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能6d和6d2、6d2、尼康610、750哪个性价比高?注意!是性价比!本人人像、风景都喜欢拍。

虽然5D4和1DX2的CMOS都采用了新结构设计(疑似是内置了ADC),从而获得了动态范围上质的提升,1DX2甚至超越了尼康D5和索尼A9这两大对手,从2008年到现在总算是打了个翻身仗,5D4虽然还是没有敌得过尼康D810(自然也更不是D850的对手),但从自家产品来看进步可以说是非常非常明显,甚至APS-C的80D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所以一开始小胖对6D2的动态范围也是非常期待的,总算可以在佳能机身上拍出下面这种大神级高动态效果了……

不过现实的冰水泼了小胖一整扇肥脸,佳能完全没有改进6D2的CMOS设计,动态范围依然十足狗血,甚至被4年前索尼第一款全画幅微单A7吊打……实际上也不奇怪,因为就全画幅CMOS来说,索尼一直都在为尼康供货,所以在这方面的技术储备其实非常雄厚。而6D2作为佳能2017年的新一代入门级全画幅机身,在动态范围,虽然意义不同但基本可以等同于宽容度这方面居然存在如此大的漏勺,要知道我们的所有非人工光源环境拍摄都会遇到较大光比的情况,只是明暗部分占比大小的区别而已,大家都喜闻乐见的逆光主题,以及能在朋友圈引发无数点赞的高宽容度风光摄影,在尼康或索尼全系机身上或许都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你用的是6D2,那不好意思,麻烦可就大了!

先来看个实拍例子吧,在晚上用一盏台灯作为唯一光源,可以说是一个光比相当大的拍摄场景了,如果用6D2的评价测光准确曝光的话,ISO 100,F5.6就是2秒。这时候拍出的画面如下:

勉强能看清台灯照到的环境,但台灯灯罩内部和白色椅背已经完全过曝,因为是RAW格式,我们可以尝试在PS里暴力拉低一下高光和暗部,看看能不能就回来。

这张照片里最大的问题就是亮部过曝,而且即便是在PS里减了100的高光,椅背算是基本救了回来,但灯罩内已经彻底过曝,依然呈现一片死白,而且这时候还没办法拉暗部,一拉就整体亮度提高,椅背又会过曝掉……所以这基本是一张已经没办法救回的照片。

那么,既然问题的核心在高光部分,那干脆把快门从2秒加快到1秒和0.5秒,分别欠曝1档及2档,再到PS里进行调整又如何呢?

从灯罩内的局部截图可以看到,随着快门速度加快,高光细节渐渐呈现了出来。

但相应的,暗部噪点也随着通光量的逐级降低而逐渐明显,如果这时候用的是尼康D810或索尼A7R(你看,我甚至都只提这种好几年前的老机器),区区2档的RAW格式后期提亮你压根就看不到噪点,这就是根本的区别。这时候如果降低3档曝光可能高光细节就能彻底保住了,但暗部也已经花成一团麻子没法看了……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想要拯救6D2的宽容度,就只能上多张堆栈了,所谓堆栈就是把一张长曝的照片切割成N张短时的照片,再通过PS进行后期合成。从数学意义来看,信噪比=平场均值/平场噪声,单张的平场均值与N张堆栈后的平场均值不会发生变化,而N张堆栈后平场噪声降低N倍,也就是理论上信噪比和宽容度在N张堆栈下就提升N倍。但这个算法是基于理想环境下,实际平场噪声由随机噪声和系统噪声组成,堆栈的均值叠加只能复消随机噪声,对于系统噪声,也就是具体CMOS自带的彩色色块等现象是无法解决的,这个问题在6D2身上也反映出来了,我们后面再细说。所以N张堆栈的实际效果是小于N倍的。

在现实中拍摄大光比风光时,各种渐变滤镜或摇黑卡多少都会受具体拍摄对象和构图的影响,不够方便,包围曝光在蒙版合成时过渡边缘容易出现亮边,高像素机身在PS里计算包围HDR时会出现对齐错误等问题,也不适合用作需要暗部降噪的长曝主题,总体来说对后期的要求很高。而堆栈的方式相对就简单粗暴得多。还是刚刚的单盏台灯环境,小胖直接用32张欠曝2档的0.5秒RAW图片来进行堆栈,为什么要欠曝2档?因为一来好看看堆栈后,原本强行提拉的暗部噪点能否控制住,二来这时候可以保留更多的高光细节,如果采用本身高光就过曝的设置,再怎么堆栈也是找不回来的,而暗部就可以通过堆栈找回来。为什么没有用3档甚至更大的光差?为什么就2档的光差就用到了多达32张来堆栈?这个待会再说,反正理由是很苦涩的。

PS的堆栈方式也是比较简单的,拍摄完32张RAW格式照片后,如果是PS CC或更新版本,记得点开右上角选择“基本功能”模式,不然没办法把全部图片都丢进Camera Raw里。在32张照片全都拖入后Ctrl+A全选所有照片,再通过简单粗暴的加曝光、减高光、加暗部来进行调整,设置得差不多的时候再点击“打开图片”,等待在PS主页面里一张张打开后,选择“文件、脚本、统计”然后选择“添加打开的文件”,其他设置可以不变,再点击“确定”,就可以开始渲染堆栈效果了,32张6D2 RAW格式在此步骤时需要占用6~7GB的内存容量,处理器也会处于全速满载状态,对性能的要求可不低,渲染完成后即可保存为一个新的RAW文件。

在堆栈32张合成RAW格式之后,对比单张准确曝光的RAW图片而言,宽容度调整空间变大(小胖可耻地忘了拷贝暴力拉后期的效果图,明天奉上!),最关键是暗部噪点被完全抑制,跟准确曝光时的暗部噪点基本一致。换句话说,通过欠曝2档32张堆栈,宽容度提升的同时,暗部噪点也能得到有效控制,堆栈大法优势尽显!

不过,多张堆栈也有它本身的操作须知,最核心的就是非常非常需要注意防抖,堆栈张数一多,细微的差别也会体现在最终合成的照片上,看小胖随意拍的32张堆栈就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糊片,当然我的目的是为了展示宽容度和噪点,实际上控制得当的话,成像细节也会有明显的提升。而且PS的自动对齐真的不太可靠,所以就不要抱侥幸心理了,最好的办法还是使用稳定的脚架、反光板预升、再加上快门线……

这时候可以来回答“为什么不用3档或更大的光差来堆栈”这个问题了,因为本来2档光差,理论上4张堆栈就OK了,但小胖一开始就试了8张堆栈,结果暗部噪点还是一样的烂,所以直接堆栈到了32张(实际上这都到5档的差距了),这才得到了基本满意的信噪比和宽容度……如果是原图减3档来堆栈的话,按这尿性可能就需要拍256张去了……工程量实在太过于惊悚,所以你以为靠堆栈就能把6D2挽救到D850水平的话就有点“很傻很天真”了,CMOS动态范围太差的影响就有这么深远。

而且6D2和5D3一样,在暗部噪点上存在明显偏紫的系统误差,在极暗部上堆栈后与单张成像对比差别非常明显(如果看不出来,请把屏幕亮度调高一点),因为堆栈的每一张都会单独纪录系统误差,而堆栈只会消除随机误差,系统误差反倒会跟着“堆栈”起来,所以对于6D2而言,甚至还需要单独暗部进行调色,真的很心塞……

总结一下,对于6D2来说,受其较差的CMOS动态范围限制,信噪比/宽容度通过堆栈方式来提升的幅度其实还是很低,比如D810只需1张就能搞定的场景,以6D2的信噪比预计需要8张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在日出日落这种D810堆栈64张可拍出极致高信噪比的环境下,6D2就需要高达512张才能实现类似的效果,你想想这个拍摄对耐心、存储空间、电脑性能甚至手抖不抖的挑战吧,而且还要跟转瞬即逝的时间赛跑,还得面对更复杂的调色过程,所以这基本就是个不可能的任务!作为对比,上图是DPreview的A7R3读取噪声测试,可以看到从ISO 100强制提升足足6档曝光,与原始ISO 6400相比几乎也没有噪点上的区别,这个差距真是让佳能无法直视……不过虽然在宽容度这方面存在先天缺陷,使得6D2不太适合用作严肃的风光摄影,事实上很多七八年前的世界级风光摄影大师都已经全面采用索尼/尼康系统,而当年他们大多都还是佳能5D2甚至飞思等中画幅机身用户。但6D2因为弱光(也就是高感)噪点控制能力不俗,星空摄影神器的位子还是坐得稳稳的,再加上定位不高,所以取掉低通、改改BCF,用作深空摄影也依然是扛把子一般的存在,这些优点还是要正视的。

}

虽然5D4和1DX2的CMOS都采用了新结构设计(疑似是内置了ADC),从而获得了动态范围上质的提升,1DX2甚至超越了尼康D5和索尼A9这两大对手,从2008年到现在总算是打了个翻身仗,5D4虽然还是没有敌得过尼康D810(自然也更不是D850的对手),但从自家产品来看进步可以说是非常非常明显,甚至APS-C的80D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所以一开始小胖对6D2的动态范围也是非常期待的,总算可以在佳能机身上拍出下面这种大神级高动态效果了……

不过现实的冰水泼了小胖一整扇肥脸,佳能完全没有改进6D2的CMOS设计,动态范围依然十足狗血,甚至被4年前索尼第一款全画幅微单A7吊打……实际上也不奇怪,因为就全画幅CMOS来说,索尼一直都在为尼康供货,所以在这方面的技术储备其实非常雄厚。而6D2作为佳能2017年的新一代入门级全画幅机身,在动态范围,虽然意义不同但基本可以等同于宽容度这方面居然存在如此大的漏勺,要知道我们的所有非人工光源环境拍摄都会遇到较大光比的情况,只是明暗部分占比大小的区别而已,大家都喜闻乐见的逆光主题,以及能在朋友圈引发无数点赞的高宽容度风光摄影,在尼康或索尼全系机身上或许都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你用的是6D2,那不好意思,麻烦可就大了!

先来看个实拍例子吧,在晚上用一盏台灯作为唯一光源,可以说是一个光比相当大的拍摄场景了,如果用6D2的评价测光准确曝光的话,ISO 100,F5.6就是2秒。这时候拍出的画面如下:

勉强能看清台灯照到的环境,但台灯灯罩内部和白色椅背已经完全过曝,因为是RAW格式,我们可以尝试在PS里暴力拉低一下高光和暗部,看看能不能就回来。

这张照片里最大的问题就是亮部过曝,而且即便是在PS里减了100的高光,椅背算是基本救了回来,但灯罩内已经彻底过曝,依然呈现一片死白,而且这时候还没办法拉暗部,一拉就整体亮度提高,椅背又会过曝掉……所以这基本是一张已经没办法救回的照片。

那么,既然问题的核心在高光部分,那干脆把快门从2秒加快到1秒和0.5秒,分别欠曝1档及2档,再到PS里进行调整又如何呢?

从灯罩内的局部截图可以看到,随着快门速度加快,高光细节渐渐呈现了出来。

但相应的,暗部噪点也随着通光量的逐级降低而逐渐明显,如果这时候用的是尼康D810或索尼A7R(你看,我甚至都只提这种好几年前的老机器),区区2档的RAW格式后期提亮你压根就看不到噪点,这就是根本的区别。这时候如果降低3档曝光可能高光细节就能彻底保住了,但暗部也已经花成一团麻子没法看了……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想要拯救6D2的宽容度,就只能上多张堆栈了,所谓堆栈就是把一张长曝的照片切割成N张短时的照片,再通过PS进行后期合成。从数学意义来看,信噪比=平场均值/平场噪声,单张的平场均值与N张堆栈后的平场均值不会发生变化,而N张堆栈后平场噪声降低N倍,也就是理论上信噪比和宽容度在N张堆栈下就提升N倍。但这个算法是基于理想环境下,实际平场噪声由随机噪声和系统噪声组成,堆栈的均值叠加只能复消随机噪声,对于系统噪声,也就是具体CMOS自带的彩色色块等现象是无法解决的,这个问题在6D2身上也反映出来了,我们后面再细说。所以N张堆栈的实际效果是小于N倍的。

在现实中拍摄大光比风光时,各种渐变滤镜或摇黑卡多少都会受具体拍摄对象和构图的影响,不够方便,包围曝光在蒙版合成时过渡边缘容易出现亮边,高像素机身在PS里计算包围HDR时会出现对齐错误等问题,也不适合用作需要暗部降噪的长曝主题,总体来说对后期的要求很高。而堆栈的方式相对就简单粗暴得多。还是刚刚的单盏台灯环境,小胖直接用32张欠曝2档的0.5秒RAW图片来进行堆栈,为什么要欠曝2档?因为一来好看看堆栈后,原本强行提拉的暗部噪点能否控制住,二来这时候可以保留更多的高光细节,如果采用本身高光就过曝的设置,再怎么堆栈也是找不回来的,而暗部就可以通过堆栈找回来。为什么没有用3档甚至更大的光差?为什么就2档的光差就用到了多达32张来堆栈?这个待会再说,反正理由是很苦涩的。

PS的堆栈方式也是比较简单的,拍摄完32张RAW格式照片后,如果是PS CC或更新版本,记得点开右上角选择“基本功能”模式,不然没办法把全部图片都丢进Camera Raw里。在32张照片全都拖入后Ctrl+A全选所有照片,再通过简单粗暴的加曝光、减高光、加暗部来进行调整,设置得差不多的时候再点击“打开图片”,等待在PS主页面里一张张打开后,选择“文件、脚本、统计”然后选择“添加打开的文件”,其他设置可以不变,再点击“确定”,就可以开始渲染堆栈效果了,32张6D2 RAW格式在此步骤时需要占用6~7GB的内存容量,处理器也会处于全速满载状态,对性能的要求可不低,渲染完成后即可保存为一个新的RAW文件。

在堆栈32张合成RAW格式之后,对比单张准确曝光的RAW图片而言,宽容度调整空间变大(小胖可耻地忘了拷贝暴力拉后期的效果图,明天奉上!),最关键是暗部噪点被完全抑制,跟准确曝光时的暗部噪点基本一致。换句话说,通过欠曝2档32张堆栈,宽容度提升的同时,暗部噪点也能得到有效控制,堆栈大法优势尽显!

不过,多张堆栈也有它本身的操作须知,最核心的就是非常非常需要注意防抖,堆栈张数一多,细微的差别也会体现在最终合成的照片上,看小胖随意拍的32张堆栈就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糊片,当然我的目的是为了展示宽容度和噪点,实际上控制得当的话,成像细节也会有明显的提升。而且PS的自动对齐真的不太可靠,所以就不要抱侥幸心理了,最好的办法还是使用稳定的脚架、反光板预升、再加上快门线……

这时候可以来回答“为什么不用3档或更大的光差来堆栈”这个问题了,因为本来2档光差,理论上4张堆栈就OK了,但小胖一开始就试了8张堆栈,结果暗部噪点还是一样的烂,所以直接堆栈到了32张(实际上这都到5档的差距了),这才得到了基本满意的信噪比和宽容度……如果是原图减3档来堆栈的话,按这尿性可能就需要拍256张去了……工程量实在太过于惊悚,所以你以为靠堆栈就能把6D2挽救到D850水平的话就有点“很傻很天真”了,CMOS动态范围太差的影响就有这么深远。

而且6D2和5D3一样,在暗部噪点上存在明显偏紫的系统误差,在极暗部上堆栈后与单张成像对比差别非常明显(如果看不出来,请把屏幕亮度调高一点),因为堆栈的每一张都会单独纪录系统误差,而堆栈只会消除随机误差,系统误差反倒会跟着“堆栈”起来,所以对于6D2而言,甚至还需要单独暗部进行调色,真的很心塞……

总结一下,对于6D2来说,受其较差的CMOS动态范围限制,信噪比/宽容度通过堆栈方式来提升的幅度其实还是很低,比如D810只需1张就能搞定的场景,以6D2的信噪比预计需要8张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在日出日落这种D810堆栈64张可拍出极致高信噪比的环境下,6D2就需要高达512张才能实现类似的效果,你想想这个拍摄对耐心、存储空间、电脑性能甚至手抖不抖的挑战吧,而且还要跟转瞬即逝的时间赛跑,还得面对更复杂的调色过程,所以这基本就是个不可能的任务!作为对比,上图是DPreview的A7R3读取噪声测试,可以看到从ISO 100强制提升足足6档曝光,与原始ISO 6400相比几乎也没有噪点上的区别,这个差距真是让佳能无法直视……不过虽然在宽容度这方面存在先天缺陷,使得6D2不太适合用作严肃的风光摄影,事实上很多七八年前的世界级风光摄影大师都已经全面采用索尼/尼康系统,而当年他们大多都还是佳能5D2甚至飞思等中画幅机身用户。但6D2因为弱光(也就是高感)噪点控制能力不俗,星空摄影神器的位子还是坐得稳稳的,再加上定位不高,所以取掉低通、改改BCF,用作深空摄影也依然是扛把子一般的存在,这些优点还是要正视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佳能6d和6d2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