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存在兑换中国东西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不同?

货币,——社会公认的,进行商品交换的财物凭证。

中国的货币历史非常悠久,种类繁多。商代起,中国已开始用天然贝壳作为货币,人们进行货物交换,不能空口无凭,要么以物易物,要么用一种实物作凭证,作为人们的信用媒介,人们选择了天然贝壳,它在自然界确实存在,但又并非随地可拾。天然贝壳最早被我们祖先作为装饰品,逐渐增加功能,最后转化为货币。这是一个货币的原始时代,——实物凭证时代。

可以设想,那时人们的交换非常简单,要求非常低,其情景大概与搬运工人攒竹片作数量凭证一般。只有一项基本要求:大家公认。随着问题的不断出现,人们的社会活动需要更规范、更契合、更公允,于是出现人工贝币。汉字财产的“財”字,大约就产生于那时,“貝”中有两道非常有代表意义的刻痕,加工成统一形状和刻痕的难度在当时是很不低、很专业的技术。经加工的有石贝币、骨贝币、蚌贝币,投放市场供人们交换货物使用,成为币。商代晚期,出现了铜质的金属贝币。战国初期出现了包金贝币。人类生产加工技能的元素,历史地进入到货币领域。自此“貝”字装嵌在许多与经济、财产、买卖有关的汉字里,買、賣、寳、嬴、賭、贖、貫……,足见贝壳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随着人们的认知和开采加工能力的提高,人们的价值眼光开始转向金属。随着人口增长,人们的生活地域向河流下游和沿海扩大,人们能找到的天然贝壳其实很丰富,人们还是找到了它的实际用途,天然贝壳后来成为优质的建筑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货币进入一新的历史阶段,成本(金属含量)定币值的时代,一个货币单位的币值,大致等于它的生产成本。各诸侯国实行不同的货币制度,不同地区使用形制各异的刀币、布币、鱼币、圜钱、蚁鼻钱。秦统一后,将象征“天圆地方”的方孔半两钱(俗称:秦半两)作为法定货币。其实,中间的方孔也是为了加工的需要,具有实际用途。还可利用中间的方孔用绳索串联,串以一定数量,即可凑成一个数量单位,吊、半吊、贯等。这就很容易解读汉字的“錢”字,就是由“金(金属)”和“戔(线)”组成。串起的铜钱既可肩挎亦可盘在腰间,尤其为出远门带来方便。“盘缠”,“腰缠万贯”这些词句便是来源于此。“秦半两”以其最早确定的尺寸、重量、携带方式……,等等诸多决定性因素,促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很长的使用期,基本上是从此固定了下来,一直沿用到清末,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

汉武帝时期,由于采取了积极的对外政策,不断对外征伐,岁出的增加使国库日益窘迫。三铢钱、五铢钱的开铸和发行成为财政重整的重要手段。

铜币的金属含量定币值的时代持续的时间并不长,虽说不长,也有600多700年。从战国半两钱,到汉代三铢、五铢钱,“两”、“铢”是重量单位,确定币值的是铜币本身重量,这为造假、偷工减料提供了可乘之机,标称五铢重,实际达不到五铢,可铸100枚的铜料,即可多铸13-15枚,铸万枚,数十万枚,多铸数量就非常有影响力了。王莽的新朝起,废三铢、五铢钱,开铸“一刀平五千” 铜币,不论重量出入多寡,就是折合五千。几经反复,至唐武德四年发行的开元通宝,中国铜币走完称量币制路程,开始了通宝币制,这一制度实行时间颇长,约1600余年。唐代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重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多。别说腰缠万贯,就是千贯,重量就达3吨多。通宝币制的特征是铜币具备票面价值。为开铸铁币、发行纸币打开了通道。银、金依然实行称量币制,一直到清末。因此说,中国货币制度自开元通宝的发行起,基本上实行的是多元本位平行制。随后不论铜币铁币,开始出现折十、当十、当五十……当五百、当千,面值不断翻番,通宝币制是发展的必然,

唐代起,历史上许多时期,是使用初步冶炼提纯的银作为货币,锭也好,块也好,颗粒也好,是银就行,这就是所谓的“银两本位制”。交易时,重量和成色确定币值,重量用厘称称,成色确定全凭经验,目视观察、牙咬、火烤、听声。其实直到现在,再先进的技术测试,也还存在误差,古代更大些,可达10%以上,但只要公众认同,一般不会出现争执,真到争执不休,只好告官解决。银锭的出现,使重量、成色确定大为简化。官银,成色较高,较统一,商号的私银,根据市面公认、官府通告、银铺自报便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公众认同。银锭的出现,由银两本位制向“银币本位制”跨出了一步。

开元通宝。 (除铜质开元通宝外,唐初还铸造过金、银质开元通宝。(另外还有玳瑁、铁、铅等材质。)

秦代起,约2100多年,是一个物价非常稳定的历史时期。年复一年、代代更叠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原生态的生活成就了这一历史时期。

社会财富的增加必然带来货币发行量增加,单位数量要向十、向百、向千进位,于是金银的作用突显出来。为什么是金、银、铜,而不是铁、锡、铝、铅?同样取决于一:自然界中的蕴藏量。二:人类的开采加工能力。

宋代是铸币业发达的时期,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以往,北宋以铜钱为主,南宋以铁钱为主。宋朝的年号钱开始盛行,几乎每改年号就铸新钱。白银的流通亦取得了重要的地位,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

由于中国最早造出纸张,最早应用印刷技术,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后来还叫过会子和关子。这是货币发展史的另一个转折点,由金属成份的含量决定币值向社会信用决定币值转换,这里有一个佐证,就是通宝币制和铁币。

纸币的出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多次出现“钱荒” ,铁和铜都不够用了。风调雨顺,丰收年景,就有可能发生货币投放不足,直接后果便是交易受阻,货物流通不畅。迫使官府在边境设卡,阻止一切金、银、铜的物件流出国境,另一非常被动的措施是批准和默许以谷物、帛类充当货币,扛上一袋粮食或几尺布上街,就可买回所需物品,事实上实行了钱币、谷帛的“平行本位制”。尤其是粮食,是随季节、随需求,价值变化较大的商品,仍可获得较高公众认同,从侧面即反映出物价的稳定。粮食和布匹在发生“钱荒”时,不仅可充当货币,甚至可以用于纳税,用于官员的奉碌。纸币因此应运而生。

元代初,纸币在流通中成了主要的货币,铜钱的地位减弱,白银的流通量依然占有很大的比例。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发行至元宝钞以来就一直使用不兑现纸币,实行了全世界第一个纸币本位制。元代末,为摆脱所有政治、经济困境,开始过量发行没有保证和缺失监管的纸币,将其视为解决经济困难的妙法,造成了最早的通货膨胀,公众认同的危机,元代末期纸币已不再流通。

古代纸币制度终因公众认同度低,本身存在通货膨胀倾向,即使不是故意所为,因社会经济统计上的偏差、对社会经济判断上的偏差,就可以导致纸币投放量的偏差,就可以引起公众恐慌,两月前能买十斤米,现在只能买九斤,公众认同度就会迅速下降。毕竟银、铜除作为货币,还可打造银器铜器,做日用品、装饰品、奢侈品。在中国古代,许多时期是允许私自溶化银两、铜钱打造器物的,并不违法,由于官方造币不足,允许民间造币。但也有遭遇“钱荒” 的时侯,官府不得已动员民间交出银器、铜器用于造币。明代就有过数次下令收购民间铜器铸钱。时年,南京太仆寺内存有47万余斤的旧铜器也没放过,以渡“钱荒”。

明代只发行了一种纸币——大明宝钞,由明太祖发行。明代纸币为钞,铜铁币为钱,明代共有十个皇帝铸过年号钱。白银在明代占有很重地位,是法定的流通货币,买房置地用银,吃早点、喝个茶、柴米油盐用钞或钱。明初只用钞不用钱,后来钱钞兼用。最终未能逃脱名存实亡的结局。究其原因,社会信用机制在封建农耕社会的建立是要面临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的。说得概括点,就是社会条件尚不充足。

纸币的优势,是它的原料来源几乎是无限的,金属币却一路伴随钱荒走来。

纸币的另一优势在不怕磨损,铜币铁币的通宝币制克服了这一问题,金、银磨损的社会累积量依然是巨大的。有人做过推算,自人类使用金作为货币起,在人们的口袋、钱袋中磨损流失的,计有2万吨。

清代沿袭了大宗交易用银,小额交易用钞或钱。清初铸钱沿袭两千多年的传统,采用模具铸钱,后期则仿效西洋,用机器冲压制造,造币技术已十分精湛,其初衷是实行“银币本位制”,使经济活动和货币更规范,但仍是由于投放不足,不得不实行银币本位和银两本位并行。银币本位还有一个特点:必须遵循银两本位的规矩,即保证份量和品位。

明清是财富丰盈,经济和民间交易活跃的时期,明清时期还开拓了日益广阔的海外市场,进出口贸易从那时起开始活跃,明末清初,中国的丝、茶、瓷以物美价廉一度受欧美追捧,贸易顺差使海外的白银大量内流,以来自南美洲的白银居多,在60-70%以上。清末,当时的世界流通银币墨西哥的鹰洋能自由流通,就象铜币一样普遍。当时中国雄踞世界GDP之首,并非戏言。中国担当着国际贸易的重要角色,外贸口岸当时虽然只有广州一处,但繁华程度,现在都是难以想象的。也使得一种非常危险的观念延续、流行、甚至升华。这是一种什么观念?这就是废军、废战、废军事攻击能力、废国家的日常军事行为,国防上不作大的支出,生意上当然占优,只追求在生意上独占鳌头,当然不会有如此顺当的事,当西方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发现这个酷爱和平的民族,居然没有一个有效的国防,没有先进的军事装备,没有严密的军事组织,而且没有起码的国防理念,外敌的军事入侵能轻易瞬间将他击回原点,甚至以外。

靠天赐物产、民众勤劳、公平买卖就能立足世界?只不过是毫无根据的幻想,除非你不进行国际交往,除非你不去从事国际贸易,除非国际社会能充分尊重和保障你能闭关锁国。

说到明清的钱币,不得不提一下晋商。明代起晋商就很活跃,开始是经营盐、粮、茶等普通货物,积累起一定资金。

明清贸易开始活跃,贸易量和贸易额越来越大,资金现运的高风险,笨重劳累,低效,日渐突出。晋商们开头仅朋友、熟人之间帮忙,在甲地交付现银索取凭证,在乙地提取现银。形成了银票的雏形。后来求助的逐渐增多,便开始收取一定费用,逐渐形成固定业务。晋商抓着这个商机,开始了银票经营。随着业务不断扩大,逐渐有些晋商关掉原来普通贸易,专营起票号。票号形成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精明的晋商们对银票业务进行不懈的改进、完善,提高安全等级(例如银票可挂失),扩大使用领域(后期的银票发展到可以直接作为兑付货币)。晋商的一系列积极的经营,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财富的积累,晋商票号也获得了空前成功,清代中期,掌握在晋商票号手中的现银达数千万两,从业达数万人,分号遍布全国,在朝鲜、日本、印度、蒙古等设有分号。

晋商票号具备现代银行的基本特性,同时银票也具备现代支票、纸币的基本特性。晋商票号至少是中国现代银行业的开创者。晋商票号与现代银行最根本的区别在是用手中掌握的现银来保证银票价值。但社会信用的因素已无可避免地影响到票号和银票的生存和发展,社会信用高票号的生意就兴隆,反之,便是衰败。晋商票号后来的衰败极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社会信用的另一个重点,是与官府的密切合作。票号能自律,官府也不动不动来找麻烦,是中国空前难得的和平发展经济的时期。

鸦片战争起,中国陷入空前的经济困境,政局动荡不安,白银大量外流,人民艰难困苦,晋商票号开始走下坡路,至甲午战败,官府只知来平滩,却无力给予晋商必要的协助和扶持。晋商仍苦苦支撑与外来资本的抗衡。随后的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连贯性的社会动荡不安,放出的现银收不回,挤兑的却门庭若市,至辛亥革命前夕,彻底消亡。此时的清政府统治的中国,就是一支组织涣散,指挥失灵的乌合之众,如何能抵御外来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入侵!经济仅是皮毛。因此,革命、变革在所难免,当时中国的经济也只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太平天国起义,发行自己的货币,称为“圣宝”。辛亥革命后,经历一系列动荡、洪宪复辟……,自各省宣布政治独立,各省开始发行地方货币,军队发行军用票。中国的货币陷入长期混乱的时期。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国家财政高度集中在四大家族手中,极少数的几个人控制着中国经济命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尤以美国为主的加紧套兑中国的白银和受国际金价及银价波动的影响,国内的白银加速外流。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货币改革,禁止银元的流通,白银一率收归国有,推行法币(法定货币)。是国民政府一件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举措,是宣告社会信用确定币值的时代,但接下来的国内外局势告诉我们,这个新生儿生不逢时。白银回收也落了空,只有等钱用的基层民众手中的白银变成了纸,缺乏社会信用,持银保值、观望是主流。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全、人民的性命尚且受到严重危害,怎能保证货币信用呢?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江西中央苏区发行货币,农协货币,人民货币,抗战期间各解放区,发行各自的如陕甘宁边区发行的边币,江南新四军发行抗币、华中币。918后,还有过满洲国货币。日军发“军票”,苏军发“苏联红军司令部票”……。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三个原因导致社会经济急速下滑,一是确是抗战需要;二是民众血汗被榨干的情况下官员却在趁乱中饱私囊;三是货币主权受制于人。法币急剧贬值,国民政府推出金元券、银圆券,以救颓势,面值达到千、万、百万、数百万,但是回天无力。1948年底,许多大城市开始以日衰1/2的速度贬,抗战8年货币发行量是社会实际财富的738倍。连台湾省都早有防备,1946年起便开始印制发行台币(旧台币)而拒绝法币、金元券。这种情况,拿现在话说叫“忽悠”,是一个国家政府对本国民众的忽悠。这种事是万万干不得的,带来的一系列恶果是非常严重和深远的,为什么?其实不说,你也应该知道。

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带来货币的投放量,叫经济增长,财富不增加却加大投放,叫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要么是社会财富流失,要么是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两种兼有,是流失、重新分配兼容的混合体。农户卖掉辛苦一造打下的粮食,换回的却是一堆废纸,你说这是不是掠夺式的重新分配。通货膨胀,是危险的信号,是社会信用出了问题。

可以说,辛亥革命前后至解放战争,中国的货币状况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混乱的时期,币种多如牛毛,币种之间不能顺利兑换,面值达到天文单位。历史上的制钱在边远边疆地区仍流通,银元仍流通,外币在许多地区自由流通。这一时期中国货币的版别种类,至今无人做出过准确的统计,——不下4000种。民国时期发行的纸币就达3000种以上。种类有法币、金圆券、银元券、铜圆券、关金券、军用票、商业银行与特种银行票及各省地方金融机构发行的纸券等很多种。金属币版别也很丰富。发行货币的另一方面是割锯政权,包括中共领导的根据地,汉奸傀儡政权等。还有外国发行的货币,如日、苏、美等。这一时期的货币状况,不仅仅反映经济凋敝、混乱、社会财富流失,也反映出国家政权的极大削弱,主权丧失。

中国真正统一、稳定的货币,在抗战一结束,便在酝酿、筹备、运作。抗战结束,人民迫切希望恢复生产、安顿生活,迫切希望建立不再打仗的,由国共两党为基础,各民主党派,无党派各社会阶层人士参加的联合政府,国民政府却坚决发动内战,走与人民愿望相悖的道路,走出了退出中国大陆的关键一步。

1948年底,辽沈战役、济南战役刚打完,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接近尾声,战争的天平以不可逆转之势重重倒向民主改革,国民政府的统治在中国的绝大地域已走到了尽头,新中国政权必将取代旧政权,已不是悬念。中国人民银行正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它的诞生预示了旧中国的四大银行、外国银行和私人钱庄也走到了尽头,它由解放区的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山东解放区银行)和西北农业银行合并,于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成立。它成立当日便发行了货币,这套货币还不能说是全国统一的货币,有的票面加印蒙文(RMB1-57),有的加印维文(RMB1-49),是人民解放军解放一地发行一地,流通于一省或数省,但已不存在通兑问题,这是他最显著的特点。(其实从狭义讲,到现在也还未做到全国统一,人民币、台币、港币、澳门币估计还须共同存在相当一段时间,而从广义讲,它们现在不都是中国货币吗)。这套货币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设准备金,不和黄金白银挂钩,更不与美元、英镑挂钩,是独立自主性货币体系,唯一的参照实物是当时的全国粮食产量,并以它作通兑标准,保证人民群众不必背着大包钞票去买粮。之所以敢这样大刀扩斧的作货币改革,是新中国政权取代旧政权的过程中,极大地提升了社会信用。

这套货币大量使用工农业生产劳动、工厂、农村、牧区、火车、轮船图案,极大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需求。“中国人民银行”的题字为董必武董老手书。建国后成为新中国法定货币。被定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套人民币。在解放区稳固的后方黑龙江,由佳木斯东北银行印钞厂印制。

为了适应使用习惯,适应过去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金元劵,第一套人民币不设分币、角币,采用大面额,最小为1元,最大5万元,12个面额,62种版别。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新中国为他奠定了全国统一的货币的坚实基础,——穏固的国家政权。

随着经济恢复,人民生活逐步安定,以及使用上的不便,数字后带着那么多“0”,上点年纪不弄错了才怪。发行统一货币的时机已经成熟。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1953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印制第二套人民币。1955年发行。

第二套人民币设主币1至10元5个版别,设分币、角币辅币。1元兑过去10000元,类推。第一套人民币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它诞生在那个社会剧烈变革,两种前途命运激烈搏斗的年代,离别我们逐渐远去。

第二套人民币的面额设定一直沿用至今,一些版别仍在流通,整半个多世纪,这无疑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且没有迹象显示几十年内会有变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大面额票开始登场,分币的作用开始减退,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分币已失去流通必要,之所以尚未宣布取消,大概就是因为地区差别。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通货膨胀其实离我们并不远,他象一群黑夜中的狼,时刻在窥探我们的社会,看哪有薄弱部位可下手。

人民币讫今为止共发行5套,自 1957 年 12 月 1 日起发行 1 分、2 分、5 分三种金属分币(简称硬分币),与纸分币等值,混合流通。此20多年后,陆陆续续发行过1角、5角、1元等硬币,逐步取消3元币。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发行人民币外汇兑换券,外汇券的使用对象、范围非常有限,使用约10余年。随着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形势,逐步发行20元、50元、100元主币。

台湾省政府自1946年5月21日起发行台币,以摆脱流通于中国大陆的法币、金圆券。国民政府“迁都” 台湾后于1949年6月15日起开始发行货币,被称作“新台币”,台湾省发行的被称作“旧台币”,以示区别。由于法币、金圆券、银圆券的名声实在太糟糕,远离这类称畏实属明智。可总得有个名称,反正实际控制的地域就是那末个台湾,外加几个小岛,叫台币实际还是最贴切的,旧台币一直名声不错,沾点光也是人之常情。新台币是国民政府的,旧台币是台湾省的。讫今为止新旧台币共发行过10套,旧台币只发行过1套。此外,国民政府自1949年起,还陆续发行过“离岛券”,就是金门、马祖、大陈使用的专用币。

旧台币排版,分横排竖排,竖排在过去法币中使用过。第1套至第4套新台币均采用竖排。第5套起,全部采用横排。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前,中国银行就已开始参与港币、澳门币的发行。

小结:中国最早使用金属币、纸币,经历过实物凭证时代,成本定币值时代,多元平行时代,社会信用定币值时代。货币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对自然界的认知一同发展,当今的社会信用还未能100%脱离黄金储备,但已完全不必依赖白银,黄金白银终有一天逃不过天然贝壳的命运。黄金白银在工业生产中找到了比作为货币更能增加其自身价值的广阔天地,只要你使用电脑,你就会用到黄金白银。

现代银行业务使用的支票、借记卡、现金卡极大地减少了现钞量,安全性、方便性更高,但现钞短时间内不会退场,小额交易、日常生活中还将长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货币的社会信用来源于,第一,来自国家安全(只要世界还被划分为各个国家);第二,来自大自然的恩赐和眷顾;第三,来自社会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第四,来自不断更叠的新技术、新组合、新模式;第五,来自积极的国际互通;第六,更高的社会形态。如此比较,我们会发现,与我们每一自然人的生存法则是何等相似。

货币调控是国家主权,所有的升值贬值都应根据有利自己国家国民去进行,是不能受制于人的,在什么情况下会受制于人?在弱国无外交的情况下会受制于人。

鸦片战争前百余年,中国依据丰厚的天赐物产,依据人民的勤奋朴实换回大量真金白银,却由于观念陈腐、国防衰颓,社会经济瞬间一落千丈,从而开始了长达100多年的苦苦挣扎。讫今为止,人民币是中国近代史以来,票面最少、版别最少,(是使用最方便,不易出错的)、流通面最广、最稳定的货币,突显出社会信用的作用。

纸币,刨除它的社会属性,只看它的自然属性,你会发现它与印刷精美的画报封面、宣传单张并无本质区别,不象金银铜,在其他领域能派更大用场,拿它当厕纸嫌它有油墨,拿它当柴烧嫌它热值低还污染环境。但它却实实在在地联系着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

货币除了社会公认、公众接受,货币状况还充当着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晴雨表的角色。
辛亥革命前后起,中国的货币陷入长期的混乱。币种、版别各异;制造、印刷的规格各异;材质各异;称谓各异;甚至币值各异,换算吃力……。还出现过不少错版。 允许发行货币的地方、企业、行业不断扩大,公、私、外、中外合资银行、钱庄、发行货币的种类、数量多如牛毛,仅发行的纸币,就有3000个以上版别。一度有银行多于粮铺之说。此时中国刚摆脱运行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共和国政体却面临内部外部多方调挑战,尤其是面临严重的外国干预。政权不稳,主权流失非常严重。割锯政权在外国支持下忙于巩固势力,窃国的忙于复辟,哪时的经济和货币叫做顾不上。

抗战时期货币发行量是社会实际财富的738倍,抗战胜利不仅没有及时调控,反变本加厉失控,作为一国政府,无疑是自寻绝路。有人很长时间闹不明白,淮海战役中60万解放军为什么个个奋不顾身,5--600百万民工,井然有序、自告奋勇,解放战士随俘随编,哪来这末巨大的群情激奋?看看这些货币,可能会有些启发。

辛亥革命前后起,直到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看着这些花花绿绿的钞票,应能体会到,这段历史对国人的经济生活来说是挺沉重的。清末,中国就已造出过大船大舰飞机蒸气机,到1949年解放前夕,只能造桌椅板凳、火柴肥皂还能把麦子磨成粉,仅此而已。

温故而知新,以史料为鉴。

民国银币 民国元年年黎元洪像 开国纪念银币 错版

民国银币 民国元年年黎元洪像 开国纪念银币 更正版
民国元年 中山像开国纪念币
1912年孙中山侧面像中华民国开国纪念贰角银币

1914年袁世凯像共和纪念银币

1916年袁世凯像中华帝国洪宪纪元飞龙银币
1916年唐继尧侧面像共和纪念三钱六分银币
1919年唐继尧正面像共和纪念三钱六分铜币

1920年民国九年袁世凯像鄂造银币

1921年民国十年九月徐世昌像仁寿同登纪念币银币

1923年曹锟文装像宪法成立纪念银币

1923年曹锟像宪法成立纪念银币

中华民国十五年张作霖像陆海军大元帅纪念壹圆银币

中华民国十五年张作霖像陆海军大元帅纪念壹圆金币
1928年孙中山像开国纪念银币 错版
1929年民国十八年孙中山像奥地利版银币
二:地方 钱庄 票号 行业 企业 军用等纸币

民国元年军用钞5元(警语有意思只认票不认人)

民国六年(1917年)吉林永衡官帖官银钱号拾吊
吉林永衡官银钱号,始建于1898年,原名为永衡官帖(意官府印制纸币),是吉林延茂将军为解决地方通货(银铜圆)不足和财政困难,奏请朝廷恩准开设。1908年更名永衡官银钱号。

历史溯源,吉林关外历来被清王朝视为“祖宗肇迹,龙兴之地”,长期以来以满蒙居民为主,对外族实行封禁,经济落后,以物易物成为民间主要交易方式。至清嘉庆、道光年间,始允汉人移垦,生聚日众,百业方兴,商业流通需货币力挺,然仅靠清廷拨银,远不足以为用,造成民间私帖横行,金融秩序混乱。故晚清“后院”率先建立官帖银钱号。据查,永衡官银钱号比大清户部银行(1905)还早7年建立,事实上,史上永衡官银钱号是晚清政府在老家满州的中央银行。至1932年日军全面侵入东北,该银钱号告馨,存世35载。

1912年大汉银行军用票晋省通用壹圆a 黄帝历是中国清朝末期革命派使用的纪元,黄帝历4609年11月13日(即公历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后黄帝纪元遂停止使用。
民国元年(1912年)湖南宝兴矿业银行长平足用银伍两
民国三年(1914年)殖边银行兑换券长春壹圆 “殖边银行”由徐绍桢等北洋军人在北京发起创办,于1914年1月22日开业,该行职责“主要是为了辅助中国银行对边疆金融力量之所未逮”,资本总额为大洋2000万元。1924年以后,由张学良控制,更名为边业银行。
1913年英比实业银行湖南通用银币伍两a “英比实业银行”为英国与比利时在中国联合开办的外资银行
民国四年(1915年)同心义钱号 合伙经营的私人钱庄
民国七年(1918年)吉林永衡官银钱号大洋

民国九年(1920年)中国通商银行上海伍拾元纸币(样票) 印有“赵公明”像的钞票也属稀罕 ,民国印有赵公和其他财神的其实有不少

中国通商银行系督办全国铁路事务大臣盛宣怀奏准清廷后,于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1897年5月27日)在上海成立。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现代银行,也是上海最早开设的华资银行。创立时,招商股250万两,向朝廷借贷库银100万两,盛宣怀任督办的招商局、电报局分别投资80万两和20万两;盛宣怀、李鸿章等个人投资70余万两;北洋大臣王文韶投资5万两;通商总董中张振勋和严信厚投资10万两和5万两。“官僚资本主义”的概念由此而来。通商银行成立之初,朝廷即授予发行银元、银两两种钞票权。至此,国中始见本国纸币与外商银行纸币分庭抗礼,金融大权不再为外商银行所独立把持。除发钞票,该行还为朝廷代收库银。尔后全国各省陆续设立分行。自民国起,该行成为纯粹的商业银行。

1920年前后 未启用票 永和长记(私人钱庄)铜元壹百枚a 投市时盖掌柜、经办人和日期章
震义银行1921年5元纸币a

震义银行成立于1921年5月,中意合办,资本额实收二百五十万元.主要负责人刘文揆.柯纽良.总行设于北京。天津.上海.汉口设有分行。

民国十年(1921年)寿阳商会验讫六和元记壹吊

民国十年河南豫泉官银钱局金库流通券壹圆 这更象一张有存根的银票,却完全可以如纸币一样流通

1916年滇粤桂援赣联军军用票

民国十二年靖国军军用钞5圆b
民国十二年(1923年)热河兴业银行承德5元纸币a

民国之初热河地区流通的货币种类十分繁多,即便是同一个县内的两个不同村镇使用的货币有时都不一样,即便是同一种类的货币因地域不同其价值通常也有差异,可见其混乱。社会迫切需要建立地区统一金融机构,统一地区货币。此背景下,民国六年(1917年)8月,热河官银号热河公益钱局合并改组成立热河兴业银行

仁兴福1924年壹圆a

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军金融流

1927年 农民合作社壹角 汾阳县b 留意其要求颇有意思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辽宁民众救国会军用流通债券拾圆

1931年 德和永(私人钱庄)伍角a

民国二十四年陕北地方实业银行铜元票贰拾枚

1937年 天义诚记(私人钱庄)壹角a
1940年裕丰德壹吊b 留意警告和要求颇有意思,颇耐人寻味

1946年热河省利民商店流通券拾圆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关东银行壹百圆b

1949年新疆省银行三拾亿圆b

1949年新疆省银行陆拾亿圆a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新疆省银元票壹分 60亿元能买一盒火柴,壹分钱能买啥?


1948年11月,为应对通货膨胀,新疆商业银行改组为新疆省银行。随后发行3000万圆、6000万圆、6亿圆和30亿圆面值地方货币。新币面值一路飚升,创下世界历史记录。民国38年(1949年5月10日) “新疆省银行”发行的60亿元纸币,5月10日至5月29日不到20天时间,共出库14次,共计480万张,总金额为亿元!这张60亿圆的钞,在当时值百分之一块银元。按当时上海一石米的价格是金圆券4.4亿元计算,这张60亿圆纸币能买到88粒米。另一种计算方法:根据当时上海130金圆券够买一粒米的行情,这60亿圆能买到约77粒米。当时若在新疆不买米,可买到一盒火柴。

新疆特大面值是经济崩溃和新疆官吏、军阀抢掠民财的双重作用下发行的,引爆的极度通货膨胀。1949年9月,新疆解放,该种纸币发行仅几个月。同一时期,新疆省还发行壹分银元票,落差如此之大,令人惊叹!当时如果将一张60亿圆换成一分币,场面将是何等的壮观。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政府掌管的四大银行是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

中国银行1912124日由孙中山总统下令批准成立。191225日改大清银行为中国银行,正式在上海大清银行原址开业,负责整顿币制、发行货币、整理国库。1949年人民解放军军管会接管中国银行。

中央银行19248月,孙中山领导的广东革命政府在广州创立中央银行。19267月,国府移迁武汉,同年12月在汉口设中央银行。原广州的中央银行改组为广东省银行。1928111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央银行,总行设在当时全国的经济金融中心──上海,在全国各地设有分支机构,法定中央银行为国家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责,同时武汉中央银行停止营业。194912月,中央银行随国民党政府撤往台湾。

交通银行始建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是中国早期的发钞行之一,其发钞历史长达33年,是发钞时间最长的银行。

中国农民银行的前身是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而四省农民银行的前身则是国民党“剿总”内部设立的一个农村金融救济处。起源于“围剿”中共苏区临时组建的金融机构。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于民国24年(1935年)6月总资本额为1000万元,总行设在汉口,1937年迁至南京。该行办理发钞,农业放贷,票据贴现,买卖证券,储蓄、存款和汇兑,享有兑换券发行权、农业债券发行权和土地债券发行权

宣统元年(1909年)大清银行改为民国元年(1912年)中国银行 李鸿章像壹元 a

这是一张“改票”,将行名、日期、纪元作了更改,为了不浪费已印好的未启用票,作更改继续使用,民国时期,这种情况是较普遍的。

民国元年(1912年)中国银行兑换券福建壹圆a

1912年中华民国金币券壹百圆

民国十九年中央银行美钞版上海关金券壹百圆

1935年中国农民银行(2角)
中国农民银行1935年1元 中国农民银行伍圆 十圆1937年a(改票)
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1935年壹圆纸币a
1941年中央银行贰圆
1941年中国银行壹圆
1948年中央银行壹百万圆a

1949年中央银行壹百万圆b

1948年中央银行五百万圆a

四:伪政权 外国发行

}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如何兑换?

不兑换,用硬通货真金白银...查看完整版>>

刀币是春秋战国时期哪国的货币?

齐国和燕国。首先是齐国出现的刀币,流行于燕赵,后燕国也铸造刀币。...查看完整版>>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思想非常的活跃。您知道当时被称为武圣的是哪 中国古代五个时期的货币及影响

中国古代史上,五个朝代的货币及其影响: ①战国: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铸币,是各诸侯国商业兴盛的表现;但货币的不统一妨碍了各诸侯国间的经济交往。 ②秦朝:把圆形方孔钱作为统一的货币,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交流。...查看完整版>>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要学派是?

墨家~墨子,儒家~孟子,道家~庄子,法家~韩非关于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查看完整版>>

管乐孙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哪四个政治家?

管仲 乐毅 孙武 吴起管仲 乐毅 孙武 吴起...查看完整版>>

春秋战国时期和伯乐齐名的相马专家是:

秦穆公时的伯乐、九方皋都是当时善辨骏驽的相马的高手九方皋相马 伯乐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有名的相马能手,他的相马技能是天下有名的。 在伯乐暮年之时,有一回秦国国君秦穆公召见他时间他说:“您的年纪也很大...查看完整版>>

旬况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哪家的代表人物?

儒家战国后期儒家代表...查看完整版>>

春秋战国时期和伯乐齐名的相马专家是: 春秋战国时期的君王为何自称“寡人” ?

寡人,寡德之人。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古代王侯可自谦为寡人,《左传》:“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查看完整版>>

}

澳新银行:四大理由看空

澳新银行认为澳元更大的前景仍是负面的,尤其是考虑到以下4个因素:

① 收益率方面没有对澳元构成任何支撑,同时,因

利率走高将继续拖累澳元。据该行基于利差的公允价值模型,澳元应交投在0.70美元下方;

货币曾是澳元的亮点,但在贸易争端的背景下,它正迅速恶化。尽管该行预计这方面会出现一些企稳,但这并不可能成为澳元的灵丹妙药;

③ 该行认为,在鹰派美联储的支持下,流动性状况收紧意味着波动性将上升,全球经济增长应在今年年底前放缓至趋势水平。这点很重要,因增长是决定澳元表现的关键因素,在此情况下,增长前景较弱通常与澳元的大概率下跌有关;

④ 尽管中国的新财政刺激可能有助于经济增长在今年企稳,但澳元的进一步下行风险仍可能存在。贸易冲突升级的可能性意味着澳元的持续风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东西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不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