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业,中国和美国的生活差别有怎样的差别

Amanda希望做全美最大的跨境电商,而这一切源于一个吃货对美食的热爱。

当信息和资源不均衡时,那些能整合资源的人,就能发现创业机会,比如最近两年国内如火如荼的跨境电商,就是把那些国外的好商品引入国内,赚取服务环节、信息不对等和稀缺性的溢价。

这个模式是可逆的,可以把国外的好产品卖到国内,当然也可以把国内的好产品卖到国外。

美国女孩Amanda的创业就是从把中国零食卖到美国这个想法开始的,真是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吃货的力量。

Amanda和中国零食的相识源于几年前她上大学的时候,获得了来中国的大学做交换生的机会。

交换生期间,Amanda彻底迷上了中国的美食,在中国朋友的带领下,她几乎尝遍了各个地方的特色美食。

从烤鸭、火锅、酸辣粉、鸭脖、茶叶蛋这些传统美食,到QQ糖、旺旺仙贝、大白兔奶糖、辣条这些经典零食,都给Amanda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美国后,Amanda还是念念不忘中国的美食,但郁闷的是,她跑遍了当地大大小小的商店,里面的中国零食少得可怜。

朋友解释说,这是因为这些中国零食在美国没什么名气,但Amanda真的非常想吃中国的大白兔奶糖和辣条等零食。

于是她有了个主意,不如和朋友一起创立一个卖中国美食的网站,把中国零食卖到美国。

朋友听了觉得Amanda的想法很赞,但又觉得光卖中国的美食太单一,他们把这个想法告诉别的朋友时,有朋友建议,不光可以卖中国的美食,还可以卖日本和韩国这些亚洲国家的美食,除了美食,还可以卖美妆等亚洲的好产品。

于是Amanda和两名哥伦比亚大学学生以及一名美籍华人开始了创业之路,他们准备做一个帮人们找到亚洲好东西,主营亚洲零食和日韩美妆的公司。

创业开始后,Amanda和朋友们从零开始,从平台搭建、商品采购,到仓储物流、市场营销等方面都不断学习和摸索。

美国人对于食品、化妆品的质量要求很严格,为了保证商品质量,并符合美国人的口味,她们精心筛选出了很多知名供货商,每一件商品她们都要精心挑选、亲自试用和品尝。

Amanda的团队成员还设计出高效的物流仓储流程和软件系统,并推出了满$25减$5,满$45全美免运费等优惠活动。

最开始网站的顾客主要是一些中国留学生跟华裔,在创业的过程中,Facebook上的主页不断被人点赞,吸引了大量美国本地的美食达人和美妆达人。

许多美国人成为Amanda公司的忠实用户,热销商品经常卖断货,经常有顾客表示已经深深陷入中国零食里无法自拔了。

此外Amanda还和跟创业伙伴们推出按月订购式的模式,他们推出两款三种套餐的亚洲零食和日韩美妆月盒。

每个月用户都会收到不同的产品,而且价格十分优惠,最低13美元就可以全美包邮。

Amanda还和团队考虑到把美国的商品卖到中国,把这种按月订购的盒子寄到中国,做跨境月盒电商,让中国朋友们也能体验美国的美食和美妆。

Amanda希望做全美最大的跨境电商,而这一切源于一个吃货对美食的热爱。

目前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水平还非常不均衡,不光零食和美妆,各个品类都如此,这个国家非常受欢迎的产品,在另一个国家可能很少有人听说,对创业者来说,这背后是无数的创业机会。

}

摘要: 与美国、中国相比,最近几年,欧洲能够在国际上崭露头角新兴科技创业公司似乎过于稀少,某种程度上说,从孕育创业的环境土壤与培育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来看,欧洲已经在边缘化。

如今的中国,很显然已经进入了一个创业蓬勃的时代。有业界人士称:“中国创业者在成功的速度上已经接近美国。而且在模仿中创新突破的能力正越来越突出。”目前各种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虽然是失败者居多,但从另一面看,也是经济活力的体现。

而与此同时,全球最发达的经济体美国依然在引领着全球的创新创业之路,从苹果、facebook、微软、谷歌等巨头的活力、到新兴企业特斯拉、Uber、Oculus、Snapchat、SpaceX、Airbnb等企业的发展速度即可窥见一斑。目前全球也没有第二个城市,能够比肩硅谷的创新能力。

但与创业与创新的经济体龙头——美国和新兴经济体中国相比,最近几年,欧洲能够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的新兴科技创业公司似乎过于稀少,某种程度上说,从孕育创业的环境土壤与培育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来看,欧洲已经在边缘化。

欧盟的调查数据显示,从2000年开始欧洲人对创业的意愿就一直低于美国人,67%的受访者表示在未来5年内都不会尝试“自主创业”。自2009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来,除英国外,大多数欧洲国家新创企业的数量都呈下滑趋势,同时每年关闭的企业数量则呈上升趋势。

在欧洲,创业公司乏善可陈,不过最近唯一的特殊案例是,欧洲最大创业公司Spotify在完成最新轮融资后市值终于要达84亿美元。当然欧洲创业环境不能与中美两国相提并论,与其经济模式与创新文化息息相关,具体我们来看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第一、政策环境与创业者相斥,风投融资规模偏小

在一个创业蓬勃的市场环境中,需要哪些基本的构成要素?首先,需要良好的政策设计、有活力并流动的资本、团队人才(开发人员、设计师、销售)等、开放的市场、与创新精神以及人们对于创业的欲望。但在欧洲,这些方面似乎都乏善可陈。

一个初创的公司的成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撑,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缺一不可。在中国,之所以出现万众创业热潮,也源于政府扶持创业的力度空前,比如政策方面,对商事登记制度进行了改革,企业登记时的工商、税务、质检的“三证三号”已合并为“一照一码”,减少了审批环节,加快了速度,降低了创业门槛、准入环境更为宽松。

但在欧洲,开办企业的各种审批环节的冗杂繁复成为一大阻力,以法国为例,对创业有利的公共机构服务过程复杂、不稳定,提交创业申请需要耗费很长时间,而创业者的目标、计划、资金问题等时常被质疑。而且法国增值税制度也在反复修改,规章制度和税务大环境对创业者们来说很不稳定。

而政策设计的好坏对创业积极性往往有着风向标的指引作用。甚至,创业者如果想在欧洲通过股票期权及免费赠股这来吸引人才也行不通,复杂的法律条文认定给予新员工免费股票是非法的。

从资本的环境来讲, 在美国一个创业者若想获得资金支持,决定在于其创办的公司有没有投资价值,有没有创新的技术与商业模式以及相关的专利,具备价值的创业公司从市场通过风投获得资本并不难,硅谷从来不缺伯乐。

在硅谷,整个创投圈甚至整个社会都鼓励学术界与工业界进行对接,甚至斯坦福大学曾经为创业者提供了便利的创业条件,鼓励教授与学生利用职务之便创业,甚至也有专门的办公室帮助创业者与斯坦福专门有来往的企业家与投资者建立联系,寻找投资,比如斯坦福大学还有比较闻名的风险投资论坛——斯坦福企业家之角,用来让教授对接著名的风险投资家与企业领袖。

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当年创办谷歌时当时也是斯坦福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就是通过这种渠道拿到了第一笔投资创办了谷歌。

在欧洲与美国同属西方社会,但在经济运营的模式上却不尽相同。欧洲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贷款。但即便是银行,也很少对中、小企业或者创业者的放贷。在部分欧盟成员国,银行贷款占所有融资渠道的比例高达90%以上,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称,欧洲的风险投资资金只相当于美国的8%。根据道琼斯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欧洲公司总共获26亿欧元(29亿美元)风投,环比增长41%,这一数据仍不及美国企业157亿美元融资规模的零头。

第二、风投、私人资本以及制度架构上对创业者不信任不扶持

这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欧洲对风险投资和私人资本对创业者的接纳程度,同时也体现出,整个欧洲的市场环境,也不擅长通过 VC、PE 股权融资,运作公司上市,也缺乏对于创业者的一种扶持与信任,这里可以看一个案例。一位创办了一家电子邮件管理公司的法国企业家Mathilde Collin,2014年的时候开始试图从欧洲的投资者那里募集资金,她带着应用程序围绕巴黎和伦敦逛了四个多月,却没人回应她。

当她把手伸向美国投资者,仅用10天就融到了300多万美元。欧洲的创业者缺投资成为常态,在这种情况下,迁往美国继续他们的发展轨迹也就成了许多创业者的选择。因为欧洲投资者偏向于规避风险,而美国投资者愿意帮助初创公司承担风险。

著名科技博客Pandodaily有个专栏叫StartupsAnonymous(匿名创业者),关注创业、投资过程中的第一手亲身经历。有欧洲创业者在此吐槽,某欧洲国家当地政府为初创公司提供了一种创新贷款,分期5年还款,年贷款利率达到6.5%。然而,要获得这笔贷款,创业者必须签署一份个人担保,以防止其初创公司无力偿还该贷款。

前面提到,在欧洲,即便是银行,也很少对中、小企业或者创业者的放贷,因为房产抵押或其它质押形式同样是拿到贷款的一道高门槛。欧盟委员会早年研究各国的破产制度后发现,许多国家对待破产的企业家就像对待诈骗犯,比如德国大型公司的高管们破产后甚至会面临终身禁令,英国在12个月后才会免除破产者的债务。

在法国,失败的企业家要等上6 年才能重新开始,在这背后体现出来的是,欧洲更偏向传统和保守的思维模式,对待创业者极度不信任不宽容。

这样一来导致的结果是,美国市场的开放性与宽容性对欧洲创业者呈现出一种很强吸纳与人才集聚效应,导致欧洲创业活力被进一步边缘化。

据欧洲创业者口述数据显示,克罗地亚本已经诞生许多有前途的初创项目,包括生产电动超级跑车的里马克汽车公司(Rimac Automobili);在2014年世界创业大赛上夺冠的农场智能云管理软件提供商Agrivi;农场云端管理服务提供商Farmeron以及母婴智能可穿戴产品生产商Bellabeat,但目前这些公司都搬到了美国。

对于他们来说,欧洲风投企业不仅四分五裂,只能帮助本土的重点企业项目,而美国的那些风投则不同,他们在一个运行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里扶持着一系列来自各国的初创企业。

另外,包括德国、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已经在硅谷设立了孵化中心,提供导师、培训课程和社交机会等服务,他们更希望让欧洲的创业天才得到美国人的资助。但这样一来,更加剧了欧洲创业生态土壤的恶化,导致人才纷纷流失。除流向美国外,不少原本扎根欧洲的中小企业或有创业精神的人也开始流向亚洲。

第三、欧洲培育创业的土壤缺失

欧洲是高福利社会,有人说欧洲人力成本高,小富即安,人们更偏向于呆在大企业或者政府部门工作。但这不能成为不创业的理由,美国人力成本一样高,因此市场环境与社会对于创业的宽容也是重要因素。比如有业内人指出,“美国人在做完一半时就会出售产品,但德国人必须等到它百分之百完成”,一旦创业失败,后面再想融资创业都难上加难。在欧洲,商业的失败是一个人的污点。

所以,在欧洲的创业者想更偏向于可在一个规模较大的、制度相对较完善的、且可以获得较高报酬和更多资源的公司里做创新,而不是独立出来承担风险。而在硅谷,比如在硅谷的摇篮--斯坦福大学这样的环境中,一个计算机系或者电子工程系的博士生不想创业可能自己都不好意思,而在这种环境下,创业失败也没什么可自卑的。在这里我们看到美国与中国创业的相似之处,中国创业也是“1个Winner加99个Loser”的游戏。

欧洲却并不是如此,法国知名风投Marie Ekeland就表示,欧洲名校乐于灌输学生“积极竞争,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理念,“而互联网却是一个充满分享和合作、尝试与失败的世界,这与他们的整体理念背道而驰”。

综上分析,我们似乎看到了欧洲与日本在创业氛围上的某种相同之处,笔者曾经在《中国互联网创业活力为何碾压日本?》一文中指出,在日本,VC投资人则相对保守,风险投资人不会轻易将资本撒向创业者,日本文化瞧不起失败者,日本也是高福利社会,进入大企业工作,其高收入与稳定性与创业者的风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日本年轻人进入大企业工作本身就意味着已经穿上光鲜靓丽的水晶鞋,他们不愿再脱下鞋子去光脚走路,创业成本与失败的代价极高。这与欧洲社会整体上对于创业所持态度以及文化氛围上似乎并无二致。

当然欧洲人怕风险也并非没有原因,重要原因在于市场分散导致难以形成规模化,欧洲也缺乏统一的市场让其发展做大。在中国或者美国,产品推出渠道铺开面对的是统一的几亿用户的市场,在欧洲,却恰恰相反,小国林立,人口稀少、国家政策与语言文化各异成为重大障碍。

据了解,欧洲有28个成员国,这意味着28个不同法规监管税收与文化市场与市场规则,就拿移动互联网创业来说,做一个应用程序或者IT类企业级产品,要推广到整个欧洲市场,要涉及到20多个语言版本与市场定位与用户需求以及不同的政策限制,也有分析称,欧洲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税收、劳工政策,以及各种官僚主义障碍不是初创公司那有限的资源能承担的起。

所以,欧洲同龄人毕业后的首选是在政府或者大企业里找一份安稳的工作,也有创业者指出,欧洲人他更希望听到的是一个成功的医生或者是在银行工作的成功者的故事,而不是一个穷小子的创业故事。

第四、欧洲高福利与新兴技术产业型公司脱节

前面提到,欧洲是“高福利”的社会,而欧洲压抑创业因子与年轻人选择稳定的工作也可能恰恰源于其高福利政策。而对于小公司来说,在欧洲解雇员工需要支付高额的解雇补偿金(比如通常都需要支付6 个月的离职金),这对创业者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另外,高福利政策的实施必然需要一个基础就是技术、创新、工业与互联网等诸多领域总体上的先进性带来的高利润才能让高福利社会持续运转,需要有持续不断的创新性的“高利润”产品来为“高福利”买单。

但目前来看,欧洲的总体上似乎逐渐匹配不了目前的高福利,欧洲虽然有保时捷、法拉利、欧莱雅、宜家、ZARA、阿玛尼、费列罗......但这几乎都是偏向于传统行业,而不是当前新兴产业、IT行业或者颠覆式创新的技术领域。

而在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欧洲几乎拿不出太多叫得出名字的互联网与IT新型技术类产品,整个欧洲市场已经被Google、Facebook、微软、苹果们集体攻陷,在手机行业,也是被三星与苹果主导。

另外,据道琼斯统计数据显示,全球估值超100亿美元的创业企业中有6个分布在美国,2个在亚洲,而这个数字在欧洲是零。全球市值最高的20家互联网公司中,美国占了11家,亚洲国家占了9家,而欧洲同样连一家都没有。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欧陆的“高福利社会”已经失去了其续存的经济技术与利润基础。事实上,这也是目前欧洲许多国家步入经济危机、财政紧缩与高失业率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五、资本利益集团按惯性与传统金融等行业进行资金捆绑

由于欧洲对新兴创业者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这样一来导致的结果是,欧洲资本将钱充分投入到涵盖金融、房地产、能源、电信、汽车、奢侈品等欧洲原本在传统行业扎根越深的行业,奢侈品、药剂师、律师、医生、金融机构从业者等在内的各种职业越来越强,那么其优势效应形成的创业创新的阻力就越大,导致资本家与利益集团按照惯性与这些行业进行资金捆绑,从而进一步限制了创业者从侧翼颠覆式发展的空间。

这样一来,技术也被“困”于大公司与欧洲的传统优势行业中。这导致的结果是,创业公司与大企业开始“脱节”,原本可以用在创业领域里的资金也只能用于大企业内部的效率提升。

一般来说,成功的创业公司都需要依赖自身的技术与产品优势从大集团里吸收优秀人才,但现状是,欧洲的大集团和新企业间也缺乏人才流通机制,这进一步限制了创业公司的发展壮大。但与此同时,传统大企业相对强势,为小创业公司提供了面向企业服务的生存空间。这也是欧洲许多面向大企业提供各种在线服务,比如数据分析、市场营销/公关支持、存储服务等小创业公司可以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但这终究不是一种健康的创业生态系统。

第六、欧洲需要培育适合创业生态体系发展的土壤

伦敦经济学院的商业历史学家莱斯利. 汉娜说,世界大战后,欧洲永远都无法恢复往日的辉煌,战争的破坏使得欧洲人比以前更加谨慎、规避风险。但事实上这不是根本原因,人的创业欲望、市场环境、资本流向、产业基因、政策制度设计等因素彼此渗透的程度决定了创业经济模式发展的程度与创业生态体系的培育,欧洲成为创业的边缘化之地,某种程度上说,在欧洲,这几个决定创业爆发的要素并没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而欧洲大陆如西班牙等国,其经济模式则以“国家干预”为基础,重在“有形之手”,强调政府干预的不可或缺性。而创业更需要更具活力的市场经济。归根结底,也是欧洲的创业生态系统并未形成整体的闭环,导致创业培育土壤的缺失。

近年来,欧盟与欧洲各国均意识到了问题,均已开始在政策上对青年创业有所倾斜,比如开设了不少教育培训项目。欧盟2013年通过的总额770亿欧元“地平线2020”科研项目基金,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就是用于应对经济社会挑战和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

但总的来说,欧洲对于创业的重视与政策上的优化与倾斜力度还不够,欧洲不缺传统商铺,缺少的是发展迅速、规模壮大的创新型公司以及整个市场环境对初创企业的内驱力与扶持力。目前来看,欧洲要从经济低迷的温吞境况中走出来,显然需要培育整个欧洲大陆的创业生态体系,反之欧洲经济与创业氛围则会在边缘化中越走越远。

【钛媒体作者介绍:王新喜;微信公众号:热点微评(redianweiping)】 

}

比起苦逼的中国创业者,美国创业者从不耽误Party Time,因为……

毫无疑问,美国的创业生态在全球都是顶尖的,而中国创业生态的不断崛起也使之可以与美国相比肩。目前在全球市值前10的互联网公司里,中国已占4家,滴滴快的、美团大众点评等非上市公司的发展势头也十分凶猛。究竟中美创业环境存在哪些差异?不同的文化,势必拥有不同的work style。

来吧,听听跨境电商Pair创始人李宁子在新财富来吧第67期的分享~这个91年的妹纸毕业于美国UIUC(伊利诺伊大学),2015年年初带领团队创办跨境电商平台Pair,同年6月,李宁子把公司从硅谷搬至北京,10月拿到徐小平真格基金投资的10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

新财富之前做过很多期线上讲座,以前的嘉宾大部分都是经验丰富,有很多行业经历的大拿,我相对来说经验没有那么多,也算是比较年轻的分享者了。既然分享主题是中美创业环境差异,那我就从自身的经历和一些比较有趣的事儿来和大家做分享。

我是2013年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开始创业的,从UIUC毕业之后去了硅谷参加孵化器孵化,去年夏天的时候回到了北京。所以,多多少少也算经历了在硅谷这个世界创新中心、和在北京这个国内创业中心创业的差异。我觉得,现在中美创业环境都非常的好,整个体系发展也越来越成熟,不过还是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

我大概从四个点来讲。第一个先从中美不一样的工作方式开始。讲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我当时在硅谷的plug and play进行孵化。我们夏季孵化的团队一共有二十多个,从世界各地来的,都是做不太一样的行业。我们的孵化器除了提供免费的办公场所以外,不会再强行要求固定的办公时间,所以所有的孵化团队都是自己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

据我所知,硅谷好多的孵化器都是这样的形式,比如最著名的Y Combinator,连固定的办公场所都不提供,基本上是每周让大家到YC的办公室集合一次,汇报交流一下每个团队都做了什么。当时我们在plug and play,是这一届孵化团队里唯一的中国团队。秉着踏实认真工作的原则,我就要求团队每天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朝九晚五。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我每天都是最早一个到达孵化器的,早上九点基本没人。除了有时候一些团队要赶deadline会留到深夜,基本上下午四五点大家就纷纷散去。孵化器里时常会在下午组织一些happy

我觉得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工作习惯本身就不一样,中国人本来就比较努力。我有一次问其他的团队,你们每天只需要工作那么一点时间吗?他们会回答,没有啊,我们不在办公室不代表我们不在工作,我们去酒吧、餐厅、各种各样的活动,认识许多人,给自己的idea拿到一些feedback,这其实都算是工作。

Google有一个著名的20%时间政策,就是鼓励员工把每天工作的20%时间花在与自己工作不相关,但也可以为公司带来新价值的事情上。所以美国的整体环境比较鼓励发展创新,而中国人相对会更拼命。这也许和中国比较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关,好像你不苦逼都不好意思说你在创业。这就是中美不同的工作方式在创业中的体现。

我记得刚回北京的时候面试一些程序员,问他们你们所期望的薪资福利是怎样,他们说其实薪资要求无所谓,但是希望能有双休日。我一开始还挺震惊,有双休日不是很正常的事吗?后来才知道,国内大部分创业公司都实行996的工作时间(每天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比如我现在公司所在的五道口,两所著名的公司搜狐和网易的大厦,他们的灯是24小时从来没关过,每每晚上路过都会觉得,大家都这么拼命,我也没有理由不努力。

中:对创业者的认识两极分化严重

说到这个也正好讲讲下一点,就是大家对创业者的看法。我在硅谷孵化器里,遇到的创业者和我差不多年纪的非常多,也有年纪非常大的,从世界各地来的都有。所以硅谷其实是个文化大熔炉,创业者的多样性也更明显。我之前在和国内一些朋友聊天,发现大家对于创业者的看法大部分集中在这几个词:牛逼,顶尖人才,离财务自由很近,非常的闪光。这可能和媒体报道的渲染有关,比如某某放弃了百万年薪去创业,某某公司成功融资多少钱,所以对创业者大部分还是抱着一种仰视的态度。

之前遇到一个好玩的事,我有一个南大的学妹找到我,想在南大校刊上帮我写一个采访。我觉得非常荣幸,后来和学妹聊天过程中她就用非常崇拜的语气提到“我觉得学姐你很快可以给母校捐赠一栋楼啦”,我当时觉得有点哭笑不得。在不了解这个行业的外人看来,大家多半会觉得创业是一个闪闪发光,和普通人不一样的选择。国人对于创业者的认识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一些人觉得创业者很牛逼,另一些人也会因为媒体报道的某个故事而觉得很多创业者是被逼无奈,没有更好的选择,走投无路才去创业,有些创业者可能连工作都找不到。而在美国,大家对创业者的态度会更平淡,不会因为你是创业者就觉得你更牛逼或更特别。

else.”在大多数人看来,创业和你去打工、去开店、去做志愿者一样,都是一种你自己的人生道路选择罢了,没有什么格外不一样的地方。我上学的UIUC也是创业氛围非常好的一所大学,诞生过paypal这样的明星产品。学校里也有专门的创业中心,设有创业的课程,所以我是在学校的时候就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也更多地了解到了这个行业,组建团队、做产品、融资是怎样一件事。在美国,大家会觉得创业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因为在学校里就已经接触到了这样的教育,美国的很多家庭对自己的孩子创业是持比较包容的态度。我之前看过一个报道,统计国内创业者占大多数的还是中学学历,高端人才创业的还是相对偏少。因为国内的父母普遍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接受了好的教育,当然要进大公司做一份稳定而体面的工作。而美国的父母会更愿意鼓励孩子去尝试不一样的东西,你可以去创业、做网站、做志愿者、去gap year,都是ok的,只要你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所以总的来讲,美国对创业者的包容性更强。而且因为硅谷一直都是世界创业中心,相对来说创业氛围一直非常好,不会像国内有这么一个井喷式的增长。2014年国内突然涌现出无数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所以不免会让创业一下子进入人们视野中,成为了一个热点和焦点。而美国大概已经过了这个阶段,大家会觉得创业和工作一样,并不会因为你选择创业就和别人不一样,因为到头来你选的都是你喜欢的,得到的都是你想要的,这都是个人选择罢了。

中:风口在哪里,大家就在哪里扎堆。

美:更鼓励用创新去颠覆传统行业

接下来讲一讲创业方向的选择。在硅谷的孵化器,我们这一届有22个团队,每一个团队都是做不同的事。不只是互联网,也有传统的行业例如餐饮,多样化非常明显。我当时选择做电商和时尚也是基于自己的兴趣,从自己喜欢的事情入手。但回国后,我发现国内的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去一些场合认识一些创业者,一问你做什么的,出现的词语反复都是那几个高频关键词。风口在哪里,大家就在哪里扎堆。这或许跟国内媒体对于风口这个概念的强化有关,大家都在说“只要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在美国,虽然也会有一些比较热门的领域,但对于风口这个词没有那么在意,总的来说多样化更明显。

此外,硅谷的技术积淀也比国内更深刻。我们孵化器里基本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技术合伙人。很多人的创业方向正是基于在校期间的研究领域,大家更愿意把自己在学校的研究领域作为一个切入点,理论用到实践。而国内,大家拼运营多过于技术,有一个玩笑话“一切创业条件必备,就差一个写代码的了”。

总的来说,美国的创业者在各个领域都能自由发挥自己的创意,很多都是自己擅长或喜欢的,但在中国,大家比较爱扎堆,跟着潮流趋势跑,多样化相对弱很多。就像之前的玩笑话,全中国只剩下互联网这一个行业了。其实创业本身来讲,并不只是局限于互联网,美国会更鼓励你用创新去颠覆一些传统行业。

中:资金较雄厚,对创业者的失败率容忍度更高

美:市场相对饱和,更倾向于投资有核心技术能力的公司

最后来讲讲融资环境。我在硅谷接触了不少美国的投资人,回国之后也聊过更多的国内投资人。总得来讲,中美的融资环境现在都蛮好。之前有很多玩笑话说,中国人傻钱多。事实上,中国的资金市场确实比较雄厚。美国相对市场比较饱和,所以硅谷投资人的标准也会比较高,更倾向于投一些有核心技术能力的公司。

此外,国内对于创业者的失败率容忍会更高。大家之前都在说“连续创业者”这个概念,在国内,只要你有过创业经历你就是一个连续创业者,投资人也比较倾向于投资连续创业者,你有过失败的经历,你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美国的投资人会觉得你必须要成功卖掉一家公司、上市一家公司等等才能称自己为连续创业者。所以这其实是在国内创业的一个好事儿,哪怕失败了,你也不需要担心害怕失败,你会学到很多钱买不到的东西,这些都会为你之后的创业或者工作奠定很不一样的基础。在国内,各个行业都有很多增长潜力和空间,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创业者的机会非常多。

问:Pair现在一年的销售额是多少?海外的达人,是外国人,还是留学生?

答:我们现在的月流水在一百万左右~海外达人大部分是海外的华人,留学生和已经工作的年轻白领都有。

问:请问你们初期是怎么寻找客源并做推广的?

答:Pair早期的用户大多通过口口相传,先是身边的朋友,然后是朋友介绍给他的朋友。我记得早期的时候,我们连具体的产品都没有,只有一个模糊的想法,之后我就把这个想法告诉身边的朋友,询问大家是否可以接受“达人推荐产品”这种购买形式。身边的朋友给了我很多建议和帮助。

目前来说,我们并没有做过太多的商业和市场推广。第一个原因是我们目前还处于天使和Pre-A阶段,还没有进入需要在市场上大规模砸钱的阶段;第二个原因是,我个人感觉目前的推广渠道太过单一,之前我们曾与其他推广平台尝试过相关的合作,但因为我们要求的不仅仅是激活量,更重要的是用户的购买量,所以我觉得相关的计划安排还是应该更谨慎一些。毕竟,要做到品牌精准定位,可能会涉及到用户的购买力、品味等各个方面的要素。

问:跨境电商平台也不少,竞争十分激烈,请问Pair未来将往哪个方向发展?

答: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想走打造品牌路线。我个人感觉,现在类似的女性购物平台很多,竞争很激烈而且同质化也比较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做出一个大平台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如果想打造品牌的话,这会是一个不错的契机。因为就我们服务的女性用户而言,大家对于品牌的忠诚度还是蛮高的。

目前,我们想做的事情是把海外的微小平台集合在一起,形成聚合效应。我们的物流主要采取转运的方式,但对于日、韩、新加坡的一些小品牌则直接用直邮的方式,所以速度要比欧美的订单快很多。

问:你创业遇到最大的困难是啥,请问怎么克服?

答:创业遇到的困难有很多,基本可以总结为三点,即找人、找钱、找方向。这三点存在高度的相关性,都不容易。比如找方向,如果你没有一个对的方向,那你何谈找人和找钱。哪怕你找对了一个方向之后,其实也可能存在很多产品转型迭代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整个创业过程中,慢慢摸索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创业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我自己目前正处于学习阶段。

就找人来说也挺困难的。我自己本身并没有技术背景,我能解决的问题比较有限,更多的问题需要整个团队齐心协力一起做。但我刚从硅谷回到北京的时候,几乎不认识什么人,所以在搭建团队的时候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此外,我年纪比较小,容易让人产生不信任感,所以要说服比较牛的人加入我们的团队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凡有机会,我就会有意识的参加很多活动,尽量多跑跑认识更多的人,通过努力慢慢潜入行业深处。

问:请问你是如何拿到徐小平老师100万美元的投资?

答:当时我从在硅谷的那家公司辞职以后,我的工作签证也就失效了。为了能保证我可以顺利待在美国,我不得不回国办理一些新的证明材料。在我即将离开北京的时候,我通过朋友的介绍,接触了徐小平真格基金的一位投资经理,他当时对我们的项目非常感兴趣,当即决定把我引荐给徐小平老师。当时,我已经拿到了硅谷一位知名投资人的投资意向书,再加上我留京时间比较短暂,所以当时很犹豫要不要见一见徐老师。当然,最终我还是和徐老师见面了,我想不管我能不能拿到徐老师的投资,就本身与他见面交流这个机会就是很难能可贵的。

徐老师本人是个特别好的人,他非常支持年轻人创业。在他看来,虽然国内现在创业氛围很浓厚,但年轻的创业者还是太少。一个年轻人,不管你做的事情靠不靠谱,首先你有一个创业的决心,这本是就很难得了,再加上如果你对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把握,你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并且那是你喜欢和擅长的事情,那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创业开端。

问:现在国内有很多这样类似的创业公司,比如说搭配分享网站的女性服装垂直电商,还有像聚美那样的电商,咱们这个有什么优势?

答:就服装行业来讲,很多平台还是集中在中低端。我们所了解的两个最大的平台是蘑菇街和美丽说,其实他们的客单价是非常低的,人群主要集中在二三线甚至三四线城市,以大学生和年轻白领为主。但现在大家已经有了消费升级的概念和需求,所以消费也需要逐渐脱离淘宝等中低端平台,转而选择一些性价比更高的平台。

所以我们想抓中间这部分消费能力比较强的用户。毫无疑问,这个市场足够大,由此产生的企业可能不止一家,甚至会有多家企业同时存在。反过来说,这个市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广阔,但是这部分垂直人群可以挖掘的足够深,对于品牌的忠诚度也足够高,同时复购率也不低,简而言之就是他能给你带来很大的价值。我们产品最早开始切入市场的时候,核心用户大多都是留学生,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对于身边人的影响力足够大,可以带动周边的人产生购买行为。

声明:本站所载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财富杂志的立场,仅供读者参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和美国的生活差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