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创新时代是思想之母创新是理论之源,我们需要怎样的全球创新理论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校 陈学璞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时代的创造和实践的产物。党的十九大报告从10个方面高度概括了过去5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所发生的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这些成就和变革,塑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面貌,夯实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雄厚基础,进而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的历史方位、新的使命担当、新的时代要求,必然要求新理论新思想的产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构的客观依据和逻辑起点。新时代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需要新理论给予回答,在新的理论引导下制定方针政策和发展方略,选择改革路径。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以及世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个先进的政党,总是善于适应时代的变化,创造新的理论,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理论,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我们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一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深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博大精深的理论成果,来自于新时代治国理政、从严治党、深化改革、开放发展、依法治国、兴军强军、“一带一路”、和平发展等伟大实践,提炼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不同场合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今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成为我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

作者:贵州大学教授李建军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创新是理论的本质所在,是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永恒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创新、在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上创新、在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创新三个基本原则。

坚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创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时代精神和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是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证明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它们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成统一、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

推进理论创新,关键是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和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精神贯穿于推进理论创新全过程,不断作出新概括、归纳新结论、提出新思想。同时,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如果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走上理论发展的“歪路”甚至“邪路”,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也就谈不上理论创新了。

坚持在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上创新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具有科学真理性和强大生命力,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具有与发展着的实践密切结合而不断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能够随着实践发展和时代变化而创新发展,始终站在时代潮头。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置身于这一历史性变革之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有资格、也更有能力揭示这场变革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推进理论创新要坚持在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上创新,以当前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在鲜活生动的当代中国实践中持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相对于具有无限可能性的未来而言,任何特定历史时代所呈现出来的历史图景总是具象而有限的。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紧密结合时代特征、紧跟时代步伐,以开放的胸襟与时俱进,才能获得永恒的真理性意义。

坚持在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创新

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特征。事物的本质是由事物内部的矛盾决定的,也是通过矛盾体现出来的;事物的矛盾就是事物内部的问题,矛盾是通过问题呈现出来的。问题是理论创新的起点和契机,也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推进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着手,通过在现实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寻求答案、在发展中寻找规律,最终推动问题的解决,从而真正把握住历史发展的脉络,实现理论创新。如果离开解决具体问题,理论创新就会无所依归、无的放矢。

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认真研究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前,随着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我国正经历着更加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更加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其中必然会产生许多新矛盾、新问题。例如,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党的建设所面对的形势也更为复杂。这些问题都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兴衰成败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少是过去的经验和办法不能应对和解决的,是绕不开躲不过的。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加强对这些新问题、新矛盾和新挑战的研究,及时提出、运用新的理论,努力探索解决重大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满足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论诉求。不仅要让理论创新成果跟上时代,而且要让理论创新成果更好引领时代、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

    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大业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思想、新观点、新判断、新举措。从辩证思维视域加以深刻认识,会发现这一重要讲话既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思想价值,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还具有突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统一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凝聚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共识,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思想价值

    一方面,“7·26”重要讲话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7·26”重要讲话从政治高度深刻回答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的“五个什么”问题,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为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总基调并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科学指南。

    另一方面,“7·26”重要讲话具有内在的思想价值。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总体治国理政战略的一次再动员、再部署和再谋划,“7·26”重要讲话有利于统一全党思想、凝聚社会共识、激发人民伟力,对于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满怀信心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价值。

    二、系统总结了5年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明确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根本方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方面,“7·26”重要讲话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5年。”事非经过不知难。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着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从全面深化改革到全面从严治党,从公共文化服务到生态文明建设,从百姓衣食住行到看病养老上学,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另一方面,“7·26”重要讲话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时代是思想之母。“7·26”重要讲话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当代中国现实,准确把握中国当下发展所处的时代坐标,深刻洞悉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这一重大战略判断,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标定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方位,具有时代价值。我们要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三维发展脉络中,从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面临的双重时代课题中,深刻认识“7·26”重要讲话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深远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三、生动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实践新发展的行动纲领,具有突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方面,“7·26”重要讲话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品格,强调理论界要承担起理论创新和理论概括的任务。讲话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思想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7·26”重要讲话,再一次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概括和集中凝练,也是引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理论武器。

    另一方面,“7·26”重要讲话具有突出的实践价值。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鲜明指出:“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字字珠玑、言简意深,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有利于不断推进指导思想与具体实践的紧密结合。“7·26”重要讲话明确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根本方向、战略部署和大政方针,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实践新发展、夺取事业新胜利的科学行动指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时代是思想之母创新是理论之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