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意义就是寻找自己合作单位

实习就业网()小编导语:越早知道自己劣势的人,成长得越快。这是我最后一条亲身体会。优势能够让你在专业领域所向披靡,然而劣势却能帮你找到事业上的好搭档。商业社会,绝不存在"One Man Army(一人军队)”。一个人的能量是线性增长,一个团队的能量却可以是指数增长。职场越到后面,合纵连横的意义越明显。你将要学会搭配具备不同特长的人一起协作,而不是一个人做到死。

搭配好团队的*大前提,就是清楚自己身上的劣势在哪里,如此才可以取长而补短。比如我在工作第二年的时候就非常清楚,自己不适合做细节统筹、多任务并行之类的工作。一旦碰上3个客户同时找我,就会六神无主(得知这一点,还是因为我曾做过半年的客户服务,后来发现实在不喜欢。所以你看,做不喜欢的工作是有助于发现自己劣势的)。

相反,我更喜欢沉浸式的独立思考,不喜欢被周遭琐事打扰。但这些琐事又必须得处理,不然客户会觉得你不重视他。因此在往后的工作中,我都会刻意去寻找擅长做这类工作的同事,和他搭档。而我,就把精力主要放在大方向的规划上。事实证明这样的组合,比起以前我一个人去应付客户,效率提高了十倍不止。

所以我强烈建议各位,趁早去了解自己的劣势在哪里。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逼自己去做那些不喜欢、不擅长的工作,并从中总结出做不好的原因。这样很容易发现自己的弱点在哪里,进而知道未来你需要什么样的合作搭档。

就像美剧《绝命毒师》里的两位主角,一个是大学化学老师,精通各类化学原理和药品制作方法,却不懂商业和销售;另一个是社区混混,通晓各路毒品销售方法和江湖关系,但是手上没“货”。这个组合就是完美。

这样的例子在日常工作中还有很多。一个不懂交流只会埋头做研发的程序员,就需要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帮他将好的产品想法卖出去;一个细节执行力超强但是缺乏战略思维的人,就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领导,帮他指引方向,避免做无用功;

优势让你树立壁垒,劣势帮你补足差距。你越早能够全面了解自己,越早就会形成“搭配合作“的意识,以后走得弯路就越少。以上就是人生第一份工作,需要尽早养成的三个好习惯。总结一下,分别是:

1、做事善始善终,养成闭环思维;

2、即使放弃,也要有充分的理由;

3、比起优势,你更要了解自己的劣势。


}

      2007年,我在我的博客写了一篇小短文,题目叫《罗伯特·巴克沃的绩效管理思想值得研究》

      之前我在文章中多次提到罗卜特·巴克沃的《绩效管理——如何考评员工表现》是绩效管理的经典之作,现在这种说法被广泛引用,这说明大家对他的绩效管理思想越来越关注,这是个好事情。

     早在2000年的时候,我就从中一堆书当中,找到了这本书,而且一读就是7年,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收获,都有新的启发。

      这本书第一次把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流程呈现给了大家,绩效计划→绩效沟通→绩效记录→绩效改进→绩效诊断与提高,这是一个完美的流程,也是绩效管理的轨道,是我们许多企业缺少的东西,也是必须做好的东西。

      巴克沃先生的绩效管理概念也是那样的完美,“绩效管理是上下级之间持续进行的一个对话过程”,说得实在是太好了。

      对话解决一切难题,这是一种系统的整体解决思路,而不是面上和点上解决,不是教一个指标的考核方案,而是教给我们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只有思路先正确了,绩效管理才会实施得好,绩效考核才能保证公平与公正,才能帮助员工改善绩效。

      如果你致力于绩效管理研究,如果你想在绩效管理工作上有所作为,就去研究他的绩效管理思想吧。

      时光荏苒,从第一次接触这本书,到我自己出了三本绩效专著,时间已经过去了18年。

      今天,我想借这本书,谈谈我对读书的感悟,与大家分享。

      我分享的主题是:怀念那些常年只读一本书的日子。

      从学校毕业,跨专业做了企业的人事工作,很快就意识到了专业知识的匮乏。

      英语专业毕业的我,对于什么是人事,什么是人力资源,什么是绩效,什么是培训,等等,这些现在看起来熟悉得不能熟悉的东西,当时却是一无所知,一脸茫然。

      于是,我给自己的心里种下一个种子:我要通过自学,通过读书、上网,把人力资源的专业知识搞懂,重新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另外学习一个专业。

      既然是把人力资源当作一个专业来学,那自然是要认真和用心了,在时间上也肯定是不能急于求成的。

      正如我在上一篇文章《分享是最好的学习方式》里所介绍的那样,我用的是“啃书”的方式,手段包括阅读、抄写、背记、写文章、发博文等。

      今天要讲的这本书《绩效管理——如何考评员工绩效表现》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

      这本书文字不多,差不多也就是10万字多一点,开本是32开的小开本,页数218页,但在我看来,却是满篇的干货,每一页都是闪耀着思想和精彩,处处都能找到“醍醐灌顶”的词句。

      罗伯特·巴克沃说:绩效管理是上下级之间持续进行的一个对话过程,该过程由上下级之间达成的协议来保证,并在协议里对一下内容进行约定:

      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的交流过程,该过程由员工和他或她的直接主管之间达成的协议来保证完成,并在协议中对下面有关的问题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2)员工的工作对公司实现目标的影响;

    (3)以明确的条款说明“工作完成得好”是什么意思;

    (4)员工和主管之间应如何共同努力以维持、完善和提高员工的绩效;

    (6)指明影响绩效的障碍并排除之。

     不知道您对这些读来是什么感觉?我的感觉是震撼,是被吸引,感觉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召唤,让我接近它。

     关于这种感受,我在一次给南宁某企业授课时得到了印证,我说:“我读到这个概念的时候,我感觉太有力量了”。企业的老板热情地回应我说:“赵老师,我和你一样,我的感受也是非常震撼”。

     那么,对于这样精彩的概念,我是这么做的呢?

     我肯定不会放过它,肯定不会简单读一下,就放下了。

      我的做法是赶快把它们抄下来,再背下了,过几天再回味一下,如果出现偏差,再背几遍,直到我能记个八九不离十,做到脱稿。

     没错,第二步就是结合工作,对照这个概念,看看企业的现状是什么,存在什么问题,然后结合着这个概念,写一篇文章,对概念进行解读和展开,形成自己理解的一二三条。

     通过这样的加工,我基本上就能驾驭这个概念了。

     我对它进行了深度的思考,把它和实践进行了结合,而且还做了认真的延展,形成了更加细化的解决方案,而且这些解决方案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来的,心中满是收获和满足,感觉无比的充实和踏实。

    (1)要想使绩效管理成功,你必须对一些常见的错误概念有清醒的认识,因为这些错误概念能使最好的经理晕头。绩效管理不是:

      它是两个人之间持续的沟通过程,这才是关键点。如果你能牢记它是一项与其他人共同合作以使每个人都受益的工作,那么你成功的机会就大多了。

     (2)如果经理认为绩效管理仅仅是他们对员工要做的事,员工在整个过程中是被动的,那么冲突将不可避免;反过来,如果看成是双方的一种合作过程,将会减少冲突;

     (3)有关绩效的讨论不应仅仅局限于经理评判员工,也应鼓励员工自我评估以及互相交流双方对绩效的看法;

    (4)当员工认识到绩效管理是一种帮助而不是责备的过程时,他们会更加合作和坦诚相处;

    (5)绩效管理不是讨论绩效低下的问题,而是讨论成就、成功和进步的问题,重点放在这三个方面时,冲突将减少,因为这时员工和经理是站在同一边的;

    (6)保持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员工愿意各尽所能、提高个人绩效,在这种情形下,员工很容易适应环境,一旦认识到自己固有的和喜爱的工作方式不再与组织的要求相适应,他们会主动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

    (7)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组织的目标方向,使组织中所有的团队和成员对此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8)让团队和成员都明白组织需要他们做什么、提供什么样的工作产品,以及他们在整个组织活动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9)建立一种机制让人们知道什么是卓越绩效的标准,并且让人们认识到不断追求卓越是一种必需;

    (10)建立一种支持性的机制帮助员工提升绩效。让员工有信心发掘自身的潜能,认识到自己的发展要求,管理者们知道如何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以及如何对员工进行指导;

    (11)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使员工能够从同事、上司、客户等多种渠道了解到他们的工作与目标的差距;

    (12)在物质报酬之外,能够让员工得到奖励与认可;

     7年多的时间里,我无数拿起这本书从头读起,认真回味书中的每一句经典的语言,参悟其中的道理,把自己理解的感受和工作结合,进而写成专业文章。

      由此,我写了不下100篇绩效管理专业文章,得到了广大读者、网友的认可。

      需要提醒的是,这本书出版于2000年,现在早已经断货了,很少有渠道能找到它了。

      下面,我谈一下我的读书感受,权作自己的读书理念吧,与大家分享。

      我总觉得,一本书好书,如果只是简单读一遍就放下了,太可惜了,会有非常多的精华与我们擦肩而过。

      因此,我的建议,见到好书,千万不要轻易放过,一定要认真读上几遍,直到真正吃透,转化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

      很多职场人士习惯于每天睡觉前读一点书,一是为了平静心情,促进睡眠,二是为了补充工作中需要的知识,更多还是因为这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每天读点书,就像每天都要吃饭一样,不读书似乎心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我也喜欢读书,刚上班的时候,藏书用一个装A4纸的箱子就可以装下,随着时间的延续,需要几个箱子才能装下,再到后来,需要用一面墙的书橱才可以装下。

      现在,这个书橱还在继续增加新成员,时不时地还会增加一些新的书目。

      尽管书很多,但并不影响我经常拿起读过书的再读,而且次数不下5遍。

      因为我发现,很多书,尽管自己读了,但并没有读懂,没有读透。

      由于阅读时候的心情或者经历的不同,读一本书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心情不安静的时候,读书,是在读字,看的是一些表面的东西,没有深度思考。

      而经验不足,或者阅历不够的时候,读书,经常会忽略一些重点或者深度的东西,缺乏深度思考和共鸣。

      说白了,就是很多思想摆在那里,我们没有感觉,不能理解其意,就忽略过去了。

      所以,我有个习惯,只要是自己买过的书,每本书至少要读5遍以上,这样做的好处在于:

    (1)通过增加阅读的次数,可以记住书中叙述的细节,对于作者的观点及论据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2)通过增加阅读次数,可以深刻挖掘书中的智慧,很多东西作者表达了,但是需要体会,通过多次阅读,可以体会一些表面浅显,实际深刻的东西,增加阅读价值;

    (3)通过增加阅读次数,可以把书和我们的经历阅历更好地结合,当经历了一些事情,增加了一些见识之后,再去读曾经读过的书,可以发现一些原来被自己忽略但又很重要的内容;

    (4)最后一个,很实际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精读一本书,比粗读10本书更有收获,也更节省投资。当我们形成了这个习惯之后,会发现,书店的书很多,但是可供选择的实际很少,抓住那些应该读书读透,对我们的成长很有帮助。

      当一本书读了5遍以上的时候,我们已经能够抓住作者80%的思想了,这时候书已经不是书本身了,而成了我们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如此继续下去的话,我们的知识存贮就更加丰富和坚实了。

      最近几年,我的读书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可能是和年龄与阅历有关。

      比较明显的变化是读书的类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前,多是读一些经典的管理著作,例如《追求卓越》、《从优秀到卓越》、《基业长青》、《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领导者》、《成为领导者》等。

      现在,读书的类型开始偏重于宗教哲学、心理学,例如《中国哲学简史》、《知行合一王阳明》、《朱光潜谈美》、《苏菲的世界》、《哲学的故事》、《理想国》、《梦的解析》、《佛陀传》、《八万四千问》、《自卑与超越》、《生命的重建》等等。

      我发现,读这些书的时候,可以很好地安抚自己的内心,让浮躁的内心慢慢归于平静,让自己看问题更加冷静,让自己处理事情的方式更加包容和柔和。

      我想说的是,不管我们读与不读,那些经典的著作就在那里,总有一天,我们会自己找到它们,并爱上阅读。

      结束语:管现在的阅读量增大了,见识增多了,但阅读的扎实度确实不如从前了。

      也许这就是人生吧,不同的阶段,做不同的事,但确实是十分怀念那些常年只读一本书的日子。

      读书使人进步,不可一日不读书。让我们一起,爱上阅读,在阅读中体味人生,感知成长。

}

【摘要】:作为童年时代和成年时代过渡期的青春期是人一生中一个特殊和关键的阶段。青春期所特有的双重矛盾性以及青少年内心纯真与成人社会世故的冲突导致了青少年的自我危机。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正是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同时霍尔顿所面对的是二战后美国文明迅速发展带来的诸如性反常、异化等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在这双重因素的作用下,霍尔顿迷失了自我。为了寻找自己的人生定位,他毅然走出家庭和社会,开始了寻找自我和保持个性完整的历程。 本文从分析隐藏在青少年成长背后的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因素入手,揭示出霍尔顿寻找自我历程的实际上是成熟的历程,是古老成人仪式在现代人心理中的集体无意识积淀和青少年的纯真遭受家庭和社会双重重压作用的结果。通过对霍尔顿的历程的具体分析,作者发现霍尔顿的历程实质上是通过对社会价值规范的否定,以达到对自我的肯定。在寻找自我的历程中,经过三次象征性死亡,霍尔顿终于获得重生。然而,面对强大的社会现实,霍尔顿没能找到一条独立于社会的肯定自我的途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追寻历程毫无意义,因为敢于对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提出质疑并进行反抗的勇气本身就是所有意义的源泉。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04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陆燕;;[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陈尧;;[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王秋香;;[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恩鹏飞;[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王凯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张鑫;;[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袁小明;沈群;;[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丽丽;[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宋冰;[J];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2期
杨秋荣;[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朱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4期
张慧诚;[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马岚;[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籍琰;;[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张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阮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甘婷;;[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王燕;;[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张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张文生;;[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吴桂琴;;[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兵(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技所);[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商报实习记者 郭娜 编译;[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九略管理顾问公司 芦岩;[N];中国机电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恩鹏飞;[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闫桂龙;[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4年
 订购知网充值卡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长的意义就是寻找自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