,气定神闲的日子还没享受够,我就接到了班主任的“投诉电话”。

上学期还当选“数学小明星”,这学期随堂测验才得72分?!班主任还反映,孩子开学状态不对,心收不回来,跟不上课堂节奏。

“这个年龄段,孩子成绩开始定型,家长不能放松,否则落下来,不太容易赶。”

班主任这么一说,我彻底慌了。孩子刚开学就被甩在后面,以后差距会越拉越大,等到高年级,可就救不回来了!

都说“四年级是道坎”,我本来还不相信,可开学才一个月,这小子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

(儿子的试卷全是红叉,惨不忍睹)

为什么很多孩子在四年级都会遇到这个坎?如何迈过这道坎?

孩子一般在10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崛起,他们强烈需要父母的的尊重,需要父母把他们当作大孩子。但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这一心理,仍把孩子当小孩子看待,因此这一时期的孩子,常常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而故意与父母作对。

父母们不要认为孩子故意与你作对,只是单纯的不听话行为,其实背后隐藏着孩子渴望你理解、渴望你尊重的深层原因。

自我意识正处在形成期,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总是固执地认为自己才是对的。但由于生活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孩子的观点和看法往往是不全面的,或是错误的,因此,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会让孩子的情绪、情感发生很大的变化。

面对这一情况,家长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呢?

▊ 方法一:找准孩子情绪变化的原因

孩子会出现“烦死了”、“好烦呀”之类的话语,而且这类话语的数量会一直上升。例如本学期第二单元的习作内容是“说说心里话”,我让孩子不谈学习,而是谈个人烦恼。

一个孩子说:“妈妈让我穿的衣服总是我不喜欢的;我喜欢长发,妈妈却让我剪成短发……妈妈这都是不尊重我的表现。”

另一个同学说:“爸爸妈妈不让我和同学玩,不让我读我喜欢的那些课外书。他们好像永远都不相信我。”

其实,孩子的烦恼并不仅仅是针对玩具、衣服、发型,或者是课外读物,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当孩子真正的到理解和尊重之后,他的一切消极、叛逆的情绪都会消失。

例如面对儿子并不如意的成绩单,一对明智的父母是这样做的:

xxx数学没有考好,他已经做好回家挨“板子”准备。回到家后,他把成绩单往客厅的茶几上一扔,就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晚饭也是在战战兢兢中度过。

晚饭后,爸爸妈妈什么也没说,回到自己的卧室里看电视去了。孩子实在坐不住了,他心想:难道是爸爸妈妈没有发现我的成绩单?于是,他悄悄地来到客厅,在他的成绩单旁边,爸爸妈妈给他留了一张便条。

爸爸妈妈知道这次没有考好,你心里也很难过。你不必紧张,爸爸妈妈不会惩罚你,因为惩罚孩子永远都不是目的。
爸爸妈妈相信你肯定不会放弃努力的,因此,在下次考试时,我们不要求你考得多么好的成绩,只要比这次的成绩前进一点点,我们就会很满意。
永远都支持你的爸爸妈妈

读了爸爸妈妈的便条之后,这个小男子汉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写道:

我是轻易不流泪的,但我被爸爸妈妈的理解和尊重感动得流泪了。在拿着成绩单进家门的那一刻,我都做好了与父母吵架的准备。但现在我知道了,那是没有必要的,我的父母是天底下最懂儿女的父母!是世上最好的父母!

正处于情感的突变期,他们容易生气、发火,但他们也容易感动。与送给他们奥贵的礼物相比,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更能让他们感动。

▊ 方法二:允许孩子适度表达自己的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10岁左右孩子交往的重心已经由家庭转移到了学校,同学之间的关系和友谊将成为影响孩子精神的重要因素。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科学的方法应当是这样的:面对孩子表现出的悲伤或软弱,父母一定不要呵斥,应该让孩子尽情地发泄心中的郁闷,只要孩子发泄够了,他自然会恢复心情的平衡。

当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应该及时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从而缓解孩子的不良情绪。

而此时,允许孩子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为孩子准备一个沙袋,允许孩子对着沙袋发泄情绪;允许孩子养小动物,当孩子不愿意向父母倾诉时,可以鼓励孩子对着小动物倾诉;鼓励孩子跑步、做运动发泄情绪……这些都是帮助孩子发泄情绪的好办法,但最重要的一点仍然是,父母要理解和认同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自由表达悲伤和软弱。

▊ 方法三:培养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

四五年级是孩子情绪、情感的突变期,也是培养孩子控制自己情绪能力的关键期。这时候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对是非、爱好有了明显的分辨能力,然而他们的交流、沟通能力和方式有限,或者说不会与父母沟通,而这恰恰是促使他们情绪恶化的原因。

要想培养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父母最先应该让孩子明白这一点:有了负面情绪,没有关系,说出来,看父母有没有办法。

在一个家庭中,有一个这样的约定:任何一个人情绪激动时都不允许说话,而当他自己感觉自己的情绪不能控制时,他要大声地喊“暂停”,然后用最合适的方法去发泄情绪,如做做深呼吸、到另一个房间里去安静一会儿、出去散散步、打打篮球等。

当然,当有人大喊“暂停”之后,家庭的其他成员决不会去问他原因,或对他的行为做出任何评判,而是等他情绪稳定了,由他自己告诉大家,他情绪变化的原因。自从有了这个约定之后,他们爱发脾气的儿子从来没有情绪失控过。

这个方法妙就妙在它允许孩子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同时又通过恰当的方式把这种负面情绪发泄出去。

四年级是孩子厌学情绪的高发期,很多孩子开始讨厌学习,讨厌写作业,甚至对父母常说的“要好好学习”等话也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 首先,这与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关。

在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时候,孩子会更多地遵从家长和老师的意见,从不会过多去想“为什么”,他们认为家长和老师的话就是真理。但是,到了四年级后,孩子的思维能力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思维,他们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不好能怎样呢?

由于自我意识刚刚出现,这时候的孩子固执地认为,自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时,父母的唠叨和命令不仅会令孩子感到厌烦,而且会给他们一种错误的信息:学习时一件很艰苦的事情,他在为父母而学习。在这种错误信息的感染下,孩子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 其次,这与父母不了解小学阶段知识的难度发展规律有关。

到了四五年级,学习难度不断加大,很多孩子都会感觉到对学习力不从心。如果父母还总是不理解孩子,甚至是斥责、打骂孩子,那孩子只能是厌恶学习,从而产生很强烈的厌学情绪。

做父母的,不管你的孩子正处于哪个年龄段,你要想教育好他们,必须提前了解他们的心理。做父母的就应该提前向孩子灌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这个观念。这样,对于思维正在高速发展的四、五年级孩子来说,这将会促使他们的成绩稳步前进,而不是厌学。父母要对孩子多些鼓励,少些抱怨;多些表扬,少些批评。

孩子在四年级之前,或者在读四、五年级的过程中,父母还应该提前知道哪些知识呢?或者说,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孩子呢?

▊ 方法一: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

很多的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上花了大量的心思,但是,容易让孩子产生误解:他是在为父母而学习。父母越是逼着孩子去认真学习,越可能给孩子创造了拒绝学习、反驳父母的机会。

一天,妈妈下班回家,看到晓宇拿着课本在客厅里一边看电视,一边看书。她没有像往常那样勃然大怒,逼着孩子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去看书,而是跟孩子打过招呼后,就开始忙自己的家务。
一会儿,晓宇沉不住气了,跑过来对妈妈说:“妈妈,我们明天要考语文。”妈妈“嗯”了一声,就没再理他。他还在继续试探妈妈,说:“可是,妈妈,我还没有复习完呢!”妈妈还是“嗯”了一声,又开始忙自己的事情。晓宇有点失望地对妈妈说:“妈妈,你怎么不理我呀?你是不是不关心我了呀?”
妈妈放下手里的家务,认真对他说:“你似乎希望我逼你去看书。妈妈当然希望你能考出好成绩了,可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要不要去看书,在哪看书,是应该由你自己来决定的事情。”从此以后,晓宇对妈妈的态度深信不疑了。

当孩子试探父母时,父母的态度一定要坚定,说不参与就不参与。如果面对晓宇的试探,妈妈用责备的口气对晓宇说“再不好好看书,就会考试不及格”“考不好会被老师惩罚的”……那么,晓宇会继续与妈妈玩这种“你越管我,我越不好好学”的游戏。。

▊ 方法二:告诉孩子——你要为理想而学习

现在有很多的家长这样劝孩子好好学习:“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娶不到媳妇(找不到好老公)!”“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你将来就会成为社会最底层的人,就要过很艰苦的生活!”……

也许父母们试图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来说服孩子要好好学习,然而,父母们却忽略了这一点:四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思维的高速发展期,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父母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他们要为自己的理想而学习。

在帮助孩子树立理想时,家长要特别注意一点,一定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子身上,例如强迫孩子把某个不喜欢的职业当做自己的理想。而是要根据还子的特长和爱好,帮助孩子树立理想。

▊ 方法三:父母不要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家长这样教育孩子:“如果这次你考好了,你想要什么,妈妈就给你买什么。”“考了这么少的分,我都替你感到丢人,你还好意思要这要那!”……这种教育只能是害了他们,或者使他们变得越来越蛮横不讲理,或者使他们的成绩大幅下降,郁郁寡欢,甚至走向抑郁或自卑。

每一位家长都应该用平常心来看待孩子的成绩。学习是学生的职责,学习好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做到的事情。家长不要因为孩子的成绩好而沾沾自喜,或者用各种各样的物质来奖励她,这样只会让你的孩子有个错觉:学习是为家长学的。

对待成绩不好的孩子,家长首先不能打骂他们,其次要鼓励他们,帮他们分析成绩不好的原因,帮他们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并告诉他们:“只要学习一直在进步,成绩是次要的。”

家长还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地学习氛围,如与孩子一起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不要动不动就问孩子成绩、放学后就催促孩子去做作业,这样只能让孩子有种错觉:他是为成绩而活。

▊ 方法四:父母对一至三年级的孩子不要太过严厉

在小学一至三年级,孩子是没有理性思维能力的,父母要求什么,他们就会做什么,父母说什么,他们就会听什么。此时,父母的严厉可以起到作用。

但到了四、五年级,孩子有了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有了自我意识,当父母再严厉地要求他们去学习、再规定他们每次考试必须达到的名次时,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是件很苦的事情,从而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对于那些还没有上学,或者刚刚读小学的孩子来说,父母们不要急于教会他们多少知识,也不要要求他们考多么好的名次,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对10岁之前孩子的教育,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总结的很好:

多问“这次考试中,你细心了吗”,少问“这次考试你考了多少名啊”;

多问“你喜欢学……”,少说“今天我教你学……”

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四、五年级是孩子学习成绩定型的一个关键期——那些成绩好的孩子中,大部分学习成绩会一直保持“好”的记录;而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中,大部分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很难变得出色。

如果孩子总能取得很好的成绩,能够经常品尝到好成绩带来的乐趣,那么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就能建立起来,就会喜欢上学习。对于那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如不爱思考、粗心等,也会积极地配合家长和老师去改掉这些坏习惯,进而培养一些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的好习惯。

但是,如果孩子在成绩很差,或成绩平平,他们就不会体会到成绩所带来的的成就感,进而就不会对学习产生信心,也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没有动力、没有积极性,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孩子只能越学越吃力,越学越没有信心。

由此可见,孩子在四、五年级取得一个好成绩,他们更容易产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学习的自信心,才能爱上学习,进而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一直都保持优异。

在孩子读三年级之前,家长可以多问快乐、少问学习,但到了四、五年级,家长就应该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了。这种关注并不意味着家长要更多催促、督促孩子学习,每天都要对孩子提及学习的事情。而是说,在四、五年级这个学习成绩即将定型期,家长要拿出一定的精力,让孩子体验学习的兴趣、帮孩子建立起学习的信心。

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呢?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 方法一:经常给孩子“积极暗示”

孩子的自信心除了来自于他们的自我激励外,还需要来自于父母的赏识和鼓励。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这样,家长说他聪明,他就聪明;家长说他笨,他真的会变笨,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暗示”作用。

消极的暗示:“哪里呀,我家孩子不行”;“我家孩子的功课不是很好”;“我家这孩子,成绩还可以,就是记忆力不好”……即使是家长对别人谦虚客套的说法,孩子听到耳朵里,也会认为这是家长对自己的评价。在这种暗示下,孩子也就真的变笨、变差了。正确的做法是,即使孩子真的记忆力不好,在学习方面真的有缺点,家长也千万不可轻易批评孩子。

积极的暗示:“你很聪明”;“你在妈妈心中是最棒的!”“你将来一定是一个大人物。”

▊ 方法二: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

父母逼孩子去学习,虽然有时可以达到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方法不能产生长效,而且孩子绝对不会心甘情愿地去学习,尤其是到了四年级,如果父母再逼着孩子去学习,孩子就要产生逆反心理了。

明智的父母不是逼着孩子去学习,而是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变“要他学”为“他要学”!父母的言传身教、创造一些学习的神秘感,都是很好的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好办法。

▊ 方法三:父母要谨慎对待“陪读”

很多家长每天晚上都辅导孩子做作业、为孩子检查作业,这种陪读现象是毁灭孩子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的最大“杀手”。

一个作业次次都得“优”的孩子,在一次考试中,竟然考了个不及格,看着满是红叉的试卷,老师找来男孩对话。
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说出了心里话:“每天晚上做作业时我都想快点做完,因为只有做完了作业才可以上网。”“那你不怕作业出错吗?”老师问。“不怕,因为妈妈每天都要检查我的作业,有一点点的错误,妈妈都会发现。”男孩自豪地说。
“那你遇到很难做的题怎么办?”“我想都不用想,就告诉妈妈我不会做,妈妈就给我讲。”“妈妈给你讲了,你以后遇到类似的题目会做吗?”“我当时很明白,但是再遇到类似的题目,在妈妈的提醒下我会做,要是没人告诉我用哪种方法,我就不会做了。这次考试就是这样,看着这些题目都很熟悉,就是想不起用什么方法来。”

10岁左右的孩子,虽然很多事情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毕竟是孩子,爱玩是天性,他们总想快点把作业做完,以便去玩,于是很多坏毛病便从他们的作业中体现出来,如:粗心马虎、不认真思考问题、考虑问题不全面……如果没有家长的参与,孩子就会为此而承担自己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挨老师的批评。

但是家长却剥夺了他们承受自然后果的权利,家长在为孩子检查作业时,把他们的错误都指出来了。这时,孩子就懒得去思考了,有时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在哪里,就照着父母所说的答案写上了,更不用说去改正坏毛病了。并且,当孩子有了依靠时,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信心都会明显地降低。

国外一位研究行为学的专家做了这样一项调查:专家分别对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数千名孩子进行测试,这次测试的内容包括知识测试、能力测试和习惯测试。

测试的结果令这位专家很惊奇,因为他发现,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孩子的知识得分和能力得分一直都在呈上升趋势,但他们的习惯得分却没有太大改变。

专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孩子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是在小学的中低年级,而四或五年级是一个“分水岭”。也就是说,在四、五年级之前如果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那这些好习惯将会伴随孩子一生;在四、五年级之后,如果孩子想改掉某些恶习,除非进行特殊的训练,否则孩子的这些坏习惯是很难改变的。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是关键:

▊ 首先,从习惯养成的特点来看,四、五年级是强化好习惯和改正坏习惯的关键时期,过了这个关键期,这些坏习惯将不会轻易改掉。

▊ 其次,从孩子意志力的发展特点来看,尽管这时的孩子意志力发展还只是初步的,并且是不稳定的,但在这个时候,孩子的意志力发展开始由弱到强,由他律到自律过度。孩子会通过克制自己,主动培养一些好习惯和改正一些坏习惯。因此好习惯的培养和坏习惯的改正都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 第三,孩子在10岁左右,由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孩子行动的动机开始由直接动机向间接动机转化。孩子会努力地表现自己,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肯定性评价。

家长在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改正坏习惯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或者说,必须具备哪些教育观念呢?

▊ 方法一:给孩子创造好习惯形成的好环境

任何一种好习惯的培养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任何一种坏习惯的改正也不是轻而易举的。

父母一定要记住这样一条真理:孩子的好习惯越早培养越好。

▊ 方法二:父母要格外注意孩子的习惯10岁左右,孩子的大脑进入一个迅猛发展期,这时的孩子已经有了理性思维的能力。

再遇到问题,他们已经能够做到理智思考、换角度思考了。

例如在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即是妈妈主动暗示孩子“洗衣服是很辛苦的事”,他们往往不能真正体谅妈妈的辛苦,当孩子年龄已大,他们懒惰、不体谅他人的习惯早已定型,不管父母怎样暗示,相比都是无效的。而在理性思维刚刚出现的四、五年级左右,父母的这种暗示则是非常必须且必要的。

多方教育专家通过细心地观察和研究发现,孩子在四、五年级左右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往往更具有持久性。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孩子在四年级左右所养成的良好习惯,将会比孩子在其他年龄段养成的好习惯更持久、更易深入孩子的心灵。

生活习惯:勤劳、讲卫生、讲礼貌、有爱心、能够体谅他人;

学习习惯:爱思考、细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性格:坚强、勇敢、乐观、积极。

▊ 方法三: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

好习惯是一点点培养起来的,做家长的不能企图孩子“一口吃个胖子”。利用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加法原则,让孩子慢慢来。

坏习惯也是一点点改正过来的,这样做不仅能保护孩子脆弱的自信心,也能让孩子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战胜自己的成就感,从而对自己的信心也会大增。

▊ 方法四:纠正孩子的坏习惯,需要家长的权威和毅力

父母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必须有一定的权威,在征得孩子统一的基础上,给孩子制定出一些“纪律”和“规则”。

美国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但是要纠正孩子的坏习惯,需要花费的时间比21天要更多,这就要求父母在纠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要有毅力。

面对孩子的耍赖、软磨硬泡等,父母一定要拿出足够的毅力,不要向孩子妥协。

与小时候相比,到了四、五年级,孩子的道德情感表现出以下两方面的差异:

1、在道德认识方面,由具体、肤浅的认识,向本质的认识过渡。

2、在道德评价方面,由只注意行为的效果,向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过渡。

▊ 方法一:克服德育教育中的心理偏差

定势效应是指,家长对孩子产生了某种固定的看法,对孩子的评价总受这种固定看法的影响。家长要时刻提醒自己,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孩子的行为。

光环效应,就是以偏概全的意思。也就是说,由于孩子出现了某些缺点,就弥盖了孩子所有的优点,认为孩子“一无是处”;由于孩子有了某项优点,就弥盖了孩子所有的缺点,认为孩子“一切都好”。

如果家长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孩子,总是误解孩子,孩子就会变得十分叛逆。

▊ 方法二:杜绝打骂,给孩子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们偶尔打一打孩子,可能会震住孩子,起到快速教育孩子的效果。过后,父母再找个机会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爱你的”,也许很快就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和爱。但是,当孩子到了四、五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崛起,父母再打骂孩子,孩子就要记仇了,并且还会产生逆反心理,促使不良道德行为越来越多。

从道德情感方面来讲,父母的粗暴会使他们越来越叛逆,道德水平越来越糟糕;而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则会使孩子愿意与父母沟通,从而使孩子的道德水平朝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

▊ 方法三:在孩子的行动问题上下工夫

一般来讲,四、五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知能力,他们可以通过一定的道德原则分析和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开始具有一定的意志力来控制自己的冲动,并懂得基于一定的道德原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是,孩子还是孩子,他们在思想上懂得这些大道理,但他们的行动却往往会跟不上。所以,父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做到道德认知教育和行为教育的结合,尤其要注重孩子的道德行为教育,让孩子努力做到言行一致。

孩子在道德品质方面出现言行不一致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在这个时候,他需要父母的耐心引导,而不是责怪和批评。

▊ 方法四:利用潜移默化的暗示法

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喜欢处于受教育、受管制的地位。到了四、五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崛起,他们的自尊心也在一点点增强,这个时侯,暗示教育法最容易让孩子接受。

暗示教育法,能够满足四年级的孩子日益强烈的自尊心;能够满足四、五年级孩子不断发展的自我意识;能够使孩子感觉到平等、感觉到尊重,从而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克服自己的缺点,以快乐的心情去与父母父母合作。

}

佛教的理念,是分层次递进的修行过程

而现在很多“精通背诵”的“佛学大师”们,总喜欢“歪解安利“来标榜自己渊博

所谓“不分别”,也一样是分层次的

当你能够正确、准确的区别善恶之后

要学会不“绝对”分别看起来的“好坏”

因为很多事情,不是“看起来的样子”,有更深层的原因,此时不“急于”分别,是要给自己冷静思考的机会

再进一步,当能够真正理解“因果轮回”,明白“被欺者曾为恶,得福者曾为善”,,就更不会被一时的善恶表象所欺骗

不分别,就是不向外求,不被假象迷惑本心(本心是什么可能和你的理解有差别,,如果有兴趣可以听闻《妙印法师:成佛之路》)

当能安住“真如本心”时,就自然没有分别不分别了

说了这么多,就是告诉你,不分别,不是不看路硬往河里走的意思

不分别,是有对应情况的

即使是明心见性的修行人,走路时,一样得看路,不走绝路

如果有兴趣了解佛法,推荐不要道听途说

不如看看佛经《大佛顶 如来密因 修证了义 诸菩萨万行 首楞严经》《大般涅槃经》之类的经典,有缘听闻《妙印法师:成佛之路》

}

原标题:孩子性格好不好,看这4点就知道!

“老实人吃暗亏,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表妹昨天大发雷霆地吼道。

她在公司是出了名的老好人,性格温驯、随和,一副菩萨心肠,谁找她帮忙都不会拒绝。

然而,最苦最累的活她干着,但升职加薪这种事,却永远和她绝缘。

她想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不如人?

我一直笃信:性格决定命运。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项调查中,分析了职场人员的“随和度”特征后发现:性格随和的员工薪酬比“带刺儿”的员工低18%。

表妹的遭遇,归根结底就是她的“讨好”性格所致。

面对别人的所有要求都不敢拒绝,把自己变成了万金油,更不懂得为自己争取机会。

《性格的力量》一书中说,成功既不取决于天分,甚至也不取决于努力本身,而是与性格息息相关。

一个孩子获得成功的七个关键性性格是:坚毅、自控力、好奇心、责任感、乐观、热情和社交能力。

很多家长以为,性格是天生的,后天很难改变,但其实不是。

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说:

个性有先天的,而性格不是。

性格是在后天教育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

她还强调:“性格教育比能力教育更重要!”

真正的好性格,能够和平地处理与自己的关系,智慧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孩子,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妈妈希望这四种特质能够内化成你的性格,外化成你的行为。

不久前,一个七岁小男孩的报警视频刷了屏。

父母突然离家,没有告诉小男孩,他独自在家很惊慌害怕,感觉到自己可能处在“危险”之中,于是果断打电话报警。

逻辑分明,口齿清晰,堪称教科书级别:

这个小男孩之所以在慌乱之中还如此理智,就是骨子里的那份果敢,让他战胜了恐惧。

这份沉着应答民警各种提问的老练劲,真心服!

TED演讲者Reshma Saujani说,人不一定要完美,但一定要勇敢。

而我认为,光有勇敢是不够的,我更希望孩子做一个机智果敢的人。

在英国的曼彻斯特,一名2岁女孩在蹦床上玩。突然,一辆白色卡车经过,司机拿出甜甜圈,试图诱骗女孩上车,女孩没有察觉到危险,依旧在蹦床上玩耍。

这时,8岁的姐姐看见了,她毫不犹豫地飞奔过来,抱起妹妹往家跑去。

真的为这个机智girl点赞,小小年纪,面对突发状况,能迅速做出判断,既保护了自己,也保护了妹妹。

我的孩子,妈妈希望你,以后能遇事临危不乱,做事不瞻前顾后,看准时机,果断出手。

一个行事果敢的孩子,长大后,内心一定是有着强大气场,具备领导力,能冷静应对各种糟糕场面,也一定是个可以值得托付的人。

做事坚持到底,不轻言放弃

在《你好爸爸》节目中,拳王邹市明的一番话,曾让我落泪。

“我不是条件最好的,但我一定是最努力的。”

邹市明说自己是个从来不轻易做决定的人,一旦做了就会坚持到底。练拳击,是他14岁时候的一个决定,为此他努力到现在。

他的眼睛早在15年前就已出现问题,眼骨开裂,还有一根神经卡在缝里,让他的左眼看东西都是重影的。

虽然已经伤痕累累,但他却不轻言放弃。

一种不服输、不怕痛、跌倒了爬起来的坚毅之光,一直在支撑着他。

他冒着邹市明变“邹失明”的危险,斩获了金腰带。

谈到孩子,他说,作为父亲,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传输一种价值观,让孩子知道,吃亏要趁早。

摔了磕了碰了,身体上的伤痛都可以很快痊愈,但玻璃心,碎了是拼不起来的。

我的孩子,妈妈也希望你不要轻言放弃。

摔倒了,自己爬起来;选择了,自己坚持下去。

坚毅、不屈不挠的性格会如虎添翼,让你在追梦的路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积极乐观,把阻力变成动力

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邻居阿婆是个苦命的人。

饥荒年代丈夫饿死,留下了4个饥肠咕咕的孩子,和几间残破不堪的土房子。

但,就是这样的境遇,他们家却整天洋溢着欢快的笑声。

“日子已经这么苦了,再不笑一笑,那生活真就没盼头了。”

后来,她的四个孩子靠着自己的一双手,都有了不错的未来。

阿婆80大寿的时候,已做了大学教授的小女儿,感慨地说:

母亲的乐观,让我们在艰难岁月中,看到了一线曙光,那道光照亮了我们的童年,指引我们在艰难的岁月中,带着希翼往前走。

这份乐观的传承,让人动容。

霍金在21岁时患上卢伽雷氏症,全身瘫痪,不能言语,全身仅有三根指头能活动。

当记者问他:“病魔将您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

他从容淡定地用三根手指打出五句话:

我有爱我和我爱的亲人和朋友。

当他敲完最后一个字,全场掌声雷动!

一个心态乐观,积极阳光的人,能应对生活的苦难,无论顺境逆境,都能笃定从容。

这种不卑不亢,笑迎生活的精神,也会感染身边的人。

我的孩子,妈妈希望你,能成为一个积极阳光的人,能享受最好的,也能经受得住最差的。

阳光下奔跑,风雨中无惧。

有人说,性格是比智商更重要的资本。

好的性格,从另外一层意思上来理解,就是一种智慧。

最近大火的《延禧攻略》中,魏璎珞在自己被欺负时,能果断还手,警告对方:“我,魏璎珞,天生脾气暴,不好惹。”

朋友被欺负时,她能施以援手,多次救场,并亲授生存秘诀:“人应存良善,亦能懂自保。”

善良自带锋芒,温柔且有力量。

说的就是魏璎珞这种性格的人。

这样的作风和底气,让亲者快意敬佩,仇者心存忌惮。

我上初中的时候,学校门口来了个行乞的叔叔,可怜兮兮地向我讨要2块钱,那时候,我一周的生活费也就10块钱。

但我最终于心不忍,把身上仅有的2块钱给了他。

门卫大爷告诉我,这个人是“职业行乞”,不值得同情。

后来有几次,他又缠着我要钱,我果断拒绝了,没想到他居然破口大骂:

“狠心抠门,不得好死!”

我气不过,直接怼了回去:

“你身强力壮,好吃懒做不去工作,还向学生要钱,不觉得丢脸吗?”

被我这么一说,他先是一怔,然后悻悻地走开了,从此再没找过我。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人可以善良,但也需要带些锋芒。

孩子,这个世界不只有真善美,还有丑与恶,我希望你的性格中自带锋芒,遇到弱者,施以援手,遇到欺人者,也不怕事。

难时能自保,困时可脱险。

不要冷到冻伤别人,也不要暖到烫伤自己。

性格决定命运,父母决定性格。

《特别狠心特别爱》一书中,犹太妈妈沙拉说,她的教育精髓就是“性格塑造”。

她一直在努力让孩子养成了独立、坚强、乐观的性格。

正是这样的性格,让她的孩子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始终保持着强者的姿态。两个儿子在30岁之前,都成了商界精英。

亲爱的宝贝,爸妈对你没有千般要求,万千期许,我们最大的愿望,还是希望你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

愿你能宽己达人,温暖向阳,

坚毅果敢,不被人欺也不欺人,

对世界永怀一颗赤子之心,仗剑走天涯。

作者:语不惜,自由撰稿人,家庭教育及心理学资深爱好者,专注分享婚姻、情感、育儿知识,理性思考,用心写文。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凯叔讲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1000万孩子听故事大全,爸妈的育儿宝典,转载已获授权。原标题:孩子性格好不好,看这4点就知道!再忙也要花2分钟看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困 思考能力下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