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农民不种地,粮食靠进口?好少年轻人在家种地,会不会以后中国农村农民不种地,粮食靠进口?不够粮食

“俄罗斯的粮食堪称是世界上最便宜的,最便宜时小麦每吨1000元,而国内是每吨3000元;俄罗斯的玉米是每吨800元,国内每吨2500元。在俄罗斯种地,如果粮食运不回来是赔钱的。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走进去,现状是国内需要的粮食拿不回来,走出去企业还赚不到钱。”

中国和俄罗斯互为最大的邻国。2013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892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

在首届中俄博览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表示,在中俄两国元首的直接推动下,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毗邻地区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一些企业响应政策走了出去,也走了进去,融入了当地社会。但如何‘走上去’,提档升级进一步发展,却遇到了障碍,这其中政策配套是关键。”黑龙江省对俄农业产业协会会长李德民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过去10年,顺应国家走出去战略,黑龙江省对俄农业产业获得了不错的成绩,而今,对俄农业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却遭遇了政策瓶颈。

黑龙江省是对俄农业合作最早的省份,中俄4000多公里边界线有长达2981公里在黑龙江省,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的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哈巴州、滨海边疆区、外贝加尔边疆区毗邻,围绕“两江一湖”(乌苏里江、黑龙江、兴凯湖)在俄方边境地区形成了520万公顷的肥沃土地。有15个边境口岸相连,交通便利,最近的农场离口岸只有5公里,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相近,地理优势十分明显。

除任黑龙江省对俄农业产业协会会长之外,李德民的另一个身份是黑龙江省东宁华信工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下称华信集团)。

说起华信集团,李德民如数家珍,该集团从最早的贸易、地产起步,对俄合作已有25年历史,现已发展成集农业开发、地产开发和贸易于一体的大型对俄合作企业。

200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而在此之前的2004年,华信集团已经开始了对俄农业合作的探索。

“我一直在思考中俄两国真正接地气的项目有哪些,经过调研,我发现农业是最具潜力的项目。”李德民说,中方有人力、资本、设备物资、市场等优势,俄方有大量的耕地资源和原生态的种植环境,双方优势互补。因此,他深信农业是中俄合作的大势所趋。

2004年,华信集团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设立了中俄合资阿尔玛达(Armada)农业公司,将投资重点转向了农业产业。2010年,华信集团开始筹建华信中俄(滨海边疆区)现代农业产业合作区(下称合作区),打造集种植、养殖、仓储、加工于一体的大型农业产业合作区。

2010年,合作区被纳入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俄罗斯期间签订的十个重点合作项目之一。2012年,合作区被列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访俄罗斯期间见证签约的中俄经贸合作二十八个重点项目之一。

李德民介绍,目前合作区已成为俄滨海边疆区最大的农业产业项目,累计投资1亿美元,拥有耕地面积102万亩,设有9个农业园区和14个种植区;主要农作物大豆、玉米、小麦单产连年排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第一名;被评为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最佳农业企业;2013年获“俄联邦百强农业企业”第二名和“俄联邦全国猪饲养行业标准收益”第一名;2011、2012、2013年三年共为当地缴纳各种税费1.5亿卢布。“我们提供了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市80%的猪肉供应。”李德民自豪地表示。

如今,黑龙江省在俄从事农业开发合作的企业达110家,合作已由过去种植蔬菜向大豆、玉米、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拓展,由生猪、肉牛等禽类养殖向饲料加工、仓储、物流及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等多个领域延伸。

“走出去,也走了进去”,然而,身为对俄农业产业协会会长,李德民的心情却是喜忧参半。

“虽然国家在农业走出去战略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文件,但配套政策及措施没有跟上,导致走出去之后很难留下和发展起来。”李德民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国家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最根本目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然而,配套政策措施的不完善使得“如何让产品回来”成了他最头疼的问题。

“我们走出去投资地区均在边境地区,建厂初衷绝不是满足欧洲市场需求。相比欧洲市场,合作区产品到国内市场的运送距离更近。由合作区到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市,也不过800公里,到莫斯科则为8000公里。因此,农企‘走出去’,很大程度是根据国内市场需求到国外投资建厂的。”李德民对《中国经济周刊》坦言,在边境地区建立起来的农业合作区,其初衷就是瞄准“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由于俄罗斯当地粮食市场有限,因此打开国内市场对于合作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俄罗斯的粮食堪称是世界上最便宜的,最便宜时小麦每吨1000元,而国内是每吨3000元;俄罗斯的玉米是每吨800元,国内每吨2500元。在俄罗斯种地,如果粮食运不回来是赔钱的。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走进去,现状是国内需要的粮食拿不回来,走出去企业还赚不到钱。”李德民直言,国家粮食进口配额的不确定性和进口环节费用增加是影响企业产品“运回来”的主因。

由于国家粮食进口配额不确定,企业无法确定需求,因此难以提前进行种植规划。李德民说,“每年种不种、种多少心里没底,拿不到配额怎么办?产品回不来,当地市场又无法消化,企业就只能赔钱了。”

此外,目前境外园区生产的成品、半成品在进口中受到限制,“国家鼓励我们在境外建立园区,开展原料深加工。而深加工之后的产品进口环节又非常复杂。比如,由于没有毛油进口许可证,自己公司所生产的毛油必须经由特许经营公司进口。” 李德民对《中国经济周刊》解释说。

因此,他建议“国家是否可以考虑在合作区范围内或可控范围内,对合作园区所生产的产品回国给予一些政策支持”,同时希望对在俄从事境外种植的“走出去”企业给予关税配额的常态化。

“中俄农业合作发展是最现实、最具潜力的领域,是中俄经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两国政府在农产品的进出口、融资和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中俄农业产业合作发展。”李德民最后说。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马玉忠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

有两个国力相当的国家,都想把对方吞并,战场上互有胜负;甲国想到了一个办法:大幅提高本国丝绸制品价格,严禁本国百姓种桑养蚕,邻国百姓发现了商机,于是改种粮食为养蚕桑,短期内富裕起来,粮食全靠从甲国进口,几年之后甲国禁止出口粮食和进口丝绸,于是邻国百姓有钱买不到粮食,食不果腹,军队无粮草,甲国趁机出兵灭亡了邻国。

大豆就是最好的例子,搞养殖的会比较清楚,去年5月豆粕猛涨,市场价格从当时的2600元/吨左右涨到3500元/吨以上;现在的全球豆粕市场都得看美国脸色行事,就是因为美国前些年通过低价倾销的方式击垮了豆粕市场,数据统计显示中国每年需要从美国进口九千万吨左右的转基因的大豆,国产大豆产量大概在两千万吨左右,这么大的缺口依赖进口,完全没有议价的权力。

美国就先用大量资金补贴本国农民,倾销低价大豆拉低全球豆价,让其他国家农民改种其他粮食作物,通过不断收购或者参股方式控制豆油企业,形成垄断,之后就通过大豆为突破口,借此破坏他国的经济,这是阳谋。

如今盯上了玉米,玉米作为饲料中用量达到60%的组成部分,影响程度远大于豆粕;玉米价格上涨,肉价、蛋价和用玉米为原料的食品全部得上涨,从而引发连锁反应,弱小一点的国家经济可能就此奔溃。

美国为何能够成功发动粮食战争?它身上强大的光环太多了,农业领域很容易被忽视,在农业方面科研水平、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非常高,土地广阔,加上转基因技术,让单位面积内的产量大幅提高同时美国政府对农业补贴力度很强,有机构估算美国每年在粮食方面的补贴接近千亿美元,不包括贷款、保险、农机补贴,等同于美国政府出钱买本国农民的粮食再低价倾销到他国,通过这种途径来控制他国粮食命脉,人口越多的国家影响越大。

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到对农业供给体系进行调整,不断加大农业方面的投入,争取实现自给自足,改革往往会带来阵痛,受影响的还是农民;中国要提高玉米的全球竞争力,玉米临储政策取消价格下跌,种粮大户深受影响。农业要怎样发展,农民种什么才能挣钱,能够稳步发展,让农民们平稳的度过这段改革时期。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

在过去的时候,农民都是依靠种地为生的,那个时候,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可是最近的这些年,种地已经明显不赚钱了,尤其是种植粮食。粮食的价格这些年一直停滞不前,没有上涨的趋势,但是种粮的成本却年年都在提高,这样的话也就意味着收入将会降低。不仅种粮食不赚钱,种植其他的农产品也容易出现滞销的情况。很多农民都表示,现在在农村种地已经不求赚钱,只求不亏本就行。

最近的这几年,粮食的价格真心不景气,特别是玉米的价格,一直维持在七八毛钱一斤,有些地区甚至还更低。可是正直的成本却在连年提高,尤其是今年环保风暴之风刮起之后,农药化肥,粮食种子的价格都提高了很多,农民需要花费更多的钱来购买它们,这也就意味着种粮的成本提高了

可是粮食的价格虽然说没怎么降低,但却止步不前,这样的话,农民的收入其实还是减少了,不是说一定会赔本,但也顶多就是持平,很多农民都表示,自己就是白忙活。

而对于种植农产品的农民来说,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也非常多,最近的这几年,农产品滞销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比如说今年的蒜薹,虽然说迎来了大丰收,可是却面临着滞销的局面。

蒜薹的收购价很低,基本上就是在四毛钱左右,一段时间还跌到了两毛钱,而请人帮忙把三台,一斤就要支付六毛钱的费用,很显然,成本是高于利润的。不仅蒜苔如此,很多其他的蔬菜水果也都是这样。

现在的农村粮食和农产品销售市场起伏波动特别大,最近的这些年,涨价的时候不多,跌价却是常有的事,这无疑极大的打击了农民的自信心。很多农民眼看着种地怎么不赚钱,甚至还要赔钱,很难维持日常的生活,所以只能放弃了种地,选择到城里打工了。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农村农民不种地,粮食靠进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