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24式图解考锻答题对团队发展有哪些建议提问

大家应该都知道24式是在 太极拳的基础之上改编而来的,24式太极也是现在非常受欢迎的,生活当中练习24式太极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是非常有好处的,当然我们也要了解的注意事项及基本基础,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24式太极功效有利我们的健康,首先就要做到动作姿势要正确,其要求就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敛臀、沉肩坠肘。初学太极拳要做到协调一致,身体保持中正安舒,不偏不倚。下面随着太极拳小编一起来练习一下吧!

练好太极拳24式的基础

步法和单式是练好太极拳的基础,初学太极拳要做到协调一致,身体保持中正安舒,不偏不倚。

武谚有之:未习拳先习步,未练武先练桩。可见步形步法的重要。步形步法的学习看似简单,所以易被初学者忽视。步形步法是稳固中心的关键,步形不正确、步法不得当都会造成重心不稳。

如迈步过小、过窄,出脚的位置、方向、角度不对,都会造成上身不正、重心不稳等现象。所以步形要准确,出步要适度,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始终保持百会穴与会阴穴在一条垂直线上。

步法是太极拳的基本功,只有练好步法才能保证身法的准确性,每个动作才能协调。

正如拳论所讲:"无过不及,随屈就伸,立如标杆,活似车轮。"因此步形步法的练习有利于下盘动作的稳定性及培养身形、步法的协调性,可为进一步学习太极拳打下基础。

初学太极拳时不要贪多求快,潦草从事,如果贪多求快造成错误的定型,再进行纠正就困难了。错误的姿势如臀部外凸,就会牵连出现腰和胸的前挺、腹肌吃紧等问题,不但对身段无益,对将来提高拳艺也是大敌。

因此,初学者应该從基础学起,从单个动作一招一势地认真学起。24式简化太极拳中的一些动作如左、右野马分鬃,左、右搂腰拗步,左、右倒卷肱,左、右揽雀尾,左、右云手,左、右下势独处,左、右穿梭,均可提取出来单独练习。

太极拳不仅能用于健身,还有实战功能,学习太极拳能提高身体稳定性和协调性。

逐一练习这些单势,不但便于"动力定型",并且有助于笃志体会动作细节。这些单势动作是套路的核心、骨架,练好了就等于构筑好了套路立架。从健身效果看,单势重复亦能达到预期效果,单势动作同样涵盖了完整套路的要领和作用。

以是,初学者不要贪多求快,要耐心体会每一单势的要领和感受,做到学会一势,掌握一势,并能够运用这一势进行健身锻炼。

单势练习还有一个便利因素,即不受时间、场地的约束,无论室内、室外、时间长短,少则左右重复三五遍,多则数十遍,总能随心所欲,真所谓"拳打立脚之地"。把这些单个动作练纯熟以后,就可以学习完整的套路了。

练习太极拳24式的动作要领

(一) 神为主帅,意动身随

练习太极拳的全过程都要求用意念引导动作,把注意力贯注到动作中去。

例如:做太极拳“起势”两臂徐徐前举的动作,从形象上看,与体操中两臂前平举的动作相似,但在太极拳的练法上,从开始做动作前就要有向前平举的意念。

做气沉丹田就要有把气沉到腹腔深处的意念。意不停,动作随之不停,犹如用一条线把各个动作贯穿起来一样。古人在练拳过程中所总结的“神为主帅,意动身随”,就是强调用意念引导动作。

(二) 注意放松,不用拙力

练习太极拳时,要求在保持身体正常姿势的情况下,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关节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

在做动作的过程中,要避免使用拙力和僵劲,人体的脊柱按自然的状态直立,头、躯干、四肢等部位自然、舒展地活动,达到式式连贯、处处圆活、不僵不拘、周身协调、动作自如的状态。

(三) 上下相随,周身协调

太极拳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有人说,打太极拳时全身“一动无有不动”、“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成一气”,这些都是形容练太极拳时“上下相随,周身协调”的意思。

初学者虽然在理论上也知道要以腰为轴,由躯干带动四肢来进行活动,但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可先练习单式动作,同时练习步法,然后再进行套路练习。

(四) 分清虚实,稳定重心

在掌握太极拳身体姿势的动作要领后,要注意动作的虚实和身体的重心。因为在太极拳的套路中,动作之间的连接,以及位置方向的改变,都贯穿着步法的变换和重心的转移。

同时,还要讲究身法和手法的运用。不论由虚到实,还是由实到虚,既要分明,又要连贯衔接,做到势断意不断,一气呵成。所谓“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就是对太极拳脚步轻盈和动作均匀的描述。

练习24式太极拳注意事项

在练习24式简化太极拳的时候,首先就要做到动作姿势要正确,其要求就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敛臀、沉肩坠肘。

如果动作姿势不正确,势必影响力量的协调发挥,使不该用力的肌群也在持续紧张,造成局部肌肉劳损和关节的负荷过重,如屈膝下蹲动作深度过大,就会造成膝部劳损。

规范的太极拳技术要求气沉丹田、圆裆活髋、内鼓外安、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各种基本技术动作要做到起点准确,运行路线清楚,止点到位,动作连贯,上下相随,手眼配合,从而使身法自如。

但很多练习者在练习中,上下、左右脱节,如转体动作,上体转而下肢不转,使膝关节扭曲力过大,造成膝关节运动损伤;或者动作不连贯,造成不应有的停顿,使腿部肌肉持续紧张。

多数中老年人练习太极拳的时间大都在40~60分钟之间,还有25%的人超过60分钟,其间休息时间过少。

这样的运动量对中老年人的身体来说是不合适的,可考虑压缩练习时间或延长间隔时间。

在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在打太极拳时出现了腿部肌肉和关节损伤。因此,练太极拳时最好有专业人士指导,或按运动处方练习,腿部已有损伤的中老年人不宜练习太极拳。

结论:练习太极拳时,要求在保持身体正常姿势的情况下,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关节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初学者不要贪多求快,要耐心体会每一单势的要领和感受,做到学会一势,掌握一势,并能够运用这一势进行健身锻炼。还有中老年人练习太极拳的时间大都在40~60分钟之间,还有25%的人超过60分钟,其间休息时间过少。运动量对中老年人的身体来说是不合适的,可考虑压缩练习时间或延长间隔时间。

}

    在越来越多人学习太极拳的今天,如何让自己的太极拳越练越好,而不是半途而废呢。万事开头难,学习太极拳,首选要研究好拳谱它的套路动作。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24式太极拳拳谱,大家一起学习一下吧。

  中国的国粹---太极拳的健身养生作用已毋庸置疑,那么如何选择习练简单又实用的精髓呢?24式太极拳是你入门的最佳选择,其动作简练规范,浓缩了传统太极拳的精华,更能充分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24式太极拳是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改编而来的。改编后的动作相对简单易学,是目前普及较广泛的套路。全套共有24 个动作,故称“24式太极拳 ” 。

    熟悉24式太极拳的套路动作名称,并把它完全的熟记于心,以后再来分解每个动作与对应的口诀,为更好的操练做好准备,同时也要学习太极拳的理论知识,以及修炼24式太极拳要注意的一些其他因素,以便进步更多。

    下面我来讲讲演练太极拳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第一、心静体松。所谓 “ 心静 ” ,就是在练习太极拳时,思想上应排除一切杂念,不受外界干扰;所谓 “ 体松 ” ,可不是全身松懈疲塌,而是指在练24式太极拳时保持身体姿势正确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全身关节、肌肉以及内脏等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状态。

    第二、圆活连贯。 “ 心静体松 ” 是对24式太极拳练习的基本要求。而是否做到 “ 圆活连贯 ” 才是衡量一个人功夫深浅的主要依据。其一是指肢体的连贯,即所谓的 “ 节节贯穿 ” 。肢体的连贯是以腰为枢纽的。在动作转换过程中,则要求:对下肢,是以腰带跨,以跨带膝,以膝带足;对上肢,是以腰带背,以背带肩,以肩带肘,在以肘带手。其二是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即 “ 势势相连 ”---- 前一动作的结束就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势势之间没有间断和停顿。而 “ 圆活 ” 是在连贯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意指活顺、自然。

    第三、虚实分明。要做到 “ 运动如抽丝,迈步似猫行 ” ,首先要注意虚实变换要适当,是肢体各部在运动中没有丝毫不稳定的现象。若不能维持平衡稳定,就根本谈不上什么 “ 迈步如猫行 ” 了。一般来说,下肢以主要支撑体重的腿为实,辅助支撑或移动换步的腿为虚;上肢以体现动作主要内容的手臂为实,辅助配合的手臂为虚。总之虚实不但要互相渗透,还需在意识指导下变化灵活。

    第四、呼吸自然。24式太极拳练习的呼吸方法有自然呼吸、腹式顺呼吸、腹式逆呼吸和拳势呼吸。以上几种呼吸方法,不论采用哪一种,都应自然、匀细,徐徐吞吐,要与动作自然配合。初学者采用自然呼吸。

  习练24式太极拳需要注意的几点希望大家记住,在以后的习练中结合24式太极拳拳谱的具体招式融汇贯通,更快入门,使这项体育锻炼的好项目真正在祖国大地上发扬光大 ,人手一练,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

    结语:如果大家想打好太极拳,那么24式太极拳属于太极拳的入门拳路,希望大家都能打好24式太极拳,为推进这项伟大的健身武术运动作出自己的贡献,更希望大家通过练习24式太极拳,让自己身体更加健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24式图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